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發展
㈠ 日本電影在世界電影史上的地位如何
1920年到1930年日本電影屬於一個高漲的狀態,因為日本發起傾向文學和傾向電影活動,所以在那個時期使日本的電影驟然增多,大浪淘沙裡面的精品也是不少,所以日本電影在世界電影史上的位置屬於比較顯著的地位。
㈡ 如何評價日本電影的發展
日本電影起步萌芽時間歷程(1896年~1918年)1896年愛迪生發明的「電影鏡」傳入日本,而真正的電影是從1897年由稻勝太郎及荒井三郎等人先後引進了愛迪生的「維太放映機」和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機」開始的,其時,小西六兵衛也購入攝影機。在這一兩年間輸入了放映機和影片,並在全國巡迴放映,稱為活動照相,並沿用這一名稱至1918年。
1899年日本本土攝制影片,以紀實短片為主。《閃電強盜》將當時社會上流傳廣泛的新聞話題搬上銀幕,被認為是最早迎合時尚的故事片。橫山運平遂成為日本第一個電影演員。
1903年日本最早的正式影院是1903年建立的東京淺草的電氣館。最早的製片廠是1908年由吉澤商行在東京目黑創建的。《本能寺會戰》(1908年,牧野省三執導)為日本第一部由解說員站在銀幕旁用舞台腔敘述劇情的無聲影片。牧野省三因此被稱為「日本電影之父」,但這類影片只是連環畫式的電影。
1912年日本活動寫真株式會社(簡稱日活公司)成立,拍攝了尾上松之助主演的一系列「舊劇」電影。松之助原是巡迴演出的歌舞伎演員,1909年被牧野省三發現,他的第一部作品《棋盤忠信》問世後,使他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武打演員,有「寶貝阿松」之稱。1914年,天然色活動照相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天活)成立,最初以攝制彩色電影為目的,但因僅有兩種顏色,只能改拍普通的黑白電影,並且仍以拍攝「舊劇」影片與日活相抗衡。當時日活的向島製片廠已在拍攝現代題材的「新派劇」。
在日本電影黑暗的二十世紀40年代,青年導演黑澤明以處女作《姿三四郎》(1941年),木下惠介以處女作《熱鬧的碼頭》(1943年),沖破種種不利條件脫穎而出。
㈢ 淺析日本電影發展 電影作為現代社會中最為快捷,方便,深受人們喜愛的文化傳播方式之一,有著無與倫比的魅
The film as modern society most quick, convenient, the popular culture spread one way, having incomparable glamour in Oriental countries of Japanese film instry in the world, the film also has important position. Review Japanese film journey, feel the Japanese film brings us spiritual appetite,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Japanese culture and custom, spiritual needs. Also learn Japanese film successful experience
抱歉,網上找的,如有錯誤,先道歉
㈣ 日本電影100年怎麼樣
日本電影在100年中呈現出豐富多彩、變化繁復的發展歷程。它以獨特的民族風格人文內涵,成為東方電影中的一個重要代表。日本電影既體現了與傳統文化的血肉關系,又反映了近百年來日本政治、經濟和民族命運的沉浮遭際,是一部民族靈魂的影像歷史。要在一本篇幅不大、字數有限的書中,精煉而又不失全面地描述這一段歷史,是一件艱難而頗具風險的事情。但是,日本影評家四方田犬彥故意給自己提出了這一挑戰性的任務,並且很好地完成了它,這就是我們見到的《日本電影史100年》。 四方田犬彥是日本明治學院大學教授,是一位以電影批評為主,又涉獵廣泛的文論家。他寫作勤奮,著作極豐,是一位典型的多產作家。