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電影主題和創意
A. 如何評價小丑這部電影
《小丑》之所以給人帶來愉悅,是因為它是在各方面都非常「准」的電影。 這個「准」,是指從導演開始,到表演,到攝影,到音樂,到服化道,都准確地貫徹一個統一的意圖:讓小丑這個角色從漫畫走向現實。
B. 電影《小丑》為何能被奉為經典,講述了哪些現實哲理
很多的影視劇在帶給我們激烈視覺沖突的時候,也帶給了我們人性的思考,社會的啟迪,而小丑就是這樣一部影片。他從一個極端的惡劣環境下,用反派的角色來展現現代人的內心世界,在我看來他只要給了我3點啟發。
一、壓力需要得到釋放,尋找正確的途徑。作為一個社會人,每個人都會有著各種各樣的壓力,而這些壓力可能是來自身邊的人,也可能來自工作當中。有了壓力非常的正常,但是要學會合理的宣洩自己的壓力。當壓力得到宣誓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將這一些壓力積累在內心,然後形成巨大的心理負擔,當有一天他來到了臨界點的時候就會形成一場大爆發,不僅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到他人,這是我們都不想看到的。
C. 4個最經典小丑電影
4個最經典小丑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小丑》、《小丑回魂》、《X特遣隊:全員集結》。
1、《蝙蝠俠:黑暗騎士》
近些年,「小醜女」可以說火遍了全球。她是一個集美貌,瘋癲,感性於一身的迷人反派,她原本是個心理學博士,結果無可救葯地愛上小丑,為他跳化學池,為他穿越槍林彈雨,到頭來還是被拋棄。在《X特遣隊》中,有一段小醜女驚艷的solo表演,絕美!
D. 電影《小丑》講的是什麼故事電影小丑劇情觀後感分析是什麼
電影《小丑》獲得了威尼斯金獅獎。看完電影,無論是劇情還是演員的表演技巧都足以讓人深思。電影《小丑》的故事是什麼?電影《小丑》的後視角分析。
電影《小丑》的故事是什麼?
作為熱門的類型題材,這部電影也在9月初席捲了威尼斯,帶著令人驚訝和爭議的態度回歸。
在《小丑》的結尾,我幾乎淚流滿面。原因大概是《小丑》幾乎脫離了善惡分明的超級英雄宇宙。哥譚可以是任何一個既有高樓又有臭下水道的現代城市,真名為阿瑟的小丑基本上就是個普通人。
他偽裝成小丑殺人,引發了一系列騷亂。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肯定,電影盡可能地使社會革命或暴動、退卻(而不是進步)變成了一個人的心理後果,外部的經濟文化結構被完全抽空。什麼是人的感情的涌動?我們沒有辦法判斷,因此,小丑的情緒與被定性為虛無主義的大規模騷亂聯系在一起。人類原始的毀滅慾望,無需解釋就能顯露出來。
從外表無法解釋,但有趣的是,人們對英雄或反派很著迷。是他們愛看英雄與反派的善惡二元對立,他們只能通過個體身心的對立來解讀世界。自古以來都是狂歡英雄祭祀好,傳世史詩故事,現實素材融入故事,理想主義歷/野史發達。而且在電影史上,很早就有類似的嘗試。
