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台灣新電影運動正式終結

台灣新電影運動正式終結

發布時間: 2022-09-10 04:59:01

① 日殖時期,台灣電影的發展是怎樣的

日據早期的台灣電影,從攝制、發行、放映到觀看,都是日本人的特權。1901年,日本人高松豐次郎在台北西門町投映十多部粉飾殖民統治的新聞記錄片。台灣華文電影開端於1925年,劉喜陽、李松峰、鄭超人、張雲鶴、李延旭等人成立台灣最早的電影團體「台灣映畫研究會」,拍攝台灣人的首部故事片《誰之過》,仍有殖民力量的參與與滲透。1929年,「百達影片公司」拍攝俠義愛情片《血痕》,十分成功。從1931年開始,日本殖民政府逐漸加強電影控制。一方面攝制、引進日本殖民影片,一方面禁止引入大陸影片,並限制台灣本土電影的活動。伴隨「皇民化運動」的興起,台灣電影也納入到這個體系中。但台灣電影人並未放棄努力。1937年,台北成立了台灣人自己投資設立的第一電影製作所,拍攝的首部作品是愛情悲劇《望春風》,情節的本土氣息濃郁,可以說是當時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悲慘生活的寫照,較為成功。同時,台灣電影人突破日本人的限制,極力引入大陸影片,以民族文化與精神抵制日本的文化殖民。他們從上海、廈門、南洋等處購買電影版權或舊片。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抗戰結束,台灣各地近二十個映畫社放映大陸影片近三百部,包括三十年代左翼電影工作者攝制的影片,如《故都春夢》、《野草閑花》、《漁光曲》、《愛情與黃金》等。
1941年12月,日本實施「電影界新體制」,進一步加強控制,台灣人無法製作自己的電影。

② 台灣新電影運動的特徵

http://cache..com/c?m=&p=882a9443999f18fc57ea8c62525f&user=
這里有詳細的

③ 張藝謀經典作品《紅高粱》「歡樂頌」式的電影 是終結也是開始

《紅高粱》此後的張藝謀再也沒有拍出《紅高粱》這般「歡樂頌」式的影片,他後來的影片應該說更落地,也更沉鬱。不變的是,張藝謀對視覺的迷戀。

時光網特稿 當下的中國電影被有些人稱之為「黃金機遇期」,竊以為是相當精準的,但明白無誤的現實是,我們正以極其充沛的精力在浪擲這段美麗的時光。

至於說到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在我看來,有兩段。第一個是1930年以孫瑜執導的聯華公司的創業作《故都春夢》為肇始,直至1937年的中國早期有聲電影的高峰《馬路天使》。第二個黃金期較為復雜,但卻更為深刻。

香港是以嚴浩、徐克、許鞍華等導演掀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台灣則是由侯孝賢、楊德昌、王童所創立的台灣新電影運動。

大陸這邊則是由第四代、第五代導演所共同完成的一整套從內到外的電影語言 探索 ,時間是1979年到1989年。這是冷戰即將結束之時,華語電影的一次不約而同的集體大爆發。它最突出的表徵是讓全世界對東方電影有了全新的認識。不僅僅是這些年輕,或不太年輕的電影人,他們的視聽系統已自覺或不自覺地與世界認知領域高度接壤。還在於,在這些勤於思辨,且能有的放矢的華語電影當中,能讓他們一窺這個古老民族的過去和現在,且姿態往往是置民間與官方皆不顧,一個猛子扎向他們尚能自洽自如的家國夢。

而在這其中,張藝謀初試牛刀的《紅高粱》率先登頂於國際舞台,獲得當時還叫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高榮譽——金熊獎。那一年張藝謀迎來了他生命第三個本命年。姜文恰好是第二個本命年。鞏俐正值她22歲的芳齡。攝影顧長衛則三十而立、著名音樂家趙季平四十剛出頭。

依現在的眼光來看,《紅高粱》是一部極其年輕又相當成熟的電影。當時的人們,更願意將其看作是為華人「長臉」的一部電影,基於此,這部藝術氣息濃厚的影片,在市場上同樣受到熱烈歡迎。這種情況也適用於勇奪威尼斯金獅的《悲情城市》,同樣在台灣電影市場獲得高票房。不難看出,人們去看電影,不僅僅是去享受光影晃動時人心的起伏,也是一種潛在的對民族身份的證明。後來,隨著華語電影頻頻在世界影壇折桂,人們也就見怪不怪,又回復到本初的觀影慣性中去了。

