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活動小小電影院
A. 教師節日記 (注意:我們是星期天)
人教版小學數學新教材的特點與啟示
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教育局小學教研室 段 娟
伴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體系的誕生,新課程走進了學校,受到教師們的廣泛認同。打開人教版新教材(《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數學》),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清新氣息,課程的開放性、綜合性與靈活性令人耳目一新。教師們普遍感到,新教材無論從內容的選擇還是呈現方式上,都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圖文並茂、形象直觀、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充滿時代氣息。然而,當他們真正走進課堂才發現,課程標準是新的,教材是新的,可在實際的教學中卻又跳不出舊的框框,感到很茫然、很苦惱;還有的教師認為,現在都課改了,以前的方法都得換掉。面對這兩種現象,我們提出:教材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理念的文本體現,是一個載體,需要每一個教師去挖掘、去創造。只有認真研讀教材、感悟教材、領會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在遵循科學性、思想性的基礎上,較老教材更注重可讀性、實踐性、綜合性、創造性。新教材通過其題材選擇、結構編排等充分體現了最新的數學教育理念,同時又提示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怎樣去實踐數學課程標准中的基本理念,很好地引領我們走進新課程。
在一年的實踐中,我們以鑽研教材為切入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總結了教材的五大特點,也從中獲得了不少啟示。
一、題材源於生活——啟示之一:教學要基於學生的生活
信手翻開人教版新教材,可以看到很多題材都來源於學生熟悉的生活。如一年級上冊中「比長短、高矮」,教材中出現的是幾個小朋友在桌上比自己的鉛筆、尺子的長短,教師按小朋友的高矮來排隊,「第幾」中出現的是公園售票處的排隊場景,「9加幾」是以學校運動會的畫面切入;一年級下冊中,「位置」的教學選取的就是教室的場景,在「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中,主題圖提供了買氣球、套圈游戲、捉迷藏、丟手絹等許多孩子們喜愛的游戲場景,「10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以一系列學校生活內容(發新書、聯歡會、作業評比等)為素材引出計算問題,使原來比較枯燥的計算有了豐富的現實背景。書中大量的習題也是學生在校內和校外生活中親身經歷的,如「快樂的星期天」(認識時間)、電影院找座位(位置)、郵遞員送信(位置)、作業評比(比多少應用題)、「小小商店」(數學實踐活動)、到商店購買學慣用品等等。這樣的題材選擇體現了新課程提出的「有意義的數學應該是現實的」這一理念,同時也啟示我們: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應該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上,我們的教學必須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
一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呈現材料的興趣,選取他們身邊熟悉的例子現身說法,不僅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能使知識得到較持久的保持,以便深入理解,為進一步建構知識奠定較好的基礎。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72頁)「比多少」時,教材呈現了小雪、小磊、小華三人比紅花的場景,有位教師受到教材的啟發:咱們班不就有紅花榜嗎?一學期下來,人人都有紅花,何不就地取材,拿他們自己作例子來比較?於是該教師經過前一天的摸底,了解到紅花最多的是15朵,最少的是2朵,正好符合例題教學的需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將其中兩個學生的名字搬上黑板比紅花,作為例題進行教學,然後請同座的兩人比一比紅花數,再和你的好朋友比一比紅花數。不言而喻,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下課後還在和同學比紅花,對「比多少」的知識不僅能很快地理解,還能正確地加以運用。所以,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孩子們的生活,找准教學的「切入點」,會使我們的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解決問題——啟示之二: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
解決問題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圍繞問題的解決過程,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驗證、推理、交流等豐富的數學活動,是人教版小學數學新教材的又一特點。
例如,一年級下冊「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一課,教材提供的情景是班級開聯歡會,桌上擺著一箱24瓶的飲料和零星的9瓶,題中問「咱班有33人,這些飲料每人1瓶夠嗎?」,由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樣一個過程:
(1)從身邊的生活實例引出計算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描述上述情景,並提出問題;
(2)問題轉化為計算「24+9=?」;
(3)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擺小棒),自主探索計算方法;
(4)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的?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探索成果(計算方法);
(5)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計算「做一做」中的三道題。
