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電影 » 欲罪2電影完整版

欲罪2電影完整版

發布時間: 2022-08-28 17:34:56

1. 曾國藩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考察一個歷史人物,不能簡單以「好人」、「壞人」來區分。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雙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緊接著創見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謚「文正」。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盪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一)少年得志仕途亨通
曾國藩,字伯函,號滌生。1811年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井字鎮荷葉塘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祖輩以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滿腹經綸,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愛撫,他們望子成龍心切,便早早地對曾國藩進行封建倫理教育了。曾國藩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可見他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階。曾國藩剛28歲便考中了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直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從文才上看,曾國藩的仕途暢通是與他好學有關,他學習孜孜不倦,苦讀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參加朝考進入庶常館學習後,「日以讀書為業」。勤於求救,不恥下問,博覽歷史,重視理學,還讀了大量的詩詞古文,才華橫溢,滿腹經綸。官吏中如此勤奮好學者實不多見。由於他博覽群書,涉獵文獻,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獨特觀點:如要統治者「內聖外王」,要自如地運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學,認為程朱理學正統於孔孟之道,後君臣應以習之。尤其他曾主張或奏明皇上,提出治理天下之辦法,涉及吏治與廉潔,選材與用材,物質與財用,兵力與兵法等。他應詔陳述政治主張說:「今日所當講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而激揚之,則賴皇上之妙用,有轉移之道,有培養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廢。臣觀今日京官辦事通病有二,曰退縮,曰瑣屑。外官辦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顢頇。習俗相沿,但求苟安,無過不肯振作起來,將一遇困難,國家必有乏才之患。」要想使官員振作起來,又須皇上以身作則。他從理論乃至實踐上都極力標榜封建倫理道德,來維護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從武將上說,他本不具備先決條件,然而正是由於他的步步青雲,得到了皇上與同僚們的青睞,他感皇恩,謝皇意,甘為保主子盡心盡力,表現在為建湘軍嘔心嚦血,精心操勞練出了一支戰鬥力賽過綠營的正規軍,為鎮壓太平天國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清王朝西拼東殺,征戰畢生,直至卒死在兩江總督的寶座上。
二) 曾國藩之思想學術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對「乾嘉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基於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至於關系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潔已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受兩次鴉片戰爭的沖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治學論道之經》
曾國藩是清末著名換理學大師,學術造詣極深。他說:「蓋真能讀書者,良亦貴乎強有力也」,要有「舊雨三年精化碧,孤燈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寫字或陽剛之美,「著力而取險勁之勢」;或陰柔之美,「著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寫作,需在氣勢上下功夫,「氣能挾理以行,而後雖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詳略得當,詳人所略,略人所詳,而「知位置者先後,翦裁之繁簡」,又「為文家第一要也」。為文貴在自辟蹊徑,「文章之道,以氣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清韻不匱,聲調鏗鏘,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術》
著名歷史學家鍾書河先生說過,曾國藩教子成功是一個事實。無法抹殺,也無須抹殺。曾國藩認為持家教子主要應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嚴明家規。二、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四、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家八字:考、寶、早、掃、書、疏、魚、豬。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倦家常瑣事。十、擇良師以求教。
《疆場競斗之計》
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家,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其軍事思想內涵極豐,確有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治軍以嚴明軍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合氣」,將士同心,他認為「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選 擇有四點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實識,四曰營務整齊」。曾國藩軍事思想中最豐富並值得今人借鑒的是其戰略戰術。如「用兵動如脫兔。靜如處女」,主客奇正之術,「扎硬寨,打死仗」,水師不可順風進擊,善擇營地,「先自治,後制敵」,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合,以靜制動,「先拔根本,後翦枝葉」等等。
《處世交友之道》
曾國藩對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他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議,兼聽而不失聰。「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產薄為妙」。「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為人須在一「淡」字上著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國藩寫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之道。
《修身養性之訣》
曾國藩總結了修身十二款: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門。他認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人則人悅,思誠則神欽」。曾國藩不信醫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篤誠,戒機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貴,「人生有窮達,知命而無憂。」曾國藩認為:「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貧,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養生之道,「視」、「息」、「眠」、「食」四字 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褒貶不一
「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傑章炳麟對曾國藩的評價一樣,近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曾國藩褒揚者有之,斥罵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時,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罵他是賣國賊,以致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處咎清議」,甚至有四面楚歌之慮。辛亥革命後,一些革命黨人說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遺臭萬年的漢奸,建國後的史學界對他更是一罵到底,斥為封建地主階級的衛道士、地主買辦階級的精神偶像、漢奸、賣國賊、殺人不眨眼換劊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歷史是各種復雜因素的有機組合體,歷史從物也是如此,對復雜的歷史人物予以簡單、片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觀的,都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實事求是的要求。80年代以來,學術界對曾國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對他的評價也相對客觀。隨著有關曾國藩的小說和傳奇故事的出版,越來越多的人對其產生興趣,他們希望能透過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國藩的學識、見解和主張,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窺見他的內心世界。
三)軼事點滴
毛澤東「獨服曾文正」之謎
毛澤東年青時,曾對曾國藩傾服備至,現藏韶山紀念館的光緒年間版《曾國藩家書》中,數卷扉頁上都有毛手書的「詠之珍藏」。他曾說:曾國藩建立的功業和文章思想都可以為後世取法。認為曾編纂的《經史百家雜鈔》「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國學的入門書。曾國藩治軍最重視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這點。曾「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毛建立紅軍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蔣介石推崇曾國藩之謎
蔣多次告誡他的子弟僚屬:「應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書版及書禮」,「曾文正家書及書禮......,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他審訂《曾胡治兵語錄注釋》時說:曾氏已足為吾人之師資矣。在黃浦軍校,他以曾國藩的《愛民歌》訓導學生。他說我認為曾、左能打敗洪、楊是他們的道德學問、精神與信心勝過敵人。
「譽之為聖相,讞之為元兇」之謎
曾國藩曾被人推許為孔子、朱子以後,再度復興儒學的聖哲;建樹功業、轉移運世的偉人賢者,清朝咸同中興第一名臣。然而,也有人罵他是民賊、元兇、漢奸、民族罪人、擅權濫殺的「曾剃頭」、好名失德的「偽君子」。
《曾國藩家書》影響歷史不衰之謎
太平天國失敗後,清廷對權重勢大的曾國藩極度猜忌,曾為表明心跡,做出了有違個人性格的事刊印《家書》。
違朝廷大禁納妾之謎
五十一歲時,咸豐帝大喪期間,秘娶小妾,「違制失德」,故有人斥其為「偽君子」。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曾國藩「貌之過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身材僅中人,行步則極厚重,言語遲緩。」
「一生愛錢」之謎
三十歲時,作一件青緞馬褂,遇慶賀及新年時穿一次,三十年後,衣猶如新。在南京總督府任內,要求夫人和兒媳們,每晚要績麻紡紗,下廚作飯。
四)大事年表
1811年(嘉慶16年)11月26日(農歷10月11日)生於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鄉天平村, 乳名寬一。
1815年(嘉慶20年)5歲在家識字讀書。一年後入家塾「利見齋」。
