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主題是都是為你好
Ⅰ 電影《都是為你好》主要講了什麼,周成為什麼會離家出走
從我主觀上來看,這部《都是為你好》特別能引起我個人的共鳴。
《都是為你好》集親子元素、教育元素、成長元素、友情元素、親情元素為一身,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公路劇情片。這些元素不但是影視化中的構成,其實我們生活里,這樣的情感體驗也是一應俱全的。只可能表現出的具體事態情況不一樣,但都是涉及到了這些情感的表達。
Ⅱ 電影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這部電影實質上很多情節都出自賈玲本人真實經歷所改編的,現實生活中賈玲的母親就是在她19歲的時候意外去世,且賈玲母親的名字就叫作李煥英,因此這部作品既表達了賈玲本人對母親的思念和愛,也表達了母親對我們所傾注的愛以及我們要記得多陪伴父母,多關心父母,不然等到父母真的離開我們的那天再後悔,一切便遲了。
莫讓“子欲養而親不在”發生在我們身上
這部劇主要想表達的中心思想應該是——子欲養而親不在。李煥英的一輩子都是清貧的,並且女兒賈曉玲在李煥英活著的日子裡一事無成還整天讓她操心,至到那場車禍讓李煥英從賈曉玲的世界離開,賈曉玲想起自己的母親這一輩子都沒有好好的活過,便為她感到難怪,也為自己感到難過,沒有盡到孝,這一切都很像我們普通人的親生經歷,而我們也要在父母活著的時候,多關心他們多陪伴他們,錢永遠賺不完,但父母總會老去
Ⅲ 電影《兔子暴力》,擁有一個摸不著頭腦的電影名,看完後你有什麼樣的感受
城市吐出的黑煙壓得人們喘不過氣,桌上的中獎戰術寄託著最後的白日夢,想要逃離,卻沒有立身之計,吃飯伙計只能塵封在角落和記憶里,抱歉,我們這里再也不需要鋼鐵工人了。社會飛奔向前,卻跟你毫無關系,你只能躲進黑夜,世界隨著日落漸漸剝離坍塌。片尾的水青,隱身黑暗之中,臉上搖曳著斑斕的霓虹,她的眼神越倔強,她的結局就越凄涼。攀枝花,如此漂亮的名字,簡直是對逝去輝煌的絕佳嘲諷。你問我電影好不好看,我只能說,我看得到貧困的窘迫,我聽得到鐵銹的悲歌。
Ⅳ 《都是為你好》觀後感100字。
在網上繼續看北京衛視的《我是演說家》。前八場的預賽,每個所謂導師選到了九名選手,只有樂嘉是八名選手。賽制到了這時,是觀眾說了算的,每次都由觀眾進行投票決定每一輪的選手誰上誰離開。我發現,每隊只有六名選手可以登上演講台了。也就是只有24名選手可以進行對決。
第一輪主題是《誰說我們不能改變》。魯豫團隊出戰的策劃師郭盛陽,他的題目〈讓我們齊心協力看著他死〉,說的是見死不救的社會現象,他說的不錯
Ⅳ 都是為你好電影觀後感一百字
都是為你
十六歲的周成不滿母親教育方式,到烏魯木齊投奔父親,可發現父母親已離婚多年。周成憤然離家出走。在路上,與焦急駕車趕的老丁發生碰撞。意外相遇,讓兩人發展出了一份珍貴而特別的忘年友情。
Ⅵ 電影《人生大事》講的是好好活著,什麼才是真正的好好活著呢
生死這個問題一直是很多文藝作品討論的主題。面對這樣的主題,任何探討都要有深入,才能體會到人生當中對於生死的力量的感知。電影《人生大事》的主題便是家人要好好活著才能擁有無限的希望。在這部電影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真正的好好活著是什麼樣子的,同時,這部電視劇已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在絕境之下不斷成長,不斷尋找向上力量的故事。
死亡是我們人生的別離,但也是人生的開始。
在這部電影當中幾乎所有的人都會面臨死亡,哪怕是從事著殯葬師職業的人對於死亡也有一種別樣的感情,而小演員飾演的角色則是一個孤兒,這個孤兒對於死亡的感覺尤為強烈,體會也格外深刻,通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看到在人的一生當中好好活著不僅僅是要好好告別死亡的人,同時也要好好告別那些我們所不能接受的,無法接受的讓我們難過的事情。只有這樣才是人生的新開始。
