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慕大三角船之謎完整版電影
⑴ 百幕大三角之謎
百慕大三角之謎
所謂百慕大三角,是指北起百慕大群島,南到波多黎各島,西至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的一片三角海域,面積約100平方千米。
由於這片海域船隻、飛機等偶然失事之多,無與倫比,所以被冠以「魔鬼三角」、「死亡陷講」、「地球的黑洞」等令人顫栗的名字。
1945年12月5日,美國第19飛行隊的14名飛行員,在飛行經驗豐富的隊長泰勒上尉的帶領下,駕駛5架先進的螺旋槳式復仇者魚雷轟炸機,從佛羅里達州的勞德代爾堡機場起飛,進行飛行訓練。
當飛行的機群越過巴哈馬群島時,基地值班軍官突然收到了泰勒和飛行員鮑里斯的呼叫:
「我的羅盤失靈了!」「我們在不連接的陸地上空!」
下午4時,指揮部再次聽到泰勒有些顫抖的聲音:「發生了異常情況!我們弄不清自己的方位!」基地指揮當即要求飛機向西飛行,以便返航。但泰勒回答:「方位儀出了故障,指針不動,我們不知道哪邊是西方!」
由於估計飛機距基地的位置不會太遠,而且燃料充足,指揮部命令機群中另一架儀表正常的飛機代替泰勒聯系。
但十幾分鍾後,這架飛機駕駛員報告說:「我們現在又迷航了,看不見陸地……我們看到的只是大海!」
過不了久又傳來泰勒的聲音:「我們好像在墨西哥灣上空……」
基地的指揮人員們吃驚了。他們怎麼會飛到墨西哥灣去呢?從機群上傳來的最後一句話是:「我們大約在離基地東北225英里處。我們看來好像…」報告就此終止了。
基地指揮人員感到不妙,連忙派出一架「馬丁」式海上救援機,前往出事地點尋找、救援。但是,就在接近出事地點的時候,這架海上救援機也突然與基地指揮部失去了聯系。半小時後,一艘海輪上的人看見一團火焰,按方位估計,是這架馬丁救援機墜落了。在短短的6小時內,6架飛機、27名飛行員和救援人員一下子都不見了。
次日,美軍在百慕大海域組織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搜索救援行動。搜索時間達5天之久,結果一無所獲。
這種異常現象由來已久。
1520年,哥倫布第4次航行到美洲時,曾途經百慕大三角。哥倫布在寫給西班牙的信中,寫道:
當時,海濤翻滾,一連八九天時間,我們看不到太陽和星辰……我這輩子見過各種風暴,可是從來沒遇到過時間這么長、這么強烈的。
幸運的是船總算沒有沉沒,更令哥倫布奇怪的是,風暴的結束也跟它的來臨一樣突然,說停就停,一下子就風平浪靜了,就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1818年,英國輪船「奧斯汀號」和另一艘船在百慕大海域航行。這時海上突然飄來一陣大霧,連幾米以外的物體都看不清楚。幾天以後,大霧散了。「奧斯汀號」上的船員發現另一艘船居然消失得無影無蹤。
1918年,當時美國海軍最大的船隻———配有先進無線電裝置的「基克洛普號」,從西印度群島起航,駛往諾福克。當它經過百慕大海區時,還沒有來得及發出任何信號,全船300名船員就離奇地消失了。
1927年9月,一艘輪船正穿越百慕大海區。太陽已經落到海平面下,船員們點起了燈,正在這時候,忽然聽得有人驚呼:「起霧了!」原先透亮的空中,突然彌散著淡綠色霧氣,燈光暗了下來,駕駛艙里的羅盤稀里糊塗地旋轉了90度。也不知什麼時候,天空出現了一塊很大的黑雲,它把星星遮得嚴嚴實實。又過了一會兒,一道眩目的白光穿過了黑雲。少頃,一切都恢復了原狀。
1935年,在一艘進人百慕大地區的美國船上,所有的船員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隨後,船也沉人了海底。
1948年12月27日22時30分,一架DC-3型大型民航客機從舊金山機場起飛,在途經百慕大海域上空時,地面指揮塔突然收到了飛機發出的呼救信號,緊接著信號就中斷了,飛機也不知去向。後來人們在佛羅里達州海灘上找到了飛機的殘骸,機組人員與全體乘客無一生還。
