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新德國電影主題

新德國電影主題

發布時間: 2022-11-23 02:53:30

1. 德國新電影的新德國電影的色彩與聲音造型風格

色彩和聲音造型也新德國電影中重要的造型手段。法斯賓德在《艾非-布里斯特》《維洛尼卡-弗斯的慾望》等片中特意採用黑白膠片。他說:「我認為,黑白是拍攝電影的最美的顏色,以黑白色拍片比用彩色要嚴肅得多,因為人們看到黑白色就必然會考慮,用光、用畫面做什麼」《艾非-布里斯特》這部影片為色彩賦予寓意,著意使用黑白色刻畫人物,艾非一襲白裙,體現她純潔天真的個性,與此相反,艾非的丈夫和管家等周圍的人們穿著黑色的衣服,以顯示他們的威嚴與一種脅迫感。法斯賓德以一種近似無聲色的格調為影片製造了時代的距離感。《維洛尼卡-弗斯的慾望》里的黑白色不單單作為一種影像或風格因素存在,而且被賦予一種象徵性,呈現出弗斯的精神變態以及在絕望中的掙扎,同時烘托著作為歷史精神化身的精神病診所里的那種人道外貌下的專制和丑惡。《柏林蒼穹下》彩色和黑白的轉換寓意了文德斯對理想生活與現實世界的理解,當天使心懷愛情打量世界的時候,世界才充滿色彩,造型元素後面是深刻的人性內涵。荷索的《陸上行舟》置乳白色的輪船與半山中,與周圍蔥綠的山林自然景色形成色彩的對比和隱喻。
新德國電影對聲音常常採用獨特的處理方法。《瑪麗亞-布勞恩的婚姻》赫爾曼第二次歸來,從頭至尾不斷插入一場足球賽電視實況轉播的嘈雜影響,既構成對畫面和夫妻重圓情境的干擾、破壞,也從逆反方向對畫面渲染烘托,由此形成一種歷史的隱喻。《柏林蒼穹下》里天使的喃喃自語同現實世界中各種聲音交織成立體的音響氛圍,傳遞生活的紛亂。《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姆》中新聞媒介的聲音頻頻以刺耳的高音出現,充滿了畫外空間。新聞媒介無孔不入,企圖操縱輿論的虛偽形象真實地體現出來,充滿批判與反省的意味。
音樂也是構成新德國電影藝術特色的一個因素。《德州巴黎》整部影片的音樂深沉典雅,既清新又空曠。開端和結尾時使用的主旋律,與主人公孤獨的心情以及荒涼的環境融為一體。這個主旋律在影片中多次出現,賦予影片一種感傷的調子。文德斯還善於在影片里運用他喜歡的流行音樂及搖滾樂,甚至邀請他喜歡的搖滾樂隊在影片中演出。荷索的影片則鍾愛歌劇和古典音樂,這同他對待電影如宗教一般的沉迷是分不開的。
20世紀70年代,荷索、法斯賓德、施隆多夫、文德斯並稱德國新電影的四大旗手,如今法斯賓德早已逝世;施隆多夫和文德斯在好萊塢銳氣消逝,商業利益壓迫著「作者電影」的生存空間,我們已經隱約看到了一種妥協;荷索留在德國,但他的影片似乎也漸漸失去一種狂徒般的精神氣質。也許,這就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吧。

2. 德國的電影多是揭露戰爭的殘酷,比較血腥真實,他們是否也拍過適合兒童看的影片

《沉重的決定》
這部電影既不沉重,也沒有決定。這個標題與原文沒有任何關系。早死早升天是最佳的翻譯。電影是拜仁語,背景也是德國南部。這部電影是極好的證明,德國是幽默的。一部非常可愛,值得一看的。
十一歲男孩Sebastian經常會作出令人忍俊不禁的舉動,在他的天真的面容之下,有著和他的爸爸,電台DJ等人同樣的小人物心態,同樣的生活憧憬。
愛情,死亡,迷信和幽默,巴伐利亞式的元素組合,成就了這部溫暖人心的喜劇片。
《白色上帝》
這部電影滿懷著一種對生命大大的憐憫和慈悲,狗狗們所犯下的一切的暴力和兇殘都源於人類翻下的罪,就這一點,這部電影從一種現實主義的角度直面人類是虐待動物的真相,從給牛開腸破肚,再到將狗狗們訓練成斗狗,讓它們自相殘殺,再到動物收容所給無辜的小生命執行死刑。整個影片控訴著人類作為高等動物獨一無二的權威性。其他生命在我們看來彷彿只是最後會化為一坨糞的一盤肉食。

