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笛的電影主題
⑴ 寫《牧笛》觀後感
初夏,長堤上的垂柳,輕蘸著小河的水面。蟬聲陣陣。這時,悠揚的笛聲由遠而近。一個十歲模樣的牧童,身穿白背心、短褲,赤腳,橫跨在牛背上,吹著短笛。
笛聲婉轉悅耳。牛的步子也合著節拍走得輕松歡快。笛聲引來一雙蝴蝶,象是給牛引路,牛左顧右盼,似乎已沉醉在眼前的一片生機中。
柳堤後頭,溪聲淙淙。幾條小魚在水裡穿梭游戲。牧童要過河,可是,牛太貪玩了,它趟著水,身子慢慢往下沉,水淹過牧童的小腿,水淹到牛的脖子,牛快活地噴著響鼻,吹起朵朵水花。牛玩的高興,昂起頭「哞----」的長叫一聲。牧童揮手要牛上岸,牛不理會。牧童潑弄著水直潑牛頭,牛索性眯起眼睛,愜意地領受這份享受。牧童猶豫了一下,明白了,他舉起笛子一吹,牛立即隨著笛聲上岸了。
岸邊,牛在草地上吃草。牧童坐在高高的樹丫杈上,玩弄著自己的短笛。這時,附近傳來黃鶯的美妙的歌聲。當他發現黃鶯停在竹枝上,正恰然自得地唱歌的時候,他是多麼高興啊。他先是用笛子模仿黃鶯的歌聲,接著笛韻抑揚,比黃鶯的歌喉還要清脆動聽。黃鶯和笛子一吹一唱,互相應答,給大自然格外增添了歡樂氣氛。牛從蘆葦後面探出頭來,豎起耳朵在聽。突然,笛音一轉,吹出又高又尖的花腔,象千百粒珍珠在那裡滾動,黃鶯給難住了,它怎麼也唱不上去,只好羞慚地飛走了。
牧童愉快地半躺在樹丫杈上,仰望頭上風吹的樹葉顫動,笛子和黃鶯的裊裊餘音還在耳邊繚繞,他的眼皮不由自主地慢慢合攏了,甜甜地睡著了,手上還緊緊握著他心愛的短笛。
睡夢中,牧童彷彿聽到牛在叫,他從樹上望出去,原來的竹林、草坡都變得無影無蹤,不知什麼時候牛竟跑到遠遠的土崗上去了。蒼翠的峰巒象一座大屏風似的矗立在土崗後面。峰巒下霧氣蒸騰。
似曾相識的一對彩蝶,逗引得牛兜兜轉。牛撲向彩蝶,可是撲不到。突然,凌空傳來了一陣奇妙的音樂,它象古琴演奏,又象流水的聲音,或者說是古琴和流水的交響。它是太奇妙了,若遠若近,或高或低,在山谷的四周振盪迴旋。牛豎起耳朵聽得出了神,它的腳步慢慢地向土崗背後走去,最後,在雲煙迷茫中完全消失,樂聲也跟著消失了。牧童大聲喚牛,卻沒有反響,只有呼喚的回聲從這山到那山逐漸逝去。
牧童越山過嶺尋找他的牛。山谷間,清溪縈回。漁翁撐著小竹筏過來。牧童向漁翁招手。漁翁讓牧童坐上小竹筏尋牛。
大樹下,一群水牛在吃草。兩個放牛娃正鬥蟋蟀玩。牧童走來向他們問訊,他們擺手錶示沒有看到他的牛。
一條羊腸小徑,兩個少女正挑柴下山。牧童趕來問他們,可曾見到走失的牛;她們遙指山頂點點頭。
牧童急忙向山頂奔去。
山路越走越陡,牧童走得很吃力。他爬上一塊突出的岩石,擦擦汗,環顧四周,只見重巒疊嶂涌現於煙雲之中,陰晴變幻,景色瑰麗。牧童置身其間,真不知身在何處,人在何方!正驚疑間,忽然又傳來奇妙的樂聲,響亮非常。在這樂聲中,只見飛流千尺從雲霧中急瀉而下,劈在岩石上,濺作明珠萬千。激流又以萬馬奔騰之勢,縱縱跳跳地奔向深潭。深潭的水分成幾股,或從石凹處噴出轟隆隆的一股巨流,水氣氤氳,岩邊的小松和野草也給攪動的氣流吹得簌簌作響;或從石縫里掛下一線細流,潺潺水聲象輕撥琴弦,細語低吟......。原來,奇妙的音樂正是來自這里!這激起牧童一種莫可名狀的情感,這情感是熱愛美的心靈的覺醒,是大自然音樂與心靈音樂的共鳴與交流,是一個普通勞動者面對自然美、生活美所激發的對藝術美和一切創造性的美的憧憬。
瀑布下面,水霧彌漫,時聚時散,隱隱之中,可以看到蜷伏在瀑布前面一座石橋上的牛的身影。石橋很象一架古琴,牛正趴在「古琴」上默默欣賞瀑布的雄姿。牧童一見水牛,快活地奔向石橋,直撲到牛的身上。牛一驚,跳起來,當它看清楚是牧童的時候,它扇起耳朵,搖著尾巴,來和牧童親近。
