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拍的電影白毛女
① 白毛女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白毛女最後的結局:
在全村公審會上,黃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嚴懲。地主被鎮壓了,喜兒報了仇伸了冤。她重又回到自己的村莊,與大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頭發也漸漸變黑了。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之後,電影局局長袁牧之和藝術處處長陳波兒決定把舞台歌劇《白毛女》拍成電影。舞台歌劇《白毛女》產生在解放區延安。
拍成電影以後,可以把延安產生的新文藝推廣到全中國。生產任務落實到東北電影製片廠,編劇和導演的任務落實到導演王濱和導演水華的肩上,他們聯合導演,王濱是第一導演。
(1)新拍的電影白毛女擴展閱讀:
《白毛女》是在毛澤東1942年5月《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精神指引下誕生的大型新歌劇。
歌劇通過楊白勞和喜兒父女兩代人的悲慘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地主和農民之間的尖銳的階級矛盾,憤怒控訴了地主階級的罪惡,熱烈歌頌了光明的新社會,形象地說明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指出了農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
創作者在張庚的領導下,對《白毛女》重新進行結構,重新進行創作。導演王濱一開始採用秦腔的藝術形式來排演,唱腔是秦腔,音樂伴奏也是秦腔的曲調和鑼鼓點。
請周揚來看試排,劇組的這一創作未能令他滿意,受到他嚴肅地批評。他認為無論從立意、藝術形式還是從表演格調上看,《白毛女》這出戲都缺乏新意,沒有走出舊劇的窠臼。他說:「這樣寫,這樣排,怎麼能把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思想內容表現得好呢?
從形式上看,音樂和表演都很陳舊,我們不要洋八股,但也不能不加改造地照搬土八股、封建八股。我們要創作我們民族自己的新歌劇,在音樂方面要有我們自己民族風格的創作,不能搞舊瓶裝新酒。」
他對劇組強調:要賦予新歌劇以新的主題,體現勞動人民的反抗意識,以鼓舞人民鬥志,去爭取抗戰的最後勝利。」
② 《白毛女》故事是道聽途說還是純屬虛構的
《白毛女》故事是道聽途說的。
《白毛女》的故事家喻戶曉,但卻是民間傳說,抗戰時期流傳於晉察冀一帶。大意是,在深山的一個山洞裡住著一個強大的「白發尼姑」,她可以主宰世界的命運。因為有這樣一個童話,當地村民每晚都去奶奶廟給尼姑拜祭,影響了根據地共產黨領導的群眾大會。丁毅寫的舞台劇的主題不再是單純的破除迷信,而是升華為農民反對地主剝削的斗爭,因為這是當時農民的主要問題。所以《白毛女》迅速從延安走向全國,影響一直持續到文革後期,提醒我們是新社會把鬼變成了人。以上就是對《白毛女》故事是道聽途說還是純屬虛構的這個問題的解答。
③ 認識第6天結婚,丈夫離世後,《白毛女》朱逢博為何與其骨灰同住12年
說到朱逢博,相信老一輩的人一定不會陌生,她可是資歷深的老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津貼的歌唱家,更是有中國夜鶯的美譽,她就是朱逢博,也是《白毛女》、《橄欖樹》、《瑪依拉》的演唱者。
朱逢博一生演唱了近800多首歌曲,每一首都是影響了幾代人的青春記憶,就連李谷一都崇拜她,如今朱逢博已經83歲高齡,她的丈夫在很早之前就離世了,但是痴情的朱逢博一直把丈夫的骨灰放在自己身邊,這樣就好像他一直陪伴著自己,從沒有離開過,這樣深情的愛情真的是羨煞旁人啊。
放棄建築師,躋身歌舞團如今朱逢博已經83歲高齡,平時她的生活起居也是由兒子而兒媳照顧,因為年紀大了,也不再培養新人了,而是把時間全留給自己,享受晚年生活。
一代歌唱家已經安享晚年,時間帶走了她的年華,卻留下了她的滄桑歲月,細數朱逢博這一生帶給觀眾的歌曲和榮譽,一點一滴都是滿滿回憶,人生不就如此,生命也不就如此,從一點一滴都無垠大海,生命的旅程就是不斷的積累、沉澱,回首曾經,那些繁華還浮現在眼前,但是內心卻已心如止水。
④ 白毛女 的故事
《白毛女》是東北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劇情電影,由王濱、水華執導,田華、陳強、胡朋、張守維、李百萬、李壬林等主演。該片於1951年3月11日在中國上映。
該片由同名歌劇改編而來,講述了喜兒被地主黃世仁霸佔後,逃進深山叢林,頭發全變白,後來被大春解救的故事
創作背景: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之後,電影局局長袁牧之和藝術處處長陳波兒決定把舞台歌劇《白毛女》拍成電影。
(4)新拍的電影白毛女擴展閱讀:
幕後製作:
人物原型:
白毛女起源於晉察冀邊區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兒」,其因飽受舊社會的迫害而成為少白頭,顧名思義被稱作「白毛女」。
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據此集體創作出歌劇《白毛女》。這部1940年代抗日戰爭末期在中國共產黨控制的解放區創作的是一部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文藝作品。
這部歌劇後來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經久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一特殊時期創作的文藝作品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
⑤ 我國第一部新歌劇是由丁毅賀靜主演的什麼
《白毛女》。
《白毛女》是東北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劇情電影,由王濱、水華執導,田華、陳強、胡朋、張守維、李百萬、李壬林等主演。該片於1951年3月11日在中國上映 。
該片由同名歌劇改編而來,講述了喜兒被地主黃世仁霸佔後,逃進深山叢林,頭發全變白,後來被大春解救的故事。
人物原型
白毛女起源於晉察冀邊區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兒」,其因飽受舊社會的迫害而成為少白頭,顧名思義被稱作「白毛女」。
