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三十二主題
『壹』 《三十二》和《二十二》區別是什麼
區別:
1、片長不同:
《三十二》(片長43分鍾),《二十二》(片長99分鍾)。
2、片名由來不同:
《三十二》拍攝時全國僅剩32位「慰安婦」倖存者,故將片名取為《三十二》。
《二十二》拍攝時,這個數字減少到22。這也是影片片名《二十二》的由來。
3、播放形式不同:
《三十二》是一部短片,只拍了其中一個老人,因為是短片,時長不夠所以無法上院線。
《二十二》作為我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紀錄電影,登陸全國主流院線。
『貳』 三十二的影片後續
2014年,導演在走訪完全國倖存「慰安婦」老人後,決定要拍攝同題材紀錄電影《二十二》 (片名為當時全國僅存老人數量),經過前期走訪、安排再加上演員張歆藝女士在資金上的無條件幫助後,影片順利開拍。目前已製作完成,正在努力爭取能夠進入院線進行公映。
在此也特別感謝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這個題材的認可,在嚴格審查故事大綱之後給我們頒發了拍攝許可證。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這個群體能被更多的人看見。
(新片《二十二》信息網路有詳細介紹,新浪官方微博:@紀錄電影二十二 )
『叄』 三十二的獲獎記錄
年份主辦方獎項類別獲獎方結果2013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攝影蔡濤獲獎 2014美國紀錄片電影節非競賽《三十二》展映2014美國「Sunscreen」電影節非競賽《三十二》展映2014倫敦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紀錄片《三十二》2014馬尼亞人權國際電影節非競賽《三十二》展映2014英國梅德韋視野電影節非競賽《三十二》開幕影片2014英國萬像國際華語電影節最佳紀錄片《三十二》獲獎 2014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最佳紀錄短片《三十二》獲獎 2014濱海國際微電影節最佳紀錄片《三十二》獲獎 2014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最佳中國製作人陳偉雄 陳妍希提名2015美國里士滿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三十二》提名 2015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紀錄片展映非競賽《三十二》展映 2015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回顧展永久收藏獎之特別獎《三十二》獲獎2015「半夏的紀念」北京(國際)大學生影像展 非競賽 《三十二》展映 2015北京電影學院非競賽《三十二》展映
『肆』 有部電影叫「三十二」做的是安慰婦
這個是紀錄片,還沒播呢
『伍』 《三十二》百度網盤免費在線觀看,韋紹蘭主演的
鏈接:
提取碼:djvg
《三十二》
導演:郭柯
編劇:郭柯
主演:韋紹蘭、羅善學
類型: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
語言: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2014-03-30(美國紀錄片電影節)
片長:43分鍾
又名:三十二:中國倖存「慰安婦」生存現狀、ThirtyTwo
《三十二》試圖走進一個「慰安婦」的內心世界,是一部紀錄片。「慰安婦」這三個字,曾經在多少中國人心裡被披上「中國恥辱」的外衣。曾幾何時,又是多麼敏感的一個詞。多少人想揭,卻不敢活生生揭開;多少人想拍,又怕打擾到她們的生活。這是一段疼痛的歷史,每個中國人心知肚明。
塵埃無足輕重,所以無人留意,影片的第一個鏡頭便是飄落的塵埃,足足三十二秒,隱喻著我們的視角和態度,講述這一段真實卻「隨風飄落」的故事……
榮譽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永久館藏
2013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攝影(蔡濤)
2014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最佳紀錄短片
2014英國萬像國際華語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2014濱海國際微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2015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回顧展-特別獎
2015美國里士滿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提名)
展映
中國電影導演...
『陸』 如何評價中國一部關於慰安婦的紀錄片《三十二》
1.從這個短片之中,看到了生命的頑強與不屈。世界的樣子,誰能夠看到,要靠自己對生命的堅持。以往覺得老人其實比較看得開生死輪回,可是影片里老人的生命執著態度令人動容。。
2.慰安婦這類人群,不是淡出我們,而是根本沒有進入我們的世界之中。
3.我們的社會中,思想無盡爆棚,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究竟有沒有正確的三觀?如果有的話,什麼才是正確的三觀?
