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電影教案
1. 幼兒園小班教案《我來當媽媽》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學會穿脫衣服的方法。 2.培養幼兒自理能力,增強自我服務和幫助他人的意識。 [活動准備] 故事《秋克的故事》,衣服(開衫,套頭衫)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教師講述故事——《秋克的故事》 2.師幼共同討論,認為秋克的做法不對。 3.鼓勵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學習自己解決遇到的問題。 4.教師提出問題:「穿脫衣服應該自己做還是需要他人幫助?」 5.今天我們學習如何穿脫衣服。 二、學習穿脫衣服的方法。 1.教師展示衣服(開衫),帶領幼兒認識衣服的領子,袖子,扣子,底邊和衣服的里外。 2.教師展示穿脫衣服的方法。(邊示範邊講解) 1)穿開衫「蓋被子」就將衣服頂在頭上;「小老鼠出洞」兩只手分別從袖筒中伸出來;底邊對齊扣扣子(從下到上)。脫開衫;「解扣子」「小老鼠出洞」衣服放平整。 2)穿套頭衫:「寶寶鑽進大洞洞,腦袋鑽進中洞洞,小手伸進小洞洞」;兩手抓住衣服的邊,將頭套進衣服內。脫衣時,「小手出小洞洞,腦袋鑽出中洞洞」,整理好衣服。 三、穿衣服比賽 教師在每位小朋友的小椅子上分別放一件套頭衫和一件開衫,請幼兒跑到小椅子旁邊迅速穿衣服,先穿完的小朋友舉手示意教師,然後教師讓大家說一說哪個小朋友穿衣服方法正確?哪個小朋友穿得最整齊。 四、游戲:《我來做媽媽》 1.把幼兒分為兩組,一組做「媽媽」,一組做「寶寶」 2.進行「媽媽」為「寶寶」穿衣服的游戲。 3.轉換角色游戲重新進行。 [活動延伸] 1.平時指導幼兒正確穿脫衣服。 2.在娃娃家投放娃娃和符合節令的衣服,讓小朋友扮演「爸爸」或「媽媽」,幫助「孩子」穿脫衣服。 3.請家長指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獨立的穿脫衣服,能夠將衣服穿戴整齊。 [活動反思] 1、經過教學活動和平時的引導,幼兒都能主動的自己穿脫衣服,有部分幼兒穿的不整齊,今後家園配合,逐漸提高。 2、穿衣訓練,使幼兒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提高了他們的自理能力;同時,特別是游戲《我來做媽媽》,滲透幫助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體驗做媽媽的辛苦,從而產生不再麻煩媽媽的想法。 附:秋克的故事 秋克要去看外婆,媽媽怕他肚子餓,在他口袋裡放了兩個煮雞蛋,讓他在路上吃。 走了一會,秋克的鞋帶散開了。他走回家,叫媽媽幫他繫上,系好鞋帶,跨著大步走了一會,秋克想起該吃雞蛋了,有走回家,叫媽媽幫助剝雞蛋。吃了雞蛋,秋克大步走過電影院。嘩!下雨了。秋克沒帶傘,又回家去拿。 媽媽幫秋克換上干凈的衣服,撐著傘在路上走著。沒過多久,雨停了,太陽出來了。秋克抬頭看天空,腳一滑,又摔倒了,秋克爬起來,一陣風似的跑回家:「媽媽!我在外婆家樓下摔倒了!」 [設計意圖] 陽春三月好天氣,這個季節孩子入園、離園時需加外套。我班大部分孩子沒有積極主動自己穿脫衣服的意識,而是需要老師或家長幫助;個別孩子吃飯需要老師喂;鞋子穿不好……。他(她)們的年齡四周歲左右,應該培養他們自理能力,教育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 中班智力游戲奇妙的小電影教案
1.鞏固幼兒對數的概念。
2.培養幼兒靈敏和做事認真的習慣。
3.發展幼兒的觸覺、注意力和記憶力。
二.活動准備:
幼兒分成若干小組,每一小組站成一排或者一個圓圈。
3. 電影《讀書的孩子》有感教案怎麼寫
《念書的孩子》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關於一個留守兒童路開的故事。觀看電影時,周圍有許多同學都被感動地哭了,我也哭了四次:第一次是爺爺吃喜酒忘了開開,當路開找到爺爺並抱住他時,我哭了;第二次是爺爺煤氣中毒,被醫生救活,開開抱著爺爺哭了,我也哭了;第三次是爺爺離開了人世,開開悲痛不已,我留下了心酸的眼淚;第四次是爸爸把開開帶到城裡上學,把小膽兒留下了,可是小膽兒一直追著大巴車,我被小膽兒的人情味深深打動,就又哭了。開開很愛學習,經常給爺爺念書,雖然他經常把字讀錯,但是他認真專心給爺爺讀書的態度,深深地打動了我,爺爺從中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和安慰。回到家後,我把我和路開對比了一下,覺得我比路開生活幸福多了,熱了冷了就開空調,餓了就有可口的飯菜吃,而且還有手機、點讀機,同時又有爸爸媽媽陪伴在身旁,沉浸在父愛母愛之中……所以,我今後決心好好向路開學習,珍惜我所處的優越條件,把學習成績提上去,不辜負社會、老師、家長對我的期待。今天,老師帶領我們看了一部感人的電影《念書的孩子》。主人公是一個內心孤獨,需要關懷、勇敢頑強的九歲男孩——路開。他是一名留守兒童,誓死陪伴他的是一隻名叫「小膽兒」的狗。看著這部電影,我一次又一次地落下了眼淚。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跟開開比起來我們已經很幸福了,難道我們還不知足嗎?每當我看見一個個孩子盛氣凌人,每天被家長寵著慣著,都不理解我們的生活已經很好了。仍然,一會兒要這一會兒要那,家長為了哄你,讓你開心,才迫不得已買一些沒用的東西,可開開呢?他什麼都不要,只求獲得父母的愛和上大學的機會,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當老師念到開開的作文時,我明白了「小但兒」對他是多麼重要,寧可放棄去城裡上學的機會,也不要拋棄「小膽兒」。可他的父母不懂得開開心裡想什麼,不懂得小膽兒在開開心中的位置,不懂得開開和小膽兒之間深厚的友情。家長們,你們揣摩過這些孩子的內心真正想要什麼嗎?你們只知道忙東忙西。當一個孩子在屋裡面對黑夜,面對孤燈,心裡有多麼害怕,你們不知道,你們只知道給孩子買好東西,我們寧可不要這種愛,我們只要你們抽出時間跟我們玩耍學習,我們就很滿足了。當燈光亮起來時,我的眼睛被猛刺了一下,隨著我的心也跟著痛起來,我一回憶起電影的畫面,那感人肺腑的故事,那個孤獨的開開和他的「小膽兒」,我的眼淚就會悄然無聲的落下來。我們真的要學會關懷,學會理解,理解萬歲。
