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晉現實主義電影導演
❶ 現實主義電影的維托里奧·德·西卡
維托里奧·德·西卡,男,導演,演員,編劇。生於義大利,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復興中重要導演,而且是一位極具才幹與魅力的演員。他早年致力於演戲,1923年首次在舞台上作職業性演出,二十年代時是一位相當受歡迎的舞台偶像與歌星。三十年代後,他又兼做導演。1942年導演的《孩子看著我們》一片在他的導演生涯中有著重大的意義,被稱為義大利新寫實電影的先驅作品。
1948年的《偷自行車的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代表作,也是維托里奧享譽最隆的一部電影。故事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羅馬,在百廢待興之際,男主角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張貼海報的工作,不料第一天上班便被人偷了他工作上必須的自行車,於是跟他的小孩子到處找車,最後無可奈何地下手偷了別人的自行車,卻被逮個正著。本片是對戰後義大利勞工階級生活的深入研究,體現出一種自然風格。他在當時所具有的意義,從歷史的觀點來說是相當重要的。非職業演員的兩父子演得十分生活化,好些場面令人感動得無話可說。除了節奏稍慢之外,本片在半個世紀之後欣賞仍然受得住考驗。
❷ 簡述義大利創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背景及代表導演
新現實主義是西方現代電影流派之一。受19世紀末作家維爾加所編導的"真實主義"文藝運動影響,是批判現實主義在特定條件下的發展。多以真人真事為題材,描繪法西斯統治給義大利普通人民帶來的災難。表現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細節,多用實景和非職業演員,以紀實性手法取代傳統的戲劇手法。首部影片是《羅馬--不設防的城市》。(1945),代表作有《偷自行車的人》(1948),《橄欖樹下無和平》(1952)等。現該派雖然沒有過去聲勢浩大但一直在發展變化之中,亦在當代中國的電影中也時有顯示。
新現實主義電影是在二戰結束前後在義大利出現的,它一出現就受到了人們的注意,甚至令人震驚,其原因並不僅僅在於這一電影學派竟然異軍突起於在經濟、軍事和政治上面臨全面崩潰的一個法西斯主義國家中,更主要的是它完全以嶄新的獨特的表現風貌,突破了以往西方電影的部分傳統或陳規。
首先這一電影學派在內容、題材方面的明顯社會性。眾所周知,歐美電影的內容大多數是虛構的,特別是美國好萊塢電影更是嚴重地脫離現實。但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一開始就十分坦率的毫不掩飾的去集中表現大戰結束前後,義大利的社會動向和民族悲劇,這在新現實主義的首部影片《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之後,《游擊隊》、《太陽仍然升起》、《偷自行車的人》、《擦皮鞋》、《羅馬11時》、《希望之路》、《強盜》、《艱辛的米》、《大地在波動》等影片中被充分的表現了出來,這些影片的內容題材幾乎是在以往歐美影片中難以見到的,主人公也是清一色的小人物,包括神父,家庭主婦、農民、失業工人和遊民,無所不有。這本身就是西方電影中的一次創舉。
第二是影片的真實性。眾所周知,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影片的美學特徵之一,是它力求場景的逼真感。幾乎所有的新現實主義影片都是把攝影機搬到實地去,在簡陋的街巷,故事的實際發生地--貧民窟、破產的農場--倒塌的樓群中進行拍攝,這一做法在當初雖然是帶有偶然性,但到了戰後由於攝影柵大部分已破落,不能使用。即使使用,也是租金昂貴。無耐被迫只能更多的採用實地場景拍攝。然而這種做法卻在客觀上增加了影片的真實性,自然的同影片的表現內容相適應,而其在一些影片僱用一些非職演員扮演角色,甚至是主角。這一做法就其原意而言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但後來證明這一使影片有著更多的真實性而排除影片的"演出性"的措施是有其片面性的。
