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保衛戰最新電影
⑴ 常德保衛戰贏了還是輸了
輸了!但是如果不強行說成贏得當時不是打擊士氣滅自己威風么?畢竟當時一個縣城只有幾個日本人防守,地下武裝集合了幾百個討論了半年都沒敢打,哎
⑵ 常德會戰
楊維鈞
詳細參見
http://www.changde.gov.cn/art/2010/3/10/art_67_363514.html
⑶ 指揮常德保衛戰的那個中國將軍叫什麼啊最後死沒死
57師余程萬師長
突圍了!
常 德 會 戰
www.SonicBBS.com
〔注一〕
如入緬作戰的遠征軍中,第66軍軍部由四川的第1補訓總處改編,新29師與新28師由別動隊與第16補訓處的補充團合編。陳誠帶到雲南的遠征軍中,新39師即由成渝師管區直接改編。
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原來是陳誠上將,在鄂西會戰前陳誠即調掌遠征軍,第六戰區由副司令長官,西北軍宿將孫連仲上將代理。孫上將雖出身行伍,但用兵以穩重著稱,是台兒庄會戰的英雄。第六戰區的參謀群則是土木系參謀人材的菁華,參謀長郭懺將軍,更是土木系的元老將領,這使孫長官對所轄各中央軍精銳部隊不至產生號令不動的情形。當局此一人事布置,可謂穩當。在鄂西會戰後第六戰區積極整補,戰史稱已屯槍彈至兩千萬發。軍事委員會直轄的預備隊精銳,王耀武將軍所部的第74軍及第100軍也開往湘西,由戰區直轄,戰區戰力提升至一定水平。甫於鄂西會戰中獲最高榮譽之長江江防總司令部也已整補齊全。第六戰區在鄂西會戰時成功圍堵日軍,殲敵逾萬,士氣高昂,這也是不容小覷的要素。
此時第六戰區作戰序列如下:
第六戰區 司令長官 陸軍一級上將陳誠
代司令長官 陸軍二級上將孫連仲
參謀長 陸軍中將郭懺
第十集團軍 總司令 陸軍中將王敬久
第66軍 軍長 方靖中將
第185師 石祖黃少將(李仲莘代)
第199師 周天健少將
第79軍 軍長 王甲本中將
第98師 向敏思少將
第194師 龔傳文少將
暫6師 趙季平少將
第廿六集團軍 總司令 陸軍中將周碞
第75軍 軍長 柳際明中將
第6師 吳仲直少將
第16師 唐肅少將
預4師 王中柱少將
第32軍 軍長 宋肯堂中將
第139師 孫定超少將
第141師 林作楨少將
暫34師 吳嘯亞少將
第廿九集團軍 總司令 陸軍上將王纘緒
第44軍 軍長 王澤浚中將
第149師 何保恆少將
第150師 許國璋少將(陣亡,追贈陸軍中將)
第161師 熊執中少將
第162師 孫黼少將
第73軍 軍長 汪之斌中將
第15師 梁祗六中將
第77師 郭汝棟少將(韓浚代)
暫5師 彭士量少將(陣亡,追贈陸軍中將)
第卅三集團軍 總司令 陸軍上將馮治安
第59軍 軍長 劉振三中將
第38師 李九思少將
第180師 董升堂少將
暫53師 翟子封少將
第77軍 軍長 何基澧中將
第37師 吉星文少將
第132師 王長海少將
第179師 許長林少將
長江上游總司令部 總司令 陸軍二級上將吳奇偉
第18軍 軍長 羅廣文少將
第11師 胡璉少將
第18師 覃道善少將
第55師 武泉遠少將
第30軍 軍長 池峰城中將
第27師 許文耀少將
第30師 王震少將
第31師 乜子彬少將
第86軍 軍長 朱鼎卿中將
第13師 靳力三少將
第67師 羅賢達少將
暫32師 阮齊少將
戰區直轄部隊