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據此集體創作出歌劇《白毛女》。這部1940年代抗日戰爭末期在中國共產黨控制的解放區創作的是一部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文藝作品。這部歌劇後來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經久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一特殊時期創作的文藝作品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
⑥ 我國第一部新歌劇是什麼是《白毛女》嗎
我國第一部新歌劇是《白毛女》。
編劇是魯藝文學系的賀敬之、丁毅,作曲是音樂系的馬可、張魯、瞿維、向隅、李煥之。導演王濱、王大化、舒強。王昆演喜兒,凌子風演楊白勞,陳強演黃世仁。歌劇音樂用民歌「小白菜」等作基調,大受歡迎。
《白毛女》是一部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文藝作品。此作品後來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經久不衰。
相關藝術形式:
1951年初上映的電影《白毛女》。編導水華和王濱。田華演喜兒,李百萬演大春,陳強演黃世仁。影片1951年榮獲第六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別榮譽獎,1957年榮獲文化部優秀影片一等獎。
1965年上海芭蕾舞團演出芭蕾舞劇《白毛女》。女主角:蔡國英、茅惠芳飾喜兒;顧峽美、石鍾琴飾白毛女。該劇在1980年代沉寂之後從1990年代開始有多次上演。《白毛女》為日本松山芭蕾舞團保留劇目之一,由清水哲太郎編舞,森下洋子飾喜兒。
⑦ 白毛女簡介300~400字
不知道你說電影還是歌劇,都在這了
《白毛女》是東北電影,由王濱、水華執導,該片於1951年3月11日在中國上映。
該片由同名歌劇改編而來,講述了喜兒被地主黃世仁霸佔後,逃進深山叢林,頭發全變白,後來被大春解救的故事。
前提:1942年5月2日,毛澤東在陝西延安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使得延安的文藝工作者意識到要創作出一個全新的反映共產黨的理念的藝術作品。1945年中共七大准備召開之際,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曙光已經來臨。延安的魯迅藝術學院的一些藝術家在院長的指示下,根據1940年流傳在晉察冀邊區一帶「白毛仙姑」的民間故事傳說,加工改編出了歌劇《白毛女》。
《白毛女》將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和共產黨的階級斗爭理論結合在一起,成為解放區文藝標志物,迅速風靡各個解放區。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之後,電影局決定把舞台歌劇《白毛女》拍成電影。王濱、水華原希望仍由主創歌劇《白毛女》的賀敬之來編寫電影文學劇本,但因他無法抽身,只好改邀河北農村土生土長作家楊潤身一同創作。攝制組找到了一條新的道路,即拍成音樂片。重做的歌詞由賀敬之和張松如二位詞作家創作,重做的歌曲由瞿維、張魯和馬可三位作曲家創作。王濱導演在改編過程中,重點增加帶有傳奇色彩的唱腔。
起源:白毛女起源於晉察冀邊區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兒」,其因飽受舊社會的迫害而成為少白頭,顧名思義被稱作「白毛女」。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據此集體創作出歌劇《白毛女》。這部1940年代抗日戰爭末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創作的是一部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文藝作品。此作品後來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經久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一特殊時期創作的文藝作品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
⑧ 電影《白毛女》中,飾演白毛女的演員是﹖
《白毛女》中白毛女的飾演者是雷佳。
雷佳,1979年10月19日出生於湖南益陽,中共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文工團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黨的十九大代表。
曾獲「金鍾獎」聲樂大賽金獎、青歌賽民族唱法金獎,多次獲全軍文藝匯演一等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重要獎項,立三等功四次。2013年起任金鍾獎及青歌賽評委。
(8)新拍的電影白毛女擴展閱讀
雷佳演藝經歷:
1,2007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舞團復排推出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交響合唱音樂會《東方紅》。
2,2008年8月,參與「奧運音樂火炬接力」活動,擔任唯一一份奧運音樂國禮《中華56民族之歌》的主唱,此專輯作為音樂國禮贈送給來京參加奧運會的各國元首。
3,2012年6月,參加上海合作組織「睦鄰友好夜」文藝晚會,代表中國地區演唱《大地飛歌》;6月21日,主演國家大劇院首部民族歌劇《運河謠》,飾女主角水紅蓮。
⑨ 水華執導的電影是什麼
水華執導的電影是《白毛女》。
《白毛女》是東北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劇情電影,由王濱、水華執導,田華、陳強、胡朋、張守維、李百萬、李壬林等主演。該片於1951年3月11日在中國上映。該片由同名歌劇改編而來,講述了喜兒被地主黃世仁霸佔後,逃進深山叢林,頭發全變白,後來被大春解救的故事。
《白毛女》的幕後製作:
1950年春,由王濱、水華、瞿維三人先到河北省平山縣調查,在平山了解白毛女的傳說在當地流傳的經過,同時也考察人民的生活狀況。王濱、水華原希望仍由主創歌劇《白毛女》的賀敬之來編寫電影文學劇本。
但因他無法抽身,只好改邀河北農村土生土長、14 歲就參加八路軍的作家楊潤身一同創作。楊潤身對當地的風俗習慣非常熟悉,可以幫助電影增加地方特色。
攝制組經過爭論和反復權衡之後,找到了一條新的道路,即拍成音樂片。重做的歌詞由賀敬之和張松如二位詞作家創作,重做的歌曲由瞿維、張魯和馬可三位作曲家創作。王濱導演在改編過程中,重點增加帶有傳奇色彩的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