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的天堂的電影
A. 請推薦幾部David Attenborough解說的自然歷史紀錄片
大衛·愛登堡(或戴維·艾登堡、戴維·艾登堡祿等,以下簡稱艾登堡)(David Frederick Attenborough)生平及作品年表
艾登堡爵士是BBC知名自然節目主持。
英國極具盛名的的自然歷史影片拍攝者。
1926年5月8日生於英國倫敦,後就讀於萊徹斯特Wyggeston文法學校,畢業於劍橋Clare學院,隨即加入剛成立不久的BBC。
艾登堡爵士在 1952 年開始他的拍攝生涯,當時他加入了位於倫敦亞歷山大宮 (Alexandra Palace) 的英國廣播電台 (BBC) 電視談話節目部門。在 1954 年,他發起了膾炙人口的處女作《動物園探索》(Zoo Quest) 系列,在整整十年的時間,他走遍世界最蠻荒的地方。在這其間,他的節目包括政治、考古測驗游戲、短篇小說、園藝和宗教性節目。
在 1965 年,艾登堡成為 BBC-2 的主管,並將彩色電視引進英國。在 1969 年,他受到委任成為節目總監,負責編輯 BBC 電視節目,並且構想出具有重大指標意義的影集:《文明》(Civilization)。然後,在 1973 年,他辭掉節目總監,重又製作節目。首先是《與艾登堡向東進》(Eastwards with Attenborough),拍攝有關的自然史系列,然後是《部落之眼》(The Tribal Eye),探討部落的藝術。
在 1979 年,他撰寫並推出 13 集的《生命之源》(Life on Earth),在當時是 BBC 自然史部門最具野心的系列。在 1984 年發表《生命之源》續集《活生生的地球》(The Living Planet),在 1990 年,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集《生命的考驗》(The Trials Of Life) 也問世了。
艾登堡也撰寫和出版兩部比較短的系列,其一《最初的伊甸園》(The First Eden) 是描寫人類與自然世界 (地中海附近) 的關系,其二為《消失的世界、消逝的生命》(Lost Worlds, Vanished Lives),介紹有關化石的種種。
在 1993 年,他推出壯觀的《冰雪的童話》(Life in the Freezer),是有關南極的禮贊。
在 1995 年,他撰寫並呈現了史詩般的《植物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
在 1996 年,《艾登堡在天堂》(Attenborugh In Paradise) 完成了他一生的志願,製作一部特別的紀錄片,拍攝有關行蹤神秘但非常漂亮的天堂鳥。
在 1997 年,他為贏得獎項的《野生物專輯》(The Wildlife Specials) 擔任旁白,為 BBC 自然史部門劃下 40 年的里程碑。
在 1998 年,他為 BBC 完成史詩般的 10 集《鳥類的一生》(The Life of Birds)。他也製作《艾登堡與地球同在》(State of the Planet With David Attenborough),探討人類如何同時協助和破壞自然環境。
作為一位世界知名的自然史學、生物學家和生態紀錄片製作人,艾登堡創作了一系列具有熱烈反響的電視片。特別是2001年那部縱覽海洋世界的《藍色星球》,更是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
在進行拍攝的50年間,愛登堡和他的同事們以勇敢的冒險精神,和對科學探索孜孜不倦的熱情,深入全球每個角落,為獲取最廣泛,詳盡的資料,拍攝了許多令人驚嘆的珍貴鏡頭。這些花費大量時間,資金和精力製作的紀錄片,內容涉及科學,歷史,文化和環保各個領域,以揭示物種起源,探索生物進化,研究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目的,具有嚴肅的科學,教育意義。同時,利用令人難以相信的拍攝技巧和唯美的藝術手段所創作出的精彩畫面,又不失大眾觀賞的娛樂價值。
在近二十部電視系列片中,每部作品都因內容豐富奇特,畫面精緻壯觀,敘述簡潔生動而吸引觀眾。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僅以極高的收視率創造了電視史上前所未有的神話,而且也為艾登堡贏得無數的獎項和榮譽。現在他製作的電視片已成為眾多生態,影視愛好者觀賞、收藏的頂級佳作,同樣在學術上也是各院校,科研機構用於教學和研究的必備資料。
(到2001年止)
在 1985 年,艾登堡獲頒爵士。多年來,他獲頒許多榮譽學位和具有名望的獎項,包括英國皇家學會獎 (Fellowship of the Royal Society)。他現在是大英博物館和皇家植物園 (Royal Botanic Gardens) 的託管人,也是皇家自然保育協會 (Royal Society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的主席。
其兄Richard Attenborough理查德·艾登堡爵士,著名電影製片人,導演,演員。曾擔任製片和導演的《甘地傳》獲1982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和導演等多項大獎。)
1947 服役於皇家海軍
1949 工作於教育出版公司
1952 加入BBC
1954 第一部生態紀錄片《動物探秘》
1965 成為BBC二台主管此後,愛登堡擔任自然生態領域的很多要職,並獲得各種獎項和榮譽。
主要有:
1970,1979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協會大獎
1970,1983,皇家地理協會金獎
1980,大英博物館託管人
1983,皇家學會會員
1984,國際自然基金會託管人
1985,英國科學發展協會主席
1985,被授封為爵士
1986-1992皇家植物園託管人
1987,國際艾美獎
1990,皇家藝術協會金獎
1990,皇家自然保護學會主席
1991,自然基金會(英國)託管人
1997,比利時根特大學名譽博士
好象到97年止,後面的沒有統計)
他的主要作品集:
Planet Earth 行星地球
Life In The Undergrowth 灌叢下的生命
Life of Mammals 哺乳類全傳
Attenborough In Paradise 鳥的天堂
Great Wildlife Moments 野生動物的精彩瞬間
Trials of Life 生命之源
State Of The Planet 大地的聲音
Life in the Freezer 冰雪的童話
Life of Birds 飛鳥傳
Lost Worlds, Vanished Lives 消失的生命
Living Planet, The 活力星球
Private Life of Plants 植物私生活
Wildlife Specials 野生動物特輯
Life On Earth 生命的進化
Animal Crime Scene 動物犯罪現場
The.Greatest.Wildlife.Show.On.Earth 野生大奇觀
Survival Island 生命之島
The Blue Planet 蘭色星球
Echo.of.the.Elephants 象群的回聲
The Tribal Eye 部落之眼
Wildlife on One 目擊野生動物
Wildlife On Two 再見野生動物
The First Eden 最初伊甸園
The Explorers 探索者
Zoo Quest 動物園探索
Wildlife 10 野生動物 10
B. 小時候看過的一電影,講的是希望工程的「大眼睛」以及那個攝影師什麼的,不知道是記錄片還是什麼
西沙群島
西沙群島 又名寶石島,是中國南海諸島四大群島之一,由永樂群島和宣德群島組成,這片大大小小的珊瑚島嶼群漂浮在5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上,美麗而純凈。西沙自古就是我國的領土,古代這里被稱為"千里長沙",是南海航線的必經之路。早在隋代,我國已經派使節經南海到過今天的馬來西亞,唐代高僧義凈亦由此到達印度。古代那些滿載著陶瓷、絲綢、香料的商船在此駛過,因而這里又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由於遠離大陸人跡罕至,所以西沙群島四周的海水十分潔凈,最高能見度達到40米,西沙有著連綿數公里的珊瑚礁,是絕佳的潛水海域,附近的海域有各種各樣...