4.家人的傷害,對於受害者來說是最最痛苦的,可是家人的不理解卻是慰安婦的現狀。
5.平淡的敘述中的內涵,卻因為真實而深刻。
6.電影的主題有點指向性,短片里的角色太少,導致觀眾無法肯定這種困苦艱難的生存現狀,是因為貧困的大環境,還是因為慰安婦事件。
7.這種傷害很難啟齒,慰安婦們都在封閉的農村,文化沖擊很小。但是由於現存的慰安婦群體知識女性極少,無法真正系統的、客觀的描述這場災難,得到的只是一個個的個體,與模糊的體驗式片段,不具有太大的代表性。
8.想起了另一個群體,偽軍,就是所謂漢奸,他們的存在有一定的原因:那個動盪的年代,政府不能保護,社會不能保護,家人不能保護,在大環境中,為生存所迫,出於本能,做自己的選擇,為佔領者做事,當時可以比較好的生存。卻因此,被傷害和指責一輩子。
9.究竟有沒有真正的真相呢?可以不說謊,但是講真相不帶情緒,不帶主觀判斷,完全客觀是非常難以做到的。所以真相非常難以得到,只有樣本數量越大,才能盡量的去接近真相。
10.經過歷史考驗的,流傳下來的,就是真的正確的嗎?其實並非這樣。教育孩子,是讓他學古訓,背三字經,從小培養道德意識。還是告訴他真相,讓他和大人一起面對,不僅知道世界上有真善美,更有假惡丑,而且好壞界限不是那麼明顯。這也做了不同的探討,和思考。
11.歷史方面,有些學者壟斷了大量的珍貴資料,卻不去做這個,是因為不想讓人挑戰自己的權威性,不想出來另一個比自己強,比自己資料多的人或者機構。擁有者個人私利與追求社會道德的平衡。
12.短片的配樂和攝影完成度不錯,有很多痛苦的回憶,可是,導演卻用溫暖的畫面和配樂切換,來舒緩情緒。
『柒』 三十二的影片劇情
《三十二》拍攝的主人公是廣西的韋紹蘭老人和她的兒子羅善學,1944年日軍佔領廣西柳州,當時24歲的韋紹蘭和1歲的孩子被抓進慰安所,度過幾個月非人的折磨以後,她逃離魔窟回到了自己的家裡,可是等待她的是什麼呢?命運坎坷的韋紹蘭又是怎麼面對呢?
『捌』 今天去看了電影三十二,韋紹蘭奶奶還在世嗎現在怎麼樣了,好心疼她呀
韋紹蘭,今年97歲,廣西荔浦人。
1944年被侵華日軍強擄成為「慰安婦」。韋紹蘭是目前中國唯一帶有日本血緣孩子且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制度受害者。這個孩子叫羅善學,今年已經72歲,終身未娶。
韋紹蘭奶奶還健在的。希望老人健康,幸福!
『玖』 三十二的影片評價
1、郭柯編導的紀錄片《三十二》,用能思考的鏡頭記錄下了廣西山區瑤族大娘韋紹蘭的生活片段。影片透過韋大娘的用餐、行走、山歌等日常生活,展示了一位曾經被強征為日軍性奴隸的偉大母親的博大胸懷。也記錄下了一位不幸來到世上、至今孑然一身的年近70的中日混血兒--羅善學對世界的質問以及對生活的良善。
通過韋紹蘭母子的故事,《三十二》給世界留存了20萬中國「慰安婦」獨特人生的片段回憶。在世界反法西斯戰勝勝利70周年到來之際,我們更期待郭柯能有新的突破。
--蘇智良(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2、苦難、頑強、生命力
作孽、無恥、罪惡的日本。贖罪,除了贖罪別無選擇。
可是她們依然高昂起塗滿鮮血的頭顱,高傲地,似乎什麼也沒發生……
也謝謝您,讓我能從一個新地視角看這段歷史。
呵呵,大場面、大製作,視覺沖擊或是唯美是現在的影視潮流。平淡中的深刻,確實是浮躁的社會很難去耐心體會的。娛樂致死的時代去品味苦難也是很多人不願意去面對。然而,有價值有意義的創作對歷史、對將來都是不可多得的。因而,作者要耐得住寂寞與部分人的不解。
--趙宗敏(首都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語文高級教師)
3、作品鏡頭語言沒有刻意誇張傷痛的情緒,而是在富有靈性的畫面中以精緻的構圖、精準的色彩表達、深沉的人文情懷去審視撫慰一段歷史的傷痕,讓影像傳遞出醇厚的溫情。
