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男女電影主題分析
1. 飲食男女是什麼意思
飲食男女的意思是日常生活中的男人和女人。
飲食是人生存每天都必須做的事,是再日常不過的事了。男女就是男人和女人,泛指成年人。
飲食男女也就是說成年人為了生存、生活所經歷的一切和付出的所有努力。我們經常看電影的時候會發出疑問,劇中的角色靠什麼生存,這就是說這部片子不夠接地氣。而飲食男女一看名字就是非常接地氣有生活氣息的。
2. 《羅曼蒂克消亡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一部特別會吃的電影
《羅曼蒂克消亡史》是一部極難去評說的影片,和所有那些帶有強烈個人化標簽的導演一樣,比如姜文,他們視電影為手中把玩之物,不是說不嚴肅對待,而是表達慾望過剩,情感和想法溢出,這也是一把雙刃劍,私人情緒流露的太多,對觀眾而言有時可能並不是很友好。
即便如此,還是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很多方面都非常出色的影片 ,一是故事完全脫離開政治,干凈的述說了幫派的戰時生存之道。 沒有外層關系的制約,全部是內化的情感依存,道出了那個特殊的時代大背景下,對人性的壓迫和每個人內心無處逃遁的掙扎。
二是拼圖式的剪輯,當你知道一些人的結局之後,再去回看他的前世,真亦假來假亦真,會別有一番味道。
三是對食物的處理,太精彩了!全片一共著墨三種飲食,一是上海點心小吃,二是日本料理,三是重慶菜。中國人吃個飯喝個茶真的是太復雜的一個事兒了,內含乾坤,萬不可掉以輕心。
電影中六個關於吃飯的段落可謂一段比一段佳,開篇葛優動真格兒前先請趙寶剛吃了頓點心,吃點心,精髓在於一疊落一疊,凡常人家最幸福的事莫過於此,而這頓卻吃出了「斷頭餐」的感覺。
淺野忠信在自家館子中展現了一餐簡單的日本料理精緻繁復的製作過程,做料理時穿的衣服,刀工,擺盤,食用的姿勢都極度考究,他對待一隻來訪野貓的態度,和後期的一系列變態行徑造成的鮮明反差,同《帝國的毀滅》中表現希特勒和善地對待親信及下屬打字員的作用一致。
圓桌餐,章子怡眉飛色舞地給大家講述著第一次拍電影的經歷,「一家人」表面和氣的圍坐在一起,由於該段落是倒敘回來的,大家都知道後面發生什麼了,但是又不知道全部的真相,這頓飯吃出了「最後的晚餐」的意思。
然後就是閆妮帶著袁泉最愛的點心去當說客,替傳說中的戴先生向袁泉提親,而袁泉擺弄了一下盛點心的盒子,點心分毫未動。
最精彩的來了,淺野忠信密藏章子怡,有一段終日吃飯-「啪啪啪」-吃飯-「啪啪啪」...的循環快切,處理方式甚至可謂有點鬼畜。「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是人類兩種原始慾望的終極體現,是對現實世界中罪惡感贖罪式地釋放。
最後就是葛優和袁泉一起安全來到重慶後,兩人一起吃了頓飯,互拉家常後袁泉坦白了她對食物的態度,「我喜歡上海,所以喜歡上海菜,不喜歡重慶,所以討厭重慶菜。」喜歡一個菜系,往往是因為眷戀一座城市,而眷戀一座城市,多半是曾在這座城市裡深愛過一個人。
只有袁泉吃飯是吃心情呢,不為了果腹,不為了贖罪,不為了掩護打啞謎,可導演心狠,沒讓觀眾一睹美人開開心心吃一頓痛快飯的場面,實在是遺憾的很。
四是音樂的確是有點好聽,不過音畫貼合度不是很高,略微有點MV即視感。一首《Take Me to Shanghai》讓我這個重度上海情結患者聽得差點醉掉。
作為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高材生,曾拍出過被評為學院史上最牛x畢業作品的程耳,學院味濃到化不開,一部電影下來,迷影態度昭然若揭,致敬的部分太多,對《教父》整體基調的模仿,熟練運用昆汀的暴力美學和馬丁斯科塞斯的分鏡,作為一個進階中的青年導演,這種形式上的借鑒無可厚非,而且確實看的很過癮。而我最愛的一個致敬是最後葛優過安檢,雙手高高舉過頭頂,彷彿是他對時代、對歷史、對自己前半生投降的一個儀式,認命了,李安《喜宴》的最後也出現了同一幕,郎雄亦是在過安檢時高高把手舉過頭頂,給放出了「我認輸了」的一個信號。 可見,多厲害的人,都不得不臣服於安檢啊!
