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微電影集 » 涼州微電影

涼州微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9-10 23:11:21

❶ 送別詩大全

贈汪倫——李白
李白登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送友人——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山中送別——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

送別——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友人——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洲。
與君別離意,
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
兒女共沾巾。


渭城曲——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別——王之渙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巴陵夜別王八員
外賈至
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後到三湘。
世情已隨浮雲散,離恨空隨江水長。
送柴侍御( 王昌齡)
流水通波接五岡,送君不沒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❷ 姓段 名人故事

歷史上姓段的名人:

段會宗(前83年~前9年),字子松,天水上邦(今甘肅夭水)人。漢元帝時以杜陵令出為西域都護、騎都尉光祿大夫。回長安後作過沛郡、雁門等地的太守;後於陽朔三年(前22)至鴻嘉元年(前20),第二次出任西域都護,此後又四度出使烏孫並於元延四年(前9)在烏孫死於任上,享年75歲。段會宗出使烏孫期間,當烏孫多次內亂之際,代表朝廷敉平叛亂,冊立新君,為多民族國家的團結和統一作出了貢獻,在西域各族人民中享有很高威望。

段熲(?----179)字紀明,武威姑臧人。西域都護段會宗從曾孫。少時習弓,有文武智略,初舉孝廉,後戌邊十餘年。段熲屢破羌軍,先後交戰180次,斬殺近4萬人。漢靈帝時官至太尉。與皇甫規(字威明)、張奐(字然明)皆籍隸涼州,合稱「涼州三明」。

段務目塵(此名系根據《魏書》所載,《晉書》則作段務勿塵),生卒年不詳,中國十六國時期段部鮮卑的首領,受晉朝冊封為遼西公。是前任首領段乞珍之子。

武宣王,名段業(公元?—401年),原為後涼建康太守,後建北涼,稱涼王,在位5年,沮渠蒙遜發動兵變將他俘殺,葬處不明。

褒國壯肅公段志玄(598-642),齊州臨淄(今山東濟南)人,唐代名將。大業十三年(617年),隨高祖起兵,授右領大都督府軍頭。後在潼關擊敗隋將屈突通,以功授樂游府驃騎將軍,封臨淄郡公。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玄武門之變。太宗即位後,遷左驍衛大將軍,封樊國公。貞觀十一年(637年),改封褒國公。貞觀十二年(638年),拜右衛大將軍。貞觀十四年(640年),加鎮軍大將軍。貞觀十六年(642年)病卒,贈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

段成式(803---863),字柯古。晚唐鄒平人,唐代著名志怪小說家,約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卒於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其父段文昌,曾任宰相,封鄒平郡公,工詩,有文名。在詩壇上,他與李商隱、溫庭筠齊名。

段文昌,唐(公元七七三年至八三五年)字墨卿,一字景初,其先位齊州臨淄人,世居荊州。(舊唐書作西河人。此從新唐書)生於唐代宗大歷八年,卒於唐文宗太和九年,年六十三歲。

段思平(893—944年),大理喜瞼(今喜洲)人,一說為劍川永旁人,大理國的締造者。其家族世代為南詔武將.父為段寶龍。思平因為累積軍功而升任為大義寧通海節度使。楊干貞奪趙善政之位,干貞之弟楊詔譖思平有帝王之相,干貞於是追殺思平。會善政臣守高方和段思平友好,派人接思平,思平之弟思良和軍師董迦羅前來加以保護.思平向東方的黑爨三十七蠻部借兵,討伐楊干貞。937年,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建元文德。仍都大理。天福三年封董迦羅為相國,封高方為岳侯,死後謚號神聖文武帝,廟號太祖。

段克己(1196~1254)金代文學家。字復之,號遁庵,別號菊庄。絳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早年與弟成己並負才名,趙秉文目之為「二妙」,大書「雙飛」二字名其居里。哀宗時與其弟段成己先後中進士,但入仕無門,在山村過著閑居生活。金亡,避亂龍門山中(今山西河津黃河邊),時人贊為「儒林標榜」。蒙古汗國時期,與友人遨遊山水,結社賦詩,自得其樂。元憲宗四年卒,年五十九。

段玉裁(1735年~1815年)清代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字若膺,號懋堂,晚年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江蘇金壇人,龔自珍外公。乾隆舉人,歷任貴州玉屏、四川巫山等縣知縣,引疾歸,居蘇州楓橋,閉門讀書。曾師事戴震,研究文字訓詁音韻之學。

段祺瑞(1865—1936),原名啟瑞,字芝泉,晚號正道老人,民國時期政治家,北洋三傑」之一。皖系軍閥首領。他幫助袁世凱練北洋軍,而後以此縱橫政壇十五載,一手主導了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的內政外交。有「三造共和」的美譽,後來因寵信徐樹錚,迷信武力統一,為直系擊敗而下野,曾藉助和張作霖和孫中山的三角同盟而短暫復出。但因失去實際權力而成為擺設。一生清正耿介,頗具人格魅力,號稱「六不理總理」,他還是中國現代化軍隊的第一任陸軍總長和炮兵司令。擔任過中國第一所現代化軍事學校——保定軍校的總辦。

姓段的女明星:

段林希

段林希(Jeremy
Duan),中國新生代女歌手,雲南保山人。2011「快樂女聲」全國總冠軍,陽光正能量才女,有「雲南之光」之稱。鍋蓋頭、大眼鏡、小虎牙、羞澀笑、吉他彈唱是她的特色。她溫柔而又富於感性的嗓音、扎實的唱功、正能量十足的歌聲、對歌曲情感的細膩處理以及多種類型曲風的准確駕馭,深受大家的欣賞和喜愛,而她燦爛的微笑更是使人不論何時都會感到十分溫暖。賽後發行個人單曲《追夢的孩子》《另一種燦爛生活》《不會寂寞》,主演微電影《天亮以前》。經過一年精心籌備,於2012年12月24日發行全新EP《我們》,其中《我不會寫歌》更在中歌榜2013年17期奪冠。她,是正能量的代言人,在社會上為抗戰老兵捐款13萬元,用實際行動傳遞正能量。

段麗陽

段麗陽,女,1993年出生於河北邯鄲,現就讀於中華女子學院,3歲開始學習鋼琴,舞蹈,聲樂,4歲開始登台演出,多次參加各種演唱比賽,並獲得了許多大獎;經常參加電視台的各種演出;2004年簽約新兒歌,出版了八張新兒歌專輯。拍攝了《別惹小孩》《家有兒女》《趕走你的憂郁》等電視劇和電影;主持過多台晚會和電視欄目;曾任cctv-少兒《大倉庫》主持人。

