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新好萊塢電影對中國電影的影響

新好萊塢電影對中國電影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2-11-13 00:10:12

❶ 好萊塢電影對中國的負面影響 麻煩快點給我點幫助 英文最好

我給你觀點吧!
英文你自己去翻譯。
1.不同社會形態產生的世界觀不同,對中國的青少年具有不客觀甚至不好的導向。
2.過多的大片和美國拯救世界的意識侵略是與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相背離的。
3.好萊塢開放式的性愛觀念不適合中國,也給青少年造成了不好影響。
4.好萊塢大片中暴力鏡頭過多。

我很喜歡好萊塢的片子,寫反方觀點很難受啊,呵呵。
希望能幫助到你。
再者,辯論賽主要是有自己的觀點大方向,其實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對方理論中的錯誤觀點或者爭議觀點進行辯論

❷ 民國時代,中國電影受到了好萊塢怎樣的影響

中國電影商業類型建設受到了好萊塢的直接影響。

民國時期,中國電影製片產業的興起,逐漸完成了短故事片向長故事片,這為中國電影類型化發展形成了轉化的基礎條件。



中國電影市場的變革,中國電影受眾的思想進步,使中國電影本身變化呈現出必然的趨勢,就近期新出現的魔幻現實主義電影《一出好戲》和現實主義題材的《我不是葯神》開始獲得社會的普遍關注,雖然這些影片早在西方出現發展並趨於成熟,對於中國本土電影市場來說已經是巨大的改變。

❸ 急!~~!美國電影對中國人有什麼影響和聯系!!

