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老電影新閨怨

老電影新閨怨

發布時間: 2022-10-29 11:22:14

❶ 1956年白楊主演了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的故事片有哪些

《祝福》 。

1956年,白楊主演了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的故事片《祝福》,在片中飾演主人公祥林嫂。電影《祝福》,原著為魯迅小說《祝福》,夏衍改編劇本,桑弧導演,白楊主演,1956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該片是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祝福》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對封建的必要性。在白楊從藝60周年時,劇作家曹禺曾提筆揮墨寫道:「皎若明月,直若白楊,獻身影劇,功績無窮」。

(1)老電影新閨怨擴展閱讀:

白楊的作品主要有:《十字街頭》、《青年中國》、《還鄉日記》、《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新閨怨》、《山河淚》、《團結起來到明天》、《為了和平》、《祝福》、《春滿人間》、《金玉姬》、《冬梅》等。成為享譽中外的電影、戲劇表演藝術家,被評為新中國22大影星之一。

白楊的丈夫蔣君超也是一位導演和演員,於19991年過世;白楊於1996年逝世,享年76歲。他們的墓地位於上海最大的墓地濱海古園,墓前矗立著他們的塑像,面帶微笑,慈祥可親。

❷ 白楊主演的影片有哪些

電影作品
《故宮新怨》
《十字街頭》飾楊藝瑛
《中華兒女》
《長空萬里》
《青年中國》
《八千里路雲和月》
《新閨怨》
《還鄉日記》
《乘龍快婿》
《山河淚》
1947年《一江春水向東流》飾素芬
1951年《團結起來到明天》
1956年《為了和平》
1957年《祝福》飾祥林嫂
1959年《春滿人間》飾方群
1961年《冬梅》
電視作品
《灑向人間都是愛》飾宋慶齡

❸ 老版三毛流浪記扮演者

老版《三毛流浪記》的扮演者是王龍基。

王龍基,著名音樂家王雲階之子,畢業於上海電影專科學校。童年時代參加過《艷陽天》、《新閨怨》、《三毛流浪記》、《母親》、《兩家春》等影片的演出,最大的成就是8、9歲時塑造了《三毛流浪記》中三毛的形象,較好地把握住諷刺喜劇表演風格的特別要求,顯示了自己的藝術天賦。

角色介紹

三毛

演員:王龍基

流浪兒。他倔強、正直、頑強,聰明伶俐,機智活潑,雖然總是不走運,到處碰壁,無衣無食,但他並不灰心,也不因此而屈服於黑惡勢力,更不貪戀富貴,而是頑強地生活著。

❹ 王龍基:國產電影首個童星,第一代三毛的扮演者,如今怎麼樣了

1949年的國慶節,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部影片,《三毛流浪記》在全國公映。

這是最早的一版《三毛流浪記》,也是觀眾們最為熟知的一版。

由於拍攝時間比較早,整部影片都是黑白影像,不過它卻是諸多「三毛」系列作品中最為出色的一部。影片不僅將三毛在生活中遭受的苦難描繪得淋漓盡致,更是反襯出了當時的黑暗 社會 對他們的凌辱和摧殘,堪稱影史當中不朽的經典作品之一。

而三毛的飾演者王龍基也因此闖進了大眾的視野。

01

王龍基於1940年出生於四川,其父是昆侖影業當時著名的音樂家王雲階,因此王龍基在很小的時候就在演藝圈發展了,曾參演過《艷陽天》、《新閨怨》等知名影片。

不過真正讓王龍基聲名遠揚的卻還要屬三毛這個經典角色,而王龍基能夠出演三毛,說來也是一場意外。

要說清這件事兒,還得從一次看熱鬧說起。

當時《三毛流浪記》的導演嚴恭正在積極尋找三毛人選,他跑了許多的學校、福利院,還登報招聘,但始終是一籌莫展,開機日期也是一拖再拖。在這種情況下,三毛卻自己跳出來了。

正當一切准備就緒,即將開始拍攝的時候,問題又出現了。漫畫《三毛流浪記》中的三毛只有三根頭發,但是拍攝中僅僅留有三根是很不現實的事情,而且根本看不出來。

除此以外,三毛憤怒的時候頭發還會全部站起來,現實中是做不出來這種效果的。三毛頭上的「三根毛」,讓造型工作陷入了僵局。

不過這種造型方法需要保持頭上的光亮,因此造型師每天都會為王龍基剃頭,剃刀在王龍基的頭上不停地刮來颳去,發出吱吱的響聲。

一天兩天還好,到了第三天王龍基終於爆發了,跟造型師吵得不可開交。

解決了頭發和鼻子的問題,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得多了。王龍基光著腳丫、衣衫襤褸、臉上黑一塊白一塊的,猶如漫畫中走出來的三毛一樣躍然浮現在大家眼前。

嚴恭激動的將試片寄給《三毛流浪記》漫畫作者張樂平,張樂平看後同樣激動的說:

直到某一天,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晚上,張樂平路過上海的一個弄堂口,他看到了一個即將熄滅的爐子,兩個小孩子蜷縮著抱著爐子取暖。