段倩茹

段倩茹,模特兼演員,曾出演過多部影視作品,在網路劇《愛情公寓外傳》飾演杜茜茜,在cctv6電視電影《狗也愛鑽石》飾演海倫,在電視劇《愛情公寓2》飾演簡凝,在電視劇《金枝玉葉》飾演年輕沈曼亭等。

段仕萍、段雯鍇、段岫、段蔚、段紅、段林菊等等。

姓段的男明星:

段奕宏

段奕宏,漢,出生於1973年5月16日,原名段龍,演員。1998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後進入中國國家話劇院,2009年簽約華誼兄弟。早期多活躍於話劇舞台,代表作品是孟京輝導演的先鋒話劇《戀愛的犀牛》。2007年因出演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袁朗為廣大觀眾所熟知和喜愛,其後帶給觀眾《我的團長我的團》、《西風烈》、《我願意》、《白鹿原》和《楚漢傳奇》等一系列優秀的影視作品。

段暄

段暄,1972年7月8日出生,畢業於中國廣播大學,曾被廣播電影電視部評為一級播音員。

段黃巍

HIT-5組合成員(主唱),段黃巍在隊內昵稱「段公子」,擔任主唱的他是歌曲的靈魂。段黃巍擁有明亮的聲線和不俗的唱功,偏愛R&B曲風,性格開朗熱情。與武藝、鄧紫衣合作的電影《蝙蝠別墅》已於9月30日上映。

段鈞豪

段鈞豪,男,中國男演員。1979年2月15日,出生於中國台灣。2006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進修班。因電影《千禧曼波》被大家熟知。2010年通過諜戰劇《內線》成功進軍內地。在電視劇《淚灑塵緣》,《鐵血女騎兵》中均有出色演出,2013年因在熱播劇《愛在春天》中成功飾演「阪本少佐」深受觀眾喜愛。

❸ 記錄片里薩迦班智達帶兩個侄兒去涼州會談的是什麼電影

《月圓涼州》 (2005)
這是一部反映公元1247年發生在中國西部涼州(今甘肅武威)關於西藏納入中國版圖完成祖國和平統一的真實歷史故事片。公元13世紀初,蒙古汗國西涼王闊端在奉父王之命率蒙古大軍挺進吐蕃雪山腳下時想起10多年前戰爭給吐蕃帶來的災難和被藏族姑娘卓瑪所救的往事時,他毅然決定抗旨撤兵。為了祖國和平統一,闊端忍辱負重,放棄汗位,以汗國名義頒發詔書,親派助手多達那布將軍為金子使者和女兒薩日朗一起前去邀請西藏高僧薩班來涼州會談。 吐蕃高僧接受了邀請,並說服眾僧族人,毅然率侄兒八思巴和那多吉等僧人赴涼州與闊端舉行了舉世矚目的「涼州會盟」。從此使西藏納入了中國版圖,實現了蒙藏漢及多民族之間的世代團結和睦。

❹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 郭嘉 司馬懿 誰比較厲害

恩,郭嘉死得早(古人不都講天命難違嗎)
司馬懿,雖說諸葛亮知名高
(一)難尋破綻

在《三國志演義》小說中,司馬懿是作為諸葛亮的第一對手出現的。正是因為有了司馬懿的堅忍不拔、鍥而不舍,最終使諸葛亮的北伐大業慘遭失敗。最後諸葛
「秋風五丈原」,實際上是死於跟司馬懿的對抗當中的。

對這么一個對手,這么一個非常頑強的對手,別人恨他還來不及,但諸葛亮不這樣看待他,諸葛亮很欣賞司馬懿,對他另眼相看。在司馬懿還沒有真正出場,沒有大顯身手
時候,諸葛亮就對他的人品、對他的特點了如指掌。他說:司馬懿「乃世之英雄」(卷十九《孔明秋夜祭瀘水》)。曹操評價劉備是英雄,是慧眼識英雄;諸葛亮評價司馬懿
是英雄,也是慧眼識英雄。在司馬懿還沒有建立赫赫軍功的時候,諸葛亮就稱他是「世之英雄」,這種眼光是很獨特的。而且,諸葛亮對司馬懿還懷有一種恐懼感,一種內
在的恐懼感。他坦白地說:「平生所患者,獨司馬懿一人而已。」(卷十九《司馬懿智擒孟達》)

諸葛亮以「千古第一賢相」的美譽流芳百世,他一生不怕曹操,不怕孫權,當然更不怕周瑜、夏侯敦之流,這些人全不放在他的眼裡,平生所害怕的唯獨是司馬懿。他看得
准,將司馬懿視作他的真正對手。所以他覺得在戰場上最好不要碰上司馬懿這樣的對手。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這么看重司馬懿?

因為司馬懿這個人在性格上是沒有巨大缺陷的,他不像曹操,不像周瑜,這些人都有非常厲害的性格優勢,同時也有非常明顯的性格隱患。像曹操,非常聰明,智慧出眾,但
有時候會因為性格多疑而出現非常重大的疏忽。像周瑜,則氣量過於狹小。這些性格缺陷,便於被人把握,在真正的戰爭中,容易受到致命的攻擊。像司馬懿這個人,他有點
像下圍棋的那個李昌鎬,他每一步棋都讓人找不出任何的破綻。雖然他沒有太大的優勢,但是也沒有太大的缺點,所以誰碰上這種人都會覺得非常難以對付。

(二)「牛皮糖」戰術

諸葛亮「六齣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無遺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最後他也沒有消滅司馬懿率領的曹魏軍隊。

我們看到,諸葛亮一直打勝仗,很熱鬧,但最終司馬懿還是保存著實力,還是沒有被打敗。諸葛亮好像勝了,但從來沒有大勝,沒有徹底地勝;司馬懿好像敗了,他卻也沒有
被徹底打敗,因為他始終是有實力的。

在魏蜀兩國長期對峙中,正是司馬懿,愣是一次又一次地挫敗了諸葛亮恢復中原的雄心大志,從而成為諸葛亮戰略上和戰術上的真正對手。
作為對手,最讓諸葛亮頭疼的就是司馬懿的那股勁兒,一種軟磨硬抗的勁兒。司馬懿採取的戰略決策是:戰略上防守,戰役中固守。他相信自己最後會贏,所以從不擔心在戰
爭過程當中一次又一次地輸。司馬懿不停地在和諸葛亮「磨」,你來硬的我就來軟的,你進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追,反正我粘著你。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牛皮糖」戰
術:打不贏也打不垮,你急我不急,粘你沒商量。所以,「六齣祁山」形成一種僵持的局面。在這個僵持階段里,由於諸葛亮神機妙算,司馬懿屢戰屢敗,但又屢敗屢戰。司
馬懿總是不會敗到一敗塗地,總是能夠保存自己的實力,繼續跟諸葛亮抗爭,打持久戰。