在距海南島180多海里的東南海面上,有一片島嶼象朵朵星蓮,顆顆珍珠浮於萬頃碧波之中,那就是令人嚮往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西沙群島。
永興島是西沙群島中最大的島嶼,面積約2平方公里,島上綠樹成蔭,鮮花盛開,風光極為旖旎。
在這里,你可以感覺歷史的滄桑演變,從日本人的舊炮樓,到國民黨的收復紀念碑,直到今天我國設立的南海諸島紀念碑,無一不帶有歷史的印記,追昔撫今,讓人不禁產生一縷縷幽古思今之情……
令人贊嘆不已的是這里獨具熱帶風情特色的島嶼風光:海水是如此的清澈幽藍,以致整個海面看起來就象一塊巨大的深藍色的綢緞在舒展運動。置身在這藍藍的濃色中間,陶醉的感受不禁油然而生。那造型奇特、陡峭壯觀的珊瑚礁林,更是訴說著千萬年的風光。無數次風雨的洗禮,使它們看起來有的如驚鹿回眸,有的象仙人指路,有的似一唱雄雞,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在這里,你還可以觀看那"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壯觀景象,也可以伴夕陽走進那充滿著情和愛的"將軍林",感受共和國領導人對西沙的關懷……
在西沙永興島的西南方,有7個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島嶼連在一起,它們名字叫七連嶼。這七個小島猶如七顆珍珠撒落在浩瀚無垠的海面上,璀璨亮麗。 小島上熱帶植被茂盛,自然風光獨具一格。在蔚藍的天空下,端坐在潔白綿綿的沙灘上,憑海臨風,會讓你忘卻都市的煩惱,溶進這靜謐安詳的大自然氛圍中,恍惚置身於世外桃源……
這里的海水晶瑩剔透,潛入水中,能帶你進入一個平生難得見到的神秘空間。一叢叢、一簇簇的珊瑚像盛開的鮮花覆蓋著整個海底:有的金黃、有的雪白、有的鮮紅,很是惹人喜愛。與五光十色的魚兒共舞,此愜意平生能有幾回? 在小島上觀看日落,更能撩起遊人的情趣:紅彤彤的晚霞鋪滿半邊天,海水鮮紅閃亮,歸巢鳥兒的鳴叫聲和著輕輕拍岸的濤聲傳入耳中,匯成美麗的風景畫,令人不禁浮想聯翩、流連忘返……
呵!夢幻西沙!
西沙群島上棲息著鳥類40多種,常見的有鰹鳥、烏燕鷗、黑枕燕鷗、大鳳頭燕鷗和暗緣鄉眼等。在整個樹林的上層及其上空,海鳥成千上萬終日盤旋飛翔,千鳴萬囀,自成奇觀,素稱"鳥的天堂"。更有趣的是鰹鳥,它會在大海中給漁船導航,白天漁民根據鰹鳥集結和尋食方向,駕船揚帆前去撒網捕魚,傍晚跟隨它們飛回的路線,把漁船從茫茫大海駛往附近的海島停泊。漁民們稱鰹鳥為"導航鳥"。 西沙群島是我國主要熱帶漁場,那裡有珊瑚魚類和大洋性魚類400餘種,是捕撈金槍魚、馬鮫魚、紅魚、鰹魚、飛魚、鯊魚、石斑魚的重要漁場。海產品主要有海龜、海參、珍珠、貝類、鮑魚、漁藻等幾十種。比較名貴的有海龜之王的棱皮龜,海參之王的梅花參,世界最著名的珍珠--南珠、寶貝、麒麟等十幾種。 隨著海、陸、空交通的不斷發展,人們游覽南海諸島風光的願望不久將會得到實現。
C. 適合初中生看的英文電影有哪些
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老師推薦給我們的是《獅子王》和《風中奇緣》,另推薦《美女與野獸》、《尋找尼莫(另名,海底總動員)》等非常經典的動畫電影。
推薦這3部的原因是個人感覺一方面是比較適合這個年齡段,另外影片的對白也都符合掌握初中的詞彙量,同時也是各種元素豐富的電影,很簡單很快樂。
其他類的電影不是不想推薦,只是這些電影大部分英文對白俚語很多,臟話也是非常多,對學習沒有太大幫助,平時解悶兒就好。
希望LZ喜歡:)
D. 《鳥的天堂》的作者是誰他的代表作品有什麼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除巴金外,還有王文慧、歐陽鏡蓉、黃樹輝、餘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中國當代作家[1]。
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樣建設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發表在《半月》刊第17號刊載上[2]。1922年冬,在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預科和本科班(英文)肄業。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筆名在《小說月報》發表長篇小說《滅亡》,引起文壇的關注[3]。1932年5月23日,長篇小說《霧》出版。1933年1月,長篇小說《雨》出版;5月,長篇小說《家》出版。1935年3月,中篇小說《電》出版。1936年4月,《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出版。1938年3月,長篇小說《春》出版。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4]。1954年9月15日—29日,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60年4月,散文集《贊歌集》出版;同年,當選為全國文聯副主席[5]。「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沖擊[6]。1979年12月,雜文集《隨想錄》(第一集)出版[7]。1982年10月,《隨想錄》(第三集)出版[7]。1983年起,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1]。1990年,獲得蘇聯人民友誼勛章;同年獲第一屆福岡亞洲文化獎特別獎。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3年11月,被國務院授予「人民作家」榮譽稱號。2005年10月1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8]。
中文名
李堯棠
別名
巴金、王文慧、歐陽鏡蓉、黃樹輝、餘一(均為筆名)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四川成都
求贊
E. 誰推薦幾部關於生態學方面的電影
[探索] [傳奇]
《巴拿馬生態》(Panama Wild)中英雙語版[DVDRip]
[喜瑪拉雅]
《點蟲蟲》(Microcosmos)
《BBC-生命之源》(The Trials of life)雙格式[DVDRip]
《野性澳洲》(Wild Australasia EP3-EP4)[DVDRip]
《海底深淵》(The Abyss)國英雙語[DVDRip]
Various Artists -《鷹之翱翔》(The flight of the condor)BBC Record[APE]
《BBC鳥的天堂》(Attenborough In Paradise)[DVDRip]
《Discovery系列:雨林中的傳奇》(Discovery Spirits Of The Rainforest)
