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電影免費完整
1. 龍門石窟的歷史及簡介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直至北宋。
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佛像十萬余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碑刻題記二千八百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奉先寺中的盧舍那佛,據說是仿照武則天雕塑的。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葯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
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先後用了四年時間,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1)龍門石窟電影免費完整擴展閱讀:
奉先寺里的主像是盧舍那大佛的坐像。這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通高五丈一尺多,單耳朵就長達五尺七寸。盧舍那是西天如來佛的報身像,也就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可是洛陽的老百姓卻把這尊像叫成「武則天像」。據龍門山一帶的群眾說,盧舍那大佛就是以武則天為模特雕塑的。
傳說,有一年唐高宗和皇後武則天居住在東都洛陽的皇宮中。有一天清晨,武則天正在梳妝。唐高宗在一旁誇贊道:「梓童(皇帝對後妃的愛稱)相貌端正,雍容華貴,有菩薩之儀態。」武則天聽了這話,心裡暗暗高興。她靈機一動,立刻抹開了眼淚。
高宗吃驚地說:「梓童為何如此悲傷?」武則天抽泣著說:「眼前縱有千般好,百年之後還是一堆枯骨,有誰知道我的模樣?」高宗說:「這有何難?孤命畫工為梓童作幅精美的畫像。」武則天撒嬌說:「畫像雖好,只是薄薄一紙,不能流傳千年。」這下子,高宗可作難了。
想了半天想不出門道,只得問武則天:「依卿之見?」武則天嫣然一笑說:「陛下說妾有菩薩之相,何不在龍門山上開窟造像?」唐高宗恍然大悟,說:「這有何難!」於是命畫工為武則天畫像,又命人在龍門西山半崖上開鑿九間房大的露天佛龕,取名奉先寺。准備工作就緒後,高宗命人選拔技術高超的石匠,按武則天的畫像雕鑿了一座大佛像。
為了把這座像雕得更精美,流芳百世,武則天還捐助了兩萬貫脂粉費。 大佛像塑好後,命名為盧舍那大佛,盧舍那梵語是光明普照的意思,武則天為自己造字取名為「曌(讀照)」,其意為「日月當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
因此,這尊像不但形態像武則天,連名字的含意也完全一樣。當地老百姓說不慣「盧舍那」這個詞眼,乾脆就把它叫作「武則天像」。直到今天,龍門街上的老百姓還是這個叫法。
2. 龍門石窟的資料
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盛於唐時,終於清末,是歷史上開鑿累計時間最長的石窟,與莫高窟、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在龍門石窟數以千計的像龕中唐代營造的約佔60%。奉先寺,是龍門石窟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石窟。崖壁上的九尊雕像,不僅展現了古代工匠們精湛的石雕技藝,更彰顯了盛唐強大的國力。當我們立於佛前,靜靜凝望,似乎可以想見大唐盛世繁華。
龍門石窟不僅有精美的石窟造像,豐富的碑刻書法,更通過文學、音樂、人文、宗教建築、醫學等眾多形態展現藝術之美,成為「中國最大的露天石刻藝術博物館「。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經西魏、東魏、北齊、隋、唐、五代、宋歷代的營造,在這里形成了南北長1公里,具有2345個窟龕、10萬余尊造像和2800餘品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
龍門石窟自建造以來,受到過兩次最嚴重的人為毀壞:首先是唐武宗時期的「會昌法難」,系官方公開毀滅,如今龍門多處被毀遺跡,均系此時形成。
第二次被毀在民國時期,民國政府為從南京遷都洛陽做准備,在修建龍門西山臨伊河道路時,亦炸毀大量山麓佛龕。
這一時期還有大量的民間盜竊,以日本、美國文物商人公開收購為主導,民間掀起了瘋狂的盜賣運動,著名的龍門石窟《帝後禮佛圖》便是在此時被盜往美國。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清代武億稱其為:「龍門不僅為石鐫佛場,亦古碑林也」。
全石窟共記2860多塊碑刻題,其中頗負盛名的有《龍門二十品》、褚遂良的《伊闕佛龕碑》與宋真宗《龍門銘碑》,充分彰顯了魏碑體、唐楷書體等中國書法藝術的精髓。
《龍門二十品》精選自石窟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其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僅有一品在位於老龍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窟)。其風格融合了南北書體的優點,字形端正大氣,剛勁有力,形成了獨特風韻的藝術美。
如今,當我們來到這里時,現存的塑像依舊能帶來一場視覺上的饕餮盛宴與心靈上的洗禮,但那些泯滅在過去的珍品,則被後人用文字永存於歷史中。
推薦看下面這些關於石窟的書籍資料,裡面有非常詳細的記載,比回答中的幾百個字要詳細且全面
且下面這些龍門石窟的資料均出自 古籍閣 且都是電子版的龍門石窟資料,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第10卷:南方八省》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第1卷 敦煌》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第2卷 甘粛》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第3卷 雲岡》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第4卷 龍門》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第5卷 陝西、寧夏》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第6卷 北方六省》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第7卷:大足》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第8卷:四川、重慶》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 第9卷 雲南 貴州 廣西 西藏》
《中國石窟 敦煌莫高窟 第1卷》
《中國石窟 敦煌莫高窟 第2卷》
《中國石窟 敦煌莫高窟 第3卷》
《中國石窟 敦煌莫高窟 第4卷》
《中國石窟 敦煌莫高窟 第5卷》
《中國石窟·庫木吐喇石窟》
《中國石窟·龍門石窟第1卷》
《中國石窟·龍門石窟第2卷》
《中國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
《中國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
《中國石窟·雲岡石窟第1卷》
《中國石窟·雲岡石窟第2卷》
《敦煌石窟全集 1 再現敦煌》
《敦煌石窟全集 10 密教畫卷》
《敦煌石窟全集 11 楞伽經畫卷》
《敦煌石窟全集 13 圖案卷 (上)》
《敦煌石窟全集 14 圖案卷 (下)》
《敦煌石窟全集 16 音樂畫卷》
《敦煌石窟全集 17 舞蹈畫卷》
《敦煌石窟全集 18 山水畫卷》
《敦煌石窟全集 2 尊像畫卷》
《敦煌石窟全集 20 藏經洞珍品卷》
《敦煌石窟全集 21 建築畫卷》
《敦煌石窟全集 22 石窟建築卷》
《敦煌石窟全集 23 科學技術畫卷》
《敦煌石窟全集 25 民俗畫卷》
《敦煌石窟全集 26 交通畫卷》
《敦煌石窟全集 3 本生因緣故事畫卷》
《敦煌石窟全集 6 彌勒經畫卷》
《敦煌石窟全集 8 塑像卷》
《敦煌石窟全集 9 報恩經畫卷》
3. 在洛陽龍門石窟都拍過哪些電影
最有名的當屬《少林寺》了!
