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紅色旅遊微電影
Ⅰ 導游詞:延安紅色旅遊的 導游詞
從紅軍長征的角度看,延安
已經超越一個地名的意義。在吳起鎮,歷經二萬五千里
長征的紅軍,終於找到了「家」……
在陝北開辟了延安時代,歷經抗日戰爭洗禮和解放戰爭的風雲,紅星照耀中國。七十年後站在延安土地上,人是無法不思潮洶涌的。有研究者稱,紅軍落定陝北前,長征的將士們歷經6
次行軍方向的選擇,也有研究者認為前後經歷9次抉擇,對於長征的將士們而言,這一抉擇的道路為鮮血所凝築,紅軍付出了慘重代價,創造了人類史上的一個奇跡。曾幾何時,長征戰士
屢遭重圍,湘江一戰血流成河,沿岸百姓三年不食湘江魚!曾幾何時,陰雲密布的局勢在婁山關大捷後,依然「馬蹄聲碎,喇叭聲咽」,紅軍眼前仍然是不知路途的如海蒼山、如血殘
陽!但過六盤山,紅一方面軍和陝北紅軍會師之日在即,將領們「快馬加鞭未下鞍」,毛澤東在擺脫重圍後驚回首,「屈指行程兩萬」。幾個月後,紅軍在陝北紮根,毛.澤.東環視多嬌的
江山,品評秦皇漢武和一代雄鷹成吉思汗,發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鏗鏘之聲。14年後,他指揮「百萬雄師過大江」,並且要求將士們「宜將剩勇追窮寇」,再幾個月後,華
夏大地上,建立了新中國。這一過程中,長征的落腳點陝北成了又一個時代的新起點,經歷了延安時代後,雄雞一唱天下白。 延安古稱延州,歷來是陝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
中心。城區處於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匯之處的位置,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塞上咽喉」、「軍事重鎮」之稱,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
延安之名,始出於隋。1937年,中共中央進駐,同年設延安市,為陝甘寧邊區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稱縣,1972年,再設市至今,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市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天然次生林163萬畝,木材蓄積量308萬立方米;以甘草、五加皮、槲寄生、牛蒡子、柴胡為主的中葯材近200種;有豹、狼、石雞、杜鵑等獸類、鳥類100
余種;而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適生作物品種多,具有發展種植業、畜牧業、林果業的良好條件。除小麥、玉米、穀子、蕎麥、黃豆、綠豆、紅豆等糧食作物外,還盛產烤煙、蔬菜、
花生、瓜類、薯類等經濟作物。地處黃河中游的延安,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相傳人類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一帶,「三黃一聖」(黃帝陵廟、黃河壺口瀑布、黃土風情文化、革命聖地)
享譽中外,為擴大對外開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全市有歷史文物保護景點848處,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個,石窟寺14處,有建於唐代的寶塔等12處古建築,有革命舊址6處。目前可供游覽的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7處,年接待中外遊客70萬人次。近年來,大力開發旅遊業,恢復了摘星樓、烽火台、摩崖石刻等50多處景點,「天然公園」萬花山新增200畝牡丹,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萬花山「四山」森林覆蓋率達55.4%,被國家林業部批准建設國家級森林公園。延安位於陝西省北部黃土高原中部,
是中國革命的聖地。延安東臨黃河,與山西相臨,西面與甘肅接壤。延安有非常豐富的旅遊資源,在歷史古跡方面有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保護單位--軒轅黃帝陵
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子長鍾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觀方面有延安黃河壺口瀑布、全國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蘭故里萬花山等。延安還是革命聖地,在中國現代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特殊位置。
Ⅱ 延安旅遊,有什麼值得一去的地方
延安有非常豐富的旅遊資源,全市境內有歷史遺跡5808處,革命紀念地445處,珍藏文物近7萬件。有歷史文物保護景點848處,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個,石窟寺14處,有建於唐代的寶塔等12處古建築,現存革命舊居140多處。延安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第一號古墓葬——軒轅黃帝陵(5A)、寶塔山景區(4A)、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子長鍾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觀方面有延安黃河壺口瀑布(4A)、全國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蘭故里萬花山、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乾坤灣)、延安國家森林公園、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等。延安是中國紅色旅遊景點最多、內涵最豐富、知名度最高的紅色旅遊資源富集區,有棗園革命舊址(4A)、楊家嶺革命舊址、王家坪革命舊址、鳳凰山革命舊址、南泥灣、清涼山、延安革命紀念館、延安新聞紀念館、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紀念館等等,紅色旅遊資源數量占陝西省紅色資源總量的72%,是全國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革命遺址群,被授予「中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稱號。2012年延安全市年接待中外遊客人次已突破2000萬。2013年,黃龍山國家森林公園順利通過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專家驗收。
安塞腰鼓、洛川蹩鼓、陝北說書、安塞剪紙、陝北秧歌5個項目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有21個民間藝術品種被列入省級民間文化保護項目。
人文景觀
