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電影運動影響
A. 台灣新電影運動的特徵
http://cache..com/c?m=&p=882a9443999f18fc57ea8c62525f&user=
這里有詳細的
B. 陳國富個人資料
陳國富(ChenKuo-fu),出生於台灣台中的電影導演、監制、編劇。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他在式微的台灣電影工業中,率先沖破藝術電影的樊籠,扛起商業電影大旗並屢創佳績,被稱為「新主流電影運動」的開創人;後轉入內地,以導演和監制多種身份活躍於華語影壇,是二十年來對中國電影市場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至2012年底,其作品累計取得票房近40億元人民幣。其監制新作《狄仁傑前傳》將於2013年上映,《鬼吹燈》也將預計於2013年下半年開拍。
作為一個高產的監制但並不高產的導演,陳國富有望在2013年再執導筒,繼《風聲》後為觀眾帶來全新的「陳國富作品」。作為電影圈公認的「異類」,陳國富不按牌理出牌、不斷創造華語片的新工業標准,這不僅是時勢使然,也是他的性格造成。七十年代末,一度被視為問題少年、僅是職高畢業的陳國富隻身闖盪台北,在自學的道路上孤獨前行,21歲偶與電影結緣,23歲已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影評人之一,以「另一種聲音」時時刺激著保守而過時的主流勢力;而作為首屆金馬國際影展創始人,他隨後與侯孝賢、楊德昌成立「電影合作社」,成為台灣新電影運動的核心力量。
九十年代,他先後導演作品《國中女生》、《只要為你活一天》和《我的美麗與哀愁》這三部實驗性質濃郁的「習作式」影片,在爆冷的台灣電影市場引起相當反響,同時也飽受爭議。1998年,其編劇、導演的作品——《徵婚啟事》在台灣一掃頹勢,轟動一時,至今都被兩岸文藝青年列為必看佳作;期間,他受台北市政府之託,成功創辦了兩屆「台北電影節」,被《商業周刊》評為「年度最有影響力的盛事」。對於這位赤手空拳起家的「新主流電影」的啟蒙人,侯孝賢評價:「陳國富為商業電影帶來了人性。」也有評論說:他是企圖打破之前新電影的成規,將台灣電影開創出一種新的可能性。
陳國富與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合作始於1999年,在接下來的六年中,擔任亞洲區製作總監的他先後參與了《功夫》、《大腕》、《卧虎藏龍》等片的開發策劃,並監制影片《20、30、40》、《天地英雄》、《可可西里》等,2002年,由其編劇、導演並監制的驚悚電影《雙瞳》,成功創下台灣驚悚類型的開畫票房紀錄,在業界造成極大震撼,並顛覆了國際對台灣電影的慣有認知,至今仍是本土商業類型電影的典範之作。
自2004年,陳國富的工作重心逐漸轉入兩岸三地華語電影的整合與開創。2006年之後,他與中國第一民營電影公司華誼兄弟合作,屢創行業先河,不斷開發新的電影類型、培養新的商業電影導演,於七年中監制了《集結號》、《風聲》、《唐山大地震》、《狄仁傑》系列、《太極》系列、《畫皮2》、《1942》等13部影片,其中9部票房過億。2012年底,陳國富監制電影的累計票房已達到了40億人民幣。在內地期間,他也先後編劇電影《梅蘭芳》、監制電影《轉山》,並於2011年出品了公益系列紀錄片——《遙遠星球的孩子》。這些年來,他如同一個空降大陸的神秘「外星人」,其對整個華語電影的影響和作用更是被《商業周刊》評價為「陳國富效應」:他懂得電影的藝術製作規律和商品生產流程,是能打通產業任督兩脈的人,他穿針引線,用「監制+導演」模式激活了華語電影的生產關系,並解放了導演們的生產力。
2013年,陳國富結束了與華誼兄弟的七年合作,開始了又一輪創新的工作模式,他成立『工夫影業』,標榜將繼續探索「電影的原創性和市場的可能性」,主流評論認為,這將是陳國富本人電影事業的一次質的飛躍。同年,其監制新作《狄仁傑前傳》將於年末上映。作為一個高產的監制但並不高產的導演,他有望在2013年再執導筒,繼《風聲》之後再度回歸導演一職。
對於這樣的角色轉換,《收獲》雜志曾早作預言:作為一個行事一貫低調、成績卻屢屢驚人的遠來的「台灣和尚」,陳國富一直被冠以「電影巫師」、「金牌推手」、「幕後功臣」這些不吝溢美之詞的頭銜,他有著成功電影項目的「金手指」,是「不敗監制」的神話;但在大眾視線和評論之外,光環下的他永遠帶著「特立獨行」的氣質,他多次表示,電影的喧囂繁華終將散去,唯一重要的是創作靈感和內心的聲音。相比較「電影傳奇人物」,他更像是藝術家,只是有點執著,有點不羈罷了。
C. 在台灣新電影運動中被稱作新電影真正的開山第一片是下列的哪部電影
《兒子的大玩偶》
改編自鄉土作家黃春明的作品,和《光陰的故事》一樣是集錦片,但該片批判和諷刺的力度更為辛辣,三段小人物各自的酸甜苦辣,更為直觀地反映台灣底層人群的生活。該片頗具里程碑式的意義,被稱作是新電影真正的「開山第一片」。自此後,新電影開始作為一個新的電影現象和潮流而存在。
http://ke..com/link?url=jqkbAHKww_PUSVna
D. 電影《集結號》是有誰導演的此影片獲得了什麼獎項
馮小剛重回賀歲檔,這次帶來了《集結號》。此時中國電影已經進入高速發展的時代,這一年進口好萊塢《變形金剛》國內票房的官方統計數字達到2.7億人民幣。現在不是電影沒人看,而是在看誰的影片——國產影片的吸引力顯然沒有好萊塢影片的大,國產電影依然面臨著為好萊塢培育了市場後,黯然退出舞台的尷尬。因此,中國電影應該是什麼面貌依然和十年前一樣,緊迫而模糊。
