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微電影集 » 微電影拯救影評

微電影拯救影評

發布時間: 2022-08-23 20:15:07

㈠ 《拯救大兵瑞恩》的影評

《拯救大兵瑞恩》之結構•人物•藝術特色淺談《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寫二戰時期的影片,講述了盟軍一隻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後方,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成功找到並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 比照以往,戰爭題材的影片往往節奏緊湊,而這部影片卻是個例外,揮毫潑墨用了整整40分鍾描寫諾曼底登陸的血腥場面,以至許多觀眾都因受不了這樣的視覺刺激而提前退場。作為一個「極熱」的熱開場,導演無疑為屏幕前的觀眾們製造了與電影內容極為相符的情境,戰爭是慘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時顯得如此脆弱,槍林彈雨穿透頭盔、撕裂身體;士兵在灘頭上尋找自己的殘肢斷臂;一聲炸響過後,米勒拖著的傷員只剩半截……戰爭場面的還原達到罕見的真實。而氣氛烘托濃烈之餘,導演也精明地埋了鋪墊,即為日後把人小分隊深入德軍的巨大危險性作了全面預告,先讓觀眾在自己心裡有了對比,當然也就更迫切地想知道艱巨的任務如何完成。情境這座平台的成功設置,開拓了日後情節沖突發展的空間。四十分鍾漫長視聽刺激過後,本片節奏的功力開始凸現:導演僅用了五分鍾的膠片,八人小分隊就已走在了尋找大兵瑞恩的路上,情節交待簡潔明了。一行人行軍的過程可算開端單元的句號,到此為止,每個成員的性格都已有所體現,小翻譯厄本跑前跑後問這問那既鬆弛了氣氛,又為下文揭開「米勒戰前的職業」打下伏筆。全片也進入帶入過程。帶入單元的第一個小高潮發生在第56分鍾,列兵卡帕佐被狙擊手擊中,不幸犧牲;第二個高潮僅在兩分鍾後的58分,雙方無意間產生對峙,最後以敵方被擊斃告終。兩個高潮連接得如此緊密,彷彿預示著本該得到休息的精神並不可放鬆,置身戰爭,理當如此,但一味強調警惕、危險不但不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也難免把自己的門檻墊高,於是新因素介入——第一個瑞恩帶著搞笑的蠢氣上場,一點失望過後,留給觀眾更多的是希望。第三個高潮來臨,以數銘牌為過渡,小分隊的又一名成員——軍醫迪克•魏德死在攻擊傘兵的堡壘前;緊接著厄本放走德國人引發了第四個動作性不強,卻更為重要的高潮:列兵魯賓揚言離開,軍士豪沃茲舉槍阻攔。這個高潮的人物關系開始發生變化,不單單是小分隊里的上下級,還有隊員之間的分歧,以及最終極的矛盾——此次行動到底值不值得的點題,導演代米勒作了最機智的回答。這個高潮也可以看作發展部的內容。真正的瑞恩出現,是在影片過半,可見導演的目的很明確——救誰並不要緊,重要的是救人這項行動。個人認為接下來守橋戰斗的開始就已是高潮的部分了,發展部只有十幾分鍾,完成一個任務的轉移——救瑞恩到守橋。有趣的是,守橋階段的戰斗與開頭諾曼底登陸的長度相仿,都是四十分鍾左右,可見本片敘述的輕重緩急,導演拿捏的大膽而准確。作為高潮,這部分本該是情感最強烈、最緊張的時刻,主人公命運的高潮,主題的高潮,性格的高潮,但又由於戰爭題材的緣故而變為視聽等感官刺激的高潮,所以可以說這部影片的視覺高潮和主題高潮在時間上是相一致的,便於觀眾體悟電影的主題。高潮與結局連接緊密,而實際高潮的結束也就意味著表達的完結,最後老瑞恩在陵園的一場戲更多是為結構的完整性服務,而非情節上的必然連貫。繼結構合理之外,影片的人物塑造亦非常成功。八人小分隊,人皆迥異。軍士豪沃斯是米勒上尉的忠實下屬;下士厄本是連短兵相接時都會用敵國語言喊「放下槍」 的小翻譯;軍醫迪克•魏德事業心強烈,常為自己無法擔負與身份相符的職責而自責;其他四人都是列兵,魯賓對米勒上尉來說不是省油的燈,這個機智刻薄的紐約客毫不掩飾對此項行動的憤慨和質疑;卡帕佐是個心地善良的澳大利亞人;利施很有正義感,他為納粹對猶太人的所作所為義憤填膺;狙擊手傑克遜長著一幅桀驁不馴的面孔,卻是個虔誠的教徒,把每一個狙擊對象當作上帝賜予他的禮物。 