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微電影
❶ 額納濟海拔多少米,會有高原反應么
額濟納地域大部海拔高度1200~1400米之間,相對高度50~150米之間,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最低900米。最低點西居延海,海拔820米。不會發生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是因人而異的,因為每個人的耗氧閾值不一樣,耗氧閾值越低,他的耐高原反應就比較好。
一般情況下平原生活的人上到3000米就會有高原反應,耗氧閾值低的人,4000米左右會有高原反應。
而在高原生活的人,他們一般不會有高原反應。
(1)巴彥微電影擴展閱讀:
高原反應的預防
進入高山前應對心理和體質進行適應性鍛煉,如有條件最好在低壓艙內進行間斷性低氧刺激與習服鍛煉,使機體能夠對於由平原轉到高原缺氧環境有某種程度的生理調整。目前認為除了對低氧特別易感者外,階梯式上山是預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穩妥、最安全的方法。
專家建議,初入高山者如需進4000m以上高原時,一般應在2500~3000m處停留2~3天,然後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過600~900m。到達高原後,頭兩天避免飲酒和服用鎮靜催眠葯,避免重體力活動,輕度活動可促使習服。
避免寒冷防凍,注意保溫,主張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飲食。避免煙酒和服用鎮靜催眠葯,保證供給充分液體。上山前使用乙醯唑胺,地塞米松,刺五加,復方黨參,舒必利等葯對預防和減輕急性高原病的症狀可能有效。有器質性疾病、嚴重神經衰弱或呼吸道感染患者,不宜進入高原地區。
❷ 松嫩平原有什麼地理特點
地理位置
松嫩平原在黑龍江省西南部,南以松遼分水嶺為界,北與小興安嶺山脈相連,東西兩面分別與東部山地和大興安嶺接壤。整個平原略呈菱形。松嫩平原與遼河平原由位於長春市附近的侵蝕低丘——松花江、遼河的分水嶺隔開,又合稱為松遼平原,是東北平原的主體。黑龍江省境內面積為10.32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21.61%。松嫩平原在地質構造上是一個凹陷地區,屬於松遼斷陷帶的一部分。凹陷區的西南部現在還在繼續下沉,東北部則有上升現象。
地理環境
地勢
在小興安嶺和東部山地的山前地帶分布著沖積洪積台地,如克山、拜泉、北安一帶的波狀台地,科洛河和訥謨爾河之間的壟崗狀台地,海倫、綏化一帶的平坦傾斜狀台地以及阿什河以東的丘陵狀台地等。海拔高度約200-300米,相對高度30-100米。地表侵蝕比較嚴重,經流水切割,許多地方溝谷縱橫。松嫩平原的這一地區,其組成物質上部為黃土狀亞粘土,下部為砂礫層,地表廣泛發育著黑土。它是在溫帶濕潤的灌叢草甸或中生雜草類草甸植被,黃土狀母質條件下,經特殊草甸化,即黑土化過程作用下形成的。其有機質含量在墾前高達10%以上。腐殖質組成以胡敏酸為主,其與富里酸的比值在表層為1.38-1.6,最高為2。土壤養分豐富,保水、保肥力強,適合多種作物的生長,是黑龍江省主要的農業土壤資源。
在大興安嶺山前地帶多波狀起伏的侵蝕台地,海拔高度約200-250米。相對高度10-30米。台地上多有風化的碎屑物質和屬於第三紀末到第四紀初形成的白土山組地層的粘土,土壤屬侵蝕淋溶型,土層薄,質地粗,呈酸性反應。
嫩江中、下游兩岸,為沙丘覆蓋的沖積平原,沙丘覆蓋在河漫灘及河流兩岸的一、二級階地上,地勢低平,坡降很小。河漫灘寬10多公里。高出河床平水位幾十公分至三、五米不等。組成物質上部為亞砂土,下部為砂礫石。一級階地高出河床平水位10米左右,地面覆蓋物為黃土狀亞粘土和亞砂土。二級階地高出河床平水位30-50米,組成物為黃土狀亞粘土或砂礫層。這一地區地表有風積的砂崗、沙丘、砂壟和波狀砂地。這些土壤雖有可耕性,但漏水漏肥,風蝕嚴重時易埋藏良田,故宜植樹種草,施有機肥,作為林牧用地,不宜墾殖。
氣候
有「北國春城」美譽的長春市,還擁有「國際汽車城」、「綠色食品城」、「科教文化城」、「電影城」等稱號。長春氣候宜人,四季分明:春季較短,乾燥多風;夏季溫熱多雨,炎熱天氣不多;秋高氣爽,日夜溫差大;冬季漫長、寒冷。全國唯一與省名相同的城市「江城」吉林市,則以美麗的山水聞名於世,有著霧凇仙境,滑雪天堂,素有「南有桂林,北有吉林」之說。而以 「糧倉、肉庫、漁鄉、油海」著稱的松原,是1992年建立的新興石油化工城,吉林油田就坐落於此。境內有「三江、一河、一湖」( 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嫩江、拉林河、查干湖),是國內為數不多且沒有完全開發的親水城市、濱江城市。2007年7月23日,國家天文台宣布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命名公報:小行星1997JZ7被正式命名為「松原星」。