4. 三年級下冊《電影院》的教案怎麼樣寫
《電影院》教學設計
【指導思想】
1.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課堂教學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切入點,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學習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驗到應用數學解決生活問題的成功和快樂。
2.重視知識遷移,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識的遷移作用,通過比較,溝通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積極引導學生通過「想一想」「算一算」「趣味練習」等系列活動促進知識的遷移,形成基本的計算能力。在學生交流演算法的活動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在探索估算與計算方法的活動中,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在此基礎上,產生交流的渴望;在交流各自估算策略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體驗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3.加強估算意識的培養,提倡演算法多樣化
《標准》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徵,允許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鼓勵學生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讓每個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進行估算。這樣的教學既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又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到不同的數學,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學目標〗
1.結合「電影院」的具體情境,進一步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有進位)的計算方法。
2.對兩位數乘兩位數(有進位)能進行估算和計算,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學習及與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豐富的情感體驗,感知數學的價值,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材分析〗
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是建立在上節課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演算法,以及對乘法的進位也有一定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演算法。本節課主要通過「電影院」這一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引導學生觀察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讓學生在經歷具體的活動中,拓展學生的思維,體驗演算法策略的多樣化,進一步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有進位)的演算法。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屬於鎮級小學,與本鎮其他小學相比,教學設施較為先進;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家長文化水平不高,比較重視對學生的教育。課改教師具有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經過三年的課改實驗,學生思維活躍,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並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較強的實踐能力;能結合具體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已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對處理乘法的進位,也有一定的經驗,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進一步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演算法。
〖課堂實錄〗
課前交流
同學們看過電影嗎?喜歡看嗎?今天,老師就帶大家去電影院看一看。
(課件出示電影院)
(一)創設情境
師:認真觀察,說一說你從中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我知道有500人去看電影;還知道笑笑說,這是21排26號,是最後一個座位。
師:同學們想一想,笑笑說的話是什麼意思?