從上例中不難看出,教材提供鮮活生動的場景後,非常注意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力求體現「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我們在教學中也應該為學生創造探索數學知識的機會和條件,關注學生每一個新知識的獲取,在解決問題的數學活動中,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讓學生經歷這一過程,不僅可以體會一個數學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一個數學結論是怎樣得出來的,而且通過在這個充滿探索和自主體驗的過程中,使學生逐步學會數學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數學去解決問題,並且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給予足夠空間——啟示之三: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人教版新教材在編排時十分注意給學生提供積極思考、充分的參與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認真聽講、課堂練習的同時,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自探索、操作實踐,與同學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結果。很多例題、「做一做」的插圖,都展現了小組活動、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和民主的學習氣氛。例如,一年級下冊「圖形的拼組」這一單元提供的例題就是讓學生在小組中經歷拼、擺、剪的過程。教材提示要給學生分組准備一些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的學具,讓學生通過拼組活動,把一些相同的平面圖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圖形,如用幾個相同的長方形拼成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或用幾個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六邊形(或三角形)等,使學生初步體會平面圖形的關系。教材只給出了一種思路,而具體活動時學生有很大的空間,既可以拼學過的圖形,也可以拼沒學過的圖形。拼好後互相交流欣賞,讓學生感受幾何美、數學美,感受到圖形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再如「統計」這一單元,教材中的例題以統計學校花壇里每種顏色的花的數量切入,統計學生喜愛什麼顏色,讓學生自己想辦法進行統計。在這個過程中,有分工合作(如數據的收集),有自主探索(如選擇何種方式記錄),有動手實踐,有討論交流,學生不斷親歷、感受這些對於他們來說至關重要的學習方式。相對於獲得知識來講,這種學習方式的改善顯得更為重要。教材內容的增減或許只是一個表面現象,讓我們通過每一節課的教學,使孩子們「在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才是最根本的。
四、精心設計問題——啟示之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人教版教材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編者精心設計的問題。如「圖中還可以比什麼?」「還可以怎樣分?」「看到每一組,還能想到什麼?」「你喜歡用哪種方法?」「還可以怎樣算?」「你是怎樣想的?」「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怎樣數比較快?」從這些問題的設置,我們不難發現它們都是開放性的,既無標准答案,又無固定模式,由此不難體會編者對學生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的引導,對學生自主意識、創新意識的鼓勵,同時也啟示我們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生能否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和周圍事物,從而發現和提煉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是其數學意識強弱的重要標志。學生的問題意識越濃厚,意味著對數學現象、成因、規律、關系的探索越深刻、越充分、越獨特,也就越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我們要指導學生從這些資源中選擇一定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如在「十幾減九」的練習中,教材給出了一個「小猴摘桃圖」,樹上、樹下各有一些猴子,也各有一些桃子,有的在吃、有的在摘。教師沒有簡單地讓學生按提示的條件列式,而是抓住每一個練習的機會,指導他們觀察圖,然後「請四人小組討論討論,看看你們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結果真是出人意料:
生1:摘了13個桃,吃了9個,還剩幾個?
生2:樹上有3隻黃猴,5隻黑猴,一共有多少只猴?
生3:樹下有黃猴6隻,黑猴3隻,一共有多少只猴?
生4:樹上有8隻猴,樹下有9隻猴,一共有幾只猴?
生5:樹上有4個桃,樹下有13個桃,一共有多少個桃?
……
一幅圖中,學生提出了六七個數學問題,列出了六七個算式。如果沒有教材的開放性設計,如果教師沒有認真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如果我們的實驗教師沒有認真將新理念落實到每一節課,哪裡會有孩子們如此之多的思維火花迸發?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給他陽光、雨露,就會發芽。
參加實驗的教師還鼓勵學生收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從數學的角度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以數學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大興路小學的孩子們在日記中寫道:「星期天,我和爸爸、媽媽從大姨媽家回來,等了一個小時的車,好不容易擠上車,在路上被警察攔住了,因為超載了6個人,被罰款300元。」「今天是羊年的第一天,我7歲了,下次羊年我是19歲。因為下次羊年要等12年,12+7=19,所以那時我19歲。」
五、體現演算法多樣——啟示之五:尊重學生的個性