我們將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綜合起來觀察,是否可以說它實際上是突破了歐美電影那種戲劇化敘事特徵,而樹立了一種"反戲劇"的電影美學樣式。在此以前的大部分歐美電影都是局限在"敘述故事"的表現方法上,而新現實主義影片卻是努力想再現生活,而且是基本上"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現。作為新觀實主義電影的理論奠基人,著名新觀實主義電影編劇柴伐梯尼就說過,新現實主義最突出的特徵及其最重要的新意就在於它證實了一部影片並不一定需要有一個"故事",即一種根據傳統臆造的故事;新觀實主義的最大努力就表現在它盡可能使敘事淺顯,講得盡可能簡明。總之"它不是故事,而是一種實錄,一種記錄精神。"在闡明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的同時,柴伐梯尼也從理論上為這一學派辯護。他把新現實主義電影視為一種(現實的)實錄。因為他認為"生活就是藝術。"他說過:街頭巷尾,日常瑣事充滿著感人事件,只要你悉心去注意,你就能找到藝術。"顯然,柴伐梯尼是不主張對生活進行歸納、綜合和提高後作為一種生活的本質去表現的,而只是局限在對生活現象的羅列,這種創作方法很多是屬於自然主義的。這可從他的《偷自行車的人》、《溫培爾托一目》、《米蘭的奇跡》等影片看出來。但是,應該承認,新現實主義電影及其主張的這種"生活即藝術"論,在戰後百廢待興的歐洲電影市場,卻有著它必然的歷史地位。它象一股洶涌的激流沖擊著陳舊的歐洲電影界,甚至也沖擊著好萊塢、迫使它在一定程度上去考慮改變自己固有的製片方向。它的影響是世界性的。
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的"段落鏡頭"理論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手法和美學主張,促使以後的電影理論界不論在電影的敘事手法,蒙太奇剪輯、攝影、表演,以致在劇場景的結構上都出現新的論證和觀點。最明顯的是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的"段落鏡頭"理論(即長鏡頭理論,反對單鏡頭剪輯,而主張像一些新現實主義影片一樣,更多以"段落"或一場戲作為一個剪輯單元。在他看來,只有這種剪輯方法,才更符合生活。
在西方電影界中,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甚至還改變了歐美電影界對男女演員的審美標准,即歐美電影以往注意的首先是臉型、身材。而新現實主義電影出現以後,關心的則是《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中的女主義公安娜·瑪尼阿尼式的演員,也就是說更強調了氣質。這一觀念的轉變,在至在八十年代後期的美國新好萊塢的電影中又進一步得到了印簽,如簡方達等。可見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影響是劃進代的。
但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在維持了七、八年之久,大約拍攝了七、八十部影片之後,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後開始了衰落,這種衰落具體表現為1955年以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在題材上日益枯竭。當時,雖還談不上陷入俗套,但已經可以看出,影片原有的那種蓬勃的生命力減少了,表現內容中的社會性也不如以前突出了。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衰落的原因,故然有客觀的和外在的原因,比如統治階級,甚至教會對其就從未間斷迫害;他們指責新現實主義電影"歪曲"、"抹黑"了義大利社會和現實,其次是觀眾逐漸轉向涌進義大利國家的美國好萊塢影片,國外的觀眾群也轉向好萊塢。這一現象體現在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究竟是難以同好萊塢電影競爭的,而觀眾也不願長久地去在主要是表現一些灰暗的社會景象中去尋求娛樂。如果把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放到義大利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去觀察,將不難發現:它的衰落實際上也是一種必然。它衰落的根源,實際上早已蘊藏在它最初的興起中了。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衰落的根源:首先,新現實主義電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左翼或法西斯的電影評論界,在理論戰線上反抗墨索里尼電影的斗爭結果,但是人們發現,這個斗爭從一開始就缺乏一種更高的理論綱領作為指導。當時義大利電影充補著法西斯軍隊的宣傳片,且嚴重脫離現實,而庸俗的喜劇片和抒情片也被當局宣揚贊頌,另外那些極端唯美主義或形式主義的"書"法派"影片也被一味推崇。面對這些創作傾向,一些進步電影理論家,把矛頭指向部分影片的虛假、臆造的表現手法上,但對創作思想或理論卻沒有任何有力的作為,他們只是單純要求電影去真實的表現或再現現實,而未對電影工作者提出應以何種立場和觀點去表現社會現實,更未從方法論的高度去提出過。而當時的出現的情況足以表明,進步電影評論界甚至沒有對當時的電影提出更高的現實主義要求。他們對凡能多少反映義大利實況的影片,都予以肯定和贊揚,這無疑是特定的歷史和社會條件所決定的。