4. 龍門石窟的資料
簡介
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為:山西雲岡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龍門石窟青山綠水,萬像生輝,作為佛教藝術寶庫,早在1961年即被國務院公布為 龍門石窟
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2007年4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2009年,龍門石窟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現存窟龕最多的石窟,創造了現存窟龕數量中國之最。
龍門由來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城南13公里,這里是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到了隋朝,隋煬帝楊廣曾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遠遠望見了洛陽南面的伊闕,就對他的侍從們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麼不在這里建都?一位大臣獻媚地答道,古人並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煬帝聽後龍顏大悅,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都城,把皇宮的正門正對伊闕,從此,伊闕便被人們的習慣的稱為龍門了。
昔日歷史
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溫泉增輝。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開鑿於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鑿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後。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於北方不利於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於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龍門石窟經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鑿斷斷續續達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佔30%,唐代佔60%,其他朝代僅佔10%左右。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佛塔70餘座。龍門石窟是中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有古碑林之稱,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魏碑體和 蓮花洞
唐楷的典範,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上乘之作。龍門全山造像11萬余尊,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厘米,稱為微雕。 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里失去了雲崗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徵,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朴。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們喜歡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朴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 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的寶藏。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後代碑拓鑒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這些碑刻不僅記錄了發願人造像的動機、目的,還為石窟考古分期斷代提供了依據。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還稱贊魏碑有十美,如:筆法跳躍,結構天成,血肉豐美等。時值今日,魏碑體還作為標語、裝潢用字廣泛使用。由此可見,二十品在書法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醫葯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編輯本段景點簡介
風景秀麗,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
龍門石窟景觀(一)(16張)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自古以來,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2680餘品,佛塔70餘座,造像10萬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這些都體現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極高的藝術造詣。
潛溪寺
潛溪寺是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它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大約建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須彌台上,面頤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主佛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難。兩弟子旁邊分別為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在故宮博物院有1比1的復製品陳列。阿彌陀佛與兩側的兩位菩薩共稱為西方三聖,即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聖人,是佛教凈土宗信仰的對象。
賓陽中洞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賓陽」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賓陽三洞開鑿於北魏時期,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開工於公元500年,歷時24年,用工達80萬2366個,後因為發生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三所洞窟(賓陽中洞、南洞、北洞)僅完成了一所即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賓陽中洞內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它們衣帶飄揚,迎風翱翔在蓮花寶蓋周圍,姿態優美動人。洞內為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主佛為釋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叫喬達摩·悉達多,原是古印度凈飯王的兒子。他和中國的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比孔子要年長12歲。他在29歲時出家修行,經過六年,悟道成佛,創立了佛教。由於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主佛釋迦牟尼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衣紋密集,雕刻手法採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飾一改雲岡石窟佛像那種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著寬袍大袖袈裟。釋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薩。二菩薩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鋪,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博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 洞中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浮雕。第一層是以《維摩詰經》故事為題材的浮雕,叫做「維摩變」。第二層是兩則佛本生故事。第三層為著名的帝後禮佛圖。第四層為「十神王」浮雕像。特別是位於第三層的帝後禮佛圖,它們反映了宮廷的佛事活動,刻劃出了佛教徒虔誠、嚴肅、寧靜的心境,造型准確,製作精美,代表了當時生活風俗畫的高度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被盜往國外了。現在分別陳列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賓陽南洞