F. 《戰狼2》突破10億,這些地方可能要火了!
吳京的《戰狼2》票房突破10億元了!
這個速度也打破了由周星馳執導的《美人魚》92小時破10億的速度,創造了華語電影票房「破十」的新紀錄。
為了拍攝這部電影,團隊也是拿出了十足的誠意,他們先後去危險而又陌生的 非洲貧民窟貧、非洲草原、非洲獅子園等地拍攝取景, 最終「拿命拍戲,換回一部大片」。
這是一則在南非拍攝期間的注意事項,可以看出取景地並不是想像中那般安全。
那麼拍攝團隊究竟是在南非的哪些草原園取景的呢,具體地址我們無從知道,但小包總認為這5大公園非常有可能:
一、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塞倫蓋蒂」意為「無邊的平原」,蜿蜒起伏、一望無垠,特別是在落日余暉的影照下,充滿神秘撩人的勃勃生機。
它的面積並沒有想像中的大,當你開車沿著最長的軸線走,在兩個小時內就能穿過所有平原。
每年大約有150萬只牛羚和斑馬會在塞倫蓋蒂大范圍地巡遊一周,它們就像一個巨大的隆隆作響的割草機在草原上一掃而過。
這里特別盛產世界上最擅長奔跑的動物——獵豹, 每小時奔跑速度近百公里。
每年的6,7月份,草原進入乾旱時節,成群結隊的斑紋角馬,斑馬以及羚羊向有水的地方遷徙, 構成生態系統上最為壯觀的野生動物大遷徙。
而到了11月,這時動物們又開始了它們返回家園的大遷徙,形成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壯觀景象。
塞倫蓋蒂真正的奇觀不僅僅在於每年一次長途跋涉的巨大的牛羚群,還在於種類各異的食草動物的組合方式。
雖然它們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習慣和食草技巧,但它們卻能聯合起來,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割草機。
二、奧卡萬戈三角洲
奧卡萬戈三角洲是一塊草木茂盛的熱帶沼澤地,四周環繞著沙漠草原。
旱季的時候,面積不到9000平方公里,雨季時刻增大到2.2萬平方公里,並形成數以萬計的水道和瀉湖。
當洪水來臨時,數以千計的動物紛紛逃離,形成壯麗的景觀。
在遍布蘆葦叢和沼澤中,生長著河馬、沼澤羚羊和驢羚。
縱多的小島上則生 長著其他品種的羚羊、大象、斑馬、狒狒、長頸鹿以及食肉動物獅子、美洲豹、獵豹、土狼和非洲野狗。
這里有著世界上數量最大的非洲野牛, 他們成群而居,一旦跑起來就是煙塵四起,獅子,大象花豹也都退避三舍。
奧卡萬戈三角洲地區當地許多人都是狩獵者, 他們劃著獨木舟,穿行於三角洲地區,以藍色睡蓮的根莖為食,食用木槿的葉子和漿果。
這里有好幾百種鳥類,可以稱作是鳥的天堂!
三、 魯阿哈國家公園
魯阿哈羚羊異常密集,同時還是坦尚尼亞最大的大象棲息地。
這里不僅有多隻獅子統治著熱帶大草原,而且還有印度豹盤踞,而河流灌木叢還是美洲豹的活動范圍。
魯阿哈國家公園因大魯阿哈河而得名,河中生活著犀牛和鱷魚,大羚羊、小葦羚和水牛常冒險走近河邊飲水,吸引了獅子、獵豹、土狼、豺狗和豺狼的注意,可謂是「危機重重」。
這條河順著公園的東部邊界流過,形成了蔚為壯觀的大峽谷,非洲旅行的遊客在這里還可以沿河岸徒步旅行,近距離欣賞非洲大自然的壯麗美景。
四、馬賽馬拉自然保護區
馬賽馬拉每年發生著世界上最壯觀的野生動物大遷徙,即「馬拉河之渡」。
可以看到成千上萬匹角馬前赴後繼,從鱷魚張開的血盆大口中橫渡馬拉河的壯觀場面。
這里是動物最集中的棲息地和最多色彩的荒原, 保護區里到處都是大象、長頸鹿、斑馬、野狼、鬣狗、鱷魚、河馬等等。
在草原中, 巨大的金合歡樹和波巴布樹散落其間, 清晨日出,日落時分十分震撼,真正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渾的美。
在這里生活的馬賽人看起來高高瘦瘦,然而卻讓獅子畏懼三分, 馬賽男人的成人禮就是親手到草原上殺死一頭獅子!
