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微電影范仲淹獲獎作品
⑴ 范仲淹作品
岳陽樓記、漁家傲等。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到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世稱範文正公。
遂定居吳縣今蘇州市。
⑵ 范仲淹的代表作是什麼
范仲淹的代表作有《漁家傲·秋思》、《蘇幕遮·懷舊》、《憶杭州西湖》、《贈葉少卿》等。
范仲淹作品:
1、《蘇幕遮·懷舊》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2、《諸暨道中作》
林下提壺招客醉,溪邊杜宇勸人歸。
可憐白酒青山在,不醉不歸多少非。
3、《野色》
非煙亦非霧,冪冪映樓台。
白鳥忽點破,殘陽還照開。
肯隨芳草歇,疑逐遠帆來。
誰會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⑶ 范仲淹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1、《江上漁者》
宋代: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譯文: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看看那些可憐的打魚人吧,正駕著小船在大風大浪里上下顛簸,飄搖不定。
2、《野色》
宋代:范仲淹
非煙亦非霧,冪冪映樓台。白鳥忽點破,殘陽還照開。
肯隨芳草歇,疑逐遠帆來。誰會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譯文:不是煙,也不是霧,它濃密地籠罩著樓台。白鳥飛來,點破了野色的沉寂;一道斜陽低低地照著,又彷彿一把劍,把它剖開。它怎麼願隨著芳草的消歇而寂滅遠去?我真懷疑,它正追隨著那遠遠的白帆,漸漸到來。有誰能知道山公的情趣,他天天登高遠眺,沉湎野色之中,大醉方歸。
3、《御街行·秋日懷舊》
宋代:范仲淹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譯文:紛紛雜雜的樹葉飄落在透著清香的石階上,當次夜深人靜之時,那悉悉索索的落葉聲更增添了秋天的涼意。捲起珍珠串成的錦簾,華麗的樓閣上空空盪盪,只見到高天淡淡,銀河的盡頭像垂到大地。
年年今天的夜裡,都能見到那素綃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裡,心上人都遠在千里之外。愁腸已經寸斷,想要借酒澆愁,也難以使自己沉醉。酒還沒有入口,卻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淚。
夜已深,燈已殘,燈火明滅之間,只好斜靠枕頭,聊作睡去,這無休無止的孤棲,真讓人嘗盡了孤獨相似的滋味。算來這苦苦的等待尚遙遙無期,雖說是終日眉頭緊鎖,心緒萬千,也沒有一點辦法可以解脫迴避。
4、《蘇幕遮·懷舊》
宋代: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譯文:碧雲飄悠的藍天,黃葉紛飛的大地,秋景連接著江中水波,波上彌漫著蒼翠寒煙。群山映著斜陽藍天連著江水。芳草不諳人情,一直延綿到夕陽照不到的天邊。
默默思念故鄉黯然神傷,纏人的羈旅愁思難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夢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獨倚高樓望遠,只有頻頻地將苦酒灌入愁腸,化作相思的眼淚。
5、《岳陽樓記》
宋代: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譯文: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有的規模,把唐代名家和當代人的詩賦刻在它上面。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情。
我觀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連接著遠處的山,吞吐長江的水流,浩浩盪盪,無邊無際,一天里陰晴多變,氣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
雖然如此,那麼向北面通到巫峽,向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水,降職的官吏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他們)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像那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寒風怒吼,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山嶽隱沒了形體。
商人和旅客(一譯: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有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滿眼都是蕭條的景象,感慨到了極點而悲傷的心情。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游來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蘭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地響起來,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啊!(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光榮和屈辱一並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那真是快樂高興極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人的心情,這是為什麼呢?(是由於)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時,就為百姓擔憂;在江湖上不做官時,就為國君擔憂。
這樣來說在朝廷做官也擔憂,在僻遠的江湖也擔憂。既然這樣,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他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唉!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
寫於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⑷ 范仲淹的作品有哪些
岳陽樓記
嚴先生祠堂記
江上漁者
蘇幕遮
漁家傲
秋思
御街行
⑸ 范仲淹的代表作品
1、出處:《漁家傲·秋思》北宋詞人范仲淹創作的一首詞。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釋義:眼看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風光自然大不相同。頭頂的大雁又飛回南方衡陽去了,一點也沒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邊人思鄉的情緒。黃昏時分,軍中號角催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我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廢。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軍營里早已結滿寒霜。夜深了,我還不能安睡,為操持軍計,我的須發都變白了。戍邊人思念親人,也久久難以成眠,多少次夢里流下眼淚。
2、出處:《江上漁者》是宋代詩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絕句。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釋義: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
看看那些可憐的打魚人吧,正駕著小船在大風大浪里上下顛簸,飄搖不定。
3、出處:《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於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岳陽樓而創作的一篇散文。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釋義: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這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憂慮;不在朝廷做官而處在僻遠的江湖中間就為國君憂慮。
這樣他們進入朝廷做官也憂慮,退處江湖也憂慮。雖然這樣,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以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路呢?
