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堯爆笑微電影
① 河北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
1、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秦太醫李醯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
扁鵲奠定了祖國傳統醫學診斷法的基礎。難怪司馬遷稱贊他說:「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後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他用一生的時間,認真總結前人和民間經驗,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在診斷、病理、治法上對祖國醫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扁鵲的醫學經驗,在我國醫學史上佔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對我國醫學發展有較大影響。因此,醫學界歷來把扁鵲尊為我國古代醫學的祖師,說他是「中國的醫聖」、「古代醫學的奠基者。」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稱他是「總結經驗的第一人」。
2、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
除此之外,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趙雲被追謚為「順平候」,其「常勝將軍」的形象被廣為流傳。
趙雲曾兩次救出了幼年時期的劉禪。長坂坡之戰,劉備在逃亡過程中,丟下了妻子和兒女,兩個女兒都被曹操帳下虎豹騎統領曹純擄走,劉禪及甘夫人賴於趙雲的保護才倖免於難。後來孫東吳孫權趁劉備入川時派遣船隊迎接孫夫人回吳,孫夫人趁機帶走了劉禪。
當時劉備任命趙雲為留營司馬,駐守荊州的治所公安,劉備的家眷及孫夫人等都是在公安。因為孫夫人驕橫跋扈,劉備又特命趙雲掌管內事,獲知孫夫人攜帶劉禪逃走後,趙雲及時追趕,與張飛一同在江面上將劉禪截回。
兩次差點落入敵手的劉禪成為了後來蜀漢的皇帝。蜀漢後期,劉禪下令追謚趙雲時說趙雲當初跟隨劉備的時候不但功績顯著,更是在艱難險阻之中救了自己,姜維等認為趙雲當時救主行為的情義是可以貫穿金石的。
3、祖沖之(429-500),字文遠。出生於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
由他撰寫的《大明歷》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歷法,對後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邊論》《綴術》《述異記》《歷議》等。
圓周率的應用很廣泛,尤其是在天文、歷法方面,凡牽涉到圓的一切問題,都要使用圓周率來推算。如何正確地推求圓周率的數值,是世界數學史上的一個重要課題。中國古代數學家們對這個問題十分重視,研究也很早。
在《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中就提出徑一周三的古率,定圓周率為三,即圓周長是直徑長的三倍。此後,經過歷代數學家的相繼探索,推算出的圓周率數值日益精確。
4、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李牧生平事跡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令後人無不扼腕嘆恨。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大將軍武安君李牧」。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孫臏、田單、廉頗、趙奢、王翦而已。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李牧。
5、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 葬禮從簡。 同年入凌煙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6、後周世宗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字型大小不詳,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位皇帝(954~959年在位6年)。
祖父柴翁和父柴守禮是當地望族。從小在郭威家長大,謹慎篤厚,成為郭威養子。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沉重寡言。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後周,委任柴榮治理澶州,為政清肅,盜不犯境。顯德元年(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登基為帝。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經濟開始復甦。
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等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顯德六年,商議攻取幽州時候病倒。不久去世,年僅三十九歲,廟號世宗,謚號睿武孝文皇帝,葬於慶陵。
② 中國歷史上的大地震有哪些
1、洪洞—趙城地震
洪洞—趙城地震(Hongtong Zhaocheng earthquake)於1303年9月17日晚9時在山西洪洞、趙城發生地震,震中位置:地理坐標36.3°N 111.7°E。
震級:里氏8級。震中烈度:Ⅺ度。災情:山崩、滑坡,地裂成渠,死人不可勝記。一說,死亡475800人。地震發生在新生代汾渭地塹強震帶臨汾凹陷的邊緣部位。
Ⅶ至Ⅺ度區等震線長軸走向為北北東,等震線平面位置與地表斷續出露的赤峪斷裂相吻合。是北北東向赤峪斷裂發生走向滑動,引起右旋剪切破裂的結果。
2、寧夏平羅地震
1739年1月3日北京時間晚8點左右,在乎羅,銀川一帶突然發生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8級地震,銀川平原內的城鎮村莊房倒屋塌,壓死5萬多人。