後來跟朋友聊起此片,「羅曼蒂克」到底是指什麼,他說1913年對於歐洲是個分水嶺,一戰前歐洲極致地美好,從而讓人感慨一戰後的繁華落盡。 「羅曼蒂克」的消亡其實也有這么一點意思在裡面。如果有人這么去處理1937年之前的上海,可能會很有意思。
小菱評分:★★★★
3. 美食的電影
導語:我們要珍惜每一頓食物。好好享用它,感受它,下面就由我為大家推薦幾部關於美食的電影推薦,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關於美食的電影推薦
1、《飲食男女 》(1994)
父愛三疊,是以為家。片頭老朱獨自忙活著,雞鴨魚肉,洗切蒸炒,巧手上的各種動作有條不紊,最後一一端上冰糖壇子肉、梅菜扣肉、蟹粉小籠、清蒸螃蟹、南瓜盅,為三個女兒准備了一桌團圓飯,豈料到她們各懷心事,一個個預謀著要搬出老屋,各立門戶。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飲食是生存的必需,男女包含著情與欲,皆是自然負於人的原始本能。親情友情愛情,糾纏著紅塵男女,讓人歡喜讓人憂。就像老朱的三個女兒,當然還有他自己。就像他說,「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備好了再下鍋。」
2、《美食家》(法國)
L』aile ou la cuisse (1976)
優秀的喜劇總是離不開諷刺。七十年代的電影,反對的是快餐式的食物生產方式,揭露了人造雞肉、塑料蔬菜、流水線組裝的套餐。法國著名演員德菲耐(Louis de Funès) 經典喜劇似乎是一個寓言,令人笑過之後不得不反思,四十年後的中國,這些曾經被誇張的黑暗橋段不正在上演嗎?
3、《黑店狂想曲》
大樓外是一個破碎的、人人自危的世界,大樓內則是一個吃人的世界,也住著許多古怪的群體:尋覓人肉目標的屠夫、想要自殺的女人、永遠在切割罐頭的兄弟、養蝸牛青蛙的老頭,外來的即將成為屠夫囊中物的小丑、愛上小丑的屠夫女兒。魯迅先生說:「他們的牙齒,全是白厲厲的排著,這就是吃人的傢伙。」
4、《愛在午夜降臨前》
維也納,巴黎,伯羅奔尼撒假期,18年彈指一揮間。機場送走與前妻的兒子,作家載著一對雙胞胎女兒和老婆回到朋友的宅院。男人們帶著孩子去海里游泳,在耀眼的陽光里討論作家的書,女人們從園子里摘西紅柿,在廚房談笑風生准備一頓精彩的晚餐。尋常的假期下午,導演給了這頓飯足足17分鍾,主菜是20歲30歲40歲70歲的愛情,裡面上演著每一個觀影者的青春。雖然陽光底下並沒新鮮事,但每一個稀疏平常的小片段都令人動容,尤其是白發老太太懷戀她逝去的'丈夫,作為《愛在黎明破曉前》和《愛在日落黃昏時》的姊妹篇,為三部曲畫了一個美麗的句號:
He appears, he disappears, like…sunrise, or sunset, or anything so ephemeral.
他到來,他逝去,他就像日出日落,就像任何稍縱即逝的事物。
Just like our life, hmm? We appear, and we disappear, and we are so important to some, but we are just… passing through.
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吧……我們來了,然後消失,我們闖入了別人的內心,卻只是一名過客。
5、《盲探》
劉德華飾演的警界高手庄士敦雖然眼盲,卻不差口福。這位庄Sir不僅熱愛鮑魚、帝王蟹、魚翅這類高級貨,也貪戀臭腸、肉脯、雞腳這些地攤美味。有次和鄭秀文出去探案,要去五個不同的地方,鄭秀文問先去哪一個,劉德華斬釘截鐵地說:「元朗!元朗吃的多嘛!」
6、《美食家》(中國) 1985
「改造這么多年,還不改尖挑的口味。」革命是革不掉大眾百姓紮根在味蕾上、縈繞在唇齒間的渴望。一個「沒什麼一技之長」的吃貨真正傳承了蘇州美食。
7、《穀子和鯔魚》
La graine et le mulet (2007)
咋一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片名,其實深具涵義:穀子是做北非名菜古斯古斯(cous-cous)的食材,代表了片中老人的故鄉;鯔魚則代表了老人移民後,現居住的法國南部塞特港。
老人餐廳里的招牌菜是加了鯔魚的古斯古斯,暗示了一種融合的美好期望。可是加了鯔魚的美味古斯古斯卻無法調和冰冷的現實。工作了35年的老人突然失業,不甘心想開一家餐廳卻在貸款上屢遭挫折,加上一家人身為移民,長期離鄉背井、缺乏歸屬感也引發了大大小小的家庭問題。
老人的餐廳究竟開起來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結尾,唯一吃到古斯古斯的居然是街邊的一個流浪漢,而所有坐在餐廳里的食客,不管有多尊貴,全都餓著肚子。這是一種正義的聲張還是對現實的諷刺呢?