1962年,一加「KB-50」加油機從弗吉尼亞的海軍基地出發,還未飛到亞速爾群島,便葬身在茫茫大海之中。
1963年,美國油輪「瑪林·凱恩」號穿過百慕大海域。航行的第2天,船上的報務員還向岸上通報說,「航行正常,位置北緯26.4度,西經73度。」隨後人們就失去了這艘油輪的任何消息。救援的船隻趕到時,發現的只是失事船隻的殘骸。
1972年9月,美國貨輪「噩夢」號航經百慕大三角,船上羅盤的指針突然猛烈擺動,船員們感到不妙,當即決定全速向西行駛,但卻發現船實際上是向北行駛,怎麼也糾正不了航向。後來一切恢復了正常。但那怪異的情形在水手們記憶中留下了濃重的陰影。
1977年2月,5位富有冒險精神的探險家同乘一架水上飛機闖入百慕大海區。飛機到達百慕大海區的上空,起初綠霧越來越濃,籠罩了飛機的四周,他們只能依靠自動駕駛儀來操縱飛機。又過一陣子,濃霧還未退去,飛機上的人正想用餐,不料叉子一下子變得彎曲了。後來冒險家們好不容易逃出了險境,再一檢查飛機,竟然發現所有的鑰匙都變了形。
1977年2月,一架私人小飛機掠過百慕大三角上空,駕駛員突然發現羅盤指針偏轉了幾十度,他連忙加速逃出這個可怕的航區。返航後他們發現,飛機上的錄音機磁帶里錄下了強烈的噪音。
百慕大三角失事事件屢屢發生,甚至達到了讓人談「角」色變的程度。
科學家們對百慕大三角進行了認真研究後,提出了種種解釋。
有人認為,百慕大三角失事事件的發生是由於其海底特殊的水文現象。這里的海底地貌十分復雜,從而造成了其特有的不定向洋流,進而形成巨大的波渦,因此導致輪船失事。但海底水文現象只能作用於海上航行的船隻,而這一海域空中的飛機為何也會屢屢失蹤呢?這就不是海底水文說所能解釋的了。
有人認為,由於百慕大地區自然環境十分復雜,來自赤道的熱空氣和來自北極的冷空氣常在這里相遇,從而出現強風暴。即使天氣晴好,強風暴也時有發生。風暴產生的次聲波能摧毀飛機和艦船。
有人認為,因為地球的地核在液態的岩漿中四處流動,太陽和月亮的引力作用,又使地震的運動極不穩定。因此地核周期性地將岩漿壓向地球的開口,引起火山噴發或造山運動。一旦地核退去,下沉的地殼會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將海流吸進大洋底部的裂縫中,造成颶風或磁暴,導致船隻和飛機的失事。
有人認為,百慕大海底有著巨大的磁場,因此會導致過往的飛機和輪船羅盤失靈,這種說法曾得到不少人支持。1943年,一位名叫裘薩的博士曾在美國海軍配合下作了一次實驗,以兩台磁力發生機輸出於幾倍的磁力。磁力發生機開機後,船體周圍湧起綠色煙霧,船和人都消失了。實驗結束後,經檢查,船上的人都受到了某種刺激,其中有些人經過治療後康復,但裘薩卻自殺而死。至於這里的強大磁場究竟是怎樣產生的,結果也不了了之。有人認為是百慕大海下有一條巨大的天然水橋,水橋形成了磁場引力。但「水橋」的存在終究是一種假說,因此磁場引力的說法也還有待於進一步證實。
有人認為,地球上存在一種神秘的力量。這種力量叫低內聚力,它時而消失,時而重現,游移不定,行蹤莫測。低內聚力不僅能破壞無線電的正常工作,干擾羅盤,而且還能令人頭痛,使人喪失判斷能力,最後釀成慘禍。
也有人認為百慕大區域有著類似於宇宙黑洞的現象,因此導致了飛機、輪船的消失。但「黑洞」是太空中的一種狀態,至於地球上是否存在黑洞,至今仍無切實的證據。
美國宇航員在百慕大三角區上空,拍攝到不少照片。科學家仔細地分析了這些照片,發現百慕大地區的海面,要比鄰近地區的海面凹陷25米。於是人們推測:百慕大地區的海底可能積聚很多超重物質。這種物質會產生強大的吸力,將海水吸得下陷,如此一來,當船隻行駛進這個下陷的海區,就很容易出事。
有人認為,由於特殊原因,進人百慕大海區的船隻和飛機很容易離開當今這個時代,進入過去或未來。理由是,1969年,當一架飛機穿越百慕大時,曾在雷達熒光屏突然消失了10分鍾。因此,一位叫桑德拉的科學家認為:「在短短的10分鍾里,飛機離開了我們的這個時代。因為時間的流速不是永恆不變的,當時間脫離正常運行的軌道時,就會把這段時間連同所有的東西都帶走。」