3. 求德國電影特徵

德國人善拍帶有反思的片子,其中的二大主流是「政治反思片」和「戰爭反思片」,對於前者,我看過並不多,比如《羅拉快跑》、《柏林蒼穹下》等等。
60年代中期,德國電影事業在聯邦政府的支持下開始有了新的面貌,即推出了「新的
德國電影」。一些比較年輕的導演拍攝出形式上令人注目的、一部分還是針砭時弊的故事片,
從而聲譽鵲起。不過,大多數新的德國電影還是難得與觀眾見面。其原因在於各個影片出租公司偏愛美國電影。然而,這同德國電影本身的特點也有關系。多數德國電影以揭露社會矛盾為題材,節奏緩慢,視角獨特。他們更注重與引導人們思考,而不是以緊張的情節引人入勝。
新的德國電影最常見的體裁往往是納粹時代發生的事及其後果;還有當今德國所存在的問題和矛盾,但這些又可以追溯到納粹時期

4. 德國電影史

01 早期電影發展(1895-1919)

發展起源

德國電影的產生和歐洲是同步的,但早期電影發展一直處於比較平緩的狀態。以政府為首,電影在德國普遍被當成是不道德的低級娛樂。

「作者電影」

1912年底,電影製作人開始拍攝由文學作品改編的「作者電影」,此處的「作者電影」並非是50年代相對於導演而言的作者導演,而是指電影劇本由作家寫作。奠基之作 1913年麥克斯·麥克拍攝的《另一個人》,改編自著名劇作家保羅·林道的舞台劇。「作者電影」的出現雖然逐步擺脫觀眾對於電影是低俗文化的負面認知,但卻因為精英文化沒有收獲多少票房,1914年之後,這種和文學戲劇結親的電影很快衰落。


02 晚期默片(1919-1929)

「一戰」的影響

戰爭期間,政府認為外國進口電影有反德內容,於1916年頒布法令禁止外國電影進口。這反而刺激了德國本土電影的發展,使德國在一戰期間成為重要的電影國之一。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

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世界電影史中重要的表現主義電影--德國表現主義電影。作為一戰戰敗國,德國政治動盪、經濟蕭條,人們生活困苦。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面對殘酷現實,許多藝術家創造了表達對現實不滿的電影 即德國表現主義電影。

主要特徵:以恐怖、幻想和犯罪題材為主

                帶有風格強烈的打光              —  呈現戰爭的殘酷

                戲劇化的表演

20年代中期,德國戰後危機結束,政治環境變得相對穩定,表現主義作為一個風行一時的流派,逐漸走向尾聲。但它在漫長的德國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德國室內劇

室內劇電影是20年代出現在德國的一種與表現主義電影相對立的電影。室內劇電影促進了德國電影敘事方法和攝影技術的革新。

主要特徵:狹小的拍攝環境

                  「三一律」的原則(地點、時間、情節被嚴格限定住)

                  注重對人物的心理刻畫

                  悲劇為主,避免誇張,嚴肅平緩


03 有聲電影初期(1929-1945)

戰後低迷

30年代進入了有聲電影時期,整個世界處於經濟危機之中,德國電影也陷入困境。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此時大多數電影創作者陷入了某種程度上的逃避之中,出現了大量的淺薄娛樂片。戰後逃避心理還導致一些美化德國歷史、描繪一戰中德國的英雄表現等試圖重塑民族信心的電影。再加上政府的干涉,這種題材逐步僵化,演變成了「電影一律」。這種創作的轉向預示著納粹電影的到來。