比如,諸葛亮三出祁山與司馬懿交戰時,司馬懿堅持守寨不出,持續了半個月,一直不跟諸葛亮交兵。司馬懿熬得住,諸葛亮可熬不住,因為他糧草不足,他恨不得速戰速決
。於是諸葛亮使了一個計謀,佯裝拔寨退兵,以此引誘魏軍。
第一次蜀軍退出三十里下寨,張郃等將領提出追趕上去。司馬懿認為諸葛亮退兵,絕對是誘兵之計,切不可上當。他說:「孔明必有大謀也,不可輕動。」十天以後,諸葛
見魏兵按兵不動,又退出三十里下寨。這時候司馬懿仍然不主張追擊,他親自到前線察看諸葛亮退軍勢頭,斷定說:「此乃孔明之計也。」結果又過了十天,諸葛亮第三次退
了三十里下寨。這時魏軍將領們沉不住氣了,他們認為諸葛亮是使詐謀,用「緩兵之計,漸退入漢中」,因怕被別人恥笑,急於交戰。所以張郃堅持要率兵追擊,司馬懿出
一招,說你率兵打頭陣去進攻,我帶部隊在後頭支援你,萬一打敗了,我還能幫你頂著。

於是張郃等率兵追擊諸葛亮,結果正中諸葛亮的圈套,魏兵大敗。退兵後,司馬懿下了死命令,說:「今後切不許妄動!再有不遵,決正軍法!」(卷二十《孔明智敗司馬懿》
《仲達興兵寇漢中》)他堅持自己這套軟磨硬抗的戰術,毫不動搖。

(三)多疑與謹慎

當然,這種戰術跟司馬懿的性格大有關系。司馬懿的性格雖然沒有什麼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點很明顯,就是他的多疑,特別地多疑,在這點上他很像曹操。正因為他多疑猜
忌,所以辦事非常謹慎。尤其是碰上諸葛亮這樣的對手的時候,他更是極其小心謹慎,極其多疑多慮。

其實,多疑並不一定就是缺點,有時它可以成為一個優點,前提條件是多疑要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也就是說,我了解自己的長處,也了解自己的短處,同時我也看到對
方的長處和對方的短處。這樣以我之長攻人之短,這是可以的;而守住我之短,防備敵之長,這種多疑也是應該的。因為我應該更充分地估計你的長處,以便做好更充分的防
備。

但是從司馬懿的具體表現來看,他的多疑有時並沒有真正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有時小心謹慎到了過分的地步,這樣就不免貽誤戰機。

最典型的就是「空城計」一戰。「空城計」這一戰有很多爭論,有人認為諸葛亮神機妙算,他的「空城計」是一個很高的絕招。有人認為是司馬懿的失誤,因為司馬懿多疑,
認為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以致貽誤了戰機,使蜀軍得以安全脫險(卷十九《孔明智退司馬懿》)。不管怎樣評價,「空城計」的結果是保
證了蜀軍的安全脫險。蜀軍在大敗的情況下,以「空城計」的計策安全脫險,這是很不容易的。

京劇《空城計》把司馬懿大大地調侃了一番。劇中,諸葛亮從容不迫地搖著鵝毛扇,坐在城頭唱道:「我正在城頭觀山景,忽聽得城外亂紛紛。」當時司馬懿已經兵臨城下,
諸葛亮卻如此地閑雅自在,足見他是何等地聰明、自信!
司馬懿到了城外,手握重兵,心裡彷徨,生怕城裡有埋伏,膽戰心驚,估算半天到底還是不主張攻城。最後得知原來只是一座空城的真相以後,他自我解嘲地說:「司馬呀司
馬,你的膽子也太小了;諸葛呀諸葛,你的膽子也太大了!」他覺得諸葛亮從來沒有這么大膽,怎麼這次這么大膽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當然,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這一事件。古人說:「料事者先料人。」要預料一件事情,首先要預料一個人,要充分吃透一個人。「能料愚者,必不能料知;能料知者,
必不能料愚。」聰明人只有跟聰明人一起,才能夠知己知彼。聰明人若遇上一個愚蠢人,就無法猜透他。你可以明白地去琢磨一個聰明人的所作所為,卻無法估計一個愚蠢的
人,他到底會做出什麼樣的事情來。

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他的對手司馬懿也是個聰明人,所以諸葛亮才能神機妙算,算定司馬懿不敢貿然破城。如果諸葛亮趕上的是張飛或者曹仁、曹真之流,他們沒准就不管有
沒有埋伏,先沖進城去再說,反正輸就輸了,輸了也先打個痛快,那就真把諸葛亮給活捉了,這個「空城計」就玩不成了。所以,「空城計」的故事,不僅表現出諸葛亮的智
高和膽大,也不僅表現出司馬懿的多疑與謹慎,同時也表現出司馬懿的過人智慧。

更重要的是,「空城計」故事還表現出司馬懿的戰略決策,他決不輕舉妄動,不輕易涉險,一門心思為了保存實力以便跟諸葛亮軟磨硬抗到底。我輸一場、輸兩場,讓你笑一
次、笑兩次,都無所謂,反正我就是要跟你磨的。既然要跟你磨,我就不怕輸,輸了一場兩場無所謂,只要最後我能大勝,來日方長呢!這正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四)並非「恐亮症」

有人認為司馬懿得了「恐亮症」,一聽到諸葛亮的名字就頭疼,一遇到諸葛亮就嚇得膽戰心驚,怎麼也不敢跟諸葛亮打。實質上並不這樣。試猜想,一個得了「恐亮症」的人,
能在「六齣祁山」長時間的對抗當中,一股勁兒地跟諸葛亮打,堅持抗爭到底嗎?顯然,司馬懿內心中並不是害怕諸葛亮,而是非常看重諸葛亮。他只不過是知己知彼,知道
自己絕不是諸葛亮的對手,不和諸葛亮硬碰硬地對著干罷了。

