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小調電影網
Ⅰ 用迅雷可以下載安徽民間小調嗎
可以,有一些資源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5%AE%89%E5%BE%BD%E6%B0%91%E9%97%B4%E5%B0%8F%E8%B0%83&id=0
Ⅱ 播了十幾天毫無水花,李晨最新的大劇為什麼會連失敗都無聲無息
談起北京特點,大夥兒的第一印象是啥?是金壁輝煌的故宮,或是鹵煮炒肝老豆腐?一件事而言,最能意味著北京特點的。應當或是那一幢幢積累著人文精神的四合院。之前一部發布的新電視劇,就再一次帶大家回到從前。返回那一個以前小小四合院中,嘻笑怒罵的溫暖時光。
Ⅲ 電影十金陵十三釵插曲《秦淮景》樂曲來自哪個民間小調
原版是《無錫景》,電影為切合「金陵」,改了歌詞,旋律不變
Ⅳ 怎麼下載戲曲電影,謝謝
1、將u盤插到電腦上。
2、打開播放器。
3、點擊右下角的「下載管理」按鈕。
4、然後點擊右上角的「設置」按鈕。
5、在下載目錄中將文件下載的位置改為「U盤的電影文件夾下」。
Ⅳ 天下無賊里的"知道不知道" 是一首什麼江南小調么
這首陝北民歌的原始素材來源於陝北地區的《信天游》。在50年代,作曲家劉熾在為電影《陝北牧歌》配樂時,曾利用這一素材改編成了《崖畔上開花》。這首《知道不知道》極可能是又一位作曲家再一次加工的結果。
本篇文章來源於『中國古曲網 』原文鏈接:http://info.guqu.net/mingemingqu/20080616180057_23167.html
在中國古曲網上好像必須是會員才可以下載..
Ⅵ 網上賣的歌曲伴奏算侵權嗎我在QQ群下載的雲南貴州山歌伴奏,放在我自己軟體上面,賣有侵權行為嗎
摘要 【法律意見】
Ⅶ 電影冰山上的來客有幾個歌曲,分別都叫什麼名字
這部電影共有四首歌曲
主題曲
《冰山上的雪蓮》
男)戈壁灘上的一股清泉,
冰山上的一朵雪蓮,
風暴不會永遠不住,
啊,
什麼時候啊才能看到你的笑臉?
(女)烏雲籠罩著冰山,
風暴橫掃戈壁灘,
歡樂被壓在冰山下,
啊,
我的眼淚呀能沖平了薩里爾高原.
(男)眼淚會使玉石更白,
痛苦使人意志更堅,
友誼能解除你的痛苦,
啊,
我的歌聲啊能洗去你的心中愁煩.
(女)你的友情象白雲一樣深遠,
你的關懷象透明的冰山,
我是戈壁灘上的流沙,
啊,
任憑風暴啊把我帶到地角天邊.
插曲
《高原之歌》
爬過萬道坡,
誰見過水晶般的冰山
野馬似的雪水河
冰山埋藏著珍寶
雪水灌溉著田禾
一馬平川的戈壁灘
放開喉嚨好唱歌
河水向東流
太陽又東升
爬上了薩里爾的高山頂
翹腳兒望著北京城
旱海接連著天邊
大山沖破了雲層
飛馳萬里的白雲喲
捎封信兒帶到北京
《懷念戰友》
天山腳下是我可愛的故鄉
當我離開它的時候
好象那哈密瓜斷了瓜秧
白楊樹下住著我心上的姑娘
當我和她分別後
好象那都他爾閑掛在牆上
瓜秧斷了哈密瓜依然香甜
琴師回來都他爾還會再響
當我永別了戰友的時候
好象那雪崩飛滾萬丈
啊-----親愛的戰友
我再不能看到你雄偉的身影和藹的臉龐
啊-----親愛的戰友
你也再不能聽我彈琴聽我歌唱
(伴奏)
當我永別了戰友的時候
好象那雪崩飛滾萬丈
啊-----親愛的戰友
我再不能看到你雄偉的身影和藹的臉龐
啊-----親愛的戰友
你也再不能聽我彈琴聽我歌唱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為什麼這樣紅?
哎紅得好像,
紅得好像燃燒的火,
它象徵著純潔的友誼和愛情.
花兒為什麼這樣鮮?
為什麼這樣鮮?
哎鮮得使人,
鮮得使人不忍離去,
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來澆灌.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為什麼這樣紅?
哎紅得好像,
紅得好像燃燒的火,
它象徵著純潔的友誼和愛情.
哎紅得好像,
紅得好像燃燒的火,
它象徵著純潔的友誼和愛情.
它象徵著純潔的友誼和愛情.
Ⅷ 《其實你不懂廣東人》有誰看過哪裡找
其實你不懂廣東人
2005-3-15 8:44:10
--------------------------------------------------------------------------------
廣東教育出版社日前推出《其實你不懂廣東人》,反擊外地對廣東的「妖魔化」
廣東為什麼需要辯護?