1826年(道光6年)16歲春,應長沙府試(童子試),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歲就讀於衡陽唐氏宗祠,師從汪覺庵。一年後轉入湘鄉漣 濱書院。改號滌生。
1833年(道光13年)23歲秋,參加湘鄉縣試,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14年)24歲春,入嶽麓書院。秋,參加鄉試中第三十六名舉人。冬,入京准備會試,途徑長沙,始與劉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歲4月,會試落第,留京寓長沙會館讀書。
1836年 (道光16年)26歲春,恩科會試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長沙,與劉容、郭嵩燾在湘鄉會館相聚兩個月。
1838年(道光18年)28歲會試中第三十八名貢士。試後改名國藩。殿試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19年)29歲夏,出衡陽,謁杜工部祠、石鼓書院。秋,出邵陽,察訪武崗、新化、蘭田、永豐。12月,子紀澤生,離家起程赴京。本年 起始作日記,持之以恆,至終不輟。
1840年(道光20年)30歲5月,庶吉士散館,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7月,得病,經歐陽兆熊、吳廷棟治療、護理,兩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歲8月,偕倭仁往謁理學大師唐鑒,請教治學之方,檢身之要。「考德問業」,「為義理所熏蒸」。11月,任國史館協修,遍鑒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讀胡林翼贈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寫作《里胥》,直道民間疾苦,鞭笞腐敗更治。
1842年(道光22年)32歲致力程朱之學,每日必做日課:早起、主敬、靜坐、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 不出門。
1843年(道光23年)33歲4月,升任翰林院侍講。7月,欽命為鄉試(四川)正考官。12月,充文淵閣校理。8月,補授翰林院侍講。
1844年(道光24年)34歲8月,郭嵩燾引江忠源來見,結為師生。派充翰林院教習庶 吉士。
1845年(道光25年)35歲10月,升翰林院侍講學士。李鴻章入京會試,以年家子投其 門下受業。
1846年(道光26年)36歲1月,充文淵閣直閣事。自書其書舍曰:「求闕齋」。夏秋間,養病城南報國寺,與同寓劉傳瑩就漢學、宋學深入研討,知學須返本務要,「執兩用中」。
1847年(道光27年)37歲7月,升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街。11月,欽派武會試正 總裁,殿試讀卷大臣。
1848年(道光28年)38歲3月,子紀鴻生。10月,輯錄古今名臣大儒言論,按修身、齊家、治國三門分三十二目輯成《曾氏家訓》。
1849年(道光29年)39歲2月,升授禮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30年)40歲4月,上《應詔陳言疏》,直揭官場「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今日所當講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署部左侍郎。
1851年(咸豐元年)41歲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組織起義。5月,上《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咸豐帝「怒擲其折於地」欲罪之。
1852年(咸豐2年)42歲1月,上《備陳民間疾苦疏》。7月,任江西鄉試正考官。行抵安微太湖縣小池驛,得母訃聞,回籍奔喪。10月初抵家。太平軍出廣西、入湖南,9月攻長沙,10月取決岳州。
1853年(咸豐3年)43歲1月21日,接幫辦湖南團練旨。經郭嵩燾力勸出保桑梓。30日,抵長沙與湖南巡撫張亮基商辦團練。3月19日,太平軍攻佔江寧,定都為天京。9月,奏准移駐衡州練兵。11月,建衡州船廠趕造戰船。派人赴廣東購買洋 炮,籌建水師。
1854年(咸豐4年)44歲2月25日,奉命率師出征太平軍。發布《討粵匪檄》。命褚汝航為水師總統、塔齊布為陸軍先鋒,統率17000人,揮師北上。5月,兵敗靖港,投水自裁獲救。
7月25日,重整水陸各軍後,出師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豐帝令其部署理湖北巡撫。7天後收回成命。改賞兵部侍郎銜。12月2日攻陷田家鎮。
1855年(咸豐5年)45歲2月12日夜,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燒毀湘軍戰船100餘艘。曾國藩座船被俘,「文卷冊牘俱失」。」公憤極,欲策馬赴敵以死」,羅澤南、劉蓉力勸乃止。
1856年(咸豐6年)46歲 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楊、洪內訌(天京事變)後,太平軍元氣大傷。10月,曾國藩在長募勇組建吉字營入援江西。
1857年(咸豐7年)47歲2月27日,其父去世,偕第國華回籍奔喪。7月,兩次上疏,請求在家終制,獲咸豐帝准許。是年建「思雲館」。
1858年(咸豐8年)48歲5月19日,李續賓、楊岳斌率水陸兩軍攻陷九江。第國華入李幕。7月13日,接上諭命其出辦浙江軍務,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與胡林翼會商進兵、籌餉之策。11月15日,李續賓、曾國華死於三河之役。12月,作《愛民歌》以訓湘軍。
1859年(咸豐9年)49歲1月,李鴻章來建昌進謁、留營襄辦軍務。是月,曾國葆改名貞干入湘軍,為其兄國華報仇。2月,作《聖哲畫像記》。11月,擬四路進兵之策,攻取安慶。
1860年(咸豐10年)50歲5月,輯錄《經史百家雜鈔》26卷,「取精用宏」,「盡掄四部精要」。
6月,左宗棠來營,留住兩旬,商討東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
7月,委授兩江總都,並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10月18日與胡林翼、李續賓商籌北援之策。上疏請求帶兵北上掃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憤」。12月,祁門大營兩度被困,太平軍距大營僅20里,「危險萬狀」。
1861年(咸豐11年)51歲8月23日,是《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之第一要務。」9月5日,湘軍攻陷安慶。25日,移住安慶。11月20日,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12月,在安關刨辦內軍械所。年底,定三路軍進軍之策:「以圍攻金陵屬之國荃,而以浙事屬左宗棠,蘇事屬李鴻章,於是東南肅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歲1月31日,奉旨任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曾國荃補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宗棠率軍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鴻章率軍抵上海。5月,曾國荃率軍進駐雨花台,會同彭玉麟的水師圍攻天京。7月18日,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陳利害:「島人藉助剿為圖利之計......而中華之難,中華當之」,決不能讓洋人以助剿來「蹂躪中國之土地」。9月,為死於戰亂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東樹、戴鈞衡6人立石修墓,妥為安葬。12月,其第曾國葆病死於雨花台湘軍大營。年底,華衡芳與徐壽父子試製成中國第一台蒸氣機,曾國藩見後,於當天日記中寫道:「竊喜洋人之智巧我國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2年)53歲1月28日,安慶內軍械所造出的我國第一條木殼小火輪,曾國藩登船試航後,喜而命名「黃鵠號」。5月7日,致函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謂「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勢;華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處可怯之地」,反對購買要由海軍上校指揮控制的船艦。6月13日,石達開兵敗大渡河。9月,與容閎見面,商籌建立一個可以災圃旎器的工廠。12月3日,交容閎68000兩銀赴美購買機器。
1864年(同治3年)54歲1月,派李鳳苞測量江浙外海各島嶼沙線。5月,江浙藏書遭兵動多有毀損,定刊書章程,即於安慶設書局,刊刻各種經史。6月3日,洪秀全病世天京,其長子繼位。7月19日,湘軍攻恰陷天京,太平軍宣告失敗。7月,曾國藩賞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國荃賞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15日,奏准裁撤湘軍25000人。
10月,行轅移駐安陵。11月,奏准停徵厘舍、畝捐。12月,主持修復江南貢院,補行江南鄉試,會考江南優貢。
1865年(同治4年)55歲1月,選漢唐以來各臣奏疏17首,編《鳴原堂論文》。3月,主持修葺種山、尊經兩書院。收養八百孤寒子弟,並從自已養廉銀中捐款課獎。5月26日,接上諭:率軍赴山東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書》完稿,共320卷,交金陵書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鎮設防,劃河圈圍,清野查圩,馬隊追蹤。9月,經楊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調兵布防堵圍,沿途又張榜招員。10月,將金陵製造局上遷海虹口,和李鴻章原設的炮局及購自美國人的鐵廠合並,再加容閎購回的百多部機器建成江南製造總局。12月,核定長江水師永遠章程及營制營規。
1866年(同治5年)56歲3月,由徐州赴濟寧,沿途謁孟、孔、曾諸聖墓。9月24日,捻軍突破防線,進入山東。連續2次請假,在營調營。10月,奏陳:剿捻無效,病難速痊,請開協辦大學士、兩江總督之缺。12月,回任兩江總督。
1867年(同治6年)57歲3月,在江南製造總局下設造船所試制船艦。同時擬設譯書館。5月,會同李鴻章將江南製造總局由虹口遷高昌廟,征地擴遷,規制大增。6月,補授體仁閣大學士。
1868年(同治7年)58歲4月,奉上諭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5月31日,至上海視察江南製造成總局。8月,奉命調任直隸總督。9月,江南造船廠試制的第一艘輪船駛至江寧,曾登船試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師,陛見那拉氏與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8年)59歲2月27日,奏陳直隸應辦事宜,以練兵、飭吏、治河為至要。6月,奏請按湘軍制改造直隸練軍。8月,作《勸學篇示直隸士子》,提出儒學有義理、考據、經濟、辭章四科,唯義理為治學根本。12月,奏陳:「直隸清理積獄......計審結並注銷之案四萬一千餘起,多作塵牘,為之一清。」
1870年(同治9年)60歲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奏准病假一月。5月續假一月。6月,天津教案發生, 奉命前往處理。7月11日,抵津。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據實檢舉揭發。23日,法國公使羅叔亞來見,要求殺天津道員、知府、知縣為法領事抵命,並以戰爭相威脅,曾國藩嚴詞拒絕。24日,奏陳:挖眼剖心,全無實據;津民生憤,事出有因。」8月,奏陳:本案兇犯已拿獲九名,惟羅叔亞意欲「三員議抵」,斷難允求。府、縣本無大過送交刑部已屬情輕法重。9月,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身亡,曾國藩調任兩任總督,李鴻章調補直隸總督。10月17日,起程南下。11月3日,六十大壽,御賜「勛高柱石」匾額。24日,作家訓日課四條:一曰慎讀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說,四曰習勞則神欽。
1871年(同治10年)61歲8月19日,挈李鴻章聯銜會奏《擬選子第出洋學藝折》。9月,視察水陸各營防務、訓練情況。11月抵上海,23日在滬設宴慶祝61歲生日。
1872年(同治11年)62歲2月27日,領銜上奏:促請對「派遺留學生一事」盡快落實。並提出在美國設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推薦陳蘭彬、容閎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管理。在上海設立幼童出洋肄業局,薦舉劉翰清「總理滬局選送事宜」。3月1日,時發腳麻之症,舌蹇不能語。3月12日,午後散步署西花圃,突發腳麻,曾紀澤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聞訃,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謚文正。6月25日,靈柩運抵長沙。7月19日,葬於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次年12月13日,改葬於善化縣(今望城縣)湘西平塘伏龍山。與夫人歐陽氏合葬。