4、出處:《御街行·秋日懷舊》是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詞作。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敧,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釋義:紛紛雜雜的樹葉飄落在透著清香的石階上,當次夜深人靜之時,那悉悉索索的落葉聲更增添了秋天的涼意。
捲起珍珠串成的錦簾,華麗的樓閣上空空盪盪,只見到高天淡淡,銀河的盡頭像垂到大地。年年今天的夜裡,都能見到那素綃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裡,心上人都遠在千里之外。
愁腸已經寸斷,想要借酒澆愁,也難以使自己沉醉。酒還沒有入口,卻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淚。夜已深,燈已殘,燈火明滅之間,只好斜靠枕頭,聊作睡去,這無休無止的孤棲,真讓人嘗盡了孤獨相似的滋味。
算來這苦苦的等待尚遙遙無期,雖說是終日眉頭緊鎖,心緒萬千,也沒有一點辦法可以解脫迴避。
5、出處:《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是北宋詩人范仲淹所作的詞。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
人世都無百歲。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系?一品與千金,問白發、如何迴避?
釋義:昨夜讀《三國志》不禁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權謀機巧,只落得三分天下,仔細一想,與其這樣,還不如象劉伶,喝他個酩酊大醉。
人活在世界上有多少人能活到百歲。少年時癲狂無知,老了又瘦弱焦悴。只有中間那,一段年輕,怎忍心用來追求功名利祿。就算是官位一品,富貴百萬,試問誰能躲過老冉冉將至。
⑹ 范仲淹的主要作品
據《宋史》載,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尺牘》二卷,《奏議》十五卷,《丹陽編》八卷。 北宋有刻本《範文正公文集》,南宋時有乾道刻遞修本、范氏家塾歲寒堂刻本,皆二十卷。 體裁作品名稱 詩歌《江上漁者》《鶴聯句》《登表海樓》《河朔吟》《游廬山》《春日游湖》《新定感興五首》
《酬和黃太博》《絳州園池》《送魏介之江西提點》《歸雁》《登表海樓》《過餘杭白塔寺》
《訪陝郊魏疏處士》《出守桐廬道中十絕》《和葛閎寺丞接花歌》《懷慶朔堂》《春日游湖》
《祠風師酬提刑趙學士見貽》《古鑒》《過太清宮》《送石曼卿》《閱古堂詩》《贈張先生》
《上漢謠》《野色》《河朔吟》《紀送太傅相公歸闕》《石子澗二首》《答梅聖俞靈烏賦》 詞《蘇幕遮·懷舊》《漁家傲·秋思》《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御街行·秋日懷舊》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 散文《岳陽樓記》《與唐處士書》《答手詔條陳十事》《與韓琦書》《靈烏賦》《上執政書》
《嚴先生祠堂記》《上攻守二策狀》《上呂相公並呈中丞咨目》《邠州建學記》 書法《道服贊》《師魯帖》《遠行帖》《邊事帖》
⑺ 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舉出現代具有這種高尚品德的人,並簡述其事跡,並做簡要評論
焦裕祿同志(1922—1964),博山縣崮山鄉北崮山村(今屬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崮山鎮北崮山村)人。中共蘭考縣委書記、革命烈士。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六日出生在一個貧農家庭里。因生活所迫,幼年時代只讀了幾年書就在家參加勞動。
抗日戰爭初期,日寇、漢奸和國民黨反動派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越來越殘酷,焦裕祿同志家中的生活越來越困難。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裡,他的父親焦方田走投無路,被逼上吊自殺。日偽統治時期,焦裕祿同志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後又被押送到撫順煤礦當苦工。焦裕祿同志忍受不了日寇的殘害,於一九四三年秋天逃出虎口,回到家中,因無法生活下去,又逃到江蘇省宿遷縣,給一家姓胡的地主扛了兩年長工。