其次,新現實主義電影學派,實際上也是義大利電影界在反法西期斗爭中,形成的一種鬆散的"統一陣線"。拍攝新觀實主義影片的電影從業人員,無論在個人經歷、政治、思想和宗教信仰上都是各不相同的。他們在"電影必須如實地再現實會生活"的含混口號下聚集起來,就象《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中,在特定條件下,從神父到家庭主婦都可以聯合起來,反對法西斯。但是這種歷史條件一旦消失,人們自然按著各自的立場尋找自己的道路、這可從羅西里尼的《斯特隆波里火山》,《在義大利旅行》等影片中反映出來,這二部影片中羅西里尼把人的精神解脫,求諸予神的"恩寵",而拍攝《偷自行車的人》的德西卡卻會在《米蘭的奇跡中》幻想著把人的善意視為解決社會貧困的重要"葯方"。顯然,他們拍攝的這些影片仍然把義大利的貧困面貌當作重要的背景去表現。
再次,由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從一開始就只籠統的強調"如實的表現義大利社會的現實面貌",因此它在客觀上是反對影片去塑造典型的,從許多影片的實際表現看,是無視或輕視對人的表現的。人,在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中,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只是與現實環境等同的"背景一物"。人,只作為某種現實,一種命運的說明而存在。諸如《偷自行車的人》中的各式小人物,實質上都是在象徵戰後義大利的貧困,他們在片中的作用猶如片中呈現的破亂市場,骯臟的貧民窟並無多大區別。只是除了少數表現義大利抵抗運動的影片外,極大部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影片中的人物,在性格特徵上都是較模糊的,他們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象徵而出現,這就導致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影片在表現人、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存在著顯著不足,從而也就擺脫不掉衰落的命運,客觀上講現實主義影片如果只是一味強調貧困,飢餓、失業,在加之影片影調侮暗無彩的,那麼大多數觀眾就不可能的會一直保留著對當初的耳目一新的初期觀看時欣賞心理。既然如此,那些集現實,體栽與現代表現手法與一體的著意刻畫人物,塑造典型的敘事結構影片又自然會成為大多數觀眾所喜歡的影片。
對電影藝術發展的貢獻: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口號既走出攝影棚,到故事的實際發生地去拍攝,多拍實景和外景不用或少用人工搭制場景,取消舞台化的照明技術和攝影陳規,並注意讓演員保持自然狀態,充分調動演員的創造性,盡力去掉"表演"的痕跡,這一系列的堅持寫實主義的美學原則和方法,使義大利電影拋開了過去那種浮誇的形式,轉向了真實的社會生活內容,對於世界電影藝術朝著更加切近生活的方向邁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作為電影歷史長河中的一個流程,雖然早已結束了,但是它所倡導的紀實主義和讓普通人成為銀幕的主人公等美學思想將是永存的,它具有革命意義的美學觀念將長久地影響電影藝術的發展。
❸ IU電影《掮客》定檔,現實主義題材,實力派演員,為什麼被狠狠地期待了
IU新電影《掮客》之所以被狠狠地期待了是因為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因為《掮客》這部電影本身的題材就來源於現實生活當中,而《掮客》上映後也會讓更多的人來關注此類事情的發生。第二個原因則是《掮客》這部影片的主演陣容可謂是非常強大,除了首次參演大電影的IU以外,其他主演可以說是在韓國影視圈中影帝影後般的存在了,就這樣的王炸陣容想不被期待都是不可能的。
根據以上兩點的綜合分析來看,《掮客》這部影片不僅僅因為其擁有來自於現實的題材能夠引發人們對此類事件的共鳴,更因為其強大的演員陣容提高了期待值,所以難免要狠狠地碼住。
❹ 新現實主義的電影流派
新現實主義是西方現代電影流派之一。受19世紀末作家維爾加所編導的真實主義文藝運動影響,是批判現實主義在特定條件下的發展。多以真人真事為題材,描繪法西斯統治給義大利普通人民帶來的災難。表現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細節,多用實景和非職業演員,以紀實性手法取代傳統的戲劇手法。首部影片是《羅馬--不設防的城市》。(1945),代表作有《偷自行車的人》(1948),《橄欖樹下無和平》(1952)等。現該派雖然沒有過去聲勢浩大但一直在發展變化之中,亦在當代中國的電影中也時有顯示。