賓陽南洞的洞窟為北魏時期開鑿,但洞中幾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為阿彌陀佛,面相飽滿,雙肩寬厚,體態豐腴,體現了唐朝以胖為美的風格。賓陽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廢棄的基礎上又續鑿而成,為其生母長孫皇後做功德而建,屬於過渡時期的作品。 摩崖三佛龕 摩崖三佛龕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這種造像組合在中國石窟寺中極為罕見。中間主佛為彌勒,坐於方台座上,頭頂破壞,僅雕出輪廓,未經打磨。據佛經記載,彌勒佛是「未來佛」,是作為現在佛釋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現的。武則天利用彌勒信仰為其登基製造輿論,登基後又自稱「慈氏」(即彌勒),推動了彌勒信仰的風行。摩崖三佛龕的開鑿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隨著武周政權的垮台,摩崖三佛龕也因此而停工。雖然這組造像是半成品,卻為我們了解石窟造像的開鑿程序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實物資料。
萬佛洞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後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後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頂有一朵精美的蓮花,環繞蓮花周圍的為一則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它說明了該洞窟是在宮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的主持下開鑿的,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內主佛為阿彌陀佛,端坐於雙層蓮花座上,面相豐滿圓潤,兩肩寬厚,簡潔流暢的衣紋運用了唐代渾圓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無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唯我獨尊。主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力士,那奮力向上的雄姿與主佛的沉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更加襯托出主佛的安詳。主佛背後還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菩薩,她們或坐或側,或手持蓮花,或竊竊私語,神情各異,像是不同少女的群體像。五十二代表著菩薩從開始修行到最後成佛的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 在洞內南北兩壁整齊地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兩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樂人,舞伎在悠揚的樂曲聲中翩翩起舞,體態輕盈,婀娜多姿。 整個洞窟金碧輝煌,向人們展現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理想國土,烘托出一種熱烈歡快、萬眾成佛的氣氛。 洞口南側還有一尊菩薩像,她是龍門石窟唐代眾多菩薩像的精美範例。菩薩通高85厘米,頭部向右傾斜,身體成"s'形的曲線,整個姿態顯得非常優美端莊。中國著名戲劇大師梅蘭芳早年參觀龍門時,被她那優美的形象所吸引並大加贊賞,此後經過藝術加工,成功地運用到他的表演中。
蓮花洞
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大約開鑿於北魏年間。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在龍門石窟也不多見。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細腰長裙,姿態自如。 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游說像,即釋迦牟尼外出講經說法時的形象。二弟子是淺浮雕,左側弟子迦葉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錫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頭部早年被盜,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 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僅有2厘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於蓮花洞南壁上方,生動細致,栩栩如生。
奉先寺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因為它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稱「奉先寺」。此窟建開鑿於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後武則天贊助脂粉錢兩萬貫,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畢,長寬各30餘米,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這里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座佛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下方。高直的鼻樑,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雙耳長且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圓融和諧,安祥自在,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朴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的異常鮮明而聖潔。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飽經滄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葉,溫順聰慧的小弟子阿難,表情矜持、雍容華貴的菩薩,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與主佛盧舍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 奉先寺的九軀大像的背後有很多長方形的小龕,這是大約在宋、金時代,人們為了保護大像龕,依龕修建了木結構屋檐式建築,這些建築影響了佛像的通風,加速了佛像的風化,因而後來被拆除。 奉先寺大型藝術群雕以其宏大的規模、精湛的雕刻高踞於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峰,成為中國石刻藝術的典範之作,也成為唐朝這一偉大時代的象徵。
古陽洞