1977年4月,在百慕大三角區海底900米深處,人們找到了一座高達200米的金字塔。1979年,美國和法國科學家組成了聯合考察團,又在附近發現了一座200米高、底邊長300米的金字塔,塔尖與海面僅僅相距100米,並且塔身上有兩個巨大的洞,海水穿過大洞,速度快得驚人,因此這一帶終日雲霧緩繞,波濤洶涌。有專家認為,建造金字塔的材料可能是含有氯化鐵的石頭。這些石頭長期受到海浪的沖擊及地磁場所的極化作用,因此造成磁場異常的現象,加上海底金字塔水流的沖激,船隻和飛機的失事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有人認為,「魔鬼三角」原是外星人在海底安裝的強大信號系統,這些信號系統發出的信號嚴重干擾了船隻和飛機的導航系統,損壞了人的神經系統,船隻和飛機自然會失去正確的航向。為了證實這一點,美國科學家藉助各種現代儀器的監視,指揮一艘驅逐艦快速駛過百慕大海區。結果,軍艦受到干擾,葬身魚腹。
近年來有人認為,百慕大三角區域頻頻出事與「幽靈潛艇」有關。
1993年7月,英、美兩國聯合探險隊在這一海域水下l000米深處發現了一艘潛艇,其速度之快,遠遠超過世界各國已知的任何潛艇。後經查實,在這一天,世界各國根本沒有任何潛艇在那一帶執行任務,也就是說,這條潛艇根本不可能是人類製造的。因此人們稱之為「幽靈潛艇」。以後人們又多次發現它,甚至與之較量,但都沒有結果,甚至「丟盔卸甲」。
有人說,「幽靈潛艇」所顯示的異乎尋常的能力是地球人所不可企及的。因此,它決不是地球人類能夠建造出來的東西。而海洋是地球的命脈,在神秘的海底可能隱匿著外星文明,「幽靈潛艇」可能就是出自他們之手。
有人甚至推測,也許人類在其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分化成了兩支:一支在地球上,就是我們現代人;另一支則生存在大洋深處,「幽靈潛艇」就是他們的傑作,也是他們與現代人較量的工具。
美國人拉里·庫什對52起在百慕大海域發生的神秘失蹤事件進行分析,得出結論:2000多年來,遇難沉人海底的船隻有100萬艘以上,平均每年沉船500艘,全世界的海底,每14平方海里沉船1艘。
據歷史記錄,挪威油輪「依斯拉林號」油輪從澳大利亞駛往日本中途失事,經兩名倖存人員說,當油輪起火時,甚至連505求救信號都來不及發。
拉里將自己的結論與「依斯拉林號」沉船事件聯系起來看,認為:沉船十分平常,百慕大之謎根本不存在。
總之,對於百慕大三角區域失事事件的原因,人們說法不一。
恐怖的百慕大三角,謎一般的大三角………
⑵ 跪求 百慕大三角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百慕大三角》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_lUimMq6g1hIsjhZXW4ZHA
這是一部由CraigR.Baxley導演,薩姆·尼爾主演的美劇。該劇講述的是億萬富翁EricBenirall率領一隊名不見經傳的科學家,試圖揭開自己的貨輪在百慕大沉船之謎的故事。
⑶ 一個關於百慕大的電影
"The Triangle"
導演: Craig R. Baxley
主演: Eric Stoltz , Catherine Bell Sam Neill , Michael E. Rodgers
分類: 冒險 / 懸念 / 驚悚 / 動作 / 劇情
語言: 英語 俄語 西班牙語
製片國家或地區: 美國
IMDB: 0452573
電影名稱: 百慕大三角
主要演員: 薩姆·內維爾 凱瑟琳·貝爾 米切爾·E·羅德格爾 艾麗卡·斯朵特茨 約翰·斯農 切諾斯·瑪丁·史密斯
出產地區: 歐美 地區
電影類型: 動作片
百慕大三角簡介:
一批貨船以及船上全體人員在百慕大魔鬼三角洲令人驚恐的失蹤,一位億萬富翁拿出一筆誘人的資金組織一個由無神論專家,新聞記者,航海專家,科學家,心裡學家和醫學專家組成的分隊,試圖前往神秘的百慕大魔鬼三角洲調查其原因,然而,隨著他們調查的深入和不斷接近百慕大魔鬼三角,他們發現一些惡《鬼海漩渦 百慕大三角II》夢般難以解釋的事情在他們周圍發生,情況越來越危急,億萬富翁希望他組織的這支專家團隊拿出一個確保他們自己安全的妥善方案,可此時面對種種詭異的情況,這支專家團隊也束手無策……
題外話
科學家曾嘗試著用各種方法解釋百慕大三角的現象(如磁場說等),但這些解釋僅僅只是停留在猜測階段,許多現象仍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於是許多神秘學家便開始了種種猜想(如UFO等),這些說法雖然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我們絕不能一味地盲目相信,也不能一味地否認,應該先經過自己的頭腦想想再定論。
幕後製作
"影片的靈感來源於著名的混沌理論""蝴蝶效應""。意思即一件表面上看來毫無關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這個絕妙的概念如今被新線公司搬上銀幕,兩位一直呆在幕後的編劇高手埃里克·布雷斯和J·麥卡·格魯勃,曾一起執筆《絕命終結站2》的劇本,這次他們終於捧出了完全屬於自己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蝴蝶效應》。借著混沌理論""蝴蝶效應""之名,編劇兼導演先使影片籠罩在童年陰影的恐怖之下,然後又由主角試圖改變過去反而引起更可怕事件,來加重本片的恐怖效果和驚悚氣氛。這種誇張而巧妙的處理,使本片有別於以往的關於失憶的電影。它帶來的恐怖效果不是《失憶》那種尋找過程的折磨,也不是《四人餐桌》那種找到結果的痛苦,反而藉助人們試圖改變過去的心理,使恐怖驚悚一次次走得更深。"花絮 為了准備角色,艾什頓·庫奇廣泛地研究了心理學、精神病學和混沌理論。
Evan的日記本封面和《七宗罪》中John Doe的一樣。兩部影片都是新線公司出品的。幾個主角小時候去電影院看《七宗罪》,同時還在上映《阿獃與阿瓜》,也是新線出品。
現在翡翠台所播放的《謎》也有說神秘百慕達大三角之謎,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它會介紹百慕達的現象的形成做出介紹
⑷ 跪求《百慕大三角》2005年免費高清百度雲資源,山姆·尼爾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QssWSe94GI1UOyICktouCw
提取碼: ef8s 《百慕大三角 The Triangle》
導演: 克雷格·R·巴克斯利
主演: 山姆·尼爾、Michael E. Rodgers、埃里克·斯托爾茲、凱瑟琳·貝爾
類型: 劇情、動作、科幻、懸疑、驚悚、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美國
語言: 英語、西班牙語、俄語
首播: 2005-12-05(美國)
集數: 3
單集片長: Israel: 240 分鍾(6 部分)、USA: 240 分鍾(3 部分)
又名: 百慕大之夜
億萬富翁Eric Benirall(Sam Neill扮演 曾出演《侏羅紀公園》《馬語者》)率領一隊名不見經傳的科學家,試圖揭開自己的貨輪在百慕大沉船之謎。
由Bryan Singer(X-MEN),Dean Devlin(《獨立日》《哥斯拉》) , Rockne S. O'Bannon (《銀河迷返》《異形帝國》)創作並擔任執行製片。其電影版劇本也一並完成。《百慕大三角》在SciFi頻道,從2005年12月開始作為電視劇播放。
劇中,由Eric Stoltz飾演Howard Thomas,一位憤世嫉俗的小報記者;Sam Neill 飾演運輸大亨Eric Benirall;Lou Diamond Phillips飾演Meeno Paloma,沉船事件中唯一的倖存者,不幸地是失去了部分記憶;Catherine Bell 飾演深海資源工程師Emi...