2. 欲罪電影怎麼看完整版

沒看過不知道

3. 中國古代最具知識的人

一:司馬遷
司馬遷生卒年代,史無明文。近人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認為司馬遷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大約卒於漢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享年60歲。據說司馬遷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司馬錯是秦惠王時伐蜀的名將,司馬昌是秦始皇的鐵官,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又做漢武帝的太史令,恢復了祖傳的史官恆業。 司馬遷出生地韓城位置司馬遷的少年時代,「耕牧河山之陽」。司馬遷在這「山環水帶,嵌鑲蜿蜒」(《韓城縣志序》)的自然環境里成長,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氣所陶冶,又對民間生活有一定體驗。 十歲,司馬遷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家學淵源既深,復從名師受業,啟發誘導,獲益不淺。這個時候,正當漢王朝國勢強大,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候,張騫奉使通西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漢武帝設立樂府……;也是司馬遷在京城裡豐富見聞,熱情迸發的時候。 大約二十歲,司馬遷開始外出遊歷——「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回到長安以後,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隨漢武帝到過平涼、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邊是昆明。據司馬遷自己說,他少年時期曾經「耕牧河山之陽」,也就是說他兒童時期曾經在家鄉從事過一些農業勞動。後來他的父親司馬談到長安做了太史令,司馬遷隨父親也到了長安,在父親的指導下,他刻苦讀書,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他拜了很多名師做老師。司馬遷的家族,就是他這個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為史官,他有責任來記載帝王聖賢的言行,也有責任來搜集整理天下的遺文古事,更有責任通過敘事論人而為當時的統治者提供借鑒。那麼他的父親司馬談就有志於整理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試圖撰寫一部規模空前的史著。就是寫一部史書,從他父親開始就已有這么一個理想,他的父親做太史令之後,就開始搜集閱讀史料,為修史做准備。但是司馬談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獨立地修成一部史著,無論是時間、無論是精力,還是才學知識都還不夠,所以司馬談寄厚望於他的兒子司馬遷,希望他能夠早日參與其事,最終實現這樣一個宏願。 於是,他讓兒子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開始行萬里路,他要求他兒子來進行一次為期兩年多的一次全國的漫遊。所以我這里要介紹司馬遷的漫遊,於是司馬遷從20歲開始,就做了一次漫遊,司馬遷是為寫《史記》做准備的一次實地考察,他親自采訪,獲得了許多第一手材料,保證了《史記》的真實性和科學性。那麼他這個漫遊,也是《史記》實錄精神的一種具體體現。 比如說他漫遊到汨羅江畔,在汨羅江畔,在當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聲朗誦著屈原的詩,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寫《屈原列傳》寫得那麼有感情,他是親自去考察過,他是在學習屈原的基礎上來寫屈原的。比方說,在韓信的故鄉淮陰,他也搜集了許多有關韓信的故事,你比如說他親自去問別人,說當年韓信受胯下之辱,這大家知道,這個典故,韓信為什麼能夠受胯下之辱而不發怒?而不願意去做出非法的事來,忍了。韓信那麼高的個子,從一個流氓兩個腿之間爬過去,如果按照他的個性,一刀就把他殺了。但是如果把他殺了,後來還能夠建功立業嗎?韓信後來幫助劉邦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西漢,封王封個侯,回了故鄉,韓信自己說,如果當初我把你殺了,我就沒後來的建功立業,所以小不忍則亂大謀。 再比如說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還和孔子故鄉的一些儒生在一起攬衣挽袖、一步一揖,學騎馬、學射箭,學行古禮,以此表達他對孔子的紀念,高山仰止,對孔子的紀念。 再比如講,在孟嘗君的故鄉薛城,他走鄉串巷,考察民風,而且他考察這個地方的民風跟當年孟嘗君好客養士有什麼關系,所以他走一路、考察一路,可以這樣說,司馬遷在漫遊的旅程中,不放過任何一個了解歷史的人,不放過任何一個存留於人們口碑上的故事,獲得了許許多多從古籍當中所得不到的歷史材料,同時他深入民間,廣泛地接觸了人民群眾的生活,使得他對社會,對人生的觀察、認識逐漸深入。 此外他遍歷名山大川,飽覽了祖國山河的壯美,陶冶了性情,從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學的表現力,所以我要講司馬遷這的這次漫遊,正是司馬遷走向成功的極為堅實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舉行大規模的巡行封禪,步騎十八萬,旌旗千餘里,浩浩盪盪。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史官,本應從行,但病死在洛陽。司馬遷接受了父親的遺志,趕到泰山,參加封禪,隨後沿著東海,繞道長城塞外回到長安。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遷三十八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宮廷所藏的一切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的機會,他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歷。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國第一部歷書《太初歷》完成,他就動手編寫《史記》。《史記》講了許多能人的故事。 天漢二年(前99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三萬,攻打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了回來。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帶著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戰。單於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把李陵的步兵團團圍困住。盡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單於調撥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無力與李陵相抗衡。就在單於准備退軍之時,李陵手下有一名士兵叛變,將李陵內部軍情告發。告訴單於李陵後面沒救兵,而且教單於部下製作連發連射的弓箭。單於於是繼續與李陵作戰。最後李陵寡不敵眾,只剩了四百多漢兵突圍出來。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他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么多的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他就把司馬遷下了監獄,交給廷尉審問。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後,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復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處司馬遷以宮刑。腐刑是個大辱,污及先人,見笑親友。司馬遷在獄中,又備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於圜牆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司馬遷《報任安書》)幾乎斷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資料,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要寫部有關歷史書的夙願,因此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忍辱負重,希望出現一線轉機。 太始元年(前96年)漢武帝改元大赦天下。這時司馬遷五十歲,出獄後當了中書令,在別人看來,也許是「尊寵任職」,但是,他還是專心致志寫他的書。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書完成,共得130篇,52萬余言。 後世對司馬遷的評價極高,有「西漢文章兩司馬,南陽經濟一卧龍」的說法,齊名於西漢的大文豪家司馬相如、三國時期最璀璨的人物諸葛亮。
二:杜甫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一生不得志,只做過一些左拾遺等小官,雖然後世被稱為「詩聖」,詩歌被稱為「詩史」,可在唐朝當時並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有一首《戲為六絕句(其二)》就是寫「初唐四傑」的:「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詩人的自比,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主要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所謂「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十九年(時二十歲)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之後杜甫再漫遊齊趙。之後在洛陽遇李白,兩人相見恨晚,結下了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這便是「詩仙」與「詩聖」的最後一次相見。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當朝宰相李林甫為了達到權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說無人中舉。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的職位。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連舉行了三個盛典。杜甫藉此機會寫成了三篇《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採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註:「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漂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飢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嚴,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三:諸葛亮
躬耕隴畝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於琅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父親諸葛圭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牧劉表,後諸葛玄去世,諸葛亮與其弟諸葛均隱居起來,躬耕於南陽 。 三顧茅廬建安二年(197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人稱「卧龍」。他與當時的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引《襄陽記》)
隆中對策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諸葛亮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赤壁大戰
當時,劉表之子劉琦後母屢進讒言,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的辦法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指的是晉文公)在外卻可得安嗎?)」當時黃祖被東吳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劉軍,徐庶之母被曹操軍隊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 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與魯肅結為朋友;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北面」在這里有雙重含義:其一是曹操當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斗。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 諸葛亮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率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軍火攻,軍中又發生瘟疫,故大敗,回師北還。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劉備於十二月平定荊南四郡,任免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等鎮守荊州。至次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劉備提供資援。 漢獻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篡漢自立。魏黃初二年(221),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游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被害,諸葛亮領司隸校尉一職。
白帝城託孤
章武二年(222)八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 白帝託孤至章武三年(223)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怎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臣必定竭盡全力,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 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南征
直至建興三年(225)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語: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一定兵源補充後,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普洱茶「茶祖」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不得不說諸葛亮(孔明)對茶文化的貢獻。孔明率軍南徵到雲南地區,將士們遇到大山中的瘴氣中毒染病。一日,諸葛亮夢見白發老人托夢,頓悟出以茶祛病的方法。茶到病除,士氣大振。為了答謝白發老人托夢之恩,更為了造福當地百姓,在征戰結束後,諸葛亮在當地大山中播下大量茶籽,種茶成林,並把烹茶技藝傳授給當地人。在雲南古茶區,有「孔明山」、「孔明茶」,每年農歷7月23日孔明誕辰日,當地人都要舉辦「茶祖會」,紀念孔明帶來茶種,帶來健康,帶來先進文化的賢德。
北伐
1、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穀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北)。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張郃出拒,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冬,諸葛亮出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圍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3、建興七年(229)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興八年(230)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今陝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東)、赤坂(今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地,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今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 5、建興九年(231)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五月,司馬懿領兵與諸葛亮交戰,被諸葛亮大敗逃回,蜀軍獲敵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 6、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穀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期間諸葛亮送女人用的頭巾發飾給司馬懿,但司馬懿忍辱據守不出。八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走生仲達」事。 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用兵是由於魏軍主動進攻,蜀軍防守,由於連日大雨,山洪暴發,沖毀棧道,蜀魏並未交戰。

4. 曾國藩感動歷史人物

曾國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謚文正,湖南長沙府湘鄉(今湖南省雙峰縣)人。中國清朝時期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中興名臣」之一,也是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人,現屬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天子坪。

1811年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井字鎮荷葉塘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倫理教育了。

曾國藩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可見他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

曾國藩28歲便考中了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值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從七品一躍而為二品大員,

曾國藩的一生是和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分不開的。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太平天國的起義已席捲半個中國,盡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不堪一擊。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製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1853年藉著清政府給予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復雜的人際關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用刑苛酷,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不僅他自己直接殺人,他的父親和四弟也殺人,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稱呼為「曾剃頭」、「曾屠戶」。據說,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軍作戰中,曾國藩用劫掠財物、封官賞爵的辦法來鼓舞士氣,養成湘軍兇悍領殘的本性。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

曾國藩一生著述頗多,但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879年,也就是曾國藩死後7年,傳忠書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鴻章編校的《曾文正公家書》。

曾國藩本人也善於運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系。左宗棠、李鴻章等稱呼曾國藩為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拚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拚命著書」。

太平天國失敗後,太平軍在江北的余部與捻軍匯合,清廷命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曾國藩帶領湘軍二萬,淮軍六萬,配備洋槍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針是「重迎剿,不重尾追」,並提出「重點設防」等計劃,妄圖把捻軍阻擊在運河、沙河地區,使捻軍無處可逃,然後加以消滅。但是捻軍突破了曾國藩的防線,進入山東,使曾國藩的戰略計劃全部破產。曾國藩被免職,由李鴻章接代。

