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分水嶺主題歌
A. 張藝謀的「分水嶺」,是從周冬雨開始的
張家口赤城縣的魏敏芝,是近20年來最為特殊的一位演員。
素人出身的她因為出演《一個都不能少》走入大眾視野,之後聽從導演張藝謀的建議回歸學業,後來雖然她自己很有野心,做過一些嘗試,但最終還是消失在了大眾視野里。
當時的「謀女郎」就是一塊金字招牌,除了像魏敏芝這樣的特例,其他謀女郎幾乎都成了影視圈的中流砥柱。
第一代謀女郎鞏俐 ,1987年出道,迄今戲齡34年,國內的獎項不必多說,主演的電影也在歐洲三大電影節拿了最高獎,已經成為了華語影壇女演員第一人(和張曼玉並列),人稱「鞏皇」。
第二代謀女郎魏敏芝、章子怡、董潔 ,都是2000年左右出道。
其中 章子怡 在1999年主演《我的父親母親》時還在中戲上學,21歲出演李安的《卧虎藏龍》,34歲又遇到了王家衛,出演《一代宗師》拿到12個影後。
另一位 董潔 憑借《幸福時光》出道,雖然沒能走向國際,但也出演了大熱電視劇《金粉世家》,留下了冷清秋這樣經典的角色。
第三代謀女郎周冬雨、倪妮 ,都是2010年前後出道。
周冬雨 憑借《山楂樹之戀》讓人耳目一新,後來也憑借《少年的你》、《七月與安生》等作品獲獎無數,目前已經是無可爭議的90後女演員第一人。
不過盡管她是繼周迅、章子怡之後第三位「三金影後」,演技也沒得說,但因為戲路偏窄,還是給人一種「矮子里拔將軍」的感覺。
同期另一位謀女郎 倪妮 ,出演《金陵十三釵》時也還在南京傳媒學院上學,但電影中的扮相、表演卻極為驚艷。
這些年倪妮雖然獲獎不多,但作品從來沒斷過,年初還和「天王」劉德華演了情侶,也因為 時尚 的衣著頻頻上熱搜。
第四代謀女郎張慧雯 ,2014年憑借《歸來》出道,可惜出道即巔峰,之後一落千丈,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她曾是謀女郎,今年3月份《日不落酒店》被罵得狗血噴頭,女主演就是她。
第五代謀女郎劉浩存 ,剛出道就出演了《一秒鍾》、《懸崖之上》、《送你一朵小紅花》這類大熱電影,和張譯、於和偉、易烊千璽都有合作,最近又被韓寒相中出演了電影《四海》,這次她的搭檔變成了沈騰、劉昊然。
劉浩存清純的長相、充滿靈氣的演技和業內的資源傾斜一度讓人對她十分看好,然而接踵而來的負面新聞,還是讓她未來的演藝道路蒙上了一層陰影。
簡單盤點完五代謀女郎,我們可以發現兩點——
第一,老謀子眼光確實毒辣,後期調教能力也確實厲害。
第二,大部分謀女郎表現是都不錯,但不難發現, 22年來,謀女郎的成色越來越單一 。
我們換個更形象的說法——鞏俐主演作品包攬歐洲三大最高獎項,在世界最高電影藝術殿堂展示了華人女演員的表演魅力,收獲了國外的一致肯定。
但從周冬雨開始,張藝謀的「謀女郎」再也沒走上過國際有影響力的舞台領獎,只是在國內「盛裝領舞」。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巨大落差?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把目光轉移到導演張藝謀本人身上。
「謀女郎」的興衰史,就是張藝謀電影生涯的興衰史。
張藝謀從影38年,參與創作了31部長片,25次親自擔任影片導演,他的職業生涯大概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3年-1999年:張藝謀對國際藝術獎項持續沖擊
1983年,電影《一個和八個》上映,張藝謀是影片的攝影,這部電影標志著第五代導演的崛起。
1984年,陳凱歌和張藝謀合作拍攝《黃土地》,兩人成為了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踏上了大師之路。
1988年,張藝謀憑借《紅高粱》拿下了柏林金熊獎,女主演是鞏俐。
1990年,張藝謀憑借《菊豆》提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和戛納金棕櫚獎,女主演是鞏俐。
1991年,張藝謀憑借《大紅燈籠高高掛》拿到了威尼斯銀獅獎,女主演還是鞏俐,她也靠本片拿到了百花獎影後。
1992年,張藝謀憑借《秋菊打官司》終於拿到了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女主演還是鞏俐,她也藉此拿到了金雞獎影後。
1994年,張藝謀的《活著》達到了他電影藝術的巔峰,女主演依然是鞏俐。
1995年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張藝謀拍的一部黑幫片,女一號還是鞏俐,當然拍完這部電影後,張藝謀官宣和鞏俐分手。
可以說在這條大師之路上,張藝謀和鞏俐就是最堅定的同行者,兩人相互成就。
而借著謀女郎的光環,鞏俐也和其他大牌導演合作。
她和陳凱歌合作了《霸王別姬》,拿下戛納最高獎金棕櫚獎,至此集齊歐洲三大最高獎。
她和張艾嘉合作了《夢醒時分》,和周星馳合作了《唐伯虎點秋香》,和王晶合作了《賭聖》,和王家衛合作《2046》……
最終,鞏俐在2006年以女一號身份出演了《邁阿密風雲》,影片質量乏善可陳,但這標志著她真正成為了國際影星。
第二階段,2000年-2008年:張藝謀開始轉型
張藝謀在2000年拍攝了《英雄》,盡管影片被詬病故事假大空,但它開啟了中國的大片時代。
《英雄》大賣2.5億人民幣,佔了當年年度票房的四分之一,換算成現在就是100億+的票房。
之後張藝謀又拍攝了《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大片,實現了從藝術片導演到商業片導演的轉型,而章子怡就是那個過渡句。
章子怡出道時主演的是張藝謀的文藝片《我的父親母親》,當年她也登上了央視春晚舞台。
隨後又出演李安的《卧虎藏龍》登上了國際大舞台,再回到張藝謀身邊,兩人剛好巔峰期重合,一起開啟了大片時代,章子怡在《英雄》和《十面埋伏》里都有精彩演繹。
之後章子怡的國際化路線也很順利,她出演了成龍的《尖峰時刻2》,主演了《藝伎回憶錄》,成了名副其實的「國際章」。
但或許是因為缺少恩師張藝謀的藝術加持,「國際章」的稱號之下,她多次走上過國際舞台,但迄今還沒有拿到過有分量的國際獎項。
而張藝謀導演的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驚艷全球,他也獲得了「國師」的稱號。
總的來說,張藝謀和章子怡仍是互相成就的典範。
需要指出的是,這期間另一個謀女郎董潔在出演完張藝謀的《幸福時光》後也是風頭很勁,不過之後她轉戰電視圈和張藝謀漸行漸遠。
第三階段 2009年-2016年:張藝謀在國內的號召力產生動搖
2008年之後,寧浩、賈樟柯為代表的第六代導演崛起,第五代導演全面衰落,張藝謀達到了聲望的巔峰,但創作力和影響力都出現了肉眼可見的出現了下滑。
一個力證就是,過去的票房排行榜上,張藝謀都是TOP3的常客,但2009年開始的電影榜單上很少看到他的身影了。
《三槍拍案驚奇》排名第5,《山楂樹之戀》排名第17,《金陵十三釵》排名第5,《歸來》雖然破了文藝片的票房紀錄,但在榜單上沒有姓名。
這其中涌現的謀女郎有倪妮、周冬雨和張慧雯。
其中倪妮的長相一點也不像「謀女郎」。
何為謀女郎長相?就是類似日本演員山口百惠的長相,張藝謀心中的繆斯女神,傳統的謀女郎幾乎都有山口百惠的影子。
而倪妮的長相更像是電影《金陵十三釵》的定製版,和山口百惠是完全不同的風格。
張慧雯雖然是典型的謀女郎長相,但她出演的《歸來》主演是陳道明和鞏俐這樣的腕兒,她更像是個配角。
唯一走出來的就是周冬雨,她自帶演戲的天賦,演的電影《山楂樹之戀》也是老謀子最擅長的文藝片。
不過周冬雨最大的問題是角色受限,她外形比較乾瘦,年輕時飾演倔強的高中生毫無違和感,但過了30之後就會變得尷尬,演小女生有點違和,演大女主撐不起來,不知她能否度過轉型期,但想要達到章子怡這樣的高度幾乎不可能了。
第四階段 2016年至今:不服老的張藝謀
張藝謀是個不服老的人,他在2016年依然野心勃勃,要開辟一個新的時代。
為此他拍攝了《長城》,為了讓華語電影真正國際化他做了很多妥協,然而這次嘗試失敗了,王晶稱電影拍了一半時他就知道不好弄,最終整部電影的票房口碑都不理想,《長城》的失敗標志著張藝謀真的老了。
之後張藝謀又拍了很多電影,但無論是《影》、《一秒鍾》還是《堅如磐石》《懸崖之上》,他都不再搞那種大型表演了,而是返璞歸真,去拍攝了大量沒有涉足過的類型片,找回了自己拍電影的初心。
劉浩存作為新的謀女郎,雖然無法像鞏俐和章子怡那樣憑借一部作品一鳴驚人,但勝在量多下限高。
她主演的《一秒鍾》、《懸崖之上》、《小紅花》,甚至是還未上映的《四海》都不是那種巔峰之作,但都能保證在水準之上,有這些作品的積累,劉浩存即使不走國際路線,也同樣能在國內同齡女演員中成為領頭羊。
其實縱觀華語影壇,演員的興衰史往往都是導演的興衰史。
比如王晶的晶女郎,周星馳的星女郎,在他們職業生涯巔峰時,合作的女演員都是一線女星,但到了他們生涯末期成色也一落千丈。
比如周潤發闖盪好萊塢,在吳宇森還風光的時候他還能有一些拍片的機會,吳宇森衰落之後,周潤發迅速失去了好萊塢市場。
只有像成龍這樣自帶風格的演員才能擺脫導演的束縛獨當一面,而大多數演員,即使強如鞏俐、章子怡,在合作的導演衰落後,自己的職業生涯也會有所起伏。
謀女郎的衰落是必然,某種程度上也是好事,張藝謀的分水嶺是從周冬雨開始的,它標志著張藝謀功成名後開始退居二線,新一代的導演已經涌進了台前了。
如果中國女演員還要靠年過七旬的張藝謀捧出來,那才是最悲哀的事情。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B. 請問蔡琴經典的歌有哪些
《被遺忘的時光》
歌曲原唱:蔡琴
填詞:陳宏銘
譜曲:陳宏銘
是誰在敲打我窗,是誰在撩動琴弦
那一段被遺忘的時光,漸漸地回升出我心坎
是誰在敲打我窗,是誰在撩動琴弦
記憶中那歡樂的情景,慢慢地浮現在我的腦海
那緩緩飄落的小雨,不停地打在我窗
只有那沉默不語的我,不時地回想過去
是誰在敲打我窗,是誰在撩動琴弦
記憶中那歡樂的情景,慢慢地浮現在我的腦海
那緩緩飄落的小雨,不停地打在我窗
只有那沉默不語的我,不時地回想過去
是誰在敲打我窗,是誰在撩動琴弦
記憶中那歡樂的情景,慢慢地浮現在我的腦海
記憶中那歡樂的情景,慢慢地浮現在我的腦海
(2)電影分水嶺主題歌擴展閱讀
《被遺忘的時光》是由華語女歌手蔡琴的歌曲,是專輯《出塞曲》中的一首歌,該專輯於1979年發行,該專輯一共收錄了8首歌曲,專輯已經上傳到酷狗、酷我等各大音樂平台。
《被遺忘的時光》是一首流行歌曲,歌手蔡琴表達了一種對男女愛情,情感糾葛的含義。歌曲的曲調委婉,節奏歡快。一經發行便贏得廣大聽眾的喜愛。
C. 實況10里的歌~~~~~~~~~~~
《羅大佑就是我們自己》
寫下這個題目自己也很困惑,不知道究竟想說什麼意思,但是我卻堅定要寫下它。那是聽了《戀曲2000》以後。聽之前就有人認為這是羅大佑那麼多年來最不濟的一個作品,第一遍聽果然與那麼的意思,說不上是失望,而是有點失落,想羅大佑終於離我們遠去了,從此,或許我們再能回想起的只能是很多年前的青春和感動了。
但是感悟就在聽第三遍的時候,我忽然被那帶有異域風格的類似曼陀鈴的音色所吸引了,隨後就是大佑那嘶啞並顫抖的嗓音。
我承認在那一刻,我真的被他擊倒了,沒有一點退路。我一遍一遍地追尋著他,追尋著從年幼到成長以後的路。合唱的聲音飄過來,把那難言的壯麗推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我終於又更近地接近了羅大佑,接近了我們心裡的從前和理想中的未來。
他說:「久違了千年即將醒的夢,古老的象個神話,我不能讓自己與千年掙扎,讓我揭曉這千年的回答,讓這戀曲有這種說法。」
羅大佑在成長,他的歌在成長,而我們也同樣,對於那樣一種從「童年」走過來的情懷,我們又何嘗不體會得清清楚楚?
追溯從頭,這一切怎麼可能忘記?