作為一個來廣州十年的北方人,我認同廣州,更多於認同北方,包括北京。我喜歡粵語的鏗鏘、斬截、深情。但是每次以各種方式與北京遭遇,還是不禁心存畏懼。這是因為,我和大多數人一樣,想當然地把北京放在了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上,於是滔滔不絕當然是好的,而「狂」因為與北京沾邊,也不容置疑地被所有的人縱容著。
葉曙明的書鼓勵了我對以上那些似乎不言自明的想法的懷疑。
身在廣州,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廣州的歷史文化,但是畢竟是膚淺的,零碎的。我們當然都知道孫中山,知道趙佗,陳白沙,康有為,梁啟超,冼星海,紅線女,高劍父,但這些還遠遠不夠。在這些人的背後,是一條條源自悠久歷史的文化脈絡。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廣州就是一個內地與海外貨物交易的集散地;明清兩代,廣州不僅富甲一方,嶺南學術也領一時風騷,眾多的書院見證了廣東歷史上學林之盛;廣東人敢為天下先,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和飛行家馮如是廣東人,中國第一個留美學生容閎是廣東人,中國第一個電影導演鄭正秋是廣東人;改革開放中,廣東最先在農村中實行聯產責任制……當葉曙明底氣十足地把廣東的歷史、文化名人、廣東的騎樓、粵劇、嶺南畫派、風俗、神祗、飲食、廣東人的性格歷數一遍的時候,這幅文化地圖就非常可觀了。它足以改變任何輕視或貶損廣東人的看法,足以令任何認為廣東是文化沙漠的人啞口無言。
很明顯,這是為廣東所作的辯護。於是問題來了:廣東為什麼需要辯護?不容否認的是,認為廣東沒文化的是大有人在,妖魔化廣東的大有人在,流言與傳說不適當地強調了廣東獨特的壞的一面。而且,在「北方中心」的文化格局中,廣東處於弱勢與邊緣。在這樣的情況下,廣東是高姿態地泰然自若,不以為然,還是默默地任人評說,還是奮起抗辨呢?
廣東人「訥於言而敏於行」,從容淡定。其實廣州是一個內秀的城市。龍應台得知禪宗六祖慧能在光孝寺受戒後,吃驚地追問道:十五年的深藏,風動幡動的哲學辯論,菩提樹下的剃度,竟是在廣州嗎?為何在歷次的廣州行中,無人提及?原來達摩一葦渡江,禪宗初始之處,也在廣州,為何無人告我?
外人的慧眼折射出廣州在歷史文化長河中的璀璨瞬間。龍應台不知道,很多北京人不知道,而且他們關於廣東不知道的更多。因為不知道,所以有歪曲,有誤解。
所以還是有必要辯一辯,因為這里的文化是一種有內涵、「有源源不絕的後勁」的文化,它完全有資格有水平與其他文化處於真正平等對話的狀態,不能因為自己的沉默而讓它一直處於劣勢。
更為重要的是,「北方中心」並不是不容置疑的。正如一位學者在對南方方言作了研究以後所說,建立在北方基礎上的普通話亂了,南方方言卻極有規律可循。談到文化在人身上的積淀,我不知道北京人的空談有何驕傲可言,還能維持多久。廣東人的務實之中,倒有些更經久,更有力量的東西。
多元的概念在學術上久已有之,但真正落實到文化心理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天,當成為一種抗衡的力量,廣東會心安理得地享受與不同地區的文化平等的地位。這才是一個多元社會的正常狀態。但在這之前,廣東還需為自己辯一辯。(陳淑梅/大學教師)
誰真的懂廣東人?
這些年,走在改革前沿的廣東成了人們的焦點。許多隻是客居廣東短短數載,或只是在廣東游覽數日,甚至對廣東風土只是道聽途說的人們,都覺得自己對廣東人知之甚深,於是肆無忌憚地評說廣東人的諸多不是。而《其實你不懂廣東人》以有理有據的論證為廣東人說出了實話,也反駁了有關廣東人的三大謬論。
謬論一:「廣東人排外?」接受外來人口本來就是廣東自古以來的傳統。古代中原地區戰亂連年。嶺南,也就是現在的廣東,一直在不斷接納逃避戰亂的中原人。而現代,廣東更是一個移民大省。改革開放以來,南下來廣東定居、打工的人數逐年大幅增長。舉個小例子,廣東人雖然很自豪自己的地方語,但要是遇到外來人,哪怕自己的普通話再蹩腳也為了遷就別人而說國語。這何來廣東人排外之說呢?