1896年電影首次在中國放映,距離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首次公開放映電影還不到一年。從那以後的50年裡,大量美國電影被販運來中國分銷到各地。在這50 年中,中國各地影院上映的片目中,美國片佔到了80~85%。作為20世紀中國的一道重要的文化景觀,好萊塢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早在30年代就有人說過,好萊塢已經「取代了傳教士、教育家、炮艦、商人和英語文學,成為中國學習西方工業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最為重要途徑」 。的確,好萊塢的意義從來都不限於文化消費領域,它不僅通過票房收入和電影膠片、拍攝/放映設備的出口對中國經濟產生了直接的沖擊,同時,它還是促銷美國產品的重要手段。美國商務部的一位官員曾明白指出,電影的影響使一些國家對美國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了。好萊塢稱雄世界與美國經濟利益在全球擴張之間的正比關系已經被許多學者的研究所證明。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對好萊塢在20世紀中國所起的作用做過深入系統的研究。本文在大量原始資料的基礎上,試圖對中美兩國在二十世紀前半期的電影姻緣做一個初步描述。它對基本史實的側重和量化的研究方法可能會進一步激發學界對這一問題的興趣,同時也為將來的深入研究奠定實證基礎。
好萊塢電影藉助美國自由經濟的領先力量,在勢不可當地覆蓋著全球電影市場的同時必然會對中國產生深刻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的意義遠遠不僅僅是 對於電影的,而且也是對於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甚至傳統的。正如不少人指出過的那樣,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品,「除了在物質屬性的價值外,它們藉由聲音、影像、圖畫、文字等元素交織而現的象徵符號與意理信念,則與文化領域有著關聯,同時這也與主導社會集體價值與國族文化內涵的政治領域形成一種張力」,顯然,好萊塢的全球化在沖擊著中國民族電影工業的同時也通過色彩繽紛的電影形象推銷著美國商業、文化、政治、生活方式和價值理想,影響民族社群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延續,製造美國式的「全球趣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的現實和將來。也正因為這樣,面對好萊塢電影日益緊迫的威脅,與全球此起彼伏的反好萊塢聲音相呼應,「好萊塢與中國電影」的話題在中國便具有了一種更宏大的政治經濟學意義--我們正是試圖在這樣的背景下,考察好萊塢電影對於美國全球化戰略的政治經濟文化意義,分析中國在好萊塢全球戰略中所處的位置,研究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的歷史和現實策略,從而探討中國電影發展所面對的挑戰和生機,尋找中國電影發展的出路,最終獲得面對文化全球化的一種政治立場和態度。「面對好萊塢」因而可以被看作全球化背景中最具理論和實際挑戰性的話題之一。
好萊塢電影藉助美國自由經濟的領先力量,在勢不可當地覆蓋著全球電影市場的同時必然會對中國產生深刻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的意義遠遠不僅僅是 對於電影的,而且也是對於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甚至傳統的。正如不少人指出過的那樣,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品,「除了在物質屬性的價值外,它們藉由聲音、影像、圖畫、文字等元素交織而現的象徵符號與意理信念,則與文化領域有著關聯,同時這也與主導社會集體價值與國族文化內涵的政治領域形成一種張力」,顯然,好萊塢的全球化在沖擊著中國民族電影工業的同時也通過色彩繽紛的電影形象推銷著美國商業、文化、政治、生活方式和價值理想,影響民族社群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延續,製造美國式的「全球趣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的現實和將來。也正因為這樣,面對好萊塢電影日益緊迫的威脅,與全球此起彼伏的反好萊塢聲音相呼應,「好萊塢與中國電影」的話題在中國便具有了一種更宏大的政治經濟學意義--我們正是試圖在這樣的背景下,考察好萊塢電影對於美國全球化戰略的政治經濟文化意義,分析中國在好萊塢全球戰略中所處的位置,研究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的歷史和現實策略,從而探討中國電影發展所面對的挑戰和生機,尋找中國電影發展的出路,最終獲得面對文化全球化的一種政治立場和態度。「面對好萊塢」因而可以被看作全球化背景中最具理論和實際挑戰性的話題之一。
好萊塢電影藉助美國自由經濟的領先力量,在勢不可當地覆蓋著全球電影市場的同時必然會對中國產生深刻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的意義遠遠不僅僅是 對於電影的,而且也是對於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甚至傳統的。正如不少人指出過的那樣,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品,「除了在物質屬性的價值外,它們藉由聲音、影像、圖畫、文字等元素交織而現的象徵符號與意理信念,則與文化領域有著關聯,同時這也與主導社會集體價值與國族文化內涵的政治領域形成一種張力」,顯然,好萊塢的全球化在沖擊著中國民族電影工業的同時也通過色彩繽紛的電影形象推銷著美國商業、文化、政治、生活方式和價值理想,影響民族社群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延續,製造美國式的「全球趣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的現實和將來。也正因為這樣,面對好萊塢電影日益緊迫的威脅,與全球此起彼伏的反好萊塢聲音相呼應,「好萊塢與中國電影」的話題在中國便具有了一種更宏大的政治經濟學意義--我們正是試圖在這樣的背景下,考察好萊塢電影對於美國全球化戰略的政治經濟文化意義,分析中國在好萊塢全球戰略中所處的位置,研究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的歷史和現實策略,從而探討中國電影發展所面對的挑戰和生機,尋找中國電影發展的出路,最終獲得面對文化全球化的一種政治立場和態度。「面對好萊塢」因而可以被看作全球化背景中最具理論和實際挑戰性的話題之一。 中國由於人口眾多、經濟潛力巨大,在當今的全球化格局中,國際地位舉足輕重。因而,在美國的「單極化」戰略中,中國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據國際問題專家分析,世界上三個人口大國--中國、俄羅斯和印度,都極力保持本國獨特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制度,與美國保持著某種抗衡關系,同時,三國的經濟也正呈現復興和發展趨勢,在新世紀同美國的差距將會縮短。因而,即使美國有能力迫使這三個國家實行美式民主自由制度,但如果中、俄、印堅持走不同於美國主導的西方政經發展道路,分別或聯合反對美國,都會使美國「單極化」全球戰略難以成功。基於這樣的分析,21世紀以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可能將有所調整,戰略重心可能從歐洲轉向中東和亞洲,特別是轉向中、俄、印三大國。事實上,美國已經在「將亞太逐年高成長所孕育的數以億計的中產階級,國民所得持續增加所帶來的兆億美元的消費能力,還有未來大規模現代建設所需的資金與技術等等經濟因素,予以數據化的精算,並將亞太這個 「他者」設定為西方國家長期景氣低迷所累積的資本與科技進行再生產的「新疆域」。美國未來學家奈斯比特也在預計未來趨勢時指出,「西方企業如果不能參與大亞洲的經濟騰飛,不但會喪失商機,更可能被削弱競爭力。毋庸諱言,已經臻於成熟的西方經濟需要外來的新刺激,西方技術和精密產品必須能更廣泛地應用於開拓新的市場,而亞洲就是最具潛力的開發對象。」