尤以平羅及其以南20公里的新渠,以北25公里的寶豐等縣受災最為嚴重,城垣、房舍盡行倒毀,平地或突起為丘地,或下陷為沼澤,遍地裂縫寬數米。
紅果子溝明代長城被錯段,斷層兩側長城最大垂直斷距1.5米,右旋水平位移1.45米。銀川城破壞亦十分慘重。
文廟、學宮,東西魁閣、承天寺塔、西塔、海寶塔、水祥寺、土塔寺、清寧觀、三清觀、關帝廟、岳武穆廟、城隍廟、方妃祠,葯王洞、四座牌樓、三座牌坊等數十處古建築均倒毀,岳忠武碑折斷陷入地裂縫中。此外,新城、靈州、中衛等城池亦遭破壞。
三四百公里外的陝西省府谷,榆林、綏德、清澗和甘肅省慶陽、靖遠等一帶,都有破壞。有感范圍遠達七八百公里外的陝西、山西和河北省隆堯、南和、 容城及河南省閿鄉、臨汝、魯山、新鄉、汜水、滑縣,原陽、溫縣等縣。
這次地震不僅破壞嚴重,破壞范圍和有感范圍廣,而且火災、水災和地表沉陷、液化等次生災害,大大加重了災情。
地震時值隆冬,當地軍民都以火爐烤火取暖,房屋倒坍火焰蔓延,燒毀衣物、傢俱,糧食、軍械等。
由於地震時大多數人都被壓死壓傷,無人救火,而且各城鎮多處同時起火,火勢越來越猛烈無從撲救,許多地方大火燃燒了5晝夜方熄。
銀川總兵官署的印信都被火焚化,官民兵馬多被燒死。由於火災焚毀衣物糧食和地震未倒的房屋,使餘生者無衣無食無住處,災民因凍餓而再死傷一批。
3、華縣地震
1556年,中國陝西省南部秦嶺以北的渭河流域發生的一次特大地震。是中國人口稠密地區影響廣泛和損失慘重的著名歷史特大地震之一。
此次地震在我國歷史記載中是災害極端嚴重的一次,死亡人口之多,為古今中外罕見。101個縣遭受了地震的破壞,分布於陝、甘、寧、晉、豫5省約28萬平方公里。
地震有感范圍為5省227個縣。震中區為西安市以東的渭南、華縣、華陰、潼關、朝邑至山西省永濟縣等,約2700平方公里。
據估計,1556年中國陝西華縣8級地震,死亡人數高達83萬人。 這次地震人員傷亡如此慘重,其重要因素是由地震引起一系列地表破壞而造成的。
其中,黃土滑坡和黃土崩塌造成的震害特別突出, 滑坡曾堵塞黃河,造成堰塞湖湖水上漲而使河水逆流。當地居民多住在黃土塬的窯洞內,因黃土崩塌造成巨大傷亡。
地裂縫、砂土液化和地下水系的破壞,使災情進一步擴大。這個地區的房屋抗震性能差,地震又發生在午夜,人們難有防備,大多壓死在家中。
震後水災、火災、疾病等次生災害嚴重,加上當時陝西經常乾旱,人民飢餓,沒自救和恢復能力。這些都是不可忽視的致災原因。
震災損失極其嚴重。民房、官署、廟宇、書院盪為廢墟;較堅固的高大建築物城樓、寶塔、宮殿全部倒塌。地震造成華陰縣城西駐馬橋斷裂,城北大員村地裂數丈,水涌數尺。
大荔縣南的紫微觀和朝邑西南的太白池在震後乾涸。黃河南岸的大慶關和蒲州河堤盡數崩塌。華縣鳳谷山石泉廢為干泉。根據各縣州府志記載,地震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光報上名字的就有約83萬人。
4、山東莒縣、郯城地震
山東莒縣、郯城地震發生於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 (1668年7月25日)。這次地震是中國歷史上地震中最大的地震,震級估計為8.5級,死亡人口約5萬。
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 中國山東省南部的沂河、沭河流域發生一次巨大地震。此震是中國東部人口稠密地區影響最廣和損失慘重的一次地震,震級估計為8.5。
據史書記載,以莒縣 、臨沂縣和郯城縣的地震災最重。莒縣的災情是「官民房屋、寺廟、牌坊、城垣俱倒,周圍百餘里無一存屋」。
郯城的災情是「城樓垛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臨沂的災情是「城郭宮室廟宇公廨一時盡毀,人無完宇」。
按此記載,烈度應為最高的 Ⅻ 度。此震是典型的板塊內部大地震 ,其重復期很長。從地質構造上看,有一條深大斷裂帶自南向北從魯南地區通過,名為郯城、廬江大斷裂。
5、嵩明地震
1833年9月6日,嵩明發生8級地震。地震壓死數萬人,倒塌房屋48888間,草房38733間,壓死6700餘人。據修復寺廟的碑記和後人調查資料統計,20座寺廟、亭閣等建築崩傾倒塌,佛像傾裂。
水濟五孔石橋搖平,聚川橋、專龍橋震倒,鎮水橋塌損。回族墳墓地開裂尺許。楊林的廟宇、民舍幾乎倒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著名地震
③ 隆堯有電影院能看電影么
當然是可以的了,
只要是電影院建設好了,設施都安裝完畢了一定是可以看的,除非沒有正式營業呢。
④ 周總理的故事 周總理的故事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關於周恩來總理的故事很多,其中就有一個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故事。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從小志高,12歲就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來在沈陽東關模範學校上學。這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當時正是中國社會發出劇烈變動的時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很多人,特別是年表人思想困惑,沒有明確的理想追求,沒有人生奮斗的目標。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志。
魏校長講到精彩年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為什麼讀書?」
教室里靜靜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
「如果沒有人回答,我就一個個問了!」
魏校長走下講台,指著前排一同學說:「你為什麼而讀書?」這個學生站起來挺著胸脯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就是為了光宗耀祖。」魏校長又向第二個學生,回答是:為了明禮而讀書。第三個被問的學生是一個靴鋪掌櫃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同學們聽了鬨堂大笑。
為了這些回答都不滿意,搖了搖頭又起到周恩來面前,問道:「你是為什麼而讀書?」
