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新京劇電影下載
『壹』 現代京劇
現代京劇:廣義地說,五四運動之後直至今天的所有反映現實生活的京劇都可視為現代京劇。狹義地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在雙百方針指導下,通過戲曲改革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創作的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新京劇就是現代京劇。
現代京劇是在京劇的基礎上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為了宣傳民主和自由的精神,所特地編排的宣傳先進文化的精神武器.在當時起到了非常積極的宣傳作用.
建國以後,尤其是文革期間,黨提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都是封建,不能演,在江青的指導下,首先排出了《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海港》等京劇和《白毛女》等話劇,共八部,稱為八個革命樣板戲,以後又出了《杜鵑山》等,大多都是一個模式,被稱作現代戲的起源。
新中國成立以後,京劇被正式列為國粹,當時為了宣傳新生的人民共和國,所以採取了這種人民大眾在當時都比較喜聞樂見的藝術表演形式,到後來文化大革命期間排演了一大批到現在都有深刻影響的劇目.例如:《海瑞罷官》、《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一直發展到今天以表現新生事物和宣傳國家政策為主要內容.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CF%D6%B4%FA%BE%A9%BE%E7&z=0
『貳』 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經典唱段的名稱
名稱:《智擒慣匪座山雕》
1958年,上海京劇院據曲波小說《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並參考同名話劇改編,最初由上海京劇院一團創演於1958年夏。同一題材的劇目,還有北京京劇團的《智擒慣匪座山雕》、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話劇《智取威虎山》、徐克導演作品《智取威虎山》等。
該劇是上世紀50年代由上海京劇院原創的作品,經歷了無數次的修改和打磨,終成為上海京劇院的經典保留劇目,也是京劇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現代戲代表作。由童祥苓飾演的「孤膽英雄」楊子榮成為了一代人心中的永恆記憶。
歌唱片段:
這一帶常有匪出沒往返
只盼深山出太陽
管叫山河換新裝
誓把反動派一掃光
把剝削根子全拔掉
共產黨員
迎來春色換人間
甘灑熱血寫春秋
這些兵急人難
我們是工農子弟兵
自己的隊伍來到面前
春雷一聲天地動
胸有朝陽
等到那百雞宴痛殲頑匪凱歌揚
堅決要求上戰場
心潮難平
飛速前進
除夕夜
(2)現代新京劇電影下載擴展閱讀:
智取威虎山歷史資料:
一九四六年冬,我人民解放軍在東北戰場取得輝煌勝利,為落實毛主席「建立鞏固的根據地」的指示,某部團參謀長率一支追剿隊進入深山,發動群眾、組織民兵,以便消滅逃進威虎山的座山雕土匪武裝。參謀長派偵察排長楊子榮改扮土匪,打入威虎山。楊多次戰勝凶惡、狡猾的座山雕的盤問與試探,取得了座山雕等人的信任,被封為威虎山老九。
他利用「九爺」的身份,以「練兵」為名,送出情報。當追剿隊得到情報整裝待發時,被我方逮捕的土匪欒平在被押送途中逃到威虎山,給楊子榮造成了嚴重威脅。但楊臨危不懼,主動進攻,親手處死欒平。並借為座山雕祝壽之機,將全部匪徒集中在威虎廳用酒灌醉,追剿隊和民兵及時趕到,全殲頑匪。
參考資料:網路-智取威虎山(革命現代京劇)
『叄』 中國京劇現代劇目是什麼
建國後,京劇藝術得到新生。整理了大批傳統劇目,編演了許多新歷史劇和現代戲,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貢獻。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撥亂反正,京劇藝術又得到了復甦,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經整理、改編的主要劇目有《白蛇傳》、《野豬林》、《將相和》、《楊門女將》、《穆桂英掛帥》、《紅娘》、《望江亭》、《李慧娘》等。創作的歷史劇有《逼上樑山》、《三打祝家莊》、《滿江紅》、《武則天》、《謝瑤環》、《黑旋風李逢》、《海瑞罷官》、《正氣歌》、《徐九經陞官記》等。現代戲有《白毛女》、《趙一曼》、《黛諾》、《奇襲白虎團》、《節振國》、《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等。
希望採納
『肆』 韓先生某日持所購京劇票去北京某劇院觀看「 韓先生某日持所購京劇票去北京某劇院觀看「 新新京劇團」排...
