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縣微電影
㈠ 400字作文:電影《白求恩大夫》觀有感
看完《白求恩大夫》這部電影,我深深地被白求恩大夫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尚品質打動了。
一次,戰士們打了個大勝仗。他們從敵人手裡奪回了很多食品和武器,並把這些戰利品送一些給了白求恩大夫。白求恩接過箱子,首先尋找的是葯品,最後,他找出了兩瓶煉乳。
「啊!這次我有奶油吃了!」白求恩見了自己最喜歡吃的煉乳高興地大笑,是啊,他離開自己的祖國那麼久了,每天和八路軍一起吃山葯蛋,這兩瓶煉乳真是令他太高興了。只見白大夫又想了一會兒,連鞋子也沒穿就打著赤腳,踩著石頭跑了。翻譯和衛士都不解地望著他。白求恩跑到廚房,吧煉乳倒進杯子里放在火上煮熱,在把雞蛋加進去,用勺子攪拌一會兒。
老廚師見了,勸他說:「要吃東西就說嘛!老是自己搞,真拿你沒辦法!唉!」白求恩也沒說什麼,拿著杯子走出去了。老廚師覺得有點不對頭,便悄悄地跟在白求恩的後面。只見白求恩,推開病房的門走進去。去廚房站在窗下,透過玻璃清楚地看見白求恩吧煉乳一口一口的為給一個姓徐的戰士吃,他感動地熱淚盈眶。這時,我的眼淚也在眼眶裡打轉,感覺馬上就要落下來一樣,這實在是太感人了。白大夫呀!你日日夜夜地操勞,你更需要營養啊!
白求恩是一位外國醫生,他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幫助中國抗日,為的是什麼?他寧願自己餓著,把自己最喜歡,最需要的食品給傷員吃,這又為的是什麼?這是一種高尚的國際主義精神,這是一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奉獻精神!
看完這部電影,我深受感動,這位白求恩大夫真的很偉大,以後我也要向他學習,多做一些對別人有利的事情,以後也多為祖國做一些貢獻!
最近,我觀看了電影《白求恩大夫》,一個外國人,一位高尚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毫無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我。
白求恩全名諾爾曼.白求恩,1890年3月4日出生於加拿大略省的格雷文赫斯特鎮。1938年來到中國革命根據地延安,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逝世。他將一生都貢獻給了革命事業,並為醫學界作出了巨大貢獻。
他從加拿大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在當時的醫學落後的中國,在艱苦的戰爭年代,毅然決定上戰場,當一名戰地醫生,並把自己的餘生都獻給了中國。他對傷員極其負責,當護士碰疼傷員時,白求恩很生氣地說:「這不是木頭。」推開了護士,自己小心地給傷員解綳帶,一面問「孩子,疼嗎?」。當病人急需輸血時,他毫不猶豫挽起袖子,「抽我的吧,我是O型血。」他對工作認真負責的精神,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啊。學習是我的本職工作,我一定要學習他的這種精神,努力學好本領,為祖國、為社會做出貢獻。
白求恩最後死於為戰士手術中,手指受傷感染,卻堅持工作,因敗血症而逝世。他認真工作到了忘我的境界,他無私的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正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少的,我們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沒有吃過苦,一直都是被呵護著長大,起碼的關心身邊的家人的行動都沒有,怎麼會關心家人以外的人呢?
「他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做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於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毛澤東主席的這番評論,深刻精闢的總結了白求恩的精神是永不隕落,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他離當下已經很遠很遠了,他離當下的中國人又很近很近......
當我看了《白求恩大夫》的時候,我才知道白求恩是一個非常偉大高尚的人,我們要學習他那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和他對技術精益求精的品質.
白求恩對工作是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是極端的熱忱,對技術又是精益求精,白求恩的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出了他對人民對同志都是無微不至.
他不像有些人,對工作不負責任,拈輕怕重,把重擔子推給別人,自己挑輕的,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後再替別人打算,出了一點力就覺得自己了不起,喜歡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對同志對人民不是滿腔熱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關心,麻木不仁,像現在的社會,大多數都是這樣的人,我從小到大,從來都沒有見到過像白求恩這樣的大好人,除了自己的家人之外.
就拿我班的同學來和他相比的話,我班像白求恩這樣的人真是寥寥無幾,我班的每個同學都是為了自己過的好就可以了,根本不會去管別人,我也是其中的一個,都是先替自己打算,然後再替別人打算,我們的老師常常教我們要助人為樂,我們幫助了別人的忙,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當我讀了這篇《白求恩大夫》的時候,我在想,我們根本就不能和白求恩相比.
我們學習了這篇《白求恩大夫》時,有很多同學都要學習白求恩這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這種精神和對技術精益求精的這種高尚的品質.
白求恩五十多歲了,他還為人民為同志做了這么多的事,白求恩在整個八路軍醫務系統中,他的技術很高明的,這對於一班見異思遷的人,對於一班鄙薄技術工作為不足道,以為無出路的人,也是一個極好的教訓.