古陽洞在龍門山的南段,開鑿於公元493年,是龍門石窟造像群中開鑿最早、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它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洞中北壁刻有楷體「古陽洞」三個字,到了清末光緒年間,道教徒將主像釋迦牟尼塗改成太上老君的形象,訛傳老子曾在這兒練丹,所以古陽洞又叫老君洞。 古陽洞是由一個天然的石灰岩溶洞開鑿成的。窟頂無蓮花藻井,地面呈馬蹄形。主像釋迦牟尼,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詳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側的是手提寶瓶的觀音菩薩,右邊的是拿摩尼寶珠的大勢至菩薩,他們表情文靜,儀態從容。 古陽洞大小佛龕多達數百,雕造裝飾十分華麗,特別是表現在龕的外形、龕楣和龕額的設計上,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有的是蓮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築、有的是帷幔和流蘇,並且在龕楣上雕造有佛傳故事,如:古陽洞南壁釋迦多寶龕上,有樹下誕生、步步生蓮、九龍灌頂等,講述的是悉達多從他母親摩耶的右腋下誕生,剛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腳印都生出一朵蓮花,這叫步步生蓮,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九條龍為他噴水沐浴。 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這些達官貴人不惜花費巨資,開鑿窟龕,以求廣植功德,祈福免災,而且留下了書法珍品—龍門二十品。古陽洞中就佔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窯中。龍門二十品是指從北魏時期精選出不同的二十塊造像題記,它們記載著佛龕的雕鑿時間、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點是:字型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朴,結體、用筆在漢隸和唐楷之間。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現在,龍門二十品仍有無窮的藝術魅力,每年吸引無數的海外友人,漂洋過海,為的是能夠親眼目睹這一書法奇珍。
葯方洞
看完古陽洞,我們來到了葯方洞,葯方洞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葯方而得名。它始鑿於北魏晚期,經東魏、北齊,到唐初還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軀硬直少曲線,脖子短粗,身體碩壯,菩薩頭冠兩旁的帶子很長,下垂到胳膊上部。這都是北齊造像的特徵。洞門兩側刻有葯方150多種,所用葯物多是植物、動物和礦物葯。葯方涉及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葯材在民間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這些葯方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的疾病,而且還能治療疑難雜症,如:療噎方可以治療食道癌。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紀被一位日本學者收錄在《醫心方》中,足見它的價值和影響。葯方洞的葯方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葯方,對研究中國醫葯學起重要的作用。
擂鼓台中洞
看完了西山石窟群,我們過漫水橋來到了東山石窟。在東山腳下的公路未開通以前,巨石上方原是一片平台。傳說當年奉先寺竣工時,武則天親自率百官駕臨龍門,主持這次規模盛大的開光儀式,龐大的樂隊便在這平台上擂鼓助興,於是後人便把這里叫做擂鼓台。相臨擂鼓台的三個洞叫擂鼓台三洞。 這是擂鼓台中洞,又名大萬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禪宗窟,中國佛教的禪宗是以專修禪定為主的教派。「禪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殺慮的意思。洞頂作穹隆形,並有裝飾華麗的蓮花藻井,造像是一佛二菩薩,主佛為雙膝下垂而坐的彌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羅漢群像,從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羅漢群像構成一個半環形裝飾帶,羅漢群像均羅漢身旁都刻有一段從《付法藏因緣傳》里摘錄的經文介紹該羅漢的身世及特點。所刊經文中多雜以武周新字,這是是武周時期禪宗所經營的洞窟。
5. 龍門石窟的詳細介紹資料,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
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時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個。魏字洞、普泰洞、火燒洞、慈香窯、路洞等,為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
(5)龍門石窟電影免費完整擴展閱讀:
景點介紹
1、禹王池
進入龍門石窟景區,第一個看到的景點就是禹王池,池子不大,有許多錦鯉在里頭嬉戲玩耍。池上寫著「禹王池」三個大字,據說是為紀念大禹而修建。
2、香山寺
香山寺位於龍門東山山腰,其建築古樸渾厚,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上香山寺的路特別陡,有很高的台階。此外,香山寺里的山頂上有蔣介石和宋美齡的別墅,它被一些植被隱約覆蓋著。
3、白園
白園坐落在龍門石窟景區東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墓園。園內主要小景點有聽伊亭、樂天堂、詩廊、墓體區、日本書法廊、道詩書屋等10餘處。
6. 龍門石窟和電影龍門客棧的龍門講的是一個地方嗎
不是,一個在洛陽,一個在大漠
7. 龍門石窟觀後感
龍門石窟觀後感(通用9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龍門石窟觀後感(通用9篇),歡迎大家分享。
龍門石窟觀後感1
在回到洛陽奶奶家的第五天,我早早地起了床,來到聞名遐邇的龍門石窟。
據說來到不得不觀賞的是萬佛洞和奉先寺。來到萬佛洞前,環顧四周,用一個字即可形容這里的佛像,那便是「小」。在一個並不大的洞內竟有上萬尊佛像,單單兩壁就有佛像15000尊,真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洞內主佛為阿彌陀佛,端坐於雙層蓮花座上,主佛背後還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菩薩,她們或坐或側,神態各異。
離開萬佛洞後,大約走二百米的路就來到奉先寺。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中間的主佛為盧舍那大佛,此佛像高17。14米,頭高4米,豐頤目秀,儀表堂堂。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大佛的,雙臂被人砸去,難以見其整體造型,不禁令人感到有些惋惜,但在惋惜的同時我也痛恨那些破壞佛像的人。
出得龍門來,只見那青山秀水的自然景色與鬼斧神工的人文雕刻更顯得相映成輝。僅此龍門石窟一游,便是不虛洛陽此行了,我在心底對自己說,同時依依揮手,不舍地作別這座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自然寶庫。
龍門石窟觀後感2
暑假期間,我和爸媽到洛陽市去參觀聞名中外的龍門石窟。
一進山門就看見一條清澈見底的大河,河兩邊各有一座陡峭的山。山上樹木鬱郁蔥蔥,對著河的那面卻是寸草不生的懸崖峭壁。就在這懸崖峭壁上,有成千上萬大小不一的石窟,大的石窟里的石雕佛像隱約可見。
走近一看,原來每個石窟的正面都有一尊石雕佛像,四周都是密密麻麻的石雕小佛,不論是大佛還是小佛。五官都刻得栩栩如生。最有名的是「萬佛洞」和「三王洞」。萬佛洞的中間是慈眉善目的彌勒佛,他有豐滿圓潤的臉部輪廓、垂肩的雙耳、寬厚的雙肩。佛頂是一朵盛開的蓮花,雕刻蓮花的那部分石頭竟然是天然的紅色,真是奇跡,南北兩壁雕刻了一萬五千多尊高約4厘米的小佛,他們的表情各異,刻得惟妙惟肖,把整個萬佛洞裝點成西方佛國中佛祖弘揚佛法、眾生虔誠聆聽的場面。
「三王洞」中間的菩薩雕像高17.5米,是龍門石窟最高的石雕,傳說是武則天想當皇帝,讓人們照著她的樣子雕刻的,菩薩眉毛彎彎,兩眼含笑俯視,讓人覺得很和藹可親。在它兩邊,各有一座咱們常見的觀音菩薩。
龍門石窟建於隋唐時代,石佛大的17.5米,最小的只有2厘米,他們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代表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可惜因為人們的無知,石窟破壞嚴重,是世界文化的一大損失。
龍門石窟觀後感3
洛陽的鯉魚跳龍門本是一絕,但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旁邊的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在龍門河的右邊,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窯洞在龍門石壁上,雜亂中帶著有序。導游邊走邊說:「整個壁長約有1公里,碑刻題記約有2800餘品,這些都是古代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啊!」
往前走,普通一般高低的石像長約2米,寬1米,高1.5米。走著走著,我發現了一尊最小但又最獨特的石佛像。只見這尊石像左手拿著一本經書,右手托著下巴,眼睛微閉,神態安詳的看著經書,栩栩如生。彷彿這尊石像就在你的旁邊默念著經書。
最令我震撼的是,眾多石像里最大最寬的那尊。導游給我們講解到:「這尊石像長8米,寬4.8米,高15米。是十尊石像中最大的一尊。」這尊石像的左手豎立於前胸,好似一位寺廟里的禪師方丈,在教導一位位小和尚做人的道理!