(3)法律事實有韓先生的購票行為、劇院未能按約定舉行演出的行為、法院的判決 (
『伍』 現代京劇海港的創作年代
《海港》(原名《海港的早晨》)原本是上海京劇院1964年排演的一部反映碼頭工人教育下一代體裁的淮劇。由著名淮劇演員筱文艷在劇中飾女主角、黨支部書記金樹英。這出戲演出後受到碼頭工人的熱烈歡迎,劉少奇和周總理也都給了肯定和鼓勵,並親切接見了筱文艷等演員。1964年冬,正致力於京劇現代化的江青在上海觀看了這出戲也很感興趣,並產生了將其搬上京劇舞台的想法。他對陪同她前來看戲的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張春橋說:「《海港的早晨》體裁不錯,也可以編成京劇嘛!」
江青既有此想,素來視江青話為「聖旨」的張春橋二話沒說便親自掛帥,組織上海京劇團一班人馬將淮劇《海港的早晨》改編成了京劇,並將劇中主人公名字由金樹英改為方海珍,劇名也改成了《海港》。1969年夏,張春橋在上海錦江飯店小禮堂召開《海港》創作修改會議,因了江青階級斗爭的新需要,給戲中反面人物錢守維定調便成了《海港》此次改編的重頭戲。1971年11月,革命現代京劇《海港》經張春橋和上海市委的精心修改以及全劇組人員的共同努力,終於進京在首都劇場演出了。
1973年10月,《海港》在全國公映,並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陸』 京劇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個里程碑的事件,是什麼
京劇從形成發展至今,歷經近二百年,大致可以劃為四或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徽班進京,演化形成京劇。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程長庚等。程被認為是奠定京劇的開山鼻祖。
第二階段:京劇開始出現第一個鼎盛期,並進入宮廷,被上層貴族視為顯術。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譚鑫培,包括楊小樓等。譚創造了京劇第一個流派,也是老生行影響最深遠的流派。楊則創立了武生行影響最大的流派。他們也是相當長一個時期「京朝派」衡量京劇規范的主要標准。當時的上層貴族幾乎莫不以會哼上幾段道地的京劇為榮。
第三階段:梅蘭芳的「古典唯美主義」表演,在菊壇大放光芒。梅氏的《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等都是「古典唯美主義」表演的不朽典範。梅蘭芳成了中國戲劇的象徵,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梅蘭芳也許就沒有京劇作為中國「國劇」的地位。「古典唯美主義」表演,特別符合知識分子和社會上中層追求「古典美、典雅美」風尚的欣賞要求。余叔岩在繼承譚鑫培等人的基礎上,對生行藝術有重要的演化推進,使京劇向著「文人品味、典雅風尚」的方向大大發展了。梅蘭芳崇尚中正平和,追求「圓美、高華」;程硯秋反梅氏之道而行,他深諳太極之道,他的唱極盡陰陽、背反、開闔、頓挫、婉轉之變;馬連良於譚、餘外另闢蹊徑,創華麗新風;他如四大名旦之尚、荀,前後四大須生之言、高、譚、楊、奚,凈行之金、郝、侯等,均各領風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藝術觀和風格特點。但我覺得無論梅、余、程、馬等等,他們的共性大體上都是不離這個「古典唯美主義」主導表演原則的。譬如程硯秋的《春閨夢》、《鎖麟囊》等同樣是這方面的傑出經典(但需要指出的,程氏藝術同時又是滲透著強烈現實主義的)。他們從這個大原則出發,結合自身特點,創立了各個流派,形成了流派紛呈的局面,並創作了大量精彩的劇目和膾炙人口的著名唱段。對京劇的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這中間,甚至有時追求唱腔、身段等表演技術的「美」成為第一位重要的東西,而劇情主題、劇本結構和人物關系的合理性反而顯得不那麼特別重要。
