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楊德昌電影主題曲

楊德昌電影主題曲

發布時間: 2022-12-10 17:34:29

㈠ 那首《既然知道要見面》的歌詞是什麼啊期待

你好,這首歌我也找了很久,很有傳奇色彩的,它出現在楊德昌那部偉大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片中有一段小貓王與二條的對唱,就是這首<why>,片中小貓王用華麗的假聲來唱女生,二條唱男聲,但是誰能想到這兩種聲音其實都是演二條的王柏森唱的,實在匪夷所思.後來成立的牯嶺街少年合唱團出了一塊專輯,專門收入片中出現的英文老歌以及其它五六十年代的英文老歌,王柏森就是主唱.
我已經上傳至網路的共享空間里,還是原唱唱得好啊

http://ishare.sina.com.cn/cgi-bin/fileid.cgi?fileid=1257373
歌詞:
I'll never let you go. why? because I love you.
I'll always love you so. Why? because you love me.
No broken hearts for us, cause we love each other.
And with our faith and trust, there could be no other.
Why? cause I love you. Why? cause you love me.

I think you're awfully sweet. Why? because I love you.
You say I'm your special treat. Why? because you love me.
We found a perfect love. Yes, a love that's yours and mine.
I love you and you love me all the time.

I'll never let you go. Why? because I love you.
(yes, I love you)
I'll always love you so. Why? because you love me.
(yes, you love me)

We found a perfect love. Yes, a love that's yours and mine.
I love you and you love me.
I love you and you love me.
We'll love each other dear forever.

請看資料
有時候,一首歌會讓我們像偵探一樣,多少年矢志不移地尋找關於它的一切線索,直到讓它的面目漸漸清晰起來。

例如那首《why》,了解它的過程,簡直可以寫成編年史。最早看到它,是在1992年衛星電視中文台插播的MTV(那時候還叫MTV)里,由兩個男孩子對唱,十七八歲的那位唱男聲,十一二歲的那位唱女聲,唱女聲的小男孩踩在木頭的高腳椅上,盡力地夠著話筒,閉著雙眼,用尖細的嗓音模擬女聲,黑白的畫面,在那個男孩子含笑的英俊的臉,和小男孩打拍子的腳上切換著,穿插其間的,是男孩子騎著腳踏車帶著手捧野花的少女,在郊外的小道上行走的畫面。在MTV的開始和中間,打出演唱者的名字:牯嶺街少年合唱團。

資訊不夠發達,而且我只十六歲,費盡所有氣力,也只在街頭販賣的吉他書里,找到這首歌的曲譜,該書的名號十分響亮:《衛星電視中文台歌曲集錦》,但詞曲作者名字一律欠奉,這時,已是1993年。

1996年,從電影雜志上知道楊德昌有部電影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8年,在一個苦練英語准備考研的朋友那裡,聽到法蘭基·阿瓦隆(FrankieAvalon)原唱的《why》;2001年,看到了長達四個小時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終於知道,那首《why》曾出現在電影中,而那MTV中的場景,影影綽綽都是自電影中來;2002年,又自網上找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原聲。

2005年,找到原唱者法蘭基·阿瓦隆較為詳細的生平,知道了在貓王服兵役尚未歸來的1959年,他正是憑這首《why》在排行榜首停留了一周,使這支歌成了50年代的最後一支榜首曲,而自那以後,他再也未能進入排行榜前十,事業重心也漸漸移向電影,並努力生育,到了晚年,育有八個子女,過著幸福的生活。

2006年,又有驚人的發現,原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所有歌曲的演唱者,不論男聲女聲,都出自王柏森,電影中是配唱,MTV中兩人再度出現則是為延續影片場景。他在1989年便以《詹姆斯迪恩狂想曲》成名,隨後推出專輯,怎奈時運不濟,凡他加盟的唱片公司都隨即倒閉,參演楊德昌電影並演唱其中歌曲後,成立「牯嶺街少年合唱團」,並在電影上映當月推出電影原聲唱片,後來又因出演楊德昌《獨立時代》獲得第31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此後,他多半活躍舞台上,輝煌業績罄竹難書。而「牯嶺街少年合唱團」和《why》,在這個時候,在我這里,總算真相大白。