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焦裕祿同志從宿遷縣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當時他的家鄉雖然還沒有解放,但是,共產黨已經在這里領導群眾進行革命活動,焦裕祿同志自動要求當了民兵。當民兵後,他參加過解放博山縣城的戰斗。
焦裕祿同志是一九四六年一月在本村參加中國共產黨的。1946年3月他又正式參加了本縣區武裝部的工作,在當地領導民兵,堅持游擊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他帶領民兵參加過不少戰斗,以後又調到山東渤海地區參加過土地改革復查工作,擔任過組長。
解放戰爭後期,焦裕祿同志隨軍離開山東,到了河南,被分配到尉氏縣工作,一直到一九五一年。他先後擔任過副區長、區長、中共區委副書記、青年團縣委副書記等職。而後又被先後調到青年團陳留地委工作和青年團鄭州地委工作,擔任過團地委宣傳部長、第二副書記等職。
一九五三年六月,焦裕祿同志響應黨的號召,被調到洛陽礦山機器製造廠參加工業建設,直到一九六二年。他在這個工廠擔任過車間主任、科長。在這期間,焦裕祿同志還到大連起重機廠實習了一年多。一九六二年六月,為了加強農村工作,焦裕祿同志又被調回尉氏縣,任縣委書記處書記。一九六二年十二月,焦裕祿同志被調到蘭考縣,任縣委第二書記、書記。
一九六四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祿同志因患肝癌不幸逝世,時年四十二歲。
1964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號召全省幹部向他學習。1966年2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稱號。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向毛澤東同志的好學生焦裕祿同志學習》的社論和《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長篇通訊,高度贊揚了焦裕祿徹底的革命精神。
焦裕祿同志逝世後,蘭考人民為了緬懷他,專門為他建立了蘭考焦裕祿紀念園,以供人們來憑吊他。現在,蘭考焦裕祿紀念園不僅是一個學習和教育的場所,同時也是一個紅色旅遊的景觀。2007年8月20日,蘭考焦裕祿紀念園經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電影《焦裕祿》電影《焦裕祿》劇照製片公司:峨嵋電影製片廠
出品年份:1990年
導演:王冀邢
主演:李雪健
李仁堂
梁 音
獲獎記錄:1991年獲第十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李雪健),第十四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演員獎(李雪健),廣播電影電視部1989-1990年優秀影片獎。
劇情:風沙、水澇、鹽鹼等「三害」困擾蘭考地區,焦裕祿受上級委派,來到這里擔任縣委書記。為了根治「三害」,盡快幫助群眾脫貧,焦裕祿到蘭考後馬上深入調查,制訂治理方案。但救災物資運到蘭考,焦裕祿主動率領縣委幹部去火車站卸貨、發貨,縣委副書記、縣長吳榮先對本應完成的工作坐視不管,還對焦裕祿帶頭工作感到不滿。縣園藝場老場長被活活累死,焦裕祿很受震動,決定為基層幹部增加口糧配給,但有人卻在吳榮先的指使下向地委告狀。上級前來了解情況,幾百名群眾堵住會議室大門,為焦裕祿鳴冤叫屈。不久,蘭考又遇特大水災,焦裕祿強忍肝痛,沖在搶險救災第一線。但因長期操勞過度,焦裕祿的肝病持續惡化,於1964年5月14日晨病逝。他的遺體被安葬在了黃河故道的沙丘上,近十萬群眾自發為他送葬,以表達對這位好書記的敬愛、懷念之情。
焦裕祿同志參加革命工作十八年間,一貫聽黨的話,對黨的工作忠心耿耿,為人民鞠躬盡瘁,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奮鬥了一生。焦裕祿同志不愧為黨的好乾部縣委書記的好榜樣、人民群眾的貼心人。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光輝的一生。他沒有死,他將永遠活在全國人民的心裡!