還是三出祁山時,司馬懿算計諸葛亮必然襲取武都、陰平兩城,便派郭淮、孫禮偷襲蜀兵之後。但是諸葛亮早就料到司馬懿必有此舉,便親自率兵馬從後麵包抄郭淮、孫禮,
前後夾攻,魏兵大敗。司馬懿輸得服服帖帖,贊嘆說:「孔明智在吾先」,諸葛亮的智謀從來是算在我的前頭的,所以「吾智不如孔明也」,這點他心裡非常清楚。
這一戰以後,司馬懿又算計諸葛亮必然親自去武都、陰平兩城安撫百姓,不在營中,便派張郃、戴陵引一萬精兵,去奪取蜀寨。沒想到諸葛亮並未離寨,早就設下包圍圈,等
待魏兵來偷襲,結果將魏兵殺得丟盔棄甲。司馬懿不得不驚嘆道:「孔明真乃神人也!」(卷二十《孔明智敗司馬懿》)遇到像司馬懿這樣的敵人,有著開闊的胸懷和坦然的心
態,能夠在失敗的時候還由衷地佩服對手,令諸葛亮不得不另眼相看,費盡心機。

戰場上也好,商場上也好,生活中也好,可以設想,我們最怕碰到的應該是司馬懿這樣的對手。他明明知道自己不如你,明明知道斗不過你,但是他始終要和你抗爭到底,而
且始終也不怕失敗。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一次又一次地被打趴下了,卻一次又一次地站起來,撣撣身上的塵土,繼續跟你打。就跟拳擊賽一樣,被打趴下了,還要硬挺著站
起來,繼續跟你打。更重要的是,他不僅身體上不趴下,能繼續站起來打,而且在精神上也不趴下,始終保持旺盛的鬥志,不到最後,決不服輸。

這讓人想起《西遊記》小說里的豬八戒這個人物。豬八戒也老是打敗仗,但他失敗了以後,總是自我解嘲,說「我不能倒了我的旗槍」,就是說我再失敗,我的精神不能倒,
我的鬥志不能垮。豬八戒一看到唐僧被妖怪捆著,無奈地流淚痛哭,他就說:「師傅,你不能這么軟弱,師兄還在外邊呢,他能來救咱們的。咱們再怎麼輸,也不能倒了咱們
的旗槍。」司馬懿就是這個特點,再怎麼失敗,他也絕對不倒了自己的旗槍,不垮了自己的鬥志。司馬懿毫無畏懼地面對諸葛亮這個神話般的人物,表現出一種不屈不撓、頑
強斗爭的勇者精神,諸葛亮的對手的確非他莫屬。

當然,司馬懿屢戰屢敗,這只是小說家言。在歷史記載中,司馬懿跟諸葛亮還是有一拼的,至少也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蜀、魏兩軍在渭南一帶進行「拉鋸戰」的時候,
互有輸贏,諸葛亮也有過多次被打得潰不成軍的經歷。只是小說家為了神化諸葛亮,把司馬懿寫得幾乎不堪一擊,只能乖乖地當「縮頭烏龜」。

最重要的是,司馬懿總能夠在敗中求勝,這是很高的招數。
當諸葛亮一次、兩次、三次……直到六齣祁山,好像一直在打勝仗,把司馬懿打得焦頭爛額。這時大夥都不看好司馬懿,甚至連他身邊的將領都不看好,傳到朝廷里也有好多
人不支持他。當然皇帝這個時候還是支持他的,因為他認定司馬懿這個戰術是可行的。因為諸葛亮幾次出祁山,最後都是無功而返,這個事實已經說明司馬懿這套持久戰、拉
鋸戰的戰術還是行得通的。

在戰場上,司馬懿一旦認准了死理,就一點兒也不動搖,堅持既定的戰略方針,打不垮諸葛亮,愣是要把他拖垮了事,決不在乎別人是不是把自己看作「縮頭烏龜」。
六齣祁山時,諸葛亮在上方谷取得勝利,差點兒把司馬懿父子燒死。這時候應該是天意,下了一場大雨,司馬懿父子安然退出。司馬懿逃此大劫以後,心裡明白,諸葛亮的這
支軍隊實在太了不起了,自己一時頭腦發熱,冒險追擊諸葛亮,才有此大難。於是他躲進營寨,堅守不出。

諸葛亮一來糧草不足,求勝心切,二來也想乘勝追擊,趁熱打鐵,所以他多次讓人在魏寨前頭罵陣叫戰,激怒魏軍。但是司馬懿卻認為,大敗之後,交戰不利於己,因此堅決
不出戰。我斗不過你,難道還磨不過你嗎?
這時諸葛亮使了一招,派遣一位使者,送了一套婦女守喪時穿的衣服給司馬懿,還寫信激怒他,說他就像寡婦一樣,「甘分窟守土巢而畏刀避箭」。
司馬懿一看到孝服,臉色就變了,但他馬上沉住氣。從這里可以看出這個人的確是性格多變,他很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心中大怒,表面上卻不動聲色,裝著一臉笑,說:
「視我為婦人耶?吾且受之。」婦人就婦人,有什麼大不了的?
他熱情地款待使者,當著使者的面,一字不問蜀軍的虛實,只是打聽諸葛亮每天睡幾個小時,吃幾碗飯,平時忙不忙。使者如實相告,回答說:「丞相夙興夜寐」,一大早就
起來了,晚上很晚才睡覺。「罰二十已上者皆親覽焉」,打20板子以上的人,他都要親自過問,就是事無巨細,全部都要親自過問。「所啖之食,不過數升」,每天就吃幾升
糧食。我考證過,東漢末年這數升米飯,大概就是五六兩。一天只吃五六兩米飯,又沒有多少肉可吃,這個飯量的確是很小的。司馬懿聽了這段話以後,感嘆說:「孔明食少
事煩,其能久乎!」吃得這么少,工作又那麼繁重,這能堅持多久呀!使者回到五丈原,把這話如實說給諸葛亮聽,諸葛亮不由得嘆息道:「彼深知我也!」司馬懿真的很了
解我啊(卷二十一《孔明秋夜祭北斗》)!