像白求恩這種高尚的人格,純粹的品質,真是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大家還要學習白求恩那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你根據這個參考參考吧
㈡ 請列舉民族英烈的故事
1、鄧世昌
1952年10月14日,聯合國軍開始向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嶺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發動瘋狂進攻。上甘嶺位於五聖山上,是志願軍中線的大門,也是扎進聯合國軍心窩的一把鋼刀。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高地上,聯合國軍動用兩個師的兵力,在飛機、坦克、大炮的配合下,連續發動了進攻。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
1952年10月19日晚,黃繼光所在的第2營奉命向上甘嶺右翼597.9高地反擊,必須在天亮前佔領陣地,為整個反擊戰的勝利奠定基礎。聯合國軍設在山頂上的集團火力點,壓制住志願軍反擊部隊不能前進。營參謀長命令第6連組織爆破組炸掉它。
第6連向敵軍發起五次沖鋒,未能摧毀敵軍火力點,而且一個又一個戰友倒下去。這時離天亮只有40多分鍾了。時間就是生命。在這關鍵時刻,站在營參謀長身旁的黃繼光挺身而出。他掏出早已寫好的決心書交給參謀長,懇切地說:"把任務交給我吧,只要我有一口氣,保證完成任務"。黃繼光在決心書上寫道「堅決完成上級交
給的一切任務,爭取立功當英雄,爭取入黨」。營參謀長轉過身,沉思片刻,面對黃繼光堅定地說:"黃繼光,這次任務就交給你。我任命你為第6連第6班代理班長,一定要完成任務。"參謀長當即任命黃繼光為6班班長。
黃繼光接受任務後,立即提上手雷,帶領兩名戰士向敵軍的火力點爬去。他們在照明彈的亮光下巧妙地前進,當離敵軍火力點只有三四十米時,一名戰士犧牲,另一名戰士負重傷。黃繼光的左臂被打穿,血流如柱,面對敵人的猛烈掃射,他毫無畏懼,忍著傷痛,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敵軍火力點前進。
在距敵軍火力點八九米的時候,他舉起右手將手雷接連投向敵軍,但由於火力點太大,只炸毀了半邊,當部隊趁勢發起沖擊時,殘存地堡內的機槍又突然瘋狂掃射,志願軍反擊部隊的沖鋒受到阻止。這時,黃繼光再次負傷倒下。
天就要亮了,這時黃繼光身邊已無彈葯,身體又多處受傷,他頑強爬向火力點,沖著敵軍狂噴火舌的槍口,挺起胸膛,張開雙臂,撲了上去。
剎時,敵軍正在噴吐的火舌熄滅,正在吼叫的機槍啞然失聲。黃繼光用年輕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勝利前進的道路。在黃繼光英雄壯舉的激勵下,部隊高喊著"沖啊!為黃繼光報仇!"踏著黃繼光爬行過的道路,很快佔領了陣地,全殲守軍兩個營。
㈢ 145位王姓名人是誰
王嬙,就是王昭君,西漢元帝時宮女。生卒年月不詳,約生活在公元前1世紀下半葉。字嬙,晉人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妃,又作明君。南郡秭歸(今湖北秭歸)人。元帝時被選入後宮。竟寧元年(前33)入匈奴和親。
王莽(前45-後23),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字巨君,漢元帝皇後侄。公元8年代漢稱帝,國號新,公元23年在綠林軍攻入長安時被殺。
王充(27-約97),東漢思想家。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少時受業洛陽太學,師事班彪。歷任縣、郡功曹,州從事、治中等職,後辭官家居。漢章帝曾特詔公車徵聘,因病未行。晚年生活潦倒。王充在哲學上認為物質性的「元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元素,否定天人感應說。在倫理思想上認為道德起源於人類物質生活的進步。主張人性有善有惡,但強調人性可以通過教育而改變。王充是先秦以後對中國古代邏輯有貢獻的思想家,他較全面地闡述了論證問題,提出基本論證規則是:切忌「失之所對」,偷換概念,轉移論題;不能「首尾相違」,自相矛盾;要文顯言明,「言無不可曉,指無不可睹」。著有《譏俗》、《政務》、《論衡》、《養性》,僅存《論衡》。其思想對以後唯物主義思想的發展很有影響。
王符(約85-162),東漢哲學家。位元組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人。一生未仕,隱居著述。在認識論上反對聖人先知說,強調「國以民為基」。在經濟方面提出富民說,認為農、工、商各有其本末,在中國經濟思想史上影響很大。著有《潛夫論》等。
王祥(184-268),晉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字休徵。漢末,隱居廬江(治今安徽舒城)二十年。後任溫(今河南溫縣西南)令,累遷大司農、司空、太尉。晉代魏,官至太保。事後母孝,民間有王祥卧鯉求冰故事。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自幼學習書法,曾師從衛鑠,後遍學眾家,在漢魏質朴淳厚書風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創造出一種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書風。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被譽為「書聖」。真跡無存,唯有唐人雙鉤廓填的行書《姨母》、《奉橘》、《喪亂》、《孔侍中》及草書《初月帖》等。王羲之亦長於文學,原有文集10卷,已佚,明人輯有《王右軍集》2卷,見於《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王獻之(344-386),東晉書法家。字子敬。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羲之第七子。曾任中書令,為新安公主駙馬。自幼隨父學習書法,後又師法張芝草書,形成自己獨特書風。擅長各種書體,尤精於行草書,書風筆跡流澤,婉轉妍媚,為世人所重,與其父並稱二王。書法墨跡傳至今日的有行草書《鴨頭丸帖》、《中秋帖》、行楷書《廿九日帖》及小楷刻本《十三行》等。
王通(584-617),隋哲學家。字仲淹,門人私謚曰「文中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主張儒、佛、道三教合一,基本立足點則為儒學。著有《中學》,亦稱《文中子》。
王勃(650-676),唐文學家。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應舉及第。「初唐四傑」之一。其詩風格較為清新,其文以《滕王閣序》較為有名。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王維(701-761,一作698-759),唐詩人、畫家。字摩詰。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其父遷家蒲州(今山西永濟)。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以尚書右丞終,世稱王右丞。王維詩多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閑居生活中閑逸蕭散的情趣。或靜謐恬淡,或氣象蕭索,或幽寂冷清,表現了詩人對現實漠不關心甚至禪學寂滅的思想情緒。加之藝術技巧很高,頗為後人所推崇。王維精於繪畫,能將詩歌與繪畫相互溝通,被蘇軾譽之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能作人物、佛像,尤以水墨山水為人稱許。王維生前及後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詩佛」的美稱。歷代編注其集很多,明顧起經《類箋唐王右丞詩集》10卷(後附文集4卷)是現存最早注本。清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是迄今較好的注本。