牧童撫摸著它,它也用舌頭舔他。可是,當牧童攀著牛角要它走時,它卻不肯離去。牧童推它,哄它,都沒有用,牛的腳象吸在地上一樣,動也不動。牧童生氣了,他撿起一塊石頭,要狠狠地擲它,手剛剛抬起,象是有些捨不得,把石頭轉而擲向水裡。
離潭不遠,在一個深密的竹林里,牧童坐在石頭上,用拳頭支著下巴在發愣。威風起處,竹子輕輕搖動。風,一陣緊似一陣,吹得竹林里隱約振盪著笛子的音波。牧童越聽越奇,可是當他走近竹林仔細聽,笛聲卻跟著風一起飄去了。牧童抓住一根竹子輕輕地搖,沒有音響;牧童使勁地搖,還是枉然;但當牧童搖到一枝細長的紫竹的時候,卻發出了正是他希望聽到的笛子的音波。牧童拔出鐮刀,「咔嚓」一聲,竹子倒了下來,驚起了幾只小鳥。
牧童試吹新制的短笛,笛聲嘹亮而清脆,他吹起一支牧笛調,那抒情的音調,優美的旋律,使牧童自己完全沉浸在奔放、歡樂的氣氛之中。笛聲飄過,小鳥停落在竹枝上;笛聲穿越竹林,便好象有無數的竹笛在低低地伴和;笛聲飛出竹林,伏在岩石上的牛霍地站了起來,它扇動耳朵,轉動身子,尋找笛聲的來處。這牛,也顯得異常活躍起來!那奔騰直瀉的瀑布也變了,彷彿笛聲在瀑布身上注入了一種新的美麗,再不是那麼狂怒、咆哮了。笛聲劃破長空,飛過群峰之巔。雄鷹停在山巔,靜靜地聽著;笛聲從峰頂飄拂而下,山石上樹梢上聚著各種各樣的鳥兒,都在靜靜地聽著。笛聲送著曲折蜿蜒的溪水奔流,奔流啊,又和笛聲一起落進了竹林。
牧童吹得那麼聚精會神,他整個身心都陶醉了,他象是第一次明確意識到音樂的魅力,他充分領會了藝術美和一切創造性的美的巨大力量。
牛循著笛聲走來,但牧童一點也沒有覺察到。一曲剛完,牧童轉身看見牛,喜得飛步奔去,牛也搖搖擺擺地迎將過來,牧童抱住牛的脖子,熱情地親它,象是老朋友久別重逢。
牧童從夢里驚醒過來,發現自己抱著的並不是牛,而是大樹干。他驚愕地向四周張望,尋找他的牛,忽然想起了笛子,舉笛一吹,牛應聲走來。牧童攀著牛角穩穩地跨上了牛背。
夕陽西下,紅霞滿天。牧童騎在牛背上緩緩歸去,倒影在水裡移動,漸漸地隱沒在炊煙和暮靄之中。
⑵ 讓我們盪起雙槳是誰寫的
《讓我們盪起雙槳》是1955年拍攝的少兒電影《祖國的花朵》主題曲。這首由劉熾先生填詞,喬羽先生作曲,旋律優美、節奏輕快的歌曲,創作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橫跨半個世紀,影響了足足三代少先隊。
這首歌在五十年代可謂是紅遍華夏大地,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無人不喜歡。
它實際上是電影故事片《祖國的花朵》中的插曲。這部電影是長春電影製片廠1955年攝制完成的,是「新中國」的第一部兒童影片。
也就是說,就創作而言,這首歌是為《祖國的花朵》專門定製的,它必須依附於這部電影故事的本身,才更有價值和意義。但因為歌詞本身的「定向性」並不強,且很陽光的表現出了一個抒情意境,受到人們喜愛、歡迎,得以流傳是必然的。詞作者
喬羽(1927~ )山東濟寧人。原名慶寶。著名詞作家,在中國有「詞壇泰斗」之稱。
1946年入北方大學藝術學院學習。曾任華北大學三部劇本創作員。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曾擔任中國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戲劇家協會、文化部劇本創作室創作員。
1977年後任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院長,中國劇協第四屆理事,中國音樂文學學會長,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喬羽的創作與時代同步,上個世紀50年代,他著有電影文學劇本《劉三姐》、《紅孩子》,歌詞《我的祖國》、《牡丹之歌》、《人說山西好風光》、《讓我們盪起雙槳》等在中國家喻戶曉的作品。80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喬羽創作的《心中的玫瑰》、《難忘今宵》、《思念》、《說聊齋》、《巫山神女》、《夕陽紅》、《愛我中華》、《祖國頌》等歌詞表達了新時期中國人民的心聲,因而他的作品廣泛流傳,成為人們傳唱的經典之作。