地貌
松嫩平原佔全省面積1/3以上,其中耕地面積559萬公頃。土壤肥沃,黑土、黑鈣土佔60%以上。盛產大豆、小麥、玉米、甜菜、亞麻、馬鈴薯等,是黑龍江省和國家的重要商品糧基地,糧食商品率佔30%以上;草場集中,包括齊齊哈爾、甘南、龍江、泰來、杜爾伯特、富裕、林甸、大慶、安達、肇東、肇州、肇源等市縣境內草場,約200餘萬公頃,以羊草、小葉樟、野豌豆、星星草等優勢種草組成的一、二、三等草場面積佔76%,畜牧業發達。石油資源豐富,有全國最大的原油生產基地和全國著名的大慶油區。1992年末總人口2003.0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56.8%;其中農業人口1354.9萬人,約佔全省農業人口的67.7%。
松嫩平原主要由松花江、嫩江沖積而成。松嫩平原上分布有嫩江、訥河、依安、克山、德都、五大連池、北安、克東、拜泉、海倫、綏棱、慶安、綏化、望奎、青岡、明水、富裕、林甸、齊齊哈爾、甘南、龍江、泰來、杜爾伯特、大慶、肇源、肇州、安達、肇東、蘭西、呼蘭、哈爾濱、雙城、五常、阿城、賓縣、巴彥、木蘭等37個市、縣(自治縣)。松嫩平原有耕地559萬公頃,土質肥沃,黑土、黑鈣土佔60%以上,盛產大豆、小麥、玉米、甜菜、亞麻、馬鈴薯等,是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此外,平原草場集中,畜牧業發達,地下石油資源豐富。
松嫩平原中南部是一片較平坦的地區,地表廣泛發育著黑鈣土,有機質含量4-8%,腐殖質組成以胡敏酸為主,代換性鹽基離子以鈣、鎂為主,屬鹽基飽和土壤,除腐殖質層近於中性外,其他各層為微鹼性,PH值8-8.5之間,質地適中,結構良好,是僅次於黑土的宜農土壤,特別適於甜菜、向日葵等經濟作物的生長。
在小興安嶺和東部山地的山前地帶分布著沖積洪積台地,如克山、拜泉、北安一帶的波狀台地,科洛河和訥謨爾河之間的壟崗狀台地,海倫、綏化一帶的平坦傾斜狀台地以及阿什河以東的丘陵狀台地等。海拔高度約200-300米,相對高度30-100米。地表侵蝕比較嚴重,經流水切割,許多地方溝谷縱橫。松嫩平原的這一地區,其組成物質上部為黃土狀亞粘土,下部為砂礫層,地表廣泛發育著黑土。它是在溫帶濕潤的灌叢草甸或中生雜草類草甸植被,黃土狀母質條件下,經特殊草甸化,即黑土化過程作用下形成的。其有機質含量在墾前高達10%以上。腐殖質組成以胡敏酸為主,其與富里酸的比值在表層為1.38-1.6,最高為2。土壤養分豐富,保水、保肥力強,適合多種作物的生長,是黑龍江省主要的農業土壤資源。
在大興安嶺山前地帶多波狀起伏的侵蝕台地,海拔高度約200-250米。相對高度10-30米。台地上多有風化的碎屑物質和屬於第三紀末到第四紀初形成的白土山組地層的粘土,土壤屬侵蝕淋溶型,土層薄,質地粗,呈酸性反應。
嫩江中、下游兩岸,為沙丘覆蓋的沖積平原,沙丘覆蓋在河漫灘及河流兩岸的一、二級階地上,地勢低平,坡降很小。河漫灘寬10多公里。高出河床平水位幾十公分至三、五米不等。組成物質上部為亞砂土,下部為砂礫石。一級階地高出河床平水位10米左右,地面覆蓋物為黃土狀亞粘土和亞砂土。二級階地高出河床平水位30-50米,組成物為黃土狀亞粘土或砂礫層。這一地區地表有風積的砂崗、沙丘、砂壟和波狀砂地。這些土壤雖有可耕性,但漏水漏肥,風蝕嚴重時易埋藏良田,故宜植樹種草,施有機肥,作為林牧用地,不宜墾殖。
❸ 作家張馳的簡歷
張馳(黑龍江省作協作家)
名人微博
筆名魯奇,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六屆全國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學員,黑龍江省作家協會簽約作家,1981年生於黑龍江省巴彥縣,現居哈爾濱,畢業於黑龍江大學新聞專業,文學學士,曾學習五年專業美術,夢想成為一位畫家,卻牽手文學,曾2次考取公務員,從事過雜志編輯、鎮政府幹部、監獄警察等職業,現為公務員。
14歲開始發表作品,酷愛寫作、繪畫、雕刻、設計、倒立、看書、看電影,以創作青春校園小說和懸疑恐怖小說為主,還涉及都市愛情、偵探、魔幻、科幻等,最喜歡的作家有村上春樹、王小波、蘇童、海明威、安妮寶貝等,崇尚小資風格的文風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懸疑推理恐怖小說深受歐美日作家的影響,如斯蒂芬金、阿加莎克里斯蒂、江戶川亂步、森村誠一等;