1870年,正在直隸總督任上的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數千名群眾因懷疑天主教堂以育嬰堂為晃子拐騙人口、虐殺嬰兒,群集在法國天主教堂前面。法國領事豐大業認為官方沒有認真彈壓,持槍在街上碰到天津知縣劉傑,因發生爭執開槍射擊,當場擊死劉傑僕人一人,民眾激憤之下先殺死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及其秘書西門,之後又殺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毀了法國領事館、望海樓天主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發生後,英、美、法等國聯合提出抗議,並出動軍艦逞威。曾國藩到天津後,考量當時局勢,不願與法國開戰,「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後處死為首殺人的18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眾輿論均甚為不滿,使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引起全國朝野的垂罵,連他的湖南同鄉,也把他在湖廣會館誇耀其功名的匾額砸爛焚毀。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歷: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贈太傅,死後被謚「文正」。其家族後代多出官宦,如曾紀澤等。

曾國藩之文學成就

曾國藩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他論古文,講求聲調鏗鏘,以包蘊不盡為能事;所為古文,深宏駿邁,能運以漢賦氣象,故有一種雄奇瑰瑋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為後世所稱。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變化、發展,又選編了一部《經史百家雜鈔》以作為文的典範,非桐城所可囿,世稱為湘鄉派。清末及民初嚴復、林紓,以至譚嗣同、梁啟超等均受他文風影響。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國藩之軍事功勞

咸豐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軍自湖南北出,攻克漢陽。1853年曾國藩建立地方團練,稱為湘軍,分陸軍、水師兩種,士兵則招募湘鄉一帶農民為主,薪俸為一般綠營的三倍左右,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1854年,總計有陸軍十三營六千五百人,水師十營五千人,會集湘潭,誓師出征。初戰在岳州、靖港敗於太平軍,接連吃敗戰,曾國藩幾跳水自盡,在上書時,只能以「屢敗屢戰」自嘲。後重整軍實,復占岳州、武昌,太平軍勢力退出湖南。1858年5月,攻佔九江,氣勢很盛;1860年,曾國荃包圍安慶,以「扎硬寨,打死仗」聞名。1864年,湘軍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軍抵抗湘軍,讓湘軍吃足苦頭,南京城破時,曾國藩說:「今粵匪之變,蹂躪竟及十六省,淪陷至六百餘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黨,如李開方守馮官屯、林啟容守九江、葉芸來守安慶,皆堅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萬余賊無一降者,至聚眾自焚而不悔,實為古今罕見之劇寇」。曾國藩入南京後,搞三光政策,「……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餘萬人,秦淮長河,屍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其實十餘萬人大多是老百姓,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軍一面,則潰敗後之虜掠,或戰勝後之焚殺,尤耳不忍聞,目不忍睹,其慘毒實較『賊』又有過之無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李圭:《思痛記》),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在《能靜居日記》有詳細記載南京城破:「……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曾國荃殺人如麻,縱兵焚城,「雪帥」彭玉麟見狀不滿,先後二次(1861年安慶之圍與1864年金陵之圍)致函曾國藩,要求大義滅親。曾國荃於南京搶得大量財物,曾國藩對朝廷奏稱「偽宮賊館,一炬成灰,並無所謂賦庫者,然克復老巢而全無貨物,實出微臣意計之外,亦為從來罕見之事」。曾國藩處死李秀成,是為殺人滅口。

曾國藩之思想學術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對「干嘉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基於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至於關系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潔已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受兩次鴉片戰爭的沖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治學論道之經》

曾國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學大師,學術造詣極深。他說:「蓋真能讀書者,良亦貴乎強有力也」,要有「舊雨三年精化碧,孤燈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寫字或陽剛之美,「著力而取險勁之勢」;或陰柔之美,「著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寫作,需在氣勢上下功夫,「氣能挾理以行,而後雖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詳略得當,詳人所略,略人所詳,而「知位置者先後,翦裁之繁簡」,又「為文家第一要也」。為文貴在自辟蹊徑,「文章之道,以氣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清韻不匱,聲調鏗鏘,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術》

著名歷史學家鍾書河先生說過,曾國藩教子成功是一個事實。無法抹殺,也無須抹殺。曾國藩認為持家教子主要應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嚴明家規。二、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四、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家八字:考、寶、早、掃、書、疏、魚、豬。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倦家常瑣事。十、擇良師以求教。

《疆場競斗之計》

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家,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其軍事思想內涵極豐,確有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治軍以嚴明軍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合氣」,將士同心,他認為「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選擇有四點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實識,四曰營務整齊」。曾國藩軍事思想中最豐富並值得今人借鑒的是其戰略戰術。如「用兵動如脫兔。靜如處女」,主客奇正之術,「扎硬寨,打死仗」,水師不可順風進擊,善擇營地,「先自治,後制敵」,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合,以靜制動,「先拔根本,後翦枝葉」等等。

《處世交友之道》

曾國藩對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他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議,兼聽而不失聰。「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產薄為妙」。「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為人須在一「淡」字上著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國藩寫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之道。

《修身養性之訣》

曾國藩總結了修身十二款: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門。他認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人則人悅,思誠則神欽」。曾國藩不信醫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篤誠,戒機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貴,「人生有窮達,知命而無憂。」曾國藩認為:「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貧,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養生之道,「視」、「息」、「眠」、「食」四字 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曾國藩為自己立下課程十二條:

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讀史:念三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保身:節勞、節欲、節飲食。

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昧耽著,最易溺心喪志。

作字:飯後寫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積愈難清。

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對曾國藩之評價

梁啟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內指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鑠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章炳麟對曾國藩的評價一樣,近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曾國藩褒揚者有之,斥罵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時,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罵他是賣國賊,以致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外咎清議」,甚至有四面楚歌之慮。辛亥革命後,一些革命黨人說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遺臭萬年的漢奸,建國後的史學界對他更是一罵到底,斥為封建地主階級的衛道士、地主買辦階級的精神偶像、漢奸、賣國賊、殺人不眨眼換劊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1980年代以來,學術界對曾國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對他的評價也相對客觀。

中國現代史上兩位著名人物毛澤東和蔣中正都高度評價過曾國藩。毛澤東說過「獨服曾文正」。

曾國藩的遺囑

余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人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內而專靜統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為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飢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人達人之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綉。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聖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能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飢己溺,一夫不荻,引為餘辜。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祗欽仰,逸則無補於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條為余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5. 曾國藩是誰那行的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雙峰一個
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
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緊接著創見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
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
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
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謚「文正」。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
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盪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
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
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
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一)少年得志仕途亨通

曾國藩,字伯函,號滌生。1811年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井字鎮荷葉塘的一個
豪門地主家庭。祖輩以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
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滿腹經綸,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
位先輩的愛撫,他們望子成龍心切,便早早地對曾國藩進行封建倫理教育了。曾
國藩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參
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可見他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至1832
年他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階。曾國藩剛28
歲便考中了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
阿的得力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
文淵閣直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
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從文才上
看,曾國藩的仕途暢通是與他好學有關,他學習孜孜不倦,苦讀日夜不息,尤其
在京參加朝考進入庶常館學習後,「日以讀書為業」。勤於求救,不恥下問,博
覽歷史,重視理學,還讀了大量的詩詞古文,才華橫溢,滿腹經綸。官吏中如此
勤奮好學者實不多見。由於他博覽群書,涉獵文獻,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獨特觀
點:如要統治者「內聖外王」,要自如地運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
學,認為程朱理學正統於孔孟之道,後君臣應以習之。尤其他曾主張或奏明皇上,
提出治理天下之辦法,涉及吏治與廉潔,選材與用材,物質與財用,兵力與兵法
等。他應詔陳述政治主張說:「今日所當講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
而激揚之,則賴皇上之妙用,有轉移之道,有培養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
廢。臣觀今日京官辦事通病有二,曰退縮,曰瑣屑。外官辦事通病有二,曰敷衍,
曰顢頇。習俗相沿,但求苟安,無過不肯振作起來,將一遇困難,國家必有乏才
之患。」要想使官員振作起來,又須皇上以身作則。他從理論乃至實踐上都極力
標榜封建倫理道德,來維護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從武將上說,他本不具備先決
條件,然而正是由於他的步步青雲,得到了皇上與同僚們的青睞,他感皇恩,謝
皇意,甘為保主子盡心盡力,表現在為建湘軍嘔心嚦血,精心操勞練出了一支戰
鬥力賽過綠營的正規軍,為鎮壓太平天國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清王朝西拼東殺,
征戰畢生,直至卒死在兩江總督的寶座上。

二) 曾國藩之思想學術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對「乾嘉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
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
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
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基於此,曾國藩提出,
「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
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
懲。至於關系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
踏實地,潔已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
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
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受兩次鴉片戰爭的沖擊,曾國藩對中西
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卧榻之旁,豈容他
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
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治學論道之經》

曾國藩是清末著名換理學大師,學術造詣極深。他說:「蓋真能讀書者,良亦貴
乎強有力也」,要有「舊雨三年精化碧,孤燈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寫字或陽剛
之美,「著力而取險勁之勢」;或陰柔之美,「著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寫作,
需在氣勢上下功夫,「氣能挾理以行,而後雖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詳略得當,
詳人所略,略人所詳,而「知位置者先後,翦裁之繁簡」,又「為文家第一要也」。
為文貴在自辟蹊徑,「文章之道,以氣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清韻不匱,
聲調鏗鏘,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術》