第74軍 軍長 王耀武中將
第51師 周志道少將
第57師 余程萬少將
第58師 張靈甫少將
第100軍 軍長 施中誠中將
第19師 唐伯寅中將
第63師 趙錫田少將
第43師 李士林少將
戰區直轄部隊
新23師 盛逢堯中將
第118師 王嚴少將
第5師 李則芬少將
第121師 戴之奇少將
暫35師 勞冠英少將
第六戰區半數為中央軍精銳部隊,其餘各雜牌在地方軍系中也赫赫有名,實力堅強。
第六戰區的防禦地境,大約區分為二部。一部以石牌要塞為核心,死守自長江入川的門戶。
此地在編制上有長江上游總司令部,以驍勇善戰的吳奇偉上將出掌虎符,並配署土木系最精銳的部隊,是整個第六戰區的主力。其次為常德會戰的主戰場,湘西的洞庭湖濱湖區,此地在宜昌淪陷之後,為四川與華中連絡之要道,貫連華中五省兩大戰區的交通命脈,也是第六戰區江防主陣地的右翼。此地雖因第20集團軍調離而顯空虛,但仍有一定實力。孫代長官在此區之布置可謂井然有方:第29集團軍始終布置於濱湖區第一線,與第10集團軍廣正面展開構成第一線兵團;江防軍雖鎮守長江正面,但視情況亦可選擇為守勢或南下應
第26集團軍緦司令是浙江部隊的領導者周碞中將。他的第75軍是浙軍所余的精華。浙江是蔣介石委員長的家鄉,所以在北伐中投效北伐軍的原浙江部隊,都受到了蔣介石的青睬。第75軍的底子是第6師,在抗戰軍興之後,迅速擴編成軍。武漢會戰之後,這個軍投入陳誠的懷抱,成為土木系的主要部隊之一。[注2]陳誠認為第75軍的戰力足資倚重,所以將之布置於江防軍之側翼,為第六戰區的骨幹之一。
〔注二〕
台灣的國防部史政局這兩年出了三本土木系部隊的戰史,第75軍便列在第18軍與第54軍之後。這也許是因為這個軍在國共內戰之間,始終沒有背叛的記錄,而且一路追隨政府到台灣,幷在1950年成為舟山防衛總部的主力。
第10集團軍是常德會戰主戰場的主要防禦部隊。所轄的第66軍與第79軍是土木系部隊中的精銳。第10集團軍原來位在浙江,負責浙東海防,編制的暫9軍與第88軍為浙江保安團隊改編的次級部隊。1942年浙贛會戰,這兩個軍損失慘重,王敬久總司令的整個集團軍總部與暫9軍的殘部被調到湘西整訓,暫9軍的軍部改稱第66軍,其三個暫編師在湘西被解散改編,第66軍則自原第18軍與第87軍撥入兩個主力師,平衡戰力。這兩個師一個第185師原是武漢警衛旅,一個第199師為湖南保安部隊改編的土木系收編部隊。第10集團軍改轄第66軍與夙負盛名的第79軍。反而成為土木系的另一支中堅部隊。
王耀武帶的第74軍,也許是抗戰時期戰績最輝煌的部隊。一般人淺為涉獵戰史,也許以為這份榮譽應該冠在於緬甸出盡風頭的新1軍之流,但以筆者研讀戰史多年的淺見,抗戰時期在本國戰場上,以劣勢裝備與日寇死纏爛打的土部隊,才是真正的英雄隊伍。第74軍正是其中翹楚。第74軍是中央軍中的精銳,其老軍長俞濟時將軍,常年翊贊中樞,迭任要職,所以這個軍裝備補給與素質始終高人一等,但這個軍在實戰上也不含糊,八年抗戰中幾乎打遍華中戰場所有硬仗,而且多以主力使用,戰功彪炳。從淞滬會戰開始,1937年的南京戰役,1938年蘭封會戰,武漢會戰,1939年南昌會戰,長沙會戰,冬季攻勢,1940年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上高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戰1942年浙贛會戰,1943年鄂西會戰,幾乎是馬不停蹄,席不暇暖。國民黨在抗戰時期有陸海空軍武功狀之設,為對部隊團體之最高褒揚,該軍即獨得四軸。第74軍在1940年以最新裝備進行整編,改為所謂的攻擊軍[注3],直屬軍事委員會,作為各大戰場的緊急預備隊。日軍對這支國軍中的王牌部隊深為畏敬,並以」三五部隊」稱之(指所轄的第51師,第57師,第58師,皆以5開頭)。