黃帝陵(AAAAA)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Huangdi;YellowEmperor)軒轅氏的陵墓,相傳黃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冢。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為全國首批確定的5A級旅遊景區。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自唐大歷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
寶塔山景區(AAAA)
寶塔山,古稱豐林山,宋時改名為嘉嶺山。現又稱為寶塔山。位於延安城東南方,海拔1135.5米,是名城延安的標志,是中國革命聖地的象徵。在塔旁邊有一口明代鑄造的鐵鍾,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曾用它來報時和報警。此外山上還有長達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齊,岸石完整,是難得的石刻藝術。山上現已建成為寶塔山公園,林木蔥郁,環境優美。寶塔山是延安市的標志性建築,曾經為第二套人民幣貳圓券的正面圖案。
鍾山石窟——敦煌第二
鍾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西北佛教傳播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位於陝西省子長縣城西15公里處的鍾山南麓,又名萬佛岩、普濟寺、大普濟禪寺、石宮寺。被有關專家譽為"中國最早的石窟群"、「全世界罕見的石窟,藝術價值不在莫高窟、龍門、雲崗石窟之下」、「第二個敦煌」。
太和山
太和山又名清涼山,位於延安城北的延河岸上,隔延河水與鳳凰山、寶塔山相望。這里山勢高聳,風景別致。山上保存完好的建築物有自隋唐至清代的各類石窟,其中萬佛洞是最大的石窟,窟內四周牆壁上雕刻有神態各異的大小佛像萬余尊,山頂有太和宮,西有屍毗岩、桃花洞、山腰有詩灣、水照延安、月兒井、琵琶橋、定痂泉、仙人洞、琉璃塔等名勝。清涼山東側是延安時期的中央印刷廠、新華廣播電台、新華通訊社總社、解放日報社、新華書店等革命文物舊址。
中國大陸第一口油井
中國大陸第一口油井位於延長縣城西石油希望小學操場,延長油礦的前身「延長石油官廠」,創建於1905年,是中國陸上開發最早的油田,迄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延安是中國石油工業的發祥地,延長油礦是中國石油工業之母。
秦直道
陝北俗稱「皇上路」「聖人條」,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命蒙恬監修的一條重要軍事要道。其道歷經2000年風雨,大部分路面仍保存完好,多處堅硬的路基上只有雜草衍生,竟未長喬木,尤其是甘泉縣境內的方家河秦直道遺跡,跨河引橋橋墩依然存在,夯土層十分清晰。如今,部分完整的秦直道已被列入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然景觀
黃河壺口瀑布(AAAA)
中國黃河上的著名瀑布,其奔騰洶涌的氣勢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位於黃河中游,秦晉大峽谷中段,總面積約60平方千米。號稱「黃河奇觀」,是黃河上唯一的黃色大瀑布,也是中國的第二大瀑布。以壺口瀑布為中心的風景區,集黃河峽谷、黃土高原、古塬村寨為一體,展現了黃河流域壯美的自然景觀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積淀。1988年被確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2002年,晉升為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
延川黃河蛇曲是發育在秦晉大峽谷中的大型深切嵌入式蛇曲群體,規模宏大,是中國幹流河道上蛇曲發育規模最大、最完好、最密集的蛇曲群。黃河流經延川縣境形成「S」形乾坤大轉彎,古稱河懷灣,其得名於天地、日月、陰陽、剛柔、乾坤之象。黃河在這里陡然急轉,形成了320度大轉彎,被稱之為「天下黃河第一灣」。2005年8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審核通過,成為第四批國家地質公園。
延安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陝西省延安市,1992年建園、面積為5446.67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5.6%,是國家惟一的城郊生態型森林公園。
魏塔古村落
魏塔村古樸,寧靜,原生態。
沒有城市的喧囂和擁堵。人置身於此,輕松、自由,可尋找到一片心靈寧靜的歸宿,吸引了大量畫家寫生、攝影以及電影拍攝。延安大學藝術學院、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院附中、陝西國畫院等在此掛牌並確定為寫生創作基地。先後有許多畫家來此寫生,著名的就有李愛國、袁武、許勇、孫志鈞、陳鈺銘、李乃蔚、鄒立穎、馬新林、邢慶仁、范華、陳曉光、盛沉、張春華、鍾劍秋、廖哲林(台灣)等人,創作了一批批優秀作品。魏塔成了名符其實的「畫家村」。
萬花山
位於延安市城區西南方向杜甫川,距市區20公里,以漫山遍谷的野生牡丹而聞名。這里是中國四大牡丹源生地之一,傳說這里還是是巾幗英雄花木蘭的故鄉。這里集中了上萬株野生牡丹,每年的春夏時節,奼紫嫣紅的牡丹競相盛放,香氣襲人,美景怡人。1939年5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林伯渠等就曾徒步到萬花山觀賞牡丹。
革命遺跡
棗園革命舊址(AAAA)
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位於延安城西北8公里處的棗園村。
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園,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後,為中央社會部駐地,遂改名為「延園」,現舊址大門石柱兩側尚有康生所書「延園」二字。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嶺遷駐此地。中共中央書記處在此居住期間,繼續領導全黨開展了整風運動和解放區軍民開展的大生產運動,籌備了中國共產黨「七大」,領導全國軍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並領導全國人民為爭取民主團結,和平建國,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全面內戰作了充分准備。
延安革命紀念館(AAAA)
國家一級博物館。建於1950年1月,原館址在南關交際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早建立的革命紀念館之一。1954年遷往楊家嶺原中共中央機關舊址定名為「延安博物館」。1955年遷至城內鳳凰山麓革命舊址院內,改名為「延安革命紀念館」,1973年6月遷往王家坪現址。郭沫若1971年來延參觀時題寫館名。主要宣傳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近13年間,黨中央在延安和陝甘寧邊區領導中國革命的光輝歷史,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號工程」。
楊家嶺革命舊址