謬論二:「廣東人傲慢?」這個說法不僅讓《其實你不懂廣東人》的作者感到好笑,連筆者也覺得莫名其妙。廣東人何來的傲慢?京滬粵三地而言,北京有的是千年帝都的霸氣,上海有的是東方明珠的傲氣,而廣東有的卻是孜孜經商的和氣。「和氣生財」是喜歡經商的廣東人信奉不悖的金玉良言。千百年來人們的被迫南遷,使廣東人不愛談論國事,多致力於經商,世世代代更留下「拙於言而敏於而」的訓言。也正因為如此,廣東人不愛與人爭論。這種低調的作風導致他們受到誤解也不辯駁。也許,這也是導致這個歪曲廣東人的流言漫天飛的原因之一吧。
謬論三:「廣東是文化沙漠,廣東人沒文化?」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文化。陽春白雪是文化,下里巴人何嘗不是文化呢?許多所謂的高雅文化正是從俗文化里脫皮而來的,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當某些東西經過歲月的積累沉澱,它就會散發出文化芳香的氣息了。正是廣東和其他省份的文化精華的匯聚形成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缺少了廣東的文化,中國文化就不是一個整體了。
此外,該書對廣東人的生活哲學也描繪得非常貼切准確,如「有錢一齊賺」、「錢是賺不完的」等等。它以輕松幽默的語言,把被人們顛倒了的事情重新扭轉回來,客觀地描繪出一個廣東人的真實形象。不知不覺中,它就會令人對廣東人大為改觀。
如果你是廣東人,我建議你看一看這本書,它能讓你知道更多自己本土的文化,更能增加你身為廣東人的認同感;如果你不是廣東人,我也建議你看一看這本書,它會告訴你——其實你不懂廣東人。(梁芯暢/大學生)
想像一個名叫廣州的城市
北京、上海、廣州這些在老百姓那裡「混個耳熟」的城市,雖說實實在在地存在於一個地理空間,但一旦被談論,通常就變成了想像與謠傳,或者說,一種話語一種敘述。近年來,圍繞北京、上海「雙城記」的「話語」逐漸由「討論」變成「研究」,數本專著和數次研討,使之成為學術界的顯學。但廣州,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依然留存於影視想像與網路傳言中。
2001年,將到廣州時,70多歲鄰家阿伯對我說,別去南方,那裡人野蠻,吃生的。當時我暗笑他十幾年不出家門,對南方的想像竟如10世紀的「文明人」想像赤道幾內亞。後來發現,流行的影視作品中對廣東的想像與這位老伯相比,也不過是五十步與百步的區別。
20世紀80年代的流行影視劇中,廣東人通常鑲金牙,穿沒剪去剪標的西裝,時常冒充「港客」騙女孩子;90年代,略為改觀,廣東人的正面價值是精明、懂市場意識,負面評價依然脫不了粗鄙;就在前兩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一個小品節目中,來廣州「搵食」的東北小夥子為了在女朋友面前「有面子」,竭力把母親打扮成一個滿口「的啦」的歸僑老太太,卻沒想到,誤以為是廣東土著的女友也是東北人。小品前段音樂是《彩雲追月》,後面變成了東北民間小調。荒腔走板的「北方化粵語」成為「作偽」的明證。與之相對應的是,港產片中想像內地人和內地人想像嶺南有異曲同工之處,妓女、殺手、小偷這些角色統統來自內地。《旺角黑夜》內地公映時,把內地殺手改成了馬來西亞人,但依然留下抹不去的蛛絲馬跡。
廣東人通常懶得爭奪「話語權」,SARS、孫志剛事件一出,網上又把矛頭指向廣東人,但極少看到廣東人爭辯。不過,近日,廣東作家葉曙明到底忍耐不住,「揭廣東人的老底」,寫了本《其實你不懂廣東人》。在廣州居住了近4年,再看這本書,依然感慨自己對廣東所知甚少——不知道當年辛亥革命、共和初肇時,要求奉粵語為「國語」的呼聲很高,支持的票數已經過半,是孫中山逐一說服,力勸粵籍議員改投北京話一票,今日,滿廣東的人才繞起舌頭學兒化音;
多年來對梁啟超、梁宗岱、黃葯眠、黎民偉、蔡楚生等等名字耳熟能詳,如今才意識到:哦,其實他們都是廣東人。
有時我會持這樣的觀點:某段史實、某個人、某個城市,雖然真實存在,但一旦討論它,它就不得不成為一種敘述話語。《其實你不懂廣東人》,說到底也是一種關於廣東的敘述,但相對於某些影視劇和網路傳言,它更接近於「現實主義」。