著名歷史學家鍾書河先生說過,曾國藩教子成功是一個事實。無法抹殺,也無須
抹殺。曾國藩認為持家教子主要應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嚴明家規。二、
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四、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
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家八字:考、寶、
早、掃、書、疏、魚、豬。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倦家常瑣事。
十、擇良師以求教。

《疆場競斗之計》

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家,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
太平天國運動,其軍事思想內涵極豐,確有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
「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
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治軍以嚴明軍
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合氣」,將士同心,他認為「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
之氣」。選 擇有四點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實識,
四曰營務整齊」。曾國藩軍事思想中最豐富並值得今人借鑒的是其戰略戰術。如
「用兵動如脫兔。靜如處女」,主客奇正之術,「扎硬寨,打死仗」,水師不可
順風進擊,善擇營地,「先自治,後制敵」,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
合,以靜制動,「先拔根本,後翦枝葉」等等。

《處世交友之道》

曾國藩對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他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
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議,
兼聽而不失聰。「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處世
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產薄為妙」。
「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為人須在一「淡」
字上著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
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
「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國藩寫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
之道。

《修身養性之訣》

曾國藩總結了修身十二款: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
身、日知所亡、月無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門。他認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
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人則人悅,思誠則神欽」。曾國藩不信醫葯,不信
僧巫,不信地仙,守篤誠,戒機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貴,「人生有窮達,知命
而無憂。」曾國藩認為:「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貧,三曰
節欲,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養生之道,「視」、
「息」、「眠」、「食」四字 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褒貶不一

「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傑章炳麟對曾國藩的評價一樣,近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
智,對曾國藩褒揚者有之,斥罵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時,即
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罵
他是賣國賊,以致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處咎清議」,甚至有四面楚歌之慮。
辛亥革命後,一些革命黨人說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遺臭萬年的漢奸,建
國後的史學界對他更是一罵到底,斥為封建地主階級的衛道士、地主買辦階級的
精神偶像、漢奸、賣國賊、殺人不眨眼換劊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歷史是各
種復雜因素的有機組合體,歷史從物也是如此,對復雜的歷史人物予以簡單、片
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觀的,都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實事求是的要
求。80年代以來,學術界對曾國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對他的評價也相對客觀。隨
著有關曾國藩的小說和傳奇故事的出版,越來越多的人對其產生興趣,他們希望
能透過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國藩的學識、見解和主張,更直接、更
清晰、更深入地窺見他的內心世界。

三)軼事點滴

毛澤東「獨服曾文正」之謎

毛澤東年青時,曾對曾國藩傾服備至,現藏韶山紀念館的光緒年間版《曾國藩家
書》中,數卷扉頁上都有毛手書的「詠之珍藏」。他曾說:曾國藩建立的功業和
文章思想都可以為後世取法。認為曾編纂的《經史百家雜鈔》「孕群籍而抱方有
」,是國學的入門書。曾國藩治軍最重視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這點。曾「愛
民為治兵第一要義」。毛建立紅軍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蔣介石推崇曾國藩之謎

蔣多次告誡他的子弟僚屬:「應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書版及書禮」,「曾文正
家書及書禮......,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他審訂《曾胡治兵語錄注釋》時說:
曾氏已足為吾人之師資矣。在黃浦軍校,他以曾國藩的《愛民歌》訓導學生。他
說我認為曾、左能打敗洪、楊是他們的道德學問、精神與信心勝過敵人。

「譽之為聖相,讞之為元兇」之謎

曾國藩曾被人推許為孔子、朱子以後,再度復興儒學的聖哲;建樹功業、轉移運
世的偉人賢者,清朝咸同中興第一名臣。然而,也有人罵他是民賊、元兇、漢奸、
民族罪人、擅權濫殺的「曾剃頭」、好名失德的「偽君子」。

《曾國藩家書》影響歷史不衰之謎

太平天國失敗後,清廷對權重勢大的曾國藩極度猜忌,曾為表明心跡,做出了有
違個人性格的事刊印《家書》。

違朝廷大禁納妾之謎

五十一歲時,咸豐帝大喪期間,秘娶小妾,「違制失德」,故有人斥其為「偽君
子」。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曾國藩「貌之過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
睡,身材僅中人,行步則極厚重,言語遲緩。」