我們國家需要有很多誠心為人民服務,誠心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服務的人,焦裕祿同志就是這樣的人。
焦裕祿同志對革命無限忠誠,為人民鞠躬盡瘁。他參加革命工作以後,特別是擔任領導職務以後,始終繼承與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身不離勞動,心不離群眾,艱苦樸素,永葆勞動人民的本色。他嚴於律己,堅決反對特殊化,堅持同破壞黨的組織紀律等一切不正之風,作不懈地斗爭。
焦裕祿同志誠懇待人,他時刻想著人民群眾,愛護人民群眾,關心人民群眾,熱情幫助人民群眾解決具體困難,始終和廣大人民群眾保持最密切的聯系,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貼心人。
為了改變蘭考縣面貌,焦裕祿同志在困難面前不退縮、不畏懼,堅持實事求是、調查研究的工作作風。他深入到生產第一線,把群眾的革命干勁和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結合起來,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摸索自然條件和客觀規律,從而找到了改造客觀世界、戰勝自然災害的正確途徑。在蘭考的除「三害」斗爭中立下了不朽功勛。
焦裕祿同志是黨的好乾部、好黨員。他不為名、不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為革命,一心為人民,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焦裕祿同志是我們永遠學習的好榜樣。
第一部分 在急風暴雨中成長
一九二二年,正是軍閥混戰時期。那家軍閥打過來,派捐要款;這家軍閥打過來,搶糧抓夫,鬧得民不聊生。就在這年八月十六日,焦裕祿出生在山東博山縣北崮山村一戶貧苦農民的家裡。
焦裕祿同志逝世了,他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永遠激勵著人們前進;他留下的徹底改變蘭考面貌的未競事業,正由蘭考人民繼續完成;他生前沒有寫完的文章,正由蘭考人民繼續撰寫。
焦裕祿同志逝世後,人們在他的日記本上,看到了這樣一段話: 「 我想,作為一個革命戰士,就要象松柏一樣,無論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還是在冰天雪飄的嚴冬,永不凋謝,永不變色;還要象楊柳一樣,栽在哪裡活在哪裡,根深葉茂,茁壯旺盛;要象泡桐那樣,抓緊時間,迅速成長,盡快地為人民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 。 這就是對焦裕祿同志一生所走過道路的最生動的寫照。
焦裕祿同志在黨的哺育下,從一個受盡日寇、地主殘酷壓迫的長工,迅速成長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在炮火連天的戰爭年代,他懷著刻骨的仇恨,大智大勇的和敵人進行了頑強的戰斗;在暴風驟雨的土改運動中,他不畏艱險,勇作勇為,積極參加了鏟除封建剝削制度的斗爭;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他勤學苦練,又紅又專,成為工業戰線上的一名尖兵;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大自然的搏鬥中,他以最大的膽略,喊出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最強音: 「 不制服蘭考的 『 三害 ' 死不瞑目! 」
焦裕祿同志不愧為黨的好乾部,不愧為人民的好兒子,不愧為縣委書記的好榜樣,不愧為人民群眾的貼心人。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光輝的一生。他沒有死,將永遠活在全國人民的心裡!
焦裕祿同志,山東省淄博市北崮山村人,一九二二年八月十六日出生,一九四六年一月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解放戰爭初期,焦裕祿同志在本縣區武裝部任分隊長時帶領民兵參加過不少戰斗,以後又調到山東渤海參加土地改革復查工作隊,擔任組長。
解放戰爭後期,焦裕祿同志隨軍離開山東,到了河南被分到尉氏縣工作,一直到一九五一年,先後擔任過付區長、區長、中共區委付書記,青年團縣委副書記等職,後又調到青年團陳留地委和青年團鄭州地委工作,擔任過團地委宣傳部部長、第二副書記等職。
一九五三年六月,焦裕祿同志響應黨的號召,被調到洛陽礦山機器廠參加工業建設,直到一九六二年先後擔任車間主任、科長,在這期間焦裕祿同志還到大連起重機廠實習了一年多。一九六二年六月,為了加強農村工作,焦裕祿同志又被調回尉氏縣,任縣委書記處書記,同年十二月焦裕祿同志調到蘭考縣,任縣委第二書記、書記。
焦裕祿同志不愧是中國共產黨的忠誠戰士。他在參加工作十八年間,特別是在蘭考的一年多的時間里,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對革命忠心耿耿,為人民鞠躬盡瘁,直至最後積勞成疾,不幸於一九六四年五月十四日在鄭州病故,時年四十二歲。
2004年 5月14日,是人民的好公僕、幹部的好榜樣焦裕祿同志逝世40周年紀念日。40多年前,焦裕祿秉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心裡裝著群眾,惟獨沒有自己;他實事求是,腳踏實地,艱苦奮斗,不向困難低頭,不斷開拓進取;他清正廉潔,無私奉獻,為人民利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焦裕祿精神的影響,已遠遠跨過了蘭考,跨過了河南,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焦裕祿式的好乾部。
在中國三字經里流傳著,焦裕祿,好公僕,一身死,萬民哭這樣氣質凜然句子。焦裕祿為蘭考,治理風沙,水澇,鹽鹼地不顧個人安危的感人事跡。後來他身患肝癌,仍然走村串戶,對困難群眾問寒問暖,關心群眾生活,勝過關心自己。焦裕祿的感人事跡一直是後人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