應該說,《紅高粱》的巨大成功,最大的受益者,還是張藝謀,這個北京電影學院78級攝影系的超齡生。他可以說是中國導演里第一個具有廣泛明星效應的導演(不涵指石揮、金山、崔嵬、成龍、周星馳、姜文這樣的演而優則導的超級大腕)。一時之間,他的經歷、他的緋聞,都成為人們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而他之後執導或出演的每一部影片都倍受關注。

連張藝謀本人也沒想到,他因《老井》中孫旺角一角成為東京國際電影節首位影帝。但在此之間,張藝謀以800元人民幣從莫言手中拿下了《紅高粱》的電影改編權。由時任福建電影製片廠廠長的陳劍雨和後來任《三聯生活周刊》主編的朱偉共同執筆,出於山東民俗方面的考慮,莫言也參予其中。也正是在莫言的幫持下,當地縣委批了五噸化肥,才使那些行將枯萎的高粱地重又茁壯生長起來。顧長衛對高粱地的所進行的視覺呈現,直接從新藤兼人的《鬼婆》那裡取經。那一片充溢著對女性身體的想像性復原,那麼《紅高粱》里的那裡隨風搖盪的莖桿,同樣也閃耀著女性的光芒。

莫言在拍攝期還請劇組人員上他的山東高密老家吃飯,當時莫言擔心鞏俐並不能勝任九兒這個角色,在莫言看來,鞏俐身上的學生氣太重,毫無鄉野之風。看過成片後,莫言承認自己的判斷有誤。

我早年看過鞏俐在《紅高粱》之前出演的一部電視單本劇《暑假的故事》,她飾演一家庭教師。一眼看出,她的歐版身材非常搶眼,且她不笑的時候比她巧目倩兮之時更加動人,有著國內女演員所少有的冷硬之姿。張藝謀在中央戲劇學院挑選演員時,曾在鞏俐和史可之間徘徊。兩人都有著東方女性所少有的挺拔豐滿,不客氣的說法,眉宇間都有一些殺氣。坊間流傳,在二人僵持不下時,是以猜硬幣的方式決定誰來實現她們的銀幕首秀,最終定下了鞏俐。私以為,是鞏俐山東人的籍貫,才能她險勝過關。

在相當長的時間,不管張藝謀電影中的主創換了一拔又一拔,雷打不動的依舊是他曾經的愛人同志——鞏俐。鞏俐也憑《秋菊打官司》中洗盡鉛華的表演奪得威尼斯電影節影後。鞏俐在張藝謀的電影中不管其身份和樣貌如何,永遠是美麗的、倔強的、深情的、隨時准備不惜一切代價,但在大多時候,都不得善終的女性形象。正是從鞏俐那些光芒四射的人物身上,人們彷彿看到了這一代人的「怕」與「愛」。

《紅高粱》也滲透出這樣的「怕」與「愛」,本片最初名為《九九青殺口》,最終還是沿用了原作的名字。這是一部殺氣騰騰的電影,死了很多人,其中包括九兒的前夫,以及愛慕過她的掌櫃,還有疑似與九兒有染的土匪。在這樣一部經由抗日題材包裝下的影片里,荷爾蒙的氣息被黃沙一浪一浪地鼓盪著。

在張藝謀看來,這是一部彌漫著酒神精神的,生命力極度恣肆飛揚的影片。但在另一些看來,那些不用腰帶的棉襠褲,經由想像臆造出來的造酒工藝,實際有著後殖民主義傾向。此說法,在學界流傳甚廣也甚久,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再提了。但對於第五代導演所激揚出的那場轟轟烈烈的電影運動,不少人認為《紅高粱》是一場虛火極旺的終結。

假如說第五代熱衷於文化反思、尋根意識、以及由此帶來的弒父情結,在《紅高粱》那裡,其實都能一一地找到。也許是《紅高粱》太過喜氣洋洋、而缺乏帶有沉重自伐意味的憂患感。又或者那紅色的高粱、白色的太陽等景觀太過鮮艷奪目,而將第五代最為自豪的意象美學拖進了死胡同。