第四階段:嚴格說應是和第三階段同時期(為敘說方便,單列之)。以周信芳為代表的海派京劇,處於當時南方經濟開放地區,面對外來文化廣泛深入,強調以具有鮮明現代特點的表演手法和形式(包括運用現代手段),強調故事情節化和人物個性化,強調「處處以平民化為目標」,以適應廣大市民階層的欣賞需要。周信芳本人更是高舉現實主義大旗,敢於打破形式主義的束縛,開創了獨特的麒派藝術。如果說京派藝術更多崇尚典雅、含蓄、中正、大方、蘊藉、婉約甚或凄美之風,那未海派藝術則著重強調通俗、慷慨、激越、開張、壯美之情(當然也並不排除互相兼蓄者)。我們不妨稱之為「通俗現實主義」或「通俗壯美主義」的表演。它的傑出貢獻和意義在於使京劇演化為一種大眾化藝術,更加接近平民大眾。其影響廣及京劇其他行當和一些地方劇種甚至話劇和電影。(裘盛戎、袁世海都自號為麒派花臉,趙曉嵐以麒派花旦為榮,話劇大師金山甘列麒派門下。。。。)那時,連「剃頭」的、「修腳「的,都會唱上兩句《追韓信》。抗日戰爭爆發後,以周信芳為代表,創編了一批具有愛國精神和民族意識的劇目,如《徽欽二帝》、《史可法》等。這個階段,京派和海派互相影響,互相滲透。
第五階段:新中國建立。新的文藝思想對京劇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時代要求文學藝術反映現代生活,歌頌英雄和崇高精神境界。這也必然成為時代、社會、人們對京劇的要求。李少春,以及他的同事們和他們的劇團,包括袁世海、葉盛蘭、杜近芳等,和翁偶虹、范鈞宏、阿甲等編導人員。站在這個潮流的前面。這期間,他們堅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改革創新,實行編、導、演結合的體制,編演了堪稱新經典的《野豬林》、《將相和》、《大鬧天宮》、《白蛇傳》、《九江口》、《響馬傳》、《謝瑤環》、《滿江紅》等等,以及和北京京劇院合作創演的《赤壁之戰》。。。。吸引了各個不同階層的觀眾。這些新劇目,相比《四郎探母》、《大*探*二》、《武家坡*大登殿》、《玉堂春》等等一類傳統老戲,無論是劇情主題、思想內容、表演形式、人物形象等各個方面,都確實算得上是一種「新京劇」。特別是他們首創了《白毛女》和被稱之為「第一流編劇、第一流導演、第一流演員的結晶」的《紅燈記》等現代京劇。在京劇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通過到各國演出,又使新中國的京劇向各國人民作了有深遠意義的傳播。他們上述一系列做法,帶動、影響了全國各個京劇團體。梅、周、程、馬、譚等之後,一批三、四十歲的中青年傑出京劇表演家,成為新時期中國京劇的主要闖將、開拓者和生力軍。除上面已提的李、袁、葉、杜,還有言慧珠、裘盛戎、高盛麟、張君秋、厲慧良、關肅霜等等,都在這個階段各顯身手。他們或以崇尚傳承「古典唯美主義」為目標,或以追求體現新的京劇現代觀為理想。他們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進入這個新時期後,追創單一唱法演法之「新流派」,已不再是劇團和演員的最主要奮斗方向。戲劇主題思想,以及圍繞主題和人物,運用各種京劇表現手段----唱念做打,甚至現代藝術手段,使整個演出達到最佳效果,則成為更重要的標識。這正是新中國建立後新流派產生少的原因之一。)
而在這個階段中,李少春稱得上是新時期京劇改革創新方面一位最突出的代表人物、領軍人物。正如周信芳稱李少春是「青年領袖」,翁偶虹稱之為「哲人」,電影大師趙丹稱他是「具備了新的思想意識」的「新藝人」,話劇界的黃宗江贊他「是繼承流派、發展流派、突破流派的一個典範」。曹禺先生也贊賞道「允文允武,男為李少春,女為關肅霜。」 而京劇界同行則稱他為「李神仙」,和他同齡的張雲溪說,李少春是「京劇界多少年來罕有的全才、文武技藝達到當代顛峰的一流大師!」
現在戲劇理論界有人將上述現象稱為「李少春旗幟」,將李氏的戲劇觀念和實踐稱為「李少春演劇學派」(如何概述這一現象還可作進一步探究)。這個「學派」遠不是一般意義的個人風格流派。在我看來,它是以體現和弘揚中華民族「崇高精神」品質作為京劇創作的指導觀,打破了京派、海派以及行當、個人流派的界線,而將京派的「古典唯美主義」表演特點和海派的「通俗現實主義」表演特點融合於一體,將多種行當,多種流派融合於一體,並吸取話劇、電影的一些手法。注入他們的新劇目之中。有人說如果梅蘭芳崇尚的是「古典和諧美」,而李少春的藝術追求則是「現代崇高美」。我個人認為李氏是將兩者有機的結合。他的表演,既是古典的,又是現代的,既是和諧美的,又是崇高美的。一切從劇目主題和人物出發。以現實主義崇高精神為指導,充分運用京劇古典程式手段,舊程式不合適的,就敢於破之,用新的卻又是符合京劇基本規律的程式來取代。它仍然姓「京」,但是是適合新時代的「新京劇」,將中國京劇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這是一個開創中國京劇新里程的傑出功績。這個功績,當然不只是屬於李少春一個人的,而是同時屬於前面所述一大批闖將開拓者的。也是屬於他們的前輩的,屬於所有支持並參與京劇改革創新的人們(包括和他們並肩戰斗的老藝術家)。但不能否認,李少春確確實實無愧為這個時期的一面旗幟。《野豬林》一劇則是這方面的一個重要標志,堪稱集李氏戲劇觀之大成,是在中國京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爍古耀今的不朽經典。而《紅燈記》也被一些學者稱為「京劇現代戲發展史上一個不可磨滅的里程碑」。一出改編傳統京劇,一出新編現代京劇,永載於中國京劇之廟堂。李少春的名字,在中國京劇史上必將名垂千古。