他不但深入研究日本電影,而且對亞洲各國電影十分關注,經常實地考察有關電影國家的社會、文化和民俗狀況。我認為,這是一個文化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直觀經驗,也是比較電影學滲透在他字里行間的感性來源。 《日本電影史100年》首先是一本極具個人色彩的史論文集。誠然,歷史研究必須以事實為立論的根本,嚴格的真實是歷史研究的首要標准。但是,任何一位作者的全面與客觀,事實上仍然帶有特定的取捨和選擇的角度,而不存在絕對的客觀與全面。因為,絕對的真實歷史是永遠無法獲得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後人撰寫的歷史,都是一種加入主觀判斷、主觀意識的「歷史復原」。 電影史對研究者來說比較有利,因為它的歷程相對比較短,獲取真實史料的途徑和把握比別的學科要來的方便。四方田犬彥的這本日本電影簡要史略,顯示出明顯的個人化特點,這種特點表現為:以論帶史,夾敘夾議,大膽取捨,不以線性時間發展為絕對的脈絡,而以重大歷史階段和電影工業興衰為敘述的經緯,從而突現日本電影與日本社會之間密切的泛本文關系,以及電影工業、經濟原因對電影作者電影本文之形成的直接影響。 四方田犬彥以一個非民族主義者自居,強調自由主義和現代主義的文化主張,因此,在對日本電影發展史中20年代和60年代兩個高峰的評價上,反映出某種個人偏愛和與眾不同的褒貶態度。電影史的撰寫和研究,隨著時間的推進,呈現多姿多彩的局面。除了方法論和切入角度的日益豐富之外,作者個人的立場和觀點的突現也越益明顯。以論帶史,發他人之所未發,主次分明,突出春秋褒貶的一家之言,這樣的著作讀起來,常常比四平八穩、貌似全面、公正的史論有所收益。 四方田犬彥的《日本電影史100年》,又是一本具有明顯國際化視點的史論著作,不僅在論述每一階段的日本電影時,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將日本電影與歐美電影或亞洲別國電影的異同,從橫向對照的角度來比照分析。而且,在行文之中,論及某一部影片,某段落或鏡頭的藝術處理時,也大量地、旁徵博引地舉例說明日本電影與他國電影在技巧語言上的互本文關系。四方田犬彥在「文化雜種」這一節當中指出:「日本電影的製作未必在所有情況下都處在日本傳統文化的延長線上或受其影響。恰好相反,當我考察具體影片,首先會注意到壓倒優勢的文化雜糅性,即與外來的異質文化母體重合,生成全新混合體的努力。」在其餘各章節里,涉及到類型電影或作者特色的論述中,將外國電影的個例或與日本電影並列比較的引證比比皆是。例如,在談到太陽族影片《瘋狂的果實》與歐洲電影的互動關系時,作者認為,不但特呂弗高度評價了這部電影,甚至認為「《瘋狂的果實》一定給克勞德.夏布羅爾拍攝《表兄弟》帶來了某種啟發。」這種滲透到文脈肌理之間的深入的國際意識,體現了四方田犬彥個人的特點,又是日本研究者共有的文化意識和文化傳統。眾所周知,日本歷史上經歷了1868年明治維新和1945年戰敗之後接受盟國託管的兩次全面接受外來文化的歷史時期。日本民族素以吸收外來文化為長,把西方文化和日本傳統文化融合、交織成一個新的文化實體為「第二傳統」,是日本文化實現傳統向現代轉化的途徑之一。這種國際意識滲入電影史研究的寫作,在四方田犬彥這本著作中也是明顯特點之一。 四方田犬彥的這本著作,由於篇幅過於有限,行文過於簡略,好比走馬觀花的一種歷史巡禮,致使對日本電影的藝術分析和作者評論顯得十分倉促,如同一個外國人拿著東京地圖指南尋找各路地鐵入口處的感覺。換舊話說,讀者必須對日本電影史相當了解,才能對本書的扼要精煉產生擊節贊嘆的閱讀快感。反之,則會有一種興致所至、意猶未盡的遺憾。當然,中國讀者對於溝口健二、小津二郎、黑澤明這些日本電影的重要人物是了解較多的。尤其對於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日本電影,更是比較熟悉。因為那一時期中日兩國電影交流十分密切。但是,對於早期日本電影和九十年代以來的新發展,就比較陌生。這種閱讀期待在本書的閱讀過程中可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對於戰後的一代重要導演中平康、鈴木清順、增村保造、今村昌平、大島渚、莜田正浩、深作欣二、簌使河原宏等人的貢獻和特色雖有論述,但卻行色匆匆,點到為止。