〔注三〕
所謂攻擊軍,指抗戰中期在華中戰場精挑細選出來的幾個軍級單位,直屬軍事委員會,充做總預備隊。如大名鼎鼎的第13軍、杜聿明第5軍、丁治盤第26軍、方天的第18軍等。第74軍則是個中翹楚。這些軍都以當時國軍最好的裝配重新整理過,幷貫澈以軍級為戰略單位,配署龐大的軍直屬部隊,基本上都有炮兵團,工兵團,輜重兵團,騎兵搜索營,通信營,戰防炮營與防空連。軍部除完整的參謀單位外,本身便有強大的特種兵直屬部隊以及自行運補的能力,可以機動使用,獨當一面,在戰場上獨立應戰。此外最別致之處是這些攻擊軍還附有自己的師管區,司令由副軍長兼任,以免徵兵上受官僚主義的局限。這幾個整編軍在抗戰歷史上,都能不負國家重膺,寫下輝煌的戰史。
在1941年浙贛會戰之後,原來劉廣濟第100軍戰敗裁撤。第100軍改歸王耀武將軍整理,以第74軍副軍長施中誠將軍為軍長,納編常年於江浙作戰的第63師與湘軍精銳第19師,積極整訓,在短期間獲得成效,第100軍從此之後與第74軍並肩作戰,成為兄弟部隊,戰功卓著。
風雲將起
1943年夏末,日軍大本營電令中國派遣軍進行會戰准備,消耗國軍有生戰力,以策應南方派遣軍作戰。日本的大本營總參謀長杉山在戰後回憶這一個作戰指令,聲稱當時整個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對於這個會戰的戰略意圖都無從理解,不知戰場遠隔千里,如何策應?此時派遣軍經初步規劃,覆電強調至少應該有一個會戰的重點,並具體建議以攻略要地為作戰目標。在這個前提下,派遣軍方面提出了三個作戰方案,一是由華北方面軍打通平漢鐵路,二是由第13軍進掠廣德,消滅當地行動活躍的忠義救國軍,三為以第11軍攻掠常德。意圖重擊第六戰區的有生戰力。對於中國派遣軍的構想,華北方面軍表示在華北地區的日軍部隊,應付八路軍游擊,已然捉襟見肘,暫無能力執行大規模作戰,挑戰蔣鼎文的廿萬大軍。駐華東的第13軍則派出近2個師團兵力,於9月8日進攻廣德。據日軍自稱這次作戰雖然勞師動眾,但仍未找到忠義軍的主力,反而遭第三戰區全面游襲進攻,使本身防區大為震動。派遣軍空忙了一個月,根本沒達到原訂消秏重慶軍的目標,對東京大本營無法交差,頗為尷尬。
9月28日,細俊六呈報大本營「昭和18年度秋季以後中國派遣軍作戰指導大網」,將作戰重心擺在華中戰場:「第11軍司令官應於11月初開始作戰,進攻常德附近,而摧毀敵之主要戰力,達成作戰目的後歸返原態勢」。
在日本大本營的想法里,三不五時地在中國戰場發動一次中等規模的會戰,一面可以削弱國軍實力,一面也可以牽制國軍在滇南的活動,以防盟軍對中南半島進行夾擊。不過即使表面的戰略規劃冠冕堂皇,但日軍實際上的戰略主軸卻始終曖昧難度。理由很簡單,因為日本人根本作不出象樣的大戰略。日軍一方面缺乏足以一舉擊敗「蔣軍」的實力,一方面又不願選擇集中兵力於主要戰場。所以對一個能更改戰局的大型會戰,力不從心。但日軍又不肯放棄任何既有的成果,所以在太平洋戰爭之後,只見從中國東北到菲律賓,日軍戰力一線排開,漫無目標。