綜觀京劇近二百年發展史,在這四或五個階段-中,聳立著五個最具標志性的里程碑:第一個標志性里程碑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程長庚;第二個標志性里程碑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譚鑫培和楊小樓;第三個標志性里程碑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梅蘭芳、余叔岩、馬連良和程硯秋,與此同時,並峙的又一個里程碑(或稱第四個標志性里程碑)最主要代表人物是周信芳;第五個標志性里程碑,也即新中國建立後,「新京劇」矗立起的新里程碑,涌現了一批傑出代表,其中的領軍人物是李少春。
京劇近二百年發展過程中,涌現了出大批優秀傑出表演家,創造了眾多流派。然能真正從戲劇思想方面形成「藝術學派」的,我個人認為應推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李少春等。
當前,人們喊出了「振興京劇」的口號。京劇界在繼承前輩們藝術遺產的同時,需要從他們曾經走過的道路中吸取經驗和營養。其中,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李少春等人的戲劇藝術思想尤其需要京劇界以至戲劇界作進一步深入研究。
『柒』 樣板戲是一個單獨的劇種,為什麼有些樣板戲被稱為現代京劇
所謂樣板戲,就是樣板,也就是戲曲的標准模板,這個模板的依據,就是兩個: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及解放後毛澤東同志關於文藝工作「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以及「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指示。
《智取威虎山》當中,楊子榮《打虎上山》片段,幾乎是至今無法超越的京劇片段,現代舞台劇的布景,西洋樂器和中國傳統京劇樂器完美配合的伴奏,揉合歌劇元素的唱腔,交響樂風格的音樂,真正體現了什麼叫「現代京劇」,什麼叫「樣板」。
可惜的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文藝作品,越來越少了。
『捌』 哪裡有電影現代京劇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可以下載
上土豆網,或者優酷網。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D6%C7%C8%A1%CD%FE%BB%A2%C9%BD&ty=21&fr=ala3
『玖』 1970年版革命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價值多少
如果是全套,全新的價格大約550元,舊的就大打折扣,信銷的就不值錢了,單枚票大約1到5元。
『拾』 樣板戲都是什麼啊!!!!!
樣板戲在當代社會中的現實存在以及對它們的評價,是一個經常困撓戲劇界的課題。這里論及的 樣板戲 與它的本意略有區別,因為現在經常可見的 樣板戲 主要是其中的京劇劇目,像芭蕾舞《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雖然同屬 樣板戲 ,限於技術、市場等多種原因,其身影如今並不多見,至於交響樂《沙家浜》更難重新上演。第一批「八個革命 樣板戲 」定型之後若干年裡又出現了「第二批 樣板戲 」,其中的京劇劇目如《平原作戰》和《杜鵑山》等,與此前的《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劇目一樣仍然活躍在今天的戲劇舞台上,構成了戲劇理論界關注的 樣板戲 現象。
八大樣板戲標准版本是指:
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和《奇襲白虎團》,革命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以及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