「一生愛錢」之謎

三十歲時,作一件青緞馬褂,遇慶賀及新年時穿一次,三十年後,衣猶如新。在
南京總督府任內,要求夫人和兒媳們,每晚要績麻紡紗,下廚作飯。

四)大事年表

1811年(嘉慶16年)11月26日(農歷10月11日)
生於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鄉天平村, 乳名寬一。
1815年(嘉慶20年)5歲
在家識字讀書。一年後入家塾「利見齋」。
1826年(道光6年)16歲
春,應長沙府試(童子試),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歲
就讀於衡陽唐氏宗祠,師從汪覺庵。一年後轉入湘鄉漣 濱書院。改號滌生。
1833年(道光13年)23歲
秋,參加湘鄉縣試,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14年)24歲
春,入嶽麓書院。秋,參加鄉試中第三十六名舉人。冬,入京准備會試,途
徑長沙,始與劉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歲
4月,會試落第,留京寓長沙會館讀書。
1836年 (道光16年)26歲
春,恩科會試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長沙,與劉容、郭嵩燾在湘鄉會館相
聚兩個月。
1838年(道光18年)28歲
會試中第三十八名貢士。試後改名國藩。殿試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
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
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19年)29歲
夏,出衡陽,謁杜工部祠、石鼓書院。秋,出邵陽,察訪武崗、新化、蘭田、
永豐。12月,子紀澤生,離家起程赴京。本年 起始作日記,持之以恆,至終
不輟。
1840年(道光20年)30歲
5月,庶吉士散館,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7月,得病,經歐陽兆熊、
吳廷棟治療、護理,兩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歲
8月,偕倭仁往謁理學大師唐鑒,請教治學之方,檢身之要。「考德問業」,「
為義理所熏蒸」。11月,任國史館協修,遍鑒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讀
胡林翼贈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寫作《里胥》,直道民間疾苦,鞭笞腐敗
更治。
1842年(道光22年)32歲
致力程朱之學,每日必做日課:早起、主敬、靜坐、讀書不二、讀史、謹言、
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 不出門。
1843年(道光23年)33歲
4月,升任翰林院侍講。7月,欽命為鄉試(四川)正考官。12月,充文淵閣
校理。8月,補授翰林院侍講。
1844年(道光24年)34歲
8月,郭嵩燾引江忠源來見,結為師生。派充翰林院教習庶 吉士。
1845年(道光25年)35歲
10月,升翰林院侍講學士。李鴻章入京會試,以年家子投其 門下受業。
1846年(道光26年)36歲
1月,充文淵閣直閣事。自書其書舍曰:「求闕齋」。夏秋間,養病城南報
國寺,與同寓劉傳瑩就漢學、宋學深入研討,知學須返本務要,「執兩用中」。
1847年(道光27年)37歲
7月,升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街。11月,欽派武會試正 總裁,殿試讀卷
大臣。
1848年(道光28年)38歲
3月,子紀鴻生。10月,輯錄古今名臣大儒言論,按修身、齊家、治國三門分
三十二目輯成《曾氏家訓》。
1849年(道光29年)39歲
2月,升授禮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30年)40歲
4月,上《應詔陳言疏》,直揭官場「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
「今日所當講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署部左侍郎。
1851年(咸豐元年)41歲
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組織起義。5月,上《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
疏》,咸豐帝「怒擲其折於地」欲罪之。
1852年(咸豐2年)42歲
1月,上《備陳民間疾苦疏》。7月,任江西鄉試正考官。行抵安微太湖縣小
池驛,得母訃聞,回籍奔喪。10月初抵家。太平軍出廣西、入湖南,9月攻長
沙,10月取決岳州。
1853年(咸豐3年)43歲
1月21日,接幫辦湖南團練旨。經郭嵩燾力勸出保桑梓。30日,抵長沙與湖南
巡撫張亮基商辦團練。3月19日,太平軍攻佔江寧,定都為天京。9月,奏准移
駐衡州練兵。11月,建衡州船廠趕造戰船。派人赴廣東購買洋 炮,籌建水師。
1854年(咸豐4年)44歲
2月25日,奉命率師出征太平軍。發布《討粵匪檄》。命褚汝航為水師總統、
塔齊布為陸軍先鋒,統率17000人,揮師北上。5月,兵敗靖港,投水自裁獲救。
7月25日,重整水陸各軍後,出師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豐帝令其部署
理湖北巡撫。7天後收回成命。改賞兵部侍郎銜。12月2日攻陷田家鎮。
1855年(咸豐5年)45歲
2月12日夜,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燒毀湘軍戰船100餘艘。曾國藩座船被俘,
「文卷冊牘俱失」。」公憤極,欲策馬赴敵以死」,羅澤南、劉蓉力勸乃止。
1856年(咸豐6年)46歲 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楊、洪內訌(天京事變)後,
太平軍元氣大傷。10月,曾國藩在長募勇組建吉字營入援江西。
1857年(咸豐7年)47歲
2月27日,其父去世,偕第國華回籍奔喪。7月,兩次上疏,請求在家終制,獲
咸豐帝准許。是年建「思雲館」。
1858年(咸豐8年)48歲
5月19日,李續賓、楊岳斌率水陸兩軍攻陷九江。第國華入李幕。7月13日,接
上諭命其出辦浙江軍務,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與胡林翼會商進兵、籌
餉之策。11月15日,李續賓、曾國華死於三河之役。12月,作《愛民歌》以訓
湘軍。
1859年(咸豐9年)49歲
1月,李鴻章來建昌進謁、留營襄辦軍務。是月,曾國葆改名貞干入湘軍,為其
兄國華報仇。2月,作《聖哲畫像記》。11月,擬四路進兵之策,攻取安慶。
1860年(咸豐10年)50歲
5月,輯錄《經史百家雜鈔》26卷,「取精用宏」,「盡掄四部精要」。
6月,左宗棠來營,留住兩旬,商討東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
7月,委授兩江總都,並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10月18日與胡林翼、李續賓
商籌北援之策。
上疏請求帶兵北上掃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憤」。12月,祁門大營兩度被困,
太平軍距大營僅20里,「危險萬狀」。
1861年(咸豐11年)51歲
8月23日,是《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之第
一要務。」9月5日,湘軍攻陷安慶。25日,移住安慶。11月20日,奉旨督辦四
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12月,在安關刨辦
內軍械所。年底,定三路軍進軍之策:「以圍攻金陵屬之國荃,而以浙事屬左
宗棠,蘇事屬李鴻章,於是東南肅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歲
1月31日,奉旨任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曾國荃補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
宗棠率軍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鴻章率軍抵上海。5月,曾國荃率軍進駐雨花
台,會同彭玉麟的水師圍攻天京。7月18日,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陳利害:「
島人藉助剿為圖利之計......而中華之難,中華當之」,決不能讓洋人以助剿
來「蹂躪中國之土地」。9月,為死於戰亂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東樹、戴
鈞衡6人立石修墓,妥為安葬。12月,其第曾國葆病死於雨花台湘軍大營。年
底,華衡芳與徐壽父子試製成中國第一台蒸氣機,曾國藩見後,於當天日記中
寫道:「竊喜洋人之智巧我國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2年)53歲
1月28日,安慶內軍械所造出的我國第一條木殼小火輪,曾國藩登船試航後,
喜而命名「黃鵠號」。5月7日,致函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謂「洋人本有欺凌之
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勢;華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處可怯之地」,反對購買要
由海軍上校指揮控制的船艦。6月13日,石達開兵敗大渡河。9月,與容閎見面,
商籌建立一個可以災圃旎器的工廠。12月3日,交容閎68000兩銀赴美購買機器。
1864年(同治3年)54歲
1月,派李鳳苞測量江浙外海各島嶼沙線。5月,江浙藏書遭兵動多有毀損,定
刊書章程,即於安慶設書局,刊刻各種經史。6月3日,洪秀全病世天京,其長
子繼位。7月19日,湘軍攻恰陷天京,太平軍宣告失敗。7月,曾國藩賞加太子
太保、一等侯爵。曾國荃賞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15日,奏准裁撤湘軍
25000人。
10月,行轅移駐安陵。11月,奏准停徵厘舍、畝捐。12月,主持修復江南貢院,
補行江南鄉試,會考江南優貢。
1865年(同治4年)55歲
1月,選漢唐以來各臣奏疏17首,編《鳴原堂論文》。3月,主持修葺種山、尊
經兩書院。收養八百孤寒子弟,並從自已養廉銀中捐款課獎。5月26日,接上
諭:率軍赴山東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書》完稿,共320卷,交金陵
書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鎮設防,劃河圈圍,清野查圩,馬隊追
蹤。9月,經楊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調兵布防堵圍,沿途又張榜招員。10月
,將金陵製造局上遷海虹口,和李鴻章原設的炮局及購自美國人的鐵廠合並,
再加容閎購回的百多部機器建成江南製造總局。12月,核定長江水師永遠章程
及營制營規。
1866年(同治5年)56歲
3月,由徐州赴濟寧,沿途謁孟、孔、曾諸聖墓。9月24日,捻軍突破防線,進入
山東。連續2次請假,在營調營。10月,奏陳:剿捻無效,病難速痊,請開協辦
大學士、兩江總督之缺。12月,回任兩江總督。
1867年(同治6年)57歲
3月,在江南製造總局下設造船所試制船艦。同時擬設譯書館。5月,會同李鴻
章將江南製造總局由虹口遷高昌廟,征地擴遷,規制大增。6月,補授體仁閣大
學士。
1868年(同治7年)58歲
4月,奉上諭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5月31日,至上海視察江南製造成總局。8
月,奉命調任直隸總督。9月,江南造船廠試制的第一艘輪船駛至江寧,曾登船
試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師,陛見那拉氏與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8年)59歲
2月27日,奏陳直隸應辦事宜,以練兵、飭吏、治河為至要。6月,奏請按湘軍
制改造直隸練軍。8月,作《勸學篇示直隸士子》,提出儒學有義理、考據、
經濟、辭章四科,唯義理為治學根本。12月,奏陳:「直隸清理積獄......計
審結並注銷之案四萬一千餘起,多作塵牘,為之一清。」
1870年(同治9年)60歲
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奏准病假一月。5月續假一月。6月,天津教案
發生, 奉命前往處理。7月11日,抵津。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據實檢舉揭發。23
日,法國公使羅叔亞來見,要求殺天津道員、知府、知縣為法領事抵命,並以
戰爭相威脅,曾國藩嚴詞拒絕。24日,奏陳:挖眼剖心,全無實據;津民生憤,
事出有因。」8月,奏陳:本案兇犯已拿獲九名,惟羅叔亞意欲「三員議抵」,
斷難允求。府、縣本無大過送交刑部已屬情輕法重。9月,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
身亡,曾國藩調任兩任總督,李鴻章調補直隸總督。10月17日,起程南下。11
月3日,六十大壽,御賜「勛高柱石」匾額。24日,作家訓日課四條:一曰慎讀
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說,四曰習勞則神欽。
1871年(同治10年)61歲
8月19日,挈李鴻章聯銜會奏《擬選子第出洋學藝折》。9月,視察水陸各營防
務、訓練情況。11月抵上海,23日在滬設宴慶祝61歲生日。
1872年(同治11年)62歲
2月27日,領銜上奏:促請對「派遺留學生一事」盡快落實。並提出在美國設立
「中國留學生事務所」,推薦陳蘭彬、容閎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管理。在上海
設立幼童出洋肄業局,薦舉劉翰清「總理滬局選送事宜」。3月1日,時發腳麻
之症,舌蹇不能語。3月12日,午後散步署西花圃,突發腳麻,曾紀澤扶掖回書
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聞訃,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謚文正。6月25日,
靈柩運抵長沙。7月19日,葬於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次年12月13日,改葬於善

6. 欲罪完整版一共多長時間

115分鍾。
《欲罪》由劉繼源導演,雪兒、劉小喬、海哥、孔祥偉、林峰、康瑞林主演的網路劇

7. 曾國藩是民族的驕傲還是民族敗類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雙峰一個
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
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緊接著創見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
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
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
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謚「文正」。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
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盪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
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
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
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一)少年得志仕途亨通

曾國藩,字伯函,號滌生。1811年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井字鎮荷葉塘的一個
豪門地主家庭。祖輩以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
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滿腹經綸,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
位先輩的愛撫,他們望子成龍心切,便早早地對曾國藩進行封建倫理教育了。曾
國藩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參
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可見他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至1832
年他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階。曾國藩剛28
歲便考中了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
阿的得力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
文淵閣直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
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從文才上
看,曾國藩的仕途暢通是與他好學有關,他學習孜孜不倦,苦讀日夜不息,尤其
在京參加朝考進入庶常館學習後,「日以讀書為業」。勤於求救,不恥下問,博
覽歷史,重視理學,還讀了大量的詩詞古文,才華橫溢,滿腹經綸。官吏中如此
勤奮好學者實不多見。由於他博覽群書,涉獵文獻,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獨特觀
點:如要統治者「內聖外王」,要自如地運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
學,認為程朱理學正統於孔孟之道,後君臣應以習之。尤其他曾主張或奏明皇上,
提出治理天下之辦法,涉及吏治與廉潔,選材與用材,物質與財用,兵力與兵法
等。他應詔陳述政治主張說:「今日所當講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
而激揚之,則賴皇上之妙用,有轉移之道,有培養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
廢。臣觀今日京官辦事通病有二,曰退縮,曰瑣屑。外官辦事通病有二,曰敷衍,
曰顢頇。習俗相沿,但求苟安,無過不肯振作起來,將一遇困難,國家必有乏才
之患。」要想使官員振作起來,又須皇上以身作則。他從理論乃至實踐上都極力
標榜封建倫理道德,來維護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從武將上說,他本不具備先決
條件,然而正是由於他的步步青雲,得到了皇上與同僚們的青睞,他感皇恩,謝
皇意,甘為保主子盡心盡力,表現在為建湘軍嘔心嚦血,精心操勞練出了一支戰
鬥力賽過綠營的正規軍,為鎮壓太平天國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清王朝西拼東殺,
征戰畢生,直至卒死在兩江總督的寶座上。

二) 曾國藩之思想學術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對「乾嘉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
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
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
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基於此,曾國藩提出,
「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
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
懲。至於關系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
踏實地,潔已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
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
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受兩次鴉片戰爭的沖擊,曾國藩對中西
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卧榻之旁,豈容他
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
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治學論道之經》

曾國藩是清末著名換理學大師,學術造詣極深。他說:「蓋真能讀書者,良亦貴
乎強有力也」,要有「舊雨三年精化碧,孤燈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寫字或陽剛
之美,「著力而取險勁之勢」;或陰柔之美,「著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寫作,
需在氣勢上下功夫,「氣能挾理以行,而後雖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詳略得當,
詳人所略,略人所詳,而「知位置者先後,翦裁之繁簡」,又「為文家第一要也」。
為文貴在自辟蹊徑,「文章之道,以氣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清韻不匱,
聲調鏗鏘,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術》