我們知道,心理學上有一種很特殊的方法,叫作「心理暗示法」,就是古人講的「攻心為上」。按我個人的理解,司馬懿在這兒也採取了這種「心理暗示法」。這種說法也許
有點深文周納,有點揣測,但事實上這種方法最終還是發揮了作用。司馬懿讓使者把他的話轉告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實際上他是在暗示孔明,你吃得這么少,卻
這么操勞忙碌,你還能活多久呢?
這種「攻心為上」的心理戰術果然很奏效,小說寫道,諸葛亮自從聽了司馬懿的話以後,「自覺神思不寧」。諸葛亮果然上當了。司馬懿很有耐心地在等待著,他一點也不著
急,因為他知道,諸葛亮這么操勞,吃不飽,睡不安,肯定沒有幾天活頭了。果然,諸葛亮像油燈似地耗盡了最後一滴油,不久就發病死在五丈原。司馬懿不費一兵一卒,就
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真是「不戰而勝」。

諸葛亮死的時候是54歲,而司馬懿比他大兩歲,56歲。一個比你年齡大的人,敢跟你熬,想的是「咱們就來熬吧,反正我年齡比你大,咱們熬熬看,看誰熬的時間長」。結果
司馬懿果然就比諸葛亮熬的時間長。從這可以看出,司馬懿的確是笑到了最後,所以能笑得最好。

當然諸葛亮臨死還使了一個奇招,就是所謂「死諸葛驚生仲達」。
司馬懿深通天文,當天晚上他算天象,認定這次諸葛亮肯定死了,於是第二天蜀兵敗退時,他就派兵追擊。他早就被諸葛亮嚇壞了,從來不敢追擊蜀軍,這次好不容易壯著膽
去追擊。沒想到諸葛亮早就讓人把他自己塑成一個木雕的形象,當司馬懿大軍追上的時候,把這尊雕像放在車上推出來,嚇得司馬懿立刻退兵。司馬懿這次雖然又被諸葛亮的
遺計給蒙騙了,沒有窮追蜀軍,但他還是大度地笑著,自我解嘲說:「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諸葛亮活著我能算過他,死了我算不過他。實際上諸葛亮活著的時司馬
懿從來也沒有算過他。這下反正諸葛亮死了,他可以吹吹牛了。作為一個勝利者,司馬懿說起這話來當然臉不紅心不跳,坦然自若。「死諸葛」地下有知,說不定會被氣得活
轉過來。

不過無論如何,司馬懿是笑著說這句話的,他的確是笑到了最後。

(五)孰高孰低

有人認為司馬懿比諸葛亮還高出一籌,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我們在評價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時候,不應該只去評價他們個人,還要聯繫到他們背後的政治團體和政治力量。

從表面上看,司馬懿背後站的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魏國,而諸葛亮背後站著的是一個非常弱小的蜀國,所以這兩個人之間的政治對比,事實上形成一種不平等的對比。我們可以
看到,在他們兩個人博弈的過程當中,諸葛亮事實上越來越緊張,司馬懿卻越來越鬆弛。因為諸葛亮根本就輸不起,司馬懿他能夠輸,他經得起輸。所以諸葛亮到最後,他越
不能輸,就越會有一些戰略上或者戰術上的失誤;而司馬懿能夠輸,他反而能夠扎緊腳跟,慢慢地做起一番事業來。

雖然歷史是不以勝敗論英雄的,但是即使我們不論勝敗,也不能不肯定,在某種意義上,司馬懿的確要高出諸葛亮一籌,他能笑到最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從深層次來
看,諸葛亮在「六齣祁山」時,只有一個敵人,就是曹魏;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北伐恢復中原;而且也只使用了一個手段,就是訴諸武力。這是非常明確,一往無前的。後主
劉禪對諸葛亮,雖然有幾分畏懼,卻不得不言聽計從,唯命是聽。所以諸葛亮在西蜀的地位,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說話是算數的,他能夠甩開膀子「六齣祁山」,全力
以赴地對付司馬懿。但是司馬懿不一樣。身在魏國的司馬懿,比起身在蜀國的諸葛亮來,處境無疑險峻得多,他同時需要對付公開的對手和潛在的對手。他正面對抗的是以諸
葛亮為軍事統帥的蜀國軍隊,背後對抗的則是魏國上上下下君臣們對他的不信任。在「六齣祁山」的過程中,他的處境一直非常微妙。

如果對事件背後的政治背景有所了解,我們就能夠從更深的層次上認識司馬懿為什麼一直採用「蘑菇戰術」。因為司馬懿知道,從長遠來看,他並不宜和諸葛亮決一死戰,只
能在等待中求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但是他又不能不跟諸葛亮交戰,因為要讓魏國的朝野上下看到他的顯著戰果。司馬懿更知道,功高不僅會引起同僚的警懼,甚至
會產生「震主」的效果。他一旦戰果太輝煌了,同僚嫉妒,還是小事,君主猜疑,更加可怕。所以在蜀魏相爭的戰場上,他必須適度退讓,以免鋒芒過露。但另一方面,他
不能讓人覺得他無足輕重,無所作為,那也有可能被黜還朝,剝奪權力,解除兵甲,一敗塗地。

所以,在蜀魏相爭的戰場上,司馬懿得時時把握住一種分寸感,贏不能大贏,可以小贏,輸也不能大輸,只能小輸,保存實力;攻打不宜太猛,太猛了會傷亡太重,退守也不
宜示弱,示弱了就失去精神。所以,他做人要比諸葛亮難多了。盡管處境如此困難,司馬懿還是能夠笑到最後,取得最後的勝利,你能不佩服他嗎?他在軍事戰場上,實際上
表現出一種獨特的政治智慧,這不能不令人驚嘆.

❺ 西涼軍電影電視劇

三國時期西涼軍失敗的真正原因是內部不和。
西涼軍,出自《三國演義》,是漢末三國時期對涼州軍的稱呼。西涼軍有兩支,一支是涼州軍閥董卓的部隊(涼州軍),董卓死後由部將李傕率領。另一支是馬騰、韓遂的部隊(涼州起義軍),後馬超繼任西涼軍首領。涼州地處漢、羌邊界,民風剽悍,悍不畏死。自古隴右精騎便橫行天下,史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見《京師為張軌歌》,《詩紀》四十三作《涼州大馬歌》)。秦始皇得之,便掃平六國,唐太宗得之,便虎視天下。後馬超憑借西涼軍的威猛,與曹操六戰渭水,殺的曹操割須棄袍,狼狽逃竄。可見西涼軍戰鬥力之強。

❻ 王玉雯身高是多少

王玉雯身高是172cm。王玉雯1997年5月28日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中國內地女演員,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

2015年,主演青春言情微電影《數字戀愛》,從而正式進入演藝圈。

2016年,主演青春校園超能力網路劇《超星星學園》;同年,參演根據郭敬明同名小說改編的青春偶像劇《夏至未至》。

王玉雯其他情況簡介。

2020年3月20日,和徐正溪搭檔主演的古裝奇幻劇《九州·天空城II》在騰訊視頻上線,其在劇中飾演風天逸和易茯苓的女兒風如澈,演繹其與秘術師雪景空的宿命情緣。

4月20日,與吳希澤搭檔主演的古裝言情劇《長安少年行》在騰訊視頻、芒果TV播出,王玉雯在劇中飾演市井廚娘沈依依;4月24日,主演的古裝奇幻愛情電影《九州天空城之時光回轉》在騰訊視頻上線,在片中飾演涼州女爵方祈舞。

