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微電影集 » 開小小電影院林良文章

開小小電影院林良文章

發布時間: 2022-07-06 18:51:42

1. 小電影院課文作者用什麼寫作手法

小電影院課文作者用記敘寫作手法。

《小電影院》作者是林良,敘述的是作者林良的一些生活經歷和童年往事。稚嫩而有趣,看似取材平常,實則生趣盎然,在淺語藝術的傳達上,可稱得上為典範之作。

課文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寫作者父親買回一部玩具電影放影機,帶有影片,父親教「我」放映,「我」心中湧起做生意的念頭。

第二部分(4—一結束):寫表弟買票看電影,二弟心軟讓表妹免費看電影,電影放完後表弟覺得不公平,要回了那一個銅板。

2. 林良 小太陽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這本書描寫的是林良爺爺童年到青年堅持不懈地為夢想努力奮斗的故事。書中最讓我難忘的內容是林良爺爺為了自己的作家夢想,而放棄了原本前途大好的小學教職,進了一家前景堪憂的報社。他每天熬夜寫文章,到天亮時才能睡一會,長期睡眠不足。

不久之後,報社倒閉,林良並沒有拿到任何薪水,使他身心受到了巨大的挫折。可是他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夢想。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正是因為林良堅持不懈地努力,最終成功地實現了他的作家夢。

《小太陽》是林良所著的作品。

他在這本書中記錄了人生中的許多可貴的「第一次」,結婚、成家、生子,到成為一個三個女娃的父親,這些生活中不能重來、可貴感人的片段,林良以他特有流暢的文筆,詼諧幽默的筆觸,栩栩如生地一一刻畫出來,紀錄了一個小家庭在點點滴滴的生活瑣事中,耐人尋味的幸福。

(2)開小小電影院林良文章擴展閱讀:

林良最具代表性的一本兒童散文集,應該就是《小太陽》。在台灣,只要是喜歡閱讀的人,也一定會知道這本書,並且一讀再讀;這本《小太陽》,從初版到現在,差不多已印了130多版;三四十年來,它已成為三四代人共讀的一本好書。

所以,稱林良為「小太陽」之父,應該也沒有人會反對。誰不想心中永遠能擁有一顆、象徵充滿希望、溫暖的「小太陽」呢?再說他的小童話故事《兩朵小白雲》,幾十年來,它們一直都在我腦海中悠悠漫遊著,也讓我產生了美麗的夢想、憧憬著人生就應該要有如此從容自在的優游

參考資料:網路-林良看圖說話

3. 林良的和諧人生讀後感500字

寫作思路:首先熟讀文章,將文章的主要內容詳細地描述出來,在大山裡面,有一個心懷大志,一心嚮往城市與自由的年輕人高加林,還有一個朴實善良,腦子靈光但沒上過學而略顯低文化的年輕姑娘劉巧珍。

正文:

在大山裡面,有一個心懷大志,一心嚮往城市與自由的年輕人高加林,還有一個朴實善良,腦子靈光但沒上過學而略顯低文化的年輕姑娘劉巧珍。他們倆身邊,有一群性格各異的人,加林的母親和父親對他寵溺,而身邊的劉之本等人對他卻是冷眼無視。

他有著頑強的精神卻被迫僅以耕地的方式去獲得地位、獲得在村裡的尊重、獲得一個正常人的稱號。加林生活在這樣一個矛盾的地方,但是矛盾中又給高加林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與巧珍的相遇讓他享受到了愛情,讓他的心不在局限於耕地的痛苦當中,而且在向現實乞求的轉角,阻止了高加林往錯誤的方向一直走去。

巧珍代表的是所有人都代表不了的自由和善良,她懇求高加林,讓他在極其局限的情況下找到了精神的力量。

他開始得到了機會,是高明樓為他走後找到了報告員的職位,這讓他開始得意忘形。高加林逐漸喜歡上了黃亞萍,二人開始相愛,但始終是沉醉在由仰慕組合成的戀愛感覺,缺乏自由和善良。

沒有這些的支撐,高加林的未來變得越來越迷茫,最後因人舉報,一下子回到農民,重新開始了他的闖進城市之路,多了一份真實,不在嚮往虛假的自由。

說了那麼多,造成高加林這種命運的原因有很多, -種壓抑的社會環境下,一種自身精神也沒有的整潔的條件下,才會使高加林失去了最後的勝利。他追求了虛假,高加林沒有自己真正追求的社會目的,沒有真正的愛情觀。