利用八小時以外的工作和學習之餘寫作,屬於自由散漫、無拘無束的寫作愛好者,半年不寫一個字與半年寫幾十萬字的事例屢見不鮮;善於發現、善於總結、善於自得其樂、善於胡思亂想;性格屬於膽小與勇敢、寡言與豪言、痛苦與快樂並存的矛盾綜合體;作品因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可讀性和懸疑色彩,深受廣大讀者喜愛,被讀者譽為「理想現實與優美童話的完美結合」。
迄今已在《少年文藝》(上海)《男生女生》《青年文摘》《南風》《家庭之友》《少女》《少男少女》《中國校園文學》《故事大王》《科幻畫報》《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等40餘家報刊發表作品近200萬字;
曾獲2002、2003年度上海《少年文藝》好作品獎一等獎
作品入選多種文集、叢書
出版長篇小說七部
「魯奇驚悚小說叢書」:
《鬼發校園》
《會講話的死者》
《冰箱里的女朋友》
海天出版社2004年5月
「幽默校園叢書.魯奇系列」:
《蝴蝶飛出侏羅紀》
《LOVE離我三厘米》
《男生隔壁是女生》
《當老師愛上老師》
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清新校園,紙上微電影」系列
《你是我的羅密歐》
《男生隔壁是女生》
《我是你的朱麗葉》
《愛情離我三厘米》
北嶽文藝出版社,2012年9月(第二版)
《錫紙裙子》陝西人民出版社,即將出版
《獄警手記》中國首部監獄題材長篇懸疑小說,天涯首頁20次置頂推薦,點擊近1000萬,即將出版。
❹ 哈爾濱的歷史
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早在兩萬兩千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里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大約5000年前,哈爾濱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
大約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屬於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布區域。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
金收國元年(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區)建都。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上京重新被立為陪都。元、明時,哈爾濱又成為成吉思汗三弟斡斤家族的領地和奴爾干都司的轄地。
明末清初時期,女真人曾用此城遺存的建築材料在原地修築阿勒楚喀要塞。清朝建立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在阿城設阿拉楚喀副都統,哈爾濱為其所轄,屬於吉林將軍。
清末民初哈爾濱屬於吉林省濱江縣治。清中後期,隨著「京旗移墾」和「開禁放荒」政策的實施,大量滿漢百姓移居哈爾濱地區。
哈爾濱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較早、工人和學生運動比較活躍的城市。民國十二年(1923年),哈爾濱成立東北地區第一個黨組織。
民國十六年(1927年),在哈爾濱召開了東北地區第一次黨代會,並成立滿洲臨時省委。哈爾濱成為黨領導東北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後來抗日斗爭的指揮中心。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哈爾濱從日偽統治下解放,人口70餘萬。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正式建立人民政權,成為全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4)巴彥微電影擴展閱讀:
哈爾濱歷史悠久,不僅薈萃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而且是中外文化融合的名城。哈爾濱文廟、極樂寺與西方古典式建築及造型奇特的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相映成輝。