從懵懂到成熟,從迷糊到清楚,我們走著和羅大佑一樣的路。或許到現在仍然沒有成熟和清楚,但是這一條走過來的路卻印證著我們的青春歲月,印證著我們無法回頭的似水年華。到了2000年,大佑陪著我們一起,再唱起那支戀曲,回顧中多多少少有了點蒼涼,多多少少有了點平靜,也多多少少有了點無奈。大佑一點也沒有離我們遠去,而是隨著我們每個人一起,走到了世紀末,看著他曾做的種種預言實現或者湮沒。
對於這所有,我們無話可說,而可以做的就是再來傾聽他的聲音,交織著我們不復單純的心。
從《光陰的故事》,我們已經可以瞧出點端倪來了,「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憂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經無知地這么想……」的確,那時候的羅大佑和那時的我們一樣,可以輕言「青春」二字,並悠閑或痛苦地品嘗著「多愁善感初次等待的青春」這樣的日子真的是一去不復返,我們感嘆著:「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與他一起帶著美好的嚮往憧憬著未來和成長。
到《未來的主人翁》,當大佑開始「在每一張陌生的面孔里尋找兒時的光榮」的時候,我們不也是突然記起「曾經一度人們告訴你說你是未來的主人翁」么?我們隱隱的隨著一種越來越深的失落體會著大佑帶給我們的思索,卻有什麼力量去改變?而這時的大佑也不再去想什麼他「不能了解的事」了。
然後似乎有了愛情,有了生命中的閃亮,我們開始聽意味深長的《暗戀》和那叫人落淚的《你的樣子》,感情已經不象從前那樣感嘆於「發黃的照片」那樣簡單和明朗了,不可否認的是,那時的大佑開始有點浮躁,但這不正是每個人在成長中的必然經歷么?當我們仔細咀嚼為何你要讓「風塵刻畫你的樣子」的時候,誰的心裡沒有那恍然若悟的明亮?已經有了點欲哭無淚的感覺,真的是已經過了隨意感慨隨意哭笑的年月。
對此,我們不難深切去感受《海上花》,是不是真的到了《告別的年代》?大佑心裡還存著難以釋懷的情懷,和我們一樣,不願意就此有了結論,不願意如此輕易地和自己告別,告別那段清澀甚至灰暗的年輕時代以及那時所有種種的激情和迷惘。
就這樣,我們期待到了戀曲2000,其實仔細想來,如果這時我們聽到的還是想像中的大佑,那會是怎樣?事實上並不是,大佑真的有點變了,我們也都不再是從前的自己,一路走來揮灑了青春和歲月的我們和大佑一樣不可能再會和從前一樣。
他再次觸動我心底的弦,盡管不可能再象少年時那樣地輕易,但是卻來得至深至久。或許真的歲月如潮水,我們置身其中,無法看得真切,但低下頭來,卻看到過去象河底的卵石,越沖越清晰,好象就在昨天。
而羅大佑就站在一旁,靜靜地注視著我們,帶著他一如既往的深情,或不再年輕的眼睛和我們一起,走過從前、今天甚至以後的日子。
「你走過林立的高樓大廈穿過那些擁擠的人,望著一個現代化的都市泛起一片水銀燈,突然想起了遙遠的過去未曾實現的夢,曾經一度人們告訴你說你是未來的主人翁。在人潮洶涌的十字路口每個人在痴痴得等,每個人的眼睛都望著那象徵命運的紅綠燈,在紅橙黃綠的世界裡你這未來的主人翁,在每一張陌生的面孔里尋找兒時的光榮。」(《未來的主人翁》)
這是他在1985年寫的歌,但現在看來一點也沒有過時,這是每個人心裡的聲音。永遠不曾忘記。
--------------------------------------------------------------------------------
gl (00-10-14 21:51:29)
想起前些時有些朋友談到羅大佑自選集的事情。把集中的文案拿出來貼到這里。
●前言
嘗試替某些歌下定義,論述莫可名狀的音樂和旋律,等於要強行介入別人私密的記憶,永遠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尤其當我們論述的主題是羅大佑這么一個集眾多爭議於一身的人物時這件差事顯得十分困難,縱觀整個台灣流行音樂史,大概沒有任何人像羅大佑這樣既承受這么多的景仰和膜拜,又遭到那麼多的唾罵和質疑。即使到了今日,他的作為仍然不斷引來許多錯愕的眼神。尋找出公允適切的論述角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有幾個問題:羅大佑到底通過音樂做到了些什麼?在九十年代的今天回頭去聽這些作品,除了懷舊,是否還有其他的意義?對七十年代以後出生的新生代而言羅大佑的音樂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九十年代以來,羅大佑的作品一度使不少人摸不清楚他在想些什麼,妥協商業投機之類的字眼不時出現在老歌迷的腦海,我們能否通過創作者自己的陳述,試著重新體會他埋藏在些作品中的種種企圖?相信沒有人會否認:假如沒有羅大佑,這十幾年來的樂壇會清冷,失色許多。他獨立闖開了一片全新的領域,替華語流行歌曲在主題的拓展,旋律編曲的經驗,以及整體製作的概念上都樹立了新的標桿,成為無數後輩極欲追尋超越的典範;十幾年來在音樂形態和內容訴求上不停的擴張,也使他影響的層面更加復雜。在面對羅大佑為數龐大的作品時,我們發現他的創作的歷程可以明顯地劃分為幾個時期,而每段時期推出的作品,前後之間都可以找出內在的連結。聆聽者面對這些涵蓋了二十年歷程的作品時,我們若能藉此看出它們彼此之間的理路,相信對了解這些歌曲會有一定的幫助。負責這次文字撰寫的兩個人,都是不滿二十五歲的年輕小夥子。當年羅大佑的黑色旋風對他們來說只是童年依稀的回憶,談不上什麼震撼跟省思,這樣的身分使他們在論述羅大佑的時候會拉開一段歷史的距離,並且格外在意這些作品擺在今天仍然能夠呈現出來的意義,他們對羅大佑許多後來的作品有著和多數人一樣的困惑,在和創作者本人進行冗長的訪談之後,這些疑惑得到一部分解決。所以在呈現這部分的論述時,撰稿者將盡量重現羅大佑自己口中的企圖,而不是做太多直覺的臆測與論斷。歷史上許多藝術作品的最終評價,是在作者死後數十年,甚至一兩百年後獲確認的。短短二十年就要替羅大佑這個目前仍在繼續創作的音樂工作者判定歷史地位,是失之鹵莽了。我們不妨把這個自選輯看作一份音樂史料,它告訴我們羅大佑自認最有資格傳世的是哪些作品。也不妨想像一下:多年之後,假如我們孫輩的孫輩湊巧找到這套古董唱片而當他通過未來的音響聆聽這些歌曲的時候,卻流下了和我們相同的眼淚,那麼這段路就真的是沒有白走了。 ●1974-1979年概述
羅大佑並不是從天而降的怪才。他之所以能在八十年代掀起史無前例的黑色旋風,其實是從七十年代就開始創作歌曲,經過多年磨練累積的結果。他在南台灣完成了初中和高中學業,之後考進台中的中國醫葯學院一直到實習醫生階段才正式到台北生活。和當時許多小夥子一樣,羅大佑在青春期大量聆聽西洋搖滾的翻版唱片,早在七十年代初期就在名為洛克斯的熱門唱團里彈鍵盤,洛克斯一度成為南台灣餐廳、俱樂部之間小有名氣的團體,不過這畢竟是年輕人玩票而已,等大家高中畢業,各分東西,樂團也就無疾而終了。就在同時,楊弦,胡德夫,李雙澤等人正在台北醞釀著後來轟傳全島的現代民歌運動。1973年,楊弦在胡德夫的演唱會上發表了由餘光中的詩譜曲的《鄉愁四韻》;當時身在南部的羅大佑對這些活動一無所知,卻在次年無獨有偶地也選擇《鄉愁四韻》作第一首嘗試譜曲的作品,這首創作曲過了八年才面世,收錄在《之乎者也》裡面。羅大佑對這首詩的詮釋方式和楊弦大相徑庭,卻也表現出他對旋律的獨特體會。 考進中國醫葯學院之後,羅大佑自承不是什麼用功的學生,仍然花很多時間買唱片,聽音樂,寫歌。1976年,舊日搞團的朋友王振華替他牽線,接下了劉文正《閃亮的日子》電影主題曲和插曲的撰寫工作。他交出了《閃亮的日子》、《神話》和《歌》三首作品,這是他第一次發表創作。其中《歌》這首作品是在旋律涌現之後,一直想不出可填的詩,直到偶然讀了徐志摩的詩,覺得頗合用,才把它放進這個旋律,這種曲比詞先走的情形,也在後來成為羅大佑基本的創作模式。當時席捲台灣的校園民歌對他來說還是有距離的,在他腦海里縈繞的都是更厚重的搖滾樂。《童年》從1976年開始寫,花了將近三年才完工,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如何精確地讓歌詞和旋律密合,又不失去口語的質感。這首歌成為羅大佑創作上的分水嶺,自此詞曲膠合成為他最重要的創作課題之一:不管訴求的訊息多麼強烈,他都會細心讓旋律和字句一體交融,讓音樂成為主角。
歌寫得多了,做一張個人專輯的構想也漸漸成形,卻一直沒有機會付諸實行,北上實習,身處台北這個大都市,直接面對醫院里的生老病死,這種環境的轉移帶給羅大佑許多震撼,也促使他提筆寫出《鹿港小鎮》這首充滿幻滅感的歌,盡管寫歌的時候羅大佑根本沒去過鹿港。1981年,羅大佑替張艾嘉製作了《張艾嘉的童年》專輯,不僅貢獻了好幾首自己的創作,也替羅大佑的個人專輯預先鋪下了路子。綜觀羅大佑在《童年》之前的創作,敘述方式仍然有濃厚的文藝腔,內容也多半是年少輕狂的浪漫懷想;之後的作品像《戀曲1980》、《將進酒》便多了幾分抑鬱之氣,也更貼近真實。有人把這段長長的醞釀稱作青色時期,替少年羅大佑摸索前進的掙扎身態染上了一層不安的愁緒。這段時期是羅大佑從詞曲作者/製作人的幕後身分躍居台前,轉變成創作歌手的開始,一襲黑衣,遮住半個臉的墨鏡和一頭長長的卷發是他最鮮明的外在形象。這段時間他一共只出版了三張個人專輯和一張現場演唱會實況。但是回頭看這幾張作品掀起的社會效應,其規模之大,延續之久,整個台灣流行音樂史上除了羅大佑,似乎還沒有任何人創造過。 羅大佑並不是那種一揮而就,下筆千行的天才,除了極少數例外,他的歌總是旋律先出現,然後再尋索適切的歌詞來和它配合,填詞的工作往往長達三年以上,可見羅大佑對歌詞與旋律的密合是煞費苦心的。《之乎者也》和《未來的主人翁》里有許多作品早在七十年代中期就開始醞釀,經過一再的修改才寫定問世。所有羅大佑在八十年代初造成轟動的這些歌曲,其實是長期淤積沉澱之後迸放出來的結果。早在他還是實習醫生的時候,《之乎者也》的錄制就已經開始了。羅大佑很清楚自己要做的,是跟當時樂壇所有作品都截然不同的搖滾樂,而台灣當時的技術條件完全不可能做出他要求的音色和質感,所以羅大佑通過學校認識的日籍同學,把自己寫好的一部分作品連同曲譜帶到大阪,委由當地的樂手編曲,演奏,再把完成的帶子寄回來配唱,一切都由他獨自負擔,整個過程曠日廢時,極花工夫。不過完成了大部分的錄制工作之後,羅大佑抱著這堆母帶四處尋找願意發行的唱片公司,卻連連碰壁,沒有人願意冒險出版這種和市場主流相差極大的音樂。 這樣持續了兩三年之後,甫成立不久的滾石唱片終於接下了這個案子。滾石當初只是想讓這樣的作品也有面世的機會,並不敢高估市場的接受程度;羅大佑也把這件事當作對自己的一個交代,算是沒有辜負青春;之後他准備重披白袍,繼續以醫生為正業。沒想到這個黑衣墨鏡的青年一夕之間成為年輕人心目中的叛逆偶像,唱片賣得極好,媒體也掀起羅大佑是洪水猛獸還是時代良心的論戰,在毫無心理准備的前提下,他發現自己已經置身暴風圈的中央,被戴上了青年時代的先知兼代言人這頂大帽子了。這幾年裡,他與歌曲審查制度之間的擷抗,對惡質的傳播媒體亳不妥協的尖銳態度,加上作品中充滿的壓抑情緒,以及他特異的裝扮帶來的幾分神秘感,都相當符合一身墨黑的形象。有人把羅大佑的這段歷史稱作黑色時期,相信是十分貼切的,這段時間的羅大佑不僅在醫生和歌手的角色之間掙扎,還得獨自和惡質媒體加上官僚體系所形成的龐大怪獸對抗,甚至要面對起伏劇烈的感情波折。他一直都承受著極大的壓力,懷抱著許多不確定,在論述個別專輯的時候,我們會進一步看看它們對羅大佑創作帶來的影響。 ●之乎者也