Ⅶ 電影《血觀音》這部劇怎麼樣
我覺得看《血觀音》的整體觀感不如《大佛普拉斯》,但我依然得承認,這是一部好作品,拿到金馬的狀元實至名歸。 近幾年香港金像獎逐漸邊緣化,台灣的金馬獎卻越走越穩,沒有固步自封,既容納大陸、香港的作品,也暗暗的力捧本土新人,真是有點華語電影第一大獎的氣象。
我覺得這部電影最好的地方不在於詭詐陰謀,而是三個女性角色的塑造,讓人感嘆人性的深淵,竟可以如此黑不見底。棠夫人在大部分時間里都收斂低調,在一開頭送王院長夫人菩薩像的時候還挺狼狽,菩薩被意外弄壞,險些就下不來台,她似乎有些搞不定女兒棠寧,有時候還顯得挺委屈。當她跟死去官員的妻子對話時,自稱是「底下人,上面人的事我們不清楚」,姿態放的非常低。
Ⅷ 原生家庭讀後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原生家庭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生家庭讀後感1
學習完李哲老師解讀的《原生家庭》,裡面播放的電視劇《都好》中的片斷,蘇明玉指著她父親蘇大強,說了一大堆抱怨的話,而她的父親默默的聽著,痛苦的忍受著,直到那句「你就是一個窩囊廢,不配結婚,不配有兒女」,讓父親想起了母親往日那一幕幕不堪回首的語言暴力,瞬間被徹底擊垮了,他用手指著蘇明玉說:趙美蘭,你就是趙美蘭!隨後倒下。
這個鏡頭一直浮現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雖然是電視劇情,但活脫脫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例子。
沒想到,人在失去理智時那副憤怒的嘴臉是這么的醜陋,這么的可怕!蘇明玉從小受了許多的委屈,所以討厭自己的母親,並在自己18歲逃離家庭,一輩子都不想回到那個讓自己傷心家庭。可,她雖然人遠離了家,遠離了母親,但她的思想、觀念、語言,甚至行事風格都與母親極像,因為,母親的一言一行早就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了蘇明玉,並且深深印在她心裡,刻在了她的腦子里,所以才導致蘇明玉自己變成了那個自己最討厭的人。
從這部電影里及李哲老師的剖析,例舉的那幾種問題家長:如,不稱職的、控制的、打擊型的等家長,也讓我想到了自己的原生態家庭。
我的父親1951出生,如今已經69歲了。他在他們那個年代上了初中,算的上是比較有文化的人。這里也提一提我太爺爺(也就是我爺爺的爸爸)。我太爺爺曾當過大官,可惜英年早逝;我爺爺當過醫生,因為我太爺爺的原因,連醫生也沒做成,還被劃成富農成分,挨了斗批。
我父親學習成績好,寫作特別的棒。但,卻因為他是家裡老大,下面有弟弟妹妹四個,加上當時我爺爺醫生也沒當成了,家裡條件不好,故,他只能放棄學業外出湖南懷化修鐵路,承擔起了供我姑姑、叔叔們讀書的責任,我大姑姑能上大學,就是我父親賺錢供的。
我父親他樂善助人,喜歡結交朋友。每次朋友來家裡,父親介紹我媽的時候,說的是:「這是我的內人「。那時我還小,聽不懂是什麼意思,但」內人「這個詞讓我記憶猶深。
我媽媽卻只讀了一年級的一個學期,她很善良,但她與我父親在文化上,社交上的差異都很大,所以,沒辦法有心靈上的共鳴。故,我父親在家時,每當遇到事情,常能聽到他的嘮叨,抱怨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小時候不太理解,因為父親還經常把情緒發泄在我們身上,我是經常挨父親罵。導致我從小自卑、內向、沒有安全感。後來我才理解,父親因為心裡堵塞,再加上家庭經濟條件也不好,農活又多,他是沒辦法平衡,也是沒有辦法調整自己的情緒,需要通過這樣子的宣洩,才能達到情志通暢。所以,我就從這些陰影里跳了出來。