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這一理念在人教版新教材的計算教學編排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從一年級上冊加減法含義的教學開始就引進了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如4+1=5,教材上呈現了三種思路:點數法,1、2、3、4、5;接數法,4、5;組成法,4和1組成5。在10以內加減法和20以內加減法、100以內加減法中,「你喜歡用哪種方法?」「你還可以怎樣算?」等問話更是俯拾皆是。允許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探索不同的演算法,相互交流、比較、創造新的演算法,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
演算法多樣化的實質是希望每個學生能獨立思考,拿出體現自己個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對學生個性的尊重。因此教師要解放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只要是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想出來的方法,對於學生來說就是好方法。教師不要急於評價,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各種演算法的特點,選擇適合於自己的方法。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這樣就會給他們帶來成就感,漸漸地對數學產生興趣,主動地去學習更多的數學知識。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個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理解。新課程理念下,更提倡教師有自己的教學風格,但對教材的研讀和感悟是第一步。只有品出了其中的內涵,悟出了其中的精髓,把握住了新課堂的脈搏,才能有效地實現教學這一「再創造」的過程。
B. 三年級數學應用題:電影院有280個座位,連續放影4場,能賣出1200張票嗎
1200張賣四場,每場座位數——
1200÷4=300(個)>280個,不能
或
280個座賣四場,共賣出張數——
280*4=1120(張)<1200張,不能
望採納哦~
C. 明明去電影院前面站了34人後面站了20人,一共有多少人
55個人。
加上明明一共有55人。小學一年級奧數題,小學奧數》小學數學競賽活動是小學生課外活動中最具吸引力的活動形式之一。組織小學生參加數學競賽能夠激發學生產生鑽研數學的濃厚興趣,形成勇於實踐、敢於創新的良好品質。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學生個性特長。
D. 電影院的數學問題
設樓上售出X張票。樓下Y張:
X+Y=1200
20Y-35X=2000
解方程:
X=1200-Y
代入解得:
X=400
Y=800
樓上售票400張,樓下800張
E. 小學數學:電影院正在放映一部戰爭影片,原來每張電影票20元,現在電影票降價,降價後觀眾增加了一倍,
解:設門票較原來降低了x元,預計的觀眾為y人,根據題意得
(1+1/5)20y=2y(20-x)
====> 24=40-2x
====> 2x=16
====> x=8
====> 20-x=20-8=12.
即現在門票12元/張。
F. 大班幼兒數學活動如何真正的生活化、游戲化
探究數學教育生活化在幼兒園大班數學活動中的運用 大班幼兒的思維和理解能力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豐富多彩的生活更是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學習平台,固有的數學教學模式無疑阻礙了幼兒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要突破以知識為主線的設計方式,尋找更新的、更好的發展幼兒思維發展的新方式。《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要求幼兒「在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依據這一理念,我們在生活中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無疑是一條快速、有效的教學途徑。在生活中尋找數學,逐步形成數學感和數學意識;在生活中感知數學,感知數學的作用和趣味性;在生活中體驗數學,體驗到數學的重要性和意義;在生活中運用數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心,感受和體驗到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樂趣。 一、在生活中尋找數學。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在這豐富多彩中更是隱藏著大量的教育信息。幼兒每時每刻都在和數學打交道,但生活中的數學信息往往是分散和隱藏的,幼兒難以主動感知。但仔細觀察後你就會發現,你的身旁有著無窮無盡的數學信息。比如車牌號、電話號碼、時鍾、電視機、摩天大樓等等,在尋找與發現的過程中,不僅有效、快速的幫助幼兒建立了數概念,還鍛煉了幼兒的觀察力和注意力。比如幼兒園的小架子是各種圖形樣子的;吹出的泡泡有大的,有小的,一起數數有幾個;大一班的小朋友在排隊的時候是按照高矮順序來排列的燈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象。但是,幼兒在幼兒園這個環境里畢竟還是局限的,因此還需要教師更加廣闊的引導幼兒去觀察、去發現。比如引導幼兒發現身邊的電話號碼,除了感知數概念,還會發現幾個相同的數字因為排列位置不一樣,所表示的數字也不一樣;身邊矗立的大樓原來是從下往上數的,電影院的座位跟我們平時的座位排列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應該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讓教師不是「從概念到概念」地教幼兒,而是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藉助幼兒己有的生活經驗,就完全能夠使現實生活成為幼兒學習抽象數學知識的橋梁,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建立在幼兒的經驗基礎上。 二、在生活中感知數學。 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只有讓幼兒感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才能引發他們更積極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因此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需要教師巧妙抓住一日生活中與數學有關的問題情景,讓幼兒在各種活動中感知和體驗。