被世人譽為"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哈爾濱自然風光旖旎,四季分明,多姿多彩,太陽島、東北虎林園、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園、松峰山、二龍山、玉泉狩獵場和亞布力都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哈爾濱還是世界冰雪文化發源地之一,亞布力高山滑雪、兆麟公園冰燈游園會、松花江上冬泳、雪雕、冰雪游樂、一年一度的冰雪大世界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此外,還有馳名中外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每年一屆的中國哈爾濱經濟貿易洽談會。
哈爾濱位於最北端,是我國緯度最高、氣溫最低的大都市。四季分明,冬季漫長寒冷,而夏季則顯得短暫涼爽。
哈爾濱的集中降水期為每年7至8月,集中降雪期為每年11月至次年1月。年平均溫度3.6℃。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為-13.2℃至-24.8℃,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為18.1℃至22.8℃。
3-5月份為春季,易發生春旱和大風,氣溫回升快而且變化無常,升溫或降溫一次可達 10℃左右。6-8月份為夏季,炎熱濕潤多雨,7月份平均氣溫19 ~ 20℃,最高氣溫達38℃。
平均降水量佔全年的60%-70%,由於降水集中,間有暴雨,易發生洪澇災害。9-11月份為秋季,降雨明顯減少,晝夜溫差變幅較大,9月份平均氣溫為10℃。
10月份北部地區已到0℃,南部地區2-4℃。12-次年2月份為冬季,漫長而寒冷乾燥,雪覆大地。1月平均氣溫-15℃ ~ -30℃,最低氣溫曾達 -52.3℃。
❺ 有誰能為我介紹幾本好書讀讀
萬物簡史.
果殼中的宇宙.
時間簡史.
二十四史.
企鵝的腳為什麼不會動.
曾國藩家書.
福爾摩斯探案集.
門薩系列.
本草綱目.
鋼鐵是怎麼煉成的.
論語
全球通史
聖經
物種起源
資治通鑒
社會契約論
夢的解析
性愛與文明
資本論
❻ 巴彥淖爾臨河國泰中影今天有什麼電影
中影國際影城(臨河國泰)1月6日剩餘場次排片:
1、博物館奇妙夜3:16.00,18.00,19.00,20.00,21.00,22.50
2、微愛之漸入佳境:14.30,15.40,17.30,18.30,19.30,21.30
3、智取威虎山:14.50,17.40,20.20,21.50
4、怨靈人偶:19.10,20.50,22.20
5、一步之遙:16.30,20.30
6、十萬個冷笑話:17.10
7、龍騎俠:16.50
8、斑馬總動員:15.30
9、闖堂兔2瘋狂馬戲團:15.10
❼ 作文快樂的一天
在人生的12年中,我有許多快樂的一天,如自己過生日,或給別人過生日,全家一起去遊玩……但我最快樂的一天,還是同巴彥一行人去登我夢寐以求的鏵子山。
7月22日那天,遠在巴彥的三大伯,帶著一車客人來我縣登鏵子山。在爸爸的引領下,大小車輛出發了,一路上我們說說笑笑,很快地來到了鏵子山腳下。鏵子山是由大鏵和二鏵組成的,大鏵撥地而起,直沖雲宵,恰如一個巨人,矗立在萬山之中,正深情地府視著大地,關愛著二鏵,我望著奇峰怪石的大鏵,既想上又不敢上,爸爸似乎明白了我畏懼的心情,便鼓勵我說:「兒子,不要遇到困難就低頭,只要努力,爬得上去的。」望著爸爸那期待的目光,令我增強了信心。我和燕姐、魏叔叔沿著用木頭做的浮橋,向上攀登著,沒走多大一會兒,我們累了,可總也沒有舒適的地方休息,只好繼續走,正當我們要放棄的時候,突然,一塊光滑的大石頭出現在我的面前,我迫不急待向它奔去,坐在石頭上,陣陣微風帶著泥土的芳香,不斷地侵入我的鼻孔,使我感到了一絲絲少有的涼爽。抬頭望去,鬱郁蔥蔥的樹木,千姿態百態,婀娜多姿,筆直參天,在這里沒有五顏六色的小花,也沒有令人饞涎欲滴的野果,只有高大的樹木和厚厚的落葉,伴著遠處傳來鳥兒的歌聲,顯得十分幽靜,猶如仙境一般……,眼前清可見底的泉水,傾泄下來,撞到石頭上,水花四濺,好象是在演奏一曲優美的樂章……。告別了浮橋,我們又沿著用石頭做的階梯繼續向上登,我想走完石梯後,就能到達山頂了,遊人卻告訴我,還要走鐵鏈子路段,我又想打退堂鼓,可回頭看看我們走過的這些路,最終還是鼓起勇氣向上登。到了鐵鏈子路段,我們抓住鐵鏈子,一小步,一小步地向上爬,可石頭太滑,加上鞋底光,我總是滑下來,最後還是魏叔叔把我拉上來的呢,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到達了山頂,雖然很辛苦,但我卻很快樂,因為我終於可以摸到雲朵了,也可以親自問一問白雲姐姐天空是什麼樣子的。眺望遠方,松花江彷彿是一條美麗的銀龍,擺動它那長長的軀體,翻著波浪慢慢地向東流去,太陽照在水面上,就好像多條大白魚,一蹦一擺地在游泳。此時的家鄉,好似人間的仙境、世外的桃園……
通過此次登山,使我深深地懂得了,每個人都是一座山,其實最難攀越的山就是你自己,往上走,哪怕是一小步,也有新高度。
