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微電影集 » 實驗小電影製作

實驗小電影製作

發布時間: 2022-08-18 22:38:12

A. 小成本電影的實驗電影

實驗電影(Experimental film),是指拍攝風格和製作方式與那些主流的商業和記錄片相異甚至對立的影片。當人們論及實驗電影的時候,它經常被形容為「先鋒的」,而早前人們也用「地下的」這樣模糊而泛泛的定義來試圖概括這種具有獨特風格的電影。實際上「實驗電影」一詞中的「實驗」就很好地描述了這類電影的一些顯著特徵, 比如非常規的敘事順序,刻意使觀眾注意力疏離影像的拍攝剪輯技巧(像故意的失焦,在膠片上弄上掛擦的痕跡,快速的剪輯),不同步的聲音甚至完全沒有聲音的處理方式等等。所有採取這些「實驗」的拍攝和製作方式的目的就是導演希望觀眾能有更加主動和更加具有思考空間的觀看體驗。

B. 小電影是怎麼製作的

可以分開。
聲畫可以分離。後期配音對口型。視頻剪輯推薦軟體eis5。現在基本用這個。
基本設備:DV,電腦,後期處理軟體。

至於開銷,如果設備自己有,不用租。演員是朋友,不用雇。就是基本生活費用,吃喝吧。小電影不會太多。

希望滿意。

C. 實驗短片的介紹

實驗電影一般是指拍攝風格和製作方式與那些主流的商業和記錄片相異甚至對立的影片。實驗電影的定義其實也一直被爭論。 因為現在很多的「實驗電影」實際上一點都不「實驗」了, 而是那些一般大眾看來缺乏故事情節,追求詩意化和印象派化的畫面和敘述風格這些有很明顯特徵的影片類型就是所謂的「實驗電影」了。

D. 什麼是實驗電影

實驗電影一般是指拍攝風格和製作方式與那些主流的商業和紀錄片相異甚至對立的影片,或者以一種新的視聽語法出現,或者新的類型。這種電影早期主要是用16毫米膠片拍攝,大部分沒有傳統的敘事情節,主要表現風格是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

E. 科學小實驗電影中的血怎麼做出來的

用於圖畫的顏料,或者西瓜汁,番茄汁。

F. 女性實驗電影的產生背景,包括哪些藝術家和作品,希望詳細一點,謝謝。還會加分的

部分女性實驗電影人(轉自潛行者論壇)

藝術的觀眾會受到限制並不是因為無知也不是沒有分析能力,卻是因為缺少了純真的感受性。這種對為了要經驗另一現實而至少要暫時性地放棄自身現實的不情願是受制於一防禦機制。這樣的防禦機制是藝術家無法負責的社會狀態的症狀。這是根據一項事實:如果一個人除了其自身以外的現實之外,賦與了當代性真實一種合法性,那麼那些「絕對」真實,那些社會性組織所根據的自以為是的信念就會被侵蝕損害。

----------MAYA DEREN

艾倫.蓋尼(Ellen Gaine)
Ellen Gaine
曾在紐約州立大學Binghamton分校念電影,受教於Larry Gottheim和Ken
Jacobs,1982年起定居舊金山灣區。她獨鍾黑白8MM電影創作,作品以大自然元素為主,特別是對水的影像重塑將水的波紋反影成黑白光影之催眠冥想。8MM電影作品有《#3》(1970-80,S-8)、《斷簡殘編》(Frangment,1982-85,s-8)等。

運用超8所能表達的必然是更為陰喻層次的東西,......無論隱藏於活動或現實之下的是什麼,它給予更親密的看法。......使我感覺有意思的是它如何反映出記憶的活動,......對我來說,記憶就象是那飛逝而又難以辨認的影像,具有情感甚至意念的回響,但又抽離於其本質之外。

----Ellen Gaine

瑪莎.寇本 (Martha Colbum)
Martha
Colbum生於1971年,是一位無師自通的電影創作者和音樂人,現居住在美國的巴爾地摩。她的電影創作始於將一些剩餘的影片重新剪輯組合與手繪,影片以舊片回收再制及破壞原始文本的拼貼、剪貼與偶動畫為主,被譽為是有超高精力、使用超低預算的新生代超8電影創作者。Martha
Colbum有收集舊影片的癖好,除了放映這些怪異瘋狂的收藏之外,她個人的作品有不少是以這些影片拼貼而成。她以旅行放映的方式鼓勵人們攝制超8,8MM電影作品有:《Improv
Spazz》(1995,s-8)、《嗨,老虎》(Hey Tiger,1996,s-8)、《我不能持續》(I can't Keep Up,1997,s-8)等。