在各戰區除守成之外,只能發動一些中小型攻勢。這些攻勢與其說具有重要的戰略用意,不如看成日軍為證明自己的「依然存在」而為的兵力浪費。常德會戰便是在這種狹隘的戰略眼光下所產生的畸型兒。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後,日本陸軍即無力集中兵力造成一決定性的局面,只有汲汲於類似的中小型會戰,以彰顯自己的存在。在1943年一年之間,日軍在第六戰區便已打響兩次中等規模會戰。分別是二月的「江北殲滅戰」與5月的鄂西會戰。前者一舉消滅了石首、華容一帶的畸型軍閥王勁哉,尚稱得手,後者則偷雞不著蝕把米,被吳奇偉的江防軍打得灰頭土臉。不過即使經此大敗,中國派遣軍依然對類似的中型會戰,興致甚高。
在細俊六手下的三個主將,華北的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崗村寧次,華東的第13軍司令官下村定與華中的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對中國派遣軍的戰略規劃均嗤之以鼻。尤其是資歷較老的崗村寧次,露骨直稱在南京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是一個低能,缺乏遠見的指揮機構,只能應付日常事務與解決一些戰術性問題,而對長期中日兩軍相持的僵局,拿不出辦法,致使日軍大部隊長期在華勞而無功。不過崗村寧次認為細俊六與其司令部「能力平平」,所以連意見都懶得提。(事實上崗村寧次也拿不出什麼了不起的戰略方案。他認為日軍應該對重慶軍的大後方貴州、四川、陜西各省舉行戰略進攻,「擊退由黃埔生掌握,國家觀念極強的國民黨軍」。征諸1944年夏季的日軍作戰,這無疑又是一項痴人說夢)。
在這種古怪的戰略思維下,東京大本營迅速核准派遣軍的作戰構想。派遣軍在獲得允准之後,便組織華中所有可用的機動兵力,包括第3、13、39、68及116等五個主力師團,以及抽調聯隊級兵力支持配署的第58、40、60師團等,配署於其華中戰場的主要戰略單位,也是日軍在中國戰場唯一的戰略機動單位,惡名昭彰的第11軍。司令官是薛岳將軍的手下敗將橫山勇。第11軍自從第一次長沙會戰失利後,屢戰屢敗。兩次長沙會戰,幾遭圍殲,上高會戰被羅卓英吃掉一整個師團,浙贛會戰則冒著大雨沿浙贛路繞了半圈,打完了還不知道戰略目標在那裡。鄂西會戰發動之初尚稱順利,但在石牌要塞前碰的頭破血流,見叢山峻嶺之中國軍包抄之勢將成,掉頭就跑,傷亡近兩萬人。甚至至連軍司令官冢田攻大將也不能倖免,1942年12月冢田攻的座機在太湖縣被第173師試炮中的防炮連擊落,當場斃命,成為侵華日軍煌煌戰果中的趣味花邊。這個華中戰場上的主要兵團,已經成為整個日本陸軍當中,最難堪的一個軍。而這次日軍也有在華中雪恥圖強的意思,細俊六所集結的兵力約八個半師團,14。5萬人。直接用於進攻的兵力(包涵協攻部隊)已幾達其可機動調用之所有兵力總和,將近十萬人。這還不包括用以助攻的偽軍部隊。另陸航部隊提供第3飛行師團全部,各式軍機一百卅余架,大致掌握了會戰時期的空優。