如果人沒活著回來就代表你已經喪命於獅口,也充分證明你沒資格做成年馬賽男人,你的生命就該到此結束。
一般情況下要想在馬賽馬拉玩爽都需要三天兩晚的時間,除了動物大遷徙,神秘的馬賽人也是吸引人前往的原因之一。
五、南盧安瓜國家公園
因東側的盧安瓜峽谷而得名, 盧安瓜峽谷是東非大裂谷的一部分,內有660公里長的盧安瓜河穿過,動物逐水而居。
南盧安瓜最著名的物種,就是這里生存的大量的河馬 。其次,這里還有數量龐大的非洲水牛以及大象。
每年4月至10月,飛禽走獸大多聚集在江河、湖泊、溪泉旁邊,是游覽觀賞野生動物的最好時節,
每年的11~3月份是綠色季節,你可以在這里看到剛剛出生的小動物們。
這里的鳥類超過400種,是觀鳥者的天堂。
南盧安瓜園內有現代旅館,晚上的時候允許駕車游覽,這看到非洲豹捕食的幾率更大了。
光是看這些可能的取景地,小包總就覺得影片夠霸氣了,你認為最有可能是在哪一個地方呢?
G. 《紐約時報》評選出21世紀的25部最佳電影
2017年時, 《紐約時報》曾評選出了21世紀(截止當時)25部最佳電影 。
那次評選是集合了製片人、演員,還有臉書的影迷得出的最終結果。
眾所周知,《紐約時報》是報紙中的報紙,在紙媒時代,它是讀者心目中的神,是傳媒人眼中的北斗星。
長期以來, 《紐約時報》的影評是北美電影市場的風向標之一 。
我看過一些時報風格的影評,老實說,並不是大眾可以輕易接受的。
時報的影評有兩大特點:
一、 以電影為引子,拿電影說事。
以《華爾街之狼》的一篇影評為例,影評人恨不得把整個華爾街的資本運作規則,金融掮客厚黑投機的故事都展示給讀者,這部分的權重遠大於影片本身的內容。
二、 絕不劇透 。
這樣的文章和《紐約時報》的讀者群有關,時報的讀者多 中產階級、政府公務員、高級知識 分子。
這些人,是 社會 的精英,他們喜歡 深度報道 ,知識格局越大越能和他們產生碰撞,從而獲得更深的閱讀快感。
所以這次的25佳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我們來看看這次評選的前三名:
No.3 是常年排在經典勵志電影前10位的 《百萬美元寶貝》 。
No.2 的是日本電影大師 宮崎駿 的 《千與千尋》 。
這兩部電影大家都很熟了,由於他們通俗,故事性強,觀眾基礎很厚。
排名第一 的電影則是美國導演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拍攝於2007年的影片——
血色將至
導演: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編劇: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 厄普頓·辛克萊
主演: 丹尼爾·戴-劉易斯 / 保羅·達諾 / 凱文·J·奧康納 / 巴里·德爾·舍曼 / 狄龍·弗雷澤爾
上映日期: 2007-12-26(美國)
《血色將至》 有21世紀的 《公民凱恩》之稱( 《公民凱恩》在太多的20世紀電影榜單中評為影史第一 ) 。
美國著名電影媒體 《indieWIRE》 (北美著名電影媒體)曾把它列入「2007年度十大佳片」之首。
豆瓣評分 8.1 。
曾獲得 第80屆奧斯卡 金像獎 最佳男主角 、 最佳攝影 雙料大獎。
很多人認為當年它沒有獲得奧斯卡的最佳電影完全是因為它的題材:
反美國精神!反宗教!!!
它義無反顧地挑戰美國主流價值的底線,將美國夢砸個稀碎,這樣的破壞力使它錯過了奧斯卡。
這樣一個怪胎憑什麼能成為 21世紀最佳 ,請聽我細細道來。
故事的 男主 丹尼爾•普萊恩惟尤(簡稱丹)是一個滿臉鬍渣、渾身泥土的粗獷男人。
他在德州荒漠的井下尋 找銀礦 。
運氣很好,在荒無一人的大漠油井中他 摔斷了腿 。
目睹同伴被 砸死 在井下。
養子在事故中變成 聾啞兒 。
擎天火海中,他第一個沖到前面。
你以為他的臉上一定是 大寫的憂傷 。
錯!!!
看這畫面,他的眼神簡直是一首 贊美詩 。
就像米開朗基羅在欣賞 繆斯 !
所以。
他看到的噴發中的黑色物質是20世紀最昂貴的液體: 石油 !
發財嘍!!!
這是噴發中的黑色金子!
男主第一次開口說話出現在 14分33秒 ,之前他的所有「台詞」都是在礦井下的掙扎 喘息 。
有了錢,他才有了開口說話的權利 。
這時,他已初具 油礦主 的派頭。
(導演用大特寫來突顯演員的表情,並暗示他此時的身份和地位)
他向人介紹:
每天,那口油井的出油量是2000桶,每周可以帶來5000美金的收入。
隨後,他介紹了站在身後的 兒子兼合夥人H.W (也就是那個被砸死同伴的兒子),這是一個非常討人喜歡的小面孔。
他的油礦看來有非常 人性化的「運營模式」 ,他說每一位員工都由他直接管理,他認識每一位員工。
演講效果很好,當天晚上就有個年輕小伙跑來向他賣情報。
在小夥子的故鄉——遙遠的小波士頓,那裡的石油已經多到冒出地表,並且地價便宜。
標准石油公司已經在那裡買地了。
真是振奮人心的消息 !
來到小鎮的父子二人 以打鳥的名義到處找石油 。
石油果然多到 滲出地表 。
他馬上開始了新一輪的 游說 。(大致內容和14分33秒並無二致)
他買下了這里所有能買下的地,一代 石油大亨 就這么誕生了。
看得人血脈賁張,多好的 勵志故事啊 。
先別急,轉折來了。
最初買地時,他告訴當地百姓是為了和兒子有一片獵鳥的天堂。
以此獲得便宜的地價。
他自稱家庭觀念很重,走到哪裡都要帶著兒子。
但是,當兒子在一場意外中致聾啞後,他無情的拋下了他。
他收養兒子的原因,是為了「 買地時,有張俏臉蛋,誆人容易些 」。
他「把每一個工人當家人」,但是當工人死在井下時。
他根本叫不出工人的名字 !
他得意地告訴傳教士他的「 抽水效應 」!
他利用隔壁的地,將那片沒買來的地下面的油抽幹了!