王建(約767-約830),唐詩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出身微寒。大歷進士。擅長樂府詩,與張籍齊名。著有《宮詞》一百首。有《王司馬集》。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歷進士。神宗熙寧二年(1069)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復相後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於熙寧九年第二次辭相,從此閑居江寧府。封荊國公,世稱荊公。卒謚文。在哲學思想方面是傳統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洪範傳》、《老子注》是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後者已散佚。文章以論說見長,列於唐宋八大家。詩歌方面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現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周官新義》殘卷等。
王詵(1037-?),北宋畫家。字晉卿,太原(今屬山西)人,居開封。妻英宗女蜀國公主,為駙馬都尉。家有寶繪堂,收藏歷代書畫。工詩詞,善書法,尤精山水。有「不古不今,自成一家」之評。
王恂(1235-1281),元代中山唐縣(今屬河北)人。字敬甫。精通歷算之學,與郭守敬等編制《授時歷》,提出「招差法」及「弧矢割圓術」等。
王冕(1287-1359),元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飯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身農家,幼時曾牧牛,勞動之餘讀書習畫,年輕時曾熱衷功名,屢次名落孫山,遂絕意仕途,浪跡江湖,游歷大江南北。擅竹石、篆刻,尤工墨梅,師法仲仁和尚、揚無咎,加以發展,其梅枝幹遒勁,花或疏或密,蕊萼錯落分布,花朵或圈或點,皆以水墨為之,得梅花之韻致風骨。有《墨梅圖》、《南枝早春圖》傳世,著《梅譜》,闡述畫梅理論。善詩,多表現人民生活疾苦和揭露權貴的腐化與驕奢,以及追求清高,不逐時俗等。著《竹齋詩集》四卷。
王實甫,元雜劇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與生平事跡不詳。創作活動大致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編撰雜劇13種,只有代表作《西廂記》與《麗春堂》傳世,《販茶船》、《芙蓉亭》各傳曲文一折,余則散佚。
王守仁(1472-1529),明思想家。初名雲,字伯安。因築室於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浙江餘姚人。弘治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侯,謚文成。在哲學方面,他是心學發展的集大成者,形成陽明學派,在明代影響極大,並流傳到日本。著有《傳習錄》、《大學問》、《陽明先生文錄》等,後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38卷傳世。
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際思想家。字而農,號姜齋,學者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曾積極組織抗清斗爭,失敗後到南明桂王的政權中任職,南明亡後,更名隱居,潛心著述。學術成就很大,對天文、數學、地理、歷法都有所研究,尤精於經學、史學、文學,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國近代產生了很大影響。遺著總稱為《船山遺書》,有100多種,主要有《張子正蒙注》、《讀四書大全說》、《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通鑒論》等。
王翚(1632-1717),清畫家。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出身繪畫世家,幼承家學。擅山水。其畫筆墨功底深厚,長於摹古,幾可亂真,但又能不為成法所囿,在四王中比較突出。其畫在清代極負盛名,被視為畫之正宗,追隨者甚眾,後人稱為虞山派。有《康熙南巡圖》(與楊晉等人合作)、《秋山蕭寺圖》、《虞山楓林圖》、《秋樹昏鴉圖》等傳世。
其他王姓名人有戰國秦將王翦;神話人物王喬;漢初大臣王陵;東漢大臣王允,文學家王逸、王粲,辭賦家王延壽,水利學家王景;西漢辭賦家王褒;三國魏經學家王肅,玄學家王弼;魏晉間醫學家王叔和;東晉「竹林七賢」之一王戎,大臣王導;西晉大臣王衍;南朝齊目錄學家王儉,文學家王融,書法家王僧虔;唐詩人王績、王昌齡、王之渙、王灣、王翰,畫家王洽,醫學家王冰,數學家王孝通;五代開閩之祖王潮、王審知;北宋詩人王令,文學家王禹偁,針炙學家王惟一,畫家王希孟;南宋名將王堅,經學家王柏,學者王應麟,詞人王沂孫;全真教創立者王重陽;元文學家王惲,戲曲作家王曄,畫家王繹、王淵、王蒙、王振鵬,農學家及活版印刷術改進者王禎,醫學家王好古;明哲學家王艮、王廷相,書法家王寵,畫家王紱,文學家王禕、王九思、王世貞、王世懋;清畫家王時敏,詩人王士禛,書法家王鐸、王文治,文字學家王筠,訓詁學家王引之、王念孫,醫學家王清任等。近現代王姓名人有學者王闓運,琴家王賓魯,中共一大代錶王盡美,早期工人運動領袖王荷波,革命家王若飛、王稼祥、王震,外交家王炳南,拼音文字提倡者王照,草原學家王棟,作物育種學家王綬,動物學家王家楫,經濟學家王亞南,化學家王葆仁,冶金學家王寵佑,數學家王元,華裔美籍科學家王安,計算機專家王選、作家王統照、王希堅、王願堅、王蒙,語言學家王力,京劇演員王鴻壽、王長林、王瑤卿,揚州評話演員王少堂,畫家王個簃,戲曲史家王季思,電影導演王家乙、王蘋,評話藝人王少堂,音樂學家王光祈,詞曲作家王洛賓,勞動模範王進喜等。
㈣ 誰能告訴我90年到2005年的好看電視劇和電影啊
張曼玉:首位戛納封後的華人女星
英文名Maggie,祖籍上海,1965年9月20日生於香港。代表作品:
《警察故事》(1985)、《旺角卡門》(1987)、《阮玲玉》(1991)、《新龍門客棧》(1991)、《阿飛正傳》(1993)、《青蛇》(1993)、《東邪西毒》(1994)、《甜蜜蜜》(1996)、《花樣年華》(2000)、《英雄》(2002)、《清潔》(2004)獲獎紀錄:
1989年《人在紐約》獲第2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1990年《不脫襪的人》獲第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滾滾紅塵》獲第2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1991年《愛在別鄉的季節》獲義大利都靈影展評審團特別女主角大獎;《阮玲玉》獲第2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1992年《阮玲玉》獲柏林影展最佳女主角銀熊獎、芝加哥影展最佳女主角雨果銀牌獎、香港藝術家年獎銀幕演員年獎;
1993年《阮玲玉》獲第1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日本影評人大獎最佳女主角;
1997年《甜蜜蜜》獲第3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女主角、第1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第2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女主角、第42屆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第3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1998年《宋家皇朝》獲第1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2004年《清潔》獲戛納電影節影後榮銜,成為首位榮獲戛納電影節影後的華人女星。
