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潭殘疾人微電影
㈠ 微電影父親給我們的啟示
今年是父親5年祭,打小就與父親特別的疏遠,從來都沒有對父親說過一句關心和溫暖的話,可父親卻依然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愛我的兄妹們。我父母都是殘疾人,我們兄妹5人,上還有爺爺奶奶,一家九口完全由父親拄著拐杖,為人修鞋養活,包括我上大學的費用,都是父親通過一針一線、修修補補別人的鞋賺得的錢供養。2008年8月5日15點20分,他因為肺癌永遠的離開了我,期間,我卻在外地忙我的工作和生計,毫無顧忌父親病情的發展,以至於終生悔恨。
我和電影《父親》里的攝影師王浩然(李晨飾)一樣,屬於飄一族,我在北京打拚,心理對疾病並沒有概念,雖然這樣解釋給自己的悔恨「減刑」,但卻無法挽回對父親長期以來漠不關心的遺憾。當沒有了父親,這樣的悔恨越來越清晰,父親那滄桑的殘疾的身體,越來越折磨著我,一切的表白都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可父親對我的愛卻在不斷的給我溫暖,卻也不斷的在放大我的痛苦。記得在他生前,幾次來北京看我,什麼也不說,呆上幾日就走, 而我卻沒能看出他的心思,他愛我,惦記我的生活和家庭,我結婚非常的晚,2004年與現在的夫人生活在一起,到了2008年,夫人懷孕了,為了孩子不成為「黑戶,我們只能忍著對父親和先人們的不敬,在父親去世後,與夫人領了結婚證,小生命在他爺爺去世4個月後在北京降生。
在看電影《父親》,我的內心五味翻滾,懷念父親的心情壓得我手都在顫抖。記得2002年,父親從東北來北京與我擠住在租來的老房子里,那個時候,我在中國新聞社工作,到處采訪,和父親也只能早晚見面,這次父親與我在一起生活的時間是1985年以來最長的一次,20多天。在他回老家的前一天,我花了1490元給他訂了一張機票,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坐飛機。雖然我想通過這希望父親享受一下,可父親需要的並不是這些,他需要的是我能常陪伴他,哪管兩個人靜靜的在那裡不說一句話,他就心滿意足了,而我卻忽略了這重要的一點。
電影《父親》最後那段父子的表白,兒子在百忙中被父親留住了一晚,這樣的瞬間讓千千萬萬的父親和兒子都感覺到了這樣的幸福感。
㈡ 有一部電影不知道叫什麼名字,裡面有個叫楊可人和趙蘭.趙蘭是殘疾人,這部叫什
三人床
導演:
李炎
主演:
修睿
看點:
微電影短片
地區:
大陸
㈢ 鷹潭哪家電影院最好,有什麼電影
暈自己去看啊,中心廣場那,環境還行
㈣ 拍攝微電影。講的是一個腿部殘疾的小男孩艱苦生活的片子。求劇情。求建議
一開始可以先注重旁人對小男孩的眼光,側面反映這個社會對殘疾人還不夠關心不夠尊重;小男孩面對異樣的眼光心裡非常難受,雖然有家人的關懷但他還是感覺不到對未來的希望。小男孩無意間發現家裡財政危機,面對母親偷偷的哭泣,父親一聲聲的嘆息。他意識到不能再隨性不能再消沉,之後他非常努力地讀書,漸漸迷上了文學。中學畢業後他沒能考上大學,但他依舊不放棄邊繼續讀書,邊在家做一些小零活賺一點錢。通過爸媽的支持他買了一台二手電筒腦,通過網路去創作。漸漸地他寫的文章收到很高的點擊率,有網站簽收了他,也有了出版商出版他的作品。最後他又遇到了人生中的另一半。所以說即使先天不足,後天的努力還是能帶來新生活。希望有用哦!
㈤ 鷹潭尋夢龍虎山今年門票是多少
尋夢龍虎山今年門票是178一張。如買套票即白天+晚上。套票360
㈥ 張天宇和鳳華什麼電影
摘要 8月2日,由萊蕪區殘聯、濟南市萊蕪特殊教育學校、萊蕪區電影電視藝術家協會聯合出品,萊蕪區電影電視藝術家協會攝制的微電影《鳳華》正式開拍。
㈦ 微電影 《守護》觀後感
當我們面臨困難時,有人會猶豫不決,有人會勇往直前,有人會斷然放棄,有人會選擇逃避……而我們該怎麼選擇呢?在讀《守望》中《逃避》這篇文章時,我突然有了決定。
林林為了不想打掃亂成一團的教室,選擇了逃避。可當她再一次回到教室,看見一塵不染的教室時,她有一種做錯事的感覺。最後,她撒了一個謊來安撫自己的良心,可是,林林真的可以欺騙自己的心嗎?也許她失去了很多很多的東西,是她永遠也追不回來的了……
我沉思著,我們每一個「逃避」背後是否都要一個「謊言」來圓呢?如果不是,那我們「逃避」什麼呢?「逃避」後如何面對親人、朋友呢?如果是,你的良心可以平靜嗎?長久下去,你不怕需要更多的謊言來圓這一個謊,你不怕整天生活在謊言中完全有可能迷失了自己呢?
爸爸一直喜歡聽台灣歌手鄭智化的一首《水手》,裡面有這樣一句歌詞「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擦乾淚不要怕至少我們還有夢」,爸爸告訴我鄭智化是殘疾人,可他卻選擇勇敢面對生活,甚至還用他的歌聲,他的勇氣,他的堅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今天,和爸爸一起聆聽這首歌依然感覺那麼鼓舞人心。諾貝爾面對困難、危險沒有「逃避」,他發明了huǒ葯;林則徐面對鴉片沒有逃避,才有了「虎門銷煙」的壯舉;劉璇面對年齡、傷病壓力沒有「逃避」,她獲得了奧運冠軍……人類的奇跡也都是在沒有「逃避」中誕生的。
選擇「逃避」的失敗者也不在少數。我一個阿姨的兒子,他剛剛大學畢業沒多久,就接到了去偏遠山區支教的任務。可是,他怕那邊條件差,生活苦,所以選擇「逃避」了。可是當代他去支教的那位大學生回來後,他發現那位大學生有了那邊的歷練後,在工作中更勤奮了,做事也考慮得更周全了,社會對他十分認可,一些名校高薪聘請他去,一個月能掙幾萬塊錢。而阿姨家的兒子,也就是那個只想要安逸生活,逃避困難的大學生現在還在家裡無所事事,就好像俄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列別捷夫說的那樣:「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