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里,是不會有這樣的結果的。自由,平等,和諧,富強,民主,文明,誠信,友善 .....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追求,這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社會目的。

我們處在這樣優越的環境下,我們將會以最大的努力努力學習,工作,去努力實現自己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努力實現自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4. 林良回到童年讀後感

《回到童年》收錄了林良先生35篇文章。濃縮了林良先生一些生活和童年的影子,其文字之細膩,情感之真摯,令人有種身臨其境之感。本書敘述的是作者的一些生活經歷和童年往事,《想家》的心情細膩而真切,《庭院》的溫馨清凈而可人,《撿球的小紳士》頑皮而儒雅,《小小電影院》稚嫩而有趣,看似取材平常,實則生趣盎然,在淺語藝術的傳達上,可稱得上為典範之作。

5. 《豐富人生》林良讀後感

《小太陽》這本書,有冬日暖陽的溫度。這本書以作者林良(子敏)爺爺第一人稱的視角來寫,記敘了他家庭生活中的零碎小事。「我」、「敬愛的太太」、「三個女兒:櫻櫻、琪琪、瑋瑋」、「被送走的赫邱里斯」、「不白的白斯諾」、「七姐妹」……這些成員,構成了一個可愛的家庭。林良用他溫暖的筆觸,書寫一本零散有趣而並不「傳奇」的「家庭史」。這本書使我想到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同樣是以溫暖的筆調寫家庭、寫孩子,這兩本書有什麼不同呢?有。龍應台善於批判社會,批判身邊的人與事物。盡管她做了母親,但在她深情的文字中,還隱約能看出一點銳利的筆鋒。而林良,從他的字里行間,可見他是個溫和、敦厚的人。林良爺爺很可愛,他對什麼事物的不滿,表達出來也只是一聲嘆息罷。他極溫和善良,是那種叫你想像不出他生氣的樣子的人。從他所寫的文章就可以看出來。《小太陽》這樣一本書,匯集了他對這個家的愛。生活是美好的。我讀出來這么一句話。這是一本有溫度的書,不是機械般冰冷毫無生機的文字。正如它的名字——《小太陽》,把這本書抱在懷里,就像清洗過沐浴過日光的毛絨娃娃般暖和。它有太陽的熱度。就像托盤子般,把它捧在手心。手心裡有太陽的熱度,傳過身體,小太陽的溫暖會一直流進心裡。小太陽就是如此美好。