1933年,nacui佔領德國。德國電影創作者遭到了法西施的迫害,優秀的電影被禁,造成了大量的電影創作者外流。在nacui政府的專制控制下,德國電影變得單調無生機,前景黯淡。此時占據電影市場的是喜劇片和逃避現實的「問題片」。


04 二戰後電影發展(1945-1989)

東西德冷戰格局的影響

1945年,二戰結束形成東西德冷戰格局。東西德兩個不同的社會體制下的電影也開始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直至1989年柏林牆被推倒。

西德電影

原電影資源大多集中在東德。因此西德電影發展初期比較困難,電影的創作主要集中對戰爭的回憶。

1948年,西德進行了貨幣改革,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電影行業開始出新的發展契機。政府為了刺激電影發展,配給電影導演資金支持,並於1951年設立聯邦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

這一時期,西德電影從戰後初期對於戰爭沒有深度表現的「廢墟電影」轉向「鄉土電影」、戰爭片、英雄史詩片、喜劇電影等。

50年代,西德電影發展迅速,但從內容的角度上看,缺乏藝術性,大量的文學、歷史和民間傳說改編的影片。雖有大量的戰爭題材的電影,但是充滿了逃避現實、感傷主義,並沒有對於戰爭深刻的反思。內容的空洞造成了大量觀眾的流失。

60年代,西德電影陷入了危機。1962年奧伯豪森國際短片節期間,以亞歷山大·克魯格為首的一批青年導演發表了《奧伯豪森宣言》,表明要和過去的電影劃清界限,創立「新德國電影」。新德國電影的運動也是世界電影新浪潮下的產物,這批青年導演受到了法國新浪潮、英國「自由電影」、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等電影運動的影響。新電影宣言是西德電影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新德國電影」給德國帶來了新的創作生命。

70年代以後,「新德國電影」進入了繁榮時期,成為了德國電影史中繼表現主義之後的又一次黃金時期。

新德國電影

題材、敘事結構、風格等有很大創新

重視對歷史和現實的關注與思考        — 達到了理性思辨與現實形象、電

貼合電影的大眾性文化特徵                  影審美與大眾觀賞性的融合統一

新德國電影徹徹底底打破了「德國是一個沒有電影的國家」的諷刺,並使德國電影在20世紀世界影壇上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東德電影

戰後東德擁有原德國的大部分電影工業資源。在蘇聯的統治下,東德當時只有一家電影壟斷企業(德發公司),其他製片廠都是不合法的。最初德發公司拍攝的影片是關於歷史的反思,主要是對納粹的控訴,但是隨著國家政治的逐步收緊,1950年,影片強制被要求表達對新國家的擁護。電影的任務是教育觀眾,呼籲大家一起建設社會主義事業。在這樣的環境中,電影的創作備受限制。

6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些批判現實主義的影片。

70年代,出現了大量反映個人日常生活問題的影片。

1989年,柏林牆被推倒,兩德統一。德發公司開始私有化。


05 走向獨立創作時代(1989至今)

90年代初期美國電影佔領了歐洲電影市場,德國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都被美國控制著,德國的電影發展較為低迷。

90年代後期,德國電影展現出了新的潛力。德國新生代導演們逐漸成為德國電影的主要創作力量。他們的作品更有創造性和敏銳的洞察力,同時他們的作品裡包含大量的新技術應用。

進入21世紀後,歷史題材成為創作的主要題材,代表作《再見列寧》、《帝國的毀滅》、《何處是我家》、《竊聽風暴》、《伯納德行動》等。德國電影在新世紀以來多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進入了一個「復興」的發展階段。

5. 新德國電影運動的介紹

新德國電影運動原來叫做青年德國電影運動。這個運動發起於1962年春的奧勃毫森電影節,當時有26位德國青年電影工作者聯名發表了《奧勃毫森宣言》,宣稱舊電影已經滅亡。我們寄希望於新電影。他們提出了一個基本原則--德國電影的未來,在於運用國際性的電影語言。他們還宣告:我們現在製作一種新的德國故事片,這種新影片需要自由。我們必須打破常規,克服電影的商業性。我們要違背一些觀眾的愛好,創造一種以形式到思想上都是新的電影。這番宣言被認為是新德國電影運動的正式綱領性文件,它揭開了新德國電影運動的序幕。