而我想詳談的是主人公米勒上尉,和他所拯救的大兵——瑞恩。 米勒。米勒是個英雄,卻不是唯一的英雄。如果當面跟他這么說,他一定會笑著讓言者滾蛋。畢竟,「英雄」這個詞只對活著的人有意義,只對在乎他的人有意義。顫抖的右手、倒下的戰友、失聰、指揮戰斗、搶灘成功,與其說這是性格的鋪開,毋寧說是對米勒能力的首肯。可以說到軍醫死前,他都可被任意一部戰爭片中的長官所代替。服從命令,寬容下級,所有的抱怨照單全收,所有的任務漂亮完成。可以說導演塑造了一個真正立體的分隊長,他不是靠等級威信、軍人責任感支在下屬面前的,他想妻子、想回家,他會把袒露內心最柔軟的部分,當作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羞於與人分享卻又自豪而甜美的經歷。當然,他決不會忘記身為軍人的職責,和那個待他拯救的孩子的幸福。這部影片的美國色彩濃郁,家庭對美國人來說,幾乎等同於信仰,我想米勒在執行任務的同時,一定也無數次在心裡抱怨再自我安慰,或許每次說服自己的,除了「救了瑞恩,就離家近了一步」之外,還有「救瑞恩的家,也是救我自己」吧。軍醫下葬時,那個男人獨自一人的哭泣突然很動人。 瑞恩。大兵瑞恩並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便處於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這次行動本身的意義所掩蓋。但是,略去拯救對象的額外身份,他,又是觀眾了解美國最普通士兵的途徑。瑞恩就像一扇窗,透過他,不難看到那些平凡的美國年輕人在沒有被社會賦予特殊關照時應有的戰爭經歷,那些跟瑞恩一道守橋的戰士們,甚至包括去拯救瑞恩的小分隊。被拯救,這是外界不為他所掌控的因素賦予他的義務,與他無關,因而影片的視角擴大了,在守橋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講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場戲,導演並非在試圖說服觀眾,力證這次行動是在拯救一個多麼值得憐憫的家庭,而是通過瑞恩的嘴,說出每一個美國士兵的故事——戰前,誰都有美好的生活,每個人都有他們被子彈擊中時要為之感傷和不舍的東西,那究竟是什麼?可能在美國,那是家庭的回憶,在別的地方又是別的什麼,總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懷戀的,卻又遠離的東西。戰爭的作用在這里僅僅是毀滅所能毀滅一切,戰斗者們便是要奪回他們能奪回的部分。瑞恩的性格體現相對於其他人來說,更為類型化,同樣更具有現實意義。 就藝術特色而言,這部影片的鏡頭運用很見功底,導演的意圖在鏡頭中往往表現得十分明確,並有出色的感染力和表達能力。在影片的前40分鍾里,與其他人也一樣,小分隊隊員搶灘時平行蒙太奇利落的切來切去要傳達給觀眾的不只是「臉熟」(對第二次看片的人是),更多的是戰爭的高強度視聽施壓,導演在這里要表現的是人類成片死去的過程,還有一些未死之人爭取活下來的過程,在這里沒有英雄沒有猛將,所有人的生命都微若草芥,隨時可能化為冰冷的統計數字中的一個,沒人相信「理智」,正如沒人會有意識的試著躲一顆子彈。又如卡巴佐犧牲的一場戲,鏡頭大部分時間對著敵方的高樓上的狙擊手,主觀鏡頭與臉部特寫頻繁切換,顯示出人物內心的猶豫不決,琢磨不定,而當鏡頭里的準星終於辨認出狙擊手傑克遜的影子,卻也是自己命喪黃泉之時。一個反視角的運用告訴我們,在戰場上一對一的決斗中根本沒有正義和非正義的言論必要,因為那時除了生,就是死。鏡頭的內容完全與所要表達的主旨一致,厄本最後開槍打死他曾放走的德國人時,攝影師並沒拍屍體,可見死的是誰並不重要,重要強調的是,他終於敢殺一個該死的人了。影片結尾米勒死去,賀信的聲音作為畫外音響起,那是美國政府在宣讀給瑞恩母親的賀信,硝煙尚未散去的戰場上,空鏡頭緩緩移動,傑克遜炸黑了的高塔,戰坑,破碎的橋面和屍體,每個行動著的人的表情都沉靜而安詳,他們還活著,他們在聆聽,那些軍方贊美瑞恩的語言那麼美,那同樣是贊揚所有軍士的語言,所有活著的人包括厄本,和那些死去的,更加無畏的人們。 戰爭與生命一旦被放在同一架天平的兩側,那麼就註定了「毀滅」二字的分量沉重。真正的戰爭片從不避諱人類為自己留下的創傷,而在戰爭陰霾的背後,同樣折射出人性燦爛的光芒。