一直往前走,這一尊尊的石像,或站、或坐、或卧,有些石像像一尊尊一位位教書的禪師,有些像看書的學生,有些像道高一丈,悟透人間事物的老和尚,我不停地往前走,一路上看到許許多多的石像,直到走到臨近中午,我才和家人們離開了這里,離開了鬼斧神工做出來的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觀後感4
暑假,我和爸爸媽媽去了洛陽的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城南13公里,這里是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間穿流而過,遠望就像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到了地方,爸爸擔任起我們的「導游」。
我們首先去了禹王池,池子里有很多大金魚,還有一個兩米高的小瀑布,真好看。
走了一段路,來到了潛溪寺,爸爸說潛溪寺是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據我觀察,這個大窟高、寬大概九米多,深進七米。主佛阿米陀佛端坐在須彌台上,面頤豐滿,衣紋斜垂座前,整個姿態給我一種靜穆慈祥的感覺。
接著來到了賓陽三洞,爸爸說賓陽三洞開工於公元500年,歷時24年。
最值得一提的是萬佛洞和奉先寺。先說奉先寺,他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精湛的一組群雕。這里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釋迦牟尼的佛像,高約17米,頭高約4米,二朵長達2米。釋迦牟尼的眼睛被雕刻的炯炯有神,這座大雕像,旁邊還有好多沒有嬰兒手掌大的小佛像,不仔細看,還看不見呢!
萬佛洞,顧名思義,洞裡面有上萬個雕刻出來的佛,有的佛高達十幾米有的則只有兩厘米高,真是千奇百怪。
古人的智慧令我佩服,激勵我前行。
龍門石窟觀後感5
今天,我們要去龍門石窟,吃完早飯,就出發啦!媽媽去買票,我們在院子里等,這里柳絮飄飄,好多的柳絮從柳樹上飄下來。我的姥爺坐在草坪上,很像一個乞丐。我發現了就把帽子摘下來,當作他的錢碗,孫歌姐姐還在裡面投了些錢,更像一個乞丐了,姥爺還假裝生氣呢。買完了票,我們就進去了。
裡面真是人山人海,人多的「小個子的看屁股,高個子的看頭」。我們到了第一個石洞,裡面有一尊很大的佛,似笑非笑,靜靜的坐在那裡,非常的安詳。我們再往前走,看到很多佛,一大部分都殘軀不全,有的頭斷了,有的手沒了,都被人偷了。這些佛有肥有瘦,導游說唐代以肥為美,北魏以瘦為美。前面就是萬佛洞,裡面有一萬尊小佛,誰都數不清,這些小佛只有四厘米高。前面有一個牡丹石,上面都是牡丹,還是自然形成的,我跑過去照了相。到了龍門石窟的中心,有一尊大佛,超級靜,也是似笑非笑,安詳的不得了。其他的佛都風化得很嚴重,只有那尊大佛是沒風化的。
我們又來到了洛陽博物館,首先看到了超級大的象牙化石,有三米長,只有猛獁象的'象牙這么長。旁邊有一個猛獁象的骨架,好大呀!有很多古代的人造的東西,做得很精緻,都和現代人造的差不多了。旁邊還有幾個雞蛋,都被埋在土裡幾千年了!不知道用裡面的蛋液做的煎雞蛋怎麼樣。
我們還到「關林」參觀了一下,這里據說是埋葬關羽將軍頭顱的地方。現在很多人都到這里燒香拜佛,祈求平安發財。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到處都有王朝氣息,今天我真的感受到了!
龍門石窟觀後感6
洛陽龍門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窟內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清明小長假,煙雨慕名來到洛陽,有幸觀賞到龍門石窟雄偉壯觀的景象。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5公里處。從火車站乘坐81路公交車,40分鍾後便來到龍門景區。只見這里山色俊秀,伊水悠悠,河中野鴨嬉戲,自然生態環境優美。兩岸柳枝婆娑,如碧玉絲絛,微風過處搖曳生姿。氣勢不凡的龍門大橋猶如彩虹卧波,雄跨於伊水之上,飛架於龍門之口,看上去宛若門厥,令人倍感神清氣爽。
跟隨一個導游團隊「蹭聽」,了解到龍門石窟開鑿於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北宋諸朝,開鑿時間長達四百多年。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00多個,造像十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多塊,佛塔70餘座,代表了不同時代的雕鑿風格,反映了不同時期人們的審美時尚。整個石崖上遍布洞窟,石像高有數丈,小齊姆指,造型生動逼真,線條細膩生動,其規模之宏大,令人嘆為觀止。遺憾的是,相當一部分洞窟人物刻像的頭部被鏟掉,有的徹底毀壞,只留下空盪盪的底座,在塵埃中訴說著它不為人所知的故事,讓人扼腕。
龍門最具永恆魅力和代表性的,當屬奉先寺,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先後用了四年時間開鑿而成。這是一組斬山為石、依崖臨壁鑿就的群像。二菩薩高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主佛盧舍那是中國古代人物雕塑最完美的作品之一。她豐頤秀目,儀表堂堂,一泓秋水般深邃的目光微微向下俯視,默默傳遞著慈愛與安詳,洋溢著關注人間和洞察一切的智慧之光。
出得龍門,登上對岸的山崖觀龍門石窟全景,可見到完整巍峨的石刻像之壯觀與神奇,很感慨古代工匠們巧奪天工的偉大創舉。滿天絢麗旑旎的霞光里,那青山秀水的自然景緻與鬼斧神工的人文雕刻相映成輝。
龍門石窟觀後感7
10月3日那天,我和爸爸、媽媽、爺爺去了十三朝古都洛陽,我們坐高鐵來到了洛陽。
我們下了高鐵後就迫不及待地打車來到了龍門石窟。雖然今天還下著雨,龍門石窟人依然非常多,人山人海,怎麼這么多人呢,我想大家都是對龍門石窟仰慕很久了吧。我們走進了龍門石窟的大門,龍門石窟真是壯觀。
進入景區,映入眼簾的就是大石門,高大宏偉,順著游覽路線一路走來,接下來是禹王池,禹王池的水很溫暖,它歷史很悠久。不久,我們來到了潛溪寺,雖然有些小佛龕已經損壞,但還是能從其他的佛龕上看出當時的工藝是多麼先進。我最喜歡的是盧舍那大佛龕,盧舍那大佛龕上有三個菩薩,其中中間的最高大,神態慈祥、端莊,據說是模仿武則天的相貌所建造的。那尊佛像真大呀!