E. 電影小丑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導演想表達什麼有點看不懂.
就像漫畫蝙蝠俠:致命玩笑里說的一樣,只需要一個糟糕的一天,最理性的人也能成為瘋子——小丑(蝙蝠俠:致命玩笑)
而本片里正是因為哥譚的病態和生活的璀璨,最終成就了小丑。
說明了男主成為小丑的歷程,同時也抨擊了上世紀80年代社會的麻木和腐敗。
以上個人觀點,希望有幫到你。
F. 奧斯卡電影《小丑》為何能夠成為經典,長盛不衰
奧斯卡電影《小丑》能夠成為經典長盛不衰,主要是它真的是觸動了非常多的人的內心的最深處,很多人看完之後紛紛表示自己就是小丑。
一、奧斯卡電影《小丑》揭露了這個社會上很多人的樣子。其實這部電影真的是非常的揭露現實社會,我們每個人都要帶著面具去適應這個社會,我們不能夠讓自己的個性完全張揚在這個社會上,不然一定會遭到別人的厭惡的,所以我們只能夠帶著面具來偽裝自己。每個人就像是一個小丑一樣,努力想要迎合別人,殊不知妝容下的自己的內心是多麼的痛苦。
綜上,我可以發現奧斯卡電影《小丑》能夠成為經典,長久不衰是因為它叫人看了非常有感觸。對此,你有什麼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評論區里說一下,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
G. 《小丑》上映一周年,這部電影究竟講了什麼
《小丑》上映一周年,記得當時關於這部影片分化兩級的評論可謂嗨翻了天,一年多的時間過去,這部電影的很多內容依然值得人們反復回味與討論。
由於哲學家齊澤克形容《小丑》講述的是「對 社會 政治秩序與虛無主義僵局的絕望」的那篇文章,很多人都認為這部電影歸根結底,就是一篇反 社會 無政府主義的戰斗檄文。
右翼和左翼都拿「小丑和其面具」說事,稱其為 社會 暴亂的根源和圖騰,從而變成了一場「狂歡」。
另外一種爭議是在影迷中進行的,覺得「小丑」這一角色失去了原著中代表著「混亂無序的邪惡」這一象徵意義,而去尋根究底「小丑何其成為小丑的?」
很多影迷認為這一心理變化的過程,暗示關鍵點在於小丑的血緣來歷和伴隨之家族「遺傳」性的精神疾病,從而將角色身上的神秘性和不確定性剝奪干凈,這是對原著的一種無知褻瀆。
這些說法都有其合理之處,但關鍵有一點,「符號」和「站隊」並不是本片創作團隊立足的本意,他們其實最想刻畫的是向一切說NO的個人存在主義危機。
也就是說,在往其貼標簽之前,他們最想說的是其實是個人的精神危機和混亂狀態,然後才是時代變革帶給個人的的沖擊和再塑。
如果本末倒置了這一點,那麼這片就會粗暴地貼上「空洞無力」和各色各抒己見的政治標簽。
在《小丑》開場的戲中,華金·菲利克斯飾演的小丑只是個無足輕重的「無名之輩」,他甚至有名有姓——亞瑟·弗萊克。
他和罹患精神疾病的母親相依為命,冷眼旁觀著哥譚市的 社會 運動暗流涌動,在這一刻時,他既沒有想到將來會是這場運動的助燃劑和圖騰,也沒有喪失一個普通人的理想與追求。
在這個時刻,雖然他窮困潦倒,而且需要心理醫生輔導,排遣自己內心的絕望與孤獨,但總體來說,他並不是日後的「小丑」,他只是一個可憐的中年人。
轉折點在於地鐵站上發生的那起槍殺事件,注意這個事件的安排。
在這場戲之後,小丑才會真正關注「自己到底是誰」,「是什麼樣的人」,而在這場槍殺案之前,小丑並沒有關心自己的由來和 社會 屬性。
他只是卑微地想上檔喜劇脫口秀夜間節目,以取悅他人為己任,甚至幻想和漂亮的女鄰居談個戀愛,也就是說對人生還抱有期望。
被施暴後的意外反抗,然後槍殺三人讓亞瑟突然間看清楚了自己所處的黑暗深淵。
他是一個無人關懷的人,所寄予的夢想也被其偶像——脫口秀節目主持人莫瑞(羅伯特·德尼羅飾)隨意踐踏,連戀愛都只能在顱中幻想,一切都是假象,但殺戮讓他體會到了另外一種人生,一種可能性。
否定今日的一切,成了小丑頓悟後的人生指南,而「否定」,也變成了本片的關鍵詞。