⑸ 百慕大三角之謎
指的是在百慕大三角發生的一系列奇異事件。
所謂百慕大三角,指北起百慕大群島,西到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南至波多黎各的一個三角形海域。據稱經常發生超自然現象及違反物理定律的事件,面積約116萬平方公里。從1945年開始,數以百計的飛機和船隻都在這里神秘失蹤。現在,百慕大三角已經成為神秘的、不可理解的各種失蹤事件的代名詞。
百慕大三角之謎自出現以來就眾說紛紜,一些百慕大三角的旅行者們每次驚險回歸後就報道了他們有關電磁的古怪經歷:他們乘坐的船或者飛機會被一種奇怪的蒸汽所吞沒,而後所有的儀器都失靈、紊亂了,莫名其妙的霧會在整個海面上升起,而當時的自然天氣都不可能產生霧,也沒有任何理由來解釋這些電磁失常情況。百慕大三角之謎
這種反常現象被後人百般猜測,把原因歸結為「海怪」、UFO、心靈感應、時空彎曲等等,也有人認為,百慕大之謎並不存在,這些神秘事件肯定是那些無聊的術士們在宣揚他們超自然的思想。可人們似乎沒有對一個事實太在意:這些事故的經歷者都是富有經驗的領航員、船長,甚至是海岸巡邏隊的隊員。
這些不尋常的現象形成了科學界長久不解的「百慕大三角」謎團,展示大自然中不為人類所知的神秘一面。
雖然百慕大之謎至今沒有徹底解決,但現在已經出現了最為合理的解釋,這個解釋是由加拿大物理愛好者哈奇森提出的。在他進行的多次電磁方面的實驗中,意外地發生了一些離奇現象,這些離奇現象與百慕大三角報道中出現的現象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因此,哈奇森相信,百慕大之謎與電磁有關。
折疊誰讓物體飛了起來?
哈奇森是加拿大的一個業余物理愛好者,他喜歡鼓搗一些奇怪的科學實驗,他的家裡擺滿了實驗用品。他可能與很多奇思妙想的科幻電影主角相似,唯一的不同只是,他這個人物並不是虛構的,他的實驗也不是。
1979年的一天,哈奇森正在研究泰斯拉縱波(尼古拉·特斯拉,無線電之父)。由於實驗場地有限,那些用來發射電磁場和波的設備,比如泰斯拉線圈、高頻發生器等等,只能勉強塞入到一個小屋子裡。哈奇森把所有機器都打開,然後安靜地等待著他的實驗結果。
故事就這樣開始了:哈奇森突然感到有個東西落在肩膀上,他斜眼一看,是塊金屬片,他也沒怎麼在意,把那金屬片扔了回去,它卻又飛了過來,打在他身上!這時哈奇森再觀察屋裡的其它動靜——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放在地上的一根大鐵棒竟然飛了起來,在空中懸浮了一秒鍾,然後「砰」的一聲,又摔到了地上!
折疊發生了什麼?
為了搞清楚真相,哈奇森一次次地重復他的實驗,又有令人驚駭的現象發生。比如:物體持續飄浮起來,像木頭、塑料、泡沫塑料、銅、鋅,它們會在空中盤旋,來回穿梭,形成旋渦並且不斷升起,甚至有些物體會以驚人的速度自動拋出,撞擊到人身上。
但這樣的魔幻效應並不是時時都發生的,有時需要靜靜地等上好幾天的時間才能看到一次,而在大多數時間里,沒有任何異常狀況發生。後來,通過對儀器不斷地變換位置,比如光譜分析器、磁力計、蓋格計數器(蓋格計數器其實是輻射探測器的一種,可用來測量肉眼看不見的帶電微粒)等儀器,哈奇森終於摸透了魔幻效應的「脾性」,可以很快製造出魔幻效應了。
折疊新奇現象接踵而來
進一步的實驗還發現:由水泥和石頭堆砌起來的屋子周圍會突然起火;鏡子自己碎裂,碎片能飛到100米之外!金屬會捲曲、破裂,甚至會碎成麵包屑狀的粉末;不同的金屬可以在室溫下熔合在一起,有的金屬可以變成果凍或泥的狀態,當儀器所產生的場被撤走後,它們會重新變硬;空中出現光束,緊接著無數光環顯現,與此同時,容器中的水開始打旋……
真是聞所未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無數人都爭搶著去看哈奇森的實驗。哈奇森還向人們展示了無數實驗中留下的樣品——那些被「劈」開的金屬、被彎曲了的粗大鋼條、從鋁塊中冒出來的硬幣……