❹ 好萊塢大片紛紛延遲上映,對國內電影院的影響有哪些

由於疫情的影響,對電影行業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不僅影響了電影產業的上游下游的院線受到的是更加大的沖擊,而好萊塢影片紛紛延遲上映,對於國內的電影院來說有好的影響,也有壞的影響,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3點影響:

一、國內的在線視頻將會因為電影院的不能開業而得到一個非常旺盛的增長趨勢。

因為疫情的影響,大家都只能待在家裡,並不想出去電影院看電影,而懼怕的心理讓更多的人選擇在網上觀看在線視頻來消磨時間。這就意味著,作為替代商品的電影院,將會受到大大的影響,大家對於內容的需求越來越加強。即使是在疫情過後,也很難馬上得到恢復,電影院將面臨著更加大的挑戰。

❺ 好萊塢的電影在中國總能大賣,這是為什麼

其實這個道理非常簡單,用中國的一句俗語來說就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用專業一點的話來說,那就是在中國電影工業化成熟度正在發展的今天,好萊塢電影生產線的高水準,高投入和高產出是它們在中國締造賣座奇跡的一大優勢,也許這就是所謂的「總覺得別人碗里的飯菜香」。

中國現在約有1.2萬塊銀幕,電影票房在迅速增長,根據金融信息咨詢及研究機構IHS Markit及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的平均預測,中國的影票銷售額有望在明年增長22%至104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最大票倉。對於中國電影市場與電影人來說,這是最好的時間風口,隨著中國資本深入滲透好萊塢電影產業,也是學習好萊塢的項目開發方法和先進的製作經驗與科技的好時機,但現時國產電影市場卻交出了越來越多的爛片,電影工業化水準依然堪憂,這對於好萊塢來說自然是一大利好。因為對比之下,好萊塢在中國資本的助推下,優質大片自然能在中國票房大賣,但即便是爛片,也將迎來圈錢的黃金時代。

❻ 好萊塢電影的商業運作模式對中國電影的發展有何啟發意義

同學,你廣藝的吧!我也在找答案,找到了呼我一聲啊!在全球化背景中,中國電影試圖進入國際電影市場,但是卻舉步艱難;與此同時,中國電影也試圖通過對電影工業的商業化改造來抵禦好萊塢電影對國內市場的佔領。現在,好萊塢電影和其他國家的電影通過各種合法和非法的方式,以及各種傳媒手段紛紛進入中國,於是,中國電影也試圖模仿好萊塢,借用商業娛樂元素爭取票房利益,不僅那些直接面向市場運作的商業/類型電影追求電影的娛樂性,而且許多主旋律影片也都自覺地採用了商業/類型電影的策略,呈現主旋律電影商業化的趨勢。然而,從90年代中期以來,電影成為了國家主旋律文化的焦點領域,在電影意識形態化的處境中,中國主流電影事實上很難成為完全意義上的好萊塢式的商業/類型電影,好萊塢電影那種個體宣洩、個人英雄、感官刺激、弒父原型的敘事策略與中國主旋律文化所強調的穩定、團結、昂揚的基調並不和諧,因而,中國模仿好萊塢的商業/類型電影往往又或多或少地被進行了主旋律改造,呈現出商業電影主旋律化的趨勢。1999年出品的由張建亞導演的《緊急迫降》就是一部體現了在好萊塢與主旋律之間尷尬徘徊的當前中國商業娛樂電影處境的典型文本。這部以一次飛機空難事件為題材的影片試圖模仿和遵循一個我們早已熟悉的好萊塢災難片的類型模式:傾斜的構圖、轟鳴的飛機聲、簡短而緊張的剪輯……似乎都為正在草地上玩耍的李嘉棠父女倆蒙上了災難的陰影;接下來夫妻倆的冷眼相向和冷言相對也揭開了家庭危機的序幕;當兩人不期而然地登上同一架波音客機的時候,觀眾已經開始期待一個沖突與解決的故事;伴隨那些透露著緊張和不安的短促的鏡頭剪輯和令人心驚的效果聲音,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已經為這部影片提供了充分的關於災難的預期。飛機上的嬰兒使我們聯想到"敖德薩階梯"中嬰兒車所起的驚險而恐慌的敘事功能;農民企業家作為喜劇性調節因素進入了驚險敘事的格局;兩位西方人為飛機上即將出現的事故埋下了文化沖突的伏筆;端然而坐的氣功大師似乎為飛機內喧囂的空間提供了某種詭異莫測、老謀深算的神秘;李嘉棠、劉遠和丘葉華的出現使人們意識到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三角戀愛故事將在與世隔絕的飛機上和陸地間拉開序幕……。影片到這里,似乎一切都准備就緒了,正如那架即將沖天而起的飛機一樣,觀眾也正等待著一個雖然並不陌生但卻始終充滿刺激的災難性的電影游戲旅程的開始。