在接下這個燙手山芋後,橫山勇總結之前歷次作戰的教訓,決定改變日軍一貫依賴單鋒突進,鉗狀合圍的作風。因為這種打法每次都被國軍於開戰之初識破日軍的主力位置以及大概的戰略目標,而被從容布置阻擊。橫山勇決定改采廣正面之多路推進,多點突破,相互呼應。第11軍所屬四個師團於左翼濱湖區齊頭並進,意圖打散濱湖區之第一線兵團(日軍戰史中特別提出第44軍,頗以於鄂西會戰受其夾擊為恨),第116師團為派遣軍突進隊,徑行由右翼洞庭湖區突破,而後與一起左轉的北面部隊會師常德,期能以此包圍國軍的第一線兵團,並與進援常德之第二線兵團正面決戰。達成消耗國軍實力之目的。隨後全軍於國軍包圍圈形成前一起撤出。橫山勇將部隊分作五路,除第116師團預定水路進軍,不作加強外,其餘四個由陸路出戰的師團均調整配署,並將武漢周圍所有可用的野戰單位都調入補強。所以這四個師團戰力均大於一般單個師團。第39師團預計正面突破第10集團軍,在作戰上較為吃重,所以配署第58師團大部(以第138聯隊為主的加強旅團級兵力,並配署一個旅團司令部),兵力接近兩個師團;第13師團以第34師團第216聯隊加強,第3師團以第60師團零碎抽來近一旅團的兵力加強,這些補充兵力預計用於佔領任務;第68師團則以第40師團的第234聯隊加強。
平心而言,橫山勇這個計劃針對國軍慣用戰略之弱點提出反制之道,可謂上乘,比他的前任阿南唯幾高明不少。這是因為派遣軍對鄂西會戰創痛猶存,殷鑒不遠。但是因為大本營所指示之戰略目標相當模糊,導至會戰進行時日軍戰略目標混淆,爭執激烈,幾乎使第11軍被圍殲。戰略目標之混淆始終為侵華部隊之致命點。即使享有戰術方面壓倒性的優勢,但因戰略指導的無能,日軍就是能在小仗盡勝的情況下,盡輸大仗。常德會戰便是一個典型。
此時日軍的第一期具體計劃如下:
第68師團沿南縣,安鄉開往三仙湖,漢壽,至常德南面為止。
第13師團在新江口渡河後,自暖水街,慈利,黃石市至常德右側。
第3師團自公安,王家廠斜攻石門,桃源,至常德西側為止。
第39師團自新江口渡河,與第13師團並進。
第116師團直接自澧縣,臨澧開至常德,為進攻常德主力。
進抵常德後,左翼四個師團在第116師團進攻常德時圍點打援,期能重創馳援之國軍主力。
第六戰區自九月起觀察敵方動態,判定日軍有大舉進犯企圖,乃於十月策定戰區守勢作戰計劃。 方針如下:
戰區以供衛陪都為目的,配置重點於石牌,廟河兩要塞。先依第一線兵團縱深據點工事逐次予敵打擊,最後固守常德、石門、漁洋關、資丘、石牌、廟河、興山、歇馬河、南漳各要點;再由第二線兵團之機動,協同第一線兵團轉移攻勢擊滅進攻之敵。
蔣委員長一向喜歡親任指揮,1943年5月鄂西會戰最激烈之際,蔣委員長幾乎要親臨戰線節制前線各軍,在當時的戰區司令長官陳誠上將苦苦懇勸之後才打消這個念頭。常德會戰時,蔣委員長正好遠在開羅,參加三巨頭峰會,所以此時的高層領導體系略顯特殊。戰區代司令長官孫連仲上將全權指揮,所受牽制不多。一向親自掌控第六戰區戰況的陳誠上將也在雲南忙於遠征軍的整訓,無暇北顧。最詭異的是軍事委員會,在蔣委員長出國這段期間,軍委會竟然號令不動前線各軍。而且內部意見分歧,導致戰略指導一團混亂。[注4]這在後段將有詳述。
〔注四〕
軍委會在戰時幷沒有一個能稱完整的參謀本部,原來參謀本部的業務分散在軍令部(抗戰前的參謀本部改稱)與委員長侍從室之間,甚至軍委會設有光桿參謀總長與副參謀總長。這導致戰時一切戰略決策,均由蔣委員長親身牽扯。一但蔣委員長出國,不能親任統帥,則最高戰略指導即無人有資格完全代理。名義上的參謀總長是何應欽上將,但何上將兼任的是軍政部,真正的參謀本部業務由軍令部處理。但軍令