上述這些奇特的現象就被稱為「哈奇森效應」,哈奇森猜測,這種效應就是那些實驗儀器的古怪組合而導致的,它們發射出的電磁波互相干涉,產生出某種奇特的能量,這些能量在某些特別的區域交疊,在這些區域中,物體會飄浮起來,多種材料會變形,物體還會莫名其妙地消失……
但如此微弱的電磁力為何能夠產生這般強大的力量?按照傳統的知識經驗,人們以為那麼一點力並不會產生任何值得稱道的結果。因此,有些科學家猜測,哈奇森是在無意中「觸碰」到了「零點能」,此能量由物質在絕對零度時表現的振動而得名。最近的研究表明,有一種沒有任何實物粒子的物質狀態,叫「量子真空」,其場的總能量處於最低,這是一切物質運動及能量場的最初始狀態,這樣的狀態具有無限變化的潛在能力。零點能就是由量子真空中的粒子和和反粒子不斷出現和湮滅產生的。據推測,量子真空中,每立方厘米包含的能量密度有1013焦耳,足以在瞬間燒乾地球上所有海洋的水分!既然能產生這么大的能量,我們就不難想像哈奇森效應產生的種種奇異現象了。相比之下,「消失」、「瓦解」等原先曾讓我們人類驚恐萬分的現象簡直不值一提!
折疊但是零點能是如何被激發出來的呢?
一觸即發的「零點能」
說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到另一位美國發明家泰德?蓋革農,他發現每個電子都具有一種獨特的電磁頻率,如果通過某些方法,讓電子都應用相同的頻率,物質本身可以在此過程中發生改變。
這樣看來,在哈奇森效應中,零點能是由於空間電磁場的相互交織和影響而被激發出來的。如果把某個物體暴露在各種電磁場相互交織的地方,其實就相當於在盡可能地破壞物體的電子軌道。如果其中一個電磁場的頻率與這個物體中某些電子的電磁頻率相同,就形成了共振,使得量子真空中最低能量的零點能被激發出來,產生了強大的破壞力。
在哈奇森的實驗中,當他把電磁能量調得更大,產生更多的共振,金屬鍵外層的電子軌道就會被共振所破壞,導致金屬原子不停地振盪,結果,原子之間的固有框架開始動搖,整個金屬也就形成了一種柔軟的、顫巍巍的「金屬果凍」,這情形看起來就像金屬在正常的室溫下自動熔化了。
當電磁場被撤走後,金屬塊開始從瞬間「噩夢」般的躁動中冷靜下來,「風平浪靜」了,金屬鍵開始在鄰近的原子之間再度形成,原子之間重新兩兩「握手」,形成穩固的扭曲的形狀。這正是我們看到的哈奇森效應。
實際上,哈奇森發展了一種新形式的電化學,就是通過改變電子軌道的共振頻率,來改變物質的化學性質。通過蓋革農的闡釋,我們就可以把難以想像的神奇而復雜的實現哈奇森效應的手段變為簡單的解釋——合乎經典物理學的解釋。
運用這些共振頻率,你就可以操作哈奇森使用的儀器,學到以下有趣的技藝:你可以把物體里的化學鍵變得更強些,增大整個材料的強度和耐受力,或者相反,你可以讓化學鍵變得弱一些,可能就讓一塊鐵在室溫下變成一堆粉末。
還有別的呢:通過適當調節頻率,你可以讓一種物質表現得如同另外一種物質,或者可能表現出我們至今從未見過的性質:模仿自然界中從未存在過的原子、元素和化合物。如果一塊鋼鐵模仿了一片羽毛,那麼它飛起來就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了。
電磁能布滿空間
在哈奇森效應之前,我們知道一個著名的「消失」實驗——1943年的費城實驗。據說,「愛爾德里奇」號驅逐艦安裝了「隱形發生器」。試驗開始後,這艘驅逐艦便從人們的視野中和雷達屏幕上消失,就好像是完全消失在另一維空間,過了一會兒軍艦才重新出現。
費城實驗的理論基礎是愛因斯坦的統一場理論,該理論認為,引力和電磁是相連、相通的,就像質量和能量通過質能公式聯系起來一樣。證明統一場理論是愛因斯坦一生最後的願望,雖然他從沒有最後解決統一場理論,但是費城實驗的結果卻讓我們似乎看到了一些什麼。