《拯救大兵瑞恩》影評~!

一、 結構分析(系表)
開端部
1、 開場 老瑞恩帶著一家人來到米勒上校的墳前
2、 俄馬哈搶灘成功

發展部
總部收到瑞恩家三兄弟犧牲的消息,上校決定拯救瑞恩家的小兒子——詹姆斯·瑞恩;
米勒一行人雨中協助同盟破敵,卡帕佐死;
錯認他人為詹姆斯·瑞恩
在途中休息兩小時,米勒和手下暗夜聊天
第二天繼續前行,得知瑞恩在蘭姆勒;
又一次小規模戰斗,魏德死;
放掉德國俘虜;
找到大兵瑞恩,米勒告訴他來意。

高潮部
米勒一行人決定不走,幫助瑞恩保住橋,等待救援。
整個戰役

結尾部
米勒死,臨死叮嚀瑞恩要好好活下去。
尾聲
老瑞恩在米勒墳前對他訴說自己的生活。

二、 人物分析
瑞恩——瑞恩並不是一個功能性人物,但是他卻是一種象徵。是勝利的象徵,他對於米勒一行人意味著任務的終結,對美國意味著國家人性化、人權化、民主化的象徵。他從簡單的符號人物,變成了一個具有深遠意義且空泛的標志。但劇本賦予他的卻很少,他只是一個二等兵、沒有比別人更多的勇氣、戰績和故事,是一個普通的,年少輕狂,擁有拳拳報國心的男子。這就更引發人們對這次任務的思考,思考它是否值得,是否勞師動眾、是否像劇中米勒一行人所議論的:只是因為他有三個同樣驍勇,戰死沙場的兄弟嗎?只是因為怕他的媽媽傷心嗎?試問:誰沒有父母?誰的死對於家人又是一件好事呢?憑什麼他能享受到這樣的幸運待遇?憑什麼要為他去浪費那些珍貴的軍用物資呢?難道只是為了美國的那些小小的虛榮心?為了高呼民主,人權嗎?米勒說過:「為了一項任務,死掉兩三個人是值得的,但是可以換取二十、三十、甚至成百上千人的姓名。這樣死是值得的。」但是為了區區一個二等兵瑞恩,卻死了三條人命,這看起來並不值得。但是幸好我們的瑞恩是個視死如歸的硬漢,試想:如果他只是個軟弱怕死的孬種,這次任務還是否具備他的意義?還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呢?瑞恩只是美國人概念中的士兵群像,是他們憧憬的士兵的形象,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至少值得用生命去換取的人,是一個理想化的士兵。是弘揚英雄主義的一個最好的典範。他的形象不見的高大,但是平凡中卻顯出不平凡,並不需要多少另類,也足以謳歌美國兵士對國家的忠誠、對信仰的致死不逾。另外:瑞恩有一個完美的家庭,兒孫成群,看上去他真地按照米勒說的那樣,「好好地活下去」,但是他的家庭美滿與墳冢排列整齊的白色墓碑相比是最大的反差;以至於在影片的結尾,瑞恩不禁問自己的太太:「我是不是一個好人?」 這是發自本源的一種疑問?他確實使得很多人為他而死,雖然他是無辜的,他是不知情的,但是在無形中,他背上了一個包袱,三條人命的包袱,這是國家賦予它的,是生活賦予它的。他必須被動接受,比起那些死去的人,瑞恩活得艱難許多,他雖然活著,但是永遠不能放下包袱輕松的活著,他的生命不掌握在自己手裡,他是為國家、為責任、為了三條人命活著,甚至為了米勒臨死的那句話活著;戰爭中,他的生命掌握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聽天由命;戰爭結束了,他的生命掌握在強烈的責任感里,身不由己。瑞恩沒有自由,他不能掌握自己的生死,這是他極度可悲的一面。戰爭泯滅人性,只要踏在戰爭邊沿,或者涉足其中的人,從那天起,生死就永遠不屬於自己,就永遠要背負著包袱沉重地走下去。這是戰爭帶給人們最深刻最可怕的痛楚。

厄本——厄本在多數人眼中是個孬種的形象,在他的反襯下,米勒一行的其他人顯得如此的高大偉岸;但是厄本只是個小小的翻譯官,從來沒有參加過戰斗,在他眼裡,面對敵人,他並不確切知道什麼是仇恨,並不知道應該沖上去將他的頭顱打爆。他只是一個大多數百姓的象徵,他只是個平凡普通的人。他表現出的躲閃,懦弱、不敢面對死亡、不敢沖出重圍挽救同盟…… 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是一個普通人面對戰爭的態度。在普通人眼裡,面對戰場上的血腥,躲閃逃跑是第一個念頭,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怎麼可能神話般地沖上去將敵軍的頭顱打爆呢?這里片子想告訴我們,不是誰拿起槍都能獨當一面,不是誰面對敵人就能英勇在前,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削土豆皮那樣簡單的事情。戰士都是英雄,他們都是超人,從肢體的力量,到心理的承受力,方方面面都不是一般人能及的。也從一個側面告訴觀眾,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面對那些逃跑怯懦的士兵,也應該給予一些理解,畢竟在死亡面前,真正能夠做到視死如歸的人實在是微乎其微。但厄本也有另一面,他在最後槍殺了害死梅利西的德國士兵,在最後一個鏡頭里,他手握長槍,從硝煙中走來。這個形象簡直就是在謳歌他就是英雄,他才是最後的勝利者,他沒有死,沒有傷亡,他還替同伴報了仇,他才是值得歌頌的人,他才是最偉大的人。我想,這也是對高級官員的一種諷刺。畢竟他們才是最終活下來授勛的人,他們肩膀上的每一顆星都是用無數的戰士鮮血換來的,他們在享受美饌佳餚的時候,因為他而死去的戰士卻在地下嗚音哭泣,這是一個小小的諷刺,對高層,對那些腆著碩大啤酒肚,晃悠著一身肥油,享受著和平帶個他們的高薪、厚祿、美女、香車的日子,但是誰有知道在殺場上,他們是否在敵人面前哭泣,是否高歌自己的國家總統該死,在敵人面前投降,給敵軍舔屁股呢?

