電影喋血孤城主題曲
㈠ 喋血孤城的介紹
《喋血孤城》是由中國電影集團和湖南楚城影視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出品,沈東執導,呂良偉、袁文康、安以軒、謝孟偉、楊紫等主演的一部抗日題材戰爭片。影片以1943年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了國民黨第74軍57師八千將士在師長余程萬的帶領下,與三萬精銳日軍展開殊死守城對抗戰的故事。1該片於2010年8月19日全國上映。該片分別被中央統戰部、中國電影家協會選定為2010年台灣影展的開幕影片,9月初登陸台北放映。
㈡ 電影《喋血孤城》什麼時候上映
喋血孤城Death and Glory in Changde (2010)
導演: 沈東
主演: 呂良偉 袁文康 安以軒 更多>>
類型: 戰爭
上映日期: 2010年8月19日 中國
㈢ 喋血孤城電影國語版完整劇情
《喋血孤城》描述的是被稱為「中國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常德會戰中的常德城保衛戰。
影片的開頭,是1943年11月在常德的外圍塗家湖,有兩個國軍士兵發現了一個同伴被擊中身亡,戰斗開始打響。
日寇對常德及周圍縣城發動進攻,主要有兩個目的:為了牽制國軍增派兵力到雲南和緬甸;在常德這個魚米之鄉掠奪更多的物資。
當時守城的是國軍74軍57師,共有8000多人。57師師長是余程萬,黃埔一期畢業。他性格沉穩,善打防衛戰。
常德的城防工事,城郊的野戰工事是第一道防衛圈,臨城牆的是第二道,在城內各重要路口及據點砌築的水泥碉堡,是為巷戰做准備的。
在戰前發表的一份文告中,余程萬對將士們說道:常德在東北臨洞庭,南靠沅江,顯然是一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背水陣。在戰術上,是不利於固守,但是軍人的天職,是保國衛民,我們決不能因為常德地形不利於固守而意志動搖。
我們不能走出這個設防的圈子,活要在這圈子裡忠勇地活,死也要在這圈子裡壯烈的死,無論敵寇對我們施以如何大的壓力,我們唯一的答復,是血,是死,是光榮。
影片當中,讓人覺得最震撼的一幕是余程萬在看望傷兵時,和其中的一個傷兵准備握手。傷兵的右手伸出來,是一個斷手,余程萬把手套去掉,然後又向士兵伸出左手,結果士兵伸出的左手也斷掉了。余師長含淚向這個傷兵致以軍禮,傷兵也以斷手回禮,真是感人至深。
圍攻常德一帶的日寇有3萬多人,因為國軍守軍兵力太少,雖然奮力抵抗,還是讓日軍相繼突破了德山、河洑山防線。在第二道防線常德城門處,日軍受到了國軍的猛烈攻擊,遲遲不能進入。
卑劣的日寇隨後在北門以東一段矮城牆上施放毒氣,致使守軍昏迷,才得以打開一個缺口,沖進城內。然後,守衛軍和日軍展開了慘烈的巷戰。
七十四軍五十七師被圍的最後一封電報這樣說道:「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職率副師長、指揮官、師附、政治部主任、參謀部主任死守中央銀行,各團長劃分區域,扼守一屋,作最後抵抗,誓死為止,並祝勝利......」
在只剩下幾百人時,團長柴意新自願帶領孤軍,死守陣地,最後壯烈殉國。余程萬帶了一撥人突圍,和外圍的援軍會和,最後突圍的人只剩餘83人。後來外圍的援軍開始反攻日軍,最終將日軍驅除,奪回常德城。可惜這一點在影片中沒有顯現。
㈣ 電影《喋血孤城》觀後感
《喋血孤城》觀後感一:銘記犧牲,不忘歷史
歷史的畫面猶如還在昨天,老弱婦孺在大聲的啼哭著,呼嘯的日軍飛機在常德的古城上空穿梭來往,到處是斷壁殘垣,在中華這片古老的大地上,日軍肆無忌憚,百姓任其屠戮,整個電影猶如封存已久的油畫,在我面前緩緩展開。
影片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了一場異常慘烈的中日大戰,中國軍隊以低劣的裝備與三萬精銳日軍展開生死對決,以命相搏,在彈盡糧絕的艱苦環境下,為守衛常德這座古城,獻出了自己最後一滴鮮血。“營長死了連長上,連長死了排長上,排長死了班長上!”影片中這句普通的電影台詞至今讓我記憶猶新。我相信在八年抗戰中,有千千萬萬和“虎賁軍”一樣有名或無名的英雄們為國盡忠,也許他們在此之前只是一位士兵,甚至是一位普通的農民,也許他們根本不懂得什麼是愛國?為什麼要愛國?但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倭寇的殘忍侵略,血雨腥風,捨身成仁,用鮮血為華夏民族贏得一條嶄新的道路,他們才是民族的脊樑!