凌冽的寒風呼嘯而過,他倆鼓著凍紅的腮幫子,僅靠一點余溫取暖。等到第二天再次路過的時候,他倆已經被凍僵了。

出於這種現狀的控訴,張樂平暗自下定決心要畫《三毛流浪記》。

之後的拍攝過程中,張樂平常常含著淚與王龍基講述這件事兒,而王龍基也是流著淚聽。這種情緒在潛移默化中融入到了王龍基的表演當中,使得他飾演的三毛更加的形象。

王龍基來到當時流浪兒出沒的地方,眼看著流浪兒爭搶中推三輪車過橋討幾個錢。

眼見在刺骨的寒風下飢寒交迫的流浪兒圍著熄滅的火爐取暖,看到這些,王龍基的內心被深深地震撼到了,這一幕幕活生生的形象和電影中的情節融為一體。

他對自己說,「我就是三毛,三毛就是我」 。

02

當時影片的拍攝正趕上一年中最冷的時候,為了展現最真實的流浪兒的悲慘生活,王龍基始終穿著極少 極破舊的衣服,甚至要光著腳,這對於一位九歲的孩子無疑是一種挑戰。

但他沒有退縮,也沒有鬧性子,在大人們穿著棉鞋都跺腳的時候,王龍基依舊光著腳。

然而不怕苦、不怕累的王龍基卻對戲中的一輛垃圾車印象深刻。

當時有一幕需要王龍基從垃圾車中鑽出來的戲,因為王龍基需要提前進入到垃圾車當中。那個車並不是道具車,而是實實在在用了很久的垃圾車,邊緣有幾公分厚的臟東西,味道很大。

在影片中,不少人都對三毛拾金不昧的一個場景印象深刻。

當時三毛撿到錢後主動還了回去,那個人卻對三毛大打出手。當時這名演員是臨時的,而導演又要求一定要真實,因此他下手十分重。「那個巴掌打得我直接眼冒金星,直到現在還記憶深刻」。

03

1949年10月1日,電影《三毛流浪記》如期上映,一時間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身為主演的王龍基在宣傳的時候一出場影迷們就瘋狂了,他們爭先恐後地搶去王龍基的帽子想要看看他的三根毛。

而且在介紹自己的時候,王龍基都會說「 我是王龍基,演的小三毛,請大家把愛三毛的心去幫助馬路上流浪的真的三毛,謝謝大家 」。

彼時,王龍基算是紅遍了大江南北,被大家稱為「 昆侖影業的天才童星 」。

王龍基更是在宋慶齡的帶領下舉行救助流浪兒童的慈善義演,在南京等地達到了今天追星族般的熱烈歡迎。而後,王龍基的父親王雲階去北京會見周恩來。

周恩來也誇王龍基說「他演的生動啊,真是個有靈性的孩子」。王龍基也因此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小影星。

隨著越來越多影片的邀約,王龍基在學校的時間越來越少,生活軌跡也和別的孩子大相徑庭,成績更是一落千丈。

這時,父親王雲階的一番話,讓王龍基下定決心好好讀書。

王雲階對王龍基說,「 你的學習影響太多了,你做什麼都可以,但是要有文化 」。

同時舉例子稱沒有文化就像在沙漠中建造房子,房子再華麗又如何,風一吹就會倒。

自此,王龍基又將心思全部放在了學習上面。

1957年,王龍基初中畢業,繼續讀高中,而後進入上海電影專科學校電影文學系。畢業後,王龍基在福州軍區政治部文團擔任創作員。

此時的他躊躇滿志,想要繼續圓自己的演藝夢,卻不曾想夢想的大門突然對他關閉了。

1969年,踐行地方政策,文藝工作者紛紛投入工廠的懷抱,王龍基也不例外,進入到上海無線電廠工作。

就這樣,一個原本只會演戲、寫字的人冒著金屬中毒的風險,戴著手套、穿著長筒套鞋全副武裝地站了上去。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王龍基很快就適應了新的工作。由於年幼時不一樣的經歷,讓王龍基在工作時思維不會被局限,敢於創新。

然後,命運再次對他開了一個玩笑。

04

一次實驗中的意外,讓王龍基的手、臉以及身上多處被燙傷。原本一心想著進入文藝圈的王龍基沒有想到,進入印製電路行業後,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他開始一步步習慣,與自己進行妥協。

努力終會獲得回報,1981年,國家推舉人才前往日本學習新技術,王龍基有幸被選中了。在日本,他積極學習新技術。到最後,日本管理著挽留王龍基希望他留下來發展,王龍基說,「謝謝,我想回家」。

❺ 三毛流浪記電影演員

1
王龍基
童年時代參加過《艷陽天》、《新閨怨》、《母親》等十餘新影片的演出。
他最大的成就是在《三毛流浪記》中塑造令人難忘的流浪兒三毛的典型。通過這一典型真實地表現了流浪兒童的悲慘童年,控訴了黑暗社會對他們的凌辱和摧殘。贊美了貧苦兒童天真善良、純潔美好的心靈。《三毛流浪記》是陽翰笙根據張樂平連環畫《三毛》改編。趙明、嚴恭導演,昆侖影業公司1949年攝制。影片反映了舊社會城市流浪兒童的生活。主人公三毛(王龍基飾)流落街頭,想找工作求生存而得。流氓騙他去偷竊,他寧肯餓肚皮也不去。後來,被一位貴婦人收為養子,讓他學習許多上流社會的禮節,並為他舉行了一次雞尾酒會。三毛不滿意貴婦人家的荒淫和虛偽,糾合一群討飯的小夥伴,沖散了酒會。然後他披上麻袋片,又回到流浪兒童中去。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三毛才結束了苦難的流浪生活。

2
孟智超
姓名:

性別:男
出生日期:1月5日
興趣愛好:唱歌、跳舞
《三毛流

浪記》曾經是一代人的記憶,當年,孟智超也因在該劇中成功扮演熒屏「小三毛」而家喻戶曉。轉眼間12年過去了,如今的他已長大為22歲的「電眼美男」。雖然他先後拍攝過電視劇《獅城大盜》《大風車》《逼子成龍》《聚寶盆》等,但先入為主的印象,使他一直難以擺脫「小三毛」的「陰影」。更令他尷尬的是,不但是銀幕形象,在生活中,也因當年上鏡化妝過度而留下了後遺症。由於當年演「小三毛」,頭上只留三根會動的毛,每三天要刮一次頭皮,還時常需要粘貼或更換前額頭發,加上日後常年接演清宮戲,化妝對頭皮造成很大傷害,使得他落發嚴重,已面臨謝頂的危險。現在他常自我調侃,「這下我真快成三毛了。」

演藝生涯:
孟智超獲得三毛這個角色緣於其在藝校的學習機會。他回憶道,自己那時在藝校學習很主動,經常和老師探討表演內容,即使是ab角的不同感覺也向老師求教。這份好學讓當時10歲的他交到好運,《三毛流浪記》劇組從6000個孩子海選到3個孩子剃發試鏡,再到最後敲定,對表演懵懵懂懂的他就這樣開始了自己的演藝生涯

❻ 三毛流浪記 這不電影的主角三毛的扮演者叫什麼

王龍基王龍基 著名音樂家王雲階之子。
童年時代參加過《艷陽天》、《新閨怨》、《母親》等十餘新影片的演出。
他最大的成就是在《三毛流浪記》中塑造令人難忘的流浪兒三毛的典型。通過這一典型真實地表現了流浪兒童的悲慘童年,控訴了黑暗社會對他們的凌辱和摧殘。贊美了貧苦兒童天真善良、純潔美好的心靈。《三毛流浪記》是陽翰笙根據張樂平連環畫《三毛》改編。趙明、嚴恭導演,昆侖影業公司1949年攝制。影片反映了舊社會城市流浪兒童的生活。主人公三毛(王龍基飾)流落街頭,想找工作求生存而得。流氓騙他去偷竊,他寧肯餓肚皮也不去。後來,被一位貴婦人收為養子,讓他學習許多上流社會的禮節,並為他舉行了一次雞尾酒會。三毛不滿意貴婦人家的荒淫和虛偽,糾合一群討飯的小夥伴,沖散了酒會。然後他披上麻袋片,又回到流浪兒童中去。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三毛才結束了苦難的流浪生活。

❼ 九十年代初的那部三毛流浪記里演三毛的是誰

王龍基
王龍基 著名音樂家王雲階之子。
童年時代參加過《艷陽天》、《新閨怨》、《母親》等十餘新影片的演出。
他最大的成就是在《三毛流浪記》中塑造令人難忘的流浪兒三毛的典型。通過這一典型真實地表現了流浪兒童的悲慘童年,控訴了黑暗社會對他們的凌辱和摧殘。贊美了貧苦兒童天真善良、純潔美好的心靈。《三毛流浪記》是陽翰笙根據張樂平連環畫《三毛》改編。趙明、嚴恭導演,昆侖影業公司1949年攝制。影片反映了舊社會城市流浪兒童的生活。主人公三毛(王龍基飾)流落街頭,想找工作求生存而得。流氓騙他去偷竊,他寧肯餓肚皮也不去。後來,被一位貴婦人收為養子,讓他學習許多上流社會的禮節,並為他舉行了一次雞尾酒會。三毛不滿意貴婦人家的荒淫和虛偽,糾合一群討飯的小夥伴,沖散了酒會。然後他披上麻袋片,又回到流浪兒童中去。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三毛才結束了苦難的流浪生活。
王龍基飾演三毛時,年僅八歲。他酷愛漫畫《三毛》,幼年時也有過近似三毛的經歷,這為他理解、體會三毛的心理活動、思想感情提供了不少幫助。三毛的形象,細細的脖子支撐著一個大腦袋,瘦弱的胳臂緊抱著乾瘦的身子,稚氣中含著靈敏,迷茫中透著渴求的目光,還有那充滿不在乎的神態,隨時准備自衛的警覺和搏鬥意識,活靈活現地勾勒出一個過早地獨自在黑暗社會中艱難求生的流浪兒童形象。在導演的指導下,王龍基較好地把握住諷刺喜劇表演風格的特別要求,顯示了自己的藝術天賦。例如在片中,當三毛把偷來的錢包歸還失主後,失主感激地要給他錢以酬謝時,三毛一面高聲拒絕著:「不要,不要」,一面誇張地舉手過頭,連連搖晃,然後背起雙手,昂首挺胸,踱著方步離去。這樣的表演非常誇張,但又十分自然,形象地表現了三毛是非分明、扶危助難的品格,既顯出小孩子做了好事後按捺不住的得意和陶醉,又顯出了三毛長期浪跡街頭渲染的「江湖氣」。這樣動作的神態,確是三毛這一人物所特有的。王龍基的表演真實、生動、感人,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此片屢映不衰,在國外也頗受歡迎並獲過獎。
1960年他進入上海電影專科學校電影文學系,畢業後分配到部隊文工團工作後來,又進入了上海無線電廠,成為了生產戰線的一個標兵。
1979年轉業到上海一家無線電工廠負責技術工作,多次被評為先進生產者。