6. 名詞解釋。有人能講講「新德國電影」嗎

德國新電影NewGermanCinema ,前後跨越三個時期,從六十年代持續到八十年代,是世界電影史上引人注目的電影現象之一。出現了克魯克、彼得-沙莫尼、法斯賓德、荷索、文德斯、施隆多夫、沃爾夫岡-彼得森等藝術成就傑出的電影導演。「運用國際性的語言」「創造從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電影」等美學上的追求確實在新德國電影導演日後的創作中得以體現,同時他們的創作風格殊異,各具特色。德國新電影成為西德電影的主流,在人們心中已成為一個流派的標志。
起源
談論新德國電影也許還是應該從著名的「奧伯豪森宣言」談起。1962年,來自慕尼黑的26個大都從拍攝短片開始走上影壇的電影導演、攝影師和製片人,帶著一紙宣言來到國際短片電影節所在地奧伯豪森,參加第八屆國際電影節。他們對60年代的美國電影和德國商業片表示出不滿,宣稱要「創立新德國電影」,提出了「奧伯豪森宣言」,其主要內容有「因循守舊的德國電影的崩潰終於使我們所擯棄的思想立場喪失了經濟基礎」;「正如在其它國家那樣,在德國短片也已成為故事片的學校和試驗場所」;「德國電影的未來在於運用國際性的語言」;「我們現在要製作一種新的德國故事片,這種影片需要自由。我們必須打破常規,克服電影的商業性。我們要違背一些觀眾的愛好,創造從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電影。我們准備在經濟上冒一些危險」;「舊的電影已經死亡,我們相信新的電影」。宣言標志著西德電影的轉折點。此後,德國青年電影創作者拍攝出了在國際上產生影響的、至今仍有意義的作品。
新型電影的特點
新德國電影在美學追求和製作方式上有很多與法國新浪潮相似之處,主張「作者電影」和 「藝術電影」,幾百名導演從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拍攝了近千部影片,形成聲勢浩大、歷時長久的電影運動。烏-格雷戈爾在《世界電影史》中評價法斯賓德的影片「並未根本改變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法;但這些影片卻使"作家電影"擺脫了與公眾隔絕的狀態,產生了新型電影」。這段話用來描述整個的新德國電影同樣也是恰如其分的。巴贊的長鏡頭理論提出之後,電影的藝術表現元素幾近發展成熟,在基本電影語言上似乎已經沒有新的可能性了。而新德國電影正是在成熟的電影語言的基礎上,將傳統與現代派結合,注入了自身的特質,形成獨特的風格。新德國電影和法國新浪潮不同在於:新德國電影並不是徹底的反戲劇、無理性電影,而是有著慎密的構思、完整的情節、豐滿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現實內涵。法斯賓德、荷索、文德斯和施隆多夫則把新德國電影運動推向了高峰。