戰爭的殘酷讓結局並不美好,古城常德被日軍佔領,余程萬率軍突圍,八千將士化為八千英烈。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支撐他們的不是金錢和地位,而是一種信念。正是這種信念,支撐千千萬萬中華兒女保家衛國;支撐著中華民族繁衍至今,屹立世界千年而不倒,文化源遠流長。
如今從前的廢墟變成了美麗的城市,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歷史已經過去但絕不會忘記,今天活著的所有中國人和他們的後代子孫將永遠銘記這些英雄,你們的鮮血不會白流,你們努力不會白費,我相信,總有一天富士山頭揚漢旗!
最後向在抗戰中為國捐軀的國軍官兵致以最崇高敬意!
《喋血孤城》觀後感二:明月照汗青
德山,滿山開遍映山紅。 ——題記
一道曙光撥開了黑暗的大地。黎明悄悄到來,寂靜的街巷,飄盪著淡淡的魚米之香。美麗寂靜的地方,在今日,在遠方的映山紅的照耀下,充滿著芬芳的朝氣,這一刻,是“桃花源”常德人民幸福的縮影……
但是,常德人民不會忘記80年前這片土地浸染過一滴滴赤誠的鮮血:日軍千方百計奪取常德,國民黨駐守在常德的戰士們奮起反抗。於是,在德山,在伏櫪山,。在城門口,他們苦苦堅守了常德城8個日夜。但在日軍不擇手段的使用武器和毒氣,國軍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常德還是淪陷了。但反抗沒有結束!最終,常德還是被奪了回來,雖然原先的隊伍只剩下43個人……在這悲壯的`斗爭中,軍人同為一個信念而戰斗,這便是《喋血孤城》,這便是中國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喋血孤城”,正如這名字一樣,孤寂的城市血流成河……當影片結束時,放眼常德,看到的只有灰燼,只有孤寂,絲毫沒有了婉清口中的“我們常德好地方”,萬惡的戰爭奪去了美麗的生機,但在另一種堅強斗爭的人性美卻在小城的每一個角落裡回盪——那是為了反抗斗爭,爭取自由的信念,那是為了人民,為了國家的理想!是啊,就好像余程萬寫給妻子的訣別書中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一種信念的宣誓,是葆華,是二虎,是婉清,是二虎姐,是千千萬萬的戰士對這城市打敗敵寇的信念!
為了信念,為了一個共同的信念,勇猛的虎賁戰士戰斗在這片大地。和平,熟悉的字眼。卻在此時顯得如此蒼白。為了它,葆華願意犧牲在那年代裡彌足珍貴的感情,為了它,二虎割捨了膽怯之心,它被染紅了,它在信念的堅持下,重新閃耀了一個又一個的春秋!
盡管如此,如今的世界多需要和平的洗禮。不久前,多國聯軍空襲利比亞又給和平塗抹了一層風霜。但我們也看到了利比亞人民追求和平的心聲,軍隊爭取和平的信念,世界人民祈求和平的心願,這一切一切的信念的驅使,終會使帝國主義敗下陣來,正如伊拉克的八年磨難一般,世界的信念足以突破一切!