這是羅大佑的第一張個人專輯,也是他把從事歌曲創作六、七年以來累積的一切反復咀嚼之後,貫注全力提煉出來的嘔心瀝血之作,雖然僅僅是羅大佑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已經有著極高的完成度和收放自如的成熟火候,這與前期製作耗費的可觀時間,以及他自己在替別人寫歌,製作專輯時累積的經驗有很大的關系。 唱針落下,你第一個聽到的聲音就是《鹿港小鎮》,石破天驚的電吉他前奏,這是我們聆聽台灣流行音樂所從來沒有經驗過的聲音。它是道道地地的搖滾樂:大鼓小鼓、電吉他、木吉他、貝斯和鍵盤共同織出生動,厚實的音場,連羅大佑粗啞的聲喉和不符合標準的咬字,都在這種粗獷的音場中顯得恰如其份。
《之乎者也》在音樂上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創造出這種蘊涵著飽滿能量和熾熱情緒的聲音,利用搖滾的形式來傳遞歌詞中極富現代感的信息,若說七十年代的民歌運動是以木吉他為主的民謠曲式來進行流行音樂革命,那麼《之乎者也》就是用純正的搖滾樂踢開了另一扇大門,隻身替台灣樂壇塑造了一個全新的樂種。《之乎者也》的魔鬼曲式,《鄉愁四韻》細膩精緻的木吉他編曲,《將進酒》和《搖籃曲》濃郁的鋼琴音色,《錯誤》在抒情曲中途嵌入搖滾段落的嘗試,都在當時讓我們看到台灣流行音樂的無數可能性。 最受注意的當然還是它的歌詞,我們聽到了小鎮青年在大都市求生換來的幻滅;聽到了對教育,文化,代溝,以及流行歌曲本身的諷刺;也聽到了關於家國歷史以及昨日戀情的糾葛情懷。《戀曲1980》完全翻轉了傳統情歌的寫法,看似瀟灑,其實幾近殘酷;《童年》則生動地唱出了那一輩孩子們共同擁有的特殊回憶;《光陰的故事》以行雲流水的敘事方式憑悼過往青春,拼貼出一幅動人的圖像,這些都是從來沒有人寫過的。這張專輯的十首歌各自有不同的主題,也替流行音樂和現實社會結合的可能性做了一次漂亮的示範。由於羅大佑用的都是活的語言,使這些作品不但過耳難忘,而且意象纏綿,充滿了詩的口感。原本十分個人化的經驗,就這么通過音樂獲得了無數人的共鳴。即使擺在今天的唱片市場來看,《之乎者也》仍然具備成為經典的資格。過去十幾年來問世的唱片何止千萬,但無論在旋律與編曲的原創性,歌詞和音樂之間的密合度,或是對整個大時代的影響力方面,能和《之乎者也》一較長短的作品仍然屈指可數。這張唱片上市不久便賣掉十四萬張,在八十年代初是個相當驚人的數字。台北不是我的家唱遍大街小巷,橫掃整個時代,黑色旋風就此開始。 ●未來的主人翁
這張專輯花了九個月才錄制完成,《之乎者也》的成功帶來了無數的爭議和期許,使羅大佑在這段時間遭到了極大的壓力。」這其實是最慘痛的一張唱片,碰到的挫折,失敗的感覺是最多的」。羅大佑自己說《未來的主人翁》從頭到尾彌漫著一種抑鬱蒼涼的情緒。相信和作者當時內在面臨的矛盾,以及外界充滿無力感的時代氣氛都有關系。 一定是第二張唱片最難做。因為第一張你可以慢慢做,完全沒有前面的負擔,所有前面的年輕生命的累積都可以放在第一張。如果第一張不幸成功,人家會要求第二張也成功,而且要變……又要有成長,又要有磨練,又要有新的東西,新的看法,新的音樂方向,然後在音樂上必須誠實,因為新的方向必須是來自你自己人生觀,音樂觀的徹底改變」,羅大佑這番話替《未來的主人翁》裡面的種種改變做了最好的注釋。當這張唱片終於問世,我們發現這是一張比《之乎者也》更深沉復雜的作品;也證明羅大佑的才情與實力遠遠超出絕大多數人的想像。 從音樂的角度來看,《之乎者也》時而還能嗅出的些許生澀莽撞之氣,在這張專輯里被一種更醇厚,更凝練的聲音取代,劃時代的製作水準使整張唱片的面目十分統整,也更精確有力地傳達了歌詞中沉重無比的信息。在那個midi尚未面世的時代,《未來的主人翁》豐富、深遂、張力十足的音場至今聽來仍然令人贊嘆,不僅領先當時所有台灣的流行音樂作品,即使擺在全世界的標准來看也未必遜色。無論《亞細亞的孤兒》動用兒童合唱團,軍用大小鼓和送葬用的嗩吶交替出的懾人的氣勢,還是《愛的箴言》一架鋼琴自彈自唱營造出來的空間感,都證明羅大佑在處理聲音元素的功力上愈顯成熟。甚至在唱腔和咬字上,他也有長足的進步;令人血脈膨脹的搖滾樂和叫人黯然心碎的抒情曲同時並存,收尾的《稻草人》不僅讓我們見識到超凡的編曲功力,也是羅大佑唱得最精彩的歌之一。 說到歌詞,《未來的主人翁》實在給我們太多太多震撼與感動,在這有限的篇幅里是不可能說清楚的。光憑《亞細亞的孤兒》、《現象七十二變》和《未來的主人翁》這三首分別獻給台灣的歷史、現代與未來的巨作,便足以讓這張專輯名列史冊;再看看《愛的箴言》、《盲聾》,更今人不能不對羅大佑處理詩語言的功力大表嘆服。《亞細亞的孤兒》甚至被收錄在前衛出版的年度詩選中,顯示這張專輯的意義已經有某方面遠遠超出流行音樂的范圍,在不知不覺中進入無數年輕人的深層意識,改變了許多人的思考方式,對大時代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影響。 《未來的主人翁》是一張幾乎不可能被超越的經典之作,不僅替已呈巔峰狀態的羅大佑留下完整的見證,也絕對是台灣近數十年來最重要的音樂作品之一。
●家
《家》的發行,讓許多人感到錯愕莫名:原本被定位成抗議歌手憤怒青年的羅大佑,在這張專輯里顯得溫情而內斂,幾乎完全感受不到他前兩張作品處處可聞的悲壯氣勢。當時任職滾石企劃經理的詹宏志說得很直接,《家》的創作可能更成熟,音樂可能更花錢,更精緻,更動聽,但是《家》的溫情與保守,證明所謂的抗議歌手是十足的謊言。王明輝則認為,《家》里呈現的羅大佑應該是一種經過長期觀察,思考環境跟人的依存關系之後所引發的一種心靈上的疲倦,那個時候他好像有一種急著要找到一個可以休息的地方的情緒。諷刺的是,向來被視為風格最保守的《家》反而是羅大佑專輯中送審未通過的歌曲最多的一張。 事隔多年,羅大佑對這張專輯的處境有更清楚的體會,他表示當時自己承受的壓力已經超出所能容忍的極限,自己覺得有很多東西扛不下來了,也就是說自己想講的話已經到了一個頂點。《之乎者也》和《未來的主人翁》掀起的風暴使他被冠上抗議歌手之類的頭銜,甚至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同時遭到來自政府當局和黨外勢力的壓力--前者嫌他不規矩,後者嫌他不夠激進,《家》風格上的凸變,其實也代表著打破這個既定形象的企圖。可惜當內在外在的矛盾都沒有獲得解決時,當時的羅大佑並沒有辦法獨力從這個盤根錯節的網路解脫出來。回頭去看《家》,羅大佑認為這是一張企圖跳出某個框框,卻又受限於更大的框框;,以致仍然無法充份淋漓施展的一張作品。《家》的音樂處理,的確是羅大佑迄今做得最精緻,層次最豐富的一張,為了追求和前兩張搖滾曲的不同質感,羅大佑親自赴日聘請資深作曲家三枝成章為他編曲,專輯中大部分的歌是在東京錄制的。《吾鄉印象》八分多鍾的曲子里加入了胡琴、月琴、把烏等傳統樂器,層層疊疊的音效,細膩的編曲結構加上羅大佑吟哦式的唱腔,透露出和前作完全不同的企圖;《青珂嫂》則是他首次收錄的台語歌,都替這張專輯增添了一份貼近故鄉土地的眷戀之情。《家ⅰ》,《家ⅱ》不僅誠懇地道出創作者內在的渴盼,也和前作處理愛情時低調抑鬱的情緒大異其趣,是羅大佑專輯中首次出現明朗溫暖,情緒訴求正向的情歌。濃郁深情的《穿過你的黑發的我的手》以及瀟灑中掩不住落寞的深切內省之作《我所不能了解的事》,都是羅大佑爐火純青的經典歌曲。而《超級市民》這首唯一對現實直接批判反諷的作品,反倒和整張專輯的基調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這張專輯出版之後,羅大佑終於認清他已經撐不下去,到了必須離開自己的《家》--台灣,遠赴重洋讓一切歸零的時候了,這張專輯為驚天動地的黑色革命劃下句點。那個讓無數年輕人頂禮膜拜早已成為圖騰的黑色身影,就這樣不知不覺永遠走進了歷史。
●青春舞曲
《青春舞曲》是從羅大佑1983,1984兩年歲末演唱會的實況錄音中選出十一首歌做成的合輯,也是台灣流行音樂史上第一張演唱會實況專輯。據他自己回憶,早在《家》出版之前就已經打算推出演唱會實況錄音,而且有出版雙專輯(double album)的意思,但整個計劃卻因種種緣故一再延宕,等到《青春舞曲》終於問世,羅大佑已經收拾好行囊,在唱片內頁寫道:也到了我告別一段時間的時候了,我總不能騙你說我腦袋裡充滿著音符…… 這是一張經常被忽視的專輯,許多人以為它只不過是現場演唱會的實況錄音,而匆匆跳過不聽,殊不知這樣便錯過了羅大佑在脫下黑衣,遠走他鄉之前,替我們留下最精彩動人的四十分鍾。《青春舞曲》其實有許多非常重要的意義:當時羅大佑是第一個以個人身分辦大型演唱會的歌手,在完全沒有前例可循的情況下,所有相關的細節都必須一一從頭摸索。當時參與羅大佑演唱會的工作人員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地創造歷史,完成了今日看來仍然令人咋舌的高難度工程,而現場收音的不盡理想使羅大佑後來不得不重新進錄音室,為《之乎者也》、《未來的主人翁》、《將進酒》和《穿過你的黑發的我的手》重錄和聲,也替專輯中某些部分做了若干修補;而這些非絕對真實的修正也還算謹守分寸,不至於影響整張唱片所要忠實傳達的臨場氣氛。 幾首在原專輯中並不算最搶眼的歌曲,在舞台上重獲新生。《我所不能了解的事》節奏放慢,樂器回歸淡薄之後,那些復雜的長句反而有了許多讓聽眾參與思考的空間,羅大佑認為這才是他真正屬意的詮釋方式。而《盲聾》原本四平八穩的中板曲式,在這里成為迎面撲來的熾熱搖滾樂,是羅大佑最放肆的一次演出,也使這首原本有些勸世腔調的作品變得怒火襲人。在《現象七十二變》里,羅大佑不即興添加了一些歌詞,後來還獨自坐在鋼琴前,把這首歌唱成了柔情萬種的晚安曲。《青春舞曲》的每一首歌都有水準以上的表現,從樂手名單可以看到羅大佑網羅了當時台灣最優秀的演奏人才,個個都身經百戰,名震一方,整張專輯一路聽完毫無冷場,閉上眼睛便彷彿置身爆滿的中華體育館,要跟著台上足蹬白球鞋的黑色身影一起嘶吼高唱。 但也是在中華體育館的舞台上,羅大佑面對成千上萬騷動的歌迷,第一次感到這種巨大的壓力是他無法隻身負荷的,當人潮散去,他看著空盪盪的舞台,」有種被擊敗的感覺」。他不知道把自己當著千萬人面前掏干凈之後,還能剩下什麼來面對自己。」我確實是演唱會中那個最孤獨的人」,他如此寫到。羅大佑在《青春舞曲》出版後不久終於離台赴美長住,這張唱片就這樣成為他黑色時期最後的念品。 ●1985-1989年概述
從現在回頭看,1985年的出走,對於羅大佑來說是一個必然的選擇。他唯有將自己重新歸零。讓身體機制秉天賦有的敏銳觀察力自然運作,才有可能再度汲取到一位真誠創作者建立新視野所需的生活養料,並且叩尋其他生命樣態涌現的可能。
於是在紐約這樣一個藝術家群集的大都市裡,羅大佑開始領略到一個創作者應有的態度,那是一種根植於日常生活,然後不斷接受外來刺激的生活狀態。身處於各方人種匯聚的紐約,使羅大佑獲得一個迥異於台灣制式教育下成長經驗的角度。他看到東方移民在異鄉里共同的悲哀與相似的命運。每一張黃色臉孔下血脈相連的搏動頻率其實正扣著整個種族在大時代中的歸屬渴求,不論你是來自台灣、陸、香港或是亞洲任何地方。 而台灣的音樂環境仍然惡劣如前,整個體制無情地在摧殘每一個嘗試撐起時代大業的創作心靈。1985年《明天會更好》便是一個連作詞、作曲者都會被騙的醜陋實例。無數音樂人在台灣光復四十周年的號召下共襄盛舉,沒有人曉得年底大選國民黨的訴求標語便是要一個更好的明天。這首歌的歌詞雖然由好幾個人集體創作,但所有被政治利用的責難卻由羅大佑一個人承擔。這個不愉快的經驗,也成為羅大佑日後舍台灣而注冊香港建立音樂工廠的關鍵。
1986年,在長期沉澱中自然結晶而出的《海上花》,明顯表現出羅大佑音樂風格東方曲調的轉向。這種以五聲音階為基礎,以大調起頭(傳統民謠多為小調起頭)的東方曲式,再一次震動台港兩地的流行樂壇,也影響了其它的創作者(比如李宗盛《你走你的路》、《鬼迷心竅》等歌曲),成為羅大佑作品日後最根底的主軸。
然而,曲式的轉化更新只是羅大佑宏闊意圖的先聲。所有對於黃種人宿命情結的精確剖析和對於中國人的深切關懷,都需要一個更深,更廣,更完整的架構去承接。於是在長達三年的醞釀之後,《愛人同志》問世了。羅大佑帶著這張全新的專輯回到台灣,正如他當年獨力敲開一扇創作大門那樣。《愛人同志》?