6. 作家林良的個人經歷

林良(1924—),祖籍福建同安,生於廈門, 1946年到台灣,先後就讀於台灣師大國文系、淡江大學英語系。歷任小學教師、新聞記者、副刊編輯、雜志主編、廣播節目主持人、出版經理等職,曾任《國語日報》董事長兼發行人、中華兒童文學學會第一任理事長。其間,林良直接參與了影響台灣兒童文學發展的眾多重大歷史事件,被台灣兒童文學界尊稱為「大家長」。林良的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小太陽》、《和諧人生》、《陌生的引力》、《小方舟》、《現代爸爸》等,兒童詩集《動物和我》、《林良的詩》,兒歌集《小動物兒歌集》、《我會讀》,廣播劇《一顆紅寶石》,傳記文學《國父的童年》,圖畫故事《大年夜飯》、《綠色的花》,游記散文《哪裡最好玩》等,另著有兒童文學論文集《淺語的藝術》,兒童文學創作及翻譯達二百多冊。林良曾獲「中山文藝獎」、「文藝特殊貢獻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兒童讀物金書獎」等殊榮,被台灣兒童文學界尊稱為「長青樹」。  「台灣的兒歌以林良寫得較早、較多,也最有影響力。」[1] 他的《小動物兒歌集》(1975)、《林良的看圖說話》(1997)兩部兒歌集入選「台灣(1945-1998)兒童文學100」,成為台灣2 0世紀兒歌的代表作。《小動物兒歌集》是一本介紹各種小動物的外表、習性的知識性兒歌集,多以小孩子的口氣,以第二人稱的口吻,唱出了小動物的各種特徵和特性,三言、四言、九言、十言,形式自由,參差交錯,適合於兒童閱讀。《林良的看圖說話》,是一本典型的圖文並茂的佳作,「每一句話、每一段文字、每一篇的情境,都經過了文學技巧的提煉,充滿了詩和歌的情趣。」 [2]全書107頁,打破了台灣兒歌集一般每本大約只收一、二十首兒歌的狀況,每一頁都有一幅精美的圖畫,每一頁都有一首精彩的兒歌,給人「一種充滿聲色情意的享受」。[3]林良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數量可觀的兒歌,為孩子門創造了 「林良風」的兒歌世界,受到孩子們的摯愛。林良的兒童詩雖然比不上他的散文那樣膾炙人口,也比不上他的兒歌那樣數量可觀,但他卻是台灣最早「吹起了寫作兒童詩的號角」[4] 的人。他的兒童詩短小而有味,平淡而生動,朴實而雋永。此外,他的兒童詩作品還特別注重從兒童的視角看世界,想事物,啟發其智慧,同時給他們很多想像的空間,帶給他們無限的快樂,體現出林良擅於從兒童心理出發,尚質、尚真、尚自然的創作風格。  林良又是台灣最早提倡為兒童寫散文的作家之一。自1966年小學生雜志社出版林良的《哪裡最好玩》起,林良共出版了近30餘本兒童散文集。為了提倡兒童散文,林良將寫給女兒的家信結集為《爸爸的十六封信》一書(1971年)。在信中,作者以太陽般溫暖的父愛和詩人般溫馨的語言,通過自己小時侯的趣味故事和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體驗,向女兒櫻櫻娓娓道出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種種道理。作者談樂觀、談從容、談容忍、談專心、談責任感;談交友、談認錯、談羞怯、談情緒、談妒忌心,談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困惑。給孩子解疑釋難耐心細致,教孩子做人處世潤物無聲,語言淺顯優美,道理耐人尋味,可以說是林良用拳拳的愛心奉獻給小讀者的一份厚重的禮物,和大陸作家冰心的《寄小讀者》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本書和他後來出版的《認識自己》(1977年)成為台灣小讀者常常帶在身邊的可愛的小書。  林良最擅於突出兒童散文的真實有趣,最擅於抒寫真人真事真感情,最擅於「用最平淡、平白的文字,來描寫最深刻的內容,而成為一篇可讀性很高的美妙文章。」[5]《林良的散文》(1966)收錄了他的35篇兒童散文,作者用少而美、短而精的文字,敘述童年生活的種種趣事,《想家》的心情細膩而真切, 《庭院》的溫馨清凈而可人,《撿球的小紳士》頑皮而儒雅,《小小電影院》稚嫩而有趣,「看似取材平常,實則生趣盎然」,「在淺語藝術的傳達上,可稱得上為『典範之作』。」 [6]     林良的散文顯得「老少咸宜」和「淺而有味」。他特別擅於抓住人物的心理、語言、意識、行為等特徵,觀察入微,體悟細膩,因而感情真摯動人,讀者跟著作者的語言,散步似的走完全程以後,能夠受到某一種啟發,產生強烈的共鳴。如《小太陽》里的艱苦與幸福,凄寒與溫馨,特別是從中迸射出的博愛和深情,震撼人心;《霸道的兩歲》寫小女兒兩歲時對食品的獨占欲,以及對父親的依賴和極端的淘氣,生動活潑,調皮可愛,更顯出父愛的偉大深沉;《家裡的詩》的幽默風趣和著濃濃的父女深情,著實難得。他的散文風靡台灣文壇數十年,歷久彌新,平凡里見真情,淡泊中有深意,成為溫暖讀者心靈的永遠的「小太陽」。

7. 林良小太陽讀後感50字左右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叫《肩挑一個家》,其中一篇名叫小太陽的文章讓我很感動。
故事的主角叫胡繼汕。他的爸爸和媽媽都生了病,他一邊撿破爛賣錢維持生活,一邊照顧生病的爸爸媽媽。一天,他爸爸的腰椎間盤突出的病加重了,疼得他爸爸在床上翻來覆去。胡繼汕急忙把爸爸扶上了輪椅,把電視打開,讓得了運動神經衰弱的媽媽不再抓自己的臉。然後推爸爸去了醫院,之後他忙東忙西,還在爸爸睡著後,回家看望媽媽。
雖然胡繼汕身處困境,但他始終樂觀向上,微笑面對生活,堅信明天會更好!
胡繼汕很有愛心,不忘關心他人。雖然他的家裡很貧窮,但在給四川汶川地震捐款時,卻捐出了三十元。這對他來說是一筆很大的財富。
看完之後,一直自私而任性的我倍感羞愧。我想到:我們要向胡繼汕學習,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什麼樣的打擊,我們都不能放棄,要保持希望與信心。我們不能像胡蘿卜一樣,放在水裡一煮,表面看起來很硬,可是一捏就能感覺到胡蘿卜變軟了。我們也不能像雞蛋,雞蛋剛開始沒什麼變化,但經過沸水的洗禮後,裡面已經漸漸變硬了。我們應該像咖啡豆學習,把原本無色無味的水變成香醇的咖啡。
小太陽這篇文章讓我獲益匪淺,你們也快來閱讀這本書吧!相信你也會大有感觸!