龍門石窟中也用了很多現代化的科技設施,比如有微信購票、刷臉入園、微信講解,尤其是微信講解內容非常豐富,講解的非常細致,完全可以替代導游。
我的腳泡在涼涼的水上,但我還在堅持游覽。因為下雨,所以我們只看了四個景點中最有名的西山石窟。小朋友們,龍門石窟是四大石窟之一哦!
龍門石窟觀後感8
今年暑假,我們全家到洛陽旅遊,讓我印象最深的要數龍門石窟了。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伊河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上,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古代工匠們用了400餘年的時間,在一公里長的山上鑿刻出十萬余尊佛像,蔚為壯觀。
瞧,它們形態各異。有的雙掌合十,端坐在蓮花寶座上,好像在祝福四方來客;有的怒目圓睜,眼如銅鈴,腳下還踩了一個小妖,正在為人們降妖除魔;有的慈眉善目,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好像在指引人們向善……
我們來到萬佛洞,南北兩側的洞壁上雕刻了一萬五千尊只有四厘米高的小佛像,這些佛像密密麻麻,要不是古人留下了信息,估計無人能數清一共有幾尊佛像吧!古人要雕出這些佛像需要多大的耐心呀。在洞外南側的壁上有一尊號稱「龍門最美」的佛像,石刻的女子高85厘米,身體成s形彎曲,婀娜多姿,儀態萬方。
看完了萬佛洞,就該去奉先寺了。這里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因為這里有龍門石窟最大的佛——盧舍那大佛。大佛高17。14米,一隻耳朵就比我的人還高。他面部豐滿圓潤,雙眉彎如新月,一雙秀目微微凝視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奇怪的是看的時間越久,就會覺得大佛笑意越濃。站在他右手邊的是文殊菩薩。文殊頭戴金冠,那金冠每一個花紋都雕得極其精美,真是巧奪天工。他雍容華貴,身披紗衣,雖然衣服是石頭刻的,但是,卻讓人覺得像是用柔軟的布料做出來的!
穿越在這一千米的文化長廊中,我彷彿看見了智慧、勤勞的古代工匠們正夜以繼日地工作,一尊尊佛像在他們手中誕生;我彷彿聽到了他們敲擊石壁的聲音「叮當,叮當……」
龍門石窟觀後感9
今天,我去參觀「龍門石窟」。龍門石窟於北魏孝文帝(公元493年)開始建造,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400多餘年,有佛像10萬多尊。
我們沿著東山來到一座小型石窟面前,石窟約高7米,中間盤坐著一尊佛像,那佛兩手相對,念念有詞,正義的神情彷彿看穿了世間萬惡,使人不由得反思自己。再仔細觀察,發現它們的面孔光滑、圓潤,古人是如何把那堅硬的石頭打磨如此?
於是我帶著問題繼續前行,來到了一座山腳下,拾階而上,一尊佛像就緩緩呈現在我眼前,我立刻被她恢弘的氣勢震撼了,她慈祥的面孔讓我目不轉睛地凝視著她,彷彿在對我微笑。主佛旁邊佇立著兩尊謙虛好學的弟子,經過了1300多年風雨的洗禮,一位弟子已經被風化的模糊了面孔,接著有兩尊心慈貌美的菩薩相對而立,緊接著是兩尊手托寶塔的天王,正義凜然的望著眾人,後面是兩尊勇猛而強壯的超越凡人的力士,最後,是兩尊長滿尖牙,脖帶巨鈴的獅子,怒睜著石碗大小的眼睛。
我心裡疑惑地想:像山高的佛像,古人是利用什麼工具將它雕刻出來的呢?
;8. 龍門石窟有什麼電影
微電影《龍門石窟的傳說》
,《天下龍門》
9. 《中國石窟走廊》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中國石窟走廊》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cJgwbKDZSEeQ-3t1iNfrqQ
《中國石窟走廊》
導演: 秦川、安秋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20-05-10(中國大陸)
集數: 4
片長: 38
又名: the grottoes corridor of china
地處絲綢之路黃金地帶的甘肅,是全國石窟群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全省共有大小石窟群205座,數量居全國第一。中國四大石窟,甘肅佔了一半。中國十大佛像,甘肅也佔半壁江山。中國內地開鑿最早的石窟群,幾乎都集中在甘肅三千里絲路古道上。佛教文明與中華文明的交流碰撞,誕生了獨一無二的敦煌石窟藝術和涼州造像模式。
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分《石窟鼻祖》《敦煌丹青》《東方微笑》《國家寶藏》4集,聚焦涼州石窟群、敦煌石窟群、天水石窟群、隴東石窟群,並向西上溯至新疆克孜爾石窟,向東延伸到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在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的時空坐標上,探尋中國石窟的來龍去脈,展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全過程,彰顯甘肅作為中國石窟鼻祖的重要歷史地位,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找到中華文化自信的依據與歷史的榮光。
10. 龍門石窟
遺產遴選標准:龍門石窟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還有: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現存佛像十萬余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魏窟——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北魏宣武帝、北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葯方洞和北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孝文帝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共用了四年時間。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其中,武則天曾捐出脂粉錢二萬貫以助建。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另一品在慈香窯內。
[編輯本段]【簡介】
2000年11月30日洛陽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和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我國三大石窟之一。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2680餘品,佛塔70餘座,造像10萬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極高的藝術造詣。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餘米。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位時期,於公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 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就更動人了,大家會看見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那樣子生動極了.