而這片地的主人居然幾十年毫不知情!
這個偽君子前後所做的一切在電影中都有鮮明對照,看後讓人 倒吸口冷氣 。
許多觀眾出現了 男主恐懼症 ,你完全無法判斷他什麼時候開始了下一個陰謀。
陰險狡詐的人也有 對手 ——這個面如天使卻更為虛偽的 傳教士 。
從丹來到波士頓小鎮,兩個人的斗爭從沒停止過。
丹看上了傳教士的地,想低價買入,裝作不知道地里有石油。
傳教士一眼看穿了他的把戲,把地價 從3700美元抬到10000美元 。
理由是「 為了教堂 」。
從此,兩個人開始了一段相互利用,相互恨到牙癢的日子。
開礦儀式前,傳教士想要在眾人面前秀下自己,他和丹商量:
是的,我會走上來,然後你就說......
他是這片大山的愛子,照料著主的子民
可是,在丹介紹了自己的兒子和一個當地的小女孩之後,他根本沒 鳥傳教士 。
並且速度搶了傳教士的台詞:
阿門
傳教士的臉上當然是大寫的 尷尬 。
之後,兩個人的過招演變得 又狠又絕 ,令人噴血。
當有村民以 去教會贖罪來交換土地 時。
丹毫不猶豫的就去討了傳教士 一頓暴揍 。
這是一報還一報。
(傳教士曾抱怨男主沒有信主,所以有人死亡在情理之中,男主把傳教士一頓暴揍)
被虐完後,丹顧不上自憐,馬上 面帶笑容 。
因為他知道,他要 修管線的地 到手了。
電影曾多次鋪墊,他是如何憎惡 教會 ,可面對金錢的誘惑,他毫不猶豫的選擇接受基督成為他的救世主。
他在一向憎恨的大教堂里懺悔道:
我把自己的親兒子丟在一邊!主啊,請賜給我聖血。驅走我體內的惡魔。
當然,這次 折 的面,他最終還是 討 了回來。
當傳教士遭遇經濟危機,上門來求助時,他讓傳教士說出那句:
我是一個冒牌的先知,上帝是迷信的產物 。
他竟然還要傳教士「 用令人信服的語氣說出來,用你佈道的口氣說 !」
連續重復八遍 , 傳教士 徹底崩潰!
這簡直是對宗教的一次詛咒。
傳教士一分錢都沒有得到,反而 死在了男主的保齡球下 。
其實,丹和傳教士同是一類人。
一個是 魔鬼 ,一個是 戴著面具的魔鬼 。
(這組兩人臉被石油和泥土覆蓋的鏡頭暗示著兩個人都是說謊者)
他恨傳教士,更恨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在敵人的身上看到的正是另一個自己。
傳教士和油礦主都是美國人的代表,前者代表宗教,後者是新一代「宗教」代表 ——金錢 。
(男主最後說出,他才是上帝的使者,意為金錢是新時代的宗教)
當電影中傳教士承認宗教是迷信的產物時,相信很多觀眾有終於有人敢說真話的快感!
我非常尊敬宗教,但反感那些以宗教之名的惡行。
油礦主代表的是新一代的宗教狂熱分子——金錢信徒。
(跪在十字架前面,只是獲得資本的手段)
但是,獲得金錢並不能掩飾他心靈的空虛,當有一個自稱是他同父異母弟弟的男人到來時,他立刻向這個男人張開雙臂。
這是整個故事中,這個老狐狸唯一 不謹慎 的地方。
強烈的孤獨感使他對「兄弟」產生了依賴,他立刻將自己內心的挫敗、懊惱、無望和盤托出。
然而很快,他發現這個慕名而來的「親人」其實只是個貪圖錢財的 冒牌貨 。
他怒不可遏,開槍打碎了他的腦殼並把屍體埋葬在森林深處,那坑裡除了泥土,還有滲出地面的石油。
整部戲中, 他沒有愛心、得不到親情、更沒有愛情 。
唯一和 異性 的接觸是和教堂中的老婦和孩子。
他是一個純粹的 孤獨者 ,冷漠的不像人類。
除了上帝和魔鬼外,他是唯一一個不需要朋友的生物。
這部片的片名來源於 《出埃及記》 的第7章第19行:
埃及到處都是血色將至的景象,即使是木製或石頭容器也不例外 。
所以,《紐約時報》評價這部電影描述的並非 美國夢 ,而是 美國夢魘 。
觀眾將隨著影片進入烈火熊熊的地獄,每個人都將在其中得到沸騰和詛咒。
影片不是某一個人的個人史詩,它是 美國 西部開發史乃至建國史的縮影。
更是凝聚著每一個個人、實體和國家迅速崛起又迅速瓦解的 飽嘗代價的靈魂蛻變史 的縮影。
石油被採光了,傳教士都變成了利益熏心之徒。
人的精神世界正在遭受著與自然生態相似的危機。
影片長達158分鍾,但毫不拖沓,敘事乾脆、利落。
很難相信拍攝《血色將至》時,導演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只有37歲。
(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右)與艾米·亞當斯在《大師》的拍攝間隙 )
他崇拜庫布里克,拍攝本片時,他坦言自己就像是被一隻巨大的「 庫布里克之手 」攫住了靈魂。
那些能令人全身的 骨頭都跟著咔咔作響的配樂 和最後的高潮場面以及落幕方式,令這部電影幾度籠罩著不祥的「庫布里克氣氛」。
影片的開頭,男主在井下獨自采礦,音樂讓人毛骨悚然。
讓人印象深刻的戲有兩場。
第一場是 ,男主帶著撿回來的死去同伴的兒子坐火車,孩子摸著他的臉。
這時,他開始講述自己的成就,也就是下一段場景中為了說服百姓賣地的說詞。
這一段中很明顯 聲畫是不對位 的,明明是下一個場景中的聲音卻放到了這一場景中來。
導演利用聲畫不對位來說明, 孩子俊俏的臉,是他誆人的道具 。
而畫面的 疊化過度 也說明了 他的成功離不開這個孩子的到來 。
第二場戲是 ,男主的兒子和農場主的女兒在玩耍。
畫幅 逐漸由16:9變成了4:3。
男孩、女孩先後跳了下去。
緊接著一個 上升 鏡頭,長大後的他們在教堂中舉行 婚禮 ,女孩用手語跟男孩交流。
人物的 下降運動 和鏡頭的 上升運動 連接起來十分流暢。
男孩和女孩是這部電影中唯一沒有被玷污的人。
所以,他們從放著油桶的平台上跳了下去,結婚,遠走高飛。
男孩的 笑容 成為這里 唯一燦爛 之存在。
丹奮斗一生,他曾夢想著掙夠錢,然後離群索居的願望實現了。
這是最黑暗的地方 ,巨大的庄園,安放他孤獨的殘生。
這里處處都是陰影,閃爍的燈光就像 地獄的鬼火 。
即使是白天,男主的臉也幾乎成為 剪影 。
他不是魔鬼的代言人,他就是 魔鬼 。
他的個人奮斗史就是魔鬼洗劫史,人類近代工業文明的進程就是無數個丹尼爾推進並主導的。
他們犧牲所有能犧牲的人來獲得成功,掙到足夠錢後只為了能夠遠離所有他討厭的人。
這是魔鬼最恐怖的宣言。
他們在這個現代化的進程中,左右了多少人的命運,多少人的夢想,摧毀了多少這個世界最美好不可再生的事物。
(男主和他的豪宅像地獄一樣黑暗)
男主的扮演者 丹爾·戴-劉易斯 曾三獲奧斯卡。
這部電影甚至讓他在奧斯卡還沒開始前就毫無疑問的預定了他的第二個最佳男主。
奧斯卡頒獎前,有媒體說, 如果丹尼爾·戴-劉易斯沒有贏得奧斯卡影帝,那我們要改寫對於『演技』的定義,他與任何偉大表演都不同——他更偉大 !