8. 林良作品不再逃避讀後感

林良先生在台灣童書界及兒童文學界的地位相當尊崇,中年以下的作家幾乎都是讀著他的書長大的,被他們稱為「大家長」。
《台灣兒童文學館·林良美文書坊:回到童年》收錄了林良先生35篇文章,並有十位知名作家分別為每篇文章撰寫導讀。濃縮了林良先生一些生活和童年的影子,其文字之細膩,情感之真摯,令人有種身臨其境之感。《台灣兒童文學館·林良美文書坊:回到童年》敘述的是作者的一些生活經歷和童年往事,《想家》的心情細膩而真切,《庭院》的溫馨清凈而可人,《撿球的小紳士》頑皮而儒雅,《小小電影院》稚嫩而有趣,看似取材平常,實則生趣盎然,在淺語藝術的傳達上,可稱得上為典範之作。
《台灣兒童文學館·林良美文書坊:回到童年》每篇文章篇幅較短,但是可謂字字珠璣。文字簡潔,但是頗具魅力。林良先生正是用簡潔的文字,抓住人物的心理、語言、意識、行為等特徵,觀察入微,體悟細膩,因而感情真摯動人,發掘出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將這種細致的、平凡的美好,呈現在字里行間,讓讀者感受到一種淳淳的、浪漫的氣氛。在讀者跟著作者的語言,散步似的走完全程以後,能夠受到某一種啟發,產生強烈的共鳴。

9. 林良創造了哪些散文

林良先生是一位有大智慧的兒童文學作家。多年前,他提出「淺語的藝術」來指稱兒童文學的核心藝術精神,這個精煉、准確而生動的概念從此頻繁出現在兩岸同行談論兒童文學的語境中,他以此命題所倡導的兒童文學的「淺語」精神,也在很多時候成為了這一文類的藝術代名詞之一。而多年來,他的兒童文學寫作也以其至為清淺的語言面貌和至為純真的情感境界,踐行著這一「淺語」藝術的真諦和追求。
林良的創作,我們最熟悉的是他的兒歌和兒童詩。他的《蘑菇》《蜻蜓》等形式簡朴而意味雋永的小詩,在幾十年前便經各種刊物、選本流入大陸,深受讀者欣賞和鍾愛。這些詩歌透過孩童式的感官和心靈來描寫他們身邊的小事物和小世界,其清簡的兒童詩語中洋溢的童心童趣,不但彰顯了兒童詩獨特的藝術感覺,也塑造著華文兒童詩獨有的審美趣味。
但兒歌和童詩只是這位台灣兒童文學「大家長」創作的面向之一,他筆耕的興趣還要廣泛得多。從「林叔叔」到「林伯伯」再到「林良爺爺」,他筆下的童詩、散文、故事、童話等,陪伴和營養了幾代台灣少年兒童。近年來,致力於推進兩岸兒童文學交流事業的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正陸續在大陸出版林良先生的著述,其中既包括他的各類兒童文學作品,也包括《淺語的藝術》《純真的境界》等廣有影響的兒童文學理論和評論文集。最新出版的「林良美文書坊」(共七冊),收錄了作家的一批散文、書信、故事和童話作品。這些作品為我們勾勒出一個更立體的兒童文學作家的身影,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豐富的兒童文學作家的藝術世界。
林良散文的風格和他的童詩一樣,清新,樸素,富於天真的稚趣。收入「林良美文書坊」的《回到童年》和《小太陽》二冊,是有關作家童年和成年生活的回憶記敘。散文寫小時候看電影、玩游戲、坐車出行、讀書認字等經歷,淺白的筆墨中滿蘊著童稚的幽默。譬如寫七歲時讀圖畫書,認得了第一個中國字「大」,於是鄭重地「翻開書,把書中所有的『大』字都念一遍」,一時「很得意,有一種『讀完一本書』的感覺」。童年純真的幽默躍然紙上。
不過,與作家的兒歌和兒童詩創作相比,這些散文在淺語的趣味中,往往還飽含著經過成熟生命沉澱的人生感喟和體悟。《回到童年》中許多憶少年、記舊游的文字,內里常藏有一份含蓄的深情。散文寫到童年時代父親工廠的那口井和夏天裡冰涼的井水兜頭淋下的舒暢感覺,寫到小時斗贏蟋蟀後的得意和大表哥開朗瀟灑的一句「蟋蟀斗,我們不鬥。我的蟋蟀送給你吧」,寫到十九歲第一次獨自離家、出外謀生時收到父親來信:「回家吧,不要太為難自己」,全是平白無比的記述,卻令人長久地回味個中蘊含的過往生活滋味和深摯的情感。
閱讀這些日常生活的片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種對待生活的單純、樂觀、真誠的態度,這態度又孕生出一些朴實無華的生活智慧:要謙和,也要努力;要愛自己,也要愛別人;要有激情,還要有理性;要有一雙善於洞察生活的眼睛,也要有一顆懂得欣賞生活的心靈。在《爸爸的16封信》《林良爺爺的30封信》中,作家以書信的方式向孩子們講述著這些生活的感悟和智慧,《會走路的人》《早安豆漿店》則以生活小故事的形式向孩子傳遞著關於親情、友情、責任、關懷、讀書、學習等的思索。這是一些奠定我們人生基本姿態的起步哲學,它教給我們一種端正的生活態度,一種負責任的生命意識。我想,閃耀在這些文字里的智慧,也會像小太陽一樣,照亮和溫暖少年朋友的生活。