森村誠一的推理小說中,常有執著的人,幾十年一日尋找真相,而像我這樣,為了一首歌追根問底十幾年,為一首反復唱著「因為你愛我,我們找到了完美的愛,是的,屬於你我的愛,我愛你,你也愛我,永遠不渝」的甜美簡單的歌四處搜尋求證,了解與它有關的一切細節,到底是為著「人性的證明」,還是「青春的證明」?而那些被我們求證過的歌並不管這個,只是唱下去,舊的唱片聽壞了,自有新人把它翻出來,再唱下去,並且在後來者的心中,布下新的謎。

我估計,老楊肯定沒看自己本家楊德昌的那個著了名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如果看過,你一定記得,王啟贊扮演的那個小貓王曾經唱過這支歌,熟悉歐美音樂的人僅僅憑借這一曲就該知道電影的時代背景應該是60年代初,因為這首歌是在1959年12月28日登上榜首的,雖然只停留了一周,但也已經做為50年代最後一首榜首歌而留名,而且,也是至今為止榜首歌曲中標題最短的一首,這說明當時的台灣是多麼的緊跟潮流。

好了,介紹一下這首歌的演唱者吧,法蘭基·艾瓦隆(FRANKIE AVALON)原名Thomas Avallone,1939年9月18日出生於費城。此人是個小號神童,小小年紀就開始為RCA的子公司X唱片公司錄了唱片,還在保羅·惠特曼(Paul Whiteman)主持的電視節目『電視青年俱樂部』中出現。順便說一句,他的藝名也是保羅·惠特曼給起的,保羅·惠特曼這老孫子是干什麼的我想大家應該知道一二吧,沒有這Y,爵士樂就不會如此發展,當然,最後他老人家站在了搖滾的反面,成了一大笑柄,這也是後話了。

要說這艾瓦隆的命運,還真是邪乎,一個人,他最後從事的職業和很小時候的願望一定是兩回事,本來艾瓦隆想當一個拳擊手,結果在看了Kirk Douglas演的電影《吹小號的年青人》又求著他也是窮音樂師的父親在當鋪里用15美元為他買了他的第一支小號。本來就想當個小號手了,結果為朋友的公司推薦兩個歌手去錄音的時候一時性起唱了一嗓子成了歌手,想著唱出《Cupid 》(愛神)和《Teacher』s Pet》(老師的寵物)能出名,結果無意間用鼻音哼唱的《Dede Dinah》卻成了自己的第一支熱門曲,進入了排行榜第7位。你說這人是不是太幸運了。

不過最幸運的是遇到了Bob Marcucci。1980年拍的一部片名為《The Idol Maker》(偶像製造者)的杜撰性的電影,就是描寫Marcucci的一生。由Ray Sharkey主演,。Marcucci本人是這部電影的技術顧問。故事講的是一個事業受挫的演員,發現了兩個青年偶像。與真實生活一樣,Marcucci發堀了艾瓦隆並成為他的經紀人。艾瓦隆又對他的經紀人說起一個15歲的學生,長得又像貓王,又像Ricky Nelson,此人名為Fabiano Forte,人們一般稱他為Fabian……怎麼樣,一個傳奇連著另一個傳奇吧。

哦,為什麼我要說這么多,原因很簡單,是為了給你帶出這首歌的作者和演唱者,沒錯,這首歌叫《why》,是Marcucci和他的搭擋Peter DeAngelis專為艾瓦隆寫的。不過當時艾瓦隆並不認為這個能上榜首,因為他已經有過一首榜首歌曲了,然後,當這首歌上了榜首的時候,你知道艾瓦隆在干什麼?演戲!結果是什麼,戲也演的一般,音樂也毀了,再這之後,他的歌曲連一個上前20的都沒有,直到最後,他又把自己第一首榜首曲《維納斯》錄成了迪斯科版,夠滑稽吧。