--2013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評語
4、影片與一段沉重的慰安婦歷史有關。難得導演靈悟!片中沒有聲嘶力竭的哭號、沒有悲天憫人的幽怨、沒有犀利尖刻的控訴……一切都在淡淡的抽離中,把92歲的廣西老人韋紹蘭生命的際遇與活著的韌性深深地暈染進一種日常里,讓那不刺眼地生命之光映照了我們每一個觀者……克制、純粹、詩性,讓影像歸於影像自己。
--劉潔(中國傳媒大學紀錄片教師)
5、影片對主人公的描述遠遠超越普通人對這一群體的想像,影片所蘊含的力量足矣震動國際社會對二戰的反思,但影片沒有停留在同情憐憫,沒有止於對歷史的問責,它對現實的意義超越戰爭的殘酷、歷史的吊詭,在飽受非常苦難與人性摧殘之後,那自立的背影,那一聲「這世界真好」,那在滿面皺紋遮蓋之下綻放的歡笑,如一記又一記重錘敲打而來,深深觸動,直抵人心,引發每個人對自己現實命運的思考,這是最珍貴的。
--2014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評語
6、英國人眼中的《三十二》
影評者:Jean-Baptiste de vaulx
《三十二》是由郭柯於2012年執導的紀錄片短片,其片名所指的是曾被日軍強征淪為性奴的中
國婦女倖存者,僅剩三十二人。
二戰期間,中國多個省份均處於日本帝國的統治之下。據估計,曾有大約20萬之多的中國婦
女,在槍口的逼迫下,不幸被虜為日軍慰安營中的慰安婦。 這部電影聚焦於僅剩的三十二位老人中
的其中一位。這是一個悲慘甚至難以入耳的故事。但它記錄了一份重要且不可忽略的歷史事件。如
今,生活在中國西南廣西農村的九十多歲高齡的韋紹蘭,仍舊在她的莊稼地里勞碌著。1944年的一
天,就 是在這里,韋紹蘭和她幼小的女兒,一並被日軍俘虜關進慰安營。期間,韋紹蘭被日軍反復
強奸蹂躪。 幾個月以後,韋紹蘭帶著女兒成功的逃離了慰安營。但由於在慰安營里飽受飢餓和虐
待,她的女兒不久便夭折了。悲劇也並未從此好轉,因為韋紹蘭懷上了日兵的孩子。從此,她不得不
面對周圍的人,甚至包括她的丈夫在內,對她的羞辱與排斥。韋紹蘭生下了這個男孩,取名羅善學。
年近七十的羅善學,也在這部電影中講述了他的人生遭遇。就因背著半個日本人的罪名,他的一生都
倍受排擠欺凌。
電影在敘述韋紹蘭和她兒子 的故事之間,適當的注入了中國農村優美的風光鏡頭。這種輪流交換
的展現方式使得影片的節奏得以平衡,給予觀眾足夠的時間深思,讓這些悲催的傳奇故事得以在觀眾
的內心沉澱。 韋紹蘭的故事也並非缺乏鼓舞人心的時刻。即便她的內心自然還殘留著傷痛(比方
說,每次提到她的施虐者,她都以「鬼子」相稱), 但事實上磨難並未能摧毀她的精神和對生活毫無疑問
的積極態度(她打趣的說:「這世界這么好,現在我都不想死」)。這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種鼓勵,
同時也鞭策著我們對現實的反省。
韋紹蘭的遭遇不僅是一個非 同尋常的個別事件,更是20世紀歷史中災難篇里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片尾巧妙的利用從200000迅速遞減到32的視覺效果,來提醒我們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會離最初的
真相越來越遠。越來越多、一環又一環的相關事件,都將隨著一個個倖存者的逝世而消失。盡管這些
親身走過這段歷史的老人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我們應該珍惜任何能夠了解她們的機會。
《三十二》作為一部名副其實的紀錄片,為我們的後代見證了這些從那不堪回首的年代走過來的
人。這部電影不僅值得稱贊,更是一份意義非凡的作品。(英文原文出自於倫敦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