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美國電影頓克爾克

美國電影頓克爾克

發布時間: 2022-11-02 12:27:42

Ⅰ 敦刻爾克講的什麼故事 敦刻爾克歷史背景

英法盟軍在反擊失敗後,強化了敦刻爾克,從而足以延緩德軍包圍做出撤離。此外,德國最高統帥部在空軍總司令影響下,決定推遲進攻英法盟軍:因為空軍總司令認為,他們可以通過飛機投擲炸彈來阻止撤退和消滅英法盟軍。

在電影中,Tommy被德國軍隊趕到了海灘上,看到成千上位戰友站在海岸線旁邊。此時英國撤退面臨的問題就是,缺少運走士兵所需的可用船隻。

第二段敘事是三名RAF飛行員,他們負責護航敦刻爾克撤退任務。在電影中,地面上的人經常提到英國海軍和空軍沒有援助的情況,但英國首相更關心保留剩餘資源,從而能抵禦未來可能發生的德國軍隊入侵,不願意為成功撤退提供必要資源。初步撤退預計僅能救援3萬人。

第三段敘事是三名英國平民乘坐的小型私人遊艇,這是成千上萬駛往敦刻爾克,為撤退行動服務船中的一隻。無論是電影還是現實,這些船大多用於把人從海岸線運輸到停泊在英吉利海峽的大船上去,這是因為海岸線遭遇空襲破壞,大船無法安全入港停泊。

這些小船依然會面臨德國轟炸和海軍打擊的威脅,但它們毫無疑問是敦刻爾克撤退計劃的轉折點,使得30萬人(原計劃人數的十倍)撤退成功。電影《敦刻爾克》的三段敘事都是以歷史為基礎,並帶來了一些小的創新,但對普通觀眾來講,這並不應該是一種消遣。

《敦刻爾克》將撤退行動縮小到了三段敘事,但「敦刻爾克大撤退」是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和失誤,讓盟軍在戰爭中早早陷入災難性失敗,導致歐洲西部因德國閃電戰的壓倒性力量,不可避免的走入衰落。

盡管有上千士兵在敦刻爾克地區周圍不斷的戰斗,但電影卻並未走出沙灘。在臭名昭著的帕拉迪絲大屠殺(Paradis Massacre)中,涉及到97名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被德國軍隊包圍,僅有2人最終倖存了下來。戰後,下達該命令的德國指揮官Fritz Knochlein被絞死。

另一個疏忽是對敦刻爾克平民的影響(雖然電影開始已處於戰爭時刻),由於害怕德國的轟炸和迫近的包圍,數以百萬計平民已經逃亡了。當敦刻爾克戰役於1940年6月4日結束時,大量英國供給品被留給了德國軍隊,數千名英國人的法國和比利時盟軍成為了囚徒。

英國軍隊的撤退,帶走了相當多英國對法國防線的支持。6月14日,巴黎被德國佔領,隨後法國和德國簽署了停戰協議。在政府遷往法國西南部後,總理保羅·雷諾提出了類似「敦刻爾克」的撤退行動,法國軍隊可遷都北非殖民地繼續與英國聯盟堅持抗德。但由於法國和德國簽署停戰協議,這一想法被法國政府放棄了。

對英國而言,「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一次奇跡般地突破,一個鼓舞全國人民團結到一起的小小勝利。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其著名演講《我們要戰斗(We Shall Fight)》中稱其為「敦刻爾克精神」,該演講也堪稱二戰中最鼓舞人心的一段講話。而直到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敦刻爾克大撤退四年之後,數百萬盟軍才通過諾曼底登陸,與德國一決雌雄。

《敦刻爾克》完全忽略了比利時、法國和德國的視角,只關注了英國撤離時的絕望。在《敦刻爾克》電影中,一個最令人困惑和不安的時刻包括了一名法國士兵,他似乎隱喻了英國腐敗的態度,以及敦刻爾克對整個法國的影響。

電影《敦刻爾克》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意在描述非常私人的,英國人在撤退高潮時的動機、經驗、態度和犧牲。電影做了一些小創新,主要是形勢范圍和英國皇家空軍的場景,其中包含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的一個特殊時刻看起來有點牽強。