從幼兒一入園,孩子們就開始了與數字打交道。8點開始吃早餐;今天來了33位小朋友;早操的時候,原來老師的左右和小朋友的左右是不一樣的;學習了歌曲《鴨子上橋》,更加理解了正數和倒數之間的關系和意義;妞妞扔進了4個沙包,浩浩扔進了5個沙包,他們一共扔進了9個沙包。這一系列再平常不過的鏡頭,無不包含著豐富的數學信息。我們不需要去刻意的挖掘,只需要教師適時、適當的引導,幼兒就會在不經意間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存在。 三、在生活中體驗數學。 數學來源於生活,任何的數概念都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幼兒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幼兒園度過的,因此,我們要抓住幼兒的一日活動和游戲時間,讓幼兒體驗數學的重要性和意義所在。動手能力的培養是幼兒發展很重要的一方面,在數學教育中更是極其重要和必要的。幼兒認識了各種各樣的圖形,請幼兒拼出豐富多彩的圖案,拼出魚、小人、小房子、鮮花、機器人、小汽車等畫面。這個環節的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加深了學生對各種圖形的認識和靈活應用,同時在拼擺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審美能力。間餐時間到了,請小朋友利用自己手中的小餅干,算算吃掉一塊、兩塊、幾塊後還剩幾塊;模擬一個小超市,給孩子「十塊錢」,選擇一樣自己喜歡的物品,看看花掉多少錢,剩下多少錢;帶孩子一起走進「電影院」,找找自己的座位在第幾排,第幾號。孩子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深刻體驗到數學帶給我們的方便和樂趣。幼兒生活活動中的數學是十分豐富多樣的,對幼兒各方面的發展影響的積極的、深遠的,教師要善於利用的這些數學教育資源,引導幼兒發現、感受、體驗和學習。 四、在生活中運用數學。 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用於生活,服務於生活,而以往的教學觀念使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卻往往忽視這一點。學是為了用,用又可以更好地促進學。把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實際,不但可以使幼兒感到我們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更可以培養幼兒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教師,應該堅持提供給幼兒綜合實踐的機會,讓幼兒體會學習數學的喜悅,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逐步養成從數學的角度真切地認識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識和習慣。小朋友過生日,與幼兒一起平分蛋糕;帶著孩子走出幼兒園,與孩子們一起享受購物的快樂,在這過程中不僅增強了孩子們的交往能力,豐富了社會經驗,更讓孩子在買與賣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了加減關系。學習「解決問題」後,要求幼兒給自己的好朋友或者是爸爸媽媽提一個數學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它。我要買一瓶可樂和一包薯片,一共要用多少錢?答:3+3=6;我們班一共有16個女生,長頭發的有3人,短頭發的有幾人?答:16-3=13。認識鍾表後,讓幼兒自己制定作息時間表,學會合理安排時間。這樣結合教學內容的設計,貼近幼兒生活實際,符合幼兒心理需要,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不但可以鞏固和深化所學知識,而且真正調動起幼兒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了幼兒的自主創新能力。 教師還可以充分發揮家園互動的作用,請家長配合,讓幼兒運用分類知識整理自己的衣櫃、玩具櫥,或到超市購物,運用所學的加減法計算購物的數量和價錢、學做記錄等。教師要讓家長認識到,幼兒的數學教育不僅僅是幼兒園教師的義務,在家庭里也可以創設條件,利用環境讓幼兒學習數學、運用數學。通過家園合作,共同引導幼兒感受來自於日常生活的種種數學信息,積累數學經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的簡單問題。 總之,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不是泛泛而談的空話,而是實實在在有利於我們教育教學開展的。大班面臨著上小學,要給孩子一個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因此,我們應該給孩子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給孩子一對靈巧的小手,給孩子一顆積極探索的心靈。作為教師,我們要善於創設、發現和利用生活化的數學情景,利用這些幼兒熟悉的生活情景開展活動,使幼兒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關聯,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能學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生活問題,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
G. 三年級數學題 第二題 能不能寫電影院搞活動,買四張贈一張啊
不能,問題都說了,誰的身份最特殊,說明有人的身份特殊,
H. 小學三年級數學電影院任務單怎麼做
40是長方形的周長,它的周長等於長加寬的和乘2。也就是說它的長寬之和是20,現在就出現了
10種情況。分別是1乘19,2乘18,3乘17,4乘16,5乘15,6乘14,7乘13,8乘12,9乘11,10乘10。最大的只有10乘10等於100,但是100屬於正方形,正方形也是特殊的長方形。因此,這道題是100。
I. 四年級數學,一個小電影院共有甲票座位60個,每張票30元,乙票座位90個,每張票14元,本場電影
最少的話就按票價最高30的都賣完也就是60張,這里就有60人了
2500-(60x30)=700 元
700/14=50張(14元的票也是50人)
60+50=110人
所以觀眾最少有110人.
J. 一道數學題: 哥哥到電影院看電影,從前面數他坐第6排,從後面數他坐在第7排。電影院總共有多少排座位
6+7-1=12(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