❽ 百家姓中有"天"這個姓氏嗎
天姓不是百家姓。
天姓相傳是黃帝之相天老的後裔。天姓雖古老,分布也較廣泛,但是稀少,屬於稀有姓氏之一。目前天姓人主要分布在河南衛輝、湯陰、鞏縣、浙江上虞、餘姚、廣東順德、四川中江、安徽淮南、台灣高雄、河北樂亭、香河、江西寧都等地,其他地方也偶見此姓。
天姓介紹
北齊高祖又曾聚集儒生討論儒家經典,眾人論辯經義,十分熱烈。石動筩最後到場,問一個在場的博士官:「先生,天姓什麼?」博士答道:「天姓高。」動筩說:「皇上姓高,天必姓高,你這是因襲前人的說法,算不上新義。經書上自有天姓,先生可以引用儒經之文,不須借用舊說。」博士問:「不知哪部經書上講過天姓?」動筩道:「看來先生全不讀經,連《孝經》也未見過。天本來姓『也』。先生難道沒見到《孝經》上說:『父子之道,天性也。』這豈不是天的姓?」——舊題隋·侯白《啟顏錄》
姓氏淵源
中國百家姓之一,相傳黃帝之相天老的後裔。亦見《姓苑》。
姓氏郡望
秦漢以後,隨著家族的繁衍遷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緣論親疏的文化內涵逐漸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貴賤的內涵成了姓氏文化最為突出的特點。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並以此而別於其他的同姓族人。歷代的姓氏書中,其中有一類是以論地望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論》和南朝劉孝標的《世說新語》)。《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個姓氏前面註明了「郡望」。如魏晉至隋唐在我國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范陽(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帶)盧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帶)崔氏,滎陽(今河南省鄭州一帶)鄭氏,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帶)王氏。「郡」是由春秋戰國到秦代幾百年間逐漸形成的地方行政區劃。春秋時,秦、晉、楚等國有邊地設縣,後逐漸在內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後,各國開始在邊地設郡,面積較縣為大。戰國地在郡下設縣,逐漸形成縣統於郡的兩級行政區劃制。秦統一中國後,分全國為36郡,後增加到40多郡,郡下設縣。郡、縣長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權組織的一部分。漢至隋唐繼承了秦代的郡縣制,但是具體的郡縣劃分有所不同。隋唐時代,往往州、郡的名稱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數時期稱「州」不稱「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區劃已經作廢。但「郡望」作為專指某些地域某一名門望族的習慣用語,卻保留下來。並與門閥制度緊密相連,在封建社會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沿用不衰。
所謂門閥,亦即門第閥閱,指封建社會世代顯貴,影響大,權威高的姓族家門。這些所謂「高門大姓」一般地說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權威和聲望自然造成,一旦形成則顯赫無比,十分威嚴,並世代傳承。有時官方尚作明確規定,宣稱某稱為望族大姓,甚至具體劃分姓族等級,確定門閥序列,各姓族權益的地位不等,這就是所謂的門閥制度。 門閥制度始於西漢,漢代劉氏皇族引經據典,論證其為帝堯之後,是高貴的血統,聲稱他們天生是要稱王做帝的。東漢時期,門第等級觀念已十分盛行,門閥制度初步形成。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親屬往往高官厚祿,數世不衰,如弘農華陰楊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汝南平輿許氏三世三人官居三公等,皆成為當時令人稱羨的高門望族。 由於某一姓氏的姓源或發祥、聚集、變遷之地非止一處,於是一姓常常不止一個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個郡望為主,以區別主從及尊卑。