不過電影《敦刻爾克》非常好的將觀眾籠罩到混亂、絕望和隔離氣氛中;展示了缺乏希望情況下人類精神令人震驚的靈活性。「敦刻爾克大撤退」是現代史最重要的生存故事之一,電影展示出的感情,和悲劇真相一樣值得尊敬:至少在規模縮小的范圍內,它為自己勾畫了輪廓。

在此前出爐的影評中,《敦刻爾克》爛番茄新鮮度為97%,Metacritic均分高達96分,IGN更是給予了9.5分的高分好評。IGN評價稱,《敦刻爾克》沒有刻意渲染戰爭的恐怖,而是通過較小規模的人員行動、震耳欲聾的沖突場景成功地向觀眾們全面展示了世界大戰的可怖。

Ⅱ 《敦刻爾克》:這不是失敗,是一場大撤退。

文/清安依舊

19世紀中期的歐洲海域,海風呼嘯,大霧彌漫,洶涌的海浪拍打著礁石,有如猛獸般,似乎下一秒就要將灘岸吞沒。這段昏暗陰沉的時期里,近40萬英法遠征聯盟軍被德國軍隊困在法國東北部邊境的一個名叫Dunkirk的港口城市。

陰沉的天空下,即將進行二戰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場「失敗」——敦刻爾克大撤退。

影片以「空、海、陸」三個視角為主線,分別從「1 hour、1 day、1 weekdays」三條時間線上展開。短短107分鍾,卻讓我看清這段震撼十足的真實歷史。不知多少個時刻,我彷彿置身於那片充滿絕望與死亡的城市中,靜默地望著灰白色的泡沫沖刷著海灘,四周站立著上萬名身著深色軍裝的英法士兵,這庄嚴、肅靜的空氣里,到處彌漫著一股冰冷的死寂。

這場史上著名的大撤退,從陸地上開始……

電影開頭,從天空中漫地飄落的德軍勸降單中開始,數名英國士兵在敵軍的轟炸中紛紛走散,漫無目的地遊走在幾乎空無一人的大街。其中陸地上,一名英軍士兵湯米在敵軍的轟炸中倖存,逃離到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而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正開著遊艇離開自己的祖國,打算盡自己之力拯救被困在敦刻爾克上的士兵;轉天空上,戰斗機飛行員法瑞爾和柯林斯駕駛著噴火戰機努力擊落正轟炸著敦刻爾克的德軍戰機,為大撤退爭取著時間。

地點:陸地 時間:一周

陸地上一周的時間都是緊迫的,它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陰冷、沉重的壓抑感,更多感受到的是人性的暴露,自私,冷漠,虛偽,卻都只是為了活下來。

在德軍的轟炸下,湯米有幸逃過一劫,躲到了敦刻爾克的沙灘。但敦刻爾克三面全部暴露在敵軍的火力下,在幾近絕望的境地下,當時的英國總統丘吉爾下令:從敦刻爾克海灘上近40萬士兵中撤離3萬英軍士兵。然而,許多船港及避難地均被淪為了平地,為了使即將前來營救的搜救船上岸,數萬士兵們一起建起了小型碼頭,在僅僅數千米的橋上,數萬人頭攢動,場面十分震撼人心。當英軍的一艘救援船抵達敦刻爾克後,所有人都想盡辦法蹭上救援船,法國人是,湯米也是,一切只是為了能夠活著回家。

一周的時間,不知道換過多少艘船隻;不知道多少次跳海;不知道多少次被敵軍轟炸;不知道多少次為了活下來,只能夠選擇犧牲戰友的生命力;不知道多少次畏懼死亡,在冰冷的海底看不到生存的希望;不知道救援的船隻何時到來,卻無時不刻面臨著生命的威脅……

最終,他們從甲板下走了出來,看到了海的前方數只飄著英國國旗的船艦。這一刻,如釋重負,心裡所有的壓力全部如海水般傾瀉而出——他們得救了!