電影片名
三毛流浪記
影片類型
喜劇
國家/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字幕
中文字幕
色彩
黑白
混音
單聲道
製作公司
昆侖影業公司 Kunlun Film Co. [中國]
上映日期
中國
China
1949年12月
美國
U.S.A
1972年7月
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趙明 Ming Zhao
嚴恭 Gong Yan
編劇 Writer
陽翰笙 Hansheng Yang
演員 Actor
王龍基 Longji Wang .....San mao
黃晨 Chen Huang
關宏達 Hongda Guan
朱今明 Jinming Zhu
韓仲良 Zhongliang Han
攝影
韓仲良、裘葛
劇情介紹
(根據張樂平連續漫畫改編)
講述了孤兒三毛的辛酸遭遇。在解放前的上海,三毛是舊上海的一名流浪兒童,他沒有家,沒有親人,無家可歸,衣食無著。吃貼廣告用的漿糊,睡在垃圾車里,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禦寒。為了生存,他賣過報,拾過煙頭,幫別人推黃包車,但總是受人欺侮,但他掙到的錢連吃頓飽飯都不夠。只有與他命運相同的流浪兒關心他,給他溫暖。
一天,他在路旁拾到一個錢夾,好心的三毛把它交還了失主,而失主反誣他是扒手,打了他一頓。流氓爺叔見三毛年少不懂事,便利用他做壞事。等三毛明白自己受了爺叔利用時,寧可餓肚子,也不再乾爺叔教他的壞事。
一個有錢的貴婦人收養了三毛,給他穿上皮鞋,對他進行管束,天性散漫的三毛不願在富人家過寄生蟲般的生活,在一次為他舉行酒會的時候,他搗亂酒會,脫下華麗的衣服,披上麻袋片,又回到流浪兒隊伍中來。和往日一起討飯的小伴一起,走向屬於他們的流浪生活。
解放後,他結束了流浪,過上了正常的生活。
編輯本段影片評價
漫畫人物搬上銀幕,兒童電影再出經典,1983年榮獲葡萄牙第十二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獎。數十個一線明星甘當配角,可說是中國電影史上演員陣容最豪華的影片。
本片根據張樂平的同名漫畫改編而成。三根毛發的奇異造型保留了漫畫風格,從而創造了假定情境,增強了影片的觀賞效果。三毛雖然寒無衣,飢無食,居無定所,買報不成,推車無俸,只能流浪街頭,但三毛不想學偷竊,不願成寵物的倔強,和他樂觀詼諧頑皮滑稽的性格,卻贏得了人們的加倍喜愛和珍惜。影片的風格並非一味的凄苦,而是保持了諷刺和幽默的漫畫特色。三毛和他的流浪夥伴在"四四兒童節"的遭遇堪稱其中點睛之筆。小演員王龍基活靈活現的表演,值得贊賞。
張樂平是位造詣很高的藝術家,一生創作了大量漫畫,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代表作《三毛流浪記》無情地鞭撻了舊社會人間的冷酷、殘忍、欺詐和不平。頌揚了在極度凄苦無依困境中,依然意志堅強、樂觀、善良、機敏、幽默的「三毛精神」。三毛的故事激起了一切善良人們的共鳴。張樂平和他的三毛活在幾代中國人的心裡。張樂平被譽為「三毛之父」、「三毛爺爺」。
【漫畫信息】
漫畫家張樂平創作的連續性漫畫《三毛》。張樂平筆下的三毛漫畫,早在1935年就問世了。盡管是博人一粲,但還是受到了讀者的歡迎。抗戰勝利後,三毛漫畫又在上海的《大公報》連載,三毛形象在上海家喻戶曉,並成為了當時多數中國窮苦兒童命運的象徵,有較強的社會諷喻和批判意義。張樂平以機智的筆觸,精心地結構了一組一組的笑中帶淚的畫幅,描寫了瘦削矮小的三毛怎樣做報販、擦皮鞋、當學徒……總之,三毛聰明機靈、樂觀幽默而又不畏強暴的性格躍然紙上。三毛漫畫,受到了當時廣大讀者,特別是許多小朋友的熱烈喜愛。陽翰笙創作的《三毛流浪記》的電影劇本,盡管運用了三毛漫畫提供的許多情節,但還是一個嚴肅的正劇。後經過編導委員會討論、研究,大家認為這部影片應該搞成喜劇形式,盡可能與漫畫風格相接近。但此時陽翰笙已經離開上海,便由陳白塵代為修改;不久陳白塵也離開上海,又交給李天濟修改。最後,交由導演趙明、嚴恭寫出分鏡頭劇本,投入拍攝 。