刀槍火海算不了什麼。作為正面描寫國民黨的影片,也是我們看到了國民黨人的堅強與偉大。同在一方熱土,同有一個信念。碧血千秋,為人民為國家而貢獻出生命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看,明月照汗青,裡面書寫著來之不易的幸福和那一份堅守,如德山的映山紅……
《喋血孤城》觀後感三
常德是湘西北重鎮,川貴的門戶,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 1943年,中國本土已經淪喪了大半,武漢失守後,常德成為了重慶大後方的唯一補給線,為了遏止戰略上的頹勢,殲滅國民黨守軍力量,迫使遠征軍回援,日本進犯常德,在六十多年前,這里發生了一場慘烈的戰爭,有數以萬計的生命為這個城市,為了這個國家,為了這個民族,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這里有被稱為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常德會戰,《喋血孤城》讓我們再次回到了那個悲壯的時空節點。
很早便關注到《喋血孤城》這部電影,國軍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在這個時代還是為數不多的可貴存在,和飽受好評的《我的團長我的團》一樣,我對這部電影同樣充滿期待,但《喋血孤城》的檔期顯然是杯具了,和《敢死隊》還有《線人》排在一起是個很尷尬的選擇,以至於這個暑期檔我都沒在無錫任何一家電影院看到這部電影上映的消息,最終只能靜靜地期待網路下載…
戰爭片果然還是應該在電影院看,那隆隆的炮聲,化為焦土的戰場,斷壁殘垣的城牆,在電腦屏幕前的沖擊力還是小了很多,戰爭畫面比起同為國內或者說亞洲水平的《集結號》《太極旗飄揚》好像並沒有達到那樣的效果,劇情上敘事還是挺緊湊的,但安以軒的那段感情戲在這部電影中顯得好像有點尷尬,安以軒嗲嗲的語調在這部片子里總有點突兀,從青年男女的你儂我儂到戰前的不離不棄一直到戰火紛飛時的床戲…也許導演是想通過愛情的溫馨美好和戰爭的殘酷做對比吧,但顯然處理的並不好,相較之下苗族娃子和他姐姐的存在讓人的記憶更為深刻些。
其實整部電影的文戲還是比較弱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詞就是馮葆華和余程萬那幾句激勵人心的口號,令人比較欣慰的是自始自終沒有一個醫護人員站出來說他是共產黨員,沒有以主旋律電影標榜自己的抗戰影片先天上就能讓人多出一種好感。
影片對日本人的刻畫是非常入骨和成功的,我們的對手在戰場上有令人敬畏的武士道精神,有戰術,有素養,不僅僅是嗜血的屠夫,但也會為了目的不擇手段,更重要的是沒有什麼弱智,也沒有好人,這就是我們真實的敵人,讓整個中國為之相抗了八年的日本陸軍。面對中華民族前赴後繼的千萬英靈,面對抗戰,尊重我們對手的強大,也是尊重我們自己的犧牲。
就電影對於我的觸動而言,僅僅是那些昏暗燈光下被硝煙熏黑的臉龐和絕決的神情,就已經很足夠了,已經足以把我的思緒帶回六十多年前的常德,八千虎賁的抗日絕唱。
1943年11月,七十四軍五十七師,在易攻難守、無險可憑的情況下,以八千之師,對付裝備精良四萬之寇,孤軍奮戰16個晝夜,僅剩師長余程萬率200餘人突圍(包括兩名美國記者,其中就有著名的愛潑斯坦),幾乎全軍陣亡!
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職率副師長,指揮官,師附,政治部主任,參謀主任等固守中央銀行,各團長劃分區域,扼守一屋,作最後抵抗,誓死為止,並祝勝利第七十四軍萬歲……
這是國民黨陸軍七十四軍第五十七師市長余程萬發給司令長官孫連仲的最後電文,曾經在一個國民黨抗日名將的語錄帖中讀過這段話,看完《喋血孤城》後再次讀起,想到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那些焦土上的屍骨,那些在胸腔中涌動過的熱血,我能做的僅僅只是把對他們的敬意付諸筆端。
這就是真實的抗日戰爭,三百多萬國軍將士以血肉之軀扛起的歷史,他們曾經差點被遺忘,但這個時代還有人記得他們,除了常德,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我們去記憶,從上海灘到騰沖,綿延大半個中國的抗戰是這個民族在上個世紀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印記。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他們萬古流芳。
㈤ 2010喋血孤城電影 喋血孤城在線觀看 喋血孤城全集高清在線播放 喋血孤城QVOD下載
2010喋血孤城電影
喋血孤城在線觀看
喋血孤城全集高清在線播放
喋血孤城QVOD下載?
http://www.coolnv.cn/kuaibo6/12848/
㈥ 《喋血孤城》中 安以軒 在樓台上彈著琵琶唱的那首曲叫什麼,有下載地址么網上找半天找不到.