周恩來在學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剛剛成功,他在同學們中第一個剪掉了長長的辮子,這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因為滿清政府規定,所有漢人男子都必須像滿族人一樣留長辮子,以表示忠於清朝朝廷,不留辮子就要殺頭。周恩來是第一個剪掉辮子的學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來站起身來,教室里靜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來非常鄭重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話,表達了周恩來從小立志振興中華的偉大志向。
魏校長沒有想到,竟然有這樣出眾的學生,非常高興。他示意讓周恩來坐下,然後對大家說:「有志者,當效周生啊!」意思是說,有志氣的青年,都要向周恩來學習啊!
(4)隆堯爆笑微電影擴展閱讀:
周恩來,1917年在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後赴日本求學,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思想發生重要轉折。1919年回國,9月入南開大學,在五四運動中成為天津學生界的領導人,並與運動中的其他活動分子共同組織進步團體覺悟社。1920年去歐洲勤工儉學。
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堅定了共產主義的信仰。1922年和趙世炎等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翌年改名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書記,為中共旅歐支部領導人。1923年被國民黨本部委任為國民黨巴黎分部籌備員、國民黨駐歐支部特派員和代理執行部長等職,主持國民黨駐歐支部的工作。
1924年秋回國,在國共合作期間任廣東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第一軍副黨代表等職,並先後任中共廣東區委員會委員長、常務委員兼軍事部長,兩次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征,創建了行之有效的軍隊政治工作制度。
⑤ 今年來本地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情況 社會調查
浙江省未成年人犯罪情況調查報告
〔提要〕
●2003年浙江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10533人,為近十年最多,占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總數的22.02%,占犯罪嫌疑人總數的10.62%;
●未成年人犯罪的增長率,略低於整個社會犯罪的增長率;
●低齡犯罪日益突出。2003年1-8月與1998年1-8月抓獲的未滿13周歲的犯罪嫌疑人佔全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比例,分別是12.80%和11.11%,上升了1.71個百分點;
●在校學生(主要是初中生)犯罪比例較高。10年來在校學生作案比例占未成年人犯罪總數的40%以上。1999年,犯罪的中小學生占當年所有犯罪學生的87.78%;
●有些法制教育、宣傳流於形式,學生認為印象深刻的法制教育課只佔20%;
●近幾年的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中,輟學生的比例接近60%;
●在少年收容所的學生在原學校幾乎都有不愉快的經歷;
●在押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殘缺家庭、不和睦家庭合計佔68%以上。
省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王海華(省公安廳)、駱威(省文化廳)在對我省1994-2003年未成年人犯罪現狀進行認真調查的基礎上,指出,浙江省當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現象仍然比較突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已成為急需重視和改進的社會問題。
一、10年來全省未成年人犯罪狀況
浙江未成年人犯罪是隨著整個社會犯罪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的。�
1、犯罪的絕對數呈起伏式增長態勢。調查和統計表明,從1994年至2003年10年間,我省整個社會犯罪的數量呈持續增長和嚴重化的態勢,未成年人犯罪數量也隨之增長。1994年,全部犯罪嫌疑人為75360人,2003年為99213人,增加了31.65%。這幾年全省17歲以下未成年人犯罪數量有增長也有減少,始終處於不斷的起伏波動中,但犯罪絕對數的總趨勢則表現為增長的態勢。1994年未成年(17歲以下)犯罪嫌疑人數為9000人,2003年增加到10533人,增加了17.03%。
2、未成年人犯罪率基本保持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比例,未成年人犯罪的增長略低於整個社會犯罪的增長趨勢。1994—2003年,浙江省未成年人犯罪基本在9.5%-12%之間波動,而且在1996年、2001年「嚴打」期間表現出略微下降的趨勢。
年度 犯罪嫌疑人總數 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總人數 未成年人佔全部犯罪% 未成年人占青少年犯罪% 初中生占未成年人犯罪%
1994 75360 9000 11.94 20.63 42.01
1995 80076 8906 11.12 19.57 41.07
1996 73055 7663 10.49 19.08 42.35
1997 68529 7381 10.77 20.37 41.78
1998 72698 8332 11.46 21.94 39.97
1999 78327 8420 10.75 20.45 33.09
2000 87711 8303 9.47 19.00 35.98
2001 103173 9811 9.51↑ 19.65↑ 33.74
2002 87120 10476 12.02↑ 22.36↑ 32.53
2003 99213 10533 10.62↓ 22.02↑ 27.69
二、浙江省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及發展趨勢