❽ 三毛流浪記的角色介紹

畫三毛就是畫他自己
「三毛之父」送他的「樂園」徽章
「張伯伯是1992年9月27日離開我們的,距今已經整整19年了,卻恍如夢境。他是世界漫畫巨匠!我佩戴的這個徽章,就是拍三毛時張伯伯送給我的,很簡陋,銅皮做的——樂園里,三毛手持喇叭在呼喊。張伯伯說,他希望中國的兒童和天下的兒童都能夠有飯吃,有書讀,有衣穿……這也是他所追求的。這個徽章,我一直戴著……」
「張伯伯好幾次和我談起過他作畫時的感受。每一筆每一畫都飽含了他對孩子的深情……」1947年的一個晚上,畫家張樂平冒著大雪走在上海的一條弄堂里,遠遠地看到三張通紅的小小面孔,走近一看,是三個十歲左右的流浪兒,正披著破麻袋、赤著腳,緊緊地圍著一個烤山芋的爐子取暖,有兩個孩子在雪地上不停地跺腳,有一個趴在雪地上,鼓著凍紅的腮幫去吹即將熄滅的火。寒風呼嘯,大雪紛飛。貧窮的藝術家獃獃地看著這三個他無力幫助的孩子,嘆了一口氣,去兄弟家借宿了。第二天早上,他又路過那條弄堂,卻看到有兩個孩子已凍死在那個爐子前,小手還伸在熄火的爐膛里……張樂平痛哭流涕,這一幕深深地刺激了他的神經。張樂平悲憤,他要吶喊,他要畫三毛流浪記……其實,張樂平最初設計的形象就是一個光頭男孩,禿腦袋雖然有趣,但在造型上顯得單調。後來,他對此仔細推敲琢磨,一天突發靈感,在光頭上加了三筆,人物形象立刻鮮活起來,於是「三毛」誕生了。《三毛流浪記》這本長篇漫畫書至今一版再版,而且還在繼續出版中。中國的「小三毛」永恆了。
一年後的1948年,上海昆侖影業公司要《三毛流浪記》搬上了熒幕。當時著名的劇作家陽翰笙先生創作電影劇本,但是他沒有寫完劇本,因為斗爭形勢需要,身為地下黨員的他撤離了上海,劇本由陳白塵先生續寫。陳白塵中途也因暴露身份離開上海,劇本最後由李天濟先生定稿。王老說:「片中的喜劇情節,均出自李天濟先生的筆下,陳白塵和李天濟當時覺得自己比陽翰笙先生年輕,輩分小,因謙虛沒有在片頭署名,可見當時那些老藝術家們對名與利看得多麼淡泊,至今讓我感動……張伯伯的一生幾乎情寄三毛,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在創作,表達了他對受苦孩子的深切同情,也融入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他曾說過:畫三毛就是畫我自己!由於他每天作畫不止,再加上當時生活的艱難,他患上了肺病。但是他卻一面咯血一面掙扎著畫三毛……」
馬路上撿來的「三毛」「小三毛」幼年時有過三毛的經歷
王龍基是怎樣與三毛結緣的呢?幼年時王龍基酷愛看漫畫《三毛流浪記》,其實他也有過近似三毛的悲慘經歷。他出生在四川,從小就隨父親王雲階(著名作曲家,也是電影《三毛流浪記》的作曲)過著四處漂泊的生活。盡管王雲階三十幾歲就是位教授,但由於對舊社會的不滿,生活相當拮據。王龍基的一個小弟弟就因為得病沒有錢醫治而夭折。「我生下來時,腦袋很大,身體卻很瘦,當時有算命先生說我活不過三歲……」印象最深的是他5歲時生了一場大病,「有次我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嘔吐不止,膽汁都吐了出來,打針打得我兩個屁股上全是針孔。有一天,媽媽背著我去看醫生,路過一家包子鋪,我說什麼也不肯走了,對媽媽說:『娘,我沒病.我只要吃兩個包子就好了。』媽媽真的給我買了兩個包子,包子吃完了,病也好了。」
1947年初,7歲的王龍基跟隨父親到上海。父親那時候在昆侖公司為電影作曲。因為父親工作的關系,王龍基常在片場玩耍。後來昆侖公司尋找「生活中的三毛」,他們要將三毛搬上銀幕。導演之一的嚴恭負責尋找三毛的扮演者,但是找了好久也沒有合適的。「一天,我和兩個大孩子在玩彈子球,我贏了他們,可兩個大孩子欺負我小,輸了不認賬,還先動了手,於是我迎上還擊,打敗了兩個大孩子,搶回了屬於我的彈子。當時嚴恭導演就在我旁邊,他突然上來拉著我的手說:『孩子,你就是我要找的三毛!』」那年,王龍基才8歲。
王龍基到昆侖公司化裝試鏡,昆侖公司的全體導演如沈浮、史東山等看過後一致通過,張樂平說:「三毛,就是他!」王龍基就成了三毛。他說:「我其實在演三毛的時候已經算『老演員』了,曾經在史東山伯伯導演的《新閨怨》中和白楊配過戲,又在曹禺伯伯編導的《艷陽天》以及昆侖公司出品的《關不住的春光》、《希望在人間》等影片中扮演過角色。三毛窮困潦倒的生活,我是一點也不陌生。在拍攝現場,張伯伯像個普通觀眾一樣,時不時來點撥我,他生性隨和謙恭……」
「三毛」受到過恐嚇明星演員甘心為一個孩子跑龍套
影片在緊張籌拍之時,製片人韋布收到一封恐嚇信:「三毛再搞下去,當心腦袋!」結果事與願違,更堅定了劇組人員拍攝該片的決心。1949年4月1日上午,攝制組在上海外灘拍了第一個外景鏡頭。王龍基說:「這個電影是惟一一部有著『雙結局』的特殊影片。上海解放的那場戲是1949年5月又補上去的。電影原來的結尾是:下雪了,三毛和他的難兄難弟們繼續流浪……」
在中國電影一百年的歷史中,《三毛流浪記》創造了一個「空前」,那是「眾星捧月」——眾多明星演員為一個孩子跑龍套,這成了這部電影的一個重要特色。在影片中,有一場「豪門大家宴」的戲,布置富麗,場面豪華,其實那並不是實景,而是中電二廠攝影棚里搭的布景。這場豪門盛宴威力不凡。當時上海灘影視界有頭有臉的人物集體光臨。而且全部是以跑龍套的身份來的,分文不取。大家對三毛的熱愛和支持可見一斑。
來參加演出的明星不乏夫妻檔,母女檔和父子檔。夫妻檔的來了7對,有趙丹和黃宗英、沈浮和高依雲、應雲衛和程夢蓮、刁光覃和朱琳……;母女檔的是上官雲珠和她的女兒;父子檔的就是王龍基和他的爸爸王雲階,「他不僅給電影作了曲,還在片中飾演了一位鋼琴師。」其他的還有孫道臨、吳茵、林默予、關宏達、中叔皇等,加起來一共50多位明星齊來助陣。王老感慨地說:「他們都是當時紅透上海灘的電影明星,他們都是沖著救救上海灘的流浪兒來的,雖然只有寥寥可數的幾個鏡頭,他們卻都甘心為一個無名的小演員當配角,這在中國電影史上還是第一次。」近60年來,《三毛流浪記》常映不衰,在國際上多次榮獲電影大獎,王龍基所塑造的三毛形象成為中國跨時代的經典形象之一,也成為中國電影博物館中的19個蠟像之一。