影響新德國電影的因素
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德國的電影傳統,另一方面則受好萊塢電影的影響。以《卡里加里博士》為代表的表現主義先鋒電影、德國室內劇、批判現實主義傳統的民族電影都對新德國電影產生了影響。比如荷索明顯承繼德國浪漫主義與表現主義的文藝傳統,以中世界晚期神秘主義者的人格特質,先知覺與超驗的宇宙觀,不斷詮釋著對於孤獨與瘋狂的理解,刻畫處在邊緣的偏執古怪人物迷狂的狀態,探索「夢想的真實性質」。法斯賓德的影像則有很深的德國室內劇的痕跡,他的電影中大量使用室內場景,採用的是他崇拜的美國「好萊塢」電影模式,將反權力與反壓迫具有強烈的政治訊息的主題賦予影片。在《愛比死更冷》這部影片里,法斯賓德借鑒了美國強盜片的模式,並將法國新浪潮導演、德國施特勞普影片的特點與好萊塢強盜片的樣式結合在一起,發展出一種「介於美國範例與施特勞普影片那種不自然的簡約之間的」敘事方法。在藝術上,法斯賓德始終把富有民族色彩的藝術特徵作為自己的風格基調,他的作品具有德國電影的優秀傳統,又兼具國際水平的電影手法和技巧。另一位新電影導演文德斯在少年時期就看了大量的美國電影,顯示出了對B級片的強烈興趣,他尤其喜愛的是音樂劇和西部片,在文德斯後來的電影生涯里,這些最初的電影愛好都深深的影響了他的創作。他最初的電影《城市的夏天》及最有代表性的「道路三部曲」都表現出敘事流暢、技巧圓熟的好萊塢味道。施隆多夫從影初期受益於路易-馬勒和法國新浪潮,但他的電影在敘事結構上走得更遠。他把電影作為大眾媒介,追求影片的娛樂性和通俗性,他的影片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兼具。

新電影的模式
新德國電影吸收了好萊塢電影的敘事性、可看性,但又是以「反好萊塢」的面目打破了美國電影的模式,新德國電影借用情節劇樣式拍攝的富有批判內涵的影片和好萊塢的情節劇電影有本質的不同。在道路三部曲中,文德斯逐漸發展了他的「開放式」敘事體系,旅行和尋找是影片的真正敘事線索,是否有一個完整的始終已經不重要,「尋找」本身作為敘事線串連起環境景象和生活細節所產生的多層內容。荷索的《加斯-赫伯之謎》、《沃切克》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採用經典的情節劇樣式,但荷索即使在情節劇中更關心的也是人對環境的反應,而不是情節的因果關系,注重時空的真實感,而不是敘事的流暢性。同樣。法斯賓德的《瑪麗亞-布勞恩的婚姻》《維羅尼卡-福斯的慾望》,施隆多夫的《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姆》《鐵皮鼓》等影片中,也用「離間效果」、「反敘事」手法打破幻想、破壞敘事流程。他們的「情節豐富」「事件發展圍繞中心人物」的敘事框架並不是包容了一個感傷故事或一段奇遇,其中表現的是充滿歷史情結的平凡個人的生活和經歷。這種被藝術放大了的生活具有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相關的美學表現原則,因此它既沒有讓人們享用到輕松的「美滿」結局,也缺乏懾人心魄的起承轉合,雖然只有一條敘事主線,但往往出現大段落的情緒鏡頭,人物常游離敘事線之外,完成精神、心理的歷程。選擇戲劇性情節模式描述人物的悲劇性生活,多層次揭示生活環境的荒謬,這與講一個完整的故事而缺乏批判精神的好萊塢情節劇是背道而馳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新德國電影在繼承和借鑒的基礎上,集「作者論」和好萊塢之所長,在眾多作品中形成多樣化的風格,藝術表現形式上實現了「對語言的某種方式的超越」。因此也可以說新德國電影重新確認電影的敘事,重新確認電影的大眾媒介性質,注重敘事外觀的觀賞價值與歷史內涵的思辨價值的統一,從而克服現代主義曲高和寡的藝術封閉性,在這個意義上可以稱為法國新浪潮和美國好萊塢電影之外的一種「新型電影」。

7. 大家好,有誰知道新德國的代表導演和他們的代表作嗎,謝謝呀!

0年代中期,新德國電影進入創作高潮,這一時期代表人物是威爾格·赫爾措格、福爾科·施隆多夫、賴納·威爾納·法斯賓德和威姆·文德斯。

威爾格·慧爾指格(又名:W.H·斯蒂佩蒂奇)