還有人不滿於居於象牙塔之上的電影 探索 ,被廣泛的受眾所擁抱,認為這是一種從眾、一種流速,當姜文高唱「妹妹你大膽地往前啊」,又很快傳遍大街小巷之時,還有人痛心疾首,言及這是藝術品格的淪喪。更有人指出,影片已從對土地的敬服橫渡到對生命的禮贊,影片所著力描繪的無遮無攔的人格力量,是一種脫離現實與人生的,很難看到對岸的,被架空的理想狀態。但也許正因於此,生命的勃發和升騰只能在影像里成為一場仿似永無止境的狂歡。

此後的張藝謀再也沒有拍出《紅高粱》這般「歡樂頌」式的影片,他後來的影片應該說更落地,也更沉鬱。不變的是,張藝謀對視覺的迷戀。而在《紅高粱》里那個不安於室,隨時准備紅杏出牆的女人。與她匹配的則是一個乖戾而無能的丈夫,另一個時而懦弱、時而頑強的男性余占鰲(姜文飾)始終沒能上演出一幕英雄救美的大戲。

這樣的泛著血腥的三角戀在《紅高梁》這里是九兒的飲彈收場,而其後的張藝謀的創作則是偷情與刺殺所共同演繹的二重奏。《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滿城盡帶黃金甲》、《三槍拍案驚奇》,甚至包括《有話好好說》和《歸來》都有這般的壓抑和終不得志。這樣看來,《紅高粱》則像是張藝謀的一個夢,他後來的創作則由著他對無孔不入的現實所生發的一聲聲沉渾有力的叩問。

④ 關於台灣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獎者明驥的簡歷及祖籍

明驥1939年出生於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水坪鎮劉家河村,1949年赴台,畢業於政工幹部學校暨管外語學校。歷任中國國民黨將軍、中影公司製片廠廠長、總經理、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部長級)、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俄文系教授)、台灣電影戲曲協會理事長、烏克蘭國際斯拉夫科學院院士等職務。八十年代初期,明驥離開政壇,專心研究東歐問題,著述豐碩,在美國和台灣學術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明驥先生曾以80多歲高齡往返於兩岸及美國,呼籲承認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為反獨促統而奔走。

1977年出任「中影」總經理。他富有學識,為人開明,上任之初便發出了與最高當局不同的聲音:「我接任後,應時時求新求變,『抗日』題材與『政宣』電影雖然還能拍,但我不拍,時下的首要是展開新的文化任務。」李行的「鄉土電影」也正是在明驥入主「中影」的背景下重新興起。

時至八十年代初,面對業界危難,明驥銳意變革。他先從引進「新力量」著手,從1981年起,吳念真、小野、陶德辰、段鍾沂、黃嘉生陸續被招入「中影」,擔任編審、企劃、製片、宣傳等工作。82年「新聞局」也順應民意,取消了「劇本預審」制度。電影人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間。同樣是在這一年,「中影」推出了由四位年輕新導演聯合創作的《光陰的故事》 。這是比較公認的台灣「新電影運動」的開端。

明驥在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任內,創建台灣第一座電影文化城,成立台灣第一座電影沖印廠,推動「精製作、小成本」的全新風格製片方針,培育電影技術人才,開啟了「台灣新浪潮電影」的時代。當時在新電影浪潮中成長的導演,現在都已經是著名的編導,包括侯孝賢、陳坤厚、楊德昌、萬仁、柯一正、張毅、王童、廖慶松、托德辰、曾壯祥、朱天文、小野、吳念真等人。[1]

明驥 - 文學作品
明驥獲獎《蘇聯外交史》明驥 編著黎明文化

《中俄關系史》 明驥編著 三民書局

《銀河採薇》 明驥 編著 黎明文化 民國76 [1987]

《北國探索》 明驥 編著 台北正中書局 民國78[1989]

《俄羅斯風雲》 明驥 編著 黎明文化 民國83[1994] [1]

另著有:《傳情一海鷗》上、下集(俄文版)、《現代俄語復合句之研究》(俄文版)、《蘇聯民族問題之興起與發展》、《訪蘇見聞記》、《北國探索》等著作

明驥 - 影視作品
竹劍少年 (1984) .... 監制[1]

