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天堂耶穌生平國語全集下載
⑴ 史懷澤的人物生平
1875年,史懷澤誕生於德、法邊界阿爾薩斯省的小城凱澤爾貝格。特殊的地理環境使他精通德、法兩種語言,他先後獲得哲學、神學和醫學三個博士學位,還是著名的管風琴演奏家和巴赫音樂研究專家。1904年,在哲學、神學與音樂方面已經擁有巨大聲望的他聽到剛果缺少醫生的呼籲,決定到非洲行醫。歷經9年的學習,他在38歲的時候獲得了行醫證和醫學博士學位。史懷澤於1913年來到非洲,在加彭的蘭巴雷內建立了叢林診所,服務非洲直至逝世。他獲得了1952年的諾貝爾和平獎,被稱為「非洲之子」。1957年,他的傳奇經歷曾被拍成電影。
史懷澤的著作眾多,橫跨四大領域而且均具有極高的專業性。計有《康德的宗教哲學》(1899)、《巴赫論》(1905法文版,1908德文版)、《耶穌生平研究史》(1906)、《德法兩國管風琴的製造與演奏風琴的技巧》(1906)、《原始森林的邊緣》(1921)、《文明的哲學》(1923)、《非洲雜記》(1938)等,其生命倫理學方面的代表作則是《敬畏生命》。愛因斯坦曾經稱贊:「像史懷澤這樣理想地集善和對美的渴望於一身的人,我幾乎還沒有發現過」。(《質朴的偉大》)
⑵ 基督教與佛教的區別在哪
一、信仰不同
佛教相信六道輪回,即天、人、阿修羅三善道和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其中無間道即無間地獄,第十八層地獄,最苦的境界。)佛教的最高的境界是涅盤,跳出六道輪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基督教相信有天堂與地獄,它最高的境界是升天,進入天堂即「永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靈魂會因信仰而重生,並可得上帝的拯救而獲永生,在天國里得永福。
二、生死觀不同
佛教認為人生是生死的輪回,佛教既反對殺生,也反對自殺,更倡導護生。
基督徒相信在基督里沒有死亡,只有永恆的快樂。永生就是蒙上帝揀選和保守永遠在主耶穌里。是上帝的恩賜,是因著上帝的揀選和預定,耶穌基督的救贖從聖靈里得到新的生命。
三、書籍文化不同
《大藏經》為佛教經典的總集,簡稱為藏經。現存的大藏經,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巴利語三大體系。其主要內容涉及佛教哲學、倫理學、邏輯學、語言學、詩學、文學、醫學、天文學等。
基督教重要的經典書籍是《聖經》,在基督徒心中,《聖經》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是其信仰和生活的唯一準則。其具體包括《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新約聖經》是基督教的經典,共27卷,包括記載耶穌生平、言行的「福音書」。
四、出發點不同
佛教認為人生即苦,認為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信眾要修成正果(佛、菩薩和阿羅漢三種果位),到達涅盤,脫離輪回之苦,到達西方極樂,即離苦得樂。
基督教認為人原罪在身,人的始祖犯了罪(從亞當和夏娃「偷嘗智慧禁果」),人類都有原罪在身,人一出生就帶有原罪,所以信眾要背著十字架,跟隨耶穌,虔誠地信仰耶穌,經過「末日的審判」獲得赦罪寬恕,上天堂,得永生,即離罪得生命,而有罪者將下地獄。
(2)電影天堂耶穌生平國語全集下載擴展閱讀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基督教信仰以耶穌基督為中心,以聖經為藍本,核心思想是福音,即上帝耶穌基督的救恩,充分彰顯了上帝對全人類和整個宇宙舍己無私的大愛。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⑶ 《敬畏生命》的作者是誰
史懷澤
阿爾貝特·史懷澤(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又譯施韋澤)是當代具有廣泛影響的思想家,他創立的以「敬畏生命」為核心的生命倫理學是當今世界和平運動、環保運動的重要思想資源。1992年,他的代表作《敬畏生命》中譯本問世,其生平與思想開始為中國讀者所知。他的諾貝爾和平獎演講《我的呼籲》被收入高一語文課本。與此同時,海外出版了他的多種傳記及著作漢譯。2003年12月,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將《敬畏生命———五十年來的基本論述》(陳澤環譯)重新出版,2004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台灣作家鍾肇政編譯的《史懷澤傳》,這使我們再一次沉浸於史懷澤的博大胸懷和神奇經歷之中。