至於九十年代以來的新導演的論述,雖然作者對冢本晉也、岩井俊二、是枝裕和等傑出的後起之秀,作了精煉的分析,然而,畢竟給人過於簡略的印象。不過這個問題可以通過稍後由電影出版社出版的四方田新作《創新激情:80年代以後的日本電影》得到部分的解決。誠然,作者的主旨是以二十世紀日本社會演變和日本電影工業的起落為綱目來構築本書,而不以電影作者和藝術分析作為論述的重點。然而,重社會泛本文和工業經濟分析而輕電影藝術和本文分析帶來的得失,也是新電影史觀寫作中普遍遇到的一個矛盾。 《日本電影史100年》以其概括、清晰的結構和明白暢曉的史論語言,為我們勾勒了豐富多彩的日本電影百年歷程。它在中國的面世,無論對於電影史和文化研究者,或是對於有興趣於電影的讀者而言,都是一件很有裨益的事。我們從這本史論著作中獲得的歷史和文化信息,將大大超出電影藝術本身。更讓我們欣喜的是感受到一種開闊的國際視野和比較文化研究所帶來的思想啟迪。
㈤ 日本電影發展的特點
日本電影從1896年迄今,已有110多年歷史,基本上可分為七個時期。 第一期(1896~1918):電影傳入日本 1896年,愛迪生發明的「電影鏡」傳入日本,而真正的電影是從1897年由稻勝太郎及荒井三郎等人先後引進了愛迪生的「維太放映機」和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機」開始的,其時,小西六兵衛也購入攝影機。在這一兩年間輸入了放映機和影片,並在全國巡迴放映,稱為活動照相,並沿用這一名稱至1918年。 從1899年開始,日本自己攝制影片,以紀實短片為主。《閃電強盜》將當時社會上流傳廣泛的新聞話題搬上銀幕,被認為是最早迎合時尚的故事片。主要演員橫山運平遂成為日本第一個電影演員。 日本最早的正式影院是1903年建立的東京淺草的電氣館。最早的製片廠是1908年由吉澤商行在東京目黑創建的。《本能寺會戰》(1908,牧野省三執導)為日本第一部由解說員站在銀幕旁用舞台腔敘述劇情的無聲影片。牧野省三因此被稱為「日本電影之父」,但這類影片只是連環畫式的電影。 1912年日本活動寫真株式會社(簡稱日活公司)成立,拍攝了尾上松之助主演的一系列「舊劇」電影。松之助原是巡迴演出的歌舞伎演員,1909年被牧野省三發現,他的第一部作品《棋盤忠信》問世後,使他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武打演員,有「寶貝阿松」之稱。1914年,天然色活動照相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天活)成立,最初以攝制彩色電影為目的,但因僅有兩種顏色,只能改拍普通的黑白電影,並且仍以拍攝「舊劇」影片與日活相抗衡。當時日活的向島製片廠已在拍攝現代題材的「新派劇」。 第二期(1918~1931):默片、傾向電影 1918年,由歸山教正主持的電影藝術協會發起純電影劇運動。歸山在1919年攝制的《生之光輝》、《深山的少女》,為純電影劇運動的試驗性作品。這兩部影片幾乎全部利用外景拍攝,讓演員在自然環境中表演,從而使電影從不自然的狹隘的空間解放出來。該協會主張啟用女演員,以廢除男扮女的傳統做法;在影片中插入最低限度的字幕說明故事情節,廢除解說員;採用特寫、場面轉換等電影技巧;通過剪輯使影片形成完整的堪稱電影的作品。上述兩部影片的實踐雖然還不很成熟,但邁出了第一步,並為更多的電影工作者所接受。1920年,日本又創建了大正活動照相放映公司(簡稱大活)和松竹公司。大活聘請谷崎潤一郎為文藝顧問,並從好萊塢招回了栗原喜三郎(托馬斯),由喜三郎執導了谷崎編劇的《業余愛好者俱樂部》(1920)。松竹則請小山內熏指導,由村田實執導攝制了《路上的靈魂》(1921),這部影片被認為是日本電影史上的里程碑。松竹還在蒲田建立了製片廠,並採用了好萊塢的製片方式,建立了以導演為中心的拍片制度。這種革新促使日活公司急起直追,拍出了由鈴木謙作導演的《人間苦》(1923)和溝口健二的《霧碼頭》(1923)。從此,「舊劇」影片改稱「時代劇」影片,「新派劇」影片改稱「現代劇」影片。 1923年9月1日,以東京為中心的關東地區發生強烈大地震,在東京的拍片基地瀕於崩潰,不得不轉移到京都。