姜文:第一個走在紐約的「北京人」
1963年1月5日出生於河北唐山,1984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代表作品:
《末代皇後》(1985)、《芙蓉鎮》(1986)、《紅高粱》(1987)、《春桃》(1988)、《本命年》(1990)、《陽光燦爛的日子》(1995)、《宋家皇朝》(1995)、《有話好好說》(1997)、《鬼子來了》(1999)、《尋槍》(2001)《天地英雄》(2001)、《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2005)獲獎紀錄:
1986年《芙蓉鎮》獲中國第10屆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1988年《春桃》獲中國第12屆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1993年自編自導《陽光燦爛的日子》獲第五十一屆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新加坡第八屆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榮獲96年台灣「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劇本改編、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音效六項大獎;
1995年《宋家皇朝》獲第1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
陳沖:不甘寂寞的「小花」
1961年4月26日出生於上海,著名電影演員、導演。代表作品:
《小花》(1980)、《大班》(1986)、《末代皇帝》(1987)、《誘僧》(1993)、《紅玫瑰與白玫瑰》(1994)、《向日葵》(2004)、《茉莉花開》(2004)獲獎紀錄:
1980年《小花》獲第3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同年在南斯拉夫電影節上獲最佳女演員獎;1994年《紅玫瑰與白玫瑰》獲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梁朝偉:香港影壇不老的神話
1962年6月27日出生於香港。代表作品:
《癲佬正傳》(1986)、《悲情城市》(1989)、《阿飛正傳》(1990)、《重慶森林》(1994)、《東邪西毒》(1994)、《三輪車夫》(1995)、《春光乍泄》(1997)、《海上花》(1998)、《花樣年華》(2000)、《英雄》(2002)、《2046》(2004)獲獎紀錄:
曾兩次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兩次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一次獲台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2000年更因《花樣年華》一片戛納封帝。
成龍:四十年打遍天下
原名陳港生,祖籍山東,1954年4月7日出生於香港,國際著名功夫影片巨星。代表作品:
《精武門》(1970)、《龍爭虎鬥》(1973)、《蛇形刁手》(1978)、《醉拳》(1978)、《A計劃》(1983)、《警察故事》(1985)、《紅番區》(1994)、《我是誰》(1998)、《尖峰時刻》(1999)、《特務迷城》(2001)、《新警察故事》(2004)獲獎紀錄:
1988、1992年榮任世界傑出華裔青年。1999年獲得香港政府頒發的銀紫荊勛章。
李小龍:西方人眼中的中國英雄
原名李振藩,英文名布魯斯·李(BruceLee),原籍廣東南海,1940年11月27日出生於美國舊金山唐人街,1973年7月20日,逝世於香港伊麗莎白醫院。李小龍自創截拳道,被國際權威武術雜志《黑帶》評為世界七大武術家之一,被譽為「功夫之王」、「武之聖者」;美國洛杉磯市將《死亡游戲》開映日(7月8日)定為李小龍日;他作為惟一入選的華人被《時代》雜志評為「20世紀的英雄與偶像」;他入選了200名全球最偉大流行文化偶像。代表作品:
《細路祥》(1946)、《唐山大兄》(1971)、《精武門》、《猛龍過江》(1972)、《龍爭虎鬥》、《死亡游戲》未完成,李小龍逝世,1978年重拍推出(1973)
劉燁:說不盡的金馬影帝
1978年3月23日出生於吉林,2000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著名男演員。代表作品:
《那人、那山、那狗》(1998)、《藍宇》(2001)、《巴爾扎克與小裁縫》(2001)、《青春愛人事件》(2003)、《美人草》(2003)、《戀之風景》(2003)、《茉莉花開》(2003)、《無極》(2004)獲獎紀錄:2002年憑電影《藍宇》獲第38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2004年憑電影《美人草》獲金雞獎最佳男主角。
陳道明:越老,越醇,越香
1955年4月26日生於天津,祖籍浙江紹興,中國著名男演員。代表作品:
《今夜有暴風雪》(1982)、《一個和八個》(1983)、《八旗子弟》(1989)、《我的1919》(1999)、《英雄》(2001)、《無間道3》(2003)獲獎紀錄:
1989年《末代皇帝》獲第7屆《大眾電影》「金鷹獎」最佳男演員獎、第九屆全國電視「飛天獎」優秀男主角獎;
1990年《圍城》獲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第3屆學會獎、全國製片廠第2屆優秀電視劇評選最佳男主角獎、第11屆「飛天獎」最佳男主角獎;
1991年獲四川國際電影節「金熊貓」最佳男主角獎;
1995年獲得全國「十大影星」稱號;1996年被授予全國電影協會表演成就獎;
2000年《我的1919》獲「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獎、第23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
鞏俐:東方美的代言人
山東濟南人,1965年12月31日生於沈陽,1989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被西方影壇公認為中國女星的國際代言人,被稱為「東方女性典範」。代表作品:
《紅高粱》(1987)、《古今大戰秦俑情》(1989)、《菊豆》(1990)、《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秋菊打官司》(1992)、《畫魂》(1993)、《霸王別姬》(1993)、《活著》(1994)、《搖啊搖,搖到外婆橋》(1995)、《風月》(1996)、《漂亮媽媽》(1999)、《周漁的火車》(2003)、《2046》(2004)獲獎紀錄:
1992年《秋菊打官司》作為威尼斯電影節參賽片獲金獅獎,鞏俐獲最佳女演員獎。2001年,獲加拿大蒙特利爾電影節最佳女演員和終身藝術成就獎。曾先後獲第16屆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第1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歷任第5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第5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頒獎人,及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第5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和第1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周潤發:難以逾越的影帝之冠