8、堺雅人《南極料理人》
冰天雪地中的南極圓頂富士基地,別說是生物,連細菌都無法生存。在那裡生活著幾個觀測隊員,而西村淳的工作則是每天為隊員們做飯。偶爾用點奢侈的食材、花點工夫做出美味的飯菜,看著大家吃得樂開了花的表情,真是比什麼都讓西村高興。
觀測隊員們在南極全力奮斗著,彼此之間築起難以取代的羈絆。在有笑有悲有高興有生氣的日子裡,可口的料理總能帶來干勁。在極寒之地,料理牽系起心靈的溫暖。
9、《孤獨的美食家》(2012 日本電視劇)
由同名漫畫改編拍攝,現在已經出到第三季了,和《深夜食堂》一樣是深夜劇(真不知道日本人把美食劇都放到深夜播是種什麼心態......),相比起《深夜食堂》此劇更多筆墨是描寫食物本身而不是冷暖人生,每一集介紹的美食和小店都是真實存在的,並且會在當集結束時由漫畫原作者親自到店內試吃推薦。
10、《麵包和湯和貓咪好天氣》
母親意外去世後,又遇上了公司人事調動,亞紀子索性辭掉了編輯工作,開始享受不同於以往的閑暇生活。母親留下了頗受贊譽的食堂、住宅周圍的商店街聚集著一群友善的鄰居、亞紀子在路邊邂逅了一隻流浪貓,這些點滴的小事聚集在一起,讓亞紀子決定繼承母親留下的食堂,從自己擅長的事情做起。
於是她將老店成重新裝修,改做了提供麵包和湯的食堂,與高大的女店員志麻一起開始了新的旅程。而這段旅程有麵包、湯、貓咪、商店街的好鄰居、各色顧客,還有暖洋洋的好天氣。
4. 哭且哭罷,還不是得做回煙火人生里的飲食男女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哭就哭吧,但是傷心難過是生活的常態,人的生活中十有八九都會有不如意,特別是女人很容易流眼淚,這個很正常,但是人本來就是要做回有煙火的人。人要吃飯,就必須要面對煙火。每個人都要吃飯,都要面對飲食的問題。
5. 哭且哭罷,還不是得做回煙火人生里的飲食男女是什麼意思
電影中這一家四口,一個爹仨女兒,住在同一屋檐下,性情、信仰、職業、年齡全然不同,各有各的情感故事,有合情合理又反套路的人生劇本。細細想來,真實的生活里,讓人嘖嘖稱奇的狀況更多,要是大家都是按部就班的一絲不苟的不出差錯的活法,生活就失了很多味道。
三個適婚年齡的美麗女兒和大師級的廚師老爸的故事,剛開始,覺得是像《東京物語》那樣的清淡雋永的滋味,拉開帷幕的時候,誰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後來,以為能持久的很快消失,以為馬上離開的偏偏留下,以為稚嫩的反而超前,以為哀傷的峰迴路轉,有時候打擊一重接一重,有時候喜中有悲、苦中有樂。生活就是這樣,源源不斷的、流動不息的,行進著,連續著,像朱大廚烹家宴大餐,給人端上一桌熱氣騰騰的美味,看你品不品得出豐富的味道。
我們每個人都是食客,可不一定都是掌控廚房的好廚師,真的下到廚房裡,才顯出或高明或笨拙的烹飪之道,一如,我們如何掌控生活。
做一道菜,有的人慣於條理清晰,連一絲一毫的調味料都要稱量好,有的人隨心隨意,碰到手上有什麼材料就拼湊個黑暗料理,有的人喜大火快炒濃油赤醬,有的人愛老火慢燉絲絲入味,有的人手忙腳亂灶台如戰場慘不忍睹,有的人喝著小酒吃著小菜做完盛宴一星油污都不留下,有的人做一輩子菜都是一個齁鹹的口味,有的人於廚藝上身懷絕技悟性頗高——廚房裡濃縮著飲食男女的脾性和慾望,是最接地氣最見性情的地方。
忙到最後,總要端出那盤菜,咸了淡了,糊了生了,賣相好看或者一塌糊塗,可口的,難以下咽的,總要呈到桌面上,吃下去,才知道也許沒那麼難吃,也許忘了放最重要的一味料。我們喜歡拿美食、烹調比喻人生,也許是覺得這過程太像具象化了的人生,切實細膩,滋味復雜。
形形色色的廚房,匆匆忙忙的路人,活色生香的世界,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還有中間偶爾穿插的地方,俯視的鏡頭看著街道上來往奔忙的車輛和行人,食物聯結著這里的每一個人,家庭里,廚房又是產出食物的地方,廚房中,又是一個個的人在演繹著別樣的生活,煙火人生,情世百味。
6. 飲食男女,食色性也
當老朱獨自一人用精準的刀工擺弄食材,打出的電話發出嘟嘟的忙音的時候我以為這是一個關於孤獨的老人的故事。
當吳倩蓮的一抹紅唇孤高清冷的出現在屏幕,高跟鞋配上高腳杯,卷發加紅唇彷彿可以遊走於各種場合,各色男人都會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她應該就是主角了我想。
當1994年的麥當勞傳出流行音樂,家寧炸著薯條和小芝芝討論著愛情,除了門口碰上了鍾國倫,那個倚在單車上,手捧著都斯妥也夫斯基,穿著襯衣的男孩。關於他們的故事應該就要發生了,我想。