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和中共中央機關在此居住。這期間,中共中央繼續指揮抗日戰爭敵後戰場並領導了解放戰爭,領導了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召開了黨的「七大」和延安文藝座談會。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禮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禮堂隆重召開了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
鳳凰山麓革命舊址
中共中央駐地舊址,位於延安市寶塔區鳳凰山腳下,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在此居住,是中共中央到延安後的第一個駐地。在此居住期間,毛澤東寫下了《實踐論》《矛盾論》《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反對自由主義》《國共合作成立後的迫切任務》《陝甘寧邊區政府、第八路軍後方留守處布告》《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戰爭與戰略問題》等著作。
王家坪革命舊址
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這里是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司令部(後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是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葉劍英、王稼祥等領導同志和中央軍委及八路軍總部所屬機關負責同志住過的地方。
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
位於延安城東北5公里橋兒溝,現保存有天主教堂一座和石窯洞數十孔,是當時延安惟一的地道的西式建築。屬1961年國務院頒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魯藝」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藝術學校。1940年,毛澤東題寫校訓;「緊張、嚴肅、刻苦、虛心」。
南泥灣革命舊址
位於延安城東南45公里處。南泥灣是中國共產黨軍墾事業的發祥地,是南泥灣精神的誕生地。
延安新聞紀念館
延安新聞紀念館位於延安城區清涼山南麓,是由中宣部、廣電總局、新華社、人民日報社、新聞出版署等部門(單位)共同籌資修建而成,是全國唯一的新聞事業專題紀念館。
「四.八」烈士陵園
1946年4月8日,參加重慶國共和談的中共代錶王若飛、秦邦憲等乘坐美式運輸機由重慶飛返延安。因雲霧蔽日,飛機迷失方向,誤撞山西興縣黑茶山,包括4名美軍機組人員在內的17人全部遇難,史稱「四·八」烈士。「四·八」烈士陵園是全國第一批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紀念館
中國抗日軍政大學於1936年6月1日正式成立,始稱「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次年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校長林彪。至1945年抗戰勝利,總校先後辦學八期,並在全國創建了12所分校、5所陸軍中學和一所附設中學,培養了十多萬名德才兼備的軍政幹部,為奪取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軍政人才基礎,為中國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Ⅲ 紅色延安學習心得體會
答:紅色延安學習心得體會
一、要加強學習,提高能力,要把這次學習作為新起點,要學有所用,最重要的是在工作中加強自我學習,自我教育。提高學以致用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能力,堅持在干中學,學中干,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堅忍不拔,奮發向上的良好精神狀態投入今後的工作中。
紅色精神是由「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等一系列精神構成,具體內容就是我黨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這些不僅是一種迎難而上、、勇往直前、以苦為樂、埋頭苦乾的奮斗精神,更是一種勇於創造、敢為人先的拼搏進取精神。它不但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傳家寶,而且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要立足崗位實際,不斷開拓創新。作為基層的一名員工,結合自己崗位的實際,以身作則,努力工作,堅持和發揚時代需要的艱苦創業的。
延安時期共產黨人面臨的困難很多,不僅要面對艱難的國際國內形勢、還同時要面對相當睏乏的物質生活,但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及形勢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及圍繞在他們周邊的共產黨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讓全國人的民早日當家作主,過上美好生活,以及如何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懷揣樂觀向上、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下去改變環境、改變中華民族的命運。正是因為共產黨人懷著實現國家和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理想,所以才能堅定信念、前赴後繼,在如此困難的環境下,依然義無反顧,投身於國家和人民的解放事業中。而在今天這樣優越的環境中,我們更應該體會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更應該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做好本職工作。並在工作生活中不斷以更高的標准來嚴格要求自己、磨礪自己,繼續傳承和發揚艱苦奮斗、知難而上、奮勇前行的精神,讓人生無悔。同時也認識到在當今這樣快速發展的社會過程中,我們更需要以「紅色精神」來引領社會發展的主流思潮,以此塑造健康、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繼承、發揚我們的紅色精神。
Ⅳ 延安市區內有哪些好玩的
我是帝豪的管理人員,也曾體驗過5D電影,如果你看過大連的動感3D電影的話,就會覺得延安的5D電影的落後。5D電影不過是在3D的基礎上,座椅能隨著電影畫面動,也能隨著電影畫面吹風,下雨或下雪(泡沫)、閃電等等,聲音效果在那個電影院真不敢恭維。電影畫面也一般般。不過要是連3D電影也沒有看過的話,倒是可以體驗一下。只不過十來分鍾的時間就要花上閣下的80大洋的(每位40元)。我倒覺得在延安走走王家坪紀念館或到棗園舊址再到新建的棗園公園也是一條不錯的路線,一天時間也剛好。要是還有時間還可以到鳳凰山的國家森林公園一游,完了再到朝天門夜市體驗一下延安美食小吃。祝你旅途愉快!