1、未成年人犯罪中低齡犯罪日益突出。有專家指出,我國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城鎮人口的平均發育年齡已提前3年,有的提前5年,使得未成年人容易做出一些較為激烈並與社會穩定、發展相抵觸的事情。我省17歲以下犯罪嫌疑人占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總數的比例,從2000年的19%一直上升到2003年的22.02%,上升了3.02個百分點,絕對數增加了2230人(見上表)。比較2003年1-8月與1998年1—8月抓獲的不滿13周歲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占抓獲的全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比例,1998年為11.11%,2003年為12.80%,上升了1.71個百分點。可見,低齡化的未成年犯罪人數明顯增多。如2001年麗水摧毀的一個由20多名未成年人組成的犯罪團伙,年齡最小的13歲,最大的17歲,光是盜竊作案就達70餘次,價值6萬余元。2003年全省未成年在校生犯罪人數3492人,其中14歲以下的有1250人,佔35.80%。
2、在校學生(主要是初中生)犯罪比例較高。據這10年的統計資料表明,在校學生作案比例占未成年人犯罪總數40%以上,尤其是小學、初中生群體最為堪憂(見上表)。1999年,犯罪的中小學生占所有犯罪學生的87.78%,占該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總數的37.70%。2003年比例略有下降,但也占該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總數的27.69%。
3、未成年人團伙犯罪、重新犯罪較為突出。
4、犯罪手段成人化、智能化、科技化。
5、外來未成年人尤其是新疆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突出。新疆籍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年齡段是10—14歲,他們已成為成年新疆籍犯罪嫌疑人利用的作案工具。有的被遣返後又返回浙江,抓獲次數最多的達五次。舟山成為新疆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災區。
三、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1、社會不良環境影響突出。調查表明,因社會環境因素影響導致犯罪的未成年人約占總數的1/3以上。①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②傳播媒體中的不健康因素影響。如在這次調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反映校園周邊錄像點播放過不健康的片子,書攤里有不健康口袋書、動漫書及影碟出租。另外,有40%的學生經常上網,泡網吧。一些不法業主為達到獲利目的,想方設法引誘學生,使他們沉溺其中。我省也發生過未成年人因欠網吧的錢而搶劫的案子。③社會法律保護有薄弱環節。特別是對直接關系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傳貫徹不夠。調查中有30%的人反映沒有受過這方面的法制教育,50%的人說不出這兩部法律的大致內容。有些法制教育流於形式,學生反映印象深刻的法制教育課只佔20%。同時,適合未成年人特點的文化場所嚴重不足,社會文化場所奇缺。
2、學校教育存在薄弱環節。調查顯示,因學校教育存在薄弱環節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佔20%。有的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對成績較差和有輕微劣跡的學生關心教育不夠,尤其是對輟學生、流失生的管理控制不力。在近幾年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當中,輟學生的比例越來越高,接近60%。他們輟學的原因是厭學,感到讀書沒有趣味,這也反映了當前學校教育的缺陷和問題。據調查,被少年收容所收容教養的學生在原學校幾乎都有不愉快的經歷。對一些學校的調查顯示,老師與學生的溝通還欠加強,感情交流不夠,學生受到委屈主動找老師反映的僅佔9.25%,與老師感情有抵觸的佔20%。
3、家庭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殘缺家庭與不和睦家庭對未成年人健康心理形成帶來嚴重影響。據統計,在押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殘缺家庭的佔30%左右,家中常爭吵打架的不和睦家庭佔38%以上,合計佔68%以上。家庭經濟情況不好,家庭教育方法不當,也與未成年人犯罪的出現有一定關聯。
4、未成年人自身因素,決定了其自我控制意識薄弱和心理上的不成熟。①人生觀的歪曲導致犯罪。②道德和法制意識淡薄導致犯罪。③追求物質享受的慾望導致犯罪。④心理失衡導致犯罪。未成年人經常接觸和感受正面教育,但幼稚的心理較為脆弱、不穩定,一旦遇到不良障礙或刺激就容易失衡、異變而導致犯罪。尤其是有的未成年人家長離異,失去溫暖和愛護,生活狀況逆轉,經常會感到孤獨而急需尋求新依靠,如果稍被社會不良分子拉攏利用,便會踏上賊船。還有一些學生面臨家庭失愛、失教、失管的趨勢,令人擔憂。
四、防止、減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措施
1、加強以遵紀守法為基本內容的法制教育。現時的中小學教育中沒有開設系統的法律常識課,常常是隨思想品德課順帶進行,而且形式枯燥,很難引起學生興趣。因此,建議法制部門會同工、青、婦、少工委、學校等有關單位編制適合未成年人學習的通俗易懂的普法教材,並將法制教育作為必修課列入學校教學計劃。建議中小學校聘請警察擔任法制教育校外輔導員,適時舉辦法制講座,根據未成年人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運用身邊案例,闡釋有關法律知識。要組織未成年人自己參與犯罪調查,探索犯罪原因,參與對失足少年的幫教,在開放式的法制教育與實踐中提高對復雜社會現象的辨別能力和自身免疫力。
2、發揮家庭教育的前沿陣地作用,提高家教質量。父母作為未成年人人生的第一任教師,一定要注意自身形象,加強思想修養。家庭教育要講究教育藝術,提高教育質量。要杜絕家庭暴力,摒棄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