由於震災後社會的動盪和經濟蕭條,一種逃避現實的所謂「劍戟虛無主義」的歷史題材影片應運而生。這時蘇聯的電影蒙太奇理論以及德國的表現主義電影在日本已有一定影響,日本也拍出了一些強調視覺感的先鋒派性質的電影。震災後的電影復興是從電影《籠中鳥》(1924)開始的,其主題歌帶有濃重的感傷、絕望和自暴自棄的色彩,體現了當時的社會心理狀態,因此大受歡迎。另一方面,由伊藤大輔導演、大河內傳次郎主演的《忠次旅行記》三部曲(1928)是歷史題材影片高峰時期的代表作;而現代題材影片的代表作則是阿部豐的《礙手礙腳的女人》(1926),1928年,五所平之助拍攝的《鄉村的新娘》則是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抒情影片。當時的優秀影片還有小津安二郎拍攝的《雖然大學畢了業》(1929)、《雖然名落孫山》(1930)和《小姐》(1930)等,被稱為「小市民電影」。 在這一時期,以佐佐元十和岩崎昶為代表的傾向進步的電影工作者,成立了日本無產階級電影同盟,拍攝了一批反對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剝削的短紀錄片,如《無產階級新聞簡報》、《孩子們》、《偶田川》、《五一節》、《野田工潮》等。影響所及,一些製片廠推出了有進步傾向的故事片,被稱為「傾向電影」,如伊藤大輔的《僕人》(1927)、《斬人斬馬劍》(1929),內田吐夢的《活的玩偶》(1929)、《復仇選手》(1930)等。由於政府對電影加強檢查,傾向電影只持續了兩三年便被扼殺了。 第三期(1931~1945):有聲電影 日本的有聲電影始於1931年,而銀幕的全部有聲化則到1935年才完成,第一部真正的有聲片是五所平之助導演的《太太和妻子》(1931)。此後,被認為是有聲電影初期代表作的影片是田具隆的《春天和少女》、稻垣浩的《青空旅行》、島津保次郎的《暴風雨中的處女》和衣笠貞之助的《忠臣譜》。在《忠臣譜》中,衣笠貞之助具體運用了愛森斯坦,..的「視覺、聽覺對位」理論,成功地採用了畫面與聲音的蒙太奇手法。 由於有聲電影的出現,日本電影界出現了東寶、松竹和1942年根據「電影新體制」而創辦的大映公司之間的競爭,形成鼎立局面。 這一時期最初五六年間,是日本電影藝術收獲最多的「經典時代」。重要影片有內田吐夢的《人生劇場》(1936)、《無止境的前進》(1937)、《土》(1939),溝口健二的《浪華悲歌》(1936)、《青樓姊妹》,小津安二郎的《獨生子》(1936),田具隆的《追求真誠》(1937),島津保次郎的《阿琴與佐助》(1935)、《家族會議》(1936),熊谷久虎的《蒼生》(1937),伊丹萬作的《赤西蠣太》(1936),清水宏的《風中的孩子》(1937),山中貞雄的《街上的前科犯》(1935),衣笠貞之助的《大阪夏季之戰》(1937)等等。其中《浪華悲歌》、《青樓姊妹》屬「女性影片」,被視為這一時期現實主義作品的高峰。影片《土》,是第一部接觸到封建剝削制度的現實主義的農民電影。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統治者加緊對電影的控制,禁止拍攝具有批判社會傾向的影片,鼓勵攝制所謂「國策電影」。一些不願同流合污的藝術家便致力於將純文學作品搬上銀幕,以抒發自己的良心,並在名著的名義下逃避嚴格的審查。1938年達到鼎盛。 在此前後,被搬上銀幕的名著除了尾崎士郎的《人生劇場》和石川達三的《蒼生》外,還有山本有三的《生活和能夠生活的人們》(五所平之助導演,1934)和《路旁之石》(田具隆導演,1938),矢田津世子的《母與子》(澀谷實導演,1939),岸田國士的《暖流》(吉村公三郎導演,1939)等一系列影片,維系了日本電影的一線光明。 隨著1939年電影法的制定、1940年內閣情報局的設立、1941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所有影片幾乎都被限定配合戰爭的叫囂。至1944年,拍攝了諸如《五個偵察兵》(1938)、《土地和士兵》(1939)、《坦克隊長西住傳》(1940)、《夏威夷馬來亞近海海戰》(1942)、《加藤戰斗機大隊》(1944)等。 在陰雲密布的歲月里,能夠在創作上始終堅持自己意志和風格的藝術家寥寥無幾。