最後一張三毛 在他的最後日子裡我給他剃過鬍子
張樂平生前發表的最後一幅三毛作品,是1992年作為《少年文史報》等單位主辦的「三毛杯」全國中小學生文史知識競賽的賽標。1月15日,競賽主辦單位負責人來到張樂平的病榻前,拿出張樂平1982年贈送給該單位的親筆三毛漫畫,說明要把這幅畫作為賽標,並請他在畫上簽名。他聽後很開心,顫巍巍地提起筆,用另一隻手壓扶在提筆的手上,在畫上簽了他的名字和日期。
那幾天,張樂平特別激動,興奮,他准備參加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定於1992年1月28日舉行的《三毛從軍記》原稿捐贈儀式。1992年1月24日,張樂平突發「吸入性肺炎」而昏迷。醫院發出了「病危通知書」。之後他就一直處於昏迷狀態。1992年9月27日,平民作家,一代宗師張樂平先生與世長辭……張樂平的去世,令成千上萬的讀者悲痛不已。來自四面八方的近千名讀者帶著不盡的哀思,趕到上海龍華殯儀館,在樂平先生生前最喜歡聽的《一路平安》樂曲聲中,為「三毛之父」送行……
「在他最後的那些日子裡,我給張伯伯剃過鬍子,至今印象深刻。他為人非常耿直,他的鬍子也非常堅硬。給他刮鬍子,我換了好幾把胡須刀……」王龍基談起這些幾乎哽咽。
王龍基告訴記者,張樂平夫婦共養育了7個子女,3個女兒,4個兒子。但他們先後又收養過許多的孩子,幫助他們度過了人生中最困難的歲月。張樂平的長子讀小學時,有位同學舉目無親無家可歸,張樂平夫婦就收留了他;電影演員上官雲珠在「文革」中含恨離世後,她的一雙兒女成了張樂平一家的親人,張樂平夫婦待他們如同己出……「我一直把張伯伯當我的父親一樣看待和尊重。他的大女兒比我小一歲,他們一直叫我三毛哥哥。張伯伯也一直把我當他的長子看待……」王龍基說這些細節他都寫在他的一篇《我和張樂平伯伯》的文章里,裡面有很多詳細的記錄。
「三毛」之後的生活 為愛情娶「小業主」的女兒
王龍基主演《三毛流浪記》之後,僅僅一個月就紅遍了全國,被人稱為「天才童星」。在拍攝期間,他多次參與在上海、南京等地為千千萬萬尚在街頭流浪的「三毛」們舉行的募捐義賣等活動。解放後,他在影片《為孩子們祝福》擔任主角、《兩家春》(即《小女婿》)中主演小女婿,還在譯製片《巴甫洛夫》、《鄉村女教師》中擔任配音工作,在話劇《萬家燈火》、《母親》中扮演了角色。王龍基的演藝生涯只有短短幾年,後來,王龍基考入了上海電影專科學校電影文學系。畢業後他主動要求到部隊文工團鍛煉,進入福州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當工作員,他被評為五好戰士、五好文工團員、神槍手等。他還曾寫了兩個話劇劇本。他原以為會在藝術的舞台上一直幹下去,但命運卻跟他開了個玩笑。
王龍基在滬西中學讀書時,班裡有個全優的女生叫王楨琴,為發展她入團,王龍基成了這個女生的朋友。因為王楨琴的功課好,總要被王龍基請到家裡為弟弟妹妹補習,王龍基參軍以後,兩人頻頻通信。「文革」中,王楨琴突然給他寫了一封信,大體意思是,因為自家已被定為小業主,怕影響王龍基的前途,要求斷絕來往。王龍基看到信後就立即決定確定戀愛關系,他向上級打報告要求回上海結婚,上級指示「不宜結婚」。王龍基硬是請假回到上海,1969年8月,兩家人花30元舉行了婚宴。
因為這件事王龍基復員回到上海,他沒能回到電影界,而是去了上海一個只有400人的小廠——上海無線電二十廠當工人,努力搞技術革新。經過二、三年的苦幹,他與同車間的工人連續搞成了近十餘項革新。經過歲月的磨礪,如今的王龍基除了那股直率倔強的性格之外,已經看不出「三毛」的影子。不過也正是他的那股子「勁」,成功地演繹了一個活靈活現的三毛形象,同時也在中國印製電路行業的職業生涯中演繹了一段精彩的篇章,成為中國印製電路行業一名成績卓著的專家。拿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喜歡這個行業,干這行我感到自豪!」
前幾天,當記者再次與他聯系電話采訪時,得知他作為「中國電子發展基金」項目的評委正在北京開會。他說每次來北京,都要與他小時候一塊長大的小夥伴們聚會,他說他曾在北京上過三年小學,如今和很多同學都保持著聯系,他說小時候建立起來的感情非常真摯,友誼非常珍貴很難得;他說他的愛好非常廣泛,在自己居住的院子里種植了很多的植物和花草,也愛好攝影,旅遊等等;他也談到了自己對孩子的教育等問題。在他家裡,他專門為孩子們設計了「工具室」,有各種工具等,空閑時愛和孩子們一起製作「機器人」,他說這樣的目的就是讓他們懂得勞動最幸福,通過勞動更能體會到成長的快樂……但他談得最多的還是「三毛」。他說:「三毛幾乎影響了我的一生……」
「現在,我一直在忙於自己行業的事情,同時也在為我們中國文化的傳播做著自己應做的工作。現在,張伯伯的家人創建了一家『三毛形象公司』,其宗旨就在於傳承中國文化。我擔任該公司的副總經理,完全是我心願,我也不要任何報酬。中國的文化,尤其是民族的文化一定要發揚光大並走上世界。孩子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要讓更多的人們來關注中國兒童的幸福成長。我至今也記得張伯伯說過的那句話,他說:『大樹是由苗苗長大的,對苗苗我們要精心澆灌』……」他還透露說,三毛公司經過兩年的磨合,已授權上影聯手比利時、法國兩國,合拍國際電影《三毛》,王龍基擔任《三毛》電影的顧問,這部電影受到廣電總局領導和中國兒童電影學會於藍等藝術家的高度評價和重視。6月25日王龍基和張樂平的兒子張慰軍將陪同比利時王子在上海影視基地宣布《三毛》正式開機,他說,該片將以他拍的電影《三毛流浪記》的電影造型,展示張樂平筆下三毛的活潑、聰明、正直、善良而又頑皮的性格。風格上也許會帶有類似《丁丁》、《憨豆先生》式的歐洲喜劇風格。他說:「三毛不僅是張樂平的,更是中國兒童的財產,更是中國的國粹……」
出法文版
將於2014年2月7日上架的《三毛流浪記》法文版,由法國FEI出版社出版發行。