D. 給我甲殼蟲樂隊的全部資料好嗎
披頭士樂隊
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也譯作「甲殼蟲樂隊」,因團名Beatles源自甲殼蟲Beetles的典故),來自英國利物浦的著名四人搖滾樂隊組合。他們在1962年與EMI百代唱片公司簽約錄制唱片。1963年初,單曲唱片《Please Please Me》登上英國排行榜首位。1964年,披頭士首次前往美國演出。1966年在東京的日本武道館舉行了大規模的音樂會,1966年8月29日晚在舊金山舉行最後一場收費現場音樂會。1970年4月10日,保羅·麥卡特尼個人專輯中的話被媒體視為宣布樂隊解散,1970年12月31日,保羅正式起訴樂隊其他三位成員,要求結束樂隊合作並指明管理並分配樂隊財產的正式人選。
成員分別如下:
約翰·列儂(John Lennon)——吉它手、主音歌手
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貝司手、歌手
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吉它手、歌手
林格·斯塔(Ringo Starr)——鼓手、歌手
目錄
1 出版列表
1.1 英國
1.1.1 EP
1.1.2 細碟
1.1.3 大碟
1.1.4 英國CD 細碟/EP
1.2 美國
1.2.1 EP
1.2.2 細碟
1.2.3 大碟
1.3 視頻
2 外部鏈接
[編輯]
出版列表
[編輯]
英國
[編輯]
EP
1963 The Beatles' Hits
1963 The Beatles (No. 1)
1964 All My Loving
1964 Long Tall Sally
1964 Extracts From The Film A Hard Day's Night
1964 Extracts From The Album A Hard Day's Night
1965 Beatles For Sale
1965 Beatles For Sale (No. 2)
1965 The Beatles' Million Sellers
1966 Yesterday
1966 Nowhere Man
1967 Magical Mystery Tour
1981 The Beatles
1995 Baby It's You
[編輯]
細碟
1962 "My Bonnie"/"The Saints"
196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63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1963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1963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1963 "I Want To Hold You Hand"/"This Boy"
1963 The Beatles Christmas Record
1964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1964 "A Hard Day's Night"/"Things We Said Today"
1964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1964 Another Beatles Christmas Record
1965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1965 "Help!"/"I'm Down"
1965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1965 The Beatles Third Christmas Record
1966 "Paperback Writer"/"Rain"
1966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1966 Pantomime: Everywhere It's Christmas
1967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1967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1967 "Hello, Goodbye"/"I Am The Walrus"
1967 Christmas Time (Is Here Again)
1968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1968 "Hey Jude"/"Revolution"
1968 Christmas 1968
1969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1969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1969 "Something"/"Come Together"
1969 The Beatles Seventh Christmas Record
1970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1976 "Yesterday"/"I Should Have Known Better"
1976 "Back In The U.S.S.R."/"Twist And Shout"
1978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A Day In The Life"
1982 "The Beatles Movie Medley"/"I'm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
198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再版)
198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83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再版)
1983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再版)
1983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再版)
1983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This Boy" (再版)
1984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再版)
1984 "A Hard Day's Night"/"Things We Said Today" (再版)
1984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再版)
1985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再版)
1985 "Help!"/"I'm Down" (再版)
1985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再版)
1986 "Paperback Writer"/"Rain" (再版)
1986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再版)
1987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再版)
1987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再版)
1987 "Hello, Goodbye"/"I Am The Walrus" (再版)
1988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再版)
1988 "Hey Jude"/"Revolution" (再版)
1989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再版)
1989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再版)
1989 "Something"/"Come Together" (再版)
1990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再版)
1995 "Free As A Bird"/"Christmas Time (Is Here Again)"
1996 "Real Love"/"Baby's In Black"
[編輯]
大碟
1963 Please Please Me
1963 With The Beatles
1964 A Hard Day's Night
1964 Beatles For Sale
1965 Help!
1965 Rubber Soul
1966 Revolver
1966 A Collection Of Beatles Oldies
1967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1968 The Beatles
1969 Yellow Submarine
1969 Abbey Road
1969 No One's Gonna Change Our World
1970 Let It Be
1970 From Then To You
1973 The Beatles 1962 - 1966
1973 The Beatles 1967 - 1970
1976 Magical Mystery Tour
1977 The Beatles At The Hollywood Bowl
1979 Hey Jude
1980 The Beatles Box
1988 Past Masters
1994 Live At The BBC
1995 Anthology 1
1996 Anthology 2
1996 Anthology 3
1999 Yellow Submarine Songtrack
2000 1
2003 Let It Be... Naked
[編輯]
英國CD 細碟/EP
1989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89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1989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1989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1989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This Boy"
1989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1989 "A Hard Day's Night"/"Things We Said Today"
1989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1989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1989 "Help!"/"I'm Down"
1989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1989 "Paperback Writer"/"Rain"
1989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1989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1989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1989 "Hello, Goodbye"/"I Am The Walrus"
1989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1989 "Hey Jude"/"Revolution"
1989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1989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1989 "Something"/"Come Together"
1989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1992 The Beatles' Hits
1992 Twist And Shout
1992 The Beatles (No. 1)
1992 All My Loving
1992 Long Tall Sally
1992 Extracts From The Film A Hard Day's Night
1992 Extracts From The Album A Hard Day's Night
1992 Beatles For Sale
1992 Beatles For Sale (No. 2)
1992 The Beatles' Million Sellers
1992 Yesterday
1992 Nowhere Man
1992 Magical Mystery Tour
1992 The Beatles
199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9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92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1992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1992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1992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This Boy"
1992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1992 "A Hard Day's Night"/"Things We Said Today"
1992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1992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1992 "Help!"/"I'm Down"
1992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1992 "Paperback Writer"/"Rain"
1992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1992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1992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1992 "Hello, Goodbye"/"I Am The Walrus"
1992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1992 "Hey Jude"/"Revolution"
1992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1992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1992 "Something"/"Come Together"
1992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1995 Baby It's You
1995 Free As A Bird
1996 Real Love
[編輯]
美國
[編輯]
EP
1964 Souvenir Of Their Visit To America
1964 Four By The Beatles
1965 4 By The Beatles
[編輯]
細碟
1962 "My Bonnie"/"The Saints"
1963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1963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1963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1963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I Saw Her Standing There"
1964 "Please Please Me"/"From Me To You"
1964 "Twist And Shout"/"There's A Place"
1964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1964 "Do You Want To Know A Secret"/"Thank You Girl"
1964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64 "Sie Liebt Dich"/"I'll Get You"
1964 "A Hard Day's Night"/"I Should Have Known Better"
1964 "I'll Cry Instead"/"I'm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
1964 "And I Love Her"/"If I Fell"
1964 "Matchbox"/"Slow Down"
1964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1965 "Eight Days A Week"/"I Don't Want To Spoil The Party"
1965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1965 "Help!"/"I'm Down"
1965 "Yesterday"/"Act Naturally"
1965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1966 "Nowhere Man"/"What Goes On"
1966 "Paperback Writer"/"Rain"
1966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1967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1967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1967 "Hello, Goodbye"/"I'm The Walrus"
1968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1968 "Hey Jude"/"Revolution"
1969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1969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1969 "Something"/"Come Together"
1970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1970 "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For You Blue"
1976 "Got To Get You Into My Life"/"Helter Skelter"
1976 "Ob-La-Di, Ob-La-Da"/"Julia"
1978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A Day In The Life"
1982 "The Beatles Movie Medley"/"I'm Just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
1995 "Free As A Bird"/"Christmas Time (Is Here Again)"
1996 "Real Love"/"Baby's In Black"
[編輯]
大碟
1963 Introcing The Beatles
1964 Meet The Beatles
1964 Introcing The Beatles
1964 The Beatles' Second Album
1964 A Hard Day's Night
1964 Something New
1964 The Beatles' Story
1964 Beatles '65
1965 The Early Beatles
1965 Beatles VI
1965 Help!
1965 Rubber Soul
1966 "Yesterday"... And Today
1966 Revolver
1967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1967 Magical Mystery Tour
1968 The Beatles
1969 Yellow Submarine
1969 Abbey Road
1970 Hey Jude
1970 Let It Be
1970 The Beatles Christmas Album
1973 The Beatles 1962 - 1966
1973 The Beatles 1967 - 1970
1976 Rock And Roll Music
1977 The Beatles At The Hollywood Bowl
1978 Love Songs
1980 Rarities
1982 Reel Music
1982 The Beatles - 20 Greatest Hits
1988 Past Masters
1994 Live At