米勒——無疑,他是一個英雄。在美國人眼裡,英雄的種類很多,只要是涉及「拯救」的,都是英雄。他們不一定十分高大,不一定作出很多豐功偉績,但是起碼要獨擋一方,起碼要聰明睿智。但是伴隨著英雄的往往是災難,沒有災難哪兒會有英雄呢?這就好比哪裡有反抗,哪裡就往往有壓迫。米勒是英雄,但是英雄卻死了。卻帶領著同伴兄弟去送死,難道英雄連保護自己的能力都沒有嗎?這未必要求太高,畢竟英雄不是超人,英雄也是有血有肉有心有肺的真人,他們也會有喜怒哀樂,也會有七情六慾,不是神仙。米勒顫抖的手告訴我們,他和普通人一樣,也會受到疾病的困擾,也會痛;在兄弟死去之後,他躲在廢墟上偷偷地哭,泣不成聲,這也告訴我們,米勒是個有感情的人。這些細節無疑讓英雄這個鋼鐵之軀更加貼近平凡的人。英雄並不是高處不勝寒的稀罕物件;同伴問起他為什麼要這么拚命的時候,他不是說:「我是為了國家」「為了家園」或者什麼其它的讓地球人聽著都覺得虛假的理由。他為的是早一天見到自己的妻子,和她團圓,「每殺一個人,這就意味著離家又遠了」仔細想來,確實如此,敵人永遠不可能完全殲滅,只能是越殺越多,無窮無盡。在米勒眼裡戰爭並不像一場瘟疫,人慢慢一點一點死去,等到最後一個人死掉,戰爭就結束了;在他眼裡戰爭是一場大火,越是煽動就越厲害,越蔓延,不斷死去的人,總會引發更多的戰爭,引發更多的人死去。這又告訴我們,英雄並不是好戰者,發動戰爭的都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應該學會怎麼樣去平息戰爭,不讓更多的人死去。從概念化的英雄,到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具體的英雄,影片無疑將米勒的多面性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但是這里也有不少概念化的成分,比如:「不救兒童」無疑,這是英雄米勒冷酷理智的一面,他經驗豐富知道這樣做的後果,這和後面的為朋友哭泣是一種對比,但是卻顯得非常刻意。

魏德——在魏德身上充滿了人文關懷。他是一個戰地醫生,既是戰士又是醫生,他可以在醫療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為病人縫合,竭力挽救他們的生命。他對生命的態度和米勒一行的其他人都不相同。在開端部里,他的出場是在幫一名士兵止血,但是一枚飛彈襲來,士兵當場死亡。「為什麼不給我個機會救他」飛彈就在他身邊滑過,在那一瞬間,他表現出來的是一種不同常人的生氣,一種憤恨,這不能僅僅概念化地說成是醫生的一種天職,但是影片卻讓觀眾感覺到了這種刻意。在卡帕佐中搶躺在雨中的時候,他不顧生命危險要沖上去,只是為了看清卡上在哪兒?這種行為,無疑是英雄主義的,無疑是誇大的,是脫離現實的,有些符號化;但是另一方面,在暗夜中,他替卡帕佐抄寫信件、講述自己兒童時代和母親的情感經歷,卻又覺得這個人物並不是高不可攀,也有自己的具體情感,不十分概念化。但情感上過於片面,對職業的熱愛,對朋友的關懷。甚至到最後,他看到夥伴們當著傘兵的面玩弄識別牌,過去組織的時候,也只是讓觀眾覺得,他是個很善解人意,極度善良的人,但正是這個有些符號化,有些理想化的人物,在他死時,卻感動得我落淚了。他的死真正讓我覺得生命的淡薄和脆弱,身為醫生的人卻不能挽救自己的生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去死,完全無能為力。死的時候他一個勁兒地喊著「媽媽,媽媽」。那是一種最本源的做法,是一種本能的表現。這樣的情感沖擊,又讓人覺得他並不十分符號化,片子將魏德善解人意,善良淳厚的一面渲染到了及至,並且加以美化,使他變成了一個塑像人物。但卻能讓人感動,讓人覺得完美卻真實可信。

梅利西——相比魏德,猶太人梅利西也是如此。片子著重渲染,他作為一個猶太人對德國法西斯的憤恨。在坑道里,他拿著德國陣亡士兵的刀說:「它曾經是希特勒青年團的小刀,現在是猶太麵包刀」。說完這話,就坐在哪兒哽咽起來。這也不覺刻意,苦難深重的猶太人,手握著敵人的刀,作為一個戰利品,成就感馬上引起了一種悲痛的感覺,不用更多的語言交待,就能深深體會他曾經受的苦,和一種民族責任心。在德國俘虜隊伍旁,他拿著自己的識別牌,炫耀著:「我是猶太人,我是猶太人!」那是一種驕傲,一種挑釁。實際上也是可悲的,可憐的。德國人並不能聽懂他的語言,他這樣做只是得到自己的一種寬慰,死去的猶太人不可能復活,他的傷痛也永遠在心中烙下痕跡。這更增添了無數的辛酸和無奈。也告訴人們戰爭的極度殘酷。