如果說藝術家是一個「離群索居者」的話,新德國電影中最能體現這一特點的人物是赫爾措格,正像他影片中那些「孤家寡人」的主人公一樣,他自己就是這樣一位孤獨的藝術家。赫爾措格說:
「就因為我是獨自一人,而且還將獨自工作下去,所以很難將我的影片歸人這里的某個流派」。
1967年,他在希臘拍攝了《生活的標志》一部短片之後,又在薩哈拉拍攝了《法塔·莫爾迦納》(1968年);拍攝了《誅儒也是從小長大》(1968 年);1973年,他到了秘魯和巴西,拍攝了《阿吉爾——上帝的憤怒》,影片採用傳說中紀實手法,描寫了1590年到黃金國探險的僧侶阿吉爾的故事。表達了某種社會秩序的瓦解和狂想在現實面前的失敗。這是一部「妄想和放縱的敘事詩」。1976年,他執導的影片《人人為自己,上帝反大家》記敘了上個世紀一個遭受社會偏見的棄兒卡斯伯·豪譯爾的故事,他心理愚鈍和反常。這部半記錄、半自傳體的影片揭露了特權和教會制度為基礎的社會的虛偽和利己主義。8毫米膠片拍攝的主人公夢境很有特色,成為赫爾措格「最有力量和風格最統一的影片」,榮獲了戛納國際電影節獎。1978年,他還曾重拍了茂瑙的《夜間幽靈諾斯費拉杜》。1982年,赫爾措格導演了《陸上行舟》,主人公夢想在亞馬遜河上游的森林裡建起一座歌劇院,讓偉大的卡魯素來唱歌,他開始了旅行並在士著人幫助下把行舟搬過山嶺。影片在瑰麗壯觀的大自然景色中和古樸純真的民風中激盪著藝術家更加執迷、顛狂的心理狀態。赫爾措格說到:「我的影片是由於某種強烈的迷戀產生的……」,這部影片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孤獨和瘋狂、異域疆土的自然風光成為赫爾措格影片的一貫的主題。在赫爾措格的影片中,他熱衷於刻畫那種邊緣與孤獨的人物,探討人物「瘋狂的迷戀」的心智,在這一點上他與法國「左岸派」電影有近似之處。他的影片極富浪漫色彩,有強烈的造型意識和動人的古典音樂。他的電影劇作略欠一籌,一如《陸上行舟》河流中走船,放而不收,削弱了戲劇張力,令觀眾感到沉悶、拖杏,有時晦澀、難懂。

福爾曼.施隆多夫,

早年在巴黎攻讀政治學,然後進入巴黎高等電影學院學習電影製作。他曾做過馬勒、雷乃和梅爾維爾的副導演,也是從短片開始創作生涯的。1966年,他的處女作《青年特爾勒斯》『『預示了新德國電影的覺醒」,影片編劇是他後來的妻子和主要合夥人特洛塔。
1967年《劇烈的爭吵》的成功,使他同美國哥倫比亞公司簽訂了6年的合同,開始轉向拍攝歷史題材的影片。1971年的《科姆巴赫窮人的暴發》起源於民間傳說,敘述了民工攔路搶劫一輛錢車的故事,表達了下層人民的感情,批判了社會,「對具有新特徵的鄉土電影的發展是個貢獻」。1972年後,他從歷史轉向當代,拍攝對德國社會現狀進行精闢分析的系列影片,並從1960年「作者電影」較窄的觀念轉到較大的觀眾層面。1975年《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姆》描寫一個收容無政府主義者的年輕婦女最終成了輿論界的犧牲品。1976年他拍攝了根據尤斯奈爾原著改編的《死刑》。在1978年《秋天的德國》中,他「技藝更加精湛」。1978年《錫鼓》影片通過一個不願意長大的孩子的故事對德國歷史及現實進行了強有力的批判。這部史詩般的巨幅畫卷於1979年同《現代啟示錄》並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閡大獎,1980年又贏得美國奧斯卡最佳外國影片獎。
他的80年代仍然是豐厚的;《偽造》(1981年)、《斯萬的愛情》(1983年)、《一個保姆的故事》(1989年)等等。施隆多夫擅長導演藝術片,是一個「在所有導演中最具現代電影語言表現手段的人」,也是一個注意市場和同觀眾交流的人。施隆多夫注重電影劇作,有濃厚的文學功底。他的代表作品《錫鼓》等,對處於社會重壓下的人物變態心理的描寫以及他對文學作品的倚重使他同法國「左岸派」電影人士及作品十分接近。然而,他對電影基本技法的注重、對觀眾的顧及、與電影明星的多次合作,又使他同這些導演以及新德國電影的其他人明顯不同。目前,他主要在美國拍片,而這些「超級製作削弱了他的藝術才華」。