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的,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現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只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那樣子你看了也會害怕三分,可能是金剛力士在怒視著偷盜他的賊人,這一尊尊佛像惟妙惟肖.龍門石窟中的洞也很著名.
龍門石窟中另一個著名洞窟是賓陽洞。這個窟前後用了24年才完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高鼻大眼、體態端祥,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傑作。洞中原有兩幅大型浮雕《皇帝禮佛圖》、《太後禮佛圖》,畫面上分別以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後為中心,前簇後擁,組成禮佛行列,構圖精美,雕刻細致,藝術價值很高,是一幅反映當時帝王生活的圖畫。可惜被美國人勾結中國奸商盜運到美國,現分別藏於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和紐約市大都會博物館。而洞口初唐書法家褚遂良書碑銘,很值得一覽。
萬佛洞在賓陽洞南邊,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後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著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凈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姿勢優美,十分傳神。
古陽洞也很出名。這里有豐富造像題記,為人稱道的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里。清代學者康有為盛贊這里的書法之美為: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越、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
還有一個葯方洞,刻有140個葯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後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龍門石窟不僅僅是佛像雕刻技藝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題記也不乏藝術精品。龍門石窟造像題記遍布許許多多的洞窟,約有2600多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國內外學術界、書法界有很廣泛的影響。龍門二十品,十九品集中於古陽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龍洞崖壁的慈香窟里。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的一個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一年。洞內小佛龕琳琅滿目,雕刻精巧。
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葯、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龍門風景秀麗,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龍門石窟的形成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遷都洛陽,篤信佛教的孝文帝遷都的同時,沒有忘記把佛教的發展中心也轉移到洛陽來,他組織修建僧廟、寺院。在此前後還在洛陽以南的龍門伊水兩岸,一山開窟造像,由此一個神奇大型石窟群,龍門石窟開始創建。
龍門石窟地處中原,是外來佛的教藝術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土壤之中的豐碩成果,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完整體系的集中表現。因此,龍門石窟在我國石窟藝術中有自己特殊的歷史地位。
龍門石窟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據不完全統計,現存大小窟龕兩千多個,佛塔七十餘座,造像十萬多尊,碑刻題記兩千八百多塊。龍門石窟是中原北方三大石窟群之一,它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藝術寶庫,被譽為世界人類文化的遺產。
從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到孝明帝時期的三十五年間,是龍門開窟雕造佛像的第一個興盛時期。這一時期開鑿的洞窟大都集中在龍門的西山上,約占龍門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陽洞、賓陽三洞、葯方洞等十幾個大中型洞窟。
在龍門石窟群中,開鑿最早的就是古陽洞,它開鑿於公元493年,而在中國歷史上,這一年是北魏太和十七年,正是北魏王朝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一年。
古陽洞位於龍門西山以南。窟內所供奉的主佛是佛祖釋迦牟尼,南壁的大龕有釋迦多寶並坐佛,在佛教中又稱「二佛並坐」。南北兩壁上下各有三列佛龕,每列分別為四個相互對稱而又富於變化的大龕。
釋迦多寶龕的龕楣上雕刻著一套完整的佛傳故事,表現了悉達多王子成道的過程。
古陽洞中大小列龕多達數以百計,不但佛教故事最多,龕上圖案的裝飾也十分精美華麗,嚴謹完整,豐富多彩。
石窟中的佛像都是信徒們所奉獻的,每尊佛像上都記載著敬奉者的祈願經過。從這些造像銘中可以看出,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
北魏時期開鑿的主要洞窟還有賓陽三洞。
賓陽中洞所供奉的是三世佛。主佛兩邊各有兩個弟子和菩薩侍立,左邊是迦葉和文殊菩薩,右邊是阿難和普賢菩薩。佛和脅侍面相都清瘦略長,衣紋折疊規整而稠密,體現了北魏造像的藝術特點。
賓陽中洞頂上雕蓮花寶蓋和十個迎風飄拂的伎樂供養天人。洞口的內壁兩側是大型浮雕,分為《維摩變》、《佛本生故事》、《帝後禮佛圖》、《十神王像》四層。龍門石窟不少洞窟中都有禮佛圖,以賓陽中洞的為最佳,但是已經被盜往國外。
在北魏晚期還開鑿過一些很有特點的洞窟,如蓮花洞、火燒洞、皇甫公洞、魏字洞等。
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葯方洞,葯方洞因其洞窟內刻有大量古代的葯方而得名。洞中雕刻的一些葯方,還能治療現代人所說的疑難雜症,比如治療消渴,也就是糖尿病。這些葯方比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還要早。
北魏王朝在洛陽龍門開窟造像活動的終結是以賓陽中洞的停工為標志的。
隨著北魏王朝的滅亡,龍門石窟的開鑿趨於衰落,沉寂了將近一個世紀,直到唐王朝建立,唐代從開國到盛唐的一百年間,龍門石窟迎來了歷史上開窟造像的第二次興盛時期。
這一時期開鑿的石窟按時代先後大體自南而北,集中在龍門的西山,到了武則天時期,一部分才轉移到了東山,約占龍門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二。龍門唐代石窟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大像龕等。
唐代開鑿的第一個洞窟是位於龍門西山北端的潛溪寺。這時正是中國佛教「凈土宗」建立的時期。
唐代開窟造像在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鼎盛。雖然石窟造像屬於佛教藝術,但它跟政治緊密相連。從龍門許多唐代石刻造像中,還可以窺見武則天一步步走上女皇寶座的蹤跡。
萬佛洞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專為唐高宗、武則天及太子諸王做「功德」而開鑿的功德窟,也是以唐朝宮廷大監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等為首的一批御用僧尼,奉命集體為唐高宗及武則天發願雕造的。
在武則天當皇後期間,特別迷信彌勒。為此,她在龍門廣造彌勒佛。千佛洞、惠暕洞、大萬五佛洞、極南洞和摩崖三佛都是以彌勒佛為主尊的洞窟。
龍門石窟成千上萬的造像中,體形最大,形態最美,藝術價值最高的要數奉先寺主尊盧舍那大佛了。奉先寺位於龍門西山南部的山腰上,是一個南北寬近四十米的露天大龕。這里共有九尊大型雕像,都是依山鑿石而成。
奉先寺的主尊是盧舍那大佛。大佛通高十七米多,僅耳朵就有一米九。在佛經中,盧舍那是佛在顯示美德時的一種理想化身。
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是唐高宗及武則天親自經營的皇家開龕造像工程,工程設計和施工是由高宗親自任命制定。為此,武則天曾經與咸亨三年捐出「脂粉錢二萬貫」。而當地更是傳說盧舍那大佛就是武則天的化身。盧舍那佛被賦予了女性的形象:面容豐腴飽滿,修眉細長,眉若新月,眼瞼下垂,雙目俯視,嘴巴微翹而又含笑不露,她莊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
傳說,唐高宗上元年除夕,時值奉先寺竣工之日,武則天親自率領文武朝臣駕臨龍門,參加主佛盧舍那的開光儀式。
龍門石窟在唐代的造像與北魏比較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唐代的造像題材中彌勒佛的造像數量僅次於阿彌陀佛,釋迦卻顯著減少,菩薩中以大勢至、觀世音為最多。
在藝術上,唐代的圓刀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刀法,佛像衣紋更加流動飄逸,力士夜叉渾身肌肉突起,即符合解剖的原理,又適當加以誇張,充滿雄強的氣勢和向外迸發的力量。它們在借鑒外來雕刻的同時,還吸取了中原地區傳統藝術的手法。