三、 中心思想
(一) 米勒的七次手抖
第一次:米勒的出場就是從他的手開始,一雙顫抖的手,握著水壺;
第二次:俄馬哈搶灘成功後,手顫抖著拿水壺;
第三次:暗夜中兩小時的等待,手顫抖著拿水杯;
第四次:暗夜中兩小時的等待,談到卡帕佐,手顫抖。
第五次:得知瑞恩在蘭姆勒,手顫抖著拿指南針;
第六次:魏德死後,米勒躲在岩石後哭泣,手顫抖著拿著卡帕佐的信。
第七次:等待敵軍坦克車,和瑞恩談天前,手顫抖謊稱在為音樂打拍子。
米勒的顫抖表現的是對戰爭的態度,是一種精神的緊張,也同樣是一種情緒的宣洩。他害怕、痛苦、緊張的時候手都會顫抖。影片藉助米勒手的顫抖表現他情緒的變化,但是在外部看來,他面對一切的一切都那麼泰然自若,甚至連他的身世都是個謎。但實際上,他只是個平凡得不能在平凡的高中老師,和普通人一樣,也希望早日能看到自己的妻子,能和她團聚。並不是像他表現出來的那樣冷靜和理智。面對死亡他有自己的看法,他是一個隊伍的首領,有著比別人更多的對死亡的冷靜。他變得冷漠,是戰爭改變了他。
(二) 米勒的無聲世界
片中,米勒常會進入無聲的世界。炸彈在他身後爆炸的時候,耳朵會有短暫的失聰現象。在開端部里——
第一次無聲的世界:米勒從海灘的血泊中爬出,炸彈在他身後爆炸。他進入了無聲的世界,他眼前呈現出——
1、 一名癱軟哭泣的士兵;
2、 三個被彈葯引著的士兵;
3、 斷了一隻臂膀的士兵,在屍體中尋找被炸斷的手臂,用另一隻手撿出那隻手臂;
4、 幾個燃燒著的士兵,在海灘上奔跑逃命;
5、 一個對他大聲喊叫的士兵。
第二次無聲的世界:米勒拖著負傷布格,炸彈在他身後引爆,他又一次進入無聲的世界,恢復聽力之後,再一次托起布格,他已經只剩下上半身了。
在結尾部——
第三次無聲的世界:橋頭,炸彈在米勒身後引爆,這一次他長時間進入了無聲世界,看到了瑞恩的哭泣,看到了兵士的大聲喊叫,看到了霍威的死,看到了近旁的手槍。
在開端部,這種手法很像《黑鏡頭》裡面呈現的——平面的、瞬間的切割了戰爭。第一次無聲世界,哭泣的士兵——這象徵著一種對戰爭的恐懼,槍林彈雨中,不能自控地坐在地上哭泣,不知所措;斷了手臂的士兵,用另一隻手在屍體中尋找失去的手臂。提起它像提著自己的背包一樣,那並不像是自己肢體的一部分,而單純是個物件。戰爭帶給人們的遠遠超過肢體上的痛楚,這完全是一種本能的表現,他脫離了理智,比起沉重的精神枷鎖,肢體的疼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米勒死前無聲的世界中,看到了瑞恩的哭和同伴的死,但是更多的是看到了身邊的槍。他只是本能地去拾起那把槍,在他完全喪失了行為能力的時候——沒有多餘力量去思考、去分析,這種行為也是出於一種本能。他站起來去拿槍,中彈後,癱在地上,還不停地瞄準正駛向他的坦克車,戰爭把人性都改變了,攻擊敵人變成了一種本能。
(三) 死在米勒身邊的七個人
在開端部
1、 頭盔胸部中彈的戰士
2、 104醫隊戰士,胃部被打穿,內臟在體外;
3、 被炸掉下半身的布格
4、 坑道里身邊的通訊員;
5、 坑道里腦部中兩槍的戰士。
這中慘烈的場面在米勒看來司空見慣,他的士兵就在自己身邊死去,橫屍遍野、血流成河,內臟橫在屍體旁邊、子彈打穿頭顱,他依然往前沖,並不傷心,留戀或者懼怕。這除了表現戰爭的殘酷外,還從一個側面表現了米勒那「94」個兵士的死,帶給他的是一種對生命透徹的看法,變成了視死如歸。他曾對厄本說:「我怕我活不到堵住累計到一千,還是五百吧。」對生命,他知道他隨時可能死去,所以當他死的時候才顯得那是意料之中,沒有多餘的痛苦,像個活人一樣坐在那兒死去,沒有了大喊大叫也沒有淚流滿面,沒有恐懼沒有一切留戀,靜靜地死去。

夏樹 2005-10-05 20:52

時光可以流逝,歲月可以飄過,但是經典永存。如果真的有一種情感可以使人回腸盪氣。如果真的有一次行動可以讓人感慨萬千;那麼這種情感一定是超越普通情感的偉大情義,這次行動也一定是一次偉大的行動——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所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感,這樣一次大無畏的行動。
《拯救大兵瑞恩》是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的一部力作,重溫經典,感覺依舊如此強烈,既慷慨又激昂。湯姆·漢克斯的實力表演使得影片更加精彩。
影片以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慘烈的諾曼底登陸為背景,通過一系列的自然主義拍攝手法再現了上世紀那場為自由而戰的戰爭的慘烈。以米勒上尉奉命率領士兵去敵戰區尋找一位名叫瑞恩的士兵為線索,提出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用幾個人的性命去換取一個人的生命是否值得?刻畫了米勒為代表的一系列為自由而戰的士兵的形象,影片的主題是鮮明和積極向上的。
搶灘行動中指揮出色的米勒上尉受命去敵戰區尋找一位在101空降師服役的叫做詹姆斯·瑞恩的士兵,他的三個哥哥都相繼在戰場中陣亡,為了不使他的母親失去這個最後的孩子,盟軍總部決定將他尋找回來。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每向前一步,就離敵戰區近了一步,危險也就增加了一分,他們面對的會是越來越多的德軍和大量的坦克!出發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種近似荒唐的行動和與此引來的一系列傷亡是否值得去冒險?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戰士的陣亡,在准備襲擊德軍雷達站的時候,生存和為此次行動付出巨大犧牲的問題再次擺在面前。米勒上尉最終說服了大家——在他看來這次意外襲擊德軍雷達站的行動和尋找瑞恩的行動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正義和自由而戰的。終於,米勒上尉率領的弟兄歷經艱險找到了瑞恩。而為了盟軍的順利挺進,他們又決定留了下來一起參加橋頭保衛的戰役。力量的對比是懸殊的。盡管他們進行了精心的部署,把有限的人力進行了最合理的布局,也曾一度阻止了德軍的前進,但是面對不斷涌來的德軍和炮火威力很大的「虎式」坦克的進攻,他們只能且戰且走,在橋頭最後的防線,身負重傷的米勒上尉在沖鋒槍槍彈打光的時候,無助地卻很決然地向坦克連連發射手槍子彈,奇跡出現了——隨著一聲爆炸的聲音,坦克被摧毀了——盟軍的「野馬式」轟炸機及時趕到!橋頭保住了,援軍陸續地趕到了。生命垂危的米勒上尉彌留之際對著俯身過來瑞恩只是輕聲地說了一句;好好活著,不要辜負大家。
米勒上尉原本只是一位普通的上尉軍官。這次任務也應該說只是一次特殊的任務,但是他的這句話使我動容。一句普普通通的話語是一位長官對士兵的殷切囑托,也是為了尋找瑞恩而犧牲的士兵的共同心聲和話語,米勒和他的戰友都已經犧牲,但是瑞恩活下來了。他們的任務完成了,為了一個人的生命犧牲八個人的性命,這種犧牲的代價是否值得?從感性或者理性的角度而言,這是個錯誤甚至有些荒唐的任務,但是從道義和正義的角度來看,這絕對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拯救行動,一次大無畏的行動。一個人的命值得用八個人性命去冒險的,一句普通的囑托便是最好的答案。一句很平實的語言,一種崇高的精神和高尚品格情操卻躍然在心中。
碟片已經播放完。但是我的心情許久不能平靜。米勒上尉最後說的話一直在我耳邊回響,他的身影也越發令我肅然起敬。
拯救大兵是一次特殊光榮的任務,就是因為這一句普通的「好好活著,不要辜負大家」話語,我一直記得這部影片,記得了湯姆·漢克斯,記得了這次大無畏的行動!