❼ 好萊塢電影對中國電影的影響

好萊塢對電影有著一套成熟的商業文化運作模式。電影在好萊塢,是一條慾望的生產和滿足的文化流水線。在多年摸打滾爬的歷練中,好萊塢掌握了一套「勾兌」大片、名片和「奧斯卡」影片的釀造秘方,就像可口可樂神秘的「7X」秘方一樣,它能使普通的碳酸水與眾不同、身價倍增,它能「化腐朽為神奇」,化平淡為「可口」和「可樂」。雖然好萊塢的這個配方是個高度機密,但裡面至少含有這樣一些基本元素:慾望、愛情、自由、正義、神話和美國夢等等,這些我們在幾乎每一部好萊塢大片里都能找到。事實上,這個神秘的配方才是好萊塢的核心競爭力,才是它作為全球「夢工廠」和「印鈔機」的最大源泉。

憑借著這樣的核心競爭力,好萊塢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現代的傳奇。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迅猛推進和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元文化交融溝通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觀眾的接受心理和偏好也隨之多元化。好萊塢追求慾望和利潤的痴心腳步已經越來越追不上觀眾變心的翅膀了,他們渴望有更新穎、更奇異的視覺體驗來刷新自己的藝術期待,滿足自己高企的審美預期。他們急切地需要世界題材來踏勘和拓展自己的文化影響力和經濟盈利能力的新邊疆。現在,這只文化大鱷開始向世界張開了大口,在世界各國開設「灌裝分廠」,開始夢想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潤——這樣的運作策略和可口可樂、麥當勞、肯德基等跨國公司有著驚人的相似。

影視資源的枯竭和觀眾審美疲勞帶來的焦慮,是好萊塢「文化入侵」其他國家民族素材的重要原因。「慾望工廠」的生產要得以延續,最重要的就是新奇。這不僅僅指電影拍攝技巧和電影明星的不斷更新。經過一個世紀的生產,西方市場出現了原料緊缺的狀況,好萊塢曾嘗試向太空、史前和未來等幻想空間進軍,雖然也取得了類似於《星球大戰》、《魔戒》等片的巨大成功,但卡通和動漫帶來的沖擊令它如芒在背,不敢大意。於是,到異域的陌生文化中去尋找寶藏,尋找新的慾望原料,成了好萊塢的新戰略。他們把目光瞄向了東方,盯住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

好萊塢來了,留給我們最大的懸念就是:這些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經典題材會被美國人演繹成什麼樣子?他們將會「戲說」還是「正說」我們的歷史和文化記憶?

其實,慾望也好,想像也好,說到底好萊塢是一個文化工廠,他們挖掘新題材的沖動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對利潤的追求和攫取,是為了分食世界電影市場的大蛋糕,並不是在從事文化保護計劃,他們是好萊塢,不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他們將會用西方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標准來打量和改造傳統的民族題材,並按照他們嫻熟的商業邏輯來進行運作,推向世界。首先,他們不會「正說」,其次他們也不會「戲說」——這是中國人的文化想像,不符合他們的文化理解——但他們會「西說」,將一個東方的、中國的、民族的、傳統的文化題材處理成一個西方的、美國的、好萊塢的和後現代的電影文本。這其中,最大的可能是,傳統文化元素的流失和故事邏輯的更改。