新現實主義電影是在二戰結束前後在義大利出現的,它一出現就受到了人們的注意,甚至令人震驚,其原因並不僅僅在於這一電影學派竟然異軍突起於在經濟、軍事和政治上面臨全面崩潰的一個法西斯主義國家中,更主要的是它完全以嶄新的獨特的表現風貌,突破了以往西方電影的部分傳統或陳規。 第二是影片的真實性。眾所周知,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影片的美學特徵之一,是它力求場景的逼真感。幾乎所有的新現實主義影片都是把攝影機搬到實地去,在簡陋的街巷,故事的實際發生地--貧民窟、破產的農場--倒塌的樓群中進行拍攝,這一做法在當初雖然是帶有偶然性,但到了戰後由於攝影柵大部分已破落,不能使用。即使使用,也是租金昂貴。無奈被迫只能更多的採用實地場景拍攝。然而這種做法卻在客觀上增加了影片的真實性,自然的同影片的表現內容相適應,而其在一些影片僱用一些非職演員扮演角色,甚至是主角。這一做法就其原意而言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但後來證明這一使影片有著更多的真實性而排除影片的演出性的措施是有其片面性的。
我們將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綜合起來觀察,是否可以說它實際上是突破了歐美電影那種戲劇化敘事特徵,而樹立了一種反戲劇的電影美學樣式。在此以前的大部分歐美電影都是局限在敘述故事的表現方法上,而新現實主義影片卻是努力想再現生活,而且是基本上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現。作為新觀實主義電影的理論奠基人,著名新觀實主義電影編劇柴伐梯尼就說過,新現實主義最突出的特徵及其最重要的新意就在於它證實了一部影片並不一定需要有一個故事,即一種根據傳統臆造的故事;新觀實主義的最大努力就表現在它盡可能使敘事淺顯,講得盡可能簡明。總之它不是故事,而是一種實錄,一種記錄精神。在闡明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的同時,柴伐梯尼也從理論上為這一學派辯護。他把新現實主義電影視為一種(現實的)實錄。因為他認為生活就是藝術。他說過:街頭巷尾,日常瑣事充滿著感人事件,只要你悉心去注意,你就能找到藝術。顯然,柴伐梯尼是不主張對生活進行歸納、綜合和提高後作為一種生活的本質去表現的,而只是局限在對生活現象的羅列,這種創作方法很多是屬於自然主義的。這可從他的《偷自行車的人》、《溫培爾托一目》、《米蘭的奇跡》等影片看出來。但是,應該承認,新現實主義電影及其主張的這種生活即藝術論,在戰後百廢待興的歐洲電影市場,卻有著它必然的歷史地位。它象一股洶涌的激流沖擊著陳舊的歐洲電影界,甚至也沖擊著好萊塢、迫使它在一定程度上去考慮改變自己固有的製片方向。它的影響是世界性的。
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的段落鏡頭理論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手法和美學主張,促使以後的電影理論界不論在電影的敘事手法,蒙太奇剪輯、攝影、表演,以致在劇場景的結構上都出現新的論證和觀點。最明顯的是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的段落鏡頭理論(即長鏡頭理論,反對單鏡頭剪輯,而主張像一些新現實主義影片一樣,更多以段落或一場戲作為一個剪輯單元。在他看來,只有這種剪輯方法,才更符合生活。
在西方電影界中,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甚至還改變了歐美電影界對男女演員的審美標准,即歐美電影以往注意的首先是臉型、身材。而新現實主義電影出現以後,關心的則是《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中的女主義公安娜·瑪尼阿尼式的演員,也就是說更強調了氣質。這一觀念的轉變,在至在八十年代後期的美國新好萊塢的電影中又進一步得到了印簽,如簡方達等。可見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影響是劃進代的。 Ladri di biciclette (1948)
戰後,還未能從戰爭創傷中恢復的義大利,社會上存在著嚴重的貧困和失業現象,影片描寫了一個普通的失業者,演員本身就是一個失業者。(拍完影片後,他繼續失業。)