霧里的笛聲 (1984) .... 出品人

小爸爸的天空 (1984) .... 監制

戰爭前夕 (1984) .... 監制

小畢的故事 (1983) .... 監制

天下第一 (1983) .... 監制

兒子的大玩偶 (1983) .... 出品人

魔輪 (1983) .... 製片人

光陰的故事老師斯卡也答 (1982) .... 製片人

光陰的故事 (1982) .... 製片人

大遠景 (1982) .... 製片人

苦戀 (1982) .... 監制

龍的傳人1981 (1981) .... 製片人

動員令 (1981) .... 製片人

花飛花舞春滿城 (1980) .... 製片人

血濺冷鷹堡 (1980) .... 製片人

大湖英烈 (1980) .... 製片人

Z字特攻隊 (1980) .... 製片人

緊迫盯人 (1979) .... 製片人

我愛芳鄰 (1979) .... 製片人

源 (1979) .... 製片人

西風的故鄉 (1979) .... 製片人

天狼星 (1979) .... 製片人

錦標 (1978) .... 製片人

香火 (1978) .... 製片人

一個女工的故事 (1978) .... 製片人

明驥 - 金馬獎
2009年11月28日,第46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今晚在台北縣縣府大樓舉行,推動台灣新電影的幕後功臣、前中影總經理明驥獲頒終身成就獎。

明驥說,感謝所有參加台灣新電影製作的夥伴,也感謝所有支持者及家人。[2]

⑤ 台灣新電影的介紹

指20世紀80年代台灣青年電影藝術家的電影革新運動,是台灣戰後一代新的文化精神的形象體現。台灣新電影作為一種藝術運動,是從1982年8月四位台灣電影屆新導演合作導演的影片《光陰的故事》開始的,其代表人物有楊德昌、侯孝賢、柯一正等。期間的代表作有《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冬冬的假期》等。

⑥ 光陰的故事的影片評價

1982年,由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聯合執導的集錦式電影《光陰的故事》拉開了台灣新電影運動的序幕,台灣電影史的一片燦爛就此孕育而出。楊德昌、柯一正、陶德辰都是從美國留學歸來,張毅從事小說創作,這四個人都是從未拍過商業劇情片的新手,低成本拍攝從而減少商業回收壓力、在題材上開掘了「成長與歷史」的主題以及清新的紀實影像都是該片帶來的開拓性意義。
該片的劃時代意義體現在多個方面,在體制上,起用年輕導演,突破中影用人成規;低成本拍攝減少商業回收的壓力來換取創作的自由,為台灣新電影鋪下一條返樸的路向;在題材上開掘了新電影的成長-歷史記憶主題,也牽引出本土經驗的回顧;在影像風格上,以清新朴實的紀實影像與當時的電影風氣相區別;故事以低調處理,一反做作的戲劇模式。
該片由《小龍頭》、《指望》、《跳蛙》和《報上名來》四段構成,影片時代背景是漸進的,分別表現了「童年」、「少年」、「青年」、「成年」這成長的四個階段,四位年輕導演描寫出各自對周圍世界的感覺。楊德昌執導的《指望》是全片中技巧最成熟、藝術造詣最高的一段。13歲的少女小芬暗戀房客大學生,滿懷美好幻想的時候無意撞見姐姐和大學生之間的戀情,單戀只留在她心間伴她成長。《指望》將少女對於異性的夢想描述得格外真誠而細致。陶德辰導演的《小龍頭》描寫一個乏人關心的孩子小毛終日沉迷於幻想世界。導演拍出了童真情趣,同時也寫出了父母與兒女的隔膜。《跳蛙》由柯一正執導,影片以大學生為主題,以自由、奔放的筆調描寫一個大學生想干件轟轟烈烈的大事,結果像青蛙一樣不安閑、不停地跳動,卻找不到自己確定的目標。影片還藉此批判了現代生活中許多荒謬的現象。《報上名來》由張毅導演,講遷到新居後的一個早晨,年輕夫妻大衛和芬蘭上班時遇到的誇張故事,在描述成年的無奈的同時也指出了台北日趨繁華帶來的一些社會問題。

