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電影運動
『壹』 美國新好萊塢時期電影運動是什麼
沒什麼運動,有些變化
無聲電影成有聲電影
電影類別增多,諸如微電影,科幻電影等電影出現
大製作等電腦特效電影出現
大概就經歷過這些吧
『貳』 在台灣新電影運動中被稱作新電影真正的開山第一片是下列的哪部電影
《兒子的大玩偶》
改編自鄉土作家黃春明的作品,和《光陰的故事》一樣是集錦片,但該片批判和諷刺的力度更為辛辣,三段小人物各自的酸甜苦辣,更為直觀地反映台灣底層人群的生活。該片頗具里程碑式的意義,被稱作是新電影真正的「開山第一片」。自此後,新電影開始作為一個新的電影現象和潮流而存在。
http://ke..com/link?url=jqkbAHKww_PUSVna
『叄』 新浪潮電影的電影運動
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新浪潮電影誕生的背景是基於歷史傳統的崩潰,主導基本認識的缺乏,對不確定的茫茫將來的彷徨苦悶。這個背景與二戰以後人們的彷徨苦悶相關聯,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對二戰的反思。同時也與後現代思潮緊密相關。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的解構、對現代主義的懷疑,是基於迷茫困惑後的發泄,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解放。
『肆』 台灣新電影運動
光從海平線上來:台灣新電影運動二十年
我們不禁想起1980年代的初期,正是楊德昌、侯孝賢等一批電影人把一束光給了台灣,沒有想到這些飄搖的光線至今仍然讓人炫目,而時光已過去了二十年。
1979年以後中國大陸的統戰政策和台灣民眾反對美麗島事件的聲音持續不斷,台灣社會逐步走向一種軟性權威的時代。台灣電影政策也開始出現松動的局面,但是這種松動卻帶來了台灣電影作品的進一步墮落,所謂"國片死亡",圖景已經寫入台灣工業史的記憶之中。而與此同時,香港的新浪潮的出現無疑給台灣的電影企業和當時默默無聞的一群年輕電影人一種希望的曙光。
1982年台灣"中影"出品的集錦式的電影《光陰的故事》,由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分別執導其中的一個故事。這種同時推出多個新人的決策應該是拉開了台灣新電影的序幕。台灣電影史的一片燦爛就此孕育而出。
1983年4月台灣"中影"開始拍了《兒子的大玩偶》,由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執導,影片在市場和輿論上一舉擊敗了當時台影投拍的《大輪回》,後一部作品的導演是當時台灣電影界最重要的三人:胡金銓、李行、白景瑞。《兒子的大玩偶》的超過預期的成功使台灣電影的航船正式起錨。
從海平線升起的台灣新電影的光線終於使台灣島人的生活和歷史被膠片記載下來,關於台灣的這段記憶終於不再被KMT的宣傳片和通俗商業電影完全把持。
台灣新電影人對於台灣近現代史的飄搖感覺和出路的質詢,幾乎組成台灣社會非常重要的話語空間。尤其當一部電影成為一個國際性的關注對象之後,它所具有的引爆力量是驚人的。1989年侯孝賢的《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獎,一方面使台灣電影正式走向國際一流舞台,更為深遠的意義是關於"二二八事件"的表達構成了對台灣社會的一次極大的情緒刺激。
台灣的新電影在1982-1986年的五年間作為一個整體貢獻出了52部電影,隨後他們的電影逐漸成為一種個人化的寫作。
這個期間,侯孝賢對於台灣自己的"根性"和台灣自己的歷史的追問,在鄉土這個起點開始發力,他的作品是"台灣意識"強烈外現的重要歷史標尺。
而楊德昌一直關注的是一個極為"知性"的問題,也是1950-1960年代歐洲電影大師在歐洲戰後經濟奇跡時代的一個重要"話題"--現代都市裡的人的處境。
1992年蔡明亮以導演自己的處女作亮相,從一個更為寓言和尖銳的視角開掘著台灣都市一代的困境。
這三個人勾勒了台灣新電影和新新電影的基本風貌,構築了台灣非主流商業電影的話語空間。 開始把對台灣鄉土人的關懷和對台灣歷史命脈的關注糅合在一起。這種關注,迅速成為台灣新電影在國際上的聲音。
侯孝賢在他的《好男好女》和《南國,再見南國》中對台灣都市生活的描述依舊集中在邊緣的、草根的、具有黑幫色彩的人物身上。在《千禧曼波》系列中他開始記錄他稱為夜空中充斥著讓動物瘋狂的不可見的"各種電子媒體交談的聲音"的台北。
蔡明亮的電影視角有著很深的舞台劇的觀念,隱喻性和寓言性深刻地寫在其作品呈現的各個層面。蔡明亮的戲劇性是根深蒂固的,而且是來源於"現代主義"小劇場封閉空間的張力系統。這一點在蔡明亮1998年的《洞》中表現得極為顯著。如果說楊德昌還只是在台北的實景中構築"戲",在蔡明亮那裡台北本身就是影片,他是徹底的"現代主義"精神的擁躉。
台灣新電影和新新電影的巨大魅力就在於這些導演的巨大差異,這種差異來自於"根"和"生存空間",這兩個主題在台灣電影中的呈現最終是含混不清和不知所終的。
台灣的新電影運動是在台灣意識形態領域逐步走向解凍,台灣的電影市場還沒有完全向外國(主要是美國的好萊塢電影)徹底開放前,台灣本土電影業的一次自我革新的救亡運動。
台灣新電影運動最主要的貢獻是讓台灣極具才華的一批電影人找到了發泄自己才華的空間,這個契機來自於對台灣史的重寫慾望,或者說是來自台灣自身的復雜性。這種傾訴慾望對於各種背景的年輕創作者來說都是極大的刺激,而後又獲得台灣當局的"輔導金"政策的保駕護航。台灣的鄉土和都市於是生動而且日益深邃地展現在銀幕上。