以此前運作的《花木蘭》為例,動畫片《花木蘭》並不是一個充分尊重中國人印象中那個傳統「替父從軍」的民間傳說的模式和版本,而是進行了大膽的符合西方人接受心理和習慣的藝術誇張和改編,片中花木蘭成了一個典型言談舉止大膽率直、情感表露直白主動的西方女子,而全然沒有中國傳統封建社會里女子的矜持和謹慎。這樣的花木蘭是典型的西化的花木蘭,而非傳說中的花木蘭。是用自己的文化想像和演繹裝進了這個名叫「花木蘭」的瓶子里,然後大聲吆喝著,出口到中國來大賺其錢。這將對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孩子們對這一中國歷史上經典的女性形象的認同和接受起到什麼樣的作用?而當好萊塢陸續對《楊家將》、《西遊記》、《孫子兵法》等一系列中國經典完成「西說」時,中國的孩子心目中的文化版圖將會是怎樣的圖景?

面對好萊塢的文化入侵,這其實才是最令人心驚和擔憂的。

與好萊塢咄咄逼人的文化擴張相比,國內影視人還沉迷在「戲說」版的宮廷戲、模式化的「警匪劇」等的製作中,被票房和效益的重負擠壓得喘不過氣來,藝術想像力蒼白無力,進取心和創造力也大大削弱。面對這些已經融入我們民族血脈深處的文化資源,我們守著金山過窮日子,與國外藝術家們對中國傳說題材的熱衷的態度相比,著實令我們的藝術家們汗顏。

此外,與國外同類的藝術作品相比,國內的歷史傳說影視作品,大多流於機械和呆板,在思想深度和創意力度方面明顯有缺失。如《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孫臏與龐涓之間的鬥智並沒有很濃的「兵法」味,倒是在其中穿插了不少香艷的愛情故事,波瀾壯闊、波譎雲詭的智勇謀略淹沒在濃厚現代味的情感糾葛中,令人失望。創作思維的落後和想像力的缺失,以及對待歷史題材的創作態度,這些應該是好萊塢搶拍中國題材影視劇帶給國內同行們的一個重要警示和啟迪。

好萊塢挖掘的雖然是中國的歷史題材,但著意的卻是未來的市場和文化傳播。明白了好萊塢的真相,我們才能把握現在,為自己贏得可能和希望。

全球化的浪潮風起雲涌,這是時代的現實圖景,但是如何讓延續了五千年燦爛輝煌的中華傳統文化推陳出新,煥發生機,如何接續傳統文化傳承的這根千年文脈,增進一個有著56個民族的大國國民的文化認同,讓中華民族向世界亮出自己獨特的民族旗幟,這將是我們面對的一個永恆的話題

❽ 好萊塢在中國電影市場的影響力大不如前,這背後究竟是何原因

並不是好萊塢的所有電影在中國的電影市場影響力不佳,而是某一部分。好萊塢有一部分電影類型劇情都沒有新意,都是換湯不換葯的內容,這自然會導致中國觀眾對於這種類型的電影再無興趣。尤其在近幾年來,這種現象越發的頻繁,有許多電影在見證前人拍攝的各種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大撈票房之後,就開始學習借鑒,幾乎是差不多的內容試圖在中國大撈一筆,但是這種行為,並沒有獲得成功。

而好萊塢邀請了許多中國明星出場,往往都是作為配角。在許多大牌電影中,中國的明星只是露了個臉,甚至有的角色都幾乎沒有台詞,這種行為更加招人反感。而有的導演卻又不在意中國的這片市場,他們自詡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並不打算為了通過中國的審查而做出改變,這也導致了有很大一部分影片沒法流入中國。

❾ 好萊塢電影對中國電影發展的影響

從中國開始放映電影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50多年時間中,美國電影迅速取代了歐洲電影在中國市場的壟斷地位,好萊塢影片佔中國年放映影片總量的80%以上,每年平均獲得經濟利潤大約為600萬美元。好萊塢電影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風尚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政府、中國電影業和知識分子與好萊塢電影之間形成了復雜的沖突和依存關系。好萊塢在中國電影市場上的壟斷地位直到1950年代以後才告一段落。而1990年代以後好萊塢在中國的重新進入,必將成為我們不能迴避的政治、經濟、文化現象。