1955年5月18日出生在香港的南丫島,原籍廣東寶安。他曾7次贏得影帝稱號,為香港男演員之最。代表作品:
《英雄本色》(1986)、《秋天的童話》(1987)、《英雄本色》(1987)、《喋血雙雄》(1989)、《阿朗的故事》(1989)、《賭神》(1990)、《和平飯店》(1995)、《安娜與國王》(1999)、《卧虎藏龍》(2000)獲獎紀錄:
1985年《等待黎明》獲亞洲太平洋影展、第22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
1987年《英雄本色》獲第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秋天的童話》(台灣名《流氓大亨》),獲第24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
1988年《秋天的童話》獲香港第1屆「導演評選大獎」最佳男主角獎;同年憑《龍虎風雲》獲香港第7屆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1988年獲美國電影協會「亞洲傑出演員獎」;
1990年《阿朗的故事》獲香港第九屆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撰文:劉悠揚)
秦怡:40年代「名旦」的絕代風華
原名秦德和,1922年生於上海一個封建大家庭,中國著名電影、戲劇演員。曾與白楊、舒綉文、張瑞芳一起被稱為抗戰大後方的重慶影劇舞台上的「四大名旦」。代表作品:
《好丈夫》(1939)、《忠義之家》(1946)、《遙遠的愛》(1946)、《無名氏》(1947)、《馬蘭花開》(1956)、《鐵道游擊隊》(1956)、《女籃五號》(1957)、《林則徐》(1959)、《青春之歌》(1959)、《苦惱人的笑》(1979)、《海外赤子》(1979)、《雷雨》(1984)《閨閣情怨》(1990)、《夢非夢》(1993)獲獎紀錄:
1995年紀念中國電影90年的活動中,獲中國電影世紀獎最佳女演員獎。
阮玲玉:一代名伶嘆「人言可畏」
原名阮玉英,祖籍廣東省中山縣,1910年4月26日生於上海,1935年「三八」節前夕,留下「人言可畏」的遺書,服毒自殺,年僅25歲。阮玲玉是中國早期著名的電影表演藝術家,被尊稱為「一代藝人」。代表作品:
《掛名的夫妻》、《血淚碑》、《白雲塔》、《情慾寶鑒》、《故都春夢》、《野草閑花》、《戀愛與義務》、《桃花泣血記》、《三個摩登女性》、《小玩意》、《香血海》、《神女》、《新女性》
趙丹:烈火中永生的藝術家
原名趙鳳翱,1915年生,祖籍山東肥城,寄居江蘇南通,1980年病逝。趙丹是我國卓有成就的表演藝術家,代表了中國60年代前後的電影表演最高水平,享有相當國際聲譽。代表作品:
《琵琶春怨》、《上海二十四小時》、《時代的兒女》、《熱血忠魂》、《十字街頭》、《馬路天使》、《中華兒女》、《遙遠的愛》、《幸福狂想曲》、《關不住的春光》、《烏鴉與麻雀》、《武訓傳》、《為了和平》、《李時珍》、《林則徐》、《聶耳》、《海魂》、《烈火中永生》、《青山戀》
周璇:「金嗓子」天涯歌女
1918年生於上海,1957年9月20日病逝。周璇一生塑造了無數動人的形象,留下了優美的歌聲,被譽為「金嗓子」。代表作品:
《花燭之夜》、《喜盈門》、《百寶圖》、《滿園春色》、《三星伴月》、《狂歡之夜》、《馬路天使》、《孟姜女》、《李三娘》、《董小宛》、《蘇三艷史》、《長相思》、《歌女之歌》、《憶江南》、《夜店》、《清宮秘史》、《和平鴿》
葛優:戛納影帝的「丑星」生涯
1957年4月19日出生於北京,原籍河北饒陽縣,著名男演員。電影作品:
《頑主》(1988)、《代號「美洲豹」》(1988)、《過年》(1991)、《大撒把》(1992)、《秦頌》(1996)、《甲方乙方》(1997)、《不見不散》(1998)、《沒完沒了》(1999)、《天下無賊》(2005)獲獎紀錄:
1992年《過年》獲第1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
1994年《過年》獲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在戛納電影節獲獎的男演員;
1993年《大撒把》獲第1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
王馥荔:永遠的「天下第一嫂」
原籍天津,1949年出生於江蘇徐州,1967年畢業於江蘇省戲曲學校京劇科,被稱為「天下第一嫂」。代表作品:
《金光大道》(1975,上集)、《金光大道》(1976,中集)、《天雲山傳奇》(1980年)、《許茂和他的女兒們》(1981)、《咱們的牛百歲》、《秋瑾》(1983)、《日出》(1985)、《山神》(1992)、《五魁》(1993)、《紅娘》(1998)、《嬸子》(2003)獲獎紀錄:
1984年《咱們的牛百歲》獲第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
1986年《日出》獲第9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和第六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
1995年電視劇《小樓風景》獲第13屆金鷹獎最佳女主角獎;
第一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學會獎;中華影星新時期十年電影獎;首屆中國百佳電視工作者德藝雙馨獎。
於藍:唱一曲40年的《紅岩》
1921年生於遼寧,以扮演革命婦女、勞動婦女見長,是老百姓喜愛的黨員藝術家。代表作品:
《白衣戰士》、《翠崗紅旗》、《龍須溝》、《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林家鋪子》
林青霞:走下神壇的大美人
1954年11月3日出生於台灣,塑造了無數經典形象,至今仍被奉為走下神壇的大美人,是一代人心中永遠的夢中情人。代表作品:
《窗外》(1973)、《在水一方》(1975)、《我是一片雲》(1976)、《月朦朧,鳥朦朧》(1978)、《一顆紅豆》(1979)、《燃燒吧,火鳥》(1982)、《新蜀山劍俠》(1983)、《滾滾紅塵》(1990)、《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1992)、《東邪西毒》(1994)、《重慶森林》(1994)獲獎紀錄:
1990《滾滾紅塵》獲第27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張瑞芳:尤記當年「李雙雙」
1918年出生於河北保定,原籍北京,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代表作品:
《南征北戰》(1952)、《家》(1956)、《母親》(1956)、《聶耳》(1959)、《萬紫千紅總是春》(1959)、《李雙雙》(1962)、《年青的一代》(1976)、《大河奔流》(1979)、《怒吼吧,黃河》(1979)、《泉水叮咚》(1982)獲獎紀錄:
1963年獲第2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1993年獲中國電影表演學會特別榮譽獎;
1995年獲表演成就獎、中國電影世紀獎最佳女演員獎。
田華:戰斗中成長的「白毛女」
原名劉天花,1928年出生於河北唐縣,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代表作品:
《白毛女》(1950)、《花好月圓》、《黨的女兒》(1958)、《江山多驕》(1959)、《碧海丹心》(1962)、《白求恩大夫》(1964)、《奴隸的女兒》(1978)、《許茂和他的女兒們》(1981)、《通天塔》(1985)、《柳菲的遺書》(1988)獲獎紀錄:
1957年因《白毛女》獲文化部金質獎章;
1995年在紀念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活動中,獲中國電影世紀女演員獎。