當家珍略顯朴實的從教堂回來,帶著一份大齡剩女的清高、孤獨與倔強與人討論介紹對象時,一副失意的面容盡顯無疑。
四個人,一頓飯。菜色食物就算放到現在也很奢侈,可是這飯吃的並不是其樂融融,大家各有心思卻不得不勉強坐在一起好好把飯吃了。
每頓飯都像是戲劇的換幕一樣,每個人都在吃飯的時候宣布有事情要發生,食物背後所承載的已經不是簡單的吃飯。不得不說李安是做編劇出身的,戲劇沖突很明顯,而老朱最後的宣言可謂是大跌眼鏡,他和錦榮連同框的畫面都少得可憐,誰能想到他們在一起了。這個故事我好像都猜對了,又好像什麼都沒猜對。飲食男女,食色性也,在電影的開頭就有提出,一幕一幕的展開來,它不像《少年π》和《比利林恩》那麼電影,卻很戲劇。
好的電影會在我們看完之後留下點什麼,我們會懷疑、思考、感嘆。我常常在想當我們討論一件事情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當我們去關心老人的生活,去為他們尋找伴侶的時候我們是想表達自己的關愛還是真的關愛。當我們用自己的價值觀、習慣去評判他人時是想得到自己的優越感嗎?李安把新舊、倫常、傳統與時尚放在一起撕開在我們眼前我們體會到的是什麼?
李安還是那個李安,他把我們不願談不敢談的人性搬上熒幕,不去做過多剖析與解讀,只是展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自己去看,去感受,去體會,一切自在觀眾心中。我至今記得《斷背山》里love is the force of nature,也許有的愛真的是那麼自然有那麼不可思議的發生了。
7. 飲食男女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飲食男女》就向我們傳遞了這三個道理。
1.房子再大,有笑聲才算家。
2.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只是方式各異。
3.沒有不愛父母的孩子,只是愛得含蓄。
在家庭關系中,無論前程還是後程,都需要一家人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愛惜,唯有這樣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
8. 李安導演的家庭三部曲是哪三部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分為:《推手》(1991)、《喜宴》(1993)和《飲食男女》(1994)。
(8)飲食男女電影主題分析擴展閱讀:
這三部片子還有一個名字叫「父親三部曲」,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三部片子的父親都是由演員郎雄(老戲骨)所飾。
之一《推手》:
郎雄飾演台北圓山大飯店的主廚,退休在家,雖然味蕾漸漸喪失功能,但是仍然不服老。他獨立撫養大三個女兒,性格迥異,都面臨著各自的愛情難題,但是都有自己的一套見解。每次全家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就是大家最和睦的時候,但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個家庭也不例外,閃電結婚,未婚先孕,投資失敗都一幕幕地在這個家上演。
9. 飲食男女94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8188703
飲食男女·1994·李安
一個月前看的一部電影,推薦下。
開始是
一身廚藝卻失去味覺的朱老爹,做的菜那麼好看沒見吃過,(和我現在對食物的感覺差不多)。
內向敏感,責任感擔當的基督徒大姐家珍,是有點孤僻古怪。
二姐家倩是成熟干練,追求自由的職業女強人,
單純,默默心機的三妹家寧。
接著四段關於每個人的故事,
最小的家寧追求到自己的喜歡最先離開家;
內心躁動的大姐,放下一心顧家的擔子,在沉默中爆發,做回真實的自己;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的單身父親娶了整日纏著他的上海太太的女兒,味覺都恢復啦;
唯一隻身一人的二姐接手了老房子,享受廚房的樂趣!
劇情反轉,每個人對自己生活的反叛,對心往生活的追求,劇情的荒誕也是提示每個人的存在都是一個獨立個體吧,過好自己的生活!
不想說自己沒心沒肺,只是想生活的簡單一點。長不大的少年,找不到的自己,生命中有什麼不能承受之重呢!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