10. 爸爸的十六封信四百字讀後感

望採納!!!
林良與《爸爸的十六封信》

談起台灣兒童文學,就會想起林良,他幾乎與台灣兒童文學畫上等號,對台灣兒童文學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林良生於1924年,習慣以筆名「子敏」發表散文,以「林良」本名為小讀者寫作,是小讀者口中的「林爺爺」。他以兒童文學為生平職志,作品以散文見長,除大家耳熟能詳的《小太陽》外,《爸爸的十六封信》也受到廣大讀者的青睞與關注,是國中、國小學生書櫃不可或缺的一本兒童讀物。
《爸爸的十六封信》1971年由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出版,2006年7月改由國語日報社出版,至2009年已經12刷,可見此書的暢銷。雖然此書的完成是在29年前,但是裡面的議題卻不因時空而產生時代隔閡。
於1954年,林良開始每周在《國語日報》兒童版「看圖說話」專欄執筆,直到2009年12月仍開辟《國語日報》「漫談兒童文學」專欄,已經在《國語日報》寫各種兒童文學評論長達56年,86歲的他仍持續發表作品,可見其對兒童文學的熱愛與執著。他獲得了許多獎項,重要的有:1973年《小太陽》獲中山文化基金會「文藝創作獎」、1994年文建會的兒童文學特別貢獻獎、2003年獲得「行政院新聞局」頒發首屆「終身成就金鼎獎」等。
「淺語的藝術」與「善的種子」
林良在《淺語的藝術》(國語日報社 1976年 7月)中,認為兒童文學作家必須寫兒童看得懂的語言,就是所謂的「淺語」,讓孩子能讀得懂,兒童文學作品應當服膺在這種淺語的藝術中,說孩子懂的話,他認為淺語並非是低俗粗野的字句,反而是在晦澀難懂的字句當中抽絲剝繭,如剝筍子般,把最核心幼嫩的地方,留給孩子。
林良也主張給孩子良善的事物,他如此說:一個兒童文學作家在作品裡為孩子「布置美好的環境」是可能的,而且是切合教育原理的。(《淺語的藝術》第65頁)他認為兒童文學作家的工作應該是播種「善的種子」在孩子的心靈。林良的這番用意,並非認為要讓孩子成為溫室里的花朵。不是這樣的,林良認為孩子純潔的心靈,本質上就是溫室里的花朵,要如何協助孩子能保持心靈的花朵盛開才為重要,而林良認為在孩子幼時,就應該積極播種,讓孩子能在成長的過程中,就能採收;而非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告知他們這個社會的丑惡及悲慘,最後才暗示著如何堅強地從暴風雨中辛苦地成長,林良認為這不適合兒童。
不管是主張應該用淺語的方式讓孩子讀得懂文學,進而拓展視野、認識世界、喜歡文學,或者是堅持兒童文學作家應該播下善的種子,讓孩子在生活挫敗悲苦時,仍可以微笑樂觀面對,讓生活更好,這種為孩子著想的態度與思維,令人感動並深感佩服。每個小讀者,林良都把他當作自己的孩子般照顧,他就這樣照顧著孩子那麼多年,擔心牽掛著孩子,知道孩子需要很多的故事滋潤善的種子,因此他不敢擱筆,筆耕至今,以一種父親掛心的姿態。
《爸爸的十六封信》從何而來
這本書的誕生,是當時「教育廳」的「中華兒童叢書」主編潘人木女士商請林良寫給兒童的一本書。那時林良的大女兒櫻櫻恰好是國中生,有著許多人生問題,而很多時候,林良都需要趕稿,無法歇筆和女兒談話,因此林良總在寫完稿後,通常已經是夜闌人靜的深夜,再把想法轉換成文字,放在她的桌子上,第二天女兒就可以知道爸爸的建議與想法。而這些紙條,就是他們的「信」。這本書就是以這些「信」為本,再加上林良的「施粉化妝」而成,並且特別在16封信的前面,以女兒櫻櫻的名義編撰這16封信的來源和出版的由來,讓這16封信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林良編撰的故事是這樣的:
這些信,一共有16封,為櫻櫻所保存。有一位出版家看到了,就想拿去出版,讓所有的青少年都可以讀到,櫻櫻得到爸爸的同意,就把這16封信給了那家出版社,並且還親自寫了一篇「序」,說明這16封信的由來。
因此,這本書可說是亦真亦假的故事,但絕大部分都是林良的親身經歷,十分有趣。新版的《爸爸的十六封信》在本書前面特別增加林良及女兒林櫻的序,也在後面附錄增加林良對本書的話,以及三個女兒林櫻、林琪和林瑋給爸爸的話,雖然可以一窺作家林良在三個女兒心目中的形象,也讓讀者一飽林良生活中的樂趣;但是,換個角度而論,林良透過序把這本書的緣由設計交代清楚,他和女兒林櫻更在此書各寫了兩篇對此書的看法與關系,無形當中造成累贅。比起舊版只有收錄故事,沒有任何序和附錄,文學性反而增加,留給讀者的想像也更多。
《爸爸的十六封信》除了一開始《櫻櫻的話》外,共有16封信,分別為《為什麼大家不理我?》《專心的人是活神仙》《「樂觀」使你萬事如意》《從從容容 穩穩當當》《不敢站起來說話的人》《別人可以跟你「不同」》《朋友就像一本一本的好書》等,每篇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篇幅也不會很長,讓孩子讀起來愉快沒有負擔。這16封信大致又分為兩種狀況,一是爸爸有話要說,想與櫻櫻分享心情想法;另外一種,是解決櫻櫻所遇到的困惑難題,爸爸在信中把自己的經驗和想法告訴櫻櫻,試圖解決她的問題。這部作品還獲得了「2006年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行政院新聞局評定優良讀物」等獎項,是林良兒童文學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兒童文學應如何「說教」
這是一本教導孩子人情道理的書,教育的成分不少。照理說,孩子十分排斥這種訓示的話語,在家裡爸媽已經嘮叨不休,再加上學校老師總是諄諄提醒,難道這些還不夠?孩子仍願意看一本有關教導為人處事的書籍嗎?連我自己都不願意。但是,林良運用信的方式包裝這些冷硬的議題,反而產生一種非常好的效果。人都有偷窺的心態,想知道別人的秘密,想知道別人在做什麼,愈神秘的事物愈讓人感到好奇。
寫信是一種神秘的儀式,讀信也是一種神秘的儀式。寫信的人通常在跟某人述說著自己的秘密,這個秘密有極大的隱私性;而讀信的人透過信件,享受得到秘密的快感,所以讀信通常是很快樂的。對寫信者與讀信者來說都是一種神秘的活動。林良藉由書信的方式,讓讀者一飽偷窺的慾望,把孩子帶進故事裡面,信裡面訓誡的意味就這樣自然而然地被接受了。
這些故事不外乎是櫻櫻在家裡、學校遇到的問題。爸爸試圖利用各種方式讓櫻櫻能了解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處理這些人生問題。其中,最常用的方式為,爸爸列舉自己的親身經歷與櫻櫻分享,這種方式有如在聽爸爸講古說故事,但故事與這封信的主題息息相關,格外有說服力。如在《為什麼大家不理我?》這一篇,爸爸講述自己如何誤會親密的朋友,與朋友決裂,互相賭氣,而自己也無法加入別人的團體,感覺孤獨,最後才發現朋友並非故意,而是有難言的苦衷,心結才順利化解。藉此告訴女兒櫻櫻,若受到別人冷落對待,必定有其原因,應該先學習不害怕,因為在還沒認識一個新環境之前,自己何嘗不是也單獨一人,況且這世界還有很多愛你的人。以此告訴櫻櫻放寬心胸、不要計較,也教導她不怕寂寞的重要。
這些都是爸爸透過自己的經驗與女兒分享心得,是非常高超的說教手法,通常爸媽若是遇到孩子犯錯,或者有困難,都會直接以嚴厲的方式訓教孩子;而林良選擇的方式不同,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孩子爸爸也曾經遇到相同的事情,犯過類似的錯誤,然後爸爸如何解決,得到了什麼啟示,這種間接的說教方式,讓孩子的接受度也大為增加。大人愛面子,其實孩子也是愛面子的。直接打擊孩子的痛處是非常要不得的,會讓他們顏面盡失,轉化成憤怒,接下來有什麼心事,孩子就會藏在心中,因為他們不想受到二次傷害。林良無意間也把教育孩子的方式教給老師父母,所以這本《給孩子的十六封信》不只孩子要讀,家長也要讀,從中學習林良對待孩子的方式。