(具體的再聯系,這個有字數限制)

❿ 好萊塢電影的發展歷史

1853年,好萊塢只有一棟房子。

1870年,這里已成為一片興旺的農田。

1886年,從房地產生意發財的富商哈維·亨德申·韋爾考克斯在這里買下了0.6平方公里的土地。好萊塢這個名字來自英語的「holly」(冬青)。韋爾考克斯的夫人一次旅行時,聽到她旁邊的一個人說她來自俄亥俄州的一個叫做好萊塢的地方。她很喜歡這個名字,回到加州後就將她丈夫的農庄改稱為好萊塢了。韋爾考克斯計劃在這里建造一座小城。

1887年2月1日他在地區政府正式注冊此名。在他夫人的幫助下他鋪設了今天的好萊塢大街做為城市的主街,在這條大街和其它大街的兩旁種了胡椒樹並開始出售產權。他的夫人募資建了兩座教堂、一座學校和一座圖書館。為了使好萊塢名符其實,他們還進口了一些英國冬青,但這些植物在加州的氣候下沒有存活很久。

1900年,好萊塢已經有一間郵局、一家報社、一座旅館和兩個市場,其居民數為500人。10萬人口的洛杉磯位於市東11公里處。在好萊塢和洛杉磯間有一條單軌的有軌電車,但這輛電車的運行不準時,每程時間為兩小時。

1902年,今日著名的好萊塢酒店的第一部分開業。

1903年,好萊塢成為一個鎮。當年下的兩個命令是:除葯店外其他商店禁酒,以及不準在街上驅趕數量多於200的牛群。

1904年,一條新的被稱為好萊塢大街的有軌電車開業,使好萊塢與洛杉磯間的往返時間大大縮短。

1910年,好萊塢的居民投票決定加入洛杉磯。原因是這樣他們可以通過洛杉磯取得足夠的飲水和獲得排水設施。

1960年,女演員喬安娜·伍德沃德得到了第一顆星的殊榮。

1985年,好萊塢的商業和娛樂區被正式列入美國受保護的歷史性建築名單。

1999年,洛杉磯的地鐵開通到了好萊塢。

2001年,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在Highland大道開業,成為奧斯卡獎頒獎禮新的舉辦場所。

2002年,一些好萊塢居民發動了一個讓好萊塢自主獨立,不再是洛杉磯一部分的運動。好萊塢市政府決定讓所有洛杉磯居民投票表決。獨立運動被以絕大多數否決。

(10)新好萊塢電影對中國電影的影響擴展閱讀:

電影工業——

20世紀初,紐約和新澤西的電影公司開始遷向加州,原因是這里的天氣好,日照時間長。雖然當時已經有電燈了,但當時的電燈還不夠亮,當時最好的光源是陽光。除此之外,加州視野寬廣,有各種不同的自然風景。此外當時托馬斯·愛迪生持有電影的專利,而加州離新澤西非常遠,因此愛迪生很難在這里控制他的專利權。

在美國東岸,獨立的電影公司經常被愛迪生和他的代理人訴訟。在遙遠的加州沒有那麼多愛迪生的部下。即使他派人來加州,他的人往往比其消息來的晚,這樣一來這里的電影製造商就可以及時躲到附近的墨西哥去了。

1911年第一個電影工作室在好萊塢開業,同年已有15個其它的工作室在這里定居,成千上萬的夢幻製造者緊隨而至。

1923年,今天成為好萊塢象徵之一的白色大字「HOLLYWOOD」被樹立在好萊塢後的山坡上,本來這個字後面還有「LAND」四個字母,是一家建築廠商為了推銷新建好的的住宅社區設置的廣告看板。但它們被樹立起來以後就沒有人去管它們,以致漸漸荒廢。

一直到1949年,好萊塢商會將後面的四個字母去掉,並將其它字母修復。這個招牌今天受到商標保護,沒有經過好萊塢商會的同意,無人有權使用它。

1929年5月16日,奧斯卡金像獎第一次頒發,當時的門票是十美元,共有兩百五十人參加。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946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921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925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649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644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283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557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985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1037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