Ⅳ 延安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延安的旅遊主要有革命旅遊景點:延安革命紀念館、延安棗園、楊家嶺軒轅廟王家灣革命舊址、瓦窯堡革命舊址、南泥灣革命舊址、延安新聞紀念館、魯藝舊址、延安南區合作社紀念館、瓦子街戰役烈士陵園、吳旗鎮革命舊址、保安革命舊址劉志丹烈士陵園、謝子長烈士陵園等。
延安的旅遊其他主要景點:延安國家森林公園、王家坪、洛川民俗博物館、杜公祠、勞山森林公園、鍾山石窟、延安大學、石宮寺石窟、富縣塔、萬鳳塔、花木蘭陵園、安塞縣博物館、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木華黎王墓、吳旗縣明長城清涼山、鳳凰山、石泓寺石窟、秦直道、千佛寺石窟。
Ⅵ 延安紅色旅遊景點介紹
延安紅色旅遊景點介紹
何謂紅色旅遊呢?紅色旅遊的景點又有哪些?紅色旅遊景點就是以革命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為吸引物,組織接待旅遊者進行參觀游覽,實現學習革命精神,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振奮精神、放鬆身心、增加閱歷的旅遊目的地。
寶塔山
寶塔山,位於延安城區中心,是革命聖地延安的.標志性建築,是游覽延安的必去之地。山上現已建成為寶塔山公園,林木蔥郁,環境優美。寶塔山是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歷史文物與革命舊址合二而一的著名風景名勝區。
延安革命紀念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位於寶塔區西北延河東岸。紀念館內展出了大量珍貴革命文物、文獻和照片,按歷史順序分列11個單元,400多米長的展覽大廳,以1000多幅歷史照片和800多件革命文物,生動、形象地再現了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住窯洞、吃小米、驅日寇的光輝業績。
棗園
棗園革命舊址位於延安城西北約8公里處,是中共中央書記處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所在地。棗園又名延園,佔地面積54萬多平方米。園內樹木蔥郁、綠草如茵、花團錦簇。
楊家嶺
楊家嶺是中共中央領導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間的住處。當年這里還曾進行過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整風運動,現在主要有中共中央七大會址、延安文藝座談會會址兩處可供參觀,在會址後面的小山坡上,散落著一排窯洞,這就是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領導同志們當年的住所。
榆林古城
榆林古城位於榆林市區的核心地帶,也集中了榆林市區絕大多數的景點。古城東依駝山,南憑榆陽河,西臨榆溪,北踞紅山,明代是九邊重鎮之一—延綏鎮駐地。榆林古城的特色可以概括為:“北台南塔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難得的是古城的城牆目前大部分都還保存完整,城內外也還保存有很多古跡名勝。現在漫步古城,還能領略到濃厚的古城風貌。
清涼山
清涼山位於延安城北的延河岸上,隔延河水與鳳凰山、寶塔山相望。這里山勢高聳,風景別致。目前山上保存完好的建築物有自隋唐至清代的各類石窟,其中萬佛洞是最大的石窟,窟內四周牆壁上雕刻有神態各異的大小佛像萬余尊,山頂有太和廟,西有屍毗岩、桃花洞、山腰有詩灣、水照延安、月兒井、琵琶橋、定痂泉、仙人洞、琉璃塔等名勝。清涼山東側是延安時期的中央印刷廠、新華廣播電台、新華通訊社總社、解放日報社等革命文物舊址。
;Ⅶ 誰能告訴我延安各紅色旅遊景點的門票價格
延安黃陵縣黃帝陵景區AAAAA級,門票91;宜川縣壺口瀑布,AAAA級,91元;延安市內景點有棗園(延安市西北方向,距離市中心很近,4、5公里,和延安幹部學院緊鄰)免費,延安革命紀念館(延安王家坪彩虹橋對面)免費領票參觀,清涼山和寶塔山緊鄰,都在市中心,清涼山是佛道儒三教合流之地,號稱延安的小布達拉宮,陳毅將軍說:百年華夏嘆積弱,八載干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做主,萬眾矚目清涼山。清涼山腳下還有延安新聞紀念館介紹延安時期新華社的發展壯大經過等等。寶塔山是延安的象徵,是中國革命的燈塔,「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樓定寶塔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寶塔山門票40左右,清涼山30左右,楊家嶺緊鄰延安大學,景點免費。
延安---黃陵,全程高速,延安南汽車站有班車,每天都有好幾個班次,2小時就到了;延安---壺口,上午3個班次,分別是早7點半,8點20,9點,140公里路程,下午2點班車返回4點半到延安,其他都是室內景點,延安市區小的很,坐公交很方便。祝你順利!
Ⅷ 你去過「革命老區」延安嗎,有哪些不可錯過的景點
01、壺口瀑布位於我國陝西省的延安市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革命老區”了。延安見證了中國革命的爆發與發展,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里。老一輩革命家們在這里生活戰鬥了十三個春秋,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也賦予延安這座城市不一樣的意義。但其實,除此之外,延安本身也是一座歷史文化積淀十分深厚的城市。早在炎黃時期,人文始祖黃帝就曾居住在這一代,也因此延安也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那麼,延安都有哪些不可錯過的景點呢?