艾瓦隆後來由費城遷居到洛山磯郊區,和他老婆及8個孩子;4男4女,定居在San Fernando Valley。就此也就離開了人們的視線了,但是這首《why》還是留在世界上了。

關於這首歌,我要說的不多,因為歌詞寫的非常纏綿但也沒有什麼太特別的地方,但是音樂實在是很好聽,尤其女聲的假聲,唱的很迷人,相反的,開頭那點我倒不是很喜歡,這是一首甜美的重唱作品,適合在夜晚聽,不過於我,則另一一番滋味,每次一聽我都會想起牯嶺街那幫少年,多年之後,張震長大了,王啟贊也長大了,但不要說他們,就是楊德昌自己也無法超越自己了,還記得第一次聽這首歌是在衛視中文台,那個黑白發黃的畫面中,少年在吟唱,少年在崩潰中吟唱,這么多年了,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個MTV。 29061希望對你有幫助!

㈡ 楊德昌的電影<<一一>>的音樂

楊德昌生平及作品年表

1 導演簡歷:

楊德昌,1947年生,廣東梅縣人。1949年隨父母遷台,小學時常隨父親看電影,迷過國語片,但後來失望;酷愛漫畫,深受其中對人性光輝的信念及悲劇結局中對人性肯定的影響,中學時自編自畫的漫畫故事在班上傳閱。1965年,入交通大學控制工程系;1970年赴美,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電腦碩士畢業後到南加大學習電影課程,並從德國新電影得到很大啟示――尤其荷索,因為他證明精彩的電影可以一個人做而不必倚賴巨大投資。在美國做過七年電腦工程師。1981年回台開始從事電影工作,成為台灣新電影作者中,對城市中產階級及都市新興文化的道德省思者與智性思辨家。

2 作品年表:

1981年,春天參與《一九O五年的冬天》拍攝,任編劇及演員;
秋天拍攝電視單元劇《十一個女人》中的《浮萍》;

1982年,《指望》(《光陰的故事》第二段)35mm∕彩色∕中影公司
導演、編劇:楊德昌 攝影:陳嘉謨 剪接:廖慶松 錄音:杜篤之

1983年 《海灘的一天》 35mm∕彩色∕中影,邵氏∕167分鍾
導演:楊德昌 編劇:吳念真、楊德昌 攝影:杜可風、張惠恭 剪接:廖慶松

1985年 《青梅竹馬》 35mm∕彩色∕萬年青影業∕105分鍾
導演:楊德昌 編劇:楊德昌、朱天文、侯孝賢 攝影:楊渭漢
剪接:王其洋、宋泛辰 燈光:王志康 音樂:楊德昌 錄音:杜篤之

1986年《恐怖分子》 35mm∕彩色∕中影公司∕109分鍾
導演:楊德昌 編劇:小野、楊德昌 攝影:張展 剪接:廖慶松 錄音:杜篤之

1991年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35mm∕彩色∕中影公司及楊德昌電影公司∕240分鍾
監制:詹宏志 製片:余為彥 導演:楊德昌 編劇:楊德昌、閻鴻亞、楊順清、賴鉻堂
攝影:張惠恭 剪接:陳博文 美術:余為彥、楊德昌 音樂:詹鴻達 錄音:杜篤之、楊靜安

1994年 《獨立時代》 35mm∕彩色∕楊德昌電影公司∕127分鍾
監制:詹宏志 製片:余為彥 導演∕編劇:楊德昌
攝影:黃岳泰、張展、李龍禹、洪秀武 成音:杜篤之
剪接:陳博文 音樂:李達濤 美術:蔡琴、楊德昌、關傳雍、姚瑞中