這是一部為了「否定」而拍的否定電影。
它不僅否定了超英電影的劇作套路和類型屬性,還否定了好萊塢 娛樂 至上的准則,是一部反好萊塢體制的電影。
進而,它還否定了主流 社會 秉持的道德觀和意識形態,它還否定了理解和站隊,否定了夢想與追求,它否定的是一切貼上的 社會 標簽和意義屬性。
它強調的是「否定」,它並不關心人權,自由,民主和其爭鋒相對的所有政治概念和秩序,所以它並不想提出什麼政治綱領,更沒有政治訴求,它連善惡都不想區分(電影中兩次殺人在現實世界都是極端邪惡的。)
甚至連虛無本身也否定,亞瑟的階梯之舞恰恰也是向虛無挑戰,亞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那就是變身成為「小丑」。
《小丑》從頭到尾圍繞的是一個人的精神苦難和存在主義的難題。
恰好在於,它在DC和華納能夠提供資源的框架之內,把DC宇宙漫改電影的概念抽離,它依然成立,這就是導演托德·菲利普斯和編劇斯科特·西爾弗的聰明之處,用「小丑」這一身份洞悉了庸碌大眾面對世事變遷和自身困境之內心的疑惑。
這一漂亮招數,它跳過了福柯的「文明與瘋癲」的二元指代,又直面了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和漢娜·阿倫特《平庸之惡》。
所以,把它視為無政府主義或者單純的暴力運動的宣言,未免太過簡單。
這也是它區別《計程車司機》和《喜劇之王》的地方。
它剝離了馬丁·西科塞斯強行塞加其上的 社會 屬性,它更接近保羅·施拉德(《計程車司機》編劇)想要闡述的「存在主義式的孤獨和人生困境」,所以說,與其說它是在致敬《計程車司機》和《喜劇之王》,不如說它更抽離在 社會 運動和 歷史 變遷之外。
所以它必須存在和依附在一個抽象的世界裡,沒有比哥譚市這一場合更合適了——從抽象出發,它抽象討論了人的後現代主義困境。
另一個劇情關鍵點「與蝙蝠俠的血緣關系」,解讀豐富的人總視為《黑暗騎士》一個硬幣兩面的寓意,從而為光明和黑暗的斗爭鋪下墊腳,但個人並不同意這種淺顯的解讀。
托馬斯·韋恩是否是亞瑟之父為何要模糊處理,我覺得托德·菲利普斯和編劇斯科特·西爾弗的真實用意恰恰是摒棄蝙蝠俠和小丑在血緣上的聯想,但又能讓漫畫原著粉絲有找到彩蛋的樂趣。
其實《小丑》里更強調的是斬斷 社會 屬性的紐帶,因為人類 社會 里最強的紐帶恰恰是血緣,從血緣上否定父母,乃至殺害「父母」(間接殺害托馬斯·韋恩),否定血緣帶來的羈絆就是亞瑟轉變成「小丑」的終極象徵。
所以,所有持有派系斗爭觀念,為之辯護或者反對的人都可休矣。《小丑》這部電影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它的質疑和反抗性,從而各色派系都能找到與之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
它不僅對弗朗西斯·福山所稱的「民主的終結」發出質疑,也對宗教信仰和媒體及資本的操縱提出了質疑。
你既可以在其中找到極端原教旨主義崛起的原因,也能找到唱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聲音。
你既能找到巴格達迪能成為ISIS的頭目的原因,也能找到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的深層動因。
它就像一枚照妖鏡,高明折射了現實中 社會 普遍性的各種痼疾,但它並不打算揭示 社會 動盪成因,也不提供 社會 困境的解決方法。
因為所有的主義,無非是人的選擇,是人選擇了主義和道路,而不是主義和道路選擇了人,最終的落腳處還是在於個人的憤怒和懷疑。
這在《小丑》的結尾就可以發現,小丑並不在乎街頭暴動和遊行示威,他完成了自己的訴求,擯棄了自己的一切,從血緣、親情和愛情,乃至理想,他獨自一人躺在街頭的熊熊大火之中。
哪怕其他的人視他為挑戰秩序的英雄,但他的孤獨還是無從排遣,他也不在乎,從嘴角牽動的是一抹標志性的小丑的微笑。