3、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全面落實素質教育。要從根本上端正辦學指導思想,堅持育人為本,特別要對差生傾注愛心,切忌隨便開除。要進一步加強與家庭的聯系,會同家長進行細致思想教育,解決實際問題,既對學生負責,也對社會負責。要凈化校園環境,教師要嚴於律己,不要把社會上一些不正確的思想帶到課堂上;要向孩子們灌輸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加強政治思想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新風尚。
4、發揮社會文化教育的基礎陣地作用。凈化社會環境,發揮文化工作優勢,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用正確的輿論來引導青少年。倡導讀好書、看好電影、講奉獻精神、大力宣傳先進人物及英雄事跡等,使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
加強未成年人文化陣地建設。如在群藝館、文化館、文化中心開辟未成年人文化活動場所;廣泛開展面向未成年人的廣場、社區、家庭和鄉鎮文化活動,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各電影院線可考慮設立青少年影視教育部;進一步動員農村社會力量,興辦更多更好的農村兒童文化園;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題材的文藝創作,大力扶持和積極開展「雛鷹計劃萬里行」優秀兒童劇送戲演出等活動;鼓勵各級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等積極利用互聯網,開設為未成年人服務的網站、專欄;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引導建設一批非營業性的互聯網上網服務場所,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綠色上網空間。�
5、加強對未成年人流動的管理。要變動態情況下的管理為靜態情況下的管理,對未成年人的流動人員,分別類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控制,防止犯罪。如對後進生、輟學生應由學校牽頭負責接回學校繼續就讀;對閑散的未成年人,應由戶籍地和到達地的勞動、公安部門協同處理,是童工的應辭退返鄉;對失足的未成年人犯罪成員應依照事實,盡量判緩刑,落實就學就業;對在勞改、勞教、少管所等執行場所的未成年人,應不間斷進行跟蹤幫教,建立教育考察檔案材料,促進徹底改造,防止走上社會重新犯罪。
6、加強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與實踐研究。要研究預測21世紀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趨勢、規律以及類型特點,如暴力犯罪、智能化犯罪、低齡化犯罪等。同時,進一步加大中國少年司法制度改革,解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調查、訊問、辯護、審判、執行等方面存在的不系統、不規范等問題。
(學會處 整理提供)
樓主湊合著用吧
自己改改寫了
⑥ 中國戲曲種類
戲曲(traditional opera)
戲曲中國六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秦腔
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崑曲、粵劇、川劇、淮劇、晉劇、漢劇、湘劇、潮劇、閩劇、祁劇、莆仙戲、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呂劇、花鼓戲、徽劇、滬劇等五十多個劇種。
戲曲的特點
京劇
京劇女老生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發源於十九世紀中期的都城北京,並於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其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劇逐漸衰落,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楚調(漢調、西皮調),在京師與徽班造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又由於京劇在京師的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後來在全中國流行,所以也被稱為「國劇」。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後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後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余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並吸收崑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後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崑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京劇形成以來,涌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余叔岩、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葉盛蘭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雲、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歐陽予倩、馮子和、小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雲甫、李多奎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 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
經典劇目:
霸王別姬(梅派)、白蛇傳、定軍山、貴妃醉酒(旦角摺子戲)、群英會、借東風(須生)、玉堂春(程派)、九件衣、文昭關、望江亭、徐策跑城、轅門斬子、四郎探母、紅鬃烈馬(全部)鎖麟囊、探陰山、楊門女將、 文姬歸漢、羅成叫關、孟麗君、游上林(摺子戲)、趙氏孤兒、謝瑤環......