最能代表新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這部影片常被人冠以新現實主義的「里程碑」或「至高點」等殊榮。榮獲第二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金球獎特別獎。
開創電影史上首次全部使用非專業演員的先河。
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堪稱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中最具才華的導演,一生中四次獲得奧斯卡獎。
溫別爾托D Umberto D (1952)
描寫了戰後一位收入微薄的退休老人的生活。
還是德·西卡的作品,有很多人認為這部影片的貢獻遠遠超出了《偷自行車的人》,這是一部令人感到極度絕望,同時又充滿溫情的作品。德·西卡還是一位煽情大師,很少有人能不流淚地觀看此片的最後一場戲。
Rome,Open City (1945)講述了游擊隊員由於叛徒出賣英勇就義的故事。
這部影片完成時,戰爭尚未結束,故事結尾德國軍官槍殺神父的場面是對德國法西斯反人類、反上帝的控訴。此片的很多手法後來被其他導演紛紛效法,堪稱新現實主義開山之作。
導演:羅伯托·羅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費里尼說羅西里尼影響了他一生。1948年羅西里尼執導《德意志零年》又標志了新現實主義全盛時期的另一個高峰。今年是這位大師誕生100周年。
八卦一點的故事:已經成名的英格麗·褒曼看到此片後,竟不顧自己是有夫之婦和在觀眾心目中美麗聖潔的形象,主動追求羅西里尼,最終兩個人沖破重重阻礙(包括和原來的配偶離婚),開始了一段曠世戀情。
大地在波動(1948)
關於西西里島一戶漁民為了改變貧困的命運,冒險創業最終慘遭失敗的故事。
這部影片被認為最嚴格意義上的新現實主義電影,其中含有大量紀錄片式的場面,描繪了西西里島漁民的豐富而真實生活狀態。影片中不時加有話外音,對人物、事件進行評論,有點像政治宣教書。但這並不影響影片的可看性,那些豐富的細節帶給我們的感受遠遠超越了語言。
盧奇諾·維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與羅西里尼及德·西卡並稱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三位大師」。今年也是這位大師誕生100周年。
❺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新現實主義是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產物,它反映了進步的電影工作者致力於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歷史,一般從1945年R.羅西里尼拍出《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卻早在戰爭時期便已開始,並且淵源還可追溯到19世紀末的義大利真實主義文學。
新現實主義追求的是生活真實,要求表現義大利人民飽經戰爭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難,譴責社會中的不公。
(5)新晉現實主義電影導演擴展閱讀;
新現實主義以平凡的題材表現形式美,以朴實的攝影手法,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新即物主義攝影又稱"支配攝影"、"新現實主義攝影"。為本世紀二十年代出現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該流派的藝術特點是在常見的事物中尋求"美"。
用近攝、特寫等手法,把被攝對象從整體中"分離"出來,突出地表現對象的某一細部,精確如實地刻畫它的表面結構,從而達到眩人耳目的視覺效果。它不考慮藝術的本質在於提示對象的本質,因而其美學思想是屬於自然主義范疇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現實主義
❻ 誰拍攝了創作了一系列的影片,成為當時香港新現實主義電影學派的領導者
李翰祥是50年代香港新現實主義電影學派的領導者。
李翰祥(1926年4月18日-1996年12月17日),外號「李黑」,是香港電影名導演,曾在香港、台灣、中國大陸執導電影。作品中以宮闈片、歷史片聞名,曾多次獲得亞洲影展、金馬獎等。參與創作上百部電影,是香港電影史上的傑出人物。代表作品有《西施》,《梁山伯與祝英台》,《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
❼ 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人物