1875年,史懷澤誕生於德、法邊界阿爾薩斯省的小城凱澤爾貝格。特殊的地理環境使他精通德、法兩種語言,他先後獲得哲學、神學和醫學三個博士學位,還是著名的管風琴演奏家和巴赫音樂研究專家。1904年,在哲學、神學和音樂方面已經擁有巨大聲望的他聽到剛果缺少醫生的呼籲,決定到非洲行醫。歷經9年的學習,他在38歲的時候獲得了行醫證和醫學博士學位。史懷澤於1913年來到非洲,在加彭的蘭巴雷內建立了叢林診所,服務非洲直至逝世。他獲得了1952年的諾貝爾和平獎,被稱為「非洲之子」。1957年,他的傳奇經歷曾被拍成電影。
史懷澤的著作眾多,橫跨四大領域而且均具有極高的專業性。計有《康德的宗教哲學》(1899)、《巴赫論》(1905法文版,1908德文版)、《耶穌生平研究史》(1906)、《德法兩國管風琴的製造與演奏風琴的技巧》(1906)、《原始森林的邊緣》(1921)、《文明的哲學》(1923)、《非洲雜記》(1938)等,其生命倫理學方面的代表作則是《敬畏生命》。愛因斯坦曾經稱贊:「像史懷澤這樣理想地集善和對美的渴望於一身的人,我幾乎還沒有發現過」。(《質朴的偉大》)
1915年,置身非洲叢林與河水間勃發的生命世界,追念第一次世界大戰蔑視生命的悲劇,史懷澤提出了「敬畏生命」(Reverence for life)的理念,將倫理學的范圍由人擴展到所有生命,成為生命倫理學的奠基人。
敬畏一切生命是史懷澤生命倫理學的基石。史懷澤把倫理的范圍擴展到一切動物和植物,認為不僅對人的生命,而且對一切生物和動物的生命,都必須保持敬畏的態度。「善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的價值,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展。這是必然的、普遍的、絕對的倫理原則。」(《敬畏生命》)只涉及人對人關系的倫理學是不完整的,從而也不可能具有充分的倫理動能。只有當人類認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聖的時候,他才是倫理的。
為什麼要敬畏一切生命?史懷澤認為這就是生命之間存在的普遍聯系。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有賴於其他生命和整個世界的和諧。人類應該意識到,任何生命都有價值,我們和它不可分割。「原始的倫理產生於人類與其前輩和後裔的天然關系。然而,只要人一成為有思想的生命,他的『親屬』范圍就擴大了。」(同上)有思想的人體驗到必須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樣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體驗到其他生命。
史懷澤指出,對一切生命負責的根本理由是對自己負責,如果沒有對所有生命的尊重,人對自己的尊重也是沒有保障的。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價值和存在的權力,誰習慣於把隨便哪種生命看做沒有價值的,他就會陷於認為人的生命也是沒有價值的危險之中。對非人的生命的蔑視最終會導致對人自身的蔑視,世界大戰的接連出現就是明證。
敬畏一切生命是美好的理念,但人的存在是現實的,人不可能對一切生命都同等對待,為了人的生存,人常常要消滅一些生命。是否應區分生命的價值序列呢?史懷澤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說:「敬畏生命的倫理否認高級和低級的、富有價值和缺少價值的生命之間的區分。」(同上)在生活中,人們會不由自主地依據與人的關系確定不同生命的價值,這種區分尺度完全是主觀的。依據這一思路,我們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存在著沒有價值的生命,壓迫以至完全毀滅某些生命是被允許的。史懷澤提出,依據這種理論,在一定條件下,一個昆蟲和一個原始部落可能都被看作是沒有價值的。
然而在非洲,面對鋪天蓋地的螞蟻和蚊子,人類出於生存需要必須要消滅一些生命。史懷澤認為,盡管這不可避免,但人必須有「自責」的意識。如果人類認為自己有權力毀滅別的生命,他總有一天會走到毀滅與自己類似的生命或自我毀滅的地步。這種「自責」是對「敬畏一切生命」原則的妥協,同時是一種自覺。對生命尊重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的道德本性,這是人類完善的出發點。
史懷澤對近代歐洲的世界觀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認為歐洲近代思想的根本錯誤是肯定世界、人生和倫理,但並未真正理解其內在聯系,使世界成為生命意志自我分裂的殘酷戰場:一部分生命只有通過毀滅其他生命才能持續下來。這些思想對我們理解今天的世界形勢仍然有啟發意義。
史懷澤對東方傳統價值觀予以崇高的評價。他說:「中國和印度的倫理學原則上確定了人對動物的義務和責任。」(同上)他著有《印度思想家的世界觀》一書,至為贊嘆印度思想所強調的人的倫理行為不僅與同類有關,而且與所有生命有關的原則。在的筆記本上記錄著一句佛教格言:「決不可以殺死、虐待、辱罵、折磨、迫害有靈魂的東西、生命。」