著名歷史學家鍾書河先生說過,曾國藩教子成功是一個事實。無法抹殺,也無須
抹殺。曾國藩認為持家教子主要應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嚴明家規。二、
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四、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
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家八字:考、寶、
早、掃、書、疏、魚、豬。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倦家常瑣事。
十、擇良師以求教。

《疆場競斗之計》

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家,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
太平天國運動,其軍事思想內涵極豐,確有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
「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
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治軍以嚴明軍
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合氣」,將士同心,他認為「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
之氣」。選 擇有四點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實識,
四曰營務整齊」。曾國藩軍事思想中最豐富並值得今人借鑒的是其戰略戰術。如
「用兵動如脫兔。靜如處女」,主客奇正之術,「扎硬寨,打死仗」,水師不可
順風進擊,善擇營地,「先自治,後制敵」,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
合,以靜制動,「先拔根本,後翦枝葉」等等。

《處世交友之道》

曾國藩對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他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
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議,
兼聽而不失聰。「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處世
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產薄為妙」。
「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為人須在一「淡」
字上著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
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
「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國藩寫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
之道。

《修身養性之訣》

曾國藩總結了修身十二款: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
身、日知所亡、月無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門。他認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
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人則人悅,思誠則神欽」。曾國藩不信醫葯,不信
僧巫,不信地仙,守篤誠,戒機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貴,「人生有窮達,知命
而無憂。」曾國藩認為:「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貧,三曰
節欲,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養生之道,「視」、
「息」、「眠」、「食」四字 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褒貶不一

「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傑章炳麟對曾國藩的評價一樣,近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
智,對曾國藩褒揚者有之,斥罵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時,即
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罵
他是賣國賊,以致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處咎清議」,甚至有四面楚歌之慮。
辛亥革命後,一些革命黨人說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遺臭萬年的漢奸,建
國後的史學界對他更是一罵到底,斥為封建地主階級的衛道士、地主買辦階級的
精神偶像、漢奸、賣國賊、殺人不眨眼換劊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歷史是各
種復雜因素的有機組合體,歷史從物也是如此,對復雜的歷史人物予以簡單、片
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觀的,都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實事求是的要
求。80年代以來,學術界對曾國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對他的評價也相對客觀。隨
著有關曾國藩的小說和傳奇故事的出版,越來越多的人對其產生興趣,他們希望
能透過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國藩的學識、見解和主張,更直接、更
清晰、更深入地窺見他的內心世界。

三)軼事點滴

毛澤東「獨服曾文正」之謎

毛澤東年青時,曾對曾國藩傾服備至,現藏韶山紀念館的光緒年間版《曾國藩家
書》中,數卷扉頁上都有毛手書的「詠之珍藏」。他曾說:曾國藩建立的功業和
文章思想都可以為後世取法。認為曾編纂的《經史百家雜鈔》「孕群籍而抱方有
」,是國學的入門書。曾國藩治軍最重視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這點。曾「愛
民為治兵第一要義」。毛建立紅軍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蔣介石推崇曾國藩之謎

蔣多次告誡他的子弟僚屬:「應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書版及書禮」,「曾文正
家書及書禮......,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他審訂《曾胡治兵語錄注釋》時說:
曾氏已足為吾人之師資矣。在黃浦軍校,他以曾國藩的《愛民歌》訓導學生。他
說我認為曾、左能打敗洪、楊是他們的道德學問、精神與信心勝過敵人。

「譽之為聖相,讞之為元兇」之謎

曾國藩曾被人推許為孔子、朱子以後,再度復興儒學的聖哲;建樹功業、轉移運
世的偉人賢者,清朝咸同中興第一名臣。然而,也有人罵他是民賊、元兇、漢奸、
民族罪人、擅權濫殺的「曾剃頭」、好名失德的「偽君子」。

《曾國藩家書》影響歷史不衰之謎

太平天國失敗後,清廷對權重勢大的曾國藩極度猜忌,曾為表明心跡,做出了有
違個人性格的事刊印《家書》。

違朝廷大禁納妾之謎

五十一歲時,咸豐帝大喪期間,秘娶小妾,「違制失德」,故有人斥其為「偽君
子」。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曾國藩「貌之過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
睡,身材僅中人,行步則極厚重,言語遲緩。」