1996年 《麻將》 35mm∕彩色∕原子∕121 分鍾
監制: 余為彥 編劇: 楊德昌 導演: 楊德昌

2000年 《一一》35mm∕彩色∕台灣、日本
編劇、導演:楊德昌 攝影:楊渭漢 製片:余為彥
音樂:彭愷立 錄音:杜篤之 剪輯:陳博文

㈢ 一一歸一 ——解讀楊德昌電影《一 一》

一一歸一。

這是在看完電影《一一》之後,我困頓思索的腦海中翻騰出來的第一句話。

「一」,這個筆畫最簡單的漢字,一如它簡單通曉的含義,它可以是一朵雲,也可以是一棵樹,可以是一座山,也可以是一條河,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座墳……然而,像所有水滴石穿的典故一樣,一——單薄卻蒼勁。

影片用歷時約三個鍾頭的時間,講述著一個並非故事的故事,它並沒有如當下商業大片那樣,要麼驚天動地扣人心弦,要麼纏綿悱惻撕心裂肺。《一一》摒棄了起伏激昂的宏大敘事,它沒有戲劇化的故事波折,沒有起承轉合的情節,導演楊德昌攜著《一一》繼續在他的新寫實主義道路上行走,並且漸行漸遠。

與所有現實主義傾向的電影一樣,《一一》展現的也是普通一家人的普通生活,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雖算不上富庶,卻也與「上頓不知下頓」的苦難生活相差甚遠,男人、女人、老人、孩子,世界上所有年齡階段類型這里都有了。NJ——一個心中仍存有詩意的中年男人,在與世俗的碰撞中迷茫困惑;敏敏——並未如她的名字那樣敏慧,圍著兒子女兒老公老媽打轉的的俗世中年婦女,突然某一天問自己:「我每天都在做什麼?」;婆婆——在電影中一言未發的老太太,在歲月的磨蝕中蘊積了「看透」的智慧;婷婷——正值碧玉年華的純情少女,美好天真純粹,以為世界上除了好人就是壞人;洋洋——總是被女生欺負的小男孩,在電影中起著畫龍點金的作用,喜歡用相機拍攝別人看不見或忽視的角落,用童稚的話語不經意間道出了人的永恆困境「我們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呢?」

我不能用一句話或幾句話來總結概括《一一》的故事梗概,因為把任何一個故事圈套強加給它都是對它的誤讀。誠然,只要有時間地點人物都必然會產生故事,而《一一》的偉大,不在於故事,或者說不在於一個中心故事,而在於多個散點無中心的故事浸透出的深層哲學意蘊。

楊德昌曾在一次訪談中解說過片名「一一」的含義:這部電影講的單純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個階段,身為作者,我認為一切復雜的情節,說到底都是簡單的。所以電影命名為《一一》,就是每一個的意思。 這意味著電影透過每一個家庭成員從出生到死亡的每個具有代表性的年齡,描繪了生命的種種。

我想,在這部電影中楊德昌想表達的思想有點類似於莊子「齊萬物以為一」,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是齊一的。人們的各種看法和觀點,看起來也是千差萬別的,但世間萬物既是齊一的,言論歸根結底也應是齊一的,沒有所謂的是非與差異。因此,智慧的婆婆曾經可能也如童稚的外孫洋洋一樣,困惑於「人是否只知道事情的一部分?」,中年媽媽敏敏曾經可能也如純潔的女兒婷婷一樣,初戀在花季中開了又謝,潔凈的心靈在時空行走中灑上了歲月的塵埃;被朋友譽為老實人的NJ曾經可能也如現在的小舅子阿弟一樣在錢財利潤慾海浮沉中哭笑交替滿腦肥腸。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我們所有的人或許都會在人生的某一個點上,從洋洋變為婷婷,從婷婷變為阿弟,從阿弟變為NJ,從NJ變為婆婆,從婆婆變為剛出生的小表弟,再從小表弟變為洋洋,循環輪回,生生不息。 這些看似精神形態各異的縱多人物,只是在人生各個不同的階段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他們,或者說我們,其實最終都只是一個人,一一歸一。