小津安二郎和溝口健二被認為是其中的佼佼者。小津未按照軍部的意願行事,拍出了《戶田家兄妹》(1941)和《父親在世時》(1942)兩部體現他獨特的澹泊風格的影片,與鼓吹戰爭背道而馳。前者反映了家族制度行將崩潰,後者是小津作品的永恆主題,即父子問題。溝口健二則有意識地逃避到歌舞伎等古典藝術中去,從而避開現實的戰爭問題,拍攝了《殘菊物語》(1939)、《浪花女》(1940)、《藝道名人》(1941)「藝道」三部曲。此外,稻垣浩導演的《不守法的阿松的一生》(1943)以描繪社會底層的人生深受觀眾歡迎。這些作品給處於窒息狀態的日本電影帶來一股新鮮空氣。 為了推行侵略戰爭,日本政府加強了新聞、紀錄電影(當時稱為文化電影)的工作,於1941年成立了官辦的日本電影社(簡稱日映),拍攝了《空中神兵》等戰爭紀錄片。但是一批紀錄電影工作者卻始終堅持攝制科教片,特別是大村英之助領導的藝術電影社,如厚木高、水木庄也、上野耕三、石本統吉等人,選擇具有社會性的主題進行創作,拍攝了石本的《雪國》(1939)以及由厚木編寫劇本、水木導演的《一個保姆的紀錄》(1940)等影片,維護了由無產階級電影同盟創始的追求真理的創作原則。 在日本電影黑暗的40年代,青年導演黑澤明以處女作《姿三四郎》(1941),木下惠介以處女作《熱鬧的碼頭》(1943),沖破種種不利條件脫穎而出。 ~~期待滿意啊~~
㈥ 日本的電影業那麼發達,為什麼日本的國際巨星卻很少
人才發展的問題是日本影視人才在動畫方面相對較大,無論是編劇,配樂還是導演, 但是,來自日本的董事人數很少而且很好, 世界上最權威的電影得分是200,日本有十幾部電影和漫畫, 其中,黑澤明和宮崎駿占日本人名單的一半, 日本的電影業相當發達, 您提到的日本電影的地位並不是一個好主意。
您的電影巨星也很多,但是對於中國來說,觀看日本戲劇的人數顯然比日本電影多, 人們更願意學習偶像,而不是了解強大的偶像(例如成龍在中國之類的東西), 在一些青年電影中演戲,讓他被任命為電影巨星是很奇怪的,因此,他當然只能被稱為日本戲劇之王, 至於超級巨星,例如:以金城郎和其他人為例,網路會知道的。
㈦ 日本電影史的日本電影史-第四期(1945~1960):
戰後及走向國際
日本投降後,電影法雖已廢除,而嚴格的檢查制度依然存在,只不過是由美軍佔領當局取代了政府的檢查。受到戰爭和佔領狀態切身教育的日本有良心的電影藝術家,為了保衛民族民主權利,提出了電影民主化的要求,1946年,木下惠介和黑澤明首先分別拍出具有民主思想的影片《大曾根家的早晨》和《無愧於我們的青春》。這兩部影片的劇本都是出自在戰爭期間遭到迫害的久板榮二郎之手。與此同時,在法西斯黑暗時代積極從事學生運動的今井正,也根據山形雄策和八住利雄的劇本拍出了《民眾之敵》,在民主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另一方面,作為組織上的保證,各電影製片廠相繼成立了工會,不僅提出提高工資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求在經營管理和拍片方面的民主權利。然而,美國佔領者和電影壟斷資本是絕對不允許民主勢力有所發展的。1948年,東寶公司以整頓為名,准備解僱1200名職工,將企業中的共產黨員及傾向進步的人士清洗出去。這一企圖遭到東寶工會的反對,全體職工舉行大罷工,並得到進步文化團體的支持。罷工持續了195日,最後在美國佔領軍的指使下,出動大批裝備有飛機、坦克和機槍的軍隊,包圍了東寶工會作為斗爭據點的砧村製片廠,進行鎮壓。這次大罷工以20名工會幹部自動退出東寶公司而告結束,其中包括製片人伊藤武郎、導演山本薩夫、龜井文夫、楠田清、劇作家山形雄策等。工會方面終於爭取到使裁減人員止於最小限度。