「一生愛錢」之謎

三十歲時,作一件青緞馬褂,遇慶賀及新年時穿一次,三十年後,衣猶如新。在
南京總督府任內,要求夫人和兒媳們,每晚要績麻紡紗,下廚作飯。

四)大事年表

1811年(嘉慶16年)11月26日(農歷10月11日)
生於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鄉天平村, 乳名寬一。
1815年(嘉慶20年)5歲
在家識字讀書。一年後入家塾「利見齋」。
1826年(道光6年)16歲
春,應長沙府試(童子試),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歲
就讀於衡陽唐氏宗祠,師從汪覺庵。一年後轉入湘鄉漣 濱書院。改號滌生。
1833年(道光13年)23歲
秋,參加湘鄉縣試,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14年)24歲
春,入嶽麓書院。秋,參加鄉試中第三十六名舉人。冬,入京准備會試,途
徑長沙,始與劉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歲
4月,會試落第,留京寓長沙會館讀書。
1836年 (道光16年)26歲
春,恩科會試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長沙,與劉容、郭嵩燾在湘鄉會館相
聚兩個月。
1838年(道光18年)28歲
會試中第三十八名貢士。試後改名國藩。殿試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
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
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19年)29歲
夏,出衡陽,謁杜工部祠、石鼓書院。秋,出邵陽,察訪武崗、新化、蘭田、
永豐。12月,子紀澤生,離家起程赴京。本年 起始作日記,持之以恆,至終
不輟。
1840年(道光20年)30歲
5月,庶吉士散館,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7月,得病,經歐陽兆熊、
吳廷棟治療、護理,兩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歲
8月,偕倭仁往謁理學大師唐鑒,請教治學之方,檢身之要。「考德問業」,「
為義理所熏蒸」。11月,任國史館協修,遍鑒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讀
胡林翼贈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寫作《里胥》,直道民間疾苦,鞭笞腐敗
更治。
1842年(道光22年)32歲
致力程朱之學,每日必做日課:早起、主敬、靜坐、讀書不二、讀史、謹言、
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 不出門。
1843年(道光23年)33歲
4月,升任翰林院侍講。7月,欽命為鄉試(四川)正考官。12月,充文淵閣
校理。8月,補授翰林院侍講。
1844年(道光24年)34歲
8月,郭嵩燾引江忠源來見,結為師生。派充翰林院教習庶 吉士。
1845年(道光25年)35歲
10月,升翰林院侍講學士。李鴻章入京會試,以年家子投其 門下受業。
1846年(道光26年)36歲
1月,充文淵閣直閣事。自書其書舍曰:「求闕齋」。夏秋間,養病城南報
國寺,與同寓劉傳瑩就漢學、宋學深入研討,知學須返本務要,「執兩用中」。
1847年(道光27年)37歲
7月,升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街。11月,欽派武會試正 總裁,殿試讀卷
大臣。
1848年(道光28年)38歲
3月,子紀鴻生。10月,輯錄古今名臣大儒言論,按修身、齊家、治國三門分
三十二目輯成《曾氏家訓》。
1849年(道光29年)39歲
2月,升授禮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30年)40歲
4月,上《應詔陳言疏》,直揭官場「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
「今日所當講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署部左侍郎。
1851年(咸豐元年)41歲
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組織起義。5月,上《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
疏》,咸豐帝「怒擲其折於地」欲罪之。
1852年(咸豐2年)42歲
1月,上《備陳民間疾苦疏》。7月,任江西鄉試正考官。行抵安微太湖縣小
池驛,得母訃聞,回籍奔喪。10月初抵家。太平軍出廣西、入湖南,9月攻長
沙,10月取決岳州。
1853年(咸豐3年)43歲
1月21日,接幫辦湖南團練旨。經郭嵩燾力勸出保桑梓。30日,抵長沙與湖南
巡撫張亮基商辦團練。3月19日,太平軍攻佔江寧,定都為天京。9月,奏准移
駐衡州練兵。11月,建衡州船廠趕造戰船。派人赴廣東購買洋 炮,籌建水師。
1854年(咸豐4年)44歲
2月25日,奉命率師出征太平軍。發布《討粵匪檄》。命褚汝航為水師總統、
塔齊布為陸軍先鋒,統率17000人,揮師北上。5月,兵敗靖港,投水自裁獲救。
7月25日,重整水陸各軍後,出師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豐帝令其部署
理湖北巡撫。7天後收回成命。改賞兵部侍郎銜。12月2日攻陷田家鎮。
1855年(咸豐5年)45歲
2月12日夜,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燒毀湘軍戰船100餘艘。曾國藩座船被俘,
「文卷冊牘俱失」。」公憤極,欲策馬赴敵以死」,羅澤南、劉蓉力勸乃止。
1856年(咸豐6年)46歲 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楊、洪內訌(天京事變)後,
太平軍元氣大傷。10月,曾國藩在長募勇組建吉字營入援江西。
1857年(咸豐7年)47歲
2月27日,其父去世,偕第國華回籍奔喪。7月,兩次上疏,請求在家終制,獲
咸豐帝准許。是年建「思雲館」。
1858年(咸豐8年)48歲
5月19日,李續賓、楊岳斌率水陸兩軍攻陷九江。第國華入李幕。7月13日,接
上諭命其出辦浙江軍務,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與胡林翼會商進兵、籌
餉之策。11月15日,李續賓、曾國華死於三河之役。12月,作《愛民歌》以訓
湘軍。
1859年(咸豐9年)49歲
1月,李鴻章來建昌進謁、留營襄辦軍務。是月,曾國葆改名貞干入湘軍,為其
兄國華報仇。2月,作《聖哲畫像記》。11月,擬四路進兵之策,攻取安慶。
1860年(咸豐10年)50歲
5月,輯錄《經史百家雜鈔》26卷,「取精用宏」,「盡掄四部精要」。
6月,左宗棠來營,留住兩旬,商討東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
7月,委授兩江總都,並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10月18日與胡林翼、李續賓
商籌北援之策。
上疏請求帶兵北上掃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憤」。12月,祁門大營兩度被困,
太平軍距大營僅20里,「危險萬狀」。
1861年(咸豐11年)51歲
8月23日,是《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之第
一要務。」9月5日,湘軍攻陷安慶。25日,移住安慶。11月20日,奉旨督辦四
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12月,在安關刨辦
內軍械所。年底,定三路軍進軍之策:「以圍攻金陵屬之國荃,而以浙事屬左
宗棠,蘇事屬李鴻章,於是東南肅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歲
1月31日,奉旨任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曾國荃補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
宗棠率軍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鴻章率軍抵上海。5月,曾國荃率軍進駐雨花
台,會同彭玉麟的水師圍攻天京。7月18日,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陳利害:「
島人藉助剿為圖利之計......而中華之難,中華當之」,決不能讓洋人以助剿
來「蹂躪中國之土地」。9月,為死於戰亂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東樹、戴
鈞衡6人立石修墓,妥為安葬。12月,其第曾國葆病死於雨花台湘軍大營。年
底,華衡芳與徐壽父子試製成中國第一台蒸氣機,曾國藩見後,於當天日記中
寫道:「竊喜洋人之智巧我國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2年)53歲
1月28日,安慶內軍械所造出的我國第一條木殼小火輪,曾國藩登船試航後,
喜而命名「黃鵠號」。5月7日,致函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謂「洋人本有欺凌之
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勢;華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處可怯之地」,反對購買要
由海軍上校指揮控制的船艦。6月13日,石達開兵敗大渡河。9月,與容閎見面,
商籌建立一個可以災圃旎器的工廠。12月3日,交容閎68000兩銀赴美購買機器。
1864年(同治3年)54歲
1月,派李鳳苞測量江浙外海各島嶼沙線。5月,江浙藏書遭兵動多有毀損,定
刊書章程,即於安慶設書局,刊刻各種經史。6月3日,洪秀全病世天京,其長
子繼位。7月19日,湘軍攻恰陷天京,太平軍宣告失敗。7月,曾國藩賞加太子
太保、一等侯爵。曾國荃賞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15日,奏准裁撤湘軍
25000人。
10月,行轅移駐安陵。11月,奏准停徵厘舍、畝捐。12月,主持修復江南貢院,
補行江南鄉試,會考江南優貢。
1865年(同治4年)55歲
1月,選漢唐以來各臣奏疏17首,編《鳴原堂論文》。3月,主持修葺種山、尊
經兩書院。收養八百孤寒子弟,並從自已養廉銀中捐款課獎。5月26日,接上
諭:率軍赴山東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書》完稿,共320卷,交金陵
書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鎮設防,劃河圈圍,清野查圩,馬隊追
蹤。9月,經楊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調兵布防堵圍,沿途又張榜招員。10月
,將金陵製造局上遷海虹口,和李鴻章原設的炮局及購自美國人的鐵廠合並,
再加容閎購回的百多部機器建成江南製造總局。12月,核定長江水師永遠章程
及營制營規。
1866年(同治5年)56歲
3月,由徐州赴濟寧,沿途謁孟、孔、曾諸聖墓。9月24日,捻軍突破防線,進入
山東。連續2次請假,在營調營。10月,奏陳:剿捻無效,病難速痊,請開協辦
大學士、兩江總督之缺。12月,回任兩江總督。
1867年(同治6年)57歲
3月,在江南製造總局下設造船所試制船艦。同時擬設譯書館。5月,會同李鴻
章將江南製造總局由虹口遷高昌廟,征地擴遷,規制大增。6月,補授體仁閣大
學士。
1868年(同治7年)58歲
4月,奉上諭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5月31日,至上海視察江南製造成總局。8
月,奉命調任直隸總督。9月,江南造船廠試制的第一艘輪船駛至江寧,曾登船
試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師,陛見那拉氏與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8年)59歲
2月27日,奏陳直隸應辦事宜,以練兵、飭吏、治河為至要。6月,奏請按湘軍
制改造直隸練軍。8月,作《勸學篇示直隸士子》,提出儒學有義理、考據、
經濟、辭章四科,唯義理為治學根本。12月,奏陳:「直隸清理積獄......計
審結並注銷之案四萬一千餘起,多作塵牘,為之一清。」
1870年(同治9年)60歲
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奏准病假一月。5月續假一月。6月,天津教案
發生, 奉命前往處理。7月11日,抵津。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據實檢舉揭發。23
日,法國公使羅叔亞來見,要求殺天津道員、知府、知縣為法領事抵命,並以
戰爭相威脅,曾國藩嚴詞拒絕。24日,奏陳:挖眼剖心,全無實據;津民生憤,
事出有因。」8月,奏陳:本案兇犯已拿獲九名,惟羅叔亞意欲「三員議抵」,
斷難允求。府、縣本無大過送交刑部已屬情輕法重。9月,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
身亡,曾國藩調任兩任總督,李鴻章調補直隸總督。10月17日,起程南下。11
月3日,六十大壽,御賜「勛高柱石」匾額。24日,作家訓日課四條:一曰慎讀
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說,四曰習勞則神欽。
1871年(同治10年)61歲
8月19日,挈李鴻章聯銜會奏《擬選子第出洋學藝折》。9月,視察水陸各營防
務、訓練情況。11月抵上海,23日在滬設宴慶祝61歲生日。
1872年(同治11年)62歲
2月27日,領銜上奏:促請對「派遺留學生一事」盡快落實。並提出在美國設立
「中國留學生事務所」,推薦陳蘭彬、容閎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管理。在上海
設立幼童出洋肄業局,薦舉劉翰清「總理滬局選送事宜」。3月1日,時發腳麻
之症,舌蹇不能語。3月12日,午後散步署西花圃,突發腳麻,曾紀澤扶掖回書
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聞訃,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謚文正。6月25日,
靈柩運抵長沙。7月19日,葬於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次年12月13日,改葬於善
回答者:aloneheejun - 魔法學徒 一級 2-18 17:29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謝謝!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2 個人評價

100% (2) 不好
0% (0)

其他回答共 1 條
曾國藩生平

(作者不詳)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雙峰一個
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
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緊接著創見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
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
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
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謚「文正」。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
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盪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
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
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
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一)少年得志仕途亨通

曾國藩,字伯函,號滌生。1811年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井字鎮荷葉塘的一個
豪門地主家庭。祖輩以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
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滿腹經綸,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
位先輩的愛撫,他們望子成龍心切,便早早地對曾國藩進行封建倫理教育了。曾
國藩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參
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可見他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至1832
年他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階。曾國藩剛28
歲便考中了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
阿的得力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
文淵閣直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
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從文才上
看,曾國藩的仕途暢通是與他好學有關,他學習孜孜不倦,苦讀日夜不息,尤其
在京參加朝考進入庶常館學習後,「日以讀書為業」。勤於求救,不恥下問,博
覽歷史,重視理學,還讀了大量的詩詞古文,才華橫溢,滿腹經綸。官吏中如此
勤奮好學者實不多見。由於他博覽群書,涉獵文獻,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獨特觀
點:如要統治者「內

8. 《欲罪》最新txt全集下載

欲罪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欲罪
作者:聖心鬼叟
悲喜之間
更新時間2011-12-10 16:48:16 字數:3353
「郁悶哪!」張璋怒睜雙目,滿含驚異與不甘,怔怔地看著自己的左手。此時他的左手正死死地抓住一條蛇。
那蛇正哧哧地吐著蛇信,努力地與張璋手上傳出的力道抗爭,上半身左右搖擺,前後伸縮,黃褐色的尾巴圈成一個又一個圈,尾尖以肉眼不可擦的速度抖動著,發出令沙漠人駭然的聲響。
沙漠之蛇——角響尾蛇!
詫異在靈魂的絞痛中曼延,無奈與不甘,甚至有點自嘲的情緒在沉淪中滋生。
難道我堂堂共和國的精英,王牌反恐部隊的指揮官就這樣犧牲在一條蛇的口中?一彈未放,一人未殺!
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張璋看著自己的靈魂離開了軀體,滿腔的不舍卻又無力回天。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張璋靈魂掰開左手手指,放開了角響尾蛇,摸了摸自己心愛的槍,從腰間拿出心愛的七星匕首,還有來到這異國他鄉為那在祖國依欄憑望、翹首以盼的心愛的姑娘買的香水,悲涼之意油然而生。
想想臨行前,自己及戰友的熱血沸騰,請戰書上的壯懷激烈,不曾想還未踏上戰場,就身陷蛇口,這是何種的悲涼?何種的復雜?
正當張璋在思緒萬千之際,一股莫名的漩渦式的吸力自頭頂將其扯入其中,墜入無際的黑暗。
這就是我的一生嗎?不——
「太老爺,老爺,三夫人又暈過去了,這是第三次了。」一個丫環裝束的小姑娘急匆匆地跑進大廳。
大廳內一個年約……
需要別的再問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325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300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255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950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029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681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007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446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411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