□ 童月(大學教師)
廣東的魅力
通常我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首先會想到要帶一本地圖上路,我們渴望知道這個地方的「地理」;但是對於歷史我們往往是淡漠的。而要真正了解一個地方細節的豐富、過往的生機、民生的氣息,那需要深入到民間巷裡,深入到歷史的煙塵中,需要傾聽老人的傳說和鄉婦的歌謠……更需要一雙敏感的慧眼和一顆有溫度的心。突然翻到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書《其實你不懂廣東人》,大有知音之感。
作者葉曙明曾經撰寫《百年激盪》,對於廣東的歷史文化,他可謂一本活字典。同那些鑽在故紙堆搞考證的學者不同的是他不僅對廣東的掌故如數家珍,而且隨時觀察身邊的當下的廣東。書中對近年來外地人對廣東的誤解進行了澄清,對根深葉茂的嶺南文化進行了簡要的梳理,並對廣東未來的藍圖進行了描繪。同時作者沒有迴避廣東在高速度的經濟建設中出現的問題,體現了一個廣東人不護短的勇氣。
廣東的可愛之處就在於她的親切和「時但」(隨便之意),在於她的從容與大度,在於她的平實和淡定。廣東的生活其實是最人性化的,外地人可以在廣東大紅大紫,西關人照常在家裡煲他的老火靚湯。一碗可口的湯下去,胃服帖了,心也服帖了。愛恨情仇似乎隨之煙消雲散,常留心頭的是天倫之樂。在廣東人看來,生活並不在別處,生活就在此處、在此時,最重要的是過好自己的日子。
廣東的情調就在這樣溫和的安寧的日常氣息之中,不喧嘩,不炫耀,不浮華。所謂的人文關懷,如果離開了百姓最為關心的衣食住行而去凌空蹈虛是沒有意義的。廣東早早就在「民以食為天」的古訓中悟到了真諦。
當年蘇軾意氣賦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今天,葉曙明一氣譜寫《其實你不懂廣東人》,用生動風趣的史實告訴我們身為嶺南人的光榮。
□ 申霞艷(作家)
讀《其實你不懂廣東人》有感
廣東省曲藝家協會 陳龍武
《其實你不懂廣東人》一書中稱廣東人「被人排斥還要擔著排斥的罪名」。作者為廣東人打抱不平,我也有同感,且感觸頗深。
廣東人就真的這么排外?外地人就從不排外?難道全國除了廣東排外嚴重,其他地方都沒有排外的現象,我看不見得!這樣說也冤屈了廣東人,我認為對廣東人的此種評說甚為不公。
我想起了大約在1986年至1987年間。一戶安徽人流落到我的家鄉,棲身於村頭廢炮樓之中,村人見到紛紛關心。那時候農村還比較少人會講普通話,溝通不了,請來小學的老師當「翻譯」,結果發現那戶安徽人家也不會普通話,老師和村人就猜想加上比劃,總算跟他們溝通上了。老師說,原來他們是因為家鄉發大水而落難至此。村人們知道之後,自發地給他們衣服、席子、被子,干稻草(那時候農村的稻草也算是有些珍貴的,墊席子用)等,東湊西湊,湊齊了他們的生活用品。其實,當時農民自身的生活也不是寬裕,還一日三餐地負責他們一家幾口,若是排外,何來此舉。
或許有人會說這是多少年前的事了,那時候的人與現在的人不一樣了。現在,在我們村,外來人口(都是非廣東人口)已經超過本村人口,除了流動的,安家落戶的不少,甚至是婚娶。我敢說,這種現象不止在我的家鄉,在廣東其他地方也是司空見慣的了,就像是作者文章中所提到的海豐地區的湖南籍的青年教師。
事實如此,何須太多辯解,且看廣東各種菜館酒樓,全國各地各種菜系應有盡有,有的還超過本地粵菜館。作者縱橫古今中外為廣東證明不排外,真是用心良苦。
廣東歷史上就是一個兼容性很強的地方,若非如此,廣東的文化史就該重寫 。作者告訴我們的數據是廣東現在總人口的三成是外省人,全國有三分之一流動人口在廣東。
我認同葉先生的看法——說廣東人排外者,有一定因素是一些聽風便是雨,以訛傳訛的心態造成的(不排除有不良動機者)。不過我認為,這種看法可能已經隨著外地人在廣東的增加及時間增長而逐漸隱去。強辯無用,事實證明一切,時間證明一切,真正以正道在廣東生存發展的,有真正體會或公正看待廣東的外地人,會以公平的眼光重新看待廣東的,所謂「排外」的非事實「罪名」也會不攻自破的(可能正在「破」的過程中)。那些盡是搞破壞、製造社會混亂之輩,不說廣東人排斥,外地人自己都排斥!