父母好比是原件,家庭就如復印機,孩子就是復印件。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在我女兒企軒小的時候,潛意識里還是復制著我父母的教育方式,對我女兒吼過、罵過、打過。後來通過學習成長後,我跳出了這可怕的傳遞模式,沒有再困在裡面,這是萬幸。我肯定,鼓勵自己的女兒,挖掘她的內動力與潛能,讓她自信、陽光的成長。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家」文化。可見「家」是多麼的重要!而「家」又是以夫妻感情融洽為代表的團體組合,只有夫妻關系好,涵養好,家庭和諧,家才能幸福美滿,興旺發達。在《都挺好》影片的蘇明玉的父母是不幸福的,他的父親蘇大強被她母親瞧不起,而且一輩子被她母親打壓著。
「母親」是個神聖又偉大的稱呼!因為,要想使家庭長盛不衰,完全取決於母親這個角色。所以,才有了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以及一個女人旺三代的說法。
那麼,母親的角色如何定位?《易經》曰:「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
」
男為父為乾,女為母為坤。男主外,女主內。男人在外打拚事業,女人在家相夫教子,家庭幸福美滿。可,隨著時代的發展,自一百多年前的「三八婦女節」開始,女性為爭取更高的社會地位與話語權而發起的運動,巾幗不讓須眉,女性也能扛起半邊天,到至今,女強人越來越多。
即便如此,女人在外面那怕再強,回到家中依然是妻子,是母親,是兒媳,所以,要時刻記住自己的定位,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千萬不要越位。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女人就應該像水一樣,即能剛柔並濟,又能厚德載物,還能處下不爭,這才是女子的本色。
當然,父親在教育中的位置很重要,要不,怎麼會說,父親的肩膀是孩子通向社會的橋梁。
因此,父母共同重視孩子的教育,才能夫妻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尾聲:
在此,我奉勸那些一直走不出原生家庭影響而報怨父母如何如何對待自己的男女,別再陷在過去的回憶里,要想過得幸福,要想獲得成功,一定要向前看,懂得與時俱進!雖然,原生家庭對我們可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響,但,我們自己的人生完全是取決於自己的決定,與它人無關!
也希望更多的父母好好學習,努力成長,跳出原生家庭的教育模式,讓我們的孩子幸福快樂成長。(陳小玲)
原生家庭讀後感2
這本書的主題是探討成年人性格缺陷的原因以及補救措施。作者蘇珊·福沃德是著名的心理治療師,她認為成年人的很多性格缺陷都來童年時的家庭經歷。具體來說,父母有意或是無意的嘲笑、挖苦、羞辱、批評以及虐待,會和種子一樣在孩子的內心深處紮根,伴隨著孩子一起長大,即使成年之後也無法擺脫。在書中,作者激進地將這種父母成為「有毒的父母」(toxicparents)。
作者在工作過程中接觸了大量病人,這些存在心理問題的成年人雖然有不同的症狀表現,但都有一個共性——不愉快的童年經歷。這些經歷往往都來自於和自己關系最為親密的父母,比如對孩子人格的貶低、習慣性的否定、批評、毆打甚至虐待。
相信每個經歷過中國式家庭教育的讀者,看到這些案例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一點自己的影子。因為這些對我們來說實在太熟悉不過了,我們每個人都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這不由讓我反思中國教育的問題。
有人說,父母是因為愛你才這么做。是的,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父母不愛孩子。正是因為愛,我們更有必要反思教育,不要讓錯誤的觀念和方法把愛變成傷害。
批評式教育
中國父母主要的教育方式是批評。我相信一部分父母可能持有這樣的觀念,認為貶低孩子可以激發他們的鬥志。事實上,批評從來都不比贊美更有效。《人性的弱點》里這樣寫道:「批評是無用的`,它激起抵觸,讓人急於辯白;批評是危險的,它傷害自尊,甚至讓人萌生恨意。」想像一下,你的父母、老師、上司在批評你的時候,給你更多的是鼓舞還是沮喪?