壺口瀑布是我國有名的瀑布,每年,這里都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遊客。黃河水的奔騰豪邁造就了壺口瀑布的雄偉壯觀,也使其成為了我國第二大瀑布和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站在兩岸的陡峭石壁前,親眼目睹壺口瀑布傾瀉而下,內心是澎湃的,是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敬畏與感嘆。
以上便是延安那些不容錯過的景點啦~
Ⅸ 延安革命事件
延安位於陝西北部,是中國革命的聖地,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她在中國現代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
延安地處黃河中游,陝北高原南部,東隔黃河,與山西省相望,西以子午嶺為界,與甘肅省接壤;北靠本省愉林地區;南接我省渭南,銅川,咸陽三市.地理位置為東經107度41分至東經110度31分.北緯35度21分至北緯37度31分之間,市區南北直線距離239.12千米,東西間距257.85公里.本地區有很好的植被覆蓋,延安有森林2769.9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2.9%,有天然草場1856.9萬畝,中草葯品種約500餘種.全市已探明 礦產10多種,其中煤炭儲量71億噸,石油4.3億噸,天然氣儲量33億立方米,紫沙陶土5000多萬噸. 延安,廣義上是指延安市所轄的13個縣(區),既寶塔區,延長縣,延川縣,子長縣,安塞縣,志丹縣,吳旗縣,甘泉縣,富縣,洛川縣,宜川縣,和黃陵縣.總面積370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5.59萬人,其中城市人口59.64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5.5人.平均海拔1000米,平均降水量500毫米,無霜期平均170天,在氣候上屬於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我們通常說的延安,就是指廣義上的延安.
狹義上的延安就是指今日的寶塔區,是延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陝北地區經濟,文化的中心.全區土地總面積3556平方公里,總人口33.19萬人(農業人口19.87萬)人均耕地面積2.48畝.1982年被國務院發布為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2,1994,1996,2000年被民政部.軍委總政治部命名為全國雙擁」模範城.延安位於」兩黃兩聖」所構築的陝西北線旅遊」金三角」的頂端.優秀文化積淀豐厚,所以延安又是一座旅遊名城,有」中國革命博物館城」之美譽.
延安古稱延州,歷來是陝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城區處於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匯之處的位置,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塞上咽喉」、「軍事重鎮」之稱,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於隋。1937年,中共中央進駐,同年設延安市,為陝甘寧邊區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稱縣,1972年,再設市至今,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市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天然次生林163萬畝,木材蓄積量308萬立方米;以甘草、五加皮、寄生、牛蒡子、柴胡為主的中葯材近200種;有豹、狼、石雞、杜鵑等獸類、鳥類100餘種;而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適生作物品種多,具有發展種植業、畜牧業、林果業的良好條件。除小麥、玉米、穀子、蕎麥、黃豆、綠豆、紅豆等糧食作物外,還盛產烤煙、蔬菜、花生、瓜類、薯類等經濟作物。
地處黃河中游的延安,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相傳人類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一帶,「三黃一聖」(黃帝陵廟、黃河壺口瀑布、黃土風情文化、革命聖地)享譽中外,為擴大對外開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全市有歷史文物保護景點848處,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個,石窟寺14處,有建於唐代的寶塔山等12處古建築,有革命舊址6處。目前可供游覽的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7處,年接待中外遊客70萬人次。近年來,大力開發旅遊業,恢復了摘星樓、烽火台、摩崖石刻等50多處景點,「天然公園」萬花山新增200畝牡丹,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萬花山「四山」森林覆蓋率達55.4%,被國家林業部批准建設國家級森林公園。
來自紅色之路的感動