在絕境之下看到了希望,就彷彿在無盡的深淵中抓住一絲微弱的光線。

地點:海上 時間:一天

海上一天的事情似乎都十分平淡,但正是因為平淡,才更顯示出了營救時,老船長、他的兒子和他助手的偉大。

民用船主——道森先生,他是整部影片中我最敬佩的一個角色。因為盡管他已經步入中年,已經不再是能夠戰斗的主力,但他依舊毅然決然地選擇去敦刻爾克營救英軍士兵,因為他想把他們帶回祖國。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道森先生堅持去敦刻爾克的信念不動搖,是因為他的大兒子就是一名英國空軍,可是他在戰爭中犧牲了。為了完成他兒子未完成的使命,他,替他繼續前行。

期間,他救起了一名叫英軍士兵,然而得救後的那名英軍士兵並不讓任何人靠近,只是顫抖著鎖在甲板的一個小角落。當他知道道森先生是要開往敦刻爾克後,暴怒般發起狂來,要道森掉頭,說現在去敦刻爾克是去送死,他已經再也不想回去了。然而道森卻分外冷靜地對他說,他必須要去敦刻爾克。於是士兵憤怒了,與前來勸架的喬治產生肢體沖突,不慎把他推倒在了船艙,此時士兵才鎮定下來,但不幸地,小幫工喬治腦袋嚴重受傷,他失明了,他無法堅持很久了。他原本不需要上船的,但他總想幫上一些忙,想著能為那些被困在敦刻爾克的士兵們做些什麼。

最終道森和他的兒子彼得,救下了在空中造擊落的飛行員,以及許多落難的英軍士兵。道森實現了他的願望,他把他們帶回了他們一直心心念念的祖國。撤退過後,彼得為了完成喬治生前的夙願,找到報社,將他的照片登上了報紙,讓他的老師看到——他,喬治,是個英雄。

這艘普通民船上發生的故事,凸顯出了這場大撤退的奇跡背後,每一個平凡人作出的努力,甚至是犧牲。

地點:空中 時間:一小時

空中的一小時無疑是影片當中最為緊張刺激的一個部分,整個過程當中人物對白少之又少,我們只能從飛行員的眼神中,從背景音樂的緊促聲中去感受故事的發展。

這次戰爭中,德軍的目標是十分明確的,就是炸毀敦刻爾克的每一個海港和碼頭,最後摧毀所有被困在沙灘上的英法聯軍士兵。而僅有的三架英國空軍,所能做的就只有盡量擊落敵軍戰機,保護海灘上等待救援的40萬士兵。

整部影片里,空軍飛行員的任務是最艱難而殘忍的,因為他們要為整個「大撤退」爭取時間,為了讓更多的英軍士兵活下來,他們一次次加速追擊德軍戰機,一次次朝敵方發射導彈,卻最終燃油耗盡,不得不迫降在已被德軍佔領的區域。偉大的皇家空軍飛行員——法瑞爾,被俘。他拯救了世界,卻拯救不了自己。

一切都在最後一架德軍戰機被擊落時戛然而止,海灘上倖存的士兵們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勝利歡呼聲,他們終於都能夠回到祖國了。但對於飛行員來說,拯救世界還是拯救自己,他們果斷地選擇了前者。

影片末尾,在敦刻爾克最後一批英軍士兵撤離海灘時,溫納德上校與波頓指揮官朝他們說:「這個時候就不要在意上下級了!」意思是叫他們趕緊上船。緊接著溫納德上校也走上了船,他若有所思地看著波頓指揮官,波頓卻說:「我要留下來拯救更多的法國人。」在戰爭的殘酷面前,生命不分國籍,這正讓我看出了他的偉大。

終於,1940年5月31日,眾艘英軍戰艦、民用船艇,均載滿了從敦刻爾克撤退的英國士兵抵達英國港。這歷時九天九夜的一場「逃離」,最終成功撤出了三十三萬五千人!

後來,敦刻爾克的海灘上建起了一座紀念碑,紀念了在這場史詩般的大撤退中英勇獻身的英法聯軍陣亡士兵。我想,這是後人們對於那些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將士最崇高的敬意!

其實這部片子是具有十分大的爭議性的,最主要的一點就在於這是一場「戰爭的失敗」,還是一場「勝利的撤退」。很多人說,「敦刻爾克」這一次戰爭的大潰敗被生生美化成了勝利的撤退,實數荒謬,但在我看來不是的。

所以無論是歷史還是影片,都沒有把撤退美化成愛的史詩,而是構建起了每一個士兵、營救者內心的恐懼和對生存的渴求。因為你不會知道下一秒將要發生什麼,你所想的,僅僅只有活下來而已。也許對每一個士兵來說,想盡辦法活下來,才是最終的勝利。