賴納·威爾斯·法斯賓德

新德國電影多產的天才法斯賓德是多面手,他曾做過記者、戲劇編劇、戲劇導演。70年代他建立了自己的公司,並從舞台轉向電影,在銀幕上塑造了一系列的棲棚如生的人物形象。1969年一1976年,他總共導演了29部長故事片和一部5集電影系列片。
1969年,在柏林電影節轟動的《愛比死更冷酷》「表現了毫無用處的可憐人」,影片中的移動攝影不同反響,那是他的第一部作品。1970年《謹防神聖的妓女》把戲劇排演的喜怒哀樂搬上銀幕。
1971年,法斯賓德在《四季商人》里講述了一個無法滿足母親要求的菜商在飲酒後死亡的故事。影片僅用了l1個拍攝工作日,充滿風格化與舞台藝術痕跡,法斯賓德的創作風格達到高峰,在他的影片中第一次出現了關於同性戀的主題。1972年,『法斯賓德僅用了10天拍攝完成了《佩特拉·馮·康德的辛酸淚》。 1973年,他導演《惡夢吞噬靈魂》片中60歲的老婦嫁給了一個年輕的摩洛哥外籍工人,當她能夠戰勝社會的種族偏見時,卻無法克服他們面對的種族差異。 1975年的影片《自由的強權》又一次顯示了法斯賓德偏愛的主題,一個同性戀青年被人利用後又被拋棄,慘死街頭。1977年導演的《中國輪盤賭》、 1978年推出反法西斯題材的《瑪麗亞·布朗恩的婚姻》、1978年與施隆多夫聯合導演的《秋天的德國》、1980年,另一部反法西斯主題的影片《莉莉· 馬蓮》問世。1981年4月法斯賓德在「世界報」采訪他時說:「如生命允許,我希望拍攝12部反映德國各個不同時期的影片;第一個描寫第三帝國的主題是《莉莉,馬蓮》。但不是最後一個……,我在尋找自己在祖國歷史中的位置,我為什麼是個德國人?」法斯賓德的聲明體現了新德國電影藝術家的覺醒和責任。 1982年,他在導演了《薇洛尼卡·弗斯的慾望》和高度風格化的影片《水手克萊爾》後離世,年僅36歲。
法斯賓德絕大部分影片的電影語言無大新意,採用的是他崇拜的美國「好萊塢」電影模式,是一種傳統情節劇。其中最大特點是他對藝術的真誠和對社會的直言批判,他敢於把德意志沉重的罪孽意識擺上銀幕,他也撕下自己的外衣,把種種非常態慾望和陰暗心理逐一解剖。法斯賓德的美學追求和創作傾向與法國新浪潮時期的 「電影手派冊」十分接近,他的影片中那種「烏托邦思想」和「悲觀絕望』』也同手冊派一樣消極。他的影片有時出現『『簡單化」的傾向,他的社會分析有時也難免「主觀」、浮淺」。然而,在新德國電影藝術家中,他的真誠是最令人難以忘懷的。