電影中,那種 沉默中的爆發、爆發中的沉默 都讓我們領略到了什麼叫神附體!
(演技帝面目猙獰到青筋暴露)
影片各方面都十分精緻,處處都是石油。
隨著黑色石油的流動,人性的惡魔也汩汩而出 !
創造有時意味著毀滅!現代文明有著最骯臟的 歷史 。
《血色將至》人類 歷史 上無法忘記的黑暗史。
電影迄今十年,故事中講述的工業發展史仍是我們揮之不去的噩夢!
《紐約時報》將奧斯卡沒有給的殊榮百倍還給了《血色將至》,這是對由一個清教徒族群創造的國家的價值觀的顛覆。
電影的力量如此。
H. 鳥的天堂作者是
是巴金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0年考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求學期間參加了反封建的進步刊物《半月社》活動。1927年旅法在巴黎讀書並開始了文學創作。次年回國從事文學活動,「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救亡工作,和魯迅有了交往。抗日戰爭爆發後,和茅盾創辦《烽火》,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現任中國作協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
文學桂冠:1982年 獲義大利國際但丁獎
1983年 獲法國榮譽軍團勛章
1984年 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1985年 獲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外國院士稱號
1990年 獲蘇聯人民友誼勛章
2001年 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主要著作:
長篇小說《滅亡》、《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抗戰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說《春天裡的秋天》、《憩園》、《寒夜》,散文集《新聲集》、《贊歌集》、《隨想錄》(5集)。譯作有長篇小說《父與子》、《處女地》,回憶錄《往事與隨想》。
自然情況: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佩竿、餘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1923年從封建家庭出走,就讀於上海和南京的中學。1927年初赴法國留學,寫成了處女作長篇小說《滅亡》,發表時始用巴金的筆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從事創作和翻譯。從1929年到1937年中,創作了主要代表作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夢》、《春天裡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說,出版了《復仇》、《將軍》,《神·鬼·人》等短篇小說集和《海行集記》、《憶》。《短簡》等散文集。以其獨特的風格和豐碩的創作令人矚目,被魯迅稱為"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其間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主編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學叢刊》等從書。
抗日戰爭爆發後,巴金在各地致力於抗日救亡文化活動,編輯《吶喊》。《救亡日報》等報刊,創作有《家》的續集《春》和《秋》,長篇小說《抗戰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還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訴》和《龍·虎·狗》等。在抗戰後期和抗戰結束後,巴金創作轉向對國統區黑暗現實的批判,對行將崩潰的舊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訴和抨擊,藝術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長篇小說《寒夜》便是這方面的力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巴金曾任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中國筆會中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並主編《收獲》雜志。他熱情關注和支持旨在繁榮文學創作的各項活動,多次出國參加國際文學交流活動,首倡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出版有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報告文學集《生活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說集《巴金近作》、隨筆集《隨想錄》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選》。《創作回憶錄》等多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內,新編的《巴金全集》於1986年起陸續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多年來他還出版了大量譯作。巴金小說創作最為著稱的是取材於舊家庭的崩潰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這方面寫得最成功、影響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動過幾代青年讀者的心靈,奠定了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於在娓娓動聽的敘述和真摯朴實的描寫中,傾瀉自己感情的激流,細膩獨到,自有一種打動人的藝術力量。
————巴金百歲簡譜
1904年:11月25日生於四川成都北門正通順街一個官僚地主大家族。
1909年:因父親出任四川廣元知縣遷往廣元�在縣衙內家塾就讀。
1911年:父親辭官,隨父母返成都,繼續在家塾就讀。全家的男人都剪掉了辮子。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新思潮湧入四川。
1920年:祖父病故。參加成都學界反對軍閥劉存厚的請願及集體罷課活動,這是巴金第一次參與社會斗爭。
1921年:參與編輯成都無政府主義刊物《半月》,以「芾甘」為名發表第一篇文章《怎樣建設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