㈡ 如何評價電影《拯救大兵瑞恩》

我覺著很勵志。講述了盟軍一隻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後方,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成功找到並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 比照以往,戰爭題材的影片往往節奏緊湊,而這部影片卻是個例外,揮毫潑墨用了整整40分鍾描寫諾曼底登陸的血腥場面,以致許多觀眾都因受不了這樣的視覺刺激而提前退場。作為一個「極熱」的熱開場,導演無疑為屏幕前的觀眾們製造了與電影內容極為相符的情境,戰爭是慘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時顯得如此脆弱。


戰爭與生命一旦被放在同一架天平的兩側,那麼就註定了「毀滅」二字的分量沉重。真正的戰爭片從不避諱人類為自己留下的創傷,而在戰爭陰霾的背後,同樣折射出人性燦爛的光芒。

㈢ 以八人的陣亡救一個士兵,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評價到底怎麼樣

不少看過《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的觀眾均是對這部電影加以贊美,更是各種好評不斷。這部電影自98年在美國上映後,就被稱贊為最出色的戰爭片之一。有得到如此殊榮,更能證明這部電影在觀看者心目中的地位。

所以,這部電影能在眾多類型的電影中脫穎而出,絕對不是偶然。

㈣ 求拯救大兵瑞恩的影評

《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最初吸引我去看這部影片的原因自然是它人人稱贊的口碑,雖然它與98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卻贏得無論影評人還是觀眾的一致好評,二戰老兵看完本片後稱之為有史以來最真實和震撼的反映二戰的影片。於是,懷著高山仰止的心情,開始了這一次特殊的觀影歷程。當影片結束時,我的胸口添堵的,是一種從未有過的厚實。這不僅僅是看過一部好片的充實和快感,中間夾雜著思考,震撼,餘音繞梁,發人深省。好像是和平的集結號吹響,我們肩負的責任壓重了一樣。

㈤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影評

《肖申克的救贖》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IXE8luJN_Aiq_VEse5TQcg

提取碼:p7su

在我們自己的現實中,我們註定是自己劇中的主角,而電影給我們一個局外人的機會,所以我們經常喜歡以一個局外人角色從影片中尋找自己、審視自己,總喜歡從電影中尋找生活、審視現實。這一次我看到最多的是體制下的自由和永不熄滅的希望、壓抑下的友誼以及善惡的歸宿。

㈥ 電影《拯救》觀後感

今天我看了《拯救》這部電影 我發現這部電影真好看

㈦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點評

影片評價
編輯

逼真寫實
影片在戰爭場面的表現非常逼真,幾乎是真實再現了當時的戰場血腥景象,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美國電影協會將其定為「極度渲染戰爭的暴力片」。不過許多二戰老兵對影片卻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它是「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尤其是片中全長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被影迷、軍事迷、發燒友奉為寶典,無人可出其右[11] 。(《新世紀周刊》評)
歷史重現
《拯救大兵瑞恩》給觀眾一種強烈的震憾,除了是故事的情節和所要表現的盪
影片首映圖片
影片首映圖片(24張)
氣回腸的情感外,還有一點就是視覺的沖擊。影片重現了50多年前驚天動地的諾曼底登陸戰的恢宏場面,讓觀眾驚駭的目睹了戰爭的激烈和殘酷。壯觀宏大的戰爭場面,血肉橫飛的諾曼底戰役,血流成河的鏡頭,讓人觸目驚心,那感覺中還帶有一種惶恐。影片用紀錄片的手法表現了腥風血雨的戰場,震撼人心[12] 。(人民網評)
刻畫人物
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是這一部偉大的戰爭片,它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對戰爭殘酷的反思,更多的是對普通士兵們內心人性的挖掘。戰爭使士兵所遭受的傷痛會留在那些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們記憶中的深處,給他們內心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在影片的強烈音響效果中,觀眾依然如感同身受一樣真實,留給觀眾的是無限的深思[12] 。