戰後,日本獨立製片運動蓬勃興起,50年代中期為鼎盛時期。上述退出東寶的山本薩夫等一批藝術家,創辦了新星電影社;為了尋求創作自由而離開松竹公司的吉村公三郎和新藤兼人組織了近代電影協會。這兩個組織成為戰後獨立製片的先驅,拍攝了一系列被稱為社會派的現實主義電影。主要有:今井正的《不,我們要活下去》(1951)、《回聲學校》(1952)、《濁流》(1953)、《這里有泉水》(1955)、《暗無天日》(1956)、《阿菊與阿勇》(1959);山本薩夫的《真空地帶》(1952)、《沒有太陽的街》(1954)、《板車之歌》(1959);家城已代治的《雲飄天涯》(1953)、《姊妹》(1955)、《異母兄弟》(1959);關川秀雄的《聽,冤魂的呼聲》(1950)、《廣島》(1953);龜井文夫的《活下去總是好的》(1956);吉村公三郎的《黎明前》(1953);新藤兼人的《原子彈下的孤兒》(1952)、《縮影》(1953);山村聰的《蟹工船》(1953)。及至50年代末期,日本的電影市場完全由東寶、松竹、大映、東映、日活、新東寶六大公司所壟斷,獨立製片拍出的影片面臨無法與觀眾見面的困境,經濟上損失嚴重,整個獨立製片運動瀕於絕境。一些具有才華的藝術家重新被大公司所吸收。
羅生門
日本投降之後,由於社會動盪和物資匱乏,電影的質量提高緩慢,直至1949年才逐漸走上復興的道路。盡管大公司對於攝制具有進步意義的作品採取排斥態度、熱衷於大量拍制純娛樂影片,但也不能完全置作品的藝術性於不顧。小津安二郎的《晚春》、吉村公三郎的《正午的圓舞曲》、木下惠介的《破鼓》、今井正的《綠色的山脈》,均攝於1949年。尤其是《破鼓》一片以諷刺喜劇的樣式,為日本電影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此外,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1950)在1951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從此,日本電影開始在國際上受到重視。繼《羅生門》之後,衣笠貞之助的《地獄門》(1953)、溝口健二的《西鶴一代女》(1952)和《雨月物語》(1953),也分別在戛納或威尼斯電影節上得獎,為日本電影進入國際市場創造了條件。1951年,木下惠介導演的《卡門歸鄉》是日本第一部彩色電影。
1949年以後約10年間,日本電影最明顯的傾向是文藝片的復興和描寫社會問題的作品增多。成瀨巳喜男的《閃電》(1952)、《兄妹》(1953)、《浮雲》(1955)、《粗暴》(1957)被譽為文藝片的佳作。同時,六大公司也迫於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不得不約請一批有成就的編導人員拍攝一些有意義的藝術作品。如小津安二郎的《麥秋》(1951)、《東京物語》(1953)、《彼岸花》(1958);溝口健二的《近松物語》(1954);黑澤明的《活下去》(1952)、《七個武士》(1954)、《蛛網宮堡》(1957);木下惠介的《日本的悲劇》(1953)、《二十四隻眼睛》(1954)、《山節考》(1958);吉村公三郎的《夜之河》(1956);今井正的《重逢以前》(1950);市川昆的《胡塗先生》(又譯《阿普》,1953)、《燒毀》(1958);五所平之助的《煙囪林立的地方》(1953);豐田四郎的《夫妻善哉》(1955)等等,均獲得很高的評價。因此,電影評論家們認為,這些影片加上獨立製片的一系列具有進步意義的影片,形成了日本戰後10年電影的黃金時代。
這一時期(1956)還出現了太陽族電影,主要作品有:《太陽的季節》、《處刑的房間》、《瘋狂的果實》等。此類作品都是根據青年作家石原慎太郎的小說改編,描寫一批「太陽族」(戰後中產階級家庭出生的青年)的流氓生活,他們既沒有明確的理想,也沒有起碼的道德觀念,只有無目的的反抗和對一切都表示不滿的無政府主義的行動。影片的中心內容不外乎是表現「性和暴力」。這些影片對青年一代產生的不好影響受到了嚴厲的輿論譴責。因此,風行一時的「太陽族電影」很快便衰敗下去。當然,它的暴露社會問題的影響在以後的某些作品中仍被保留下來。
㈧ 日本電影的特點有哪些
日本這些作品體現了日本電影題材的多樣化,保持了導演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和現實主義的文學傳統與民族傳統,均被列為日本電影史上的佳作。黑澤明的《影子武士》還在第3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
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與外國合拍影片之風盛行,黑澤明和市川昆均分別與美國合拍過影片,其它藝術家也與歐洲及澳洲等國家合作拍片,這與日本電影事業不景氣不無關系。