生物的多樣性和環境的和諧是人類存在的條件。在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和地球環境惡化的背景下,史懷澤從生命的相互聯系中,看到人不能再妄自尊大,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理念,契合了時機,這是他獲得崇高聲譽的社會背景。正如史懷澤所言,把愛的原則擴展到動物,這對倫理學是一種革命,這是一次新的、比我們走出中世紀更加偉大的文藝復興,它將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與世界和平提供新的思想基礎。
史懷澤所面臨的問題在今天不僅沒有消失,相反在某些方面還在不斷加深,進入21世紀,史懷澤的思想愈益受到人們的重視,舉凡環保、和平、愛護小動物、素食等各類組織,無不將史懷澤的思想奉為經典,其生命倫理學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⑷ 有文藝復興的歷史電影么按時間順序。
1 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最著名的宗教歷史事件是聖巴托羅繆慘案,以此為背景的《瑪戈王後》頗為精彩,大仲馬寫過的人物,由阿佳妮扮演,出神入化。
2 王室的故事,西班牙女王胡安娜的倒霉命運《狂野之愛》;英國歷史上最短命的女王簡《九日皇後》;自然還有鼎鼎大名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伊麗莎白》,還可以和寫他父親--英王亨利八世生平的電影《亨利八世和他的六個情人》一起參照研究。
3 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多版本,有西班牙拍的,還有蘇聯拍的。
4 文藝復興的巔峰人物--莎士比亞,關於他的生平野史有《莎翁情史》,可以從中看到當時劇院的環境和演出的模式。有許多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名角匯粹的《仲夏夜之夢》,劇本嚴格按照原作,但把背景換到了近代,一樣好看。描寫命運和性格雙重悲劇的《麥克白》有好幾個版本。《哈姆萊特》也有多個版本,以奧利弗爵士主演的老電影《王子復仇記》最為經典。莎翁的其他名作也有電影版本,比如根據《李爾王》改編的《一千英畝》,蘇聯版《奧塞羅》、《第十二夜》等。根據舞台劇改編的《理查三世》、《亨利五世》、《無事生非》等等蔚為大觀。
5 文藝復興中的地理大發現非常激動人心,可以看史詩性電影:《哥倫布》。
6 維加的名劇《羊泉村》,電影叫《羊泉鎮》,索菲亞·羅蘭主演的老片。
7 《米開朗基羅》雖然是好萊塢老片,但有羅曼·羅蘭的同名傳記為基礎,充滿激情。
⑸ 什麼是「塵歸塵,土歸土」這句話是誰說的
塵歸塵,土歸土」這句話出自聖經: 塵歸塵,土歸土,讓往生者安寧,讓在世者重獲解脫。(出自中文版聖經,創世紀3.19)
原文是:ashes to ashes,and st to st;in the sure and certain hope of the resurrection unto eternal life…… 大概意思是:你是什麼就終究是什麼,生命輪回, 從哪裡來就會回到哪裡去。
在中文版聖經中是這樣翻譯的: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 「
塵歸塵,土歸土」經常被用於很多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如美國電影《木乃伊》中艾弗琳對埃默霍特普說的,使他重歸黑暗。TVB《真相》和《潛行狙擊》中也都曾引用過。文學作品中如新概念小說《緋煙》等。
(5)電影天堂耶穌生平國語全集下載擴展閱讀:
《聖經》(Bible)是神所默示的,是猶太教、基督教的經典。最初出於希伯來文kethubhim,原意為「文章」,後衍意為「經」;希臘文作graphai,拉丁文作Scripturoe,漢譯作「經」。
聖經是猶太人和歐洲人的信仰經典,講述古時猶太人、耶和華的歷史,並記錄先知預言。 當猶太教經典大量譯成希臘文本後,希臘文ta biblia(復數,原意為「諸書」)遂被用以專指這些經典;拉丁文衍為單數詞Biblia,後成為猶太教、基督教正式經典的專稱,漢譯作「聖經」。
《聖經》是一本相當厚的書,頁數跟字典差不多,但其實《聖經》不只是一本書,而可以說是一套有66本的叢書。其中有長有短;有古老的作品,也有較近期的作品,內容包括:歷史、詩歌、哲學,甚至私人信件和講章。
猶太教的正式經典,包括律法書5卷、先知書8卷、聖錄11卷三個部分,故通稱《泰納克》(Tanak,系Torah、Neviim、Ketuvim三部分的首字母組成),又稱「二十四書」。
基督教的經典,包括《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舊約聖經》即猶太教的《聖經》,是從猶太教傳承下來的。全書卷數和次序,基督教各派略有不同。
《新約聖經》是基督教的經典,共27卷,包括記載耶穌生平、言行的「福音書」,敘述早期教會情況的《使徒行傳》,傳為使徒們所寫的《書信》和《啟示錄》。《舊約聖經》裡面有39卷,《新約聖經》里有27卷。
參考資料:網路-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