1922年:七月新詩《被虐者底哭聲》發表於《時事新報》副刊《文學旬刊》第44期,這是目前所見到的巴金發表的最早的文學作品。
1927年:一月乘法國郵船「昂熱號」離滬赴法,二月抵巴黎,沿途寫有《海行雜記》三十八則。譯著《麵包略取》�克魯泡特金著由上海自由書店出版,這是他單行出版的第一本譯著。
1928年:八月,完成中篇小說《滅亡》,署名「巴金」。九月,譯著《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由上海自由書店出版。譯著托洛斯基《托爾斯泰論》,亦署名巴金,載於十月十八日《東方雜志》第十五卷。此文是「巴金」署名最早見於報刊的文章。
1933年:出席傅東華舉辦的《文學》創刊宴會,席間第一次與魯迅、茅盾見面。
1934年:一月回上海。《巴金自傳》出版。
1935年:四月五日晚,日方警察突然搜查巴金住房,巴金被帶進警察所關押了十四小時,事後寫散文《東京獄中的一日記》。
1936年:與上海愛國女子學校學生陳蘊珍�蕭珊結識。
1937年:編輯《文叢》月刊,共出兩卷十二期。參加上海文藝界歡迎回國的郭沫若等人大會,發表《只有抗戰這一條路》。
1938年:到廣州,全力籌措《烽火》,改為旬刊在廣州復刊。蕭珊高中畢業來到廣州。
1944年:與蕭珊結婚;夏,何其芳自延安來渝,領巴金到曾家岩拜訪周恩來。
1945年:與郭沫若、茅盾、老舍等三百多人在重慶《新華日報》上聯名發表《文化界時局進言》;巴金初次見到毛澤東。十一月,由重慶到上海,開始籌備恢復文化生活出版社。十二月,長女李小林�小名國煩生於重慶。
1946年:與茅盾等21人聯名發表「陪都文藝界致政治協商會議各委員書」;與張瀾、沈鈞儒、郭沫若等聯名發表《致美國國會爭取和平委員會書》。與馬敘倫等上海各界人士上書蔣介石、馬歇爾及各黨派,呼籲永久和平。與茅盾、葉聖陶等二百六十人聯名發表《中國文化界反內戰、爭自由宣言》。
1949年:參加在北平舉行的第一次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並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0年:七月,兒子李小棠出生。參加第二屆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代表團,前往波蘭、蘇聯訪問。
1952年:以全國文聯組織「朝鮮戰地訪問團」團長的身份率團訪問朝鮮前線,會見彭德懷司令員,寫完《我們會見了彭德懷司令員》。
1955年:參加中國文聯主席團、作協主席團召開的聯席擴大會議,討論反胡風問題。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參加全國文聯、作協主席團舉行的聯席會議,在會上介紹上海文藝界反胡風情況。
1956年:赴柏林參加第四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作家大會。全國整風開始。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到成都視察,這是其解放後第一次回故鄉。赴印度新德里參加亞洲作家會議。
1961年:率中國作家代表團參加在東京召開的亞非作家會議常設委員會緊急會議。
1962年:率中國代表團赴東京出席第八屆禁止氫彈、原子彈世界大會。巴金建國前文學創作的十四卷文集出齊。
1965年:被迫發表批判電影《不夜城》的文章,與蕭珊一起去看望該電影的編劇柯靈;第二次訪越。
1966年:以中國作家代表團副團長身份在北京參加亞非作家緊急會議。受到上海市文聯「造反派」批判,被關入上海文聯資料室「牛棚」,從此開始了靠邊、檢查、被批鬥和強迫勞動的生活。上海作協「造反派」抄家。
1967年:與魏金枝、王西彥等六人被遷出資料室,關到樓下一處不滿五平方米的煤氣灶間。《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點名批判巴金。上海市文藝界批判文藝黑線聯絡站等單位先後編印多種巴金批判專輯。
1968年:頻繁遭到批鬥。
1969年:開始抄錄、背誦但丁《神曲·地獄篇》。
1970年:被編入上海文化系統某團第四連到奉賢縣「五七」幹校從事搬運稻草、抬糞水、種菜、喂豬、搓繩等勞動。
1972年:蕭珊病故。巴金返回上海。
1973年:宣布對巴金的處理意見:「按人民內部矛盾處理,不戴反革命帽子,發給生活費,可以搞點翻譯。」
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去淮海路襄陽公園附近看大字報。
1977年:恢復寫作權利,出席上海文藝界的座談會。出席上海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政協上海市第五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
1978年:開始寫創作回憶錄。
1980年:率領中國作家代表團到日本東京訪問。率領中國世界語代表團去瑞典參加第六十五屆世界語大會。參加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
1981年:關於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倡議得到茅盾、葉聖陶、夏衍、冰心、丁玲、臧克家、曹禺等作家的贊成和支持,成立該館籌備委員會,巴金、謝冰心、曹禺等九人為委員。
1982年:義大利駐華大使塔馬尼到巴金寓所宣布一九八二年「但丁國際獎」授予巴金。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獲由法國總統密特朗授予的「法國榮譽勛章」。
1984年:患「帕金森氏綜合征」,寫出隨想錄第四集《病中集》。
1987年:「巴金文學創作生涯六十年展覽」活動在北京圖書館隆重舉行。
1988年:老友沈從文去世,抱病寫作《懷念從文》。
1990年:獲前蘇聯政府授予的「人民友誼勛章」和日本福岡市頒發的「亞洲文化獎特別獎」。
1993年:獲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頒發的「資深作家敬慰獎」及義大利蒙德羅國際文學獎評委會特別獎。
1994年:著手進行《巴金譯文集》的整理和校閱工作,因脊椎壓縮性骨折,住進華東醫院。
1999年:因呼吸道感染突發高熱並出現急性呼吸衰竭,送華東醫院搶救成功,但因年高體弱病情反復,從此未能出院。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巴金星」。
2003年:巴金百年壽誕,全國各地舉行紀念活動。巴老身體狀況穩定。
2004年:上海和四川舉行小規模的巴老一百零一歲壽誕慶祝活動。
1904年:11月25日生於四川成都北門正通順街一個官僚地主大家族。
1909年:因父親出任四川廣元知縣遷往廣元�在縣衙內家塾就讀。
1911年:父親辭官,隨父母返成都,繼續在家塾就讀。全家的男人都剪掉了辮子。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新思潮湧入四川。
1920年:祖父病故。參加成都學界反對軍閥劉存厚的請願及集體罷課活動,這是巴金第一次參與社會斗爭。
1921年:參與編輯成都無政府主義刊物《半月》,以「芾甘」為名發表第一篇文章《怎樣建設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