日本電影發展:
日本評論界認為,二十世紀80年代以後,日本電影在題材的選擇及表現手法方面,均有較顯著的變化,從而帶來電影事業復興的徵兆。
1985年,日本首次舉辦第一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有來自世界42個國家的137部影片參加展映,觀眾達10餘萬人次。這一年電影界涌現出不少初露鋒芒的年輕導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為相米慎二,他導演的《台風俱樂部》(1985年)及《雪的斷章──熱情》,均系採用長鏡頭搖拍的獨特手法,技巧難度較大。
㈨ 日本恐怖電影的發展歷史
日本恐怖片的另類風格和東方色彩,以及依賴故事和角色來製造心理恐怖的方式,大大有別於好萊塢依靠特效和血腥的手法。
日本恐怖片都是利用了人的心理才獲得成功。每個人在心裡總是有害怕的東西,有些東西就算原來不怕,聽過看過之後,會在腦海里留下一些印象,就是潛意識。再加上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畫面和音效,就讓人的沉浸在一種恐懼的心理中。也許就是對死亡的恐懼,那是最本能的心理。這個通常是驚悚片里用來折磨人精神承受力方法。
簡略闡述日本恐怖片的歷史發展與美學特色,並據此將日本恐怖片粗分為三類:
怪談片
形成於戰前並於五十年代後期至六十年代臻於全盛,至七十年代趨於消亡。此類影片以日本傳統的怪談(故事)為劇情藍本,將歌舞伎能劇美學融入電影。其情節模式或較為單一,這恰使其擺脫了敘事鋪陳的束縛,而致力於古典美感的場面調度與視覺營造,甚而追求那種幽玄的意境。
過渡時期的諸種日本恐怖類型
成於五十年代,並往往以英美恐怖片為原型或從中汲取靈感。(二戰時期歐美多數國家的電影在日本被禁) 怪獸片(無疑可以看到King Kong的影響,但將其置於核戰陰影下的日本,並從50年代盛行於美國的scifi horror中汲取了不少類型元素) vampire film(以Universal Horror與Hammer Horror為原型) torture film(以江戶時期德川幕府的刑罰為原型。) 怪奇映畫(改編自日本怪奇小說或推理小說,或以日本歷史上的帶傳說色彩的真實事件為藍本) 這一時期的日本恐怖片也逐漸變得erotic(怪談片同樣如此甚至更甚),一如當時的European horror。 七十年代片場制式微後對於恐怖片的面貌有很大影響。體現在地下電影開始冒頭,最著者如冢本晉也的《鐵男》.原有的torture film也變得更陰暗,並逐漸與splatter film合流(形成我所謂的torture-splatter film),後者受70年代美國的splatter,proto-slasher film的影響。這些似乎有些龐雜凌亂的發展趨勢最終在90年代初催生出所謂的
J-Horror
這一時期的日本恐怖片不再簡單模仿西方,且表現出較高的同質性(相對2而言) 表現在製作層面,片場制的式微使得絕大多數作品難以獲得高昂的預算,因而多為低成本電影或為電視,錄像製作的類電影產品。這對於其美學風格有很大影響,表現在手提,實景的運用(這兩方面都非常重要),不少影片也表現出偽紀錄片傾向(這種趨勢在歐美恐怖片中也有,不過日本似乎更突出些)。最重要的,此類影片在國內被冠名為心理恐怖--這其實不太准確,也未能與歐美早已有之的psychological horror區分開來,但不管怎樣,J-Horror確實表現出一種區別於歐美乃至日本傳統恐怖片的特色,這正是我試圖在文中所詳細分析的。 日本恐怖片不僅在商業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以<;午夜凶鈴>;、<;咒怨>;等為代表作的恐怖片無論從內容上、或是風格上、還有內在意識上都和世界恐怖片的總體氛圍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這一批影片中,"御靈"這一題材頻繁出現,具有母題的意義,與西方同類的復仇題材的恐怖片相比,御靈復仇反映出了深刻的審美和文化差異,因此,御靈成為日本恐怖片與西方恐怖片相比最為特殊的題材.