龍門石窟開鑿的第二個高潮結束於公元705年前後,這一年武則天退位,同年去世,龍門石窟的彌勒造像也就日見絕跡了。而龍門石窟的輝煌歷史,也伴隨著彌勒神靈的消失,從絢爛的頂峰跌落了下來。
龍門石窟自北魏開鑿以來,已經歷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滄桑,它見證了中國歷朝歷代的演變,見證了中國佛教文化的發展。龍門石窟斷斷續續開鑿了四百多年,經過了四百多年的苦心營造,不同時期的能工巧匠在龍門石窟創造出不朽的藝術作品,被世界稱為我國石刻藝術博物館。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1000多米,現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另有歷代造像題記和碑刻3600多品,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東南,分布於伊水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年間,先後營造400多年。現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余尊,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典範之作。
魏窟——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葯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先後用了四年時間,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賓陽洞有三窟,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後用了24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釋迦牟尼,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據說,洞口兩壁上還有一幅浮雕"帝後禮佛圖",造型別致,構圖美妙,後被盜鑿,現置於美國紐約博物館。
萬佛洞在賓陽洞南邊,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後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著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凈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姿勢優美,十分傳神。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
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現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只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時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陽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里。「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體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歷來為世人所推崇。
還有一個葯方洞,刻有140個葯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後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龍門石窟還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葯、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藝術博物館。
[編輯本段]【文化遺產】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東南,分布於伊水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年間,先後營造400多年。現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余尊,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典範之作。
魏窟——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葯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於公元675年建成完工,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賓陽洞有三窟,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後用了24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釋迦牟尼,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據說,洞口兩壁上還有一幅浮雕"帝後禮佛圖",造型別致,構圖美妙,後被盜鑿,現置於美國紐約博物館。而洞口唐宰相書法家褚遂良書碑銘,很值得一覽。
萬佛洞 萬佛洞在賓陽洞南邊,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後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著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凈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姿勢優美,十分傳神。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傳說盧舍那大佛的臉是根據武則天的面容建造的。
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現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只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時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陽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里。「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體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歷來為世人所推崇。
還有一個葯方洞,刻有140個葯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後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龍門石窟還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葯、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藝術博物館。
龍門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窟內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它以自身系統、獨到的雕塑藝術語言,揭示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規律和法則。在它之前的石窟藝術均較多地保留了犍陀羅和秣菟羅藝術的成分,而龍門石窟則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近繼雲岡石窟風范,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先進深厚的漢族歷史文化相融合開鑿而成。所以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一開始就融入了對本民族審美意識和形式的悟性與強烈追求,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堪稱展現中國石窟藝術變革的「里程碑」。
龍門二十品
「龍門二十品」的稱號始自清代,所謂「龍門二十品」是指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一品在慈香窟。「龍門二十品」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它所展現的書法藝術,是在漢代隸書和晉代隸書的基礎上發展演化而來的,字體端莊大方、剛健質朴、既具隸書格調,又有楷書因素,是「魏碑」體的代表,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編輯本段]【文物珍藏】
龍門博物館藏有造像36座、題記8塊、雕像48件、器物32件、瓷器64件、青銅器32件、磚雕64塊、石刻16件、書畫碑刻160件、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
[編輯本段]【雕刻風格】
主要以佛像造像為主,延習北魏、唐代雕刻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