呂良偉/安以軒《喋血孤城》1024x576 國語中字
◎譯 名 喋血孤城/衛戰/常德大血戰
◎片 名 Death and Glory in Changde
◎年 代 2010
◎國 家 中國
◎類 別 戰爭
◎語 言 普通話
◎字 幕 中文
◎在線觀看
◎視頻尺寸 1024 x 576
◎文件大小 1CD
◎片 長 88 mins
◎導 演 沈東 Dong Shen
◎主 演 呂良偉 Ray Lui....余程萬
袁文康 Wenkang Yuan....馮葆華
安以軒 Ady Ang....婉清
謝孟偉 Mengwei Xie
范雷 Lei Fan
楊紫 Zi Yang
◎簡 介
湖湘常德,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65年前,卻因為地處軍防要沖,成為中日必爭的殺陣。
1943年10月,日軍分由沙市、岳陽渡過長江和湘江合圍常德。國民黨74軍57師代號"虎賁"奉命守城。手握"與城共存亡"的密令,師長余程萬(呂良偉飾)心知這是一場無路可退的戰斗。
百姓全部撤離的常德無異於一座"孤城",槍聲未響,眾將士已是"死士"。連長馮葆華(袁文康飾)堅守前沿。戰事吃緊讓他與愛人婉清(安以軒飾)新婚之夜後便生生分離,念郎情切的婉清尾隨而至,成為一名戰地護士。智勇雙全的馮葆華是戰士中的靈魂人物,不滿16歲的民兵二虎(謝孟偉飾)視他為榜樣,捨死忘生……
"營長死了連長上,連長死了排長上,排長死了班長上!"二虎在死人堆里大聲重復著馮葆華的話。日軍萬萬沒有想到這座攻而不破的死城中,殊死抵抗的只有不過百餘名士兵。堅守?殺身成仁的律令不近人情;撤退?必將背負苟且偷生的罵名。兩難抉擇下,余程萬手書絕筆,披掛整齊,率眾突圍……
常德會戰,八年抗戰中國軍遭遇的最慘烈一役,守城8000將士僅生還80人,余程萬卻險些因此被送上斷頭台。瑕瑜之間光榮生輝,歷史將會記住"虎賁"的功勛:每一個犧牲都有一座紀念碑。
主創簡介
總導演沈東
八一電影製片廠二級導演。執導的影片《太行山上》、《槍手》、《驚心動魄》、《少年英雄》、《尋找微塵》及《你是天使》分別獲金雞獎、華表獎、百花獎、童牛獎、五個一工程獎最佳影片獎及美國AOF國際電影節最佳外語片獎。
呂良偉(飾余程萬)
繼《八月一日》中的葉挺將軍後,呂良偉再度出演軍人,在《喋血孤城》中飾虎賁部隊師長余程萬。呂良偉稱自己有"很深的軍人情結"。守城有功卻被判死刑,後又被百姓請願獲救,大悲大喜余程萬將軍的傳奇人生經歷,給呂良偉的此次出演帶來了非常大的表演空間。呂良偉飾演的余程萬,突破以往銀幕將領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堅韌悲情而充滿人性光輝。
安以軒(飾婉清)
《喋血孤城》是台灣人氣女王安以軒,進軍內地首部大銀幕處女作。她在片中飾演常德絲弦戲班的藝人婉清,因為戰爭爆發,袁文康扮演的未婚夫在洞房花燭的前三天與她訣別。為尋找愛人,婉清隻身來到戰場,並成為了一名戰地護士……安以軒在《喋血孤城》硝煙彌漫的男人戲中可謂一抹溫柔的亮色,旗袍加身婀娜出場,令全場驚艷。安以軒在片中大展哭功,稱這是自己從影以來最感人角色。
袁文康(飾馮葆華)
性格小生袁文康首次在片中飾演一位個性十足的"抽煙連長",殺敵與談笑之間,是一位"非主流英雄"。與之前《集結號》中一槍未開的王金存完全不同,袁文康在此片中不僅開槍了,還"開槍開到手都麻了"。作為一個徹頭徹尾的軍事迷,袁文康現場指導埋炸點、沖火災、中彈倒下等重重技術細節,人稱"潛伏在劇組里的軍事行家"。
幕後製作
安以軒旗袍造型直追張曼玉
展現上世紀三搞、四十年代的影視作品,旗袍絕對是當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喋血孤城》雖是戰爭片卻也不輸時代特色,電影開篇,化身柔情女伶的安以軒便以一套白色旗袍套裝優雅亮相,懷抱琵琶素顏端坐,凝眉垂目間,盡顯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淑媛風情。