當然,不能否認有一些排外現象的存在,小部分目光短淺的人沒看到外地人對廣東經濟建設所做的貢獻,而且又有一些不良作為者為廣東製造了很多的治安問題,這些人就「恨屋及烏」,加上素質較低,就容易產生偏見了。
就像印第安人與美國人的關系,當美國人初踏美洲,印第安人載歌載舞歡迎;移民們定下居來,由於移民的建設、掠奪威脅到印第安人的生存,文化、風俗習慣差異等多方面原因,兩者發生了沖突,互相排斥爭鬥起來;當一個集體威脅到另一集體的生存是必然產生排斥、爭斗的。由此可見,廣東人能如此兼容,已屬難得。
請對廣東人持有偏見者設身處地想一想,要是換到別的地方的人,不一定能夠像廣東人這么做,做得這么好。
(作者:陳龍武,廣東省曲藝家協會幹部,潮州人,畢業於星海音樂學院)
http://www.rbook.net/Soft/jiaoyu/renwen/200603/2920.shtml
這里下
Ⅸ 段泊最喜歡的一位黃梅戲演員韓軍什麼時候死的為什麼只活了二十六歲是怎麼死的
黃梅戲子---韓軍(2008-02-11 19:23:51)標簽:黃梅戲 韓軍 小辭店 韓再芬 娛樂
「對於韓軍的名字,真的已沒有太多人知道了。」正如這篇回憶錄的作者所說,在安徽這個黃梅戲被廣為傳唱的省份,人們對於韓軍的名字也並不熟悉。韓軍是個黃梅戲演員,演出時人見人愛。有人評價他是為藝術而生的人,是那種沒有人生體會也能因為內心的愛而把戲劇演好的人。韓軍留下了很多黃梅戲的作品,像電視劇《半把剪刀》、《小辭店》、《嚴鳳英》,電影《孟姜女》。本文的作者曾經也是一名黃梅戲的演員,她和韓軍一起經歷了黃梅戲的發展與壯大……
A
黃梅戲一代宗師嚴鳳英是1966年離逝的,30年後的1996年,我的發小韓軍——一個黃梅戲演員也去了,是巧合還是宿命我不得知曉。
噩耗傳來時,我的心狂跳,理不清頭緒。嚴鳳英老師去世那年我還是個不會說話的毛孩子,當然也就沒有緣分與她結識。對嚴老師我極度崇拜,因為是她將黃梅戲這個民間小調唱響全國,成為全國四大劇種之一,我後來有幸與她的家人結緣,也要感謝媒人——黃梅戲。《天仙配》中的名段「樹上鳥兒成雙對」可以與80年代鄧麗君的流行歌媲美,是文化之春風在中國大地剛剛回暖的中國流行音樂。那甜美的音樂、樸素的唱詞,讓你喜歡的身不由己。
寫韓軍不能不提王冠亞,他是我省的著名編劇,為人低調謙和。王老師非常喜歡韓軍,在韓軍剛進團時他百般照料,從生活到藝術修養的提升無處不體現他付出的心血。韓軍拍攝的影視作品及幾出舞台戲,多數是在王冠亞老師幫助下促成的。有一段時間韓軍戀愛了,那時的社會之風還比較保守,韓軍愛上了一位大他許多歲的女子,愛情選擇的叛逆,沒人可以理解,但是當時誰也無法說動他改變主意。王老師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每天圍著韓軍轉。有天傍晚,王老師帶口信讓我去他家。一牆之隔幾分鍾我就到了,韓軍也在,看情形他們這樣僵持已經很長時間,王老師見我落座後笑眯眯地對我說:「你看看他(指著韓軍)這孩子就是不聽話,我費好大勁把他找回來,說了一下午也沒說動他,你和他聊聊,我去給你們做晚飯。」
這一聊就是一夜。我們從兒時一直聊到當下的理想與抱負,真可以用感天動地來形容當時的熱情,當天際泛白時我們帶著疲憊,走進了新的一天,一個充滿著新的希望的日子。韓軍說他堅決與那女子斷絕往來,一心工作,個人問題等幾年再說。我把結果告訴了王老師,他很高興,吃著香噴噴的大餅包油條,心裡的一塊石頭落了地。可就是在當晚,王老師又心急火燎地找到我的宿舍問韓軍在不在。
事後我聽說是在環城河小樹林處找到韓軍的,從那以後王老師對韓軍看管的更嚴,他的愛情也就真的斷了。
韓軍長的瘦小,不是那樣英武的身板,做演員很吃虧。我們雖是同學,平時也很少接觸,後來因為工作上的配合才慢慢加深了解。做演員我和他自身的缺陷差不多,做舞台上的2號角色更合適,常常會有不得志的感慨和不快,這使我們之間多了幾分惺惺相惜。他塑造角色很有天分,那時的藝術形式沒有今天這么豐富,個人的施展選擇空間也很小,這制約了他的發展,劇院每年少有的幾出戲很難排得上。剛參加工作,劇院為了培養我們這批人,專門成立了安徽省黃梅戲劇院三團,王冠亞任團長,有一批人為我們服務,排了《朱門玉碎》、《母老虎上轎》;現代印度戲《逃婚》,我們這些年輕人熱情高漲,連春節都不過就去江蘇巡演。去時紅梅傲雪,回來時已秋果碩碩。大家都得到了充分的舞台實踐。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三團從成立到夭折前後也就一年的時間。倘若當年三團一直沒有解散,我們這批人的命運也許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做演員誰不想出名?誰又願意到了老來再出名,大家沒有耐心跑龍套,都想早早出名。演員是個競爭很殘酷的職業。當時劇院排戲,首先考慮的是整台戲的效果,其次才會考慮有沒有合適你的角色,不像現在很多作品都是根據演員的自身條件專門為演員量身製作的舞台影視作品。那時創作生產一台戲也沒有民間投資,都要靠政府財政撥款,很難爭取到專項個人資金,只能全部依靠單位的力量,這就讓自身條件差些的演員因為沒有發揮的一席土地,從而產生了失落和無助。