張艾嘉:美貌與智慧並存
英文名SylviaChang,原籍山西五台山,1953年生於台灣嘉義。身兼演員、導演、編劇三職,影壇著名才女。代表作品及獲獎紀錄:
1972年演出首部電影《龍虎金剛》;
1976年演出電影《碧雲天》,獲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
1981年演出電影《我的爺爺》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1986年執導《最愛》入圍金馬獎最佳導演獎,並榮獲最佳女主角獎;
1987年英國國家電影院舉辦「向張艾嘉致敬」焦點專題;
1987年榮獲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最愛》;
1992年加拿大多倫多影展以「影展聚光焦點」活動,舉辦張艾嘉專題作品展;
1995年執導中影年度大戲《今天不回家》;1998年執導及演出電影《我要活下去》;
1999年執導電影《心動》,演出國際電影《紅色小提琴》;
2004年執導及演出電影《20,30,40》
達式常:記憶中的大眾情人
原籍江蘇南京,1940年9月26日生於上海,回族,1962年畢業於上海電影專科學校表演系,中國著名電影演員。代表作品:
《春苗》(1975)、《難忘的戰斗》(1976)、《東港諜影》(1978)、《曙光》(1979)、《燕歸來》(1980)、《人到中年》(1982)、《譚嗣同》(1984)、《戈壁恩仇記》(1987)、《地獄·天堂》(1989)獲獎紀錄:
1981年《燕歸來》第4屆《大眾電影》百花獎中獲最佳男演員獎;
1983年電視劇《走進暴風雨》獲《大眾電影》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
秦漢:台灣文藝片首席小生
原名孫祥鍾,1946年年7月10日出生於四川,是拍瓊瑤戲最多的男演員,台灣文藝片首席小生。電影作品:
《幾度夕陽紅》(1966)、《窗外》(1973)、《煙水寒》(1977)、《我是一片雲》(1977)、《夕陽山外山》(1978)、《汪洋中的一條船》(1978)、《春天裡的秋天》(1979)、《彩霞滿天》(1979)《一顆紅豆》(1979)、《雁兒在林梢》(1979)、《原鄉人》(1980)、《金盞花》(1980)、《夢的衣裳》(1981)、《小鎮醫師的愛情》(1986)、《滾滾紅塵》(1990)
王鐵成:一輩子只演一個角兒
原名王鐵城,1936年6月出生於北京,1961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是扮演前國家領導人「周恩來」的著名特型演員。代表作品:
《大河奔流》、《報童》、《李四光》、《西安事變》、《風雨下鍾山》、《中國革命之歌》、《周恩來》(上下)獲獎紀錄:
1991年《周恩來》榮獲第1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演員獎、第1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於洋:永不褪色的「英雄虎膽」
原名於延江,山東省黃縣人,1930年10月出生,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代表作品:
《留下他打老蔣》、《橋》、《中華女兒》、《衛國保家》、《走向新中國》、《山間鈴響馬幫來》、《英雄虎膽》、《飛越天險》、《青春之歌》、《礦燈》、《水上春秋》、《暴風驟雨》、《大浪淘沙》、《火紅的年代》、《第二個春天》、《萬里征途》、《戴手銬的旅客》
李秀明:堅忍內秀真摯動人
生於1954年12月9日,河北大城人,1972年初中畢業後入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學員班,1973年結業後留劇院任演員,1976年起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1975年,電影《春苗》讓在人們夜看到了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李秀明那種純真眼神和清澈笑容讓人寧靜,而堅忍內秀的氣質總牽動著人心。1980年的電影《孔雀公主》轟動一時,李秀明扮演的孔雀公主清麗動人,善良可愛。次年她成功塑造了影片《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中的四姑娘形象,這也是李秀明的表演功力進入新境界的里程碑。代表作品:
《春苗》、《年青的一代》、《巨瀾》、《大河奔流》(上下集)、《甜蜜的事業》、《今夜星光燦爛》、《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孔雀公主》、《秋瑾》、《山林中頭一個女人》、《你的微笑》、《紅樓夢》獲獎紀錄:
因成功塑造了影片《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中的四姑娘形象,獲第五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
唐國強:「奶油小生」到錚錚硬漢
1952年5月4日生於青島。多年來創造了無數藝術形象,贏得觀眾喜愛。1979年唐國強擔任男主角的《小花》榮獲了該年度的「百花獎」。1978年他在影片《今夜星光燦爛》中扮演男主角何戰雲,在神話故事片《孔雀公主》中飾演傣族王子,把這個古老的傣族愛情傳說演繹得如詩如幻,但也落下了奶油小生的說法。但是毛遂自薦扮演電影《高山下的花環》的男主角趙蒙生則再次證明了他的演技,也成為他表演生涯中的一個新起點,實現了向硬漢的轉型。代表作品:
《南海風雲》(1975)、《小花》(1979)、《孔雀公主》、《路漫漫》、《四渡赤水》、《高山下的花環》、《共和國不會忘記》(1987)、《長征》(1996)、《開國領袖毛澤東》獲獎紀錄:
1979年《小花》榮獲當年「百花獎」並獲得電視十佳演員」、「首屆全國百佳電視工作者」、「金鷹」最佳男主角和「飛天」優秀男演員提名。
周星馳:「無厘頭」喜劇之王
1962年6月22日生於上海,以無厘頭的喜劇馳騁香港影壇。1988年的周星馳在久跑龍套之後得到導演賞識,出任《霹靂先鋒》男主角之一,他那非邏輯性的演技,開創了「無厘頭」文化,成為香港普羅文化的重要一環。2001年自導自演的《少林足球》更為星爺奪得最佳導演稱號。最近新片《功夫》更是從無厘頭的惡搞發展到狂笑之後的感悟和眼淚。代表作品:
《百變星君》、《大內密探零零發》、《唐伯虎點秋香》、《大話西遊》、《食神》、《功夫》、《少林足球》獲獎紀錄:
1989年憑《霹靂先鋒》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1992年憑《審死官》獲得亞太電影展最佳男主角;
1997年憑《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獲香港回歸後第一個政府電影獎:香港電影學會之金紫荊獎最佳男主角獎;
2001年自導自演的《少林足球》奪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張國榮:懷念遠去的背影
1956年9月12日生,原籍廣東。張國榮從影22年,結晶出56部電影,每部各有不同魅力,讓人留戀遠去的背影。《英雄本色》中的警官宋子傑可以看到年輕時張國榮意氣風發的一面;《東邪西毒》中的歐陽鋒有著他此生最美麗的笑容;《阿飛正傳》中放盪不羈的懷舊時代叛逆者讓兩個女人為他如痴如醉;《霸王別姬》讓張國榮充分展示自己「女性魅力」,塑造了一個讓西楚霸王難以割捨的「虞姬」,同時也是一個讓鞏俐黯然失色的「虞姬」;《胭脂扣》中的十二少更是讓觀眾悲從中來。代表作品:
《阿飛正傳》、《東邪西毒》、《春光乍泄》、《異度空間》、《紅色戀人》、《新上海灘》、《夜半歌聲》、《東成西就》、《金枝玉葉》、《霸王別姬》、《英雄本色》、《倩女幽魂》、《色情男女》、《胭脂扣》獲獎紀錄:
1988年《胭脂扣》獲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1990年《阿飛正傳》榮獲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1993年獲第4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特別貢獻獎」;