中國一代文學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時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
巴金生平: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順街,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無黨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1923年到上海,後到南京,在東南大學附中學習 ,1925年畢業。1927年旅居法國。1928年回國,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總編輯,《文學季刊》編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學月刊》。抗日戰爭時期,與茅盾創辦《烽火》,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1950年後,歷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主席,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文藝月報》、《收獲》、《上海文學》主編,茅盾文學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文學基金會會長,中國田漢基金會名譽理事長,1983年、1988年當選為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3年3月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6年1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委員會主席。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1年1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委員會主席。2003年3月,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是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
I. 李建武的作品-執導
美式機艙情景喜劇《一號箭弦》
大型舞台情境劇《紅門紀事》
影視策劃《海兵一哨》、《戰斗歸來》
舞劇《話梅》、小品《看海》、相聲《牛年吉祥》、《我是一個兵》
話劇《你早晚是我的》《和氏璧》、《打虎上山》
數字電影《聲》副導演
膠片電影《喋血梟雄》
中意合資數字電影《威尼斯城裡的中國人》
中德合資膠片電影《月光之夜》
數字公路電影《走與不走》
中意膠片電影《愛華的男人》
中國首部消防情景劇《紅門紀事》
電影《幸福往事》
中法合資膠片電影《界線》
中意合資數字電影《億萬分之一》 中國北京城市奧運行宣傳片
奧運會文化宣傳片《功夫》 紀念改革開放30年專宣傳片《紅星照我心》
上海世博會北京文化形象宣傳片
中國青島形象宣傳片
廣州亞運會城市形象宣傳片
中國漢陰-濟南-南通-長沙-西安城市形象片《魅力城市》 悉尼風雲宣傳片《從悉尼到北京》
香港電視台《南海之光》
台灣旅遊形象片《願景之邀》
澳門旅遊宣傳片
中國銀行奧運篇大眾汽車得力文具(國外版)
中建機械宣傳片神化集團宣傳片
雞西市宣傳片浦東旅遊宣傳片
北京冬奧會外宣片
國科產品三維動畫及宣傳片
紀錄片(部分執導作品)
建國60年„中華60人‟大型紀錄片
紀錄片國家電網《國電》
生態中國‟大型記錄片
德國黑協作片《阿爾卑斯山》《雪人》
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之「京劇臉譜」「飛天」「絲綢之路」「熊貓之鄉」
義大利華人電視台《地球之母親》(中意合拍)
幕尼黑紀錄片協作片《色彩》
慕尼黑紀錄片協作片《色彩2》
台灣紀實片《台灣風景篇》《生態篇》
NHK紀錄片《中國功夫》
國家地理《鳥的天堂》
世界地理《牡丹之江》《行遍中國》
中國國家地理《自然之光》
威尼斯協作片《最後的馬道》
澳大利亞華人電視台《心願》
中國氣功專題片
紀錄片《面道》《走在藏青》《茶園之緣》(籌拍中)
藝海視覺影視
電視MV(部分執導)
殘奧會閉幕式MV《北京歡頌你》
中華環保行之低碳公益歌曲《愛的呼喚》
悉尼風雲環保歌曲《FOR FORRSTEP》
軍旅歌曲《堅持到底》《我是一個兵》《選擇》《青春女兵》《當兵就是這樣的人》《當兵的故事》
軍旗歌曲《嚮往軍營》,徵兵歌曲《勇士》
廣告片(部分執導)
中國銀行廣告片中國大運會形象片匯豐銀行廣告形象
中國雲南形象電影廣告片
上海大眾汽車奧運廣告形象片三星手機廣告片NIKE中國奧運行廣告片
全球環保廣告片《水源》
中國消防公益廣告中國武術國外版廣告
中國禁煙公益廣告中國關愛空巢老人公益廣告
央視團圓公益廣告
貢酒廣告法國Chateau Ch Blanc 廣告中國酒之鄉 晚會類(部分作品執導)[1]
2007.8 慶祝八一建軍節80周年「我是一個兵」情景晚會
2007.8 北京奧運倒計時「世界大家庭」大型晚會
2007.11「紅色勁旅英雄贊」公安消防大型公益演出 (鳥巢[2])
2007.12中國經濟十大新聞暨經濟人物頒獎盛典
2007.12 中法情景舞劇(北京) 2008.3 第十二屆亞洲新秀模特頒獎晚會(曼谷)
2008. 宋祖英鳥巢演唱會
2008 香港百星慈善演唱會
2008 端午節詩歌朗誦會
2008 奧運會帆船賽「魅力青島」文藝晚會 (青島)
2008.11 「平安綻放」中國消防「平安」之夜音樂會(深圳)
2008.12 「經濟之星」改革開放30人暨十大新聞人物頒獎盛典
2009.北京市第七屆全民體育節暨千台萬人乒乓球活動文藝表演
2009.1 「為祖國喝彩」紀念建國60周年民族藝術精品集萃展演
2009.8『精彩軍營 慶·八一』軍民文藝晚會
2010.3 中國漢陰第五屆油菜花節開幕式大型文藝演出
2010.8『博彩中國2010上海世博會民族文化文藝晚會
2010.10 世界音樂百年金杯情景音樂會
2010 亞洲話劇藝術節開幕式
2011.深圳世界大運會「走進深圳」之夜
2012. 江蘇銀行春節聯歡晚會
2012 廣州銀行聯歡會晚會
2012. 世界環球春節聯歡晚會(天津-德國)
2012. 亞洲汽車博覽會開幕式(昆明)
2012. 世界武術大會開幕式
2012. 舞劇《花勝梅》
2012. 歐洲孔文化節開幕式
2012 音樂劇《文成公主》(北京保利劇院)
2013. 中國民生銀行北京管理部春節聯歡晚會
2013. 中央電視台環保春晚
2014. 大型海上情景表演《海南之風》
2014. 中國民生銀行春節聯歡晚會
2014. 歐洲華人春節聯歡晚會
2014.張紅英獨唱音樂會
2014.中法元旦音樂會
2015.歐洲華人春晚
2015. 中國華人情景音樂會
2015. 新年交響音樂會
2016. 新年多媒體交響音樂會
2016. 中歐春晚直播
2016. 中國民生銀行20周年行慶暨表彰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