喬羽代表作品:《我的祖國》、《人說山西好風光》、《讓我們盪起雙槳》、《心中的玫瑰》、《難忘今宵》、《愛我中華》等。
曲作者
劉熾(1921~1998)
原名劉德蔭,作曲家。陝西西安人。幼年隨民間藝人學習鼓樂。1939年入延安魯藝師從冼星海學作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央音樂學院進修,後任煤礦文工團副團長。作品包括歌劇音樂,大合唱、電影音樂各10部,及其它中、小型音樂作品。著名的有歌劇《阿詩瑪》;大合唱《祖國頌》;歌曲《我的祖國》(電影《上甘嶺》插曲)、《風煙滾滾唱英雄》(電影《英雄兒女》插曲)、《讓我們盪起雙槳》(電影《祖國的花朵》插曲);舞蹈音樂《荷花舞》等。
作品:
歌劇有《白毛女》(曲作者之一),《減租會》《果園姐妹》《牧羊姑娘》(與人合作),《火》,《阿詩瑪》等;電影音樂《陝北牧歌》、《上甘嶺》、《祖國的花朵》、《風暴》、《英雄兒女》、《大渡河》、《哪是我家》等;其它有《工人大合唱》、《邊疆戰士大合唱》、《祖國頌》、《天天向上》、《荷花舞》、《牧笛》,第三、六套廣播體操音樂,管弦樂《哀樂》等。童聲大合唱《英雄少年》、《天鵝之歌》、《山谷里的回聲》、《藍天和大地》、《金色的小船》等。他的歌曲《翻身道情》、《崖畔上開花》、《讓我們盪起雙槳》、《我們在大地上栽種鮮花》、《我的祖國》、《英雄贊歌》、《新疆好》、《祖國頌》等幾代人共同傳唱,其中《翻身道情》、《新疆好》、《菏花舞》獲世界青年聯歡節獎。《祖國的花朵》獲電影音樂獎。《讓我們盪起雙槳》獲各種全國獎。《我的祖國》獲全國首屆金唱片獎。《祖國頌》已成為各種慶典必唱歌曲之一。新近創作的《衛士的搖籃》《礦工是人類的太陽》獲全國歌曲金獎。
《讓我們盪起雙槳》是怎樣寫成的
作者:劉熾
幾十年來我寫過很多兒童歌曲,最難忘的要數寫《讓我們盪起雙槳》這首歌曲了。
那是1955年7月初,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導演帶領《祖國的花朵》攝制組全體成員,以及一大群十一二歲的小演員來到萬壽山下,在頤和園中嬉戲,到昆明湖上劃船,讓孩子們熟悉將要拍攝的環境,水上的感覺,劃船的技術和動作……我是這部電影插曲的作者,也就跟著他們一起來了。
我這個人從小怕水。孩子們上了小船,我卻站在湖邊犯難了。這時,孩子們熱情地喊我:「劉熾叔叔,趕快上來呀,開船啦!」我便硬著頭皮,登上了小船。開始,我只能老老實實地坐著,兩手抓住船舷,一動也不敢動。孩子們玩得可真開心,嬉戲、歡樂,劃著、鬧著,那活潑可愛的神態感染了我,使我著了迷,不再怕水了。我和孩子們打水仗、賽船,脫下鞋坐著船舷上打水泡泡。船在水上漂,人在船中笑。我這個中年人又像回到了童年。我以孩子的心境,從孩子的角度觀察著湖水、小船、風浪,尋找歌中幸福少年內心的節奏。當船快要劃到犀牛望月的銅牛附近時,我突然感覺到了具體的樂句在腦中顯現,在心中直蹦。我立刻告訴劃船的小朋友:「快靠岸,快靠岸!」三個孩子全用眼睛瞪著我:「劉熾叔叔怎麼啦?」「歌的旋律出來了,我得馬上記下來!」我對孩子們說。
我上了岸,坐在犀牛望月的石頭上,只用了20分鍾就完成了《讓我們盪起雙槳》的獨唱和二部合唱,又用十來分鍾的時間稍加改動,這首曲子就完成了。我讓導演把孩子們召集起來,把剛寫好的曲子唱給大家聽,孩子們反應強烈,拍著手,說:「真好,唱出了我們剛才在船上的心情。」