❼ 《一閃一閃亮星星》展宇扮演者是誰

《一閃一閃亮星星》展宇扮演者吳希澤

《一閃一閃亮星星》中吳希澤飾演的展宇不但外形高冷帥氣,表演也非常可圈可點,可以說不輸劇中的男主屈楚蕭,屈楚蕭賦予了張萬森清秀溫柔的形象氣質,也賦予了張萬森痴情勇敢正義執著的色彩,而吳希澤飾演的展宇同樣也是非常立體飽滿的。

在成年後的世界裡,吳希澤飾演的展宇,給人更多的感覺是渣,明明馬上就要跟林北星訂婚結婚了,但是卻突然要跟她分手,而且對林北星的各種挽留都非常冷漠非常不耐煩,實際上是因為他劈腿了林北星的好姐妹韓藤藤,實打實的大渣男一個,讓人又氣又恨。

在穿越回去的高中時期,展宇的表現則非常帶感了,一方面他有著滿滿的高冷傲嬌,仗著自己高大英俊打球好,總是一副趾高氣揚對誰都愛答不理的樣子,尤其是對林北星,因為之前林北星一直跟在展宇的後面,所以展宇在林北星面前可以說非常的自戀傲慢。

另一方面展宇也有著非常可愛的一面,當發現林北星跟張萬森走得越來越近之後,展宇逐漸開始著急了,慢慢地大家看到其實他的心裡早就已經有了林北星,而且看到林北星跟張萬森在一起的時候,展宇還會打翻醋壇子各種酸,這又讓人看到了角色非常可愛的一面。

《一閃一閃亮星星》展宇扮演者吳希澤的演藝經歷

2021年2月6日,與何泓姍主演的古裝言情微劇《如夢令》在騰訊視頻上線,吳希澤在劇中飾演涼州富家弟子扶燁;7月1日,參演的電影《1921》上映;10月,領銜主演的民國偵探懸疑劇《無冤行者》官宣,吳希澤飾演沉默寡言的宋河。