1994年電影《霸王別姬》獲日本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男主角」;
1994年電影《東邪西毒》獲第1屆香港電影評論家協會大獎「最佳男主角」。
李雪健:「好書記」朴實無華
1954年出生於山東菏澤縣,李雪健是個戲里戲外朴實無華的演員。1985年他在影片《鋼銼將軍》中成功地扮演了將軍李力,自然而有威懾力,他的表演受到專家和觀眾的好評。該片獲「政府獎」優秀影片獎。1989年,李雪健因主演電影《焦裕祿》而名聲大噪,他以一系列生活化的細節和投入的表演塑造了一個感人至深的縣委書記形象。代表作品:
《天山行》、《焦裕祿》、《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荊軻刺秦王》、《四十不惑》獲獎紀錄:
1980年中國戲劇梅花獎;1986—1987政府獎;
胡蝶:翩翩蝴蝶「電影皇後」
原籍廣東鶴山,1908年生於上海。1933年,在上海新聞界人士陳碟衣、毛子佩等人發起的女明星競選中,胡蝶被選為「電影皇後」。30年代初,胡蝶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把一個忍受丈夫虐待與壓榨而毫無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幾分愚昧的女性刻畫得相當成功。在第一部左翼電影《狂流》中,她塑造的秀娟不但富有反抗精神,而且內心世界十分豐富,受到好評。她主演的《姐妹花》是她表演藝術的高峰。在影片中,她一人飾演有著不同生活道路的雙胞胎姐妹大寶、二寶,把兩個身份懸殊、性格各異的女性刻畫得非常成功。胡蝶橫跨默片和有聲片兩個時代,成為三、四十年代我國最優秀的演員之一。
代表作品:
《珍珠塔(1926)、《秋扇怨》(1926)、《女律師》(1927)、《歌女紅牡丹》(1931)、《紅淚影》(1931)、《啼笑姻緣》(1932)、《自由之花》(1932)、《狂流》(1933)、《脂粉市場》(1933)、《鹽潮》(1933)、《姊妹花》(1933年)、《女兒經》(1934)、《再生花》(1934)、《劫後桃花》(1935)、《夜來香》(1935)、《美人心》(1935)、《女權》(1936年)、《家》(1941)
王丹鳳:美人依舊惹人愛
1925年出生於上海,有「小周璇」之稱,一生中扮演過各種不同生活背景的女性角色。王丹鳳早期在銀幕上的角色都是那種戀愛曲折、受盡磨難的柔弱女子,喚起觀眾對她的憐愛。更值得一提的是,王丹鳳在影壇上,還是至今全部參演根據巴金名著「激流三部曲」改編的名片《家》、《春》、《秋》的第一人。代表作品:
《龍潭虎穴》、《青青河邊草》、《瓊樓恨》、《肉》、《新漁光曲》、《無語問蒼天》、《護士日記》、《兒子、孫子和種子》、《女理發師》、《家》
上官雲珠:一代明星「百變」身姿
生於1920年3月,江蘇江陰人。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一江春水向東流》中心狠手辣和趾高氣揚的「接收夫人」,《枯木逢春》中善良和藹的冬哥媽,《舞台姐妹》中人老珠黃的「戲子」,《早春二月》中柔弱的寡婦文嫂,《今天我休息》中的女醫生……都被上官雲珠以爐火純青的表演技巧、豐富的人生經驗注入了靈魂。代表作品:
《國色天香》、《淚灑相思地》、《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群魔》、《麗人行》、《希望在人間》、《烏鴉與麻雀》、《南島風雲》、《枯木逢春》、《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獲獎紀錄:
1952年主演的影片《烏鴉與麻雀》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評獎個人一等獎。
謝芳:性格演員表演細致
女,漢族,原名謝懷復,1935年出生於湖北,後遷居上海。成名作《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性格鮮明,具有多種色彩,謝芳通過自己的眼神、表情,准確地揭示人物細微的感情變化。《早春二月》中飾演的陶嵐是她表演藝術的代表作。從這一人物始謝芳突破了本色表演,成為一名出色的性格演員。之後她在《舞台姐妹》中塑造的竺春花也非常成功。代表作品:
《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淚痕》《第二次握手》《李清照》《九九艷陽天》獲獎紀錄:
1962年由文化部推選為新中國22位電影明星之一,1995年獲中國電影世紀獎女演員獎。
王曉棠:「金環銀環」人人追憶
1934年1月4日出生在河南省開封。我國著名的表演藝術家。60年代初王曉棠成功地塑造了《野火春風斗古城》中性格不同的金環、銀環姐妹倆,再次顯示她的表演技巧。還出演過的影片《海鷹》、《碧空雄師》、《鄂爾多斯風暴》、《英雄虎膽》
㈤ 4位至親人患癌離世,一生不拍廣告,92歲田華為什麼不敢退休
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白居易《母別子》此時此刻心中有訴不出的悲苦,像是後花園中的桃樹,花瓣已經隨風而去,一棵老樹孤獨地屹立著。
每個人都在羨慕別人的婚姻幸福,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但是別人的不幸又有幾個人可以看到。田華這位老藝術家,晚年4位至親患病離世,一位車禍離世。掏空了300萬的積蓄,也沒有挽留住親人的性命,92歲了依然不敢退休,她心中的苦澀有幾人能體會?
寧願放棄上百萬的代言費,去出席一個只有一千元的婚慶活動,只是為了對得起自己心中的觀眾。但是就算這樣努力,也沒有留住身邊的親人。最終四個親人都相繼離世。2007年,在兒子病逝的當天,她一滴眼淚都沒有掉,很多人覺得作為一個母親不應該是這樣的情緒,甚至有人覺得她很「冷血」。
結語
短短的幾年中,白發人送走了四位親人,她的內心何止是煎熬,但是她並沒有消沉。而是用自己的力量回報社會,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了公益事業中。如今已經92歲的田華,將自己對家人的小愛,轉換成了對社會的大愛。這樣的一位老戲骨值得每個人去尊重。未經她人苦莫評她人的生活,她是一個了不起的女人,內心的堅強已經無法用言語表述,希望她可以安享晚年,將愛傳遞到每個人心中。
㈥ 悲慘的田華:家中四人患癌,花光300萬,如今怎樣
說起田華,可能年輕一代的觀眾們可能不是很熟悉,她因參演《白毛女》而被觀眾熟知,是中國電影史上有著輝煌成就的藝術家,為中國電影塑造了一些具有民族品質的新東方女性的形象,為大家也奉獻了不少的影視作品,她的藝術造詣很高,在她這個年紀本該頤養天年,但是卻還要四處奔波,那麼家中四人患癌,花光300萬,如今怎樣了呢?
田華也就是從那時起,田華老師又開始拍攝影視劇,直到今天都未停止,其中的艱難和壓力可想而知,然而這些努力最終都沒能挽回家人的生命。2017年,在丈夫和兒媳婦們相繼去世以後,田華老師的兒子也不治身亡。家人一個個離她而去,田華也絕望過,但斯人已去,活著的人還是要好好地活著。
如今的田華老師似乎已經走出了親人離世的傷痛,變得豁達樂觀,也更加關注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我們為田華的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感到贊嘆,同時也在心裡默默祝福田華,希望她少受些累。
㈦ 觀電影 夜襲 有感誰會寫啊,要求600字
觀<<夜襲>>有感
1937年10月19日,八路軍一二九師七六九團團長陳錫聯率隊夜襲日軍陽明堡機場,炸毀戰機24架,震驚中外,成為抗日戰爭中的著名戰役。1937年10月9日凌晨,769團在團長陳錫聯率領下,突然襲擊了位於山西代縣以南的的日本侵華軍隊陽明堡機場。該團六百多名勇士沖進機場,與日軍展開白刃戰,炸毀機場上全部24架飛機,三營長趙大力以及一百餘名勇士壯烈殉國,用他們的鮮血換來了我軍軍史上「以弱勝強」的輝煌戰例,極大地振奮了中華民族的抗戰熱情。
片中開始時是趙營長和晉綏軍搶奪火車皮。電影剛開始我就被這個胖乎乎的東北漢子所吸引,看他舉著郭記者的衣服,當陳錫聯決定夜襲陽明堡機場時,他是第一個站起來鼓掌叫好的!