從《集結號》來說,這個未必是國內最好的戰爭電影,正如《甲方乙方》不是國內最好的喜劇電影,但是如果《集結號》能夠像《甲方乙方》一樣,為中國電影指明未來的道路,一樣功莫大焉。
E. 日殖時期,台灣電影的發展是怎樣的
日據早期的台灣電影,從攝制、發行、放映到觀看,都是日本人的特權。1901年,日本人高松豐次郎在台北西門町投映十多部粉飾殖民統治的新聞記錄片。台灣華文電影開端於1925年,劉喜陽、李松峰、鄭超人、張雲鶴、李延旭等人成立台灣最早的電影團體「台灣映畫研究會」,拍攝台灣人的首部故事片《誰之過》,仍有殖民力量的參與與滲透。1929年,「百達影片公司」拍攝俠義愛情片《血痕》,十分成功。從1931年開始,日本殖民政府逐漸加強電影控制。一方面攝制、引進日本殖民影片,一方面禁止引入大陸影片,並限制台灣本土電影的活動。伴隨「皇民化運動」的興起,台灣電影也納入到這個體系中。但台灣電影人並未放棄努力。1937年,台北成立了台灣人自己投資設立的第一電影製作所,拍攝的首部作品是愛情悲劇《望春風》,情節的本土氣息濃郁,可以說是當時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悲慘生活的寫照,較為成功。同時,台灣電影人突破日本人的限制,極力引入大陸影片,以民族文化與精神抵制日本的文化殖民。他們從上海、廈門、南洋等處購買電影版權或舊片。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抗戰結束,台灣各地近二十個映畫社放映大陸影片近三百部,包括三十年代左翼電影工作者攝制的影片,如《故都春夢》、《野草閑花》、《漁光曲》、《愛情與黃金》等。
1941年12月,日本實施「電影界新體制」,進一步加強控制,台灣人無法製作自己的電影。
F. 你心目中的侯孝賢電影三佳分別是哪三部
侯孝賢是台灣新電影運動(1982-1987)的代表人物之一,還有楊德昌、曾壯祥、萬仁等。他們的作品有《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小畢的故事》《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等。
台灣新電影運動興起的原因有:
1、電影業的不景氣,中影改組;
2、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影響;
3、新的電影觀念(作者論、藝術電影)等美學標準的輸入(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等;
4、新的人才的涌現(獨立製品相對自由為侯孝賢、陳坤厚等本土人才的出現提供了機會,留學歐美的青年歸來如萬仁、楊德昌、柯一正)
5、台灣社會的轉型:70年代末國民黨權威統治的松動,台灣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
之所以認為這是一部偉大的史詩般宏大的影片,是因為侯孝賢不再只是把創作投視於自身的記憶,而投向了整個民族國家的記憶,這是大師級導演的水準。就像中國第五代導演張藝謀有《活著》、陳凱歌有《霸王別姬》、田壯壯有《藍風箏》,這些同樣都是把視線投向了社會的。
不再拘謹於小我,而是通過小我投射到整個社會。
一個導演能有這樣的勇氣,有這樣的擔當,能夠直面國家民族的歷史,我想這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在題主所說的主流電影界評價最高的原因吧。
G. 法國新浪潮電影對台灣電影的影響
影響應該不是很大!
因為台灣電影跟香港或大陸的電影比不了!
無論是質量還是產量!!
本質上就是電影行業的等級差距!
要是影響,法國的電影對大陸和香港的影響也蠻大的。
大陸和香港的導演都曾說過,法國電影對他們有一定的影響!!!
H. 台灣新電影的介紹
指20世紀80年代台灣青年電影藝術家的電影革新運動,是台灣戰後一代新的文化精神的形象體現。台灣新電影作為一種藝術運動,是從1982年8月四位台灣電影屆新導演合作導演的影片《光陰的故事》開始的,其代表人物有楊德昌、侯孝賢、柯一正等。期間的代表作有《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冬冬的假期》等。
I. 蔡明亮《你那邊幾點》《四百下》這兩部法國電影新浪潮電影對台灣電影的影響
《四百擊》是二十世紀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之作,其敘事手法簡單、直接,有一種穿透心扉的力量。這種簡潔、朴實的電影手法在「新浪潮」初期甚至是一種必需的標記。這既是因為二戰之後各國有良知有追求的電影人都對電影製造幻覺帶來的邪惡在不斷地反思,也與當時法國存在主義思潮甚囂塵上有關,而且,新浪潮的那一代導演大都是影迷出身,在手執導筒之前,這些人都曾在法國電影資料館猛磕先前電影史上的各種好影片,並撰寫精彩影評呈現自己的電影主張。毫無疑問,這些導演既受到二、三十年代美國好萊塢電影技術的深刻影響,也受到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電影思想的深刻影響。他們以反抗法國「優質電影」為名,發展出自己的電影觀念,並在自己的電影實踐中發展出新的電影風格,從而開創了一個時代的新風尚。《四百擊》作為揭竿起義之作,毫無疑問排在這一「浪潮」的浪尖之上。
蔡明亮把鏡頭對准都市人形形色色的生活。台灣新浪潮侯孝賢和楊德昌為主要推手,當然蔡明亮也是,他的電影題材不同於他們,煥發了台灣電影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