2021年11月29日,與張慧雯合作主演的古裝言情劇《一片冰心在玉壺》在優酷播出,並在劇中飾演赤膽忠心、謙和穩重的南俠展昭;同年,參演電視劇《幻樂森林》。

2022年1月26日,與張佳寧、屈楚蕭主演的奇幻懸疑愛情劇《一閃一閃亮星星》在愛奇藝播出。

❽ 中國的哲學家有哪些急~~~~~~~~

古代的哲學家
老子
(約) 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
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 (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
孔子 Confucious
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
〖春秋魯國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者。 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為宋國貴族。少「貧且賤」,及長,曾任「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年五十,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後又曾周遊宋、衛、陳、蔡、齊、楚等國,自稱「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終為見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刪修魯史官所記《春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先後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七十餘人(賢人)。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范:「克己復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大。現存《論語》一書,記載有孔子與門人的問答,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鄧析
公元前545 - 公元前501
〖春秋〗
春秋末法家先驅,名家。鄭國人。曾任鄭國大夫,並創 辦私學,以所作《竹刑》(寫在竹簡上的法律)教人,宣傳法治,「民之……學訟者不可勝數」(《呂氏春秋•離謂》)。他「操兩可之說,設無究之詞」,對後來辯者頗有影響。《漢書•藝文志》著錄《鄧析》,系後人託名所作。
曾子
公元前505 - 公元前436
〖春秋•魯〗
(前--前) 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今山東費縣)人。名參,字子輿。 孔子學生。以孝行著稱。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認為「忠恕」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又主張「慎終(慎重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追念祖先),民德歸厚」、「犯而不校(計較)」等。《大戴禮記》中多記載其言行,相傳《大學》亦為其所著。後世封建統治者尊其為「宗聖」。
子思
公元前483 - 公元前402
〖戰國〗
戰國初哲學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孫。相傳曾受業於 曾子。宣揚儒家道德觀念「誠」,以為「誠」是世界本原,以「中庸」為其學說核心。孟子曾受業於他的門人,將其學說加以發揮,形成了思孟學派。後世封建統治者尊其為「述聖」。《漢書•藝文志》著錄《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現存《禮記》中的《中庸》、《表記》、《坊記》等,相傳為其所著。
墨子
(約) 公元前468 - 公元前376
〖戰國〗
春秋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創始人。名翟。相 傳原為宋國人,後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其「天志」、「明鬼」學說,承襲殷周傳統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與「兼愛」等內容,反對儒家的「天命」和「愛有差等」說,以為「執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愛,交相利」,不應有親疏貴賤之別。處世奉行「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當時人民反對戰爭的意向,其「非樂」、「節用」、「節葬」等主張,為反對貴族「繁飾禮樂」和奢侈享樂生活。又重視生產,強調「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墨子•非樂上》),並提出「尚賢」、「尚同」等政治主張,以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必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則得治」。弟子眾多,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尤重艱苦實踐,服從紀律。墨學於當時對思想界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現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學說的基本材料。
莊周
(約) 公元前369 - 公元前286
〖戰國〗
戰國時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 。曾任蒙地漆園吏。家貧,曾借粟於監河侯(官名),但拒絕楚威王厚幣禮聘。他繼承並發展老子「道法自然」觀點,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自本自根」、「無所有在」,「道未始有封」(即「道」無界限差別),而達到「萬物皆一也」(即萬物齊一無差別)。又以為萬物「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仄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齊物論》),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大小、齊生死、齊貴賤,提倡「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為文汪洋恣肆,想像奇麗,。所著有《莊子》。
荀子
(約) 公元前313 - 公元前228
〖戰國〗
戰國末思想家、教育家。名況,時人尊其為「卿」。 漢人避宣帝諱,曾改稱孫卿。趙國人。游學於齊,曾三任祭酒。後赴楚國,春申君任其為蘭陵(今山東蒼山蘭陵鎮)令,著書教學以終。韓非、李斯,均為其學生。其學說總結先秦諸子學術思想,對古代唯物主義有所發展。如反對天命、鬼神迷信之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如以為人能通過「天官」(感官)及「天君」(心)之知覺認識客觀,並強調思維優於感覺。又認為「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為獲得正確認識,必須使心「虛壹而靜」。與孟子「性善」說相反,認定人性生來本「惡」,「其善者偽也」,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才可以為善。其政治觀為「禮治」與「法治」相結合,堅持儒家「正名」說,強調尊卑名分,主張「法後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其於經濟,提倡強本節用、開源節流,「省工賈、眾農夫」等觀點。為文說理透闢,結構謹嚴,《賦篇》對漢賦興起具影響。所著有《荀子》。
董仲舒
公元前179 - 公元前104
〖西漢〗
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廣川(今河北棗強東) 人。專治《春秋公羊傳》。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膠西王相。漢武帝朝舉賢良文學之士,進「天人三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為武帝所採納,形成「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政治格局,為此後兩千餘年間封建統治者所沿襲。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將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為一,形成封建神學體系。其說以「天人感應」說為中心,以為「君權神授」,「天」對地上統治者經常用符瑞、災異等表示願望或譴責。又將天道和人事牽強比附,以論證其「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觀念。還提出「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並宣揚「黑、白、赤三統」循環的歷史觀。所著有《春秋繁露》(經後人附益修改)及《董子文集》。
揚雄
公元前53 - 18
〖西漢〗
一作楊雄。西漢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字子雲。蜀 郡成都(今屬四川)人。成帝時為給事黃門郎。王莽時,校書天祿閣,官大夫。為人口吃,不能劇談,而以文章名世。早年所作《長楊賦》、《甘泉賦》、《羽獵賦》,風格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等賦。後來薄辭賦為「雕蟲篆刻」,「壯夫不為」,轉而研究哲學。仿《論語》作《法言》,仿《易經》作《太玄》。提出以「玄」作為宇宙萬物根源之學說,並強調如實地認識自然現象的必要,並認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駁斥了神仙方術的迷信。在社會倫理方面,批判老莊「絕仁棄義」觀點,而重視儒家的學說,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法言•修事》)。曾著《方言》,敘述西漢時代各地方言,為研究古代語言的重要資料。又續《蒼頡篇》編《訓纂篇》。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楊子雲集》。清嚴可均所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收其賦、箴等共四卷,最為詳備。
王充
(約) 27 - 97
〖東漢〗
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字仲任。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 出身「細族孤門」,少游洛陽太學,曾師事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歷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後罷職家居,專事著述。同郡謝夷吾上書薦充才學,漢章帝特詔公車徵,以病未赴。論學以為「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論衡•自然》),即「氣」之運動產生萬物。自然界之「災異」,是「氣」變化之結果,與人事無關。又以為:「夫天道,自然也,無為;如遣告人,是有為,非自然也」(《遣告》),人之生命與精神,均以「精氣」為物質基礎,「死而精氣滅」(《論死》),不承認有脫離形體而獨立存在的靈魂。其說對當時流行的「天人感應」論和災異、遣告、鬼神等迷信,又曾作《問孔》和《刺孟》等篇,反對歭儒家經典變為教條。論文章則強調內容,力主「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自紀》)。並提倡通俗,反對崇古、模擬和「浮華虛偽之語」(同上)。所著有《論衡》。
嵇康
224 - 263
〖三國•魏〗
三國魏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字叔夜。譙國?9銍(今安微 宿縣西南)人。與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崇尚老莊,講求養生服食之道。為「竹林七賢」之一,與阮籍齊名。因倡言「非湯武而薄周孔」,且不滿當時掌權之司馬氏集團,遭鍾會構陷,為司馬昭所殺。在哲學上,認為「元氣陶鑠,眾生稟焉」(《明膽論》),肯定萬物均稟受元氣而生。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說,主張返回自然,厭惡儒家煩瑣禮教。魯迅稱其文「思想新穎,往往與古時舊說反對」,《與山世源絕交書》、《難自然好學論》等為代表作。詩長於四言,風格清峻,有《幽憤詩》傳世。所撰《聲無哀樂論》,認為音樂本身無哀樂可言,同一音樂可以引起不同感情。善鼓琴,所彈《廣陵散》尤著名,並作《琴賦》,對琴之奏法及表現力,均作細致描寫。所著有《嵇中散集》,已散佚。後人輯本,以魯迅所輯校《嵇康集》為最詳備。
王弼
226 - 249
〖三國•魏〗
三國魏玄學家。字輔嗣,魏國山陽(今河南焦作市)人。曾 任尚書郎,少年即有文名,卒年僅二十四歲。好談儒道,辭才逸辯,與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學清談風氣,世稱「正始之音」。認為「無」是宇宙萬物的本體,「道者『無』之稱也」,天地雖大,「寂然至無,是其本矣」。又以為「凡有皆始於無」,肯定名教(有)出於自然(無)。又「援老入儒」,以玄學代替當時逐漸衰微的漢儒經學。其注《易》偏重哲理,掃除漢代經學煩瑣之風。所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
玄奘
602 - 664
〖唐〗
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唐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與 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本姓陳,名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一說貞 觀元年),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游學天竺各地,並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五竺。經十七年,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e組織譯經,共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豐富了祖國古代文化,並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貴典籍,世稱「新譯」。曾編譯《成唯識論》,論證「我」(主體)、「法」不過是「識」的變現,都非真實存在,只有破除「我執」、「法執」,才能達到「成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遊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跡衍生。
韓愈
768 - 824
〖唐〗
唐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 。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早孤,由嫂撫養,刻苦自學。貞元頴成進士,任監察御史,以事貶為陽山令。赦還後,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又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世稱ò韓文公。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學上力反六朝以來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繼承先秦、兩漢古文傳統,加以創新發展,氣勢雄健,�人稱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作《原道》、《原性》,維護自堯舜至孔孟一脈相傳的道統;又認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上品之人天生為善,下品之人天生為惡,中品之人可引導至善或惡。但在《師說》中,又以為「人非生而知之者」,並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之合理見解。其詩力求新奇,以文入詩,有時流於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所著有《昌黎先生集》。
李翱
772 - 841
〖唐〗
唐哲學家、文學家。字習之。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人 ,一說趙郡人。貞元進士,官至山南東道節度使。謚文。哲學上受佛教影響頗深。所著《復性書》,糅合儒、佛兩家思想,認為人性天生為善,「情由性而生」,則有善有不善,「情既昏、性斯匿矣」,提出以「正思」的方法,消滅邪惡之「情」,以達到「復性」而成為「聖人」。曾從韓愈學古文,是古文運動的積極參加者。所作《來南錄》,為傳世很早的日記體文章,文風平易。著作有《李文公集》等。
劉禹錫
772 - 842
〖唐〗
唐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 系出中山(今治河北定縣)。貞元間聯登進士、宏辭二科。授監察御史。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失敗後,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遷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和柳宗元交誼很深,人稱「劉柳」,後與白居易唱和甚多,又並稱「劉白」。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插田歌》、《竹枝詞》及《柳枝詞》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在哲學上提出「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的觀點,認為自然的職能在於「生萬物」,人的職能在於「治萬物」,反對「因果報應」論和「天人感應」說。所著有《劉夢得文集》。
柳宗元
773 - 819
〖唐〗
唐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縣解 州鎮)人,世稱柳河東。貞元進士,授校書郎,調藍田尉,升監察御史里行。與劉禹錫參加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與韓愈皆倡導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所作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捕蛇者說》揭露社會矛盾,批判時政,尖銳有力。《三戒》等寓言,篇幅精短,筆鋒犀利。《永州八記》等山水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又工詩,風格清峭。在哲學觀點上,認為」元氣「是物質的客觀存在,否認「元氣」之上還有更高主宰。並提出天地、元氣、陰陽不能「賞功而罰禍」,反對當時流行的因果報應思想。《天對》一文,回答千年前屈原在《天問》中提出的有關宇宙、自然、歷史等方面的問題。又有提倡儒、釋、道三教調和的主張。所著有《河東先生集》。
李覯
1009 - 1059
〖北宋〗
北宋思想家。字泰伯,學者稱盱江先生。南城(今屬江西 )人。曾任太學助教,升直講。反對道學家不許談「利」、「欲」的虛偽道德觀念。認為「人非利不生,曷為不可言?」「欲者人之情,曷為不可言?」肯定了人的物質生活要求。又說:「耕不免飢,土非其有也。」提出「井地立則田均,田均則耕者得食」的主張。著作有《直講李先生文集》(《盱江文集》)。