評劇
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形成於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國十二年(1923),創建該劇種的警世戲社在天津演出時,因其上演劇多有「懲惡揚善」、「警世化人」、「評古論今」之新意,納名宿呂海寰建議,改稱「評劇」;民國二十五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紅》,新聞界將評劇之稱謂載於《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 評劇源於冀東民間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間農歷新正花會活動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由雙人彩扮,對歌對舞,群體伴唱伴舞,鑼鼓擊節,嗩吶或絲竹配樂伴秦,以歌唱民間生活故事、歷史人物、四季風光為主要內容。
明、清兩代多有以唱秧歌為業者,所唱曲調以蓮花落為主。至清末,秧歌又汲取了樂亭皮影、鼓書等,遂演變成為具有冀東地方特色的「蹦蹦戲」。 蹦蹦戲初期為兩小戲(一旦一丑),有唱有白,載歌載舞;所演劇目有百種以上,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和首尾貫穿的人物,以敘事體第三人稱為其主要特點。音樂上也是向板腔體過渡的形態。因蹦蹦藝人所唱曲調以蓮花落為主,並以竹板(節子板)擊節,故有蹦蹦戲與蓮花落之混稱。演出形式是先以群體合唱「四喜歌」開場,再引出正戲。 道光二十年(1840)後,農民以習蹦蹦戲謀生者日益增多,湧出了大批唱蹦蹦戲的藝人。由於藝人們各自所操的鄉土方言和活動地域的不同,遂形成了東、西、北三路蹦蹦戲。光緒六年至二十六年(1880-1990)間,出現了許多半職業和職業性的班社。班社中優秀的蹦蹦藝人在互相競爭中,又彼此交流,互相汲取,從而推動了蹦蹦戲不斷向前發展,將對口彩唱兩小戲推進到三小戲(即拆出戲)階段。 折出戲扮演者由三人稱轉化為第一人稱,劇本由說唱體演變為代言體,出現了分場式的小型劇目,表演上也開始有了簡單的腳色行當劃分,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傳統秧歌舞蹈動作外,在一些劇目中開始引進模擬現實生活的寫實動作,同時也開始仿效大劇種的程式動作。但又不受嚴格的程式規范束縛,動作較為自由。
念白以唐山地方語言為基礎稍加韻化而成。音樂唱腔,初具板腔體樣式。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調、鎖板等;伴秦,以板胡為主,兼用嗩吶、笛子;擊節樂器甩掉了竹子板,改用棗木梆子並借用河北梆子鑼經,啟秦時以拉板胡者跺腳為令來指揮樂隊伴秦。舞台設施只置一桌二椅和"守舊",別無他物。 折出戲劇目計有百餘種,大部分來源於兩小戲,或影卷、梆子劇本。另一部分則是依據民間現實生活、時事傳聞、古今傳奇、歷史小說、子弟書鼓詞等編寫而成。在折出戲時期,清光緒三十四年,由於光緒、慈禧的相繼逝世,清政府下令百日內禁止娛樂活動,致使蹦蹦戲各班社處於癱瘓狀態,多有解體。同年秋,一些藝人成立了慶春社。為防止當局禁演,遂仿照大戲模式對折出戲進行全面改造,大量汲取了梆子板式和鑼鼓,使蹦蹦戲具有了大型劇種的雛型。改革後的蹦蹦戲,定名為「平腔梆子戲」。 宣統元年,唐山興盛了永盛茶園,邀請慶春社做開業演出,深受廣大工人及觀眾的熱烈歡迎,從此慶春社在唐山站住了腳跟。為鞏固蹦蹦戲在城市中的陣地,班社藝人奮力趕寫趕排新戲,至民國元年,創作、改編、移植的大型劇目已達三十餘部,與此同時,也健全了表演行當,完善了唱腔板式和伴秦體制,從而使蹦蹦戲具有了嶄新的藝術風貌。至此,孕育在秧歌母體中的民間小戲,終於在民國初年以新的姿態脫穎而出,時人稱其為唐山落子,後定名為評劇。 《楊三姐告狀》、《安重根刺伊騰博文》等現代戲面對社會現實生活,以時事新聞為題材,在當時很有影響。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評劇呈現了一派繁榮景象;有許多省、市、自治區組建了評劇藝術團體,至此,評劇一躍而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 《楊三姐告狀》又名《槍斃高佔英》。根據真人真事編劇。寫民國七年,富紳富貴章之子高佔英娶貧女楊二姐為妻,高流氓成性,與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姦。二姐勸夫改邪歸正,高便懷恨在心。姦夫淫婦合謀,害死二姐。三姐楊玉娥在弔孝中發現疑點,乃赴灤縣告狀,縣官受賄,致使三姐敗訴。三姐不服,上告直隸總廳(天津),斗爭終於勝利。高佔英伏法遭槍決。 此劇民國八年(1919)首演於哈爾濱慶豐劇院。劇本首載1929年誠文信書局出版的《評戲大觀》;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12月出版的《成兆才劇本選集》亦收此劇。 《花為媒》故事見《聊齋志異-寄生》。寫王俊卿與表姐李月娥互相愛慕,但月娥父堅不允婚,俊卿相思成病。媒婆阮媽另選張五可,並定計花園相親。張、王一見鍾情。迎娶之日,月娥母趁丈夫外出,亦將月娥送至王家,俊卿遂娶二妻。 此劇民國三年(1914)由慶春平腔梆子班首演於唐山盛茶園。後收入《評劇大全》第2集。 越劇名劇玉蜻蜓評劇表演藝術家有新鳳霞、趙麗蓉等。
越劇