❾ 上影演員衛禹平在解放前主演的電影

衛禹平(1920-1988) 原名潘祖訓,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日本岡山。幼時在天津讀小學,後在上海讀中學。1938年,在漢口參加抗敵演劇二隊、旅港劇人協會等團體,演出《家破人亡》、《馬門教授》等劇目。1942年,進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學習,畢業後加入北平南北劇社,建國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1973年,調任上海電影譯制廠導演兼演員組組長。
1938年,在漢口參加抗敵演劇二隊、旅港劇人協會等團體,演出《家破人亡》、《馬門教授》等劇目。1942年,進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學習,畢業後加入北平南北劇社,曾主演《欽差大臣》、《魂歸離恨天》等話劇。1947年後,在昆侖、清華、國泰等影片公司和「中電」二廠,主演了《新閨怨》、《青山翠谷》、《春歸何處》等影片。

❿ 解放前最著名的女電影之後演員都有那幾位

龔伙霞、羅蘭、孫景璐、陳娟娟、陳雲裳、胡蝶、周璇、李麗華、白光、王丹鳳

其中,小菠菜們還聽說過的,恐怕只有與特務頭子戴笠剪不段理還亂的胡蝶,以及人稱「金噪子」的周璇。

她們大多是傳統中國女性的典型,溫柔恬美、楚楚可憐,但其中有一位,風格十分突出。

她就是人稱「一代妖姬」的白光。

白光的形象在十大女星中的辨識度非常高,因為她不是傳統的美女。

臉盤大、嘴巴大、眉毛又長又彎,身材也豐滿高挑,這種形象,註定了她的人設是無法走玉女路線的。

事實上,她確實不是家學淵厚的名門閨秀,而是個官二代。

1921年6月27日,白光出生在北平,原名叫史永芬。她的父親原是清朝的旗人,清朝覆滅後,就改庭換戶成為了國民黨部隊的軍需處長。

安逸而富裕的家庭環境,讓白光從小就非常有主見。她從小熱愛藝術,中學時曾參加北平沙龍劇團,演出過曹禺的名劇《日出》。年少時的白光一度認為,藝術是可以救國的。

我和我的哥哥在學校,搞劇運、討論國事,那時候我們有理想。我們相信有好多好多法子可以救中國,我們相信我們可以把……的中國帶到光明的路上去。
1937年,16歲的白光到日本留學,就讀於日本東京女子大學藝術系,師從三浦環,即有名的「胡碟夫人」學習聲樂。

白光在日本待了五年,1943年回國。

回到上海後,白光開始了她的銀屏之路。藝名「白光」,意思就是投射到屏幕上的一道白光。

因其與眾不同的形象,白光在電影里的角色,可以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妖艷賤貨」。

在《桃李爭春》中,她與陳雲裳演對手戲,演反派。片中她老練成熟到淫盪的形象,為此前電影中千篇一律的嫻靜清純的女性形象添了一抹重彩。

而她在影片中還擔任主題曲的演唱,其噪音更是一鳴驚人。有媒體評論這樣寫道:

白光把劇中的反派女角演得叫人又愛又恨,那顧盼神飛的修眉俊眼撩人心動,勾魂攝魄的低吟淺唱醉人心田,一句話,夠味兒!
師出名門,加上自身的天賦,她鍛造了一副獨特低沉、誘人的女中音。女中音其實很不常見,徐小鳳和蔡琴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兩位,而徐小鳳剛出道時,就為稱為「小白光」。

當時在上海灘歌壇中,有「金嗓子」周璇、「銀嗓子」姚莉、「鼻音歌後」吳鶯音等女歌星,高手雲集。白光以其野性潑辣、頹廢放浪的形體語言和她那把低沉柔又帶懶慵韻味的磁性嗓音,在一片鶯歌燕語、軟語溫情中異軍突起。

她有一首傳唱至今的名曲:《如果沒有你》。徐小鳳和蔡琴都翻唱過,只是聽來聽去,都少了原唱那種頹喪中帶著一股憂郁又不羈的味道。

白光是個影歌雙棲的明星,每片必唱。你很難想像,那些美妙優揚的電影主題曲,那夢幻般,令人著迷的歌聲,竟出自一個大反派。

在隨後出演的電影里,白光的形象就被定型了。《牆》的不安於室,《盪婦心》的自暴自棄,《血染海棠紅》里簡直密不透風的奸、淫、盪、毒。

雖然每一個角色都被她塑造得活靈活現,但這對於一個演員來講,並不是好事。

不是所有觀眾都會有意識地區分戲里和戲外,因為總演淫盪惡毒的女人,白光一路走紅的同時,也遭遇了一片罵聲。

白光何曾不想挖掘角色內心世界的多樣性,塑造更多不一樣的角色?