林良詼諧的筆觸也在這本書層出不窮,許多幽默的對話都讓人不禁莞爾,例如在《人人都有自己的難題》中,有段爸爸和櫻櫻的對話是這樣的:
「你既然那麼困,那麼累,你就先去睡吧。」我說。
「不行啊!去睡,明天就要吃鴨蛋啦!」你說。
「那麼,你就去念哪!」「不行啊!我太累,念不下去了。」
「好,」我故意說,「把書放在這兒,我替你念!」
「爸爸!」你笑了,「我去想辦法好了。」
這段話只用了短短幾句對話,就把櫻櫻要睡覺還是要讀書的天人交戰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非常有趣。
這16封信中也展現出林良優異的文字說理能力,他總是能引經據典地說服讀者。例如在《孔雀是不妒忌的》中,林良一開始就引用英國作家對孔雀的觀察和觀點展開整封信件,讓人印象深刻,也把整封信要表達的內容,透過這段話作了很棒的詮釋。林良就有這種功夫,利用簡單易懂神來一筆的譬喻,既生動且說服力又強。這些信百看不厭,就好像在人生當中遇到了困難,爸爸坐在旁邊,聽你訴說心事,娓娓道來如何處理這些棘手的問題,心中得到溫暖慰藉,然後繼續走下去。
整本書16封信、16個主題,9篇與櫻櫻自己的心靈成長有關,另外7篇則是與他人相處有關,主題不只照顧到孩子應該學習如何建立良好習慣與人生態度;他知道對孩子來說,朋友是最重要的,有時候還可能比父母重要,他也告訴孩子如何與人相處才能得到友誼,獲得快樂。
在《爸爸的十六封信》中,因為主題大多集中在談論心靈成長與交友的關系,受限於主題的關系,因此文章主要以敘事與說理為主,寫景的文字幾乎沒有;這類較為「硬」的敘事與說理文章,讀起來難免較為無趣,但是林良運用了一些技巧讓讀者不會覺察說教難嚼,反而覺得活潑有趣。生動活潑的對話、幽默的語言、「爸爸」的往事這三種林良的「化妝」手法,讓敘事說理的16篇故事更為鮮活有趣,有了生命。
市面上勵志的書俯拾即是、眼花繚亂,為什麼我要特別介紹林良《爸爸的十六封信》這本書?因為這本書不只是單純的勵志書籍,其中充滿著豐盈的文學性。林良美麗的文字、精準的譬喻、幽默的筆鋒、引經據典的說理等等,皆值得孩子學習仿作;再加上書信中充滿著濃厚的人文味道,這都會在閱讀時不知不覺中熏陶著孩子。
為孩子寫兒童散文的人愈來愈少了,有林良這樣優秀的散文家真是台灣兒童文學的福氣,但忍不住感慨,下一個林良在哪裡?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148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220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162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857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942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503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930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314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317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