部部長徐永昌上將在指揮名義上只是軍事委員會委員之一,不能獨斷專行,發號施令。兩位主官前者有職無權,後者有權無職,指揮體系便亂了,所以軍委會號令雖以何應欽總長出名,但實際決策則政出多門。甚至在石門戰斗時期,軍令部次長劉裴中將連這個名義也顧不上,勿忙間嬗自電令守軍撤退,鑄成大錯。抗戰前期發揮類似參謀總長功能的副參謀總長白崇禧上將,則因兼任桂林行營主任,無暇兼顧。此時在中樞的副參謀總長是被視為庸才的程潛上將,毫無作用。軍委會組織的極度落後有其特定的時空背景,無從苛責,但在組織發展研究上則深富趣味也。
第六戰區身膺鞏衛陪都之重寄,在戰略布署上自然以入川要道各關隘之守備為主。以此而策定的戰略規劃,理所當然偏向將精兵布署在石門以西,而視石門,常德等地為戰區的右翼次要陣地。當時第六戰區深信日軍的攻勢必然以直取巴萬要塞為主要目的,即使在常德一面有動作,也不過是協攻或佯動。5月間的鄂西會戰,日軍先在石首,沙巿一帶重創第73軍,幾乎使軍委會誤判日軍的攻勢重點。但最後日軍還是轉向,一頭撞上江防陣地。
所以在常德會戰前夕,第六戰區以重兵屯駐入川大道,而對湘西方面腹地的防禦,相對之下則顯薄弱。
依據國軍戰史記載,戰區在常德會戰前夕所頒布的戰區守勢作戰計劃,列舉了五種日軍可能的進攻方式與國軍的會戰實施規劃。其中兩種規劃准確地預測了日軍於常德會戰時的進攻途徑。常德會戰的過程,大抵不脫戰區於戰前判斷的基調。摘錄於下:
(1)敵以一部丘力由石首、藕池口向我攻擊,企圖佔領南縣、安鄉、公安時,第29集團軍及第10集團軍依第一線守備團隊之抵抗與控制部隊之適時增加,求敵之側背而擊破之。
敵由宜都近渡江攻我公安,向西壓迫我第10集團軍於暖水街、聶家河以西地區,轉取守勢,再轉向澧縣、石門、常德攻擊時:
第10集團軍應以一部守暖水街、王家畈、聶家河各要點,主力向漁洋關附近地區集結,俟敵轉向澧縣、石門進攻時,求敵之背而攻擊之。
(2)第29集團軍以一部固守津市、澧縣、石門,並盡可能保有南縣、安鄉、依常德、桃源方面機動兵團之參加,殲滅敵人於澧縣、石門附近地區。依狀況以石門為軸,將主力向石門以西地區轉移。待敵到達常德附近時,協同常德守備部隊擊破敵人於常德附近地區。
單以這份作戰計劃而論,第六戰區對於日軍動向的預測可謂精確,但是與常德會戰的實際狀況相較,則顯得過於低估日軍的攻勢規模。戰區似乎認為日軍不太可能針對湘西地區全力發動總攻,規模至大不過如打王勁哉時的兩萬人而已,所以在兵力的分配上,要求該線的王敬久、王纘緒兩位總司令以所轄的十一個師獨力逐退來敵(其中半數為國軍中的次級部隊)。但若日軍以巴萬要道為主攻對象,立刻會遭到十四個中央軍精銳師迎頭痛擊,而且左翼第33集團軍,右翼第10集團軍依計兩面夾殺,日軍在第一時間內,馬上就得在狹窄腹地中面對30個師的四麵包夾。
1943年10月,第六戰區與軍委會鑒於日軍前線動作頻繁,相信日軍的大規模攻勢已經迫在眉睫,軍委會並電令空軍第4大隊偵照華容、石首前線的日軍動態,狀況緊綳。在此同時,日軍己集結完畢,包括列為總預備隊之第116師團在內的五個師團在長江北岸沿線展開,待命渡江出擊。
大戰爆發
