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微電影事雖小
『壹』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的意思
意思是:事情雖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動;擅自行動造成錯誤,讓父母擔憂,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出自出自清代李毓秀《弟子規(入則孝篇)》,原文選段: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譯文:
事情雖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動;擅自行動造成錯誤,讓父母擔憂,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自己有什麼東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私藏。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私藏東西,即使自己很謹慎,也免不了會有被父母發現的一天,那時父母會傷心。
父母喜歡的事情,應該盡力去做; 父母厭惡的事情,應該小心謹慎不要去做。
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必然會引起父母憂慮。所以,應該盡量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自己的名聲德行受損,必然會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應該謹言慎行,不要讓自己的名聲和德行無端受損,更不要去做那種傷風敗俗,自污名聲,自賤德行的事情。
(1)弟子規微電影事雖小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康熙年間,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傳統思想文化的認同。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薦舉山林隱逸、十六年開設明史館、十七年的薦舉博學鴻詞,網羅名士,弘揚儒學。這些舉措都促進了儒家的發展。
《弟子規》正是在這種文學氛圍下,寫作而成的。其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
他以《論語》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范。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思想主題:
全文總計360句,1080字,內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紐冠、行為儀止、道德品性、處世之道等,詳於道德教育。
《弟子規》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弟子規》就是其入門讀本。
此書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遠邪小、走正道,養成忠厚家風的必備讀物。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
『貳』 《弟子規》中「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事情雖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動;擅自行動造成錯誤,讓父母擔憂,有失做子女的本分。自己有什麼東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私藏。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私藏東西,即使自己很謹慎,也免不了會有被父母發現的一天,那時父母會傷心。
出自——清代李毓秀《弟子規》。
原文: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2)弟子規微電影事雖小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康熙年間,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孔孟思想文化的認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讀四書五經,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大修孔廟,春秋祭孔、宣諭以孔子儒教為立國之本。
1670年,根據儒學核心制定和頒發「聖諭」十六條,作為人們的思想准則和行為規范: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
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生命。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薦舉山林隱逸、十六年開設明史館、十七年的薦舉博學鴻詞,網羅名士,弘揚儒學。這些舉措都促進了儒家的發展。
《弟子規》正是在這種文學氛圍下,寫作而成的。其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他以《論語》「學而篇」中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范。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