在1947年的《十三號凶宅》中,她一人分飾四角,四個角色性格各異,都被她刻畫得清清楚楚,一絲不含糊,還包攬了片中的4首插曲。

無奈這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嘗試不同的角色,觀眾還是最喜歡看她演「騷貨」,導演和編劇家只看到了她的外型,生怕她無法勝任其他角色。

1950年,白光赴香港參演電影《一代妖姬》,成為她的巔峰之作,「一代妖姬」就成了她的代號,在妖艷賤貨的路上,她是要走到底了。

觀眾對她既愛又恨。

著名導演李翰祥回憶說,他小時候不經意哼唱白光的《假正經》,結果被二叔揍了一頓。

為啥?看看歌詞你就明白了。

假正經,假正經
你的眼睛早已經在溜過來
又溜過去,偷偷的看個不停
難為情,難為情,什麼叫做難為情
想愛我,要愛我
你就痛快的表表明
……
這首歌在當時的正人君子看來,實在太不正經,唱這種歌的人,肯定也不是正經人。

白光就是這樣一種存在,很多成年人喜歡聽她的歌,看她的電影,卻又禁止自家的孩子接觸她的作品,生怕她把孩子帶壞了。

真實的白光就像這首歌詞一樣,揭示了人們偽善的面具,那些正人君子,嘴裡嫌棄她「騷賤」,可又忍不住喜歡看她的電影。

盡管在電影里,她是極盡騷、浪、賤的女人,表面上予取予奪、全憑一己好惡的性感女神白光,在現實中,卻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

她的私人女秘書毛立曾表示:

有時,白光會被惡劣的環境壓得喘不過氣來,使她會拚命的抽煙,喝酒,胡鬧......但在她醒來後,還是一個有知覺的人。
戲外的白光,只是個渴望過平凡人生活的女子。

可能是經常扮演「壞女人」的角色,白光的情路非常坎坷。

剛到日本不久,她就與有「台灣肖邦」之稱的音樂才子江文也相戀,兩人火速訂婚。但是由於江文也前妻的收纏,兩的人感情最終破裂,不得不解除婚約。

後來白光經不住富二代焦克剛的猛烈追求,與他私定終身,但焦家父母並不認可白光,為了迫使兩人分手,焦克剛父母斷了他的生活費。

白光只好到夜總會唱歌討生活,賺來的錢要付兩人的生活費,還要供焦克剛吸鴉片。墜入情網的白光,也不過是個昏了頭的女人。

在這段不被親人祝福的婚姻里,白光生下了一對兒女。她嘗試努力改變焦家父母的看法,但是沒有一點效果,而且焦克剛對鴉片愈發沉迷,最後不想認命的她選擇了離婚。

後來日本人山家亨開始追求白光,兩人同居。可是不久後山家亨被日本政府以「通敵親華」罪逮捕,並被判了十年徒刑。白光四處奔走無果,只能回國。

直到1951年,白光再次遇到了真愛。

當時的她剛拍完《一代妖姬》,紅得發紫,卻在這時宣布息影,並舉辦了婚禮,丈夫是美籍飛行員艾瑞克。

為追逐愛情,她停下了所有的工作,跟愛人到東京定居。白光用自己的積蓄在東京銀座開了一家夜總會,生意紅火。

本以為自己愛情事業雙豐收,沒想到閃婚還是不靠譜,丈夫的真面目一天天顯露。

艾瑞克看中的只是白光的錢,熱情退潮,他不僅游手好閑,而且還有家暴傾向。

甘於平淡,不代表白光是個易於妥協的女人。她再一次選擇了離婚。

這一次失敗的婚姻,讓白光心力交瘁,她表示不再相信愛情:

我這個人做人失敗,得罪不少朋友,婚也結得不好,一路走來,始終沒有碰到一個真正愛我的人……結婚幾乎毀滅了我,對於結婚與男人的愛情,說良心話,我是已經失去了信心!
然而,緣分總是難以預料。

1969年,白光在吉隆坡登台表演,遇到了比她小26歲的忠實影迷顏良龍。本以為自己心如死灰了,沒想到還是招架不住顏良龍體貼入微,呵護備至的甜蜜攻勢。

也許是前半生的情路太過坎坷,連上天都看不下去了,這次給她送來一個「真命天子」。

他們沒有結婚,卻長相廝守了30年。

1999年,78歲的白光因癌症離開了人世,臨終時,還緊緊握著愛人的手不放……

顏良龍遵照白光生前的遺囑,喪事低調處理,落葬時僅有她的胞妹和夫家親屬參加。 但他卻精心地為白光設計了一座「琴墓」,把白光生前摯愛的歌曲《如果沒有你》的樂譜刻在墓上。

白光雖有「性感」,「妖姬」的代號,但她的性感,從不靠「露肉」,她在影片中,從沒有穿過暴露的服裝。她的性感和妖艷,是從一顰一笑,從骨子裡滲出來的。

然而她妖姬形象背後,隱藏著真性情,滿含著博愛與柔情。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946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921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926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649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644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283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559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985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1037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