在那個充滿戰爭的年代,你永遠都無法預測死亡何時到來,正如在原以為已經安全的甲板下,突然從海底潛伏來一顆魚雷,將船隻炸毀,從而不得不跳海求生。該有多少個充滿青春力的生命,要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漸漸枯萎,我們如今生活的土地上,又掩蓋著多少已經乾涸的鮮血。

但敦刻爾克,這不是失敗,是一場大撤退。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侵刪)

Ⅲ 電影《敦刻爾克》是講的什麼

敦刻爾克》是由辛克匹影業出品,美國華納兄弟影業發行的戰爭懸疑片,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湯姆·哈迪、肯尼思·布拉納、馬克·里朗斯、哈里·斯泰爾斯、希里安·墨菲、芬恩·懷特海德等領銜主演。

Ⅳ 電影《敦刻爾克》主要講了什麼,海陸空戰爭有什麼歷史背景

作為反響一直很不錯的戰爭題材影片,《敦刻爾克》一經播出,就以高賣座率和高口碑呈現了雙贏之勢。其實,這部電影比較特別,影片里並沒有常規戰就爭片中的特定情節,它將重點放在戰爭所帶來的感覺,以及處於戰爭中人的感受。整體來看,《敦刻爾克》設置懸念很足,值得觀眾賞析!

在影片中,每一個人的感受都會被放大化,在鏡頭下被注視,反復放大。

其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兩個士兵抬頭傷兵走過了長長的海灘,在開船之前,通過一條木板擠上了船。這個過程是緩慢的,讓觀眾都會有一種凝滯感。而這恰恰就是這部影片所刻畫的節奏與旋律,通過畫面和音效製造深入觀眾內心的視聽感受。

Ⅳ 電影敦刻爾克主要講了什麼

《敦刻爾克》是由辛克匹影業出品,美國華納兄弟影業發行的戰爭懸疑片,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芬恩·懷特海德、湯姆·格林-卡尼、傑克·勞登、哈里·斯泰爾斯、阿紐林·巴納德、詹姆斯·達西等領銜主演。

來自英國、比利時、加拿大和法國的盟軍士兵被困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他們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在陸地上,英國士兵湯米(芬恩·懷特海德飾)和亞歷克斯(哈里·斯泰爾斯飾)試圖逃離海灘,在轟炸中倖存;在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馬克·里朗斯飾)和他兒子及兒子朋友喬治(巴里·基奧漢飾)離開英國,想盡自己的力量在敦刻爾克拯救一些士兵,途中搭救了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希里安·墨菲飾);在天空上,皇家空軍戰斗機飛行員法瑞爾(湯姆·哈迪飾)和柯林斯(傑克·勞登飾)駕駛噴火戰機試圖擊落正在轟炸敦刻爾克海灘的德國戰機[1]。

Ⅵ 《敦刻爾克》:一部戰爭片還是名垂影史的懸疑驚悚片

克里斯托弗·諾蘭曾談到自己和「御用」配樂師漢斯·季默的關系——


我們非常相愛,雖然經常跟貓狗打架一樣不可開交,但好在結果又非常富有創造性。我們就像是兄弟一樣相愛相殺。



在《敦刻爾克》里,這對「兄弟」又一次實現了影史上最為精彩的合作。



在第一次刷《敦刻爾克》時,我有這樣一種感受:


自己像是身不由自地被推進了一個強勁的漩渦,一方面被折磨得坐立不安,想要逃離座位,


另一方面又被牢牢地按在座位上,情緒越來越緊張而高漲,欲罷不能。



在真實、陰沉、冷漠、恐怖、機械的戰爭圖景中, 不斷反復增強的視聽壓迫中,我隨著片中的角色一起體驗瀕死之感。



那麼,為什麼我會說《敦刻爾克》註定是一部名垂影史的懸念驚悚電影?


今天就從影片的 視覺原理和聽覺效應 兩個方面與大夥兒細細道來! 文章內容較長,希望大家多多轉發、收藏,細細品讀。


先從 視覺 說起。


色調陰暗冷峻,構圖上充斥這各種傾斜與銳角,傳達著危險的意味。



敦刻爾克海灘上的士兵們很少說話,他們在沉默中等待著可能被屠殺的命運。



海上的救援力量和空中的飛行員,在各自狹窄的小小方圓內迎擊著死亡。



諾蘭的目標很明確——


把觀眾放到主觀位置, 讓他們感覺自己正沿著敦刻爾克的海灘逃命,正窩在『噴火』戰斗機里跟敵機纏斗,或者是在英吉利海峽上的一艘小艇里。



確切地說,我們不是被諾蘭「放」到戰場上,而是「按」進去的。


《敦刻爾克》的每一秒鍾都充滿了未知和危險,異常煎熬,也十足欣快。


壓力、壓迫、壓倒 ,這就是《敦刻爾克》給我們帶來的觀影體驗。



那麼這里就有一個問題:


該如何營造真實?