羅西里尼,義大利著名導演,重要作品《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二戰電影最大傑作,新現實主義的奠基作。《羅維雷將軍》(General della Rovere)獲得了第二十四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與朱賽普· 德·桑蒂斯、盧切諾·維斯康蒂、維托里奧·德·西卡同被譽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四大主將。
❽ 刀的哲學誰有
《刀的哲學》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y41KM3d06U76L3q0S5L-Q
《刀的哲學》主要介紹在20世紀上半葉,戰爭的陰影籠罩全球,久久不退。生命的價值日漸低微,眾生被迫成為利益集團的犧牲品與實驗品。東亞一隅,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不斷向外擴張、野心也不斷膨脹。數次對俄戰爭的勝利,讓這個民族變得愈發狂熱。然而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資源短缺成為了限制日軍繼續擴張的首要難題。
❾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主張、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張:記錄性可斷定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在觀眾腦海中,將銀幕現實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實景拍攝,攝影機隨人物在實際空間中運動,傳統場面調度理論消失。更為電影化的真實空間形式得以表現,同時避免舞台觀念的戲劇用光。
長鏡頭、景深鏡頭的運用每個鏡頭成為完整一段,體現創作者忠於自然的客觀性,體現巴贊「攝影上嚴守空間的統一」觀點。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羅伯特·羅西里尼 :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游擊隊》、《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譽為"戰爭三部曲",標志著新現實主義進入全盛期,《義大利萬歲》。
2.維斯坎迪:
《沉淪》、《大地在波動》、《受苦的人們》
3.德西卡:
《偷自行車的人》、《溫別爾托·D》
4.德桑蒂斯:
《羅馬十一時》
(9)新晉現實主義電影導演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指20世紀40年代在義大利開始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義大利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從漫長的法西斯主義的統治下,從戰後的碎磚瓦礫中站立起來,他們想盡辦法籌措資金和膠片來拍攝影片。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是一次從內容到形式徹底的美學革命,是繼先鋒電影運動後出現的第二次電影美學運動,義大利現實主義鮮明的美學特徵,標志有聲電影以來電影趨向現實主義美學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變西方與美國電影力量對比,並向傳統戲劇電影挑戰,創造更為電影的藝術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❿ 世界電影史: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有哪些特點
特點:
1、滿懷激情地揭露法西斯主義;
2、鞭撻社會的不公正現象;
3、同情普通的平凡人、小人物;
4、主張勞動群眾的社會團結。
產生背景:
新現實主義是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產物,它反映了進步的電影工作者致力於民主改革的要求。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歷史,一般從1945年R.羅西里尼拍出《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卻早在戰爭時期便已開始,並且淵源還可追溯到19世紀末的義大利真實主義文學。
新現實主義追求的是生活真實,要求表現義大利人民飽經戰爭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難,譴責社會中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