在門閥制度盛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與高門望族相比,門第較低,家世不顯的家族則被稱為「寒門」、「庶族」。他們即使也有一定的土地、財產,其成員也有入仕的機會,但總的說來,他們在政治生活中極受壓抑,其社會地位也無法與門閥士族相比。當時用以銓選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正是這種門閥制度的集中表現。所謂「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據門閥家世、才行品德,由各地「中正官」採納鄉里輿論,將人才分為九個等級進行推選,以任用官吏。但是,以家族為基礎而盤踞於地方的門閥士族,很快就壟斷了薦舉權,其結果便是只論門閥家世,不論才行品。出身於名門望族的「衣冠子弟」,即便無才無德,總被列為上品優先入仕,得授清貴之職,而出身孤寒的庶族子弟,即便才德超群,也被列為下品,即使入仕,也只可能就任士族所不屑的卑微之職,以致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門閥士族不僅各自控制地方權力,同時還左右朝政,國家法令又明文規定士族有蔭族、襲爵、免役等多種特權。士、庶這間有嚴格的區別,所謂「士庶之別,國之章也」。士族自視甚高,不與庶族通婚。如有士族與庶族通婚,或就任一般由庶族人所擔任的官職,稱為「婚宦失類」,是十分恥辱的事,會因此而受到排擠和嘲諷。在門閥制度下,不僅士庶界限十分嚴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貴賤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團中不同郡望、堂號的宗族也有貴賤、尊卑之分。唐代柳芳在其《氏族論》中對此作了明確的論述:在南北朝時,「過江則為僑姓」,王、謝、袁、蕭為大;東南則為「吳姓」,姚、王為大;山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關中亦為「郡姓」,韋、裴、柳、薛、楊、杜首之;代北則為「虜姓」,元、長孫、宇文、於、陸、源、竇首之。以上「僑姓、吳姓、郡姓、虜姓」合稱「四姓」,「舉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選」。
即使在上述「四姓」中,也因門第閥閱而有等級高下之分:凡三世有位居三公者為「膏粱」,有令、仆(射)者為「華腴」,有尚書、領、護以上者為「甲姓」,有九卿若方伯者為「乙姓」,有散騎常侍,太中大夫者為「丙姓」,有吏部正副郎者為「丁姓」。為維護、推行門閥制度,載錄門第、區別族系的譜牒之學因而十分盛行。在南朝劉孝標所注的《世說新語》中,引證的家譜、家傳達數十種之多。這種別貴賤、分士庶的門閥制度,不僅的魏晉南北朝時十分流行,而且影響深遠,成為維護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准則習俗。南宋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對此有一段十分精闢的論述:「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簿狀,家之婚姻必有譜系。歷代並有圖譜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譜事」,以便使「貴有常尊,賤有等威」。在封建社會里,最尊貴的姓氏是皇帝的姓,稱為「國姓」。皇帝對有功的臣僚賜「國姓」以示褒揚,接受賜姓者無不以此為榮。
隋朝開始創立並實行開科取士,任官選吏不全論出身,貴庶子弟一律同視,使至魏晉以來的世家大族失去了政治特權。到宋代,郡的行政區劃已經取消,《百家姓》中所標明的「郡望」,乃是沿襲魏晉至隋唐時期所形成的名門望族的地理分布。但由於長期形成的以姓氏、郡望標明出身門第貴賤和社會地位的影響,以郡望標注姓氏的習俗,仍然十分盛行。清王士禎《池北偶談》雲:「唐人好標望族,如王則太原,鄭則滎陽,李則隴西、贊皇、杜則京兆,姚則吳興,張則清河,崔則博陵之類,雖傳志之文亦然。」這里王氏說到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由於唐代士人好標郡望、多題郡望,以官方修史亦不詳細考辨人物多家鄉籍貫,而姑且題署郡望了事,時風所在,竟成為所謂修史之「原則」,造成了歷史人物籍貫的極大混亂。唐著名史學家劉知幾對此制頗為不滿,他曾參與纂修國史,在寫李義琰傳的時候,因為義琰家住魏州昌樂,已有三代之久,所以如實寫道:「義琰,魏州昌樂人也。」結果監修官竟指責他違背了寫史原則,要他照李氏郡望改為「隴西成紀人」(事見《史通·邑里》)。