它的前身是流行於浙江嵊縣一帶的「落地唱書」,至三十年代逐步發展成為「女子紹興文戲」。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劇在上海蓬勃發展,在藝術上吸取了昆劇、話劇的營養,逐漸成熟。以尹桂芳、徐玉蘭、王文娟、袁雪芬為代表的老一輩藝術家,較早地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關懷,在體制和藝術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新編越劇《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這批老藝術家的勇於改革、積極創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條件,博採眾長,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逐漸形成了各具藝術特色的越劇流派。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越劇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黃金時期,創作出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西廂記》,在國內外都獲得巨大聲譽,《情探》《追魚》《春香傳》《孟麗君》《孔雀東南飛》《何文秀》《沙漠王子》《九件衣》《玉蜻蜓》等成為優秀保留劇目,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情探》《追魚》《碧玉簪》《紅樓夢》還被攝成電影等打批優秀劇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在杭州成立,隨之,浙江出現了令人矚目的「小百花」現象。一大批優秀「小百花」如雨後春筍脫穎而出。如梅花大獎獲得者茅威濤,梅花獎得主周雲鵑、吳鳳花等,他們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劇藝人,在百花園里競相綻放,預示著越劇事業的進一步繁榮與發展。
主要劇院劇團有上越、浙百、紹百、芳華、南越等
黃梅戲
黃梅戲《紅樓夢》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領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以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半把剪刀》、《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九件衣》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楊俊、韓再芬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劇團主要有安徽省黃梅劇團、安慶黃梅劇團、湖北省黃梅劇團
淮劇
淮劇《牙痕記》淮劇,又名江淮戲,流行於江蘇、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淮劇是距今已在二百餘年的老劇種,早在清代中葉,江蘇鹽阜(鹽城和阜寧)、清淮寶(淮安和寶應)一帶流行著一種由家民號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僅以竹板擊節。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稱為江北小戲。之後,又受徽劇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淮劇。淮劇語言是以今建湖縣的方言為基調,經過戲曲化而形成的一種舞台語言。淮劇語言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20個韻部。淮劇的唱腔音樂屬板腔體,以[淮調]、[拉調]、[自由調]為三大主調。[淮調]高亢激越,訴說性強,大多用於敘事。拉調委婉細膩,線條清新,適用於抒情性的場景;[自由調]旋律流暢,可塑性大,具有綜合性的表現性能。圍繞三大主調而派生出來的一些曲調,如一字腔、葉字調、穿十字、南昌調、下河調、淮悲調、大悲調等。淮劇《一江春水向東流》
淮劇的伴奏樂器、管弦樂有二胡、三弦、揚琴、笛、嗩吶等,打擊樂器有扁鼓、蘇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在香火戲鑼鼓基礎上吸收麒麟鑼、鹽阜花鼓鑼等民間鑼鼓演變而成。
淮劇的經典劇目:早期有生活小戲和大戲「九蓮十三英」(即《秦香蓮》、《藍玉蓮》等9本帶「蓮」字的戲和《王二英》、《顧鳳英》(牙痕記)《蘇迪英》等13本帶「英」字的戲);淮劇傳統經典劇目有《孟麗君》、《牙痕記》(又名《安壽保賣身》)、《玉杯緣》、《嫁衣血案》(又名《九件衣》)、《打碗記》、《啞女告狀》、《恩仇記》、《櫃中緣》、《白蛇傳》、《岳飛》、《千里送京娘》、《狀元袍》、《官禁民燈》以及清宮戲《藍齊格格》等頗有影響。
上海淮劇團為以《金龍與蜉蝣》為標志,都市新淮劇的旗號在戲劇界引起很大凡響。當今 江蘇省淮劇團創作的精品工程淮劇現代戲《太陽花》、《一江春水向東流》、《孟麗君》也深受觀眾喜愛;《金色的教鞭》、《小豆庄風情》 被拍成電影。
崑曲