黛安娜.拜瑞(Diana Barrie)
Diana Barrie曾就讀於芝加哥藝術學院(The School of
Art Institurte of
Chicago),從事攝影與電影創作,自1970年代開始,拜瑞即投身於實驗電影創作,作品展現另類形式:如比較8MM與16MM影片的局限與潛質、性別定義的電影感建構,與電影發明初級影像間相互呼應的關鍵性。拜瑞用超8宣告女性自覺影像的成年禮,創造一女性的影像樂園,8MM電影作品有:《眼中雲》(Eyes
Through Snow,1973,S-8)、《親愛日記第一集》(Dear Dairy Volumel,1974,S-8)、《夜晚電影#3》(Night
Movie #3,1979,S-8)等。

佩姬.愛微詩(Peggy Ahwesh)
Peggy
Ahwesh畢業於Antioch學院,獲得藝術創作學士,被譽為是一位電影的煉金術家。她用極低預算與零成本的美學,結合本身對於性、暴力、語言探索的愛好,將電影法則一一打破,無權於面對文明的悖德質素,讓電影化腐朽為神奇。Ahwesh從1970年代就開始拍攝超8電影,作品多次在惠特尼雙年展放映。8MM電影作品有《匹茨堡三步曲》(The
Pittsburgh Trilogy,1983,S-8)、《瑪提娜的游戲屋》(Martina's Playhouse,1989,S-8)、《視像機器》(The
Vision Machine,1997,S-8/Video)等。曾任教於布朗大學與舊金山藝術學院(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先任教於Bard學院。

珍妮弗.蒙哥馬莉(Jennifer Montgomery)
Jennifer
Montgomery曾就讀於維斯蘭大學,嘗試寫作與繪畫是實驗。1984年搬到舊金山,從事同志運動的工作。接著到舊金山藝術學院讀書,注冊的第一天,她父親把拍家庭電影的超8攝影機與20卷底片給她,開啟了她的電影創作。她在學校受教於George
Kuchar、Keith Sanborn、Abigal Child.之後,她遇到了客座藝術家Peggy
Ahwesh,兩人開始合作拍攝電影。她的第一部電影《回家路上》(Home
Avenne,1989,S-8)是一部17分鍾的紀錄片,她回到康乃狄克州的一家賣槍店,重構早些年曾在此被強暴的事件與回憶。這部自傳性的影片在紐約的同性戀電影節上放映,引起了非常大的回響。她把自己帶到大眾場合,因為大部分的人對處理記憶與性暴力的方法感興趣。8MM作品有:《加州》(California,1989,S-8)、《12歲:與小L的愛情》(Age
12:Love With a Little L,1990,S-8)、《我一隻羔羊》(I,A Lamb,1992,S-8)等。



卡洛琳.莎妮曼(Carolee Scheemann)
Carolee
Scheemann是一位跨領域的藝術家。她的作品以電影、錄象藝術、繪畫、攝影、書本藝術、表演與行為藝術、裝置藝術,與跨媒體的整合的形式,變形對身體、性、性別,以及藝術的定義。對她而言,電影只是她工作的所有媒體之一。她並沒有製作太多的電影,但是她的「自傳三步曲」對電影創作影響極深。曾獲得古根海姆藝術創作研究基金。先任教於巴德學院的米爾頓.艾弗利藝術研究所(Bard
College,Milton Avery Graate School of Arts ).8MM電影作品有:《卡爾.羅格的聖誕節早餐》

(Carl ruggles's Christmas Breakfast,1964,R-8)、《垂直線》(Plumb
Line,1971,S-8)、《凱曲的最後一夜》(Kitch's Last Night,1973-78,S-8)等.