⑦ 楊德昌個人資料 尤其是出生日期

具體哪月哪日好像找不到信息,只知道是1947年生的

楊德昌(1947—2007.6.29),台灣電影導演,其電影作品深刻、理性,有強烈的社會意識,被稱作「九十年代最具影響力的台灣大師之一」、「台灣社會的手術燈」,在世界影壇享有盛譽。
楊德昌出生於上海,成長於台北,祖籍廣東梅縣。1949年2月,一歲多的楊德昌隨父母遷台,自此成長在台北。
楊德昌1969年畢業於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控制工程學系。在大學里,受西方思想影響,楊德昌一畢業就出國留學,1970年進入佛羅里達大學研讀計算機碩士,1974年轉赴美國南加州大學念電影並成為導演,但沒修完課程就離開。後來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附屬海軍國防反潛研究所擔任計算機設計。2007年因大腸癌於美國當地時間6月29日於洛杉磯比佛利山莊的住處病逝,享年59歲。他的去世被認為是「台灣獨立電影時代的終結」。
1982年參加拍攝《光陰的故事》,該片被稱作台灣新電影的開山之作。1983年編導《海灘的一天》。1985年編導《青梅竹馬》,1986年編導《恐怖分子》。1991年編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4年編導《獨立時代》,被評為1994年台灣十大華語片之一。1996年導演《麻將》,2000年導演《一一》。 楊德昌的電影主要描寫台北城市生活,與侯孝賢的鄉土電影形成鮮明對比。楊德昌與台灣知名歌手蔡琴曾有過婚姻,但已離婚。

⑧ 在台灣新電影運動中被稱作新電影真正的開山第一片是下列的哪部電影

《兒子的大玩偶》
改編自鄉土作家黃春明的作品,和《光陰的故事》一樣是集錦片,但該片批判和諷刺的力度更為辛辣,三段小人物各自的酸甜苦辣,更為直觀地反映台灣底層人群的生活。該片頗具里程碑式的意義,被稱作是新電影真正的「開山第一片」。自此後,新電影開始作為一個新的電影現象和潮流而存在。
http://ke..com/link?url=jqkbAHKww_PUSVna

⑨ 你心目中的侯孝賢電影三佳分別是哪三部

侯孝賢是台灣新電影運動(1982-1987)的代表人物之一,還有楊德昌、曾壯祥、萬仁等。他們的作品有《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小畢的故事》《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等。

台灣新電影運動興起的原因有:
1、電影業的不景氣,中影改組;
2、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影響;
3、新的電影觀念(作者論、藝術電影)等美學標準的輸入(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等;
4、新的人才的涌現(獨立製品相對自由為侯孝賢、陳坤厚等本土人才的出現提供了機會,留學歐美的青年歸來如萬仁、楊德昌、柯一正)
5、台灣社會的轉型:70年代末國民黨權威統治的松動,台灣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

之所以認為這是一部偉大的史詩般宏大的影片,是因為侯孝賢不再只是把創作投視於自身的記憶,而投向了整個民族國家的記憶,這是大師級導演的水準。就像中國第五代導演張藝謀有《活著》、陳凱歌有《霸王別姬》、田壯壯有《藍風箏》,這些同樣都是把視線投向了社會的。

不再拘謹於小我,而是通過小我投射到整個社會。

一個導演能有這樣的勇氣,有這樣的擔當,能夠直面國家民族的歷史,我想這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在題主所說的主流電影界評價最高的原因吧。

⑩ 電影《集結號》是有誰導演的此影片獲得了什麼獎項

馮小剛重回賀歲檔,這次帶來了《集結號》。此時中國電影已經進入高速發展的時代,這一年進口好萊塢《變形金剛》國內票房的官方統計數字達到2.7億人民幣。現在不是電影沒人看,而是在看誰的影片——國產影片的吸引力顯然沒有好萊塢影片的大,國產電影依然面臨著為好萊塢培育了市場後,黯然退出舞台的尷尬。因此,中國電影應該是什麼面貌依然和十年前一樣,緊迫而模糊。


從《集結號》來說,這個未必是國內最好的戰爭電影,正如《甲方乙方》不是國內最好的喜劇電影,但是如果《集結號》能夠像《甲方乙方》一樣,為中國電影指明未來的道路,一樣功莫大焉。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956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929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937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663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656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296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572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995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1048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