甲殼蟲樂隊(披頭四樂隊)TheBeatles,上世紀最知名的英國流行樂隊,1956年成立於利物浦,成員包括JohnLennon(1940-1980),節奏吉他、鍵盤樂及主唱;PaulMcCartney(1942-),低音吉他、鍵盤樂及主唱;以及GeorgeHarrison(1943-2001),主吉他、西達琴、鋼琴及和音。1962年,RingoStarr〔原名RichardStarkey,1940~)加入,負責鼓及和音。1970年,樂隊解散,四人分道揚鑣。 在1956到1962間,他們吸收美國流行音樂的要素(譬如藍調,節奏藍調,搖滾,以及恰克貝瑞ChuckBerry,貓王ElvisPresley及比爾哈利BillHaley等人的音樂),發展成一種跳舞音樂型態的風格。他們早期的作品往往是JohnLennon寫詞,PaulMcCartney譜曲,輔以GeorgeHarrison創新的主吉他配樂。1962年首先灌制了LoveMeDo及P.SILoveYou;從第二張唱片PleasePleaseMe(1963)起,開始了他們一系列迭獲贊美、熱愛的唱片錄制,一直到1970,可稱是同時代最受歡迎的樂隊。 1963年初英國本土的旅行演唱使TheBeatles樂隊陡然竄紅,該年十月,他們的聲譽到達空前的高度,世界各地激起了Beatlemania的現象,青少年一見到他們便尖叫、哭泣,而且變得歇斯底里。在紐約的一場演出,聽眾有五萬五千人;在澳洲,有三十萬以上的人群集歐洲南部的阿得雷城,只為一睹他們到達的風采。在表演事業的前半階段,TheBealtles主要仍是一支巡迴演唱的樂隊。1966年8月,他們在舊金山做了他們最後一場舞台演出,此後即退居錄音室。 TheBeatles樂隊的快速走紅以及他們對國際流行音樂的影響是史無前例的。即使在他們解散之後,他們的唱片仍不斷再發行,他們的歌曲和風格仍盛行不衰。(P.S.1965年,他們獲頒「大英帝國勛章」)。第一時期 TheBeatles的早期風格可以SheLovesYou(1963)一曲為代表;雙拍子,幾乎催眠的節拍,五聲音階的旋律,32小節的歌曲形式,主音-中音(第三度音)的音關系;歌詞則率皆與青春期的戀愛有關,帶著儀典般「Yeah、Yeah、Yeah」的反覆叫喊。CantBuyMeLove(1963)融合了12小節藍調曲式和動感十足的搖滾節奏;DoYouWantToKnowASecret(1963)一曲則驅使了衍自藍調的半音過渡和聲及技巧。 在他們的影片AHardDaysNight(1964)及Help!(1965)中,TheBeatles自由地跳脫舞曲樂隊的曲目,創作出像Yesterday這類精緻、抒情的民歌。這首歌或許是六十年代最受歡迎的歌曲,一如TheBeatles先前的作品,具有藍調所特有的精妙,其中一段仍采五聲音階,但節拍已不像以前那麽樣強烈,典型的搖滾樂合奏也被弦樂四重奏所取代。第二時期 從1965年灌制的專輯RubberSoul里,可看出樂團成員歧異日大的創作路線。JohnLennon的歌詞包含更多強力的意象(例如RunForYourLife),充滿文字游戲,反語,嘲諷,悲觀色彩,甚至怪誕的風格,配上濃烈、強敲重擊的音樂。相對地,PaulMcCartney樂觀的抒情風格產生了更清澄、流暢而寬闊的歌曲,和聲、音色、節奏巧妙地融合一體(例如ImLookingThroughYou)。GeorgeHarrison在ThankForYourself及IfINeededSomeOne中,使用了催眠般重復再現的主題。 1966年的專輯Revolver從許多角度來看都可稱得上是TheBeatles風格的分水嶺,青春浪漫的情歌減少,而普遍性的主題增加:童歌,政治嘲諷,顯明的樂觀主義及殘酷的悲觀主義。PaulMcCartney那首美得令人忘懷的EleanorRigby涉及悲憫與孤寂(這兩個主題在TheBeatles晚期作品中一再出現);此首歌以簡朴的民謠風寫成,有著多里安調式及弦樂四重奏的伴奏。 搖滾樂後來的許多發展則可追溯到JohnLennon的TomorrowNeverKnows-鼓及低音吉他表現出強烈的節奏,印度長頸琴檀布拉(tambura)的持續音給超現實的歌詞,錄音帶拼貼畫般的音效以及電子轉調,提供了靜態的背景。驚世之作 在六十年代中,TheBeatles樂隊開始實驗性地將東方宗教及迷幻葯融入作品中,以期擴展作品的風貌。這些經驗,加上錄音媒體的創意運用以及自Revolver起即開始發展的音樂方向,終使他們創作出(1967)這張專輯。這或許是他們最具創意也最具影響力的一張專輯。這也是搖滾史上第一張成功的「概念唱片」--從歌曲的安排、錄制,到唱片封套的設計,都經過統一而有創意的規劃。 在錄音工程師喬治馬丁(GeorgeMartin)--「第五個beatles」--的指導下,他們發展出新的技巧:先有一音樂意念,將之錄下,復在錄音帶上添加或刪減材料;作曲完全成了錄音室中聽覺和電子重組的過程。TheBeatles在中探究了各種不同的風格:藍調、爵士,電子音樂,印度音樂,以及大型管弦樂的音響效果(在ADayInTheLife一曲中)。 他們的歌詞更富幻想、更加放縱,拍子更為多樣(GeorgeHarrison的WithinYou,WithoutYou具有印度Tabla鼓般的音型)。整張唱片被規劃成一場的演奏會(連觀眾的吵雜聲及舞台上的戲謔聲都錄進去),並且在歌詞內容上(如唱片標題所示)朝孤寂與疏離的主題發展,因之具有相當的統一性。整個作品的張力從頭到尾一直持續著,在最後,在漸強的管弦樂高潮中得到宣洩。 TheBeatles在電視影片MagicalMysteryTour(1968)中,身兼編劇、製片、導演及演員數職。這部片子雖然被認為是失敗之作,卻包含了一些他們最好的音樂:PaulMcCartney的FoolOnTheHill以精妙細微的方式處理崇高的題材;JohnLennon的IAmTheWalrus顯示出他對殘苛的現實,特別是人類認同感淪失的關懷。第三時期 多樣的實驗是TheBeatles第二階段作品的特色,但他們的第三階段卻是不帶惡意的模擬嘲諷,歸真返樸地回歸到他們的根源。TheBeatles(或稱WhiteAlbum,1968)這張唱片收了包括對鄉村音樂、雜耍戲院歌曲、沙灘男孩合唱團(TheBeachBoys),史托克豪森(Stockhausen)、濫情民歌以及他們自己歌曲的嘲弄的模仿。這些模仿絕無貶斥的意味,也不致流於冗長乏味或喧賓奪主,因為大部分的歌曲既屬模仿之作,也是原創的作品。 AbbeyRoad(1969)是他們在一起灌制的最後一張唱片(雖然不是他們最後發行的唱片),第一面是各種風格及音樂特性的大雜燴,收入了該樂隊每一成員的創作。這些歌曲各異其趣,充分顯示出每個成員最顯著的個人特質。第二面在形式上十分具有獨創性,是連貫、相關的聯篇作品(分成三部份),歌曲都很短,主要因為曲子前後的呼應而動人。在LetItBe(1970)這張唱片里,TheBeatles又回到搖滾。IveGotAFeeling這首歌具有他們早期粗獷的搖滾風格,而且帶有一些藍調的味道。OneAfter909是JohnLennon十七歲所寫歌曲的修訂版。GetBack渴望回到基本質素:簡單的歌曲形式、舞蹈節奏及歌詞。PaulMcCartney寫的保守、甜美的LetItBe一曲平衡了此種創作態度。 單飛後的個人發展雖然在六十年代,他們是最成功、最獨創(可能也是最具影響力且最具才幹)的流行音樂演唱者,但因為經濟、藝術以及個人的理由,他們於1970年初解散。每一成員都曾自由地建立自己的樂風。早在1964年,JohnLennon和PaulMcCartney就已開始發展各自的風格。從LetItBe這張唱片,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他們的風格已無法相容。在這張唱片里,TheBeatles並未攜手共探新的藝術理念。 解散後,他們仍繼續個人的創作和演出。JohnLennon在1970年之後成為一名活躍的音樂家和政治行動者(1969年他出了一本書InHisOwnWrite)。他和妻子YokoOno、塑膠小野樂隊以及另一些人,合作出了一些以黑人節奏及藍調為本的唱片(如一九七五年的RocknRoll)。 PaulMcCartney最初沉寂了一陣子,後來出了一張個人專輯,並且組了Wings樂隊。Wings樂隊所演唱的歌曲皆明朗樂觀,幸好PaulMcCartney那教人百聽不厭的旋律使這些歌曲聽來不至於濫情。 GeorgeHarrison早AllThingsMustPass(1970)中表現出罕見的才華;他的音樂比JohnLennon和PaulMcCartney更寬廣,大量使用復奏,音樂肌里變化微妙,顯示出印度音樂的影響。一如JohnLennon和PaulMcCartney,GeorgeHarrison也常公開演出。 RingoStarr(他在七十年代仍與GeorgeHarrison繼續合作),尤其明顯地,轉變了自己的Beatles形象:他參加好幾部電影的演出,以獨唱者的姿態繼續演唱,並且在唱片(如1974年的Ringo)中,表現出對鄉村音樂的偏愛。
E. 2010年世界盃豪門盛宴中送別各球隊的英文插曲是什麼
I'll see you again
【資料】
中文名稱:我們會再見面
外文名稱:I'll See You Again
所屬專輯:Where We Are
歌曲原唱:Westlife
填 詞:Westlife
譜 曲:Westlife
編 曲:Westlife
【歌詞】
Always you will be part of me 你會成為我的一部分
And I will forever feel your strength 我也能永遠感受到你面對困難的勇氣
When I need it most 當我最需要面對困難的勇氣時
You』re gone now, gone but not forgotten 你還是離開了,卻不會被遺忘
I can』t say this to your face 我無法對著你的面對你說這個
But I know you hear 但是我明白你聽見了
I』ll see you again 我會再與你相見
You never really left 你不會真正地離開過
I feel you walk beside me 我感覺你在我的身邊行走
I know I』ll see you again 我明白我會再與你相見
When I』m lost 當我不知所措的時候
When I』m missing you like crazy 當我痴迷般地思戀你的時候
I tell myself I』m so blessed 我告訴我,我是多麼的快樂
To have you in my life, my life 我的生活中有你
I』ll see you again 我會再與你相見
You never really left 你從未離開過
I feel you walk beside me 我感受到你在我的身邊行走
I know I』ll see you again 我知道我會再與你相見
When I had the time to tell you 等到我有時間告訴你了
Never thought I』d live to see the day 我以前沒想過那天我還能活著
When the words I should have said 當我應該說出的那些言語
Would come to haunt me 會令我疑惑重重心情沉悶
In my darkest hour I tell myself 在我最黑暗的時刻,我告訴我自己
I』ll see you again 我會再與你相見一次
I』ll see you again 我會再與你相見一次
You never really left 你從未真正離開過
I feel you walk beside me 我感受到你在我身旁行走
I know I』ll see you again 我明白,我會再看見你的
I』ll see you again 我會再看見你一次
You never really left 你從未真正離開過
I feel you walk beside me 我感覺你在我的身旁行走
I know I』ll see you again 我明白,我會再看見你一次
I will see you again 我會再看見你一次
I』ll see you again 我會再看見你一次
I miss you like crazy 我痴迷般的想念著你
You』re gone but not forgotten 你離開了,卻沒有被遺忘
I』ll never forget you 我是永遠不會忘記你的
Someday I』ll see you again 有那麼一天我會再看見你一次
I feel you walk beside me 我感覺你在我身旁行走
Never leave you, yeah 不會離開你
Gone but not forgotten 離開不等於會被遺忘
I feel you by my side 我感覺你就在我的身邊
No this is not goodbye 不,這不是再見
No this is not goodbye 不,這不是再見
No this is not goodbye 不,這不是再見
F. The-Beatles的詳細資料
甲殼蟲樂隊又名「披頭士」(Beatles),Beat在英文中是「搏擊跳動」的意思。甲殼蟲樂隊是1960年由約翰·列儂、保羅·卡麥錫、喬治·哈里森、林里·斯達爾組成,他們四個人中由列農擔任演唱和節奏吉它手,麥卡錫擔任演唱和低音吉它手,哈里森為主奏吉它手,斯達爾任架子鼓手。1962年9月樂隊發行了第一張唱片,1964年第一季度,樂隊的唱片銷量高達美國唱片總銷量的60%,該年的首次訪美成為美國最轟動的事件。甲殼蟲樂隊以其反上流社會,反正統藝術的風格,鋒利而快捷敢於接觸社會敏感問題的內容,在舞台上那種與世俗挑戰的舉止,征服了各國青年。不少歌曲表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一代青年失望、低落和憤懣的心情。
「在那段浮晃的黑白新聞短片中,4個大男孩站在所有倫敦女孩的尖叫聲面前,歡迎他們的人潮不斷地向前推擠著……鏡頭前不斷閃過一張張歇斯底里地尖叫與哭泣的臉孔。」這是許多年後人們通過錄像看到的披頭士,看到的那個時候的狂熱。美國人在領了十幾年的文化風騷之後,在那個曾經是日不落的帝國里,在那個最老牌最保守最紳士的加速度里出現了4個人,他們用一促歌聲,不著邊際的歌聲去與就一個時代的心思。
那是一個我們錯過的年代,一個充滿激情的年代。是的,六、七十年代,在英國,四個年輕人高歌著,他們用自己的心歌唱自己的歌——自由、青春、激情、夢想和榮耀在天際盤旋,在雲霄回盪。
——那是一個充斥著夢想的年代,一個年輕人的年代,一段屬於dreamers的歲月。
曾幾何時,歌者在槍聲中倒地;
曾幾何時,歌聲伴著槍聲後的煙霧消散;
曾幾何時,「Peace and Love」的夢想被漸漸遺忘;
曾幾何時,所有的激情都消失殆盡——心中,只剩冷漠。
逝去的,就讓它逝去吧!
時間教會了我們遺忘,歲月教會了我們「冷靜」。
60年代的激情,如今已淪為「幼稚」,
成熟的我們習慣了平靜的生活,
對一切試圖擾亂平靜的dreamers,
我們去嘲笑,去「善意」地擊碎他們的夢想。
——我們不以為然,因為我們成熟……
但畢竟,世界上還有dreamers,
他們的心靈還沒有麻木,
他們的靈魂還沒有疲憊,
他們的心中還有沒被歲月吞噬的激情與夢想
是的,年代逝去了,
沒逝去的是那個年代的夢想;
歌者逝去了,
沒逝去的是他的聲音。
1. Love Me Do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01.mp3
2. From Me to You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02.mp3
3. She Loves You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03.mp3
4.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04.mp3
5. Can『t Buy Me Love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05.mp3
6. A Hard Day『s Night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06.mp3
7. I Feel Fine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07.mp3
8. Eight Days A Week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08.mp3
9. Ticket to Ride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09.mp3
10.Help!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10.mp3
11.Yesterday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11.mp3
12.Day Tripper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12.mp3
13.We Can Work It Out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13.mp3
14.Paperback Writer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14.mp3
15.Yellow Submarine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15.mp3
16.Eleanor Rigby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16.mp3
17.Penny Lane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17.mp3
18.All You Need Is Love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18.mp3
19.Hello Goodbye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19.mp3
20.Lady Madonna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20.mp3
21.Hey Jude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21.mp3
22.Get Back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22.mp3
23.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23.mp3
24.Something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24.mp3
25.Come Together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25.mp3
26.Let It Be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26.mp3
27.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
http://61.156.7.14/upload/mp3/beatles27.mp3
約翰.列儂 (John Lennon)
1940年10月9日出生於英格蘭利物浦 1980年12月8日死於美國紐約
John Lennon所發掘的東西比任何一位流行歌手都多,包括貓王(Elvis Presley)在內,Lennon對Elvis Presley評價就是:「會唱歌的貓王自從入伍就不賦存在了」,這段話表現出了這位20世紀偉人的智慧。作為20世紀最成功的樂隊中的一員,他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但經歷過樂隊解散的痛苦後,他變得更富有心智也變得憤事疾俗了。他和他的妻子Yoko Ono,試圖通過non-musical的手段來拯救世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顯得太離譜了。尤其是Yoko Ono象一件犧牲品一樣的成了許多人攻擊和辱罵的對象。影片"Imagine"中描述的漫畫家Al Capp對她的敵對和辱罵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們的「床上和平」以及對政治激進分子天真而輕率的迎合,都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焦點。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追求和平,但很遺憾的是沒有一件是成功的。但Lennon的成功又在哪呢?那就是在人們的腦子里深深地刻上了一個追求世界和平的概念。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那些反對戰爭的國家的領導人在不知不覺中就用到了Lennon的那句"Give peace a chance"的歌詞。當Plastic Ono Band成員在La Reine大樓錄制這首歌的時候,他們肯定沒想到這首歌會有這么重要的意義,但自從它在1969年發行了之後,就成為了一首頗具精神意境的歌曲。
Lennon的個人發展是從那張未完成的名為"Music No1-Two Virgins"的唱片開始的。唱片的封面是他和Yoko站在一起的裸體照片,與唱片里雜亂的聲效比起來,還是那張封皮更出名。3個月之後Lennon跟歌迷們出奇的玩笑又開始了,在第2張未完成的唱片"Music No 2 - Life With The Lions"里,有一面錄制的全是Yoko在倫敦醫院里准備生產時他們互相呼喚的聲音。從Yoko准備分娩到最終流產的那段時間里Lennon一直守在她的床邊。在"Give peace a chance"推出的4個月之後,"Cold Turkey"發行了,這次是由 Lennon、Ono、Eric Clapton、Klaus Voorman和鼓手Alan White共同完成的。盡管沒有等上排行榜的前10名,但這還是一首不錯的好歌。接著Lennon那不可救葯的才華又發作了,由於英國支持越戰,為了表示抗議他宣布放棄被英國女皇授予的MEB榮譽勛章,"Cold Turkey"也就此從排行榜上滑了下去。1970年2月理了個平頭的Lennon在BBC的Top Of The Pops節目里進行了一個名為"Instant Karma"的表演,這次激烈的演出也是另一個反戰抗議的行動。1971年1月John Lennon- Plastic Ono Band發行的"primal scream"專輯對Beatles的歌迷可以說是一次震動,它容才華和煩惱於一身。在這張專輯里,Lennon描述了他痛苦的童年和青年時代,整張專輯顯得那麼的幽雅和純凈。其中在歌曲"Mother"中的歌聲真切的表現出了Lennon對失去母親的那種痛苦。另一首"Working Class Hero"也是專輯中非常突出的歌曲,歌里沒有了已往Lennon唱歌帶有的酸性味道,而是低聲的哼唱著"A working class hero is something to be, if you want to be a hero then just follow me"。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Lennon想成為無產階級的代表而教科書里卻把他寫成了一個中產階級,這可成了他莫大的煩惱。這張專輯是一張Lennon變通和驅除雜念的作品,最能說明這點的就是那首"God",在歌中他唱道:"I don't believe in the Beatles . . . I just believe in me, Yoko and me, and that's reality"。這張專輯是列儂告別過去的宣言,它顯得那麼的才華四溢。在後來的這么多年中它一直被認為是Lennon最好的作品。
1971年是Lennon創作最豐富的一年,在"primal scream"之後,緊接著他就推出了另一首出色的單曲"Power To The People"。移居紐約後,在10月發行了他的巨作"imagine",同時為這首歌補充發行的選集也在各國登上了排行榜的第一名。而此時Paul McCartney的"How Do You Sleep?"相比之下在排行榜上則顯的很吃力,僅僅取得了第20名,但Paul後來推出的"Jealous Guy"也被歌迷們當作了經典,也直到那時Paul的歌才在排行榜上有了起色。Lennon對政客們的仇視也在這張專輯里的"Gimme Some Truth"里表現了出來,他娓娓的唱道:"I'm sick and tired of hearing things from uptight, short-sighted, narrow-minded hypocrites",形象的表現出了當時政治家的形象,這首歌也被視為了Lennon的一首名曲。在音樂的曲調上"imagine"顯得很簡朴和純凈,但和這種簡朴聯系起來的卻是超越了時間界限的歌詞,也正是這點使它成為了本世紀最出色的一首歌。12月,一首聖誕單曲"Happy Christmas (War Is Over)"也發行了,這是另一首註定會年年重新發行的不朽作品,同樣裡面也有象"War is over if you want it"這樣簡單但又很尷尬(這里原文用詞既為embarrassingly)的歌詞。數年後來從來自紐約的消息說:這兩張專輯中包含的數首政治色彩強烈的歌曲,是Lennon在與激進分子Jerry Rubin聯系最密切的時期創作的。"Luck Of The Irish"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表面看起來歌曲輕快,但歌詞裡麵包含了嚴苛的評論。這張專輯表現出反抗精神最強烈的是另一首被Lennon稱為"Woman Is The Nigger Of The World"的歌曲,這次他又成為了這場爭取婦女權益運動的帶頭人,雖然婦女權益成為時尚是在10年以後。接下來的幾年,他登上了飛機開始對抗遣返及爭取綠卡的活動。在1973年他又推出了專輯"Mind Games",這張專輯揭示了他與Yoko之間存在的問題。隨後他變一個人居住在了洛杉機開始了與毒品和酒精的一段"親密時光"。在這段煩躁的時間里Lennon發表了專輯"Walls And Bridges",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關於婚姻的題材,並且奇跡的沖到了排行榜的首位。1974年11月他做了他最後一次的現場演出,地點在Madison廣場花園,也就是在那天晚上,他和Yoko又重歸於好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分居失敗了"。
"Rock 'N' Roll"專輯在第二年發表,這是一張緊湊而且充滿精力的唱片,裡面收錄了許多他最好的作品,比如"Slippin' And Slidin'"、"Peggy Sue"、"Stand By Me",歌迷及評論家都給予了這張專輯好評,而且在大洋兩岸都登上了第6名。隨後他們的兒子Sean出世了,Lennon也成為了一名家庭主夫,他們瑣碎的商業工作則由Yoko來照管。5年後,他與Yoko共同完成的專輯"Double fantasy"發行了,它立刻就登上了各國排行榜的第一名,正當歌迷們在隨後的幾個月里為Lennon的重返樂壇而高興時,12月8日Lennon被殘忍的槍殺在他Manhattan的公寓外,幾乎就是在Lennon的心臟在醫院停止跳動的那一刻,全世界歌迷的反應空前的悲痛,這種場面只有在國家的領導人和皇室成員去世時才會看到。他在Beatles以及單飛後的所有專輯都立刻重新發行,銷量和唱片的排名簡直就象Beatles的全盛時期。你可以想像一下,John Lennon如果有在天之靈,他一定在看到人們的行動,然後朝我們投來了一個完美的微笑。Lennon屬於那種很冷酷而且不易琢磨的人,他會在這分鍾內愛上你,但在幾分鍾後就用他的話來毀滅你。對與他的人格評價只是個人的觀點,但是有一點是不能否認的,他和Paul McCartney共同創作的歌以及他自己的歌絕對是到現在為止人們知道的最好的流行歌曲!