《敦刻爾克》的觀影體驗,建立在一種 「化繁為簡、去偽存真」 的樸素哲學上。



首先,諾蘭盡可能地摒 棄掉那些「戰爭 常見要素」——


沒有作戰會議,沒有動員演說,沒有希特勒和丘吉爾,沒有臨戰前的閑話,沒有秀照片的炮灰,沒有英雄,沒有敵軍,甚至沒有血。



所有戲劇性的矯飾都被篩除,只留下戰爭本身,讓畫面自己來講話。


接著,在IMAX鏡頭和堅持不用CG的原則下,即使沒有諾蘭所排斥的3D效果,一切仍然伸手可及。


沒有CG特效,那麼就意味著,海灘必須是真的,棧橋必須是真的,船必須是真的,飛機必須是真的,爆炸也必須是真的。



諾蘭說——


我不想讓任何純CG的東西出現。我可以很自豪地說,這是我頭一次拍完一部電影,卻記不清什麼地方使用了特效。


諾蘭此前就曾多次混合使用IMAX膠片和35毫米膠片,而對於《敦刻爾克》,他更進一步——


全部使用大尺寸的65毫米膠片來拍攝!


其中70%是IMAX膠片——從來沒人這么干過!



「我們拍出了有史以來最高解析度的電影。」諾蘭再一次自豪地宣稱。


65毫米膠片,究竟是什麼?這里必須要給大夥兒解釋下,


每格65毫米IMAX膠片的感光面積是普通65毫米膠片的3倍、35毫米膠片的10倍,


這意味著倍增的畫面清晰度。



諾蘭曾在接受采訪時說——


我愛IMAX,因為它有著極致的解析度和色彩還原度,以及豐沛到難以置信的細節。 它的大畫幅天生適合拍那種成千上萬人的大場面,但它在呈現些微細節時也同樣出色。



有了更大更清晰之外,接下來第三步!——


必須看得更近!




攝影機離拍攝對象越近越好 ,這一點非常重要。這就像通過一扇未經任何過濾的窗子看世界,我們必須最大限度地利用膠片的清晰度。



所以,他與諾蘭總是渴望 「把攝影機放到最難放的位置」 ,這樣得到的畫面是「第一手的,是發自肺腑的,是原原本本的現實」。


這些事或許說來容易,但做來太難,況且 IMAX攝影機比普通攝影機笨重許多。


范·霍伊特瑪在采訪中還說到——


從很多方面來說,這都是我拍過的最有挑戰性的電影。恐怕也只有諾蘭這樣的偏執狂才願意為此大費周折!


當然,不偏執,他就不是諾蘭了……


於是乎,他們把攝影機搬上小艇、泡進海水、塞入飛機,甚至架到機翼上……



下面我將按照電影中陸上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時的三條故事線為大夥兒解析那些逼真的鏡頭是如何拍出來的。


陸上一周



《敦刻爾克》不乏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近景和特寫,近到彷彿能聽見士兵們的呼吸聲。



通常IMAX攝影機主要用於拍攝震撼的大場面,很少有人拿來拍特寫,


但范·霍伊特瑪認為 特寫鏡頭的沖擊力並不遜於大全景,用IMAX可以展現更多細節 ,在觀眾與角色間營造出私密聯系——


我們希望製造一種臨場感,就像GoPro頭戴鏡頭一樣。





連「撒傳單」這種事諾蘭必須要親力親為。



幾場重頭戲就在敦刻爾克實地拍攝。范·霍伊特瑪認為,這里綿延不絕的海灘本身就已經足夠宏大,他無意去破壞其獨特氛圍。


所以攝影機的存在感要盡量弱,避免使用大型的吊臂設備,只用軌道車來推拉鏡頭。



敦刻爾克的天氣變化無常,范·霍伊特瑪從一開始就決定盡量不去「干擾」這種自然光,以捕捉到「每個瞬間