和香港、上海這等五光十色的繁華大都市不同,《喋血孤城》的故事發生在1943年的湖南常德--洞庭湖畔的一個文化古鎮,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地。安以軒飾演的女主角婉清,身上天然帶著南國女子的溫婉氣質。加之身份又是常德當地的絲弦名角,文藝氣息愈加濃厚。和張曼玉、湯唯等"都市貴婦"不同,安以軒的旗袍裝重在"以素為美,以淡爭艷"。一襲綢緞白旗袍外套毛線薄衫的裝扮,素凈雅緻,既與婉清這個角色恬淡柔美的性格相吻合,又緊追四十年代年輕女性的穿衣潮流--到四十年代,中西合璧成為淑女們穿旗袍的一大特色,大多數女子喜歡將旗袍和西式服裝搭配起來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線絨衫、背心等。
在《喋血孤城》整部影片里,安以軒只有這唯一一套旗袍裝。電影開場,鏡頭隨著輕揚婉轉的絲弦彈唱聲推進戲樓,裊娜光影里,伊人獨坐,唱曲訴盡戰亂之前、家鄉桃花源魚米水鄉的旖旎風光。很快戰爭打響,祥和不再,伊人倩影沒入硝煙,這身旗袍裝便成為驚鴻一瞥的絕響,留待觀眾追憶絕世芳華、太平盛世的無限遐思。
袁文康、呂良偉演繹戰爭中的"卷煙酷哥"
在以往國內外的很多戰爭片里,人們都不難找到大兵在戰場上吸煙的鏡頭。作為男人粗獷豪邁性格的表徵,煙與戰爭有著天然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在軍需供應緊張的戰爭時期,卷煙更一度成為戰略稀缺物資,珍貴異常。《喋血孤城》有不少鏡頭是用煙來刻畫兩位男主角的性格。袁文康飾演的連長馮葆華在戰場上幾乎是煙不離手,不管是凝眉沉思、冷靜應敵還是調侃新兵……胸中的萬千丘壑就這樣一次次在嘴角的輕輕上揚間悄然流露,一個笑談生死的"雅痞英雄"就這樣躍然眼前。有人質疑這樣的描繪太過藝術化了吧?可對軍事歷史興趣盎然的袁文康早就"考證"過,稱每個戰士兩包煙就是那時的基本配置。而作為國軍高級將領,呂良偉飾演的師長余程萬手裡的卷煙,則更顯精巧雅緻。片中有一個鏡頭,呆在指揮所里的余程萬,在聽到陣地失守、部將相繼陣亡的消息後,顫抖著手腕從一個做工精巧的銀質煙盒裡去取卷煙,那個時候,煙或許就是他痛苦焦。
據史料記載,二戰時,手卷煙確實非常流行。有歷史專家分析,抗戰時期,因為天津、青島、上海、漢口等重鎮相繼淪陷,機制卷煙無法輸入內地,傳統手工卷煙也由此卷土重來。而事實上,卷煙從一開始就是戰爭帶來的發明。1832年,埃及與土耳其交戰,在戰爭中,埃及士兵繳獲了對方的運煙駱駝隊,士兵們觸景生情,煙癮大發,卻苦於身無煙斗。有一戰士突發奇想,用包子彈的薄紙裹上煙吸了起來,其餘戰士也紛紛效仿。不久,此舉傳到歐洲。至1843年,法國、古巴一致認為此法吸煙十分方便,於是創辦了卷煙廠,開始生產紙煙。從拿破崙一世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卷煙漸漸成了必備軍品。
真實再現四十年代湘西北生活風情
據悉,除了旗袍和卷煙,《喋血孤城》里所有的服裝、道具都經過歷史考究,人們從穿著到生活用品,都遵照了當時真實的生活風貌。導演沈東稱,拍《喋血孤城》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還原1943年發生在湖南常德的那段歷史,電影要讓人們看到戰爭的慘烈,更要讓人看到戰爭之前那片土地的美好。是戰爭摧毀了原本美麗的一切,了解到這些,人們才更加會去銘記和反思。
㈦ 如何評價喋血孤城值得一看嗎
電影《喋血孤城》是一部抗日題材戰爭片,由安以軒、呂良偉和楊紫等演的。這部劇的評價非常高,熱播期的收視率也非常好,可見人氣相當高。劇情縱向分裂整齊,橫向發展過程縝密,幾位主要角色個性非常鮮明。全劇高潮不斷,亮點頻出,讓人熱血沸騰,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好劇。
片子中全員皆戰,捨生忘死,最後勝利時僅剩幾十人,「營長死了連長上,連長死了排長上,排長死了班長上!」感動億萬觀眾,強烈建議一定要看看這部片子,真的非常好。
㈧ 喋血孤城主題曲(片尾)是什麼,答對了加分。
《中國小子》---謝孟偉
㈨ 電影喋血孤城的開場歌曲哪裡有下載的
你打蹀血孤成開頭曲 網路搜索就行了
㈩ 跪求!誰知到電影喋血孤城的背景音樂
應該是《常德是個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