在大戲面前,我和韓軍常常被忽略,也就會在閑暇時一起發牢騷。在藝術的天賦上韓軍比我高,常常他的境遇會比我好一些。但是首屆全國黃梅戲青年演員大獎賽中,他的命運與我的命運一樣,我們一邊自嘆「命苦」,一邊也深感自身條件的局限。我虛長幾歲,比賽結束後,自認前途渺茫,下決心早早改行,韓軍依然堅持在他為之選擇的藝術中不肯放棄。不過,就在幾年之後,韓軍也步我後塵改行做了公務員。哪知命運就是這么捉弄人,在他改行後半年他就離開了我們。
B
我和韓軍認識前後近20年,到今年他離世也已10年。10年的時間,指縫間輕輕流逝,原本是作為「說客」的那一夜,卻好像是與他說了今生所有想說卻說不盡的話。我們平時最多是幾句問候,做搭檔因為工作也會說說話但不會很多。他悟性很高,我們之間的配合非常默契,演出時也極少出現差錯。他是我合作過同事中,最默契的搭檔之一。
我們的第一次合作是在80年代。當時,從北京來了幾位編劇、導演,學校隆重推出觀摩《天仙配》,活潑可愛的韓軍飾演「董永」,導演、編劇同時看上了他。當時在《天仙配》中我演「四姐」,從那時起我們倆有了合作,導演建議學校給我倆排一出傳統小戲《打豬草》,拍成電影作為新聞紀錄片在全國電影院上映電影的前面播放。當時全國幾乎沒有電視,看電影成了大眾唯一的娛樂方式(董文華當年一曲《十五的月亮》採用的就是這種方式)。電影要是拍成了,其影響不會亞於今天的「超級女聲」,拍這樣一部電影投資要5萬元,最終因為資金的問題電影沒有拍成。
但是這出摺子戲很快又被上海電視台的周導看上了,拍成了舞台劇在電視中播放,這成了今天我與他最有價值的紀念之一。
到單位工作後參加全國的重大節日晚會我們常常一起去。有一次在上海與演孫悟空而成名的六小齡童的父親同台獻藝,他父親是紹劇的著名演員,對韓軍和我一見如故非常喜歡。為了紀念這次相識,我們三個人還專門去照相館拍了一張黑白照片。韓軍的離世對我影響很大,我一直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能讓一個人放棄對生命的追求?直到今天我還是不能相信他已離去,我去他的墳地看過他,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舞台上正在演出的一台戲,我是在熟悉環境現場看外景,沒有陰陽兩重天的分離死別,眼前長滿野草的山坡寂靜空曠,剎那間我找不到了自己的方向,忘記了自己的來意。面對眼前的荒草與黃土,看不到自己曾經要看的人,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啊——是一種空落落無知覺的茫然。
C
韓軍進團的最初,排演的最有影響的劇目是《孟姜女》舞台劇。《孟姜女》中的范杞良在修築長城中死去,幾年後韓軍從高空躍下,躺在了冰涼的水泥地上,至今我都不能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那一天,我們在合肥的同學全去了,他臉上的表情很安詳。
在這之前,我也去過幾次殯儀館,可送別只有28歲的離人卻是人生的第一次。他安安靜靜躺在蔥郁的蒼柏之中,只等著最後再見一面他的朋友和親人們。
韓軍從小在藝校學習,因為母親是學校老師,所以一切生活起居自然不勞他費心,現在要獨立門戶現實的生活問題擺在他面前,他就要挑起這副擔子。韓軍善良忠厚、有責任心,他只得放棄藝術調到某銀行工作,想過普通人的日子,想娶一個自己喜歡的女人過日子,可這一切都還沒有開始他就走了。
聽王冠亞老師說,嚴鳳英16歲闖安慶城,借頭面和行頭給她的人,就是韓軍的外婆張慧聰。嚴鳳英老師初到安慶16歲,韓軍進院工作時也是16歲,看到16歲的韓軍,王冠亞老師似又見16歲獨闖虎口的嚴鳳英,愛憐之情頓生。
韓軍進校時雖只有11歲,卻很會演戲,儼然是個戲精。我們三年級時,學校已正式對外售票演出。當時文化活動少,我們的演出非常頻繁,天天客滿時常還要加座,安慶城沒有不知道我們這些孩子的。《天仙配》「路遇」中董永有這樣一段詞,「我看這位大姐倒還不錯,只生得品貌端正,待我又是一片誠心,我若與她成婚倒是一樁美事。」每當韓軍說這段台詞,台下都會鬨堂大笑,特別是說到最後一句,台下笑得前仰後合。
那時人們沒有多少文化娛樂生活,談到男女之愛多是羞羞答答,拉拉手已是很過分的親昵。11歲1.2米不到的韓軍又生得是娃娃臉,本身也是個小娃娃,七仙女比他高半個頭,很有點北方人大媳婦小丈夫的味道,他「一個娃娃」在台上議論成人們考慮的婚姻大事,怎不令人捧腹大笑?