吸引人的五大要素
具有雙重性的女性主角
日本恐怖片中的主角多為女孩,她們既美麗又恐怖。在表現出駭人的殘忍和邪惡的同時,也有令人同情和惋惜的一面。無論是貞子、花子或是惡靈,她們身上邪惡而恐怖的力量都源自人性深處的黑暗,源自心靈的不安寧與強烈的孤獨感。影片在恐怖的外表下呈現的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這種雙重性因素正是日本恐怖片的關鍵元素之一。《午夜凶鈴2》中的莎瑪拉就秉承了貞子的特質。
虛無縹緲的恐怖意象
日本恐怖片深得東方神秘主義的傳統,恐怖不是來源於視覺刺激,而是來源於想像。《午夜凶鈴》系列、《鬼娃娃花子》等日本恐怖片中鬼怪的形象都是不確定的縹緲幻影,這種若即若離、若有若無的處理手法讓觀眾的期待心理愈加濃厚,恐怖感水漲船高。這體現了東方文化長於寫意的一面,有濃郁的東方玄學色彩。
寓動於靜的內斂氣質
日本文化有內斂氣質,寓動於靜是日本恐怖片的一大特性。日本版的《午夜凶鈴》中沒有好萊塢恐怖片中常見的血腥和暴力,黑白灰的基本色調、緩慢的節奏、平淡的對白,用日本文化中獨有的沉穩與冷靜來敘事,卻步步為營地迎來讓人屏住呼吸的至驚至恐。它用一種相對原始的電影語言,突出表現了對意境的營造、懸念的鋪墊,用影片節奏、光線、化妝和配樂來給觀眾營造一種從內至外的恐怖。
源於日常生活的恐怖元素
日本恐怖片的道具都是日常用品,常常出現錄像帶、電話、頭發、鏡子、影子、水、廢棄的建築以及莫名其妙現身的東西。真正的恐怖不是惡形惡狀的鬼,而是一束冰冷的目光、一絲邪惡的微笑和某些你欲知未知的、帶禁忌性質的隱秘。中田秀夫此次在《午夜凶鈴2》中,仍舊反復運用日常生活中的情景--突發的電話聲和沒關的水龍頭。
末日意識的時空觀
日本恐怖片中常有的主題是人類如何在封閉的空間中招惹鬼靈。撞鬼的空間往往幽閉如同荒島,這種空間的處理方式明顯是對島國的暗喻。由於日本時常受水害的侵擾,因此水被看作死亡的象徵,「水」的意象也成為日本恐怖片中標志性的元素。另外,時間也一直給日本人帶來恐懼,尤其是當時間被注入訊息,變成歷史之後。這可以追溯至如櫻花般短命的大正時期,大正天皇在位期間發生的關東大地震造成死傷無數,成為日本歷史上的醒目坐標,由此產生的末日意識成了近代日本的恐怖源頭。此次《午夜凶鈴2》為了拍出水的恐怖和末日感,就專門到一個荒島取景。
比較著名的日本恐怖片
午夜凶鈴系列
咒怨系列(清水崇的,東方恐怖,極其邪惡!)
鬼娃娃花子(跟貞子一樣出名)
美發屍(又名《恐怖爆發》)
鬼水凶靈(原著鈴木光司,《午夜凶鈴》作者)
預言(鶴田法男導演)
富江系列(伊藤潤二原著,清水崇導演)
鬼來電系列
東瀛鬼咒(分五個故事,有大導演)
稀人(冢本晉也+清水崇)
壁男(風格很特別)
鐵男系列(很cult,冢本晉也作品,特技不錯,不太恐怖)
感染(清水崇導演)
惡夢偵探系列(冢本晉也作品,特技沒的說)
出航噩夢(鈴木光司原著,鶴田法男導演,被收在美劇《恐怖大師》里了)
輪回(清水崇導演)
瀕死之綠(乙一原著)
催眠
匹諾曹946號
漩渦(伊藤潤二原著)
陰陽師系列(絕對經典)
怪談比留子(冢本晉也編導)
裂口女(感覺很像《咒怨》)
涉谷怪談系列
半身死靈
美味地下鋪
日韓恐怖片(非排行榜)
1303大廈
死魂曲
怪談新耳袋
裂口女
恐怖童話
下水道的人魚(禁片,非常惡心,不建議觀看)
傳染歌
鬼卜怪談
靈縛
怪談鬼人偶
屍怨
鬼家怪談
大逃殺
真奈的詛咒
鬼樣少年少女
最後的晚餐
鬼井
望給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