1943年11月1日,日軍五個師團兵分三路,依原訂計劃,全線出擊。第39師團(師團長澄田睞四郎)與第13師團(井上真衛)為左翼,直取第10集團軍主力陣地,第68師團(佐久間為人)居中,准備自兩個集團軍交界中間穿過,徑攻慈利;第3師團(山本三男)則在第29集團軍前渡江,希望捕捉王纘緒集團軍的主力。日軍主攻常德的「奇兵」第116師團(岩永汪)則水運渡過洞庭湖,在第29集團軍的右翼澧縣一帶登陸,一麵包抄第44軍,一面兼程直取常德。日軍這個布置有其深意。細俊六集結了所有華中方面能動用的兵力將近十萬人,除了五個師團外,再加上獨立第17旅團、第34、32、58師團的一部,並安排第40師團協攻牽制第九戰區,規模遠遠超過國軍的預期,兵力上占絕對優勢。所以第11軍在規劃上,希望能一舉殲滅國軍的第一線兵團兩個集團軍,並以兩個善打攻城戰的主力師團鑽隙。第68師團由中境切入,第116師團則籍舟艇在洞庭湖面行「水上機動」[注5],將整個師團送到國軍陣地右後側翼。只要這兩個師團其中一個能在國軍第一線兵團混戰之際攻下常德,前線國軍進退失據,必然陣腳大亂。前後包抄,可獲全勝。
〔注五〕
日軍的"水上機動"非常有名,而且運輸能量極大,技術成熟。安排如第116師團的短途水運,不成問題。在武漢會戰時,日軍有一個波田支隊,利用大量汽艇與小輪,專門在長江流域的湖沼水面打國軍側翼,獲得很大效果。國軍痛定思痛,乃於各江面湖畔大量佈雷,不過這終究是消極的防禦戰法,無從有效遏止日軍凶焰。深究其因,一為機動力不足,河岸成為接敵之第一線後,防禦正面立刻成倍擴張,兵力實無從分配;其次為炮兵不足,無法落實岸防火力。
11月1日當日,第10集團軍長江南岸第一線前哨部隊第98師首當其沖,戰況激烈。正面敵軍番號經判明為第3、13、39師團、第68師團的一部份及獨立第17旅團。番號之多,頗出軍委會與第六戰區的預期。11月2日,第194師與向暖水街急進的第13師團接戰。11月3日第44軍南縣陣地也遭第116師團主力沖擊。第44軍據河堤抵抗,日軍則組成強大火網掩護渡河,第162師及第150師均被擊退。敵第40師團(一部協攻)為第68師團開道,經南縣向三仙口進攻,第68師團則迂迴進攻安鄉,第44軍主動撤出。此線已屬第九戰區地境,薛岳司令長官令第92師遲滯防禦,第九戰區此時也整兵待戰。最後渡河的第39師團則直接西向進軍漁陽關,第185師奮起接敵,戰況激
⑷ 彭於晏 何晟銘一起演的抗日片叫什麼好像叫常德保衛戰還是衡陽保衛戰還是什麼的不記得了,但是網上搜
彭於晏沒有參演過任何抗日片,何晟銘參演的抗戰片有2013年的《桐柏英雄》和《獵天狼》,其中《桐柏英雄》講的是解放戰爭的故事,而《獵天狼》則是抗日題材,不知道你要找的是哪一部?
⑸ 誰知道近代中國殘酷戰爭的電影推薦幾個大場面的,類似於常德保衛戰和血戰台兒庄的
《大決戰》系列。
⑹ 常德保衛戰的4集還是5集紀錄片叫什麼
余程萬。本來想死,最後突圍了,然後隨反擊部隊殺回來,老蔣因為他突圍本想把他送軍事法庭處死,結果受社會各界人士的聯名請求最後釋放了
⑺ 關於常德會戰的電影叫什麼
喋血孤城 我常德的 看過
⑻ 常徳保衛戰國軍那個部隊
在常德會戰中,負責保衛常德城的國民黨陸軍第74軍57師,在易攻難守,無險可憑的情況下,以八千之師,對付裝備精良的四萬之寇,孤軍奮戰16個晝夜,最後幾乎全軍陣亡,但給日軍也造成了重大傷亡,在常德城郊丟下了上萬具屍體,其戰鬥力大傷元氣。師長余程萬率部死守常德的戰斗業績,在我國抗日民族英雄的戰斗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⑼ 常德保衛戰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血色湘西》中有常德保衛戰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