瑪喬瑞雅.凱勒(Marjorie Keller)
以逝世的Marjorie
Keller是一位女性意識極強的實驗電影創作者,曾在紐約大學攻讀電影,並於羅德島大學Kingston分校教授電影與錄象製作,她的作品充滿樂趣地來回戲謔與挑戰性別關系、女性主義議題,

以及我們對事物的定位,成功的展現藝術性與對女性主義元素掌握的政治性。她的《誤解》(Misconcetion,1977)是一部關於生產經驗的電影,重新檢驗以家族為首的社會神話。她專注在母親經驗的視聽感知,提出男性理論對生產與女性持續陣痛現象之間矛盾的觀點。8MM電影作品有:《海龜》(Turtle,1969,R-8)、《她/她》(She/Va,1973,R-8)、《抒情》(Lyrics,1983,S-8)等。



瑪塞勒.提雅許Marcelle Thirache
Marcelle
Thirache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前衛電影人之一。先後以照片拍攝和實驗影片為創作媒材,所創作的影片也經常融合照片與繪畫,嘗試以結合音樂或事後著色的方法來改變影片的屬性。近來她常與其他藝術家合作,推出結合照片和影片的裝置作品、結合影片與戲劇或舞蹈、結合其他視聽媒材的表演形式。

直到目前為止,她已經累積了四十餘部的實驗電影作品。導演對人物之「主體」的不確定性一直保持高度的關注。特別對電影中光影和運動等元素感興趣,喜歡以攝影機去「注視」被拍攝物的質變過程,或現實與抽象間的轉化過程,例如河水或海洋的律動,以及如何將它們轉化為光影現象。將攝影機當成是一把雙面而且是可以穿越的鏡子般地去探討物我關系。8MM作品有:《抽象二號》(Abstraction
No.2,1994,S-8)、《旋轉木馬里的天使》(L'ange Carrousel,1993-94,S-8)、《金棕櫚》(Palme
D'Or,1993,S-8)、《松樹》(Song Shu,1996,S-8)、《墨水08/02/97》(Encre 08/02/97,1997,S-8)等。


塞希勒.馮典Cecile Fontaine
Cecile
Fontaine是法國當代最令人激賞與期待的實驗電影人之一。她的作品涵蓋所有影片規格:超8、標准8、16MM、35MM,並讓它們相互跨越。她同時將別人拍的家庭電影、老舊廣告片「占為己有」,並且「回收再利用」。更特殊的是,她經常以摧毀影片的「完整性」為手段來干預電影的本質:或以遞減的方式對影片進行腐蝕,局部刮檫,將影片的色層層層剝離;或以遞增的方式將膠紙、果皮、灰塵......黏貼其上。至於影片原本的結構則常常被以改變邊框、重拍、局部接合,或以剝離乳膠再變其原本的節奏。她製作的影片極度強調「觸感」,將「剪接」的概念重新定義。作品有:《彩色電影》(A
Color Movie,1983,S-8)、Le Dejeuner Sur L'Herbe(1986,S-8)、Paris,Le 7
Janvier(1998,S-8)、 Abstract Film en Coleurs(1991,S-8)等。


薇薇安.迪克Vivieene Dick
Vivieene Dick生於愛爾蘭的
Donegal,1976年開始拍攝超8電影,因為覺得8MM攝影機的大小最適合身體和影片質地,所以特別鍾愛8MM。為1970年代紐約的「無浪潮」(No
Wave)運動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以政治性的角度圍繞著她生活中的個人探索,並用8MM直接發表政治性評論。她形容自己的作品為「敘事與政治性」,在充滿變數的前衛電影與獨立製片的最前線。她總是對
戰於1970年代的結構主義與唯物主義電影流派提出反動。作品有:《游擊談話》(Guerillere Talks,1978,S-8)、《美女與野獸》(Beauty
Becomes The Beast,1979,S-8)、《預告片》(Trailer,1983,S-8)等。

芭芭拉.漢默Babara
Hammer
Babala
Hammer,是一位以拍攝8MM電影起家的實驗電影創作者。漢默從1970年代即投入舊金山女同志陣線,記錄女同志生活與同志社群的成長與變貌,至今已經製作了80部電影與錄象作品,並完成以同志史為主題的實驗紀錄片三步曲:《硝酸鹽之吻》(Nitrate
Kisses,1992)、《柔情自白》(Tender Fiction,1995)、《歷史課程》(History
Lessons,2000),為同志電影與獨立電影中最重要的代表。她的作品大膽挑戰觀影方式,以顯現、展示、表達與去遮蔽來呈現我們過去所未見的。她用8MM電影所拍攝的大量女同志私密關系可以在《柔情表白》中看到。作品有:Schizy(1968,S-8)、《旅行:瑪利亞和我》(Traveling:Marie
and Me,1970,R-8)等。