在安慶生活的日子,讓我知道人們那麼痴迷戲曲,有這么多人喜歡黃梅戲,在進藝校之前我只知有京劇、歌劇,從未聽說過黃梅戲,也沒聽過黃梅戲,更不曾在合肥的劇場看過黃梅戲。
韓軍的外婆在那個年代給予嚴鳳英老師這樣的理解和支持也是他們兩家的奇緣。誰知這兩個家庭在幾十年後都在承受同樣的痛苦,很長時間張慧聰老人並不知道外孫不在人世了,她女兒一直瞞著她,可是能瞞多久呢?
到韓軍這一代,他們家已是幾代人從藝。韓軍的母親也是我的老師,我很喜歡她也時常觀察她。因為她抽煙,所以我好奇。她是我見到的第一個抽煙的女人,這讓我知道女人也抽煙,抽煙時還能姿態優美。她平時很安靜,話不多,韓軍走後她的話更少了,在學校上大課或年級一起排戲她說話總是輕聲細語,誰犯了錯她會眼睛狠狠看他們,目光仍是慈祥,所以沒幾個學生真怕她,但也沒幾個學生在她面前敢放肆。
D
韓軍在校時是個人見人愛的人,陽光又健康。他為藝術而生,是那種沒有人生體會也能因為內心的愛而演好戲的人。後來到劇院演戲少了,電視劇還是留下了很多作品,如《半把剪刀》、《小辭店》、《嚴鳳英》,電影《孟姜女》。只要領導叫他配音,他從來欣然應允而不談條件。家庭的陶冶釀就了他很好的藝德。
對於韓軍後來的改行,我認為是錯誤的選擇。他和我情況不同,他家幾代從藝,藝術已滲透到他的血脈中,就像潘景莉老師的兒子周珊,他母親是與嚴鳳英老師同時代的人,他的外公是黃梅戲老藝人,周珊進了黃梅劇院後,有一次我問他,你的自身條件也不優越,又是半路出家,想成名並不容易,是不是應該考慮做其他工作。他回答得很乾脆——就是喜歡黃梅戲。
舞台上的韓軍是成熟的,到目前綜合藝術水平很好的小生也沒幾個年輕人能超過他,他給黃新德配戲演《戲牡丹》中的書童,演王冠亞老師排演的印度戲《逃婚》、《母老虎上轎》中的店小二,還有《審婿招婿》,後來與韓再芬拍的《小辭店》唱做都很好,角色在韓軍身上被他全演活了,而他卻走了。他是演戲的精靈。
從小到大,韓軍都很聽話,他性格缺少一些像周珊那樣的堅持。
我的同學韓軍是個「小人物」。偶然中,我發現中安在線——安徽新聞網,在這個網站上可以查到很多關於黃梅戲方面的資料,我看到了很多我不知姓名的年輕演員。我輸入韓軍的名字,沒有他的資料。不甘心繼續輸入,仍是空白。我看著眼前的電腦發呆,對於韓軍,真的已沒有太多人知道了。
小人物與大人物的離去,對一個家庭的傷害是一樣的。這兩個有著緣分的家庭經歷著同樣的苦難,一個是深深懷念依舊占據著屬於她的世界,一個已被抹得乾乾凈凈。我把韓軍的名字再輸進網路網站,結果依然毫無痕跡。
嚴鳳英老師的「死」是對追求人生信仰破滅的抗爭,她是用生命的代價告訴世人歷史總是要還原它的本來面目。韓軍他是蜜糖中的困惑與痛苦,他的選擇是軟弱,身為同窗不能幫助他我愧疚。
人們只會記住那些真正為人民做出貢獻的人,黃梅戲這一地方劇種,雖然還不老,已被列入安徽文化的一部分被保護起來,它依然還在養育著一代又一代年輕的黃梅人,還有著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今年10月安慶還舉行了第二屆黃梅戲藝術節。
E
今天我坐在靜靜的家中,將往事一幕幕拉近,想著韓軍的音容笑貌,能與我共鳴的人還剩幾個?在一年一度的同學聚會上,我們也會偶爾談起韓軍,但只一分鍾就立即跑題。韓軍的藝術生命還沒有發出耀眼的燦爛之光,他就走了。他走後我的同學周莉,為韓軍豎了一塊石碑,以姊相稱。韓軍是回民,周莉又代表親人,親自跳進墓穴丈量尺寸,將他在墓穴中安放妥當。韓軍死後很多人去看望他的父母,熱心人跑前跑後,希望知道韓軍死去的真正原因。在一段時間內,大家都不知道怎麼給韓軍定位,才是合適妥帖的。周莉的做法令我欽佩,在社會大環境中多一個演員、少一個演員無關痛癢,對我們這些發小來說卻是刻骨銘心的。
只有和周莉在一起飲茶時談到韓軍,我們的傷感才是真實又久遠,提起話頭我倆就沉默了,說什麼呢,不能用一二句簡單的語言就能去評說他選擇的對錯。