威姆,文德斯

這位曾攻讀醫氣和哲學的大學生在投考巴黎高等電影學院時失敗,他在巴黎電影資料館通過觀摩大量影片自學成才。
1971年文德斯導演的第一部長片《城市裡的夏天》,這是「一個犯罪故事的歷史」,影片中的囚犯因懼怕往昔而逃跑。他還拍攝了非情節化、不求表意的《守門員罰球時的焦慮》;這一風格同樣反映在1974年的作品、愛麗絲漫遊城市》中。1976年執導《時間的進程》,1977年美國演員德尼·霍普在他氣氛神奇的影片《美國朋友》中擔任主演。1980年,他把美國導演尼古拉·雷依的傳記故事搬上銀幕,影片記敘了在無盡的公路旅行中電影機械師與他的朋友卡米茨的友誼與煩惱,這是一部典型歐式風格的公路片。1984年,摘職戛納電影節的金棕閻的另一部歐式風格的公路片《德克薩斯州的巴黎》標志著文德斯「美國化傾向的高峰」,他表現了人的孤獨、人與人之間的隔漠。1985年他拍攝了一部關於他的偶像導演小津安二郎的紀錄片《東京之行》。1987年,《柏林上空》這部充滿超現實主義氣氛的作品問世。遷移、旅行是文德斯影片的慣常主題,他的電影語言修詞中基本排除蒙太奇,形成對運動和場景不加剪輯的「坦率、冷靜」的風格。
新德國電影運動的衰落:
同新浪潮電影—樣,新一代的德國電影人反對電影商業化,主張「作者電影」和「藝術電影」,新德國電影在美學追求和製作方式上有很多與新浪潮相似之處,幾百名導演從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拍攝了近幹部影片,形成持續不斷的創作高潮和聲勢浩大、歷時長久的電影運動。美國新好萊塢電影運動導演科波拉對旺盛時期德國電影作過安如下的評價:「過去的10年屬於新德國電影,西德是現在唯一有所作為的電影國家」。
然而,70年代中、後期,經濟危機已經表明德國電影有衰落,電影市場出現了蕭條,德國影片在國內的放映收入幾乎無法抵償製版成本。據統計:其收入僅佔全部影片收入的10%,1977年佔4%。新電影對資助團體的依賴,使電影藝術受制於這些團體和電視台編輯部,同時也受制於主管這些部門的政治態度。「德國青年電影董事會」由於提供資金過少喪失了影響,已於1976年解散。
1977年,法斯賓德還曾發表了將來只在國外拍片的聲明轟動一時,引起人們議論紛紛。一些評論家認為「雖然電影導演們對運轉不靈的團體和對缺乏評論界的支持表示不滿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在別的歐洲國家或歐洲以外的國家拍攝電影的條件就比聯邦德國優越卻是使人懷疑的」。法斯賓德於80年代初業已故世,其他三大導演已到國外拍片。新德國電影運動的主將在國外創作上的滑坡現象,證明了評論家的擔憂。90年代的德國電影市場完全被好萊塢佔領,有著先鋒運動表現主義、德國室內劇、批判現實主義傳統的民族電影也已日漸消亡。

8. 新德國電影的介紹

「新德國電影」運動發軔於1962年春天的奧伯豪森電影節。當時有26位德國青年電影家聯名發表《奧勃豪森宣言》,稱「舊電影已經死亡,我們對新電影滿懷信心。德國電影的未來在於運用國際性電影語言……我們要創造的電影應該從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這個宣言本身就是人類對話精神的體現,此後德國電影逐漸擺脫傳統電影和好萊塢電影的影響,走向世界,成為當時歐洲電影與世界電影對話的新的一極。

9. 簡述新德國電影的第二次創作高潮中主要導演,代表作和主要特點

摘要 你好,很高興能為你解答~

10. 有哪些推薦的德國電影

提起德國電影,就難免與二戰題材的電影產生關系,首先要推薦一部17年年初上映的《極寒之城》。

1、《極寒之城》

是一部女性角色挑大樑的動作驚悚片,女主扮演者塞隆,分分鍾掰彎你。影片講述了「冷戰」結束前的間諜行動,一位英國軍情六處的地下官員在柏林遇刺,他掌握了從民主德國帶回來的間諜名單,塞隆肩負起找回間諜名單的任務,就是美國、英國、德國、前蘇聯各國間諜的爭斗,基隆女神上演碟中諜。推薦理由純粹是基隆女神的荷爾蒙魅力以及帥氣肉搏戲。

推薦理由就是本來沖著布拉德皮特去的,克里斯托夫沃爾茲圈粉,他還出演了《被解救的姜戈》。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078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150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068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770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866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439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860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248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229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