莊子在《齊物論》中寫道,「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即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可就是不可,不可就是可。在宇宙時空無涯的荒野里,大小萬物,生死輪回。與縱多表現此理的電影類似,《一一》開始於一場婚禮,結束於一場葬禮,開始於嬰兒的出生,結束於老人的辭世。楊德昌的用意不言而明:電影就像人生,一生一死,即為一世。片長近三小時的《一一》彷彿是人的一輩子,電影中婆婆的一輩子剛剛結束,小表弟的一輩子則剛剛開始,而其他人——洋洋、婷婷、敏敏、NJ、阿弟、小燕、雲雲……他們的一輩子都正在進行中。

如果把每個人的一輩子都比作一輛公交車,那麼我想這條公交線路一定並非一條直線,而是一個圓弧,無所謂起點與終點,無所謂開始與結束,恰如知名作家方方的某本小說的名字: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 。如果把這句話放在《一一》這部電影里,那麼,此「我」便非彼「我」了,「我」,既是我,也是你,還是他,「我」作為一個能指,並非指具體的人,而是抽象意義上的萬物。《一一》展示了這條公交線路,婆婆下車了,小表弟上車了,其他所有人都正開著他們各自的車,時而靠近,時而疏離,時而橫眉冷對,時而招呼致意,並將會在一個個迥異且未知的站台先後一一下車,沒有確定的秩序,沒有確切的時間。最終,在生死輪回的這條線路上,所有的個體都一一歸一。

除了男人、女人、老人、孩子這幾種共時的生命形態在人生的軌道上看似殊異卻最終歸一外,在歷時層面,楊德昌還探討了人的「活法」問題。

電影中NJ與敏敏這對可能不存在愛情的夫妻,因偶然的機會,脫離當前的現實,各自去過了一段新的生活,他們希望能逃離當前的窒息感。敏敏在其母親成為植物人之後,發現每天對母親講的話都是同樣的,一方面寡淡無味的生活毫無新意,另一方面人心的隔膜阻滯也使她無從說起,她困惑於生活的意義,於是尋求佛法,以為神靈能給予她答案,最終卻發現「其實真的是沒什麼不一樣,他們每天都要輪流給我講同樣的東西,每天都要重復好幾遍,我覺得這一大堆(煩心事)……沒那麼復雜,哪有那麼復雜」。有藝術情懷的NJ偶然重逢曾點燃他藝術火花的初戀情人,兩人至今都舊情難忘,以為可以重來一次,終是無疾而終,他後來對敏敏坦白說「你不在的時候,我有一個機會去過了一段年輕時候的日子,以為會有什麼不一樣,結果,還是差不多,沒什麼不同,只是突然覺得,再活一次的話,好像真的沒那個必要」。 或許他看透了人生的悲涼底色,看似塗著七彩的糖衣下是一層蕭索的灰色,縱使是七彩,也一一歸一 。

A one and a two ,這是《一一》的英文片名。楊德昌在一次訪談中說:「爵士樂手在即興演奏前,總會低聲數著『a one and a two and a …… 』來定節奏,英文片名由此而來,表示片中內容並沒有緊張、沉重、或者壓迫感,生命的調子應該像一闋爵士樂曲。」

的確, 《一一》的美學韻味是清淡的 , 無論是它「一一歸一」的主題,還是它縱多似乎靜止的長鏡頭運用,像一杯氤氳著些許熱氣的清茶,不溫不火,卻在小酌之後,彌留一絲澀味在唇間,這一絲澀,會慢慢地、深深地流下去,從喉入心。

㈣ 電影麻將里的歌是誰唱的

楊德昌1996年電影《麻將》的原聲合輯。

專輯名《去香港看看》,取自其中一首吳念真作詞的台語歌,張雨生作曲並放肆演唱!再加蘇芮大姐之熱情奔放,鄭智化之犀利諷刺,張震之無能為力,英文老歌翻唱之弦猶在耳——整張專輯涵量寬闊,很該一聽!

楊德昌是「台灣新電影作者中對城市中產階級及都市新興文化的道德省思者與智性思辨家」。代表作品包括《一一》、《麻將》、《恐怖分子》、《獨立時代》、《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2000年,楊德昌憑《一一》摘取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63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729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727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61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53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101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81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807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845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