㈧ 看《拯救大兵瑞恩》生命的意義與價值800字左右

很多人都說「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反戰片,因為它的畫面很血腥。 導演的用意是在控訴戰爭的殘酷。 導演的用意是在控訴戰爭的殘酷。
這實在是很爛的影評。 這實在是很爛的影評。
解開這部戲的關鍵,是片尾雷恩緬懷那些犧牲者時所說的那些話。 解開這部戲的關鍵,是片尾雷恩緬懷那些犧牲者時所說的那些話。 他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善良、有意義,值得那些人為他犧牲。 他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善良、有意義,值得那些人為他犧牲。 他還很認真地追問妻子,我是個好人嗎? 他還很認真地追問妻子,我是個好人嗎?
這實在是個深刻的問題。 這實在是個深刻的問題。 因為, 我們每個人的新生都建立在他人,譬如父母、先烈、師長,以及許多的無名英雄與戰士等的犧牲上。 因為, 我們每個人的新生都建立在他人,譬如父母、先烈、師長,以及許多的無名英雄與戰士等的犧牲上。 而我們活得善良、有意義嗎? 而我們活得善良、有意義嗎? 值得他們為我們犧牲嗎? 值得他們為我們犧牲嗎?
此時影片中呈現出整齊的一排排的十字架,更透顯出了耶穌流血犧牲而換取吾人新生的宗教意涵。 此時影片中呈現出整齊的一排排的十字架,更透顯出了耶穌流血犧牲而換取吾人新生的宗教意涵。
如果那些英勇的戰士復活過來,而當他們看到美國新生的一代那種腐化墮落的生活方式時,他們可能會非常憤怒,覺得自己的鮮血白流了。 如果那些英勇的戰士復活過來,而當他們看到美國新生的一代那種腐化墮落的生活方式時,他們可能會非常憤怒,覺得自己的鮮血白流了。
這部影片中血腥的場面,其實是在強調他人犧牲的代價是極其昂貴、甚至到慘烈的地步 。 這部影片中血腥的場面,其實是在強調他人犧牲的代價是極其昂貴、甚至到慘烈的地步 。 相形之下,我們這些受惠者生活的虛空、無意義,甚至腐化與墮落,實在是令人悲憤的對恩典的嚴重糟蹋與污辱。 相形之下,我們這些受惠者生活的虛空、無意義,甚至腐化與墮落,實在是令人悲憤的對恩典的嚴重糟蹋與污辱。
雷恩始終是個值得承受恩典與被救贖的人 。 雷恩始終是個值得承受恩典與被救贖的人 。 他年輕在戰場上時就不肯退卻苟活,他與弟兄們一起固守陣地。 他年輕在戰場上時就不肯退卻苟活,他與弟兄們一起固守陣地。 戰後,他更戰戰兢兢地活著,要求自己活得善良、有意義,直到老邁。 戰後,他更戰戰兢兢地活著,要求自己活得善良、有意義,直到老邁。
我渴望作個雷恩! 我渴望作個雷恩!

2

「在戰爭的硝煙中,你可以預料到傷亡,預料到某人被殺,當你的戰友被機關槍打中臉部時你不會覺得驚訝,你只能繼續……」

也許米勒上尉和他的部下起初在攻佔猶他海灘時也是這么想的,但是,當看到這么多的戰友倒在血泊中時,米勒的心伴著猶他海灘不斷湧上的血紅色潮水,一起震撼,從那一天起,他的手便開始顫抖,面對死亡,每個人都是弱者。

在拯救瑞恩的小分隊中,卡帕素是第一個犧牲的,難道這真的是對小女孩的憐憫之心導致的嗎?戰爭的殘酷,讓人容不得半點拖泥帶水,面對死亡,他唯一能做的,只剩下將那沾有血跡的書信叫兄弟代寄給父親。

「我不想死!」醫生在臨死前這樣喊著,作為一個醫生,早應習慣了鮮血與死亡,但當他自己面對死亡時,卻像個無助的小孩,不斷的喊著「媽媽,媽媽……」,那一句「我不想死!」,猶如尖刀般刺痛每個人的心,他們之中,又有誰真的想死?

整部影片中最可恨的應該是那個忘恩負義的德國俘虜了,天真的厄提姆認他做朋友,米勒在眼睜睜的看到醫生被殺後,仍然沒有違反規則,放了他一條生路。然而,換來的是什麼?那人又重新回到德國部隊,甚至硬生生的把尖刀刺入了帕加的胸口。他重新回到德國部隊可以美稱為愛國,但是殺死曾經放自己一命的人又可以稱作什麼呢?第一次面對死亡,他很幸運,但並不知道珍惜,因為他根本沒了解生命的真正含義。當死亡再次降臨時他就應該明白,厄提姆已經不再是以前的厄提姆了,所有人都可以存活,他,絕對沒有資格。

厄提姆,很氣他為什麼這么懦弱,這么沒用。但後來想想,他不過是一個文弱的翻譯員,也沒有真正上過戰場,他只是將人性懦弱的一面暴露了出來,但最後他還是舉起槍桿開向了那個德國俘虜,也許,經歷了這些,他會成為第二個米勒。

最喜歡那個鼻子尖尖的狙擊手,幾乎百發百中,開槍的時候還總是念著「神賜予我力量吧!」「願主在我身邊!」之類的話,感覺他有種佐羅式的大俠風范,雖然外表顯得如此冷酷。當他發現坦克的炮筒正對准他們時,他首先喊出的是「帕加,伏下!」面對死亡,他想到的還是別人,稱他大俠,當之無愧!