珍妮絲.克里斯托.萊普林Janis Criystal Lipzin
Janis
Criystal
Lipzin是一位跨領域的藝術家與電影教育工作者,任教於舊金山藝術學院電影製作與跨領域藝術系,製作超8MM電影已經超過25年,現居住在美國加州的
Sebastapol.超過25年的時間,Janis Criystal Lipzin對平衡電影製作、跨領域藝術創作、媒體的教育工作與活動策展的全力實踐不遺餘力。

從1960年代後期,她的作品強調另類的光線感光過程、觀賞者的互動活動情況的應用手法,自1970年以來,她已經創作了無數的16MM和8MM電影作品,以及錄象作品。她的方法學讓她在反映「真實」的同時改造並打開新的局面。她從繪畫、攝影及版畫的創作背景而製作電影,她自覺於不墨守成規地創作「電影」,這樣的觀念使她從電影製作的成規中解放出來。她對挑戰我們先入觀念的創作表現形式最感興趣。充實教學、策展、藝術寫作工作,在藝術創作的實踐以及對社會的責任之間找到平衡點是她的職志。近期她檢驗專家提出關於人類活動證據的角色,邀請觀眾參與與重新思考她所建構的的他人對歷史的詮釋與當代事件。她的作品已探索考古學、縱火與縱火癖、殺蟲劑的污染問題、犯罪行為與爭議的醫療議題等。作品有《飄動之物》(Flapping
Things,1974,S-8)、《狸藻紀事》(The Bladderwort
Documentm,1978,S-8)、《環錐穿孔》(Trepanations,1983,S-8)、《右眼/左眼》(Right Eye/Left
Eye,1983-84,S-8)、《四季之力》(Seasonal Forces,1995-97,S-8)等。



安.夏羅蒂.勞勃森Anne Charlotte Robertson
Anne Charlotte
Robertson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哥倫布斯。1976年開始製作電影至今。她宣稱被診斷是一位躁鬱病患者,不過她同時否認這個結論,她喜歡把自己想成一位有種被迫去觀察的典型焦慮

G. 電影特技中的視覺效果和動畫製作,您知道是使用什麼軟體製作的嗎 如怪物史萊克,這些電影需要怎麼製作;

隨著技術的成長和想法的進步,今天的中國CG愛好者已經不在滿足於按照軟體教程里的例子製作一些簡單小動畫了。大家都在不斷嘗試新的技術和方法,決心要把在電影里和夢境里出現的動人畫面實現出來。DBS作為職業動畫師培訓機構,也在積極更新自己的培訓課程。以幫助那些具有更高理想的數碼追夢人實現他們每天不斷冒出的古怪而新奇的想法!但是,全國能參加DBS培訓課程的動畫愛好者畢竟只是少數。為了使那些沒有機會和我們一起學習的同道們也可以體會創作數字特效的樂趣。我們專門開辟了這個技術專欄,以便和大家共同探討DBS與學員們一起嘗試的製作視覺特效方法和思路。

談到影視特效製作,在國內動畫界中普遍存在一種概念上的誤區,即「三維動畫可以搞定一切」。而講到後期特效,則有很多初學者把它片面地理解成Premiere之類的視頻剪輯。其實,這些誤解都是因為前期與後期、合成與剪輯的概念模糊不清造成的。

通常在數字影片加工過程的劃分范圍里,三維動畫和攝影(攝像)類似,同屬於前期製作的范圍。因為在影視特效製作中,不管是三維動畫製作的數字影像還是攝影(攝像)機拍攝的視頻素材,一般都還要經過合成特效製作軟體來加工成最終的特技鏡頭。最後再使用非線性剪輯軟體對每個鏡頭和聲音素材進行剪輯,直至輸出成完整的影片。

所以,我們這里探討的影視特效製作。既不是單純的三維動畫,也不是簡單的素材剪輯。而是包含了以三維製作和攝影(像)機拍攝為前期素材准備,再通過合成特效軟體進行數字特效的加工,最後對特技鏡頭進行剪輯輸出的完整過程。