保羅.麥卡特尼 (Paul McCartney)
1942年6月18日出生在英格蘭利物浦
盡管把處理Beatles的日常事務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但這位前Beatles的貝司手兼主唱還從事著不少Beatles以外的事情。這些"副業"都顯示出了他良好的人員以及很高的個人魅力,包括幫助Cliff Bennett、 Paddy、Klaus和Gibson錄制他們的音樂以及幫助the Bonzo Dog Doo-Dah樂隊處理他們與公眾見面的事宜。他還用Bernard Webb這個假名為Peter和Gordon寫了一首名為"Mowan"的歌,自從Apple Records(既蘋果公司)成立了之後,這種貢獻就更多了。在Apple Records里Paul指導了Mary Hopkin和Badfinger的早期音樂生涯,也幫Jackie Lomax和James Taylor發行了專輯。雖然這些事都證明了他開始獨立,但他還是在和Beatles的其他成員完成了"Let It Be"之後才宣布離開樂隊。他把他的自我發展稱為追求自我風格,言下之意也就是要暫時的離開搖滾的發展軌道,在他的單曲"Maybe I'm Amazed"里就有所體現。"Ram",由Paul和他的妻子Linda共同創作的專輯,也被當時的樂評評價為傷感而又軟綿綿,缺少銳利的酸性搖滾的味道。盡管如此,這張專輯在美國還是登上了第一名,隨後在一張附加單曲"Uncle Albert/Admiral Halsey"中的"Another Day"又登上了美國排行榜的第2名。不久,曾幫助他們製作專輯的鼓手Denny Seiwell被邀請加入Paul正在組織的樂隊,在此後,隨著前Moody Blues樂隊成員Denny Laine的加入,樂隊的實力有了大大提高,最後這個四人組合起名為"Wings"。樂隊成立不久就完成了一張名為"Wildlife"的專輯,其中吸收了reggae和古典搖滾的節奏,專輯顯的很靈巧。隨著又一名成員Henry McCullough加入樂隊,Paul組織了一次在英國大學內的巡迴即興演出。在演出歸來後,1972年Wings發表了3首風格迥異的單曲,分別是"Give Ireland Back To The Irish"、"Mary Had A Little Lamb"、"Hi Hi Hi'/'C Moon",第2年又推出了一首被認為是Paul傳統民謠風格的單曲"My Love"、及專輯"Red Rose Speedway",但還在計劃中的第4張專輯被Seiwell和McCullough的離隊破壞了。不過省下的3名成員在他們的Lagos錄音棚內經過一系列的商議後顯的還是很高興。
專輯"Band On The Run"是一個及時的成功作品,它挽救了McCartney搖搖欲墜的名譽。對於所面對的逆境,這位音樂家鼓起了勇氣,投入了極大的熱情來完成這張專輯,並且找回了他曾在以前發行專輯時向歌迷許諾過的許多東西,自然當專輯的主題曲以及"Jet"登上英美兩地排行榜前10名的時候,專輯也取得了很大的商業成功。接著,樂隊進行了重組,吉他手Jimmy McCulloch及鼓手Joe English進入了樂隊。隨後樂隊完成了"Venus And Mars"、"Wings At The Speed Of Sound"及"Wings Over America",雖然Wings沒能讓"Band On The Run"提升樂隊的藝術高度,但還是重新使McCartney成為了樂壇重要的人物,也使他擁有了不少驕人的銷售業績,比如"Listen To What The Man Said"(1975)、"Silly Love Songs"(1976)、"Silly Love Songs"(1976)。雖然進步又一次的隨McCulloch和English的離隊破壞,但Wings還是為他們的專輯"Mull Of Kintyre"(1977)的巨大成功而感到驕傲,專輯連續9周占據英國排行榜的第一名,而且僅僅在英國就擁有了售出250萬的佳績,唯一有點遺憾的是,"With A Little Luck"這首在美國取得冠軍的歌曲並沒有被收錄在英國發行的版本里。盡管有如此的成績,盡管隨著吉他手Laurence Juber和鼓手Steve Holly兩名成員的加入又使Wings的實力有所加強,但讓他們搞不懂的是,為什麼死活都改變不了它在人們心中那"末流"樂隊的形象?盡管Wings維持到1981年4月之前還沒有解散,但McCartney的solo--"Wonderful Christmastime"(1979)、"Coming Up"(1980)和"McCartney II"就已經發表了,這就使這位音樂家在自己的音樂生涯里有了新的定位。
接著Paul有和Stevie Wonder及Michael Jackson合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如果這種成功能持續下去的話,那也就沒有必要再發行這些專輯的選集了。不久以後McCartney推出的關於自己的特寫影片"Give My Regards To Broadstreet"以及隨影片一起發行的同名專輯也受到了輿論的貶低,盡管這張專輯里的"No More Lonely Nights"爬上了排行榜的第2位。雖然他的合夥人Eric Stewart在Paul創作"Press To Play"時曾給過他一些指導性的建議,但這張專輯的銷量還是在一個勁的下滑。同時這位原來多產的藝術家創作歌曲的數量也在明顯的下降。"Choba B CCCP"這張單獨在蘇聯發行的精選專輯,這也為他與Elvis Costello的聯合創作提供了一些藝術資料,不久他就與Elvis Costello合作完成了Elvis Costello的"Spike"及Paul自己的"Flowers In The Dirt",這張專輯也可以說是自"Venus And Mars"之後最不錯的一張專輯,但很遺憾這張專輯里的精選單曲還是沒能進入排行榜。但在隨後的世界巡迴演出的過程中,還是顯示出Paul McCartney對歌迷們還是很有號召力的,這次樂隊的巡演包括他的妻子Linda,以及幾位新加入的成員,吉他手Robbie McIntosh,鍵盤手Wix,貝司手兼主唱Hamish Stuart和鼓手Chris Whitten。通過演唱Beatles、Wings以及Paul的個人作品,這位音樂家展示了他跨越了25年的音樂威力。他音樂的多樣性還展現在他與Carl Davis合作完成的"Liverpool Oratorio",這是一個描寫歌劇演員Dame Kiri Te Kanawa的作品。樂隊隨後發表的"Off The Ground"的社會反響又很冷淡,但隨之進行的巡迴演出卻反響不小。1993年進行的世界巡演也反響熱烈,同時也成了當年在美國收入最多的巡演。
1994年關於Beatles重組的謠言傳播開來,McCartney和Yoko都站了出來解決他們長期以來存在的分歧,也包括George Harrison和McCartney之間的。1994至1995年原Beatles的成員在BBC電台表示現在已經可以進行某種形式的重組了。這也成功的造就了1995到1996年發行的"Free As A Bird"和"Real Love"這兩張Beatles的單曲,以及1996年"Anthology"系列的推出,雖然這時Lennon已經不在了。同年McCartney也被授予了為音樂做出傑出貢獻的爵士榮譽。推測起來這可能是因為為了贊譽他與Lennon的突出的音樂貢獻。
無意是受到了"Anthology"的影響,新專輯"Flaming Pie"聽起來就好象以前的那個Paul回來一樣。此外在3首歌里Steve Miller還運用了gutsy rock吉他。最主要的還是這張專輯是一次對過去宏偉的回歸。 裡麵包含了各種風格不同的歌曲,這也是對Beatles的White Album的一種模仿。"Heaven On A Sunday"、"Used To Be Bad"、"Souvenir",而優雅的"Calico Skys"則是獻給他親愛的妻子Linda的,表現出了他對Linda由衷的愛,而正是這種愛擦亮了整張專輯,這是這么多年來Paul最好的一首歌之一。但很不幸,專輯出版的第2年,Linda在她那場與癌症的戰斗中失敗了,1998年6月9日,人們在倫敦的Trafalgar廣場舉行了哀悼儀式來紀念這位音樂家妻子。Flaming Pie可以完美的當作一首歌來欣賞,它絕對是一張優雅的傑作。
林格.斯塔爾 (Ringo Starr)
1940年7月7日出生於英格蘭利物浦
Starkey最開始出名是在Rory Storm組織的The Hurricanes樂隊里當鼓手的時候,但他被大家了解還是在Beatles樂隊里的時候,而且與樂隊其他的三名成員建立起了和諧的關系,成為了樂隊原來那個沉沒寡言的鼓手Pete Best的成功繼承者,Pete Best在1962年被趕出了樂隊。Ringo這個名字來自他許多的手指裝飾品,這個名字顯得很簡潔,這也鑄造了他簡潔的演奏風格在隊友們心中和諧的印象。盡管在音樂上與其他的成員相比他顯得黯然失色,而他的那種冷幽默幫助他發揮了個人特色並且在每張專輯中都少不了Ringo的歌聲。而最著名的就是他演唱的那首"Yellow Submarine",這首單曲在1966年銷售出了100萬張。而他在電影"A Hard Day's Night"和"Help!"中的成功表演,也使他在他的演藝生涯中有所收益,他成功的在電影"Candy and The Magic Christian"中擔當了一個喜劇角色。他的個人音樂生涯是從他的專輯"Sentimental Journey"開始的,這是一張標準的選輯,隨後還發表了一張名為"Beaucoups Of Blues"的選輯,收集了很多田納西鄉村音樂,兩張專輯都是在Beatles解散前發表的。誰要是預測Ringo的個人生涯沒希望,那他肯定是近視眼。Ringo與George Harrison合作完成的第一張單曲"It Don't Come Easy"立刻登上了美國排行榜的第一位,而且銷售了100萬張,同時這對組合還完成了"Back Off Boogaloo"(在英國排名第二)和"Photograph"。Ringo完成了不少有自己特色的歌,好多都得到了原來隊友的幫助,但可惜沒有一首被共同錄制下來。由於收集了很多原創材料以及最好的搖滾歌曲,這張專輯在後來取得了白金紀錄,而且被贊美為最棒的前Beatles的選輯。他的單曲"You're Sixteen"1974年登上了美國排行榜的榜首,但不論後來象"Oh My My"、"Snookeroo"和"Only You"這樣的歌曲取得了多大的成功,這位歌手的創作動力開始下滑了。在出演了一部失敗的影片"Caveman"後,他在電影"That'll Be The Day"中飾演的一個角色受到了很高的贊譽,但同時他發行的專輯"Ringo The 4th"和"Bad Boy"卻越發的顯示出這位藝術家已經失去了音樂發展的方向。
接下來Ringo在1983年創作的一張專輯在英國和美國都被拒絕發行,同時他的健康也被慢性酒精中毒所折磨著。在這段低谷里,Ringo成了一個獲獎兒童電視節目的主持人,在這里他找到了不少新觀眾。後來他被邀請去出席為Carl Perkins獻詞的活動。然而在1987年和美國製作人Chips Moman一起完成的專輯又被棄用了。在他重新開始創作前新專輯"All-Starr Band",Ringo在身為一名女演員的妻子Barbara Bach的陪伴下在一家康復中心治療酒精中毒的時候,受到了那裡人們的高度評價。1989年在Levon Helm、Billy Preston、Joe Walsh和Dr. John的加盟下,Ringo取得了在美國巡演的成功,同時這次巡演的內容也被錄製成專輯和錄象帶發行。這次有號召力的巡演證明了Ringo還是被大家所尊重的。1992年因為一張新專輯的發行和又一次成功的巡演,Ringo受到了廣泛的好評。這張專輯為l了紀念"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發行25周年而推出,同時也是為了他在專輯"Abbey Road"中的傑出表現,也爭得了業界對他的重新評價,改變了人們以前對他作為一名鼓手而抱有的非常輕視看法。1998年發行了新專輯"Vertical Man"之後,他接受了很多的采訪。好象只有一次Ringo談起了關於過去的很多東西,當時的他由於人們仍然認為他只是Beatles的一名鼓手而怒形於色。不過這些未必會改變一個事實,那就是:Ringo Starr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其實是很重要的。
喬治.哈里森 (George Harrison)
1943年2月25日出生在英格蘭利物浦
作為Beatles中最小的一名成員,Harrison的才華被John Lennnon和Paul McCartney所掩蓋了,盡管"Don't Bother Me"、"I Need You"、"If I Needed Someone"等作品顯示出他相當具有創作才華,但這些成績都被他的兩位在音樂學院時同學(即John Lennnon和Paul McCartney)的作品所淹沒了。相反的,他卻通過模仿著名的鄉村音樂歌手Carl Perkins磨練出了一手絕佳的吉他技藝,同時也通過在那首"Norwegian Wood"中創造性的運用了印度的sitar琴為流行樂詞典添加了一種新樂器。他對印度文化的痴迷是在他個人音樂成熟後被披露出來的,在專輯"Revolver"中,通過"Taxman"和"I Want To Tell You"就可以看出他音樂所到達的新高度。他隨後收起了想獨立製作電影唱片"Wonderwall"和"Electronic Sounds"的野心,但單曲"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Something"的創作卻提高了他作為一名熟練的音樂創作人的水準,這兩張單曲在1969年的銷售中都取得了超過一百萬的業績。Harrison同時也為Billy Preston、Jackie Lomax以及印度的Radha Krishna神廟創作了作品。在他的下一張專輯"All Things Must Pass"開始製作之前與Delaney和Bonnie協作進行了巡演。接下來推出的這張專輯吸取了這些年以來的他積攢的材料,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Awaiting On You All"、"I'd Have You Anytime"(與Bob Dylan合作完成)和"Beware Of Darkness"。