「我只是被風吹倒了!」這是對米高上士印象最深的一句話,聽到這句話,想笑,卻發現淚水快了一步。在身中數槍生命垂危時,他還能開出這樣的玩笑,面對死亡,也許只有他如此坦然。當米勒回頭看到僵硬的躺著的米高時,世界再次無聲……

很多次看到米勒在失去戰友後一個人痛哭,「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不正是米勒在這一刻的寫照嗎?很多次看到米勒的手不停的顫抖,我不知道他要承受多大的壓力,也不知道他要承擔多大的責任,但我知道他也是個平凡人,他說過他想早點完成任務,早點回家和妻子團聚,但最後他還是沖向了坦克,中彈了依然堅持著向坦克開槍,最後,援軍的飛機隨著坦克的爆炸聲呼嘯而來,那是勝利的聲音劃過天際。

「不要辜負……」瑞恩看著奄奄一息的米勒,面對那麼多人的死亡,他唯一能做的只有不辜負他們的犧牲——回到母親身邊。

這樣做值得嗎?用這么多人的生命換取瑞恩一人的生命,真的值得嗎?瑞恩的母親不能失去這唯一一個倖存的兒子,其他人的母親就可以失去她們的兒子了嗎?即使米勒也只能安慰自己:我每犧牲1個部下,就可以就回10個人,甚至100個人.但這,可能嗎?公平嗎?也許下面這段文字可以回答所有的一切:

「你難道更希望別人的兒子死在泥濘中嗎?你希望我們贏得戰爭,但顯然你又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流血犧牲,這真是一種自相矛盾的心態。總得有人去打仗,殺敵;總得有人犧牲:如果整個國家的人都是你這種心態,就沒有人會去打仗了,每個人都戴在後勤務部,這個國家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這是二戰的一位美國士兵寫給母親的信,這樣的話,怎能讓一個母親不感到心酸,但也因為有這樣的兒子,她會感到欣慰.人活著,既然選擇了為國家付出,就一定要付出到底,不管對自己是否公平,只要知道對國家有利,那就是一切.

兩個同名同姓都叫瑞恩的士兵面對退出戰場返回家園機會一個涕淚縱橫感激不盡,一個大氣凜然:「我的兄弟沒有死,他們正在和我一起在前線並肩作戰,戰爭勝利後我會跟他們一起回家。」也許,這足以讓米勒和他的部下感到欣慰,至少他們沒有救錯人.到最後,他們並不會像以前那樣抱怨不公,人在戰場上,既然無力改變這種現實,那就只得接受.許多事還等著他們去做,仗還要靠他們去贏,他們想的是這些.

影片最後已經老邁的瑞恩抱著對死去戰友的深深緬懷和對往事的痛苦追憶來到一排排的十字架前,與此同時,響起了營地上悠揚的歌聲,瑞恩老淚縱橫地自問:「我是一個好人嗎……」聯想起當今國際上的戰爭格局,戰爭不管你願不願意,它都是存在的,有形的無形的,以前存在,以後還會發生。人們願意記住的都是戰爭中的溫情以及它的深刻意義,而不是它的殘酷與血腥……

面對死亡,每個人都是弱者,既然無法改變現實,那就接受,重要的是,在還活著的時候,做一個好人,好好活著.當死亡來臨,你不會害怕,因為上帝會給你力量!

3

這部電影是98年的老片子了,片子雖老,但堪稱經典。以前看過一次,最近為了學習英語,又下下來看了一遍,幸運的是,除了英文台詞,我得到的東西要比上一遍多得多。其中印象最深的人物是米勒隊長、狙擊手傑克遜、膽小鬼翻譯厄本。
米勒的確是個好隊長,除了他的指揮能力之外,他堅韌不拔,無所畏懼的性格特徵也令人贊嘆,不到最後一刻決不罷休,即使明知是徒勞的。最後在橋上,他身中數彈,卻仍然坐在地上拿著手槍打坦克。那個喜歡祈禱的神槍手傑克遜,在塔頂為了掩護戰友連發8槍後,被地上的裝甲車一炮轟得粉身碎骨,就在敵人開炮前,他還大聲向身邊的戰友喊「趴下!」,還有那個膽小鬼厄本,第一次看的時候一直對他帶著鄙視的成分,眼睜睜看著敵人在自己面前用刀子殺死了戰友,手中有槍卻不敢還擊,但這次看過卻對他改變了看法。他的內心是善良的,即使到了最後,他鼓起勇氣,抓住了一排德國人,也只殺了其中那個奪去了戰友生命的傢伙,為戰友報了仇。然而,最大的感觸是,為了拯救那個瑞恩,8個人的搜尋小隊有六個人失去了生命,包括米勒隊長。這值得嗎。。。。。。
我不是一個容易感動的人,但看到最後,從米勒隊長臨終前靠著沙包坐在橋上,緊緊握著瑞恩的手緩慢而艱難地對他說:「詹姆斯……別辜負……別辜負大家……」到以及後來活下來的老年瑞恩帶著家人來到墓地,獨自一人坐在米勒墳上的十字架前像跟老朋友聊天一樣地說「今天我的家人也來了,他們想跟我來。說真的,我不知道到這里來會有什麼感受,我每天都想著,當日你在橋上說的話,我盡力活好我的人生,希望這已經足夠,希望這至少讓你覺得……我沒有辜負……你們為我所做的一切……」時,我流淚了,第一次看還不懂事,年齡也小,有很多內容理解不了,長大了就不一樣,也許在某些人眼裡,這樣做要比丟了100塊錢再花200塊車費回去找傻得多。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在這個世界上,比錢更重要的東西還有很多,如果你丟失了最珍貴的東西(不管它是什麼),你會願意付出任何代價找回它嗎?甚至包括你的生命?我想我會願意。。。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49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714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711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48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38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86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68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91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831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