批評不但起不了激勵作用,還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當一個小孩還沒有樹立起獨立的價值標准時,對自我的評價更多來自於家長。法官在判刑時慎之又慎,因為他知道這會改變犯人的一生。同樣,對於心智未成熟的孩子來說,家長就是他們的法官,你的一句批評,可能對孩子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懂事的孩子
中國父母的育兒理想是培養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的確,懂事的人必然是懂得感恩、富有同理心的人。但是,在中國人的觀念里,懂事還包括責任。
懂事意味需要承擔責任、考慮他人感受,這樣勢必將壓抑孩子本身的天性,忽視自己的需求。然而,是人皆有天性,何況是個孩童。因為被灌輸了聽話懂事的觀念,當孩子產生正常的感受和需求時,他們會習慣性地否認自己的內心。「不懂事的自己」總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現,久而久之,他們會為此感到內疚、自責和羞愧。心理學家把這種心理稱為「毒性羞恥感」(toxicshame),它的毒性在於會懷疑和否定自我價值,並最終導致低自尊的性格特質。
然而,有些父母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會為自己孩子的「懂事」感到欣慰,為自己的「教育成就」沾沾自喜,甚至到處誇耀。殊不知,「懂事的孩子」往往內心壓抑、隱忍、自卑、委曲求全,他們很難體會到真正的快樂。如果你愛自己的孩子,請不要逃避責任,卸下本不應該由他們承受的重擔。
都是為你好
傳統的教育是家長式教育,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是不平等的。因為不平等,家長可以肆無忌憚的批評貶低孩子,讓孩子的尊嚴盪然無存。不平等的另一個表現是替孩子做選擇,並時常伴有「這么做都是為你好」作為解釋。
我相信大多數家長在說出「都是為你好」這句話時,都是基於自己的經驗和教訓,表達出的真實心聲。但是,我們也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首先,你的經驗不一定適用於別人。任何經驗都是基於特定的環境下形成的,當外部條件發生改變時,這樣的經驗不一定適用。
其次,自主選擇是個人尊嚴的體現,沒有人喜歡被安排,也沒有喜歡被說教。如果你真的想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那請注意技巧。
電影《快樂飛行》里有這樣一幕。在飛機供餐時,由於乘客大多優先選擇牛肉,所以導致魚大量剩餘。如何讓乘客選擇魚而非牛肉呢?一位空姐在廣播中表達了超高的溝通技巧,她說道:「機內供應以優質香草、富含礦物質的天然岩鹽和粗製黑胡椒嫩煎而成的白身魚,以及普通牛肉。」於是,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絕大多數乘客都主動選擇了魚。
在上面的故事裡,空姐並沒有說「牛肉分完了,你們只能吃魚」,而是通過言語的技巧,既讓乘客覺得是自己做出了選擇,又達到了目的。不要覺得使用這些技巧小題大做,你的孩子比乘客更值得認真對待。
打破舊有的家庭模式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觀念和基因一樣,也是會遺傳的,只不過前者的載體是家庭,後者是DNA。如果僅憑借自己的直覺(所謂的直覺通常來自上一代教育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一些看似真理的教育箴言(例如:孩子是打出來的)教育下一代,有毒的觀念就無法被清除,毒性將藉由你傳遞給下一代,陳陳相因,陷入惡性循環。
為了下一代健康成長,我們需要構建平等的家庭環境。而學會平等的關鍵是,作為家長,要勇於認錯。當你為做了傷害孩子的事情而道歉的時候,你是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他的感覺是對的,他是值得被尊重的。同時你也向他們表明,身為父母的你也會犯錯誤,而你也願意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這其中的信息是,你的孩子也有犯錯誤的權利,只要他們願意為此承擔責任。通過道歉,你便真正將關愛他人的行為塑造為供孩子們學習的典範。
Ⅸ 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的主題是什麼呢
《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是賈玲為了懷念自己已經逝世的母親而創作的一部影片,是一部關於親情的演繹情節,這種親情的影片也是最能感化人們內心情感的最好主題,也是可以激發起孩子與自己的家人情感變化的一種調味劑。
Ⅹ 老鐵們,近期覺得最好看的電影都有什麼
我覺得《花與愛麗絲》岩井俊二電影中最喜歡的一部,花與愛麗絲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愛麗絲活潑好動,花天性羞澀。那種純純的友誼,不予言表就能體會到對方的想法,愛麗絲不需要解釋花也能跟在她身後不論去向。宮本的出現是謊言的開始,愛麗絲也被捲入了花的謊言之中。愛情,友誼,謊言混為一談,關於青春的成長,迷茫和尋找自我。打動我的不是與宮本的愛情糾結和放手,是花與愛麗絲那種無法分割的友誼。完全就跟我和閨蜜一模一樣的情況,在一起時智商都為哈士奇。每天嘻嘻哈哈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幼兒園小朋友做的游戲我們依然覺得有趣,一言不合就互刪qq,微信等氣消了又加回來,互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