這張專輯的成功也源自出色的"My Sweet Lord","My Sweet Lord"那靈巧而悅耳的聲音使它很快就登上了英美排行榜的首位。它的光彩在幾年後卻被奪走了,因為出版商Chiffons控告Harrison偷竊了他們1964年發行的精選專輯里"She's So Fine"的曲調,並且成功的勝訴。Harrison計劃的下一首單曲是"Bangla Desh",這是應音樂家Ravi Shankar的請求為援助印度大陸飢荒的賑濟活動而創作的。慈善音樂會1971年8月在紐約Madison花園廣場成功的舉行,出席的歌手包括Harrison、Dylan、Preston、Eric Clapton及Leon Russell,隨後這場演唱會被作為電影和一套唱片發行了。後來惱人的法律糾紛使氣憤的Harrison失去了隨和而利他的脾氣,1973年他奪回了對唱片的所有權。Harrison可以引以自豪的是關於All Things Must Pass的訴訟得到了眾多人士的支持,包括Derek 和The Dominos, Badfinger和製作人Phil Spector。但隨後的專輯Living In The Material World也因此顯得太平和而缺少了應有的魄力,還好,雖然如此,在一張附加單曲"Give Me Love (Give Me Peace On Earth)"的幫助下,專輯還是在美國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績,但評論界的反映卻出奇的冷淡。接著一次不順利的美國巡演似乎預示了他下一張專輯"Dark Horse"的不幸命運。由於與妻子Patti Boyd的離婚,這張專輯也反射除了這位音樂家的創作低谷。盡管情況不是很好,但專輯"Extra Texture"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收支平衡,這可能是專輯里1971創作的歌曲"You"反應很強勁的緣故。隨後的專輯"Thirty-Three And A Third"和
G. 一樣的月光是一首什麼樣的歌曲
詞/吳念真、羅大佑曲/李壽全
《搭錯車》電影原聲大碟是中文流行音樂史最重要也是最出色的作品。這張唱片和羅大佑的《之乎者也》一道被視為校園民歌時代和現代流行歌曲時代的分水嶺。蘇芮歷經多年磨煉之後,因此一唱成名,成為唱將型歌手的典範和座標。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搭錯車》這部電影並不能算作是十全十美的經典之作,電影中的歌曲倒更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持久的意義。《一樣的月光》作為電影的主題曲,對現代物質文明侵襲人的本性這一主題進行了冷靜的批駁。熱烈的搖滾樂風有別於傳統上對女性歌曲的認知,以強勢出擊,堪稱大手筆。
H. 歷屆世界盃主題曲
1、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主題曲
斯黛芬妮-勞倫斯演唱的《別樣的英雄》。
2、1990年義大利世界盃主題曲
由吉奧吉-莫羅德和吉娜-娜尼尼演唱的《義大利之夏》,英文版名稱為《To Be Number One》。
3、1994美國世界盃主題曲
由達利爾-豪演唱的《榮耀之地》,1994年作者兼主唱達利爾創作了此歌,並邀請福音曲演唱組合「黑暗之聲」(Sounds of blackness)協助錄制。但由皇後樂隊演唱的主題曲《We will rock you》流傳更廣。
4、1998年法國世界盃主題曲
由尤索-恩多和 阿克塞拉-瑞德演唱的《我踢球你介意嗎》以及由瑞奇-馬汀演唱的《生命之杯》。
5、2002年日韓世界盃主題歌
由阿納斯塔西婭演唱的《風暴》,范吉利斯演唱的《足球聖歌》,日本的化學超男子、Sowelu和韓國:褐眼男子 、朴正鉉共同演唱的《讓我們走到一起》。
6、2006年德國世界盃主題曲
Il Divo「美聲紳士」組合與R&B天後Toni Braxton演唱的《我們生命中的時光》。
7、2010年南非世界盃主題曲
夏奇拉演唱的《Waka Waka》,中譯:哇咔哇咔(非洲時刻)。
8、2014年巴西世界盃主題曲
Gaby Amarantos和桑巴樂團Monobloco演唱的《全世界》,由珍妮弗-佩茲、皮普保羅、克勞迪婭-萊蒂共同演唱的《我們是一家》。
9、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主題曲
《放飛自我》(Live It Up)是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主題曲 ,由美國音樂製作人迪波洛製作、威爾·史密斯、尼基·詹姆、埃拉·伊斯特萊菲等三位國際明星獻唱,於2018年5月25日發行。
(8)電影分水嶺主題歌擴展閱讀
2018年世界盃主題曲《Live It Up》
創作背景:
2018年5月23日,國際足聯在官網發布消息,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官方主題曲確定為《放飛自我(Live It Up)》,由美國DJ迪波洛(Diplo)製作、著名演員和嘻哈歌手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美國西語說唱天王尼基·詹姆(Nicky Jam)、阿爾巴尼亞歌手埃拉·伊斯特萊菲(Era Istrefi)等三位國際明星將加盟並獻唱。
2018年5月25日,《Live It Up》登陸各大音樂平台;6月7日,發布世界盃官方MV。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官方主題曲的MV中展示了許多往屆世界盃極具紀念意義的場景以及在俄羅斯的來自各參賽國的球迷。巴西隊前足球運動員羅納爾迪尼奧也參與了該視頻的拍攝。視頻發布不到一小時,點擊量就已超過七萬次。
《放飛自我》(《Live It Up》)
歌曲原唱:威爾·史密斯,尼基·詹姆,埃拉·伊斯特萊菲
填詞/譜曲/編曲:Michael McHenry/Clement Marie Jacques Picard
歌詞:
Oh-oh, oh-oh-oh-oh(x4)
哦-哦,哦-哦-哦-哦(x4)
One life, live it up, 'cause we got one life
在這一生讓我們活出自己的色彩,因為我們只有這短短一生可以珍惜
One life, live it up, 'cause we got one life
在這一生讓我們活出自己的輝煌,因為我們只有這短短一生能夠堅守
One life, live it up, 'cause you don't get it twice
在這一生讓我們活出自己的榮耀,因為我們沒有第二次生命
One life, live it up, 'cause you don't get it twice
在這一生讓我們活出自己的風采,因為我們沒機會再活一次
Shrink the numbers, there is force we can mix
球員們的編號代表著一股股力量凝聚在一起
We raise our flags and put our pride on our back
我們高舉自己的旗幟,將我們引以為豪的標志披在身上
We feelin' like a champion
我們好似冠軍
We shine our light
我們大放異彩
We get the power make the nation corrects
那激昂的力量足以使我們反敗為勝
One life, live it up, 'cause you got one life
在這一生讓我們活出自己的色彩,因為我們只有這短短一生可以珍惜
One-one-one life, live it up, 'cause you got one life
在這一生讓我們活出自己的輝煌,因為我們只有這短短一生能夠堅守
One-one-one life, live it up, 'cause you don't get it twice
在這一生讓我們活出自己的榮耀,因為我們沒有第二次生命
One-one-one life, live it up, 'cause you don't get it twice
在這一生讓我們活出自己的風采,因為我們沒機會再活一次
Oh-oh, oh-oh-oh-oh(x4)
哦-哦,哦-哦-哦-哦(x4)
One life, one dream
昂揚一生,唯有一夢
One moment, one team
剎那一刻,聚焦一隊
One new lights high
短短韶華,流光溢彩
Thousand road blocks, one shot
排除萬難,只為一球
One truth, no fears
一個事實,無所畏懼
One flag, oh yeah
一面旗幟,承載信仰
We've been waiting for this all year
我們久久等待著這萬眾矚目的一刻
Where y'all at? we're right here!
我們就在這盛會的正中央
Ya empezó la rumba y estamos celebrando
狂歡已經開始,讓我們盡情慶祝
Todo el mundo que me levante la mano
所有人 高舉你們的雙手
'Tamos vivos, hay que disfrutarlo
盡情享受當下的生活
Hoy nadie me detiene porque yo no sé parar no, no
沒人能阻止我前進的腳步,我也不知道該如何止步
One life, live it up, cause we got one life
在這一生讓我們活出自己的色彩,因為我們只有這短短一生可以珍惜
One life, live it up, cause we got one life
在這一生讓我們活出自己的輝煌,因為我們只有這短短一生能夠堅守
One life, live it up, cause you don't get it twice
在這一生讓我們活出自己的榮耀,因為我們沒有第二次生命
One life, live it up, cause you don't get it twice
在這一生讓我們活出自己的風采,因為我們沒機會再活一次
Oh-oh, oh-oh-oh-oh(x8)
哦-哦,哦-哦-哦-哦(x8)
For the love, I'm a rebel I'm coming from
為愛不羈的我也遙遙前來
Every nation under the sun
所有國家都沐浴在日光的照耀之下
Elevating their favourite song when we hit and run
我們肆意奔跑。讓這最愛的一刻光芒迸射
You own it, you got it
你知道你擁有這一切
The whole world it's watching
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於這場盛會
So let's get this pumping
讓我們躍動歡呼吶喊助威
Where y'all at? we're right there!
我們就在這盛會的正中央
Only one life to live, got so much to give
只有一生 但我們卻有無限的汗水與激情可以奉獻
Fighting for the nation now, that is my gift
能為自己的國家而戰,這好似上天給我的禮物
Run like a champion and win like a king
如冠軍般肆意狂奔,似君王般輕取桂冠
That's my only gold my everything
金牌便是我眼中的一切
Living up now, now
就現在 活出自己的色彩
Oh-oh, oh-oh-oh-oh
Oh-oh-oh-oh-oh (living up now, now)
(就現在 活出自己的色彩)
Oh-oh, oh-oh-oh-oh
Oh-oh, oh-oh-oh-oh
Oh-oh, oh-oh-oh-oh (jealousy, ambition)
令人嫉妒的青雲之志
Oh-oh, oh-oh-oh-oh (victories, celebration)
那極盡榮耀的慶功典禮
Oh-oh, oh-oh-oh-oh (one love, one nation)
那對祖國的拳拳熱愛之心
Oh-oh, oh-oh-oh-oh(Ay)
That's sweet when you reach that goal
破門一腳,那便是你的成就
That's sweet when you reach that goal
一次進球,便是隊伍的勝利
That's sweet when you reach that goal
分數上漲,即是國家的力量
That's sweet when you reach that goal
激情昂揚,更是人類的榮光
I. 林肯公園給變形金剛唱的主題曲叫什麼
Linkin Park為《變形金剛》系列電影演唱的主題曲依次如下:
①《What I『ve Done》
演唱:Linkin Park
所屬專輯:《Transformers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發行時間:2007年06月27日
歌詞:
In this farewell
在這離別之際
there's no blood
已經沒有了仇恨
there's no alibi
也沒有了借口
Cause I've drawn regret
因為我已選擇了懊悔
from the truth
的真相
of a thousand lies
在數以千計謊言中
So let mercy come
所以讓寬容來臨吧
and wash away
然後將這一切洗脫...
What I've done
不管我以前做了什麼
I'll face myself
我都將會面對自己
To cross out
徹底改變
What I've become
將現在的自己
Erase myself
忘記從前的自己
And let go of
一切逝去吧
What I've done
讓過去我所做的
Put to rest
在這些結束後
what you thought of me
你會怎麼看我?
Well I clean this slate
當我擦去這段過去時
with the hands of uncertainty
用迷惑的雙手,
So let mercy come
願寬容來臨
and wash away
將這一切洗脫...