現代哲學家
任繼愈簡介:
1916年4月15日生,山東省平原縣人。
1934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38年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畢業。1942年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留北京大學任教,1956年晉升為教授。
1964—1985年任中國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籌建中國第一所宗教研究機構,並與北大聯合培養宗教學本科生,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宗教學研究人才。
1987年至今,任北京圖書館館長,兼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導師,中國社科基金宗教組召集人,中國無神論學會理事長、學術界的代表,王羲之藝術研究院學術顧問,當選為第四、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主要著作有《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中國哲學史論》、《任繼愈學術論著自選集》、《任繼愈學術文化隨筆》、《老手全譯》等。主編有《中國哲學史》(四卷本)、《中國哲學發展史》(七卷本,已出四卷)、《中國佛教史》(八卷本,已出三卷)、《中國道教史》、《宗教大詞典》、《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一O六卷)等。

艾思奇(1910-1966),雲南騰沖人。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原名李生萱, 後因仰慕馬克思與伊里奇(列寧),改名艾思奇。一九二八年留學日本,攻讀自然科學並自修哲學。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歸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一九三三年在上海加入「社會科學家聯盟」,一九三五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一九三七年到延安,在「抗大」講授哲學並主編《解放日報》。 解放後在中央黨校任教,逝世前是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著作有《大眾哲學》、 《哲學與生活》,並主編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書。艾思奇雜文創作不多,但感情強烈,氣勢恢宏,自成一家。
一九三五年,《大眾哲學》的出版使艾思奇家喻戶曉。《大眾哲學》,顧名思義,就是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活潑的形式使新哲學即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被千萬普通民眾所接受。它在新中國成立前曾遭到一些文人的攻擊和國民黨當局的查禁。它是人們喜愛的一本書,自出版始共印行三十二版。
四十年代去過延安的人都會描述「在延安,毛澤東講辯證法,朱德講游擊戰,艾思奇講大眾哲學……」《大眾哲學》在黑暗的舊中國啟發了千萬顆苦悶彷徨的心,許多青年在它的影響下走上了追求真理的道路。
馮友蘭(中國1895-1990),字芝生,唐河縣人祁儀鎮人。13歲喪父,發奮讀書。先後在開封中州公學、北京大學學習。1919年,他考取河南公費留學生赴美,1923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獲哲學博士學位。1949年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1951年獲印度德里大學名譽文學博士,1952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82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195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常務委員,兼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還歷任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三屆民盟中央委員。
馮友蘭一生著述甚豐,中、英文著作近500萬言。20年代,他出版了《生理想之比較》。30年代,他編著出《中國哲學史》兩卷本,這是近代中國學術研究的重要成果,確定了他作為中國哲學史學科主要奠基人的地位。抗戰期間,他撰有「貞元六書」,即《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

馮契
(1915—1995)
著名哲學史家、哲學家。曾任上海哲學學會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辯證邏輯學會會長、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名譽主任.
馮契,原名馮寶�,1915年出生於浙江諸暨。1935年考入清華大
學哲學系,抗戰爆發後,曾赴延安,並輾轉山西、河北等地,參加抗
日工作。1939年前往西南聯大復學,1941年畢業。1941年至1944年在
清華研究院讀研究生期間,曾從學於金岳霖、湯用彤、馮友蘭等。離
開西南聯大後,曾任教於雲南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等,並在
《哲學評論》、《時與文》、《展望》等雜志發表學術論文與雜文。
50年代初,開始在華東師范大學任教,並先後兼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哲
學研究所副所長、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
學科評議組成員等,主編《哲學大詞典》、《中國近代哲學史》;個
人的哲學著作是10卷本的《馮契文集》。

李澤厚,著名哲學家,湖南長沙人,生於1930年6月,1954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
李澤厚成名於五十年代,以重實踐、尚「人化」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澤厚不斷拓展其學術論域,促引思想界在啟蒙的 路徑上艱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澤厚客居美國,出版了《論語今讀》、《世紀新夢》等著作,對中國未來的社會建構給予沉甸甸的人文關懷。

李澤厚著作要目
1、康有為譚嗣同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
2、美學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出版)
3、批判哲學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4、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5、美的歷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出版)
6、中國美學史(第一卷,與劉綱紀合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出版)
7、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8、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9、走我自己的路(三聯書店1986年出版)
10、中國美學史(第二卷,與劉綱紀合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出 版) 11、中國現代思想史論(東方出版社1987年出版)
12、華夏美學(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出版)
13、美學四講(三聯書店1989年出版)
14、世紀新夢(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出版)
15、論語今讀(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出版)
16、己卯五說(中國電影出版社1999年出版)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44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710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706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43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32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79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64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86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826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