如果愛因斯坦是對的,那麼時間、空間,然後物質,都是相互關聯的。而我們知道有件東西是整個宇宙所共有的——電磁能。
當你看著一個麵包圈時,首先看到的是麵包外圈,還是中間的空洞?這是個心理題,但也可以幫助我們從新的視角理解哈奇森效應。按照我們現有的物理學知識,哈奇森效應不可思議,這可能因為我們總是把目光聚焦在麵包外圈上,忽略了自然界無處不在的「空虛」部分——空間,以及充斥其中的電磁能。哈奇森當然不是第一個知道電磁的人,但是他的實驗讓人們把種種奇異事件的解釋目光集中到了他所使用的所有設備的唯一產物——電磁的變換上面來。
道理很簡單:無處不在的空間實際上處處充斥著電磁能量,我們從前關注的「麵包圈」本身所發生的一切變化,都只是電磁能量的一種爆發形式而已。
如果我們把100萬伏特的高壓打在自己身上,我們肯定會死,可是改變電流的頻率,到了某個特定的數值,我們就可以讓百萬伏特的高壓穿過我們的身體而不受到傷害,這個試驗自1952年就被很多人成功嘗試過。
這是不是把你嚇壞了?但的確,要實現這一點並不難,要做的就只是改變頻率。比如說,如果人體全部原子的頻率與牆壁全部原子的頻率相同,人就能隨意穿牆而過;如果人體全部原子的頻率做到整齊劃一,人就會突然消失。費城實驗中的這艘驅逐艦也許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消失的。
折疊「百慕大三角」現象的完美再現
憑直覺,人們總以為這些事只可能在實驗室製造的極端條件中發生,事實並非如此,正如美國電磁學專家帕登所說:「哈奇森啟動設備、進行實驗的初衷是平淡無奇的,只不過是利用舊電線和線圈進行一些例行的操作。但正是用這種簡陋的設備,他找到自然界中很多潛力存在的最有力證據。」
其實,哈奇森實驗室里產生的電力,和大氣中隱藏著的潛能相比,簡直微不足道。最簡單的例子是,在一些閃電現象發生時,強大的電流足以擾亂無線電波和幾百公里之外的其它設備、足以損毀大樹和房屋、足以使沙礫熔成玻璃。
有沒有可能,哈奇森效應只是自然界「大機器」的一個微弱、但極為幸運和典型的例子罷了?巨大的「自然機器」會不會形成另外一種形式的古怪事物,在我們的時空中導致某個物體、某件事情出錯?
我們自然想到了百慕大三角之謎,其實,哈奇森效應是百慕大種種怪現象的完美再現。哈奇森發現的眾多效應彷彿一致模擬了百慕大各種報道中的現象——古怪的旋渦雲團和光亮、綠光和磷光、電磁異常。在哈奇森的某些實驗中,物體也會披著一層灰色的霧,在房間里飛轉、飄移,這些都可以拍照下來。百慕大三角有沒有可能恰巧具有適當的溫度和天氣,又處於電磁重點區域,以至於產生了和哈奇森效應一模一樣的現象?
但是電磁可以導致飛機和船隻消失嗎?哈奇森說:這極有可能,自然界可以自發地形成這些場,然後製造出某種適當的情況,使得船隻和飛機完全碎裂,或者消失到另外的維度、領域中去。
哈奇森效應一經傳播,全球轟動,那些研究各種「靈異」現象的科學家們都頗有啟發,有的甚至豁然開朗。稍微比較一下各種實驗的和自然的現象,我們就能看出,這些長久以來困惑人們的現象中,有的是哈奇森效應中的一種現象,有的只是在不同的場合下發生的類似哈奇森效應的「翻版」。
人們紛紛開始重視自然界中和人群中種種現象發生的背後有沒有電磁「旋渦」的存在。顯然,有太多關於電磁的秘密我們還沒有了解,電磁很可能是通向大自然更多驚人現象的大門,它的潛力是無限的。
在我們的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以往科學家、哲學家的夢幻,如今都在慢慢地變成現實。我們應當更深刻地去認識自然界的潛在能量和力量,無論這種潛力對我們來說有沒有直接的效益,我們都應當開始重視它。從這一點來說,哈奇森貢獻恐怕還在於,他發現的效應向世人展示了我們周圍無處不在的巨大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