——本報「重走延安路」系列采訪活動札記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詩句。4月上旬,當《中國藝術報》重走延安路采訪組陝西分隊到達延安,寶塔山真的出現在眼前的時候,我們情不自禁地想起這句詩,夢想終於成真。山西分隊在太行山區、河北分隊在西柏坡、貴州分隊
在遵義,同樣感受到延安精神的無處不在。半個月時間里,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在聖地延安、在巍巍太行、在西柏坡、在遵義深入采訪,挖掘《講話》發表60周年以來的珍貴記憶,采擷在《講話》精神指引下神州大地所孕育的藝術之花,尋訪那些在民間流傳的關於藝術、關於偉人、關於革命的動人故事。從4月5日開始到6月初,我們推出了「重走延安路」系列報道,共推出通訊、消息、圖片等各類報道近40篇和專版5個。這些報道刊出後,采訪組的同事們覺得十分安慰,因為我們深入了生活,記錄了歷史,見證了馬克思主義文藝在中國與時俱進的變遷。但我們也覺得遺憾,因為篇幅的限制,采訪過程中許多生動的故事,無法容納在報道中。時間雖然過去兩個月,但是這些細節卻不斷地在我們的腦海中回放。今天,我們願意為大家講述這些深深印在我們腦海中的細節,讓我們分享感動。
毛澤東伏在這張小炕桌上寫出了千古名篇《沁園春·雪》
我們為前輩艱苦奮斗的精神所感動。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毛澤東這大氣磅礴的詩句,我們曾無數次地反復吟誦。但出乎我們意料的是,毛澤東竟然是伏在農家的小炕桌上寫就這首詞的。當我們在瓦窯堡聽人介紹了這張小炕桌,當我們終於在延安革命紀念館第二展廳「紅軍東征」部分與這張小炕桌相逢,我們永遠地記住了它。年輕的講解員介紹說,1936年2月5日,毛澤東、彭德懷率領東征部隊來到了清澗縣袁家溝,住在農民白育才家中。為了方便毛澤東晚上辦公,房東主動將這張小炕桌搬來。2月6日,陝北普降瑞雪,袁家溝的山山嶺嶺都籠罩在皚皚白雪中。毛澤東觸景生情,浮想聯翩,於2月7日趴在這張小炕桌上寫下了千古名篇《沁園春·雪》。毛澤東離開袁家溝後,房東將這張小炕桌精心保管,並作為傳家寶傳給後代。 1972年6月,延安革命紀念館徵集到這張小炕桌,開始將它作為重要展品陳列展出。講解員深情講述的這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讓我們永遠記住了小炕桌,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沁園春·雪》的思想內涵,也讓我們為毛澤東艱苦奮斗和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贊嘆不已。
這樣的樂觀與豪情也體現在陳毅的詩篇中。在采訪延安市文聯的藝術家時,大家不經意地提到陳毅贊美清涼山的詩篇。他們介紹說,位於延安城東北方向的清涼山,不僅是名勝古跡薈萃之地,也是延安時期新聞出版機構的集中之地。新華社、《解放日報》、中央印刷廠、新華廣播電台都設在這里。黨中央的聲音通過通訊社、報紙、電台迅速傳遍抗日根據地,並通過由英國友人林邁可指導建立的英語廣播部傳向世界。因此,清涼山就成了延安與外界聯系的橋梁。陳毅有感於此,賦詩一首: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干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作主,萬眾矚目清涼山。後來,在與當地藝術家座談時,也有不少人提到這首詩。革命前輩不畏艱辛、執著追求的精神盡在詩中。
在山西武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我們也感受到革命者在困境中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和豪邁的詩情。在紀念館中,我們看到了朱德離開自己戰鬥了3年的太行前線回延安之前寫的一首詩:群峰壁立太行頭,天險黃河一望收。兩岸烽煙紅似火,此行當可慰同仇。經過浴血奮戰、千難萬險考驗的朱德,依然意氣風發,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的信心。
當然,並不僅僅是炮火硝煙中的革命者才有這樣的情懷。對文藝工作者來說,他們一樣面臨著艱苦環境的考驗,並且交出了優秀的答卷。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舊址後面的山坡上,有一間低矮、促狹的平房。聽了延安市文聯的同志介紹,我們才知道,這間不起眼的小平房,就是當年冼星海為《黃河大合唱》譜曲的地方。在低矮的屋頂下,在簡陋得近乎於無的條件下,冼星海以他的靈氣、才情和熱愛,寫下了撼人心魄的《黃河大合唱》。
「我就是想為延安的老百姓多唱幾首歌」
我們為藝術家與延安、與人民的深情所感動。
在陝西,我們通過采訪前去采風和慰問演出的藝術家和當地文藝界人士的介紹,了解了一位位藝術家與延安的動人故事。
在北京采訪著名畫家張仃時,我們專門給他捎去了從延安帶回來的大棗和小米,這個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老人十分高興,似乎延安的生活就在眼前。
對電影藝術家於藍來說,延安不是遙不可及的夢,而是慈愛可親的母親。「延安是我的母親,1938年,我18歲那年就投向了她的懷抱。我吃過延安的小米,喝過延河的水,更重要的是,我和延安人民一起接受黨的教育。《講話》指引了我的一生,教會了我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使我的一生充滿快樂。」當一個人的青春、事業乃至愛情都與延安緊緊相連時,那將是一種怎樣刻骨銘心的記憶?從年逾80的於藍的臉上,從她那激情難捺的言語間,我們找到了答案。