生:這個影院有21排,每排有26個座位。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生1:500人看電影,電影院的座位夠嗎?
生2:這個電影院一共有多少個座位?
師: 同學們提出的問題真棒!請大家解決第一個問題,並把自己的想法說給組內的小夥伴聽。
(教師巡視並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去。)
(二)引導探究
1.估一估
師:電影院的座位夠嗎?你們是怎樣估算的?哪個小組的同學來匯報一下?
(1)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2)學生組內討論時,教師參與到小組中,傾聽學生的不同見解,對學生的各種策略做到心中有數,再組織學生匯報,全班交流。
生1:20×25=500。 假如是20排,每排25個座位,能坐500人;那麼有21排,每排26個座位,能坐的人數大於500,所以夠。
生2:20×26=520。假如20排,每排26個座位,能坐520人,520大於500,所以夠。
生3:21×25 =525。因為20排,每排25個座位,就能坐500人,再加上一排25人是525人,525大於500,所以夠。
師:通過交流,我們又學到了許多估算的方法。現在,我們再來解決第二個問題。
2.算一算
師:這個電影院一共有多少個座位?請同學們獨立列式,解決問題。
(1)學生自主探索,獨立解決。
(2)組內交流。把自己的演算法說給組內的小夥伴聽。
(教師巡視了解學生討論交流的具體情況,並及時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掌握其中一種演算法就可以了。)
(3)小組長匯報,教師講評。
師小結:請大家觀察以上幾種演算法,掌握用豎式計算的方法,特別是用豎式計算時,同學們要注意進位的演算法。
3.趣味練習
師:我為同學們准備了幾道題,想看一看大家的計算水平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不是又有新的提高。
(1)試一試
24×28 5×36 35×43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講評,教師重點指出:5×36除了用口算方法以外,還可以交換乘數的位置後用豎式計算。)
(2)搶算(教師讀算式,學生搶答。)
6×30 16×70 30×12 7×90
60×7 25×60 35×20 50×12
(3)教材32頁第3,4題(滲透思想教育)
師:第3題,你能獨立完成嗎?
(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教師巡視指導。集體訂正時,注意學生對問題的語言表述,並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師:我們國家的部分地區正面臨著嚴重的缺水問題,最近北京市用水管理部門明確指出規范市民的用水制度,目的就是為了節約用水。那麼,大家想一想,要節約每一滴水,我們小學生應該怎樣做?
生1:洗完手立即把水龍頭關掉。
生2:看到有浪費水的現象及時勸阻,並講明原因。
(4)算一算
38×12 32×16 61×34 38×25
56×24 37×18 42×28 18×23
師: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
A.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完成,然後小組長組織在組內核對,並作好記錄。
B.小組長匯報組員的完成情況。
C.教師巡視並指導個別學生,針對共性問題,組織集體講評。
〖教學反思〗
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對學生的評價應該貫穿整堂課的始終,特別是對個別學生的奇思妙想,教師應該及時運用鼓勵性的語言進行評價,使學生不斷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品嘗成功的快樂。
5. 不受歡迎的丁丁小康軒教案
教案教案,切莫太教條,特別是對於大學生來講。
建議你根據所講的科目,制定針對性的教案:
如果是文科性質的課,教案只要提綱式的,不能教條,應該發散一點。剩下的部分要臨場發揮,所謂的臨場發揮也是根據你的經驗來,如果你特別能講,特別能白活,就不要特多准備;反之,你可以給自己一些關鍵詞、句式的提示,作為臨場發揮的指引;
如果是理科性質的課,要想講的生動有趣,有吸引力,有點難度,就需要你自己對知識點吃得很透,能夠融會貫通,又能循循善誘,教案就要准備得充分,邏輯性強,知識也要連貫,學生更容易理解。
當然,受眾也很關鍵,所以還有一種方式是問聽課的同學,覺得怎麼講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不斷修訂自己的教案。
好的教案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好比電影劇本一樣!
以上純粹個人意見,不是抄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6. 茉莉香片內容教案
鮑昌寶;吳丹鳳
《茉莉香片》在張愛玲的小說中具有獨特的異類地位,她以男性敘述主角設置文本結構與敘事技巧,在聶傳慶這個童男的視角與張愛玲的全知全能敘事態勢中,性別的政治性被有意識凸現出來,體現了作家心靈、作品內涵及文本技巧互相糾結的張力。
7. 小學生怎樣寫電影觀後感教學設計
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准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裡?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