崑曲牡丹亭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約在元末明初形成於江蘇崑山一帶,又稱「崑山腔」。明代嘉靖時期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腔進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諸種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間小曲等多種藝術成分,創造出一種輕柔委婉的「水磨腔」。與選氏同時的劇作家梁辰魚專為崑山腔編寫了《浣紗記》一劇,演出後轟動江南,並迅速流行全國。明末清初,崑曲一度繁榮,在藝術上更加精緻完美,成為一個具有全國影的劇種。至乾隆時期,崑曲藝術被統治階級所掠奪,內容趨向宮廷化,以致脫離人民群眾而漸衰落,到解放前夕,已瀕臨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後,崑曲在劇本.唱詞。唱腔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昆蘇劇團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貫》,轟動全國。1957年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崑曲劇院。崑曲這個古老的劇種,又煥發出藝術的青春。
崑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的聲腔系統。它的劇目豐富,劇本文詞典雅華美,文學性較高。發音,吐字講究四聲,嚴守格律、板眼。崑曲曲調是曲牌體,每出戲由成套曲牌構成。唱腔圓潤柔美,悠揚徐緩。表演細膩,身段動作和歌唱緊密結合,舞蹈性很強。伴奏樂器主要是笛子,有時也用三弦、笙、嗩吶等。
明代中葉,崑曲向北方流傳,經許多藝人的努力,將崑曲和北方地區語言相結合,形成了「北昆」;原來流行於江,浙一帶的崑曲,則被稱為「南昆」。;比昆的演出武戲較多,表現風棚U健豪放;南昆則注重音韻吐字和細膩做工,比較清婉纏綿。崑曲在中國戲曲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對京劇和湘劇、川劇等地方劇種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過直接的影響。 豫劇
豫劇
陝西省咸陽豫劇團成立於一九五二年,迄今已逾五十年歷史,是陝西省具有較高影響的地市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國有全民...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傳統劇目有六百多出。著名演員有常香玉、牛得草等,代表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七品芝麻官》《花木蘭》《朝陽溝》等。
秦腔
又稱亂彈,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源於西秦腔,如今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其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得名,陝西話發音尤為妙),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秦腔創造了中國戲曲音樂中板式變化的結構方法,是最早的板腔體聲腔,也是梆子腔(亂彈)系統的母體。現在北方各地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
⑦ 少林寺電影是哪一年上映的
《少林寺》於1982年1月21日在中國香港公映。
《少林寺》是由中原電影製片公司製作的一部動作電影。由張鑫炎執導,薛後、盧兆璋編劇,李連傑、於海、丁嵐、計春華、於承惠聯袂主演。
該片講述的是隋唐年間,著名武術家神腿張抗暴助義,遭王仁則陷殺,其子小虎幸被少林武僧曇宗救出,小虎為報父仇,拜曇宗為師,取名覺遠,習武少林,並落發為沙彌的故事。
(7)隆堯爆笑微電影擴展閱讀:
《少林寺》角色介紹
1、覺遠——演員 李連傑
電影的主角,一位武功高強、匡扶正義的武僧。
2、王仁則——演員 於承惠
王仁則,隋末唐初鄭國皇帝王世充的哥哥齊王王世惲的兒子。619年,被王世充封為唐王。王世惲勸說王世充殺死隋朝的皇泰主楊侗,王世充派王仁則及家奴梁百年毒死皇泰主。
楊侗臨終前說道:「願從今以後,不再生在帝王家!」620年,唐朝秦王李世民攻打洛陽,王仁則駐守轅州,少林寺13武僧生擒王仁則,李世民派上柱國李安遠到少林寺奉上《告柏谷塢少林寺上座書》。
3、李世民——演員 王光權
李世民,隴西成紀人,祖籍趙郡隆慶(今邢台市隆堯縣),於公元598年(隋文帝開皇十七年)農歷十二月戊午日(一說公元599年,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今陝西武功的李家別館,父親是時任隋朝官員的李淵,母親是北周皇族竇氏。
李世民4歲的時候,家裡來了一位自稱會相面的書生,對其父李淵說:「您是貴人,而且您有貴子。」當見到李世民時,書生竟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歲時,必能濟世安民。」李淵便采「濟世安民」之義為兒子取名為「世民」。童年時代的李世民聰明果斷,不拘小節,接受儒家教育,學習武術,擅長騎射。
⑧ 有電影還叫唐山大兄的 就是代表中國人
國外的唐人街,指的就是中國。唐山是指過去外國對中國的稱呼。所以,中國人當時被稱為唐人,唐山大兄也可以理解為中國的大哥大。
現在的唐山都管黑社會老大叫社會大叔,或唐山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