同樣對延安滿懷深情的畫家李琦,則以另一種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情感。在延安清涼山腳下的解放影劇院前,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流向劇場走去的李琦駐足不前,凝望著前方籠罩在暮色中的寶塔山,陷入了沉思。此情此景,站在他的身旁,我們不知道這位9歲就來到延安並在這里度過了9個年頭的老人,記憶中珍藏著多少年少的快樂與無憂。他只是輕聲告訴我們,更像在自言自語:「每次來延安,我都要好好看看寶塔山……」
令我們難忘的,還有歌唱家郭蘭英在楊家嶺與延安老鄉一起扭秧歌的情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舊址,郭蘭英和一位頭扎白羊肚手巾、挎著腰鼓的當地農民扭起了秧歌。在大家的掌聲中,郭蘭英深情地唱起了《綉金匾》,當唱到「三綉周總理……」時,她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哽咽得唱不下去。郭蘭英邊擦著臉上的淚水邊說:「我就是想為延安的老百姓多唱幾首歌。」
當中國文聯黨組書記李樹文、副書記覃志剛與赴延安采風的老文藝家來到延安文藝座談會舊址時,大家不約而同地說,我們在《講話》發源地照張相吧。這一張合影,大家的感情非常投入,因為大家要把它當做永遠的珍藏。
陝西省文聯主席、從延安走來的著名作家李若冰說起延安,臉上浮起的是少年般開心的笑容。他始終心懷延安,稱延安是自己的母親,是他的生命之泉。「寫那些關於延安的詩,我投入了很深的感情。」歷經種種生活磨難的著名作家胡征,在西安的家中接受我們采訪時,說得最多的是對延安的深情和對藝術的熱愛,而絕口不提生活對他的不公。延安時期的音樂家曾剛也時常惦念著延安。他在一首名為《念延安》的詩中寫道:陝北山河秀,延安同志親。離家常惦念,夢里也牽情。並將這首詩置於詩集《心聲錄》的開篇,對延安的深情躍然紙上。聽說采訪與《講話》有關,延安時期的藝術家張炎手、汪素華夫婦,馬上打車趕到我們正在采訪的韓維琴、常美容夫婦家中,兩對延安時期的藝術家,給我們講起延安的故事時,彷彿又回到了年輕時期。有意思的是,退休後的韓維琴和其他一些老戰友,把當年由兩個人演出的《兄妹開荒》改為由十男十女來表演,很受歡迎,並一舉奪得首屆中老年健身舞蹈大賽一等獎——「蘭花獎」。老人們說,雖然節目形式變了,但《兄妹開荒》所蘊涵的延安精神沒有變。
在河北石家莊,當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員、如今已經85歲高齡並卧病在床的著名作曲家張魯一說起延安就打開了話匣子,采訪時間由原定的半個小時延長為兩個小時,讓我們采訪能否順利進行的擔心顯得多餘。而張魯已經患有嚴重的心臟病,並且在我們到達石家莊前一天不慎摔傷了腿。面對後輩關於延安、關於《講話》的提問,張魯顯得十分興奮,如見故人。我們知道,我們的采訪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應該感謝的是革命聖地延安,以及張魯對延安的深情。
在貴州習水三岔河,幾個苗族小朋友唱著動聽的山歌、跳著苗族的舞蹈,為我們獻上美酒。遵義舞協副主席王瑚玫在與其中一個小女孩的交談中,得知她家境貧寒,當場決定捐助她。本報記者深受感動,也認捐了一個女孩。但是,當地民政部門的同志建議本報記者換一個捐贈對象,因為這兩個女孩是姐妹,如果換一個,可以使更多的家庭得到幫助。本報記者馬上表示,不用換,我認捐兩個!有關部門當即決定現場搞一個儀式,儀式上,本報記者認捐的那個女孩一直不說話。但當記者將捐助款交到她手中,她突然跪在記者的面前。記者被震驚了,趕緊將她扶起,勉勵她好好學習,爭取將來成為棟梁之材。此時記者發現,同行的一些文藝家已經落淚。後來同行的人們笑談,年輕的本報記者還沒結婚居然有了 兩個孩子,可謂「拉家帶口」矣。
老人以畢生精力收集關於延安的資料
我們為延安精神和優良傳統在人們心中形成一種天然的自覺傳承而感動。
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舊址,我們經過種種努力,終於找到了曾經給毛澤東鬧過秧歌拜過年的兩個老漢。當68歲的賈宜策老漢和88歲的馮志成老漢出現在我們面前,為我們講述當年給毛主席鬧秧歌拜年的情景時,我們感到歷史如在眼前。據說,賈宜策老漢經常到魯迅藝術學院舊址來,給遊人講述當年的故事。正是這種講述,讓我們感到了活生生的歷史,讓延安精神和優良傳統在不知不覺中傳承下來。而當賈宜策老漢唱起他自己創作的兩首《送給江主席的歌》時,我們發現,哪怕就是在最普通的這些老漢中間,延安精神也注入了新鮮的時代內容。
「小小紡車吱扭扭轉,搖起了那個紡車紡線線;別看這紡車小呀,力量大無邊,邊區鬧生產,打碎敵人封鎖線……」在棗園,在楊家嶺,年輕的講解員為我們唱起了反映邊區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紡線謠》。大家也跟著唱起來。唱起來的是歌謠,留下來的是精神。在山西武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身著軍服的講解員田悅慧也為我們唱起了《武鄉開花調》。在隨後的講解中,她多次哽咽。講到左權在做父親不久就犧牲了時,她禁不住潸然淚下。而我們當中,多數人也早已經眼圈發紅,噙滿淚水。我們隨機采訪了一位年輕遊客:你感動嗎?他說,這樣的時候感動是很蒼白的詞語,我內心的感受無法用語言表達。畢業於山西忻州師范學校的田悅慧如今是該館最優秀的講解員,為了提高講解質量,她到全國各地采訪老將軍、老戰士,購買有關書籍。當一個年輕人以講解革命傳統為職業,並將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投入到講解中去時,我們看到了歷史的延續。