劉漢王朝時就明文規定,凡劉姓之人就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級官吏的待遇。李唐王朝的編修姓氏書中,也明文規定了姓氏尊卑的排列。唐貞觀十二年,吏部尚書高士廉奉詔撰修《氏族志》時,因沿襲魏晉南北朝舊例,以山東崔姓為第一,皇族李姓為第二,唐太宗大怒,親自出面干涉,改李姓為第一,外戚之姓為第二,崔姓降為第三。武則天執政時,修纂《姓氏錄》,改武姓為第一。
唐時,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和太原王氏,並稱「五姓七族」,門第最為清高。子女婚嫁首重門第。即使身為宰相的李義府也因不屬「五姓七族」中之望族,在為其子向山東崔氏求婚時,也遭精通拒絕。最能說明姓氏貴賤,而且一直流傳至今影響深遠的姓氏書,當數宋朝編撰的《百家姓》。《百家姓》的前八姓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趙姓是國姓,當然位居傍首,錢為吳越王之姓,其餘六姓為皇後外戚之姓。門閥制度下,姓氏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婚姻問題,以至前途命運。甚至連日常交往、場面坐次亦明確有別,西晉文學家左思在《詠史》詩中曾對這種不合理現象做了尖銳的批評,詩曰:「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草。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沈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詩中「金張」指西漢宣帝時的權貴金日磾和張安世,他們的後代憑著祖先的世業,七代為漢室高官。而奇偉多才的馮唐(即詩中之「馮公」)卻因出身微門,竟一生屈於人下,不能展露其才。
這種以地望明貴賤的現象,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姓氏延續了古代以氏論貴賤的傳統;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發展繁衍的過程中,有了一個比較清晰可尋的主流與支流脈絡。歷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個郡望,說明它們是由古代同一個或幾個「根」上在不同的時期衍生出來的「分支」、旁系而已。
宋代人亦常以郡望自標,比如,劉攽有兩種著作分別題為《彭城集》和《中山詩話》,這里,彭城和中山均為劉氏郡望,並非其人籍貫,劉攽之籍貫在臨川新喻(今江西新余)。姚鉉本是廬州人,卻自稱其是「吳興姚氏」之後。
明清時人也不乏標識郡望之例。如,明代鄭真本是浙江鄞縣人,其別集卻題為《滎陽外史集》,滎陽者,鄭氏郡望也。清代薛雪,蘇州人,卻自題郡望曰「河東」。
郡望現象到現在尚不絕跡,歸因於人們的尋根念祖的觀念意識。現在人們還很重視自己姓氏的來歷和郡望,特別是現代寓居異國他鄉的華人,大都把自己的姓氏、郡望、家譜視為命根子,常常以同姓、同郡望來聯宗認親。據資料統計,在當今台灣2200萬人口中,漢族佔96.4%以上,幾乎每一個姓氏都保留著傳統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對故土先人的眷戀之情。台灣同胞每遇紅白之事,多在門前懸掛標有郡望的燈籠,以示世人。尤其近年來隨著全球尋根熱的興起,海外炎黃子孫紛紛歸國,旅遊觀光,尋根問祖。姓氏郡望成為他們追尋家世淵源,謁祖朝宗的重要依據。「姓氏郡望」這一傳統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團結海內外炎黃子孫,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等方面,仍具有現實的意義。
我國姓氏中郡望堂號最多的是張姓,有43望之多,此外王姓也有32望。然而,今天的張姓則習慣稱16望,即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犍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內、高平、百忍、金鑒。其中,除最後兩個是堂號外,其餘14個全是郡望;王姓則稱23望,即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平、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三槐、開閩,其中三槐、開閩是堂號。由於張、王二姓歷來就是我國的大姓,其郡望堂號也要較其他姓氏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