在以往討論特效製作的文章里,大家比較關注的都是三維和合成軟體的部分。其實,在我們看到的大多數電影特效鏡頭里,使用搭景、藍幕、模型、數字無光畫等等結合前期拍攝實現的特技鏡頭,要遠比計算機動畫所佔的比例多得多。這也是我們今天要給大家「澄清」的一個事實--三維動畫並不能搞定一切。但是,不管你是用三維動畫還是用實拍道具。最終效果都需要使用後期合成軟體來完成,這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圖1顯示的兩幅關於《垂直極限》製作的劇照中,我們可以看到該特技製作小組就動用了模擬模型、人工岩壁、藍幕背景、微縮景觀、三維動畫等各種特技手段,最後通過合成軟體進行最終鏡頭的合成。

為了讓各位更好地了解電影特技的製作過程,我們結合國內的條件,將通過一部特技電影的製作過程分析,詳細地列出了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來創建自己的影視特技。

其實,大家在切身體會了特效製作技術之後就會發現。動手製作一些驚人的特技效果並不需要花上好幾千萬美金的投入資金,也不像各類宣傳片里介紹的那樣動用多麼昂貴的儀器。假設你熟悉燈光、鏡頭、模型、道具以及計算機動畫技術。那麼大部分的前期特技道具的置備,都只需投入一小部分資金找普通的木匠和裁縫就可以擺平了。就算是上升到電影尺寸的高解析度特技鏡頭,要升級的也只不過是攝影機和大功率照明燈而已。

好啦,我們就以DBS內部籌劃拍攝的實驗特技電影為例。從劇本分析、攝影棚的搭建、特技道具的選配、特技隊伍的組建、特技鏡頭拍攝、三維動畫、後期合成和剪輯製作等等,介紹一部特技電影製作的全套方案。這一期先和大家一起來探討這部特技電影的前期籌備。在今後的連載中,我們還會陸續和大家詳細探討各類特技鏡頭製作過程中具體遇到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1、 劇本
製作任何一部影視劇或動畫片,劇本的編制都是走在所有工作之前的。DBS這次拍攝的實驗電影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已經有計算機動畫基礎的學員,真正體會一部特技電影製作全過程和特效製作技巧。所以片子選題更多地考慮到如何讓學員體會和實踐更多的視覺效果。這里我們簡單地將故事梗概羅列出來。

特技鏡頭的分析
根據故事劇本,規劃出整個片子中需要製作的特技鏡頭是這部試驗片的重要步驟。通常這個時候,製作組的視覺效果總監會跟導演一起分析劇本,將每個特技鏡頭羅列出來,確定製作的計劃和進度。然後視覺效果總監會再和製作小組里的各部門負責人商討製作的詳細方法和製作思路,確定每個特技鏡頭的製作方案。這個過程需要考驗視覺效果總監豐富的知識背景和良好的溝通技巧。
特技鏡頭的分鏡和製作技術分析,我們會在後續的篇幅里詳細的介紹。這一期我們將主要介紹製作的手段。按照前面的故事梗概,大致可以了解到這部迷幻題材試驗片會涉及到以下幾種特技製作手段:
(一)、前期拍攝特技:
前期拍攝的特技更多地是利用傳統藍幕以及模擬模型等手工製作的特技手段。如圖2、3所示。藍幕背景在普通電影加工中,已經成為節省聘請觀眾演員等開銷的廉價手段。而好萊塢更是給模擬模型加入了高精密的電子機械控制裝置。實驗片里預計用到的拍攝特技大概包括:
1、 藍(綠)幕背景:用於拍攝室內室外的各類特技鏡頭,2、 以方便後期製作中進行摳像合成;
3、 高空航拍:模擬飛行物的視角以及追逐場景的大全景視角;
4、 模擬模型:用於拍攝實物局部和災難鏡頭;
5、 慢拍快放:模擬各類高速運行對象的視角;
6、 鏡頭特技:利用鏡頭外和鏡頭內的視覺錯覺來製造特殊視覺效果。
(二)、三維動畫特技:
三維動畫特技主要用於在實拍中無法用其它方法實現的各種效果。當前用得最多的除了怪物與飛船,就是煙火與環境。例如圖4、5所示,大型災難片的焰火背景和本來就不存在的幻想空間,使用三維技術就要比實拍模擬廉價而高效。實驗片里預計用到的三維技術大概包括:
1、 模擬角色:用於模擬不2、 明生命體的造型和運動;
3、 變形對象:各種變形對象、隨機變化的環境、柔軟的類生命體、製作圖像扭曲輔助通道;
4、 粒子特效:火焰發射器、星空背景、沙塵、群體動畫、動態遮罩;
5、 模擬場景:異度空間的遠景、類生命體的飛船、幻想的植6、 物與建築。
7、 燈光模擬:各種光效元素、體積光、閃光、三維鏡頭光斑。
(三)、合成特技:
合成特技在影片製作中通常被籠統地歸納成影視後期。如果把前期拍攝和三維動畫都歸納成前期素材的准備,那麼後期合成特技就可以稱之為輸出成最終成品效果的最後一關了。需要合成特技來完成的鏡頭幾乎包含了整個影片的所有特技部分。如圖6、7所示。最常見的效果包括後期摳像、動態遮罩、各種光效和扭曲。實驗片里預計用到的合成技術大概包括:
1、 藍(綠)幕摳像:用於特技攝影中各種人物和場景,
2、 刪除和增加配色素材中的對象;
3、 跟蹤:匹配前期拍攝的鏡頭或對象運動,三維與實拍素材合成的位置參考、人物修飾的參考、光效的位置匹配等;
4、 調色:匹配所有實拍場景、摳像人物、三維對象在同 一鏡頭里的色彩。彌補前期拍攝各種環境影響的色彩缺陷。