劉偉華是延安市延川縣一個以自己的畢生精力收集跟延安有關的一切資料的老人。當我們慕名來到劉偉華的家中,才發現這根本不能算是一個家。幾平方米的一個傳達室里,除了一張床,就是滿牆、滿地的資料,各種有關延安的專題資料,擠在破舊的書櫃里,等待著人們來發掘。近年來,不少延安時期的著名藝術家都來找他幫忙,復印資料,而他也是有求必應。雖然經濟困難,家裡人也不熱心,住房也沒有著落,但是劉偉華依然投入全部心血繼續收集整理延安資料。當記者贊嘆他的資料是一個寶庫時,他說,我就是喜歡這個,希望延安時期的資料不要越來越少。
而在貴州紅軍一渡赤水河渡口所在地土城鎮,當地六七十歲的老阿婆自發地組織起來,穿上紅軍軍服,又唱又跳,給外來的遊客義務講述紅軍的故事。她們把這當作了自己晚年生活的一部分。從她們略顯蒼老的歌聲中,我們聽出了巨大的生命力。
這就是後來者對傳統的理解,和建立在情感認同基礎上的自覺的傳承。
「什麼都可以被淘汰,民間文化不能被淘汰」
我們為民間深厚的藝術底蘊而感動。
當老伴用驢拉的地排車,趕了兩個多小時的山路將66歲的延川剪紙大師高鳳蓮送到縣城接受我們的采訪時,我們被深深打動了。當她一邊說話一邊剪出一匹匹活生生的馬時,我們只有驚嘆。當她用一句「就是喜歡剪,拉著牲口就剪牲口,下著雪花就剪雪花」來回答我們的提問,當延川著名的布堆畫家馮山雲發表「為什麼剪得好?就是因為用心剪,沒成名之前用心剪,成名之後還用心剪」、「什麼都可以被淘汰,民間文化不能被淘汰」、「畫完了之後你最好跟農民探討,農民的評論那叫一個精彩」、「女人剪紙是生命的藝術,男人剪紙是生存的藝術」等評論,我們禁不住感嘆:與這些地地道道的民間藝術家相比,我們對藝術、對生活的理解還差得很遠。這些其貌不揚的人們,才是真正的大師。
更加讓人稱奇的,是由延川縣文聯主辦的一張小報《山花》。這張小報自20世紀70年代創辦以來,已經連續出版近200期。「文革」之後,由《山花》報編輯的詩集《延安山花》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後,發行達到28萬冊,並由香港三聯出版社重印,向海外發行。幾十年來,《山花》共採用稿件近5000篇,海內外不少報刊曾轉載《山花》的作品。《山花》不僅為文學愛好者提供了發表作品的園地,而且還將路遙、聞頻、陶正等一大批後來的著名作家團結在《山花》的周圍,創造了「山花奇跡」。這是黃河與黃土地所孕育的一朵民間的文藝山花,正是因為它紮根生活,所以才常開不敗。
在赤水四洞溝,陪伴我們的30多歲農民王德華,一路不停地為我們唱山歌,青山綠水間,他的歌聲打動人心。同時,他還隨手拾起路邊倒伏的竹子,根本不藉助其他工具,而是用手把竹子撕成細細的篾條,給我們編出了各種充滿想像力的竹編工藝品。
生活,真的是藝術的源泉;藝術,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而生長在民間的藝術,永遠值得我們用生命去體會。
生活,永遠值得我們感恩。
大家都願為宣傳延安精神和《講話》精神做一點事
我們為大家的鼎力相助而感動。
中國文聯黨組領導對我們「重走延安路」整個采訪方案給予了大力支持,並提醒我們要注意安全,多向地方的同志們學習。陝西省委副書記張保慶對我們深入一線采訪的做法十分肯定;陝西省文聯黨組對我們的采訪給予了大力支持;陝西省文聯副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本報陝西記者站站長蕭雲儒不僅事先幫我們策劃選題、聯系采訪對象、落實采訪用車,而且還一路陪同我們到延安采訪;陝西省文聯辦公室主任、本報駐陝西記者黃道峻全程陪同采訪,為我們做了大量繁雜的事務性工作;延安市委副書記張勛倉、忽培元在接待任務十分繁重的情況下,依然接受了我們的采訪,張勛倉還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圖片;延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曹振乾、延安市文聯主席艾生以及一大批延安的藝術家接受了我們的采訪;延川縣委副書記高鳳蘭在很短的時間里就為我們組織了當地各門類藝術家的座談會;延安歷史資料收集者劉偉華無償給我們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延安電視台的同行對我們的采訪活動進行了全程跟蹤報道,並於「5·23」前夕播放了專題片。本報河北記者站站長張從海和西柏坡紀念館副館長陳宋良等也為我們的采訪提供了重要幫助。山西焦煤集團黨委書記薛山、副書記李瑞林,山西靈石縣煤運公司總經理張建新、辦公室主任王洪亮,山西長治農行行長牛子良等給本報記者的山西之行提供了大量幫助。而山西武鄉農行副行長孫晉剛始終陪伴我們顛簸在太行山區的崎嶇山路中,不辭辛勞,讓我們深深感動。
所有這一切,我們不會忘記。而我們之所以得到這么多關心和幫助,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采訪的主題:重走延安路。大家都希望我們的采訪獲得成功,都願意為宣傳延安精神和《講話》精神做一點事情。
「這是我記者生涯中一段難忘的經歷,在我的生命中也有重要意義。」采訪組一位剛剛畢業一年的年輕記者這樣說。她的話也代表了我們采訪組所有同事的心聲。我們在那些用一生去追求理想的前輩身上感受到了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真誠、對信仰的執著。毛主席要求文藝工作者「走出小魯藝、走向大魯藝」,走向廣闊的生活。本報所在地是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的「文苑」。我們從采風中得到的啟示是:作為從事文藝新聞報道的記者,也應該「走出小文苑,走向大文苑」,去捕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文藝事業的精彩和文藝家在實踐「三個代表」、發展先進文化過程中的身影,為傳播先進文化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