「我笑是因為我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我只是無名之輩。」在亞瑟摒棄了其 社會 屬性時,他反倒成了富有象徵意義的圖騰,僅僅代表著反抗和混亂之神。
小丑的笑是《黑暗騎士》里邪惡與恐懼的化身,但《小丑》的笑其實是一種對自身乃至對 社會 對客體徹底的否定,從討他人歡喜的「笑」轉變成「我笑故我在」。
如果僅論其內涵,《小丑》的「笑」無疑比《黑暗騎士》豐富得多。
而「笑」也是小丑和導演托德·菲利普斯共同的武器,屎屁尿喜劇起家的托德·菲利普斯,曾用層出不窮的笑料讓自己變成了R級喜劇之王,但他這次的華麗轉身,讓「笑」附加了層悲愴的深意,讓人深深體會到小丑語錄中那句——
「我曾以為我的生活是一出悲劇,但我現在意識到,它是一出喜劇」的反意同樣成立,最偉大的喜劇都是笑中帶淚的。
華金·菲利克斯的表演深得上世紀七十年代那些最偉大演員的精髓,羅伯特·德尼羅、阿爾·帕西諾、達斯汀·霍夫曼,他無疑從這些電影里得到了很多表演的靈感——《教父》、《沖突》、《熱天午後》、《列尼傳》、《喜劇之王》、《計程車司機》。
但讓他區別於那些方法派演員唯一一點就是,對「笑」的闡釋。
從最開始的略帶哭腔的笑聲到歇斯底里的笑,再到無不嘲諷意味的笑,最終歸結到嘴角牽起的恐怖的笑,因為具有豐富層次的笑的表演,從而使得華金·菲利克斯同樣和方法派拉開了距離,就像本片和 社會 寫實派拉開了距離。
因為「笑」,使其表演附加了一層抽象的味道,從而讓本片真正成為了「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人」的自畫像,等待世界新一輪變革的到來。
也因為這層表演上的新意,奧斯卡影帝,實至名歸。
H. 電影《小丑》主要想表達什麼意思(張宏偉美訴案)
主要是從一個極端的惡劣環境下用反派的角度展現現代人的內心世界。
總的來說,就是「我們的壓力從何而來?」
你有沒有幻想的朋友和伴侶?
你有沒有想過一些可怕的想法?
你有沒有恨一個人恨之入骨?
你有沒有覺得別人對你冷漠?
你有沒有覺得壞人比好人輕松?
——這些,小丑都有。那麼,你是小丑還是個壞人?可能都不是。
比起講述小丑這個角色和哥譚市的意義,這部電影更像是一部情感宣洩片。
小丑是個壞人,所以他該做壞事,所以對某些人來說小丑可以幫他們發泄一些東西。
比如說,遭遇性騷擾和惡作劇的不良少年不是抓他們起來,而是直接開槍射擊。
比如自己的朋友和愛人不理解自己,所以他們該被懲罰。
比如有錢有勢的人高高在上目空一切,所以該被幹掉。
這樣的想法不該出現,但這就跟網路上的噴子一樣,他們認為有小丑的存在,這些邪惡的想法可以合理的宣洩出來。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電影跟暴力游戲一樣可以發泄人的不良情緒。但是對於一些不懂世事的人來說,可能會造成誤導。
I. 高分電影《小丑》,究竟想要告訴人們一個怎樣的道理
電影《小丑》講述的是一個平凡的喜劇人,由於遭到社會的冷漠和傷害,慢慢地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小丑》這部電影告訴我們要關愛弱勢群體,若一直給予他人冷漠,那麼積累太多負面影響就會有爆發的一天,有可能引發犯罪。
J. 請大家評價一下《小丑》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真的是大爆了,值得一看。
劇情節奏感滿分,內涵思考張力滿分,藝術戲劇性滿分,人物塑造滿分。 所有奧斯卡大獎給它都不過分,因為此片足夠劃時代的宣布,超級英雄的時代結束了。」
《小丑》是一個極度暴力的故事,但同時也是一部關於心理疾病、階級、社會邊緣感的警世恆言。觀感真的非常棒。大家喜歡這部電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