5、 扭曲特技:各種時空變化、人物變形、虛擬空間、
6、 二維粒子:彌補三維粒子的不足,局部的圖像修飾;
7、 光效和特技濾鏡:提供了給素材添加特效和氣氛的無限手段。

5、 室內攝影棚
談到特效攝影棚,這裡面涉及的名詞和用具可能和計算機關系並不大。但假如你是從事攝影方面的行家。那麼下面提到的東西你肯定不會陌生。
(一)、燈光設備
光源:用於影視拍攝的燈光和普通攝影棚的燈光有比較大的區別。
首先是頻率:因為電影機與攝像機的格數標准都在24_30格/秒。普通使用交流電的家用燈泡頻率都比較低,在這種低頻照明下很容易出現頻閃和不穩定的光照(最低的同步頻率要求大於60Hz)。所以通常大型電影拍攝都是使用專用的高頻鏑燈。一些大型專用照明燈還提供調頻箱,可以進行生頻或降頻操作。以提供給攝影機(攝像機)一個穩定的高頻照明保障。在高速特技攝影中,最高可以把燈光的頻率調整到2000Hz以上,這樣在降格播放的時候仍然可以得到穩定而飽和的光照效果。
其次是功率:普通攝影棚的照明燈光一般在300w左右。而攝像使用的新聞燈標准就是1200w,而在室外拍攝膠片電影的大場景,動則10000w以上的大功率照明組。
當然,最明顯的差異就是攝影和攝像幾乎用不上閃光燈。所以,擺在攝影器材城裡80%以上的燈光都不適合給影視劇拍攝提供照明。千萬別選錯了燈光哦!
從低成本製片的角度考慮。DBS在室內攝影棚的拍攝照明,採用了多盞2400w的雙燈頭碘鎢燈(新聞燈)。這種燈的優點就在於小巧靈活,價格便宜。對於中小型的室內攝影棚照明,這種燈已經足夠。然後局部配上普通300w的投射燈進行補光(發燈),燈光硬體上就不會讓燈光師受到太多的約束了。

H. 求拍電影的詳細流程

1、選擇劇本

這是最重要的,一般是由製片人來選擇劇本,但是也不缺乏導演來選擇劇本的,但是導演在選擇了一部好的劇本之後就要說服公司以及製片人來為他投資,但是在21世紀的電影中導演是沒有劇本改編權利的,如果他在開拍前希望改變劇本就必須經過公司上層董事會的批准。

2、資金

電影的成本不僅包括導演,編劇,攝像,演員,場景,拍攝,後期,食宿行等的費用,而且包括市場營銷及宣傳的費用,通常市場營銷及宣傳費用等於拍攝費用或1/2的拍攝費用。每部電影根據概念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分為小成本電影,中型製作電影,和大製作電影。

3、選擇導演演員

中國電影不會有選擇導演這種說法的,在一部電影里導演說的算,這就意味著他們不僅要對電影的質量負責還要對片場的其他方面負責,而國際電影製作中導演只需要負責好電影拍攝的任務。