What I've done
不管我以前做了什麼
I'll face myself
我都將會面對自己
To cross out
徹底改變
What I've become
將現在的自己
Erase myself
忘記從前的自己
And let go of
一切逝去吧
What I've done
讓過去我所做的
For what I've done
為了我曾經所做的一切
I start again
我將一切從頭開始
And whatever pain may come
不管這傷痛是否會重來
Today this ends
今天就是(過去的)終點
I'm forgiving
我正嘗試著
What I've done
寬恕我曾經所做的一切
I'll face myself
我都將會面對自己
To cross out
徹底改變
What I've become
將現在的自己
Erase myself
忘記從前的自己
And let go of
一切逝去吧
What I've done (na na na na)
不管我以前做了什麼(na na na na)
What I've done (na na na na)
不管我以前做了什麼(na na na na)
Forgiving what I've done
原諒我所做的一切吧
②《New Divide》
演唱:Linkin Park
所屬專輯:《Transformers: Revenge Of The Fallen▪變形金剛Ⅱ:卷土重來》
發行時間:2009年06月23日
歌詞:
I remembered black skies
我記得在漆黑天空下,
the lightning all around me
電閃雷鳴籠罩著我。
I remembered each flash
我猶記得每一道光電,
as time began to blur
盡管時間開始模糊記憶。
Like a startling sign
猶如驚人夢醒的預兆,
that fate had finally found me
命運終究光顧到我。
And your voice was all I heard
我耳畔回盪的只是你的強音,
That I get what I deserve
我終將履行我的救贖。
So give me reason
難道還能給出理由,
to prove me wrong
來證明我是錯的,
to wash this memory clean
去抹殺我的回憶。
Let the floods cross the distance in your eyes
讓你眼中屈辱的洪流決堤澎湃。
Give me reason
難道還能給出理由,
to fill this hole
來填滿這無底欲壑,
connect the space between
去彌補這天地決裂。
Let it be enough to reach the truth that lies
來賦真實予力量,去摧謊言以湮滅
across this new divide
跨越分水嶺
There was nothing in sight
眼前大地一片蒼涼,
but memories left abandoned
記憶早被遙遠驅逐。
There was nowhere to hide
家園毀滅已躲無可藏,
the ashes fell like snow
往事灰燼如冰雪拭面。
And the ground caved in between where we were standing
我們站立之處大地痛苦開裂。
And your voice was all I heard
我耳畔回盪的只是你的強音。
That I get what I deserve
我終將履行我的救贖
So give me reason
難道還能給出理由,
to prove me wrong
來證明我是錯的,
to wash this memory clean
去抹殺我的回憶。
Let the floods cross the distance in your eyes
讓你眼中屈辱的洪流決堤澎湃。
Across this new divide
跨越分水嶺。
In every loss
每一次失敗,
in every lie
說一句謊言。
In every truth that you'd deny
因每一次你拒絕真相的自欺。
And each regret
每一次後悔,
and each goodbye
聽一聲再見,
was a mistake to great to hide
都是無法掩飾的心碎愧疚。
And your voice was all I heard
耳邊回盪的只是你的強音,
That I get what I deserve
我終將履行我的救贖。
So give me reason
難道還能給出理由,
to prove me wrong
來證明我是錯的,
to wash this memory clean
去抹殺我的回憶。
Let the floods cross the distance in your eyes
讓你眼中屈辱的洪流決堤澎湃。
Give me reason
難道還能給出理由,
to fill this hole
來填滿這無底欲壑,
connect the space between
去彌補這天地決裂。
Let it be enough to reach the truth that lies
來賦真理予力量,去摧謊言以湮沒。
Across this new divide
跨越分水嶺,
Across this new divide
跨越分水嶺,
Across this new divide
抵達重生之地。
③《Iridescent》
演唱:Linkin Park
所屬專輯:《變形金剛3:月黑之時(Transformers: Dark Of The Moon 》
發行時間:2011-06-28
歌詞:
You were standing in the wake of devastation
你無言佇立在廢墟上的瞬間
You were waiting on the edge of the unknown
當你徘徊在未知世界的邊緣
With the cataclysm raining down
當災難來臨沖毀一切
Inside's crying save me now
尖叫回盪在深夜
You were there impossibly alone
你獨自一人與世界並肩
Do you feel cold and lost in desperation
你是否有一種無助的感覺
You build up hope but failure's all you've known
滿懷希望最終灰飛煙滅
Remember all the sadness and frustration
將所有痛苦都銘刻在眼前
And let it go
讓它飄遠
Let it go
讓它飄遠
And in a burst of light that blinded every angel
電光如劍刺殺了諸神的雙眼
As if the sky had blown the heavens into stone
天堂支離破碎落下無數殘片
You felt the gravity of tempered grace
你感覺神賜予你的一切
Falling into empty space
墮入虛無成幻覺
No one there to catch in their arms
一個人也沒有抓到你在他們的武器
Do you feel cold and lost in desperation
你覺得冷,在絕望中丟失
You build up hope but failure's all you've known
你徒勞地造著希望 但徒勞便是你的所有
Remember all the sadness and frustration
記住這所有的悲哀和沮喪
And let it go
然後放手
Let it go
放手
Do you feel cold and lost in desperation
你是否有一種無助的感覺
You build up hope but failure's all you've known
滿懷希望最終灰飛煙滅
Remember all the sadness and frustration
將所有痛苦都銘刻在眼前
And let it go
讓它飄遠
Let it go
讓它飄遠
Let it go
讓它飄遠
Let it go
讓它飄遠
Let it go
讓它飄遠
Do you feel cold and lost in desperation
你徒勞地造著希望 但徒勞便是你的所有
You build up hope but failure's all you've known
滿懷希望最終灰飛煙滅
Remember all the sadness and frustration
記住這所有的悲哀和沮喪
And let it go
然後放手
Let it go
放手
J. 介紹一下Beatles
The Beatles,本世紀最知名的英國流行樂隊,1956年成立於利物浦,成員包括John Lennon (1940-1980),節奏吉他、鍵盤樂及主唱;Paul McCartney (1942- ),低音吉他、鍵盤樂及主唱;以及George Harrison (1943-2001),主吉他、西達琴、鋼琴及和音。1962年,Ringo Starr〔原名 Richard Starkey,1940~ )加入,負責鼓及和音。1970年,樂隊解散,四人分道揚鑣。
在1956到1962間,他們吸收美國流行音樂的要素(譬如藍調,節奏藍調,搖滾,以及恰克貝瑞 Chuck Berry,貓王 Elvis Presley 及比爾哈利 Bill Haley 等人的音樂),發展成一種跳舞音樂型態的風格。他們早期的作品往往是John Lennon寫詞,Paul McCartney譜曲,輔以George Harrison創新的主吉他配樂。1962年首先灌制了 Love Me Do 及 P.S I Love You;從第二張唱片 Please Please Me (1963)起,開始了他們一系列迭獲贊美、熱愛的唱片錄制,一直到1970,可稱是同時代最受歡迎的樂隊。
1963年初英國本土的旅行演唱使The Beatles樂隊陡然竄紅,該年十月,他們的聲譽到達空前的高度,世界各地激起了Beatlemania的現象,青少年一見到他們便尖叫、哭泣,而且變得歇斯底里。在紐約的一場演出,聽眾有五萬五千人;在澳洲,有三十萬以上的人群集歐洲南部的阿得雷城,只為一睹他們到達的風采。在表演事業的前半階段,The Bealtles主要仍是一支巡迴演唱的樂隊。1966年8月,他們在舊金山做了他們最後一場舞台演出,此後即退居錄音室。
The Beatles樂隊的快速走紅以及他們對國際流行音樂的影響是史無前例的。即使在他們解散之後,他們的唱片仍不斷再發行,他們的歌曲和風格仍盛行不衰。(P.S. 1965年,他們獲頒「大英帝國勛章」)。
第一時期
The Beatles的早期風格可以 She Loves You (1963)一曲為代表;雙拍子,幾乎催眠的節拍,五聲音階的旋律,32小節的歌曲形式,主音-中音(第三度音)的音關系;歌詞則率皆與青春期的戀愛有關,帶著儀典般「Yeah、Yeah、Yeah」的反覆叫喊。Can't Buy Me Love (1963)融合了12小節藍調曲式和動感十足的搖滾節奏;Do You Want To Know A Secret (1963)一曲則驅使了衍自藍調的半音過渡和聲及技巧。
在他們的影片A Hard Day's Night (1964)及Help! (1965)中,The Beatles自由地跳脫舞曲樂隊的曲目,創作出像 Yesterday 這類精緻、抒情的民歌。這首歌或許是六十年代最受歡迎的歌曲,一如The Beatles先前的作品,具有藍調所特有的精妙,其中一段仍采五聲音階,但節拍已不像以前那麽樣強烈,典型的搖滾樂合奏也被弦樂四重奏所取代。
第二時期
從1965年灌制的專輯 Rubber Soul 里,可看出樂團成員歧異日大的創作路線。John Lennon 的歌詞包含更多強力的意象(例如 Run For Your Life),充滿文字游戲,反語,嘲諷,悲觀色彩,甚至怪誕的風格,配上濃烈、強敲重擊的音樂。相對地,Paul McCartney樂觀的抒情風格產生了更清澄、流暢而寬闊的歌曲,和聲、音色、節奏巧妙地融合一體(例如 I'm Looking Through You)。George Harrison在 Thank For Yourself 及 If I Needed SomeOne 中,使用了催眠般重復再現的主題。
1966年的專輯 Revolver 從許多角度來看都可稱得上是 The Beatles 風格的分水嶺,青春浪漫的情歌減少,而普遍性的主題增加:童歌,政治嘲諷,顯明的樂觀主義及殘酷的悲觀主義。Paul McCartney 那首美得令人忘懷的 Eleanor Rigby 涉及悲憫與孤寂(這兩個主題在The Beatles晚期作品中一再出現);此首歌以簡朴的民謠風寫成,有著多里安調式及弦樂四重奏的伴奏。
搖滾樂後來的許多發展則可追溯到John Lennon的 Tomorrow Never Knows - 鼓及低音吉他表現出強烈的節奏,印度長頸琴檀布拉(tambura)的持續音給超現實的歌詞,錄音帶拼貼畫般的音效以及電子轉調,提供了靜態的背景。
驚世之作
在六十年代中,The Beatles樂隊開始實驗性地將東方宗教及迷幻葯融入作品中,以期擴展作品的風貌。這些經驗,加上錄音媒體的創意運用以及自 Revolver 起即開始發展的音樂方向,終使他們創作出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1967)這張專輯。這或許是他們最具創意也最具影響力的一張專輯。這也是搖滾史上第一張成功的「概念唱片」--從歌曲的安排、錄制,到唱片封套的設計,都經過統一而有創意的規劃。
在錄音工程師喬治馬丁(George Martin)--「第五個beatles」--的指導下,他們發展出新的技巧:先有一音樂意念,將之錄下,復在錄音帶上添加或刪減材料;作曲完全成了錄音室中聽覺和電子重組的過程。The Beatles在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中探究了各種不同的風格:藍調、爵士,電子音樂,印度音樂,以及大型管弦樂的音響效果(在 A Day In The Life 一曲中)。
他們的歌詞更富幻想、更加放縱,拍子更為多樣(George Harrison的 Within You,Without You 具有印度 Tabla 鼓般的音型)。整張唱片被規劃成一場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的演奏會(連觀眾的吵雜聲及舞台上的戲謔聲都錄進去),並且在歌詞內容上(如唱片標題所示)朝孤寂與疏離的主題發展,因之具有相當的統一性。整個作品的張力從頭到尾一直持續著,在最後,在漸強的管弦樂高潮中得到宣洩。
The Beatles 在電視影片 Magical Mystery Tour(1968)中,身兼編劇、製片、導演及演員數職。這部片子雖然被認為是失敗之作,卻包含了一些他們最好的音樂:Paul McCartney 的 Fool On The Hill 以精妙細微的方式處理崇高的題材;John Lennon的 I Am The Walrus 顯示出他對殘苛的現實,特別是人類認同感淪失的關懷。
第三時期
多樣的實驗是The Beatles第二階段作品的特色,但他們的第三階段卻是不帶惡意的模擬嘲諷,歸真返樸地回歸到他們的根源。The Beatles (或稱 White Album,1968)這張唱片收了包括對鄉村音樂、雜耍戲院歌曲、沙灘男孩合唱團(The Beach Boys),史托克豪森(Stockhausen)、濫情民歌以及他們自己歌曲的嘲弄的模仿。這些模仿絕無貶斥的意味,也不致流於冗長乏味或喧賓奪主,因為大部分的歌曲既屬模仿之作,也是原創的作品。
Abbey Road (1969)是他們在一起灌制的最後一張唱片(雖然不是他們最後發行的唱片),第一面是各種風格及音樂特性的大雜燴,收入了該樂隊每一成員的創作。這些歌曲各異其趣,充分顯示出每個成員最顯著的個人特質。第二面在形式上十分具有獨創性,是連貫、相關的聯篇作品(分成三部份),歌曲都很短,主要因為曲子前後的呼應而動人。 在 Let It Be (1970)這張唱片里,The Beatles又回到搖滾。I've Got A Feeling 這首歌具有他們早期粗獷的搖滾風格,而且帶有一些藍調的味道。One After 909 是John Lennon十七歲所寫歌曲的修訂版。Get Back 渴望回到基本質素:簡單的歌曲形式、舞蹈節奏及歌詞。Paul McCartney 寫的保守、甜美的 Let It Be 一曲平衡了此種創作態度。
單飛後的個人發展雖然在六十年代,他們是最成功、最獨創(可能也是最具影響力且最具才幹)的流行音樂演唱者,但因為經濟、藝術以及個人的理由,他們於1970年初解散。每一成員都曾自由地建立自己的樂風。早在1964年,John Lennon 和 Paul McCartney 就已開始發展各自的風格。從 Let It Be 這張唱片,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他們的風格已無法相容。在這張唱片里,The Beatles並未攜手共探新的藝術理念。
解散後,他們仍繼續個人的創作和演出。John Lennon在1970年之後成為一名活躍的音樂家和政治行動者(1969年他出了一本書In His Own Write)。他和妻子Yoko Ono、塑膠小野樂隊以及另一些人,合作出了一些以黑人節奏及藍調為本的唱片(如一九七五年的 Rock'n Roll)。
Paul McCartney 最初沉寂了一陣子,後來出了一張個人專輯,並且組了 Wings 樂隊 。Wings 樂隊所演唱的歌曲皆明朗樂觀,幸好 Paul McCartney 那教人百聽不厭的旋律使這些歌曲聽來不至於濫情。
George Harrison 早 All Things Must Pass (1970)中表現出罕見的才華;他的音樂比 John Lennon 和 Paul McCartney 更寬廣,大量使用復奏,音樂肌里變化微妙,顯示出印度音樂的影響。一如 John Lennon 和 Paul McCartney,George Harrison也常公開演出。
Ringo Starr (他在七十年代仍與 George Harrison 繼續合作),尤其明顯地,轉變了自己的Beatles形象:他參加好幾部電影的演出,以獨唱者的姿態繼續演唱,並且在唱片(如1974年的 Ringo)中,表現出對鄉村音樂的偏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