台灣新電影運動在國際上的成功還對台灣當局的電影政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並且直接影響了台灣新新電影的出現。台灣這批電影人,在政府和電影業的雙敗中成為惟一的贏家。
對於台灣電影,1989年極為重要的年代。"政府輔導金"護送了一批導演走向國際,1994年輔導金電影《喜宴》、《愛情萬歲》和《飲食男女》在國際上大放異彩,輔導金政策下的台灣電影企業更是完全依賴政府資助,到了1991年台灣本土電影的產量就有33部了,整個商業電影生產體系幾乎崩潰,對於台灣電影工業的這個補血政策徹底斷絕了它自身的造血功能。
台灣的新電影和新新電影在台灣的電影工業結構中影響甚微,而新電影人們所自創的獨立製版公司在飄搖中也偃旗息鼓,比如最早的由侯孝賢成立的"萬年青公司"幾乎是曇華一現。侯孝賢、楊協昌這些導演現在的拍片資金完全依賴於國外,不是日本就是法國。他們的作品在台灣大眾甚至是小眾的視野里逐步消失,成為暗盒裡的拷貝,即使還有一些渴望的眼光也沒有機會使得這些膠片上的影像得以乍現,這已經成為台灣電影發生機制的一大問題。
其實一個國家(地區)的電影政策在無力保護這個區域的電影工業體系的時侯,首要考慮的應該是支持電影作為一種民族話語權利的價值。台灣的輔導金政策所扶持的商業電影在資金回收上還不及藝術電影可能是一個生動有趣的例證。
目前台灣輔導金政策被要求有很大的變革,就是從只資助電影生產轉變為資助電影生產、發生和放映的全過程,讓本土電影贏得自己的空間。台灣新電影和新新電影就是這樣存在在一個非獨立非商業的環境中,一旦電影作為話語權利受到保護成為台灣政策的核心後,也許還會產生更為新的電影人,也會產生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或許可以成為一個光柱把暗盒裡拷貝上的影像投向銀幕,投向一直存在的眼睛,即使眼睛的數量永遠像晨星一樣寥落。
『伍』 「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哲學基礎是什麼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
二、存在主義思想;
三、柏格森的直覺主義;
四、巴贊的本體論;
五、作者論。
『陸』 台灣"新電影運動"發生於哪一年
指20世紀80年代台灣青年電影藝術家的電影革新運動,是台灣戰後一代新的文化精神的形象體現。
台灣新電影作為一種藝術運動,是從1982年8月四位台灣電影屆新導演合作導演的影片《光陰的故事》開始的,其代表人物有楊德昌、侯孝賢、柯一正等。
期間的代表作有《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冬冬的假期》等。
『柒』 新德國電影運動的介紹
新德國電影運動原來叫做青年德國電影運動。這個運動發起於1962年春的奧勃毫森電影節,當時有26位德國青年電影工作者聯名發表了《奧勃毫森宣言》,宣稱舊電影已經滅亡。我們寄希望於新電影。他們提出了一個基本原則--德國電影的未來,在於運用國際性的電影語言。他們還宣告:我們現在製作一種新的德國故事片,這種新影片需要自由。我們必須打破常規,克服電影的商業性。我們要違背一些觀眾的愛好,創造一種以形式到思想上都是新的電影。這番宣言被認為是新德國電影運動的正式綱領性文件,它揭開了新德國電影運動的序幕。
『捌』 台灣新電影運動的特徵
http://cache..com/c?m=&p=882a9443999f18fc57ea8c62525f&user=
這里有詳細的
『玖』 世界電影史的四次較大的電影運動是什麼
在世界電影發展史上,三次電影運動是推動電影藝術思想形成的重要里程碑。這三次運動分別是: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和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法國「新浪潮」。第四次運動尚未出現!
『拾』 簡述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
一切緣起一則社會新聞:一部「流氓」的跑車撞死了一位摩托車手。特呂弗和小兄弟夏布羅爾以此為藍本寫了個劇本,這時他們共同的朋友戈達爾正在為劇本發愁,發信求助。然後,就有了電影《精疲力盡》:導演戈達爾,編劇特呂弗,藝術指導夏布羅爾。
這群電影頑童合力拉開了法國電影狂飆年代的大幕——日後我們所知的法國新浪潮,始自1956年冬。盡管《四百下》的拍攝和上映是在1958年,《精疲力盡》的公映更要遲一年。
《精疲力盡》的三人組,還有陪特呂弗看了許多電影的里維特,那時他們年輕得不可一世,在電影資料館里揮霍著寂寞又騷動的青春。
對於這群「電影館的孩子」來說,電影是避難所和朝聖地,是他們對於生活所有認知的來源。他們供職於《電影手冊》,個個野心勃勃,試圖用文字搭建起一座萬神殿,夢想有朝一日他們也可以帶著自己拍攝的膠片進駐這神殿。
在某次回憶時,夏布羅爾說:這里沒有浪潮,只有大海。作為過來人的他或許比旁人更明白,昨日的舞台曾何其熱鬧,縱然他們曾榮為主角,卻從來不是全部。
(10)新電影運動擴展閱讀:
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的意義: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
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稍後至50年代末,新浪潮更明確的表達出另一種電影,更輕靈生動,用新攝影機在大街小巷拍攝,不再在設影棚中拍攝。新浪潮現象很快對全世界產生了影響。從巴西到波蘭,自捷克斯洛伐克至美國,都有青年影人效仿新浪潮掀起新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