在國際化的電影製作中是劇本選擇導演,而不是導演選擇劇本。 製片人在電影籌備時還要擔當起選擇演員的任務,在中國大陸這些都是由副導演來完成的。

4、明星陣容

在一部成功的電影中,不僅要有很棒的劇本,很好的故事情節,好的導演,最重要的是有大牌明星的參與,明星是電影中閃亮的焦點,也是電影票房的保障。

5、組建攝制組

攝影組包括:場記、化妝、道具、燈光、美術、後期指導、跟組剪接。

6、電影剪接

在美國的商業電影中,導演是沒有剪接權利的,都是由製片公司進行剪接,但是如果是一線導演的話,那就不同了。

7、發行商

商業電影中發行商和製片商不是一家,發行商是通過競爭來取得發行權,一部電影的好壞也可以通過看發行商來表現。

8、宣傳方式

就拿《強戰世界》來說,早在電影放影4個月前電影的廣告和宣傳海報就已經出爐。

9、電影國際發行

發放電影配音權,剪編權

10、參加電影節

(8)實驗小電影製作擴展閱讀

一般商業電影的製作,大致可分三個步驟:

一、拍攝前的工作,包括提構想、寫故事、分場大綱、簽導演、列預算、編劇本、看外景、找演員,以及決定製作小組的成員。

二、拍攝中的工作,即在導演的指揮下采密集作業方式進行,並由執行製片監督經費開銷、拍片進度和一切行政事宜。

三、拍攝後的工作,包括剪接、配音、配樂、設計字幕、製作預告片,以及展開上片前宣傳等。

在攝制過程中,導演應有詳盡的分鏡計劃,並擬定拍攝順序,以便在燈光變動、演員支配的壓力下,求得快速之推展。對於攝影機、鏡頭的選擇,燈光的陳置,剪接、配樂的安排,則須工作人員與導演密切配合,以達到所需之效果,故一部電影是群體的創作,也是導演在各種張力下暗藏個人視野的藝術品。

私人獨資拍片限制少,只須根據片型(實驗電影、劇情片或記錄片)決定拍片方法。或是列出精細之分鏡表,完全按照事前意圖拍攝,達到盡量節省膠片之目的;或是無止盡的獵取滿意鏡頭,再由事後的剪輯階段理出清晰的脈絡。這種影片,最符合個人創作欲求,更具陶冶心性、提升感情的作用。

I. 有趣物理實驗或物理小製作

小孔成像
用一個帶有小孔的板遮擋在屏幕與物之間,屏幕上就會形成物的倒像,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小孔成像。前後移動中間的板,像的大小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反映了光沿直線傳播的性質。

凸透鏡成像
凸透鏡成像規律是指物體放在焦點之外,在凸透鏡另一側成倒立的 凸透鏡成像原理
實像,實像有縮小、等大、放大三種。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實像越大。物體放在焦點之內,在凸透鏡同一側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小,虛像越小 在光學中,由實際光線匯聚成的像,稱為實像,能用光屏呈接;反之,則稱為虛像,只能由眼睛感覺。有經驗的物理老師,在講述實像和虛像的區別時,往往會提到這樣一種區分方法:「實像都是倒立的,而虛像都是正立的。」所謂「正立」和「倒立」,當然是相對於原物體而言。 將平行光線(如陽光)平行於主光軸(凸透鏡兩個球面的球心的連線稱為此透鏡的主光軸)射入凸透鏡,光在透鏡的兩面經過兩次折射後,集中在軸上的一點,此點叫做凸透鏡的焦點(記號為F,英文為:focus),凸透鏡在鏡的兩側各有一實焦點,如為薄透鏡時,此兩焦點至透鏡中心的距離大致相等。凸透鏡之焦距是指焦點到透鏡中心的距離,通常以f表示。凸透鏡球面半徑越小,焦距(記號為:f,英文為:focal length)越短。凸透鏡可用於放大鏡、老花眼及遠視的人戴的眼鏡、攝影機、電影放映機、顯微鏡、望遠鏡的主軸:通過凸透鏡兩個球面球心C1、C2的直線叫凸透鏡的主光軸。 光心:凸透鏡的中心O點是透鏡的光心。 焦點:平行於主軸的光線經過凸透鏡後會聚於主光軸上一點F,這一點是凸透鏡的焦點。 焦距:焦點F到凸透鏡光心O的距離叫焦距,用f表示。 物距:物體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稱物距,用u表示。 像距:物體經凸透鏡所成的像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稱像距,用v表示。

J. 十六部電影實驗短片集

我給你,你試試,這個可不可以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918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895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896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619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615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256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528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954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1006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