電影公映後,這首優美輕快的兒童歌曲就傳遍了全國。不久,便流傳到國外,後來又編入中小學音樂教材,並獲得了各種獎勵。這首歌曲一直流傳到現在,一些四五十歲的人,當唱起《讓我們盪起雙槳》的時候,就回憶起美好的童年時代。
⑶ 劉德華的牧笛是否是一隻牛的異想世界
天王劉德華2007全新國語大碟《一隻牛的異想世界》,生肖屬牛的華仔,超乎想像的異想音樂空間,跨越無限主題和曲式的音樂作品,帶你進入最美好的音樂狂想之旅!新碟推介歌曲包括∶主打歌「牧笛」及「歸宿」。台灣版加贈∶Bonus Track—最新飲品粵語廣告歌「只想抱抱」。
正在忙於拍攝中韓合資的電影《三國·見龍卸甲》,再加上近期的瘋狂歌迷事件,華仔已有一段時間在媒體上看不到他的影蹤。繼《再說一次.我愛你》睽違兩年時間未發國語專輯的華仔,即將在暑假推出全新的國語專輯,搶鮮主打歌「牧笛」是一首有關牛郎、織女愛的故事,再現「劉式情歌」的曲式。此曲更找來插畫家吳羚溦來為華仔創作插畫。
碟內除了充滿「劉式情歌」外,曲風也很多元化,有軟式Hip-Hop的街頭舞曲,也有動聽的R&B;而整張專輯的製作重心,環繞著愛情、環保、全球暖化、人生態度等議題。此外,碟中劉德華還為李連傑「一基金」主唱主題曲「壹塊錢」,而好友曾志偉亦特別在「最受歡迎男歌手」一曲聲音演出。
⑷ 牧笛的介紹
《牧笛》是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63年攝制的水墨動畫片,由盛特偉、錢家駿擔任導演,盛特偉兼任編劇,段孝萱擔任攝影,是繼《小蝌蚪找媽媽》之後,世界第二部水墨動畫片1。該片以牧童尋牛的故事為明線,以笛聲為暗線,講述了一個小牧童在放牛時睡著了,夢到自己的牛離開了,尋牛過程中,他吹起自己用竹子做的笛子,牛聽到笛聲回到了他身邊,夢醒後他用笛聲引著牛回家的故事2。
⑸ 客棧女人挑夫養條狗什麼電影
客棧女人挑夫養條狗是《牧笛》這部電影。影片主要講述的是:女子深山開客棧,與狗相依為命的生活。《牧笛》世界第二部水墨動畫片,具有中國傳統藝術的寫意與空靈感。
⑹ 動畫巔峰《牧笛》故事,頂級大師的合作,為什麼難以復制
論起我國動畫片的巔峰作品,大多數人會選擇《大鬧天宮》,這個沒毛病。也有不少人會選擇《天書奇譚》,這個也有道理。
筆者認為,如果單從動畫藝術的角度看,1963年的水墨動畫《牧笛》,堪稱是我國動畫藝術的巔峰,原因有三:
1、頂級的繪畫藝術。
2、頂級的配樂。
3、超前的意境。
本文就介紹一下水墨動畫《牧笛》。
而《牧笛》中那悠揚的笛聲則是來自於有「中國魔笛」之稱的陸春齡,他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江南絲竹傳承人,南方笛派代表人物。
注意一點,《牧笛》中牧童吹笛子時的指法和真實的指法是一樣的,這種嚴謹簡直令人發指。
能聚齊李可染、方濟眾和陸春齡,再加上上美影廠那些專家,這個動畫片的成本放在現代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諸位頂級大師的合作,帶來了中國動畫藝術巔峰之作《牧笛》,也建立了後世難以企及也難以復制的高度,不論是藝術上的還是成本上的。
六、曲高和寡,仍要堅持嗎?
綜合來看,《牧笛》的處境是一種曲高和寡的狀態,不論是意境還是藝術還是成本,都是。
那麼,如果單從藝術創作角度看,這樣有超前意境同時市場生存空間不大的作品是否還有必要去繼續創作?
筆者認為,藝術本身就應該是超前的,一門手藝如果叫藝術,甭管是電影還是字畫,甭管是相聲還是書法,只要是藝術的范疇,那麼在適應市場節奏和需求的同時,都要有超前於時代的作品,藝術本身是有前瞻性和引導性的。
即使無法實現,但我們依然應該嚮往《牧笛》的意境,這就是藝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