祭悼那天,我和周莉在指定焚燒衣物的池子邊,將一個個花圈,還有韓軍的舊衣物,一件件地放進去慢慢地燒,天漸漸地暗下來,周邊越來越靜,我倆蹲累了,一屁股坐在水泥地上,看著眼前跳躍的火苗,將池中的衣物一點點地舔光。火苗的背後不斷閃動著韓軍的笑臉,他優美的唱腔在耳邊回響:「小子本姓金呀,呀子依子呀,小毛是我名,依荷呀。天天要看筍那,嗬啥,防豬進筍林,呀子依子呀,呀子依,依子呀荷啥,防豬進筍林,呀子依子呀。」我們倆看著他與他打招呼,笑道:「再見面要等50年。」
Ⅹ 網路電視怎麼沒有戲曲頻道總播民間小調的台沒有呢
現代社會是一個快節奏的社會,而戲曲的一大特點是唱詞一般都要拖很長,這讓喜歡勁歌熱舞的年輕人不適應,戲曲講究的是一種意象一台戲只有幾個人但能表現的千軍萬馬,而現在的電影電視大片中龐大的效果場面相比更容易吸引現代人的眼睛,時代在進步,古老的戲曲想在現代社會的大熔爐中存活下來只有吸收一些現代影視音樂藝術中能吸引人的東西吧市場經濟條件下,戲曲與戲曲劇種發展的市場之路是一條必由之路。沒有市場,就沒有戲曲,沒有戲曲劇種。戲曲史、劇種史表明,戲曲的發展、戲曲劇種的生成發展是也市場化的產物,市場的核心是觀眾的審美趣味,封建時代戲曲乃不登大雅之堂之物,沒有誰人為的去生成劇種,戲曲與劇種都是按照百姓的趣味、自然而然的生成、定位,沒有人為的干擾,其地方化過程也是一個藝術優化的過程,使新的戲曲與劇種在地方化的轉化中經歷一次吐故納新、整合變革,適應當地觀眾的趣味和要求,對市場和觀眾的敏感使戲曲和劇種的發展充滿活力,使戲曲與劇種生生不息,既保持戲曲與劇種的特色,又能順應時代和地方的變化,極其主動、靈活。20世紀50年代,我們對戲曲及劇種的重視是史無前例的,目的是推動戲曲及劇種的發展和順應時代要求,反映現實,但人為的干擾和政治上的偏激使我們出現許多失誤,不能做到客觀、科學,重要的一點就是市場目標的喪失。市場化不僅是為生存、找觀眾,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也是按藝術規律行事。經歷了許多人為的挫折後,市場也是戲曲、戲曲劇種發展按藝術規律行事的最好調節。近些年的市場實踐,不同地區、不同劇種的狀況是很不相同的,有的如魚得水,有的一落千丈,形成很大的反差,總的看並不理想,這也是反撥、回歸中的必然,有相當一段時間將處於這種文化的轉型過渡時期,這種轉型過渡要比經濟企業的更為復雜、艱難,因為作為一種文化藝術,戲曲有它的特殊性。而一旦戲曲與劇種發展的市場機制建立,形成一種良性、健康的市場鏈,戲曲與劇種的發展生態將逐漸恢復,21世紀的戲曲及劇種將成為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新世紀走向市場的戲曲,既不同於舊時完全的自發與無序,也不同於當代某些時期的過於人為與凝滯,而是在科學理論引導下的市場探索,是在總結歷史與當代經驗基礎上的市場探索,避免盲目性與重復性,少走歷史彎路。精品性與市場化追求的側重點不同,但彼此不是不容的,精品應該是有市場、有觀眾的精品,不應曲高和寡,束之高閣;市場化不意味不要質量,徘徊於低俗,一味追求熱鬧。不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市場化運作還不會是以精品劇目為主的運作,尤其在農村市場戲曲演出主要還是一種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密切結合的儀禮娛樂,而隨著市場秩序的不斷完善,城鄉差距的進一步縮小,國民文化素質的普遍提高,這種精品與市場的界線逐漸會縮減,但時下還不能要求既精品的又具市場競爭力,將有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確定了它們在戲曲及劇種發展中所處的不同的形態層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