有一段給我印象很深,陳團長讓趙大力去摸鬼子機場所要通過的滹沱河。當他發現有小日本兒時,不斷向郭記者使眼色.擺手。小日本兒發現河裡有東西就往水裡開了槍。趙大力沉到了水裡。郭記者抱著趙大力的衣服回來了,她以為他死了,哭的很傷心。看到這兒,班級的氣氛也因劇情的牽動而沉默了,我卻笑出了聲,不是因為我冷血,而是我預感到可愛的趙大力不會就這么死了,想像著他光著屁股或用樹葉擋著回來時候的樣子,所以我笑了。但他可比我聰明的多了,他穿著小日本兒的衣服,還繳了三把三八大杠兒回來。我很感動的是陳團長對他說的話:」趙大力你給我聽著,就是三架飛機我也不稀罕!」陳團長出去了,趙大力笑了~
陳團長堅定了決心,偷襲鬼子的機場,並立刻作出了偷襲的具體部署。襲擊機場的任務由3營來完成,其他兩個營的任務是破壞崞縣到陽明堡之間的公路和橋梁,阻擊崞縣和陽明堡方向的可能增援之敵。趙營長在整完隊後走到陳錫聯面前敬禮,到:」報告團長,趕死隊集合完畢。」每個人都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3營戰士們在營長趙大力的率領下,用鐵剪剪開敵人的鐵絲網,神不知鬼不覺地摸進了機場。趙大力帶10連向機場西北角運動,准備襲擊敵人守衛部隊的指揮部,11連徑直向中央的機群撲去。當10連的行動被鬼子發現時,雙方同時開了火。頃刻間,槍聲、爆炸聲、喊殺聲混成一片...
給了我極大震撼的是最後的趙大力,他在英勇殺敵的同時還不忘保護陳團長,在臨死前,他硬是挺著站了起來,回過頭,用嘶啞的嗓子對著團長說了最後五個字:」團長 三架了」然後微笑著走向了飛機...
班級里一片嗚咽聲,我極力控制的淚水在這一刻奪框而出...
㈧ 白求恩課文課後問題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派遣( ) 以身殉( )職
純粹( ) 鄙薄( )
狹隘( ) 熱忱( )
晉察冀( )
2.解釋下列詞語。
派遣:(政府、機關、團體等)命人到某處做某項工作。
狹隘:(心胸、氣量、見識等)局限在一個小范圍里,不寬宏大量。
極端:<副>達到極點。
熱忱:熱情。忱:真實的情義
麻木不仁:原意是肢體麻木,感覺不靈。這里指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熱情,對集體和人民利益不關心。
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
純粹:<形>不攙雜別的成分的。
漠不關心:冷淡,不關心。
拈輕怕重:接受工作時挑揀輕易的,害怕繁重的。
二、導入
用多媒體播放電影《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廟里給傷員做手術而遭敵機襲擊的場景。展示有關白求恩的圖片,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白求恩。
簡介白求恩生平和文章寫作的時代背景。
白求恩(1890一1939),國際主義戰土。加拿大共產黨員,著名的胸外科醫師。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了支援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他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率領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到中國解放區,1938年3月到達延安,不久又轉赴晉察冀邊區工作。他對工作極端負任,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熱忱,以精湛的醫療技術,為中國的抗日軍民服務,並培養了大批醫務幹部,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後因搶救傷員感染中毒,1939年1l月12日在河北省唐縣逝世。
白求恩逝世的一個月後的12月21日,毛澤東同志寫下《紀念白求恩》這篇文章。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朗讀時要讀准字音。
思考:白求恩為什麼值得贊揚?我們應該學習他的哪些品質?全文共四段,各段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系?
學生討論、交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並歸納各段要點。
中心句:
第一段:「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
第二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個醫生,他以醫療為職業,對技術精益求精。」
第四段:「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歸納各段要點如下:(每一段即為一個部分)
第一部分:贊揚白求恩同志的國際主義精神。
第二部分:贊揚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贊揚白求恩同志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號召全黨學習白求恩同志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四、學習第一部分
思考問題,學生討論交流。
1.這段文字分幾層寫的?各層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明確:分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至「不幸以身殉職」):高度概括白求恩同志的主要事跡。
第二層(從「一個外國人」至「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高度概括白求恩的思想和行動,點明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三層(從「列寧主義認為」至結束):引用馬列主義觀點論述白求恩同志具有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
2.文章開頭對白求恩同志的介紹包含哪些內容?有於么作用?
明確:他是資本主義國家中無產階級先鋒隊的一員;年歲已大,壯心不已;肩負重擔,奔赴前線;以身殉職,重於泰山。
扣住國際主義的原則概述白求恩同志的簡歷,是對逝者的追憶,也是論述白求恩具有國際主義精神的事實依據。
3.白求恩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他身上最本質的東西是什麼么?用文中的原話回答。
明確:「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
五、學生朗讀第一段,分敘、議兩部分,加深體會白求恩同志的國際主義精神。
六、小結
了解白求恩同志共產主義精神的表現之一精神;初步理解議論文中敘述的作用。
七、布置作業
1.探究、練習一。
2.選用隨堂練習。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讓學生交流搜集有關白求恩的故事,並讓互相評價。
聽寫詞語:派遣、狹隘、熱忱、拈輕怕重、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見異思遷、鄙薄。
二、學習第二、三部分
思考問題,學生討論交流。
1.白求恩同志的共產主義精神的第二個方面是什麼?
作者為了突出這一精神,分幾層來寫的?
明確:白求恩同志的共產主義精神的第二個方面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分三層寫:
第一層(從開頭至「至少不能算一個純粹的共產黨員」):從正面介紹白求恩的這種精神。
第二層(從「從前線回來的人」至「無不為之感動」):從側面烘托白求恩的這種精神。
第三層:作者再次號召大家向白求思同志學習。
2.白求恩同志共產主義精神的第三個方面是什麼?為什麼這一部分內容寫得少?
明確:第三個方面是: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白求恩大夫是個傑出的醫生,他醫療技術的高超是解放區軍民都了解的事,所以作者只用一句話作了概括,而不作多的論述。
3.作者在贊揚白求恩同志共產主義精神的第二、第三個方面時,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三、繼續學習第四部分
1.學生朗讀第四段,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加以評析。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1)「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見過一面。後來他給我來過許多信。」
(「只」表達了一種遺憾之情。「後來他給我來過許多信」,可見白求恩同志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袖那種傾心的熱愛和忠誠。)
(2)「對於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是」在這里有強調作用,語氣很沉重,朴實地表達了一種沉痛哀悼的心情。)
(3)「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堂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高尚」指人格,「純粹」指品質,「有道德」指修養,「脫離低級趣味」指志趣,「有益於人民」指人生意義。五個短語由短而稍長,組成排比形式,氣勢越發磅礴。)
2.學生當堂背誦最後一段。
四、小結
縱觀全文,結構上採用了總一分一總的形式。文章概述白求恩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的不尋常經歷,高度評價了他的國際主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以及對技術精益求精的共產主義精神,並號召每一個共產黨員學習他的這種精神。
夾敘夾議是本文語言表達的特點,敘得簡明扼要,議得精當懇切,為議而敘,議從敘出,二者有機結合。
板書設計:
國際主義精神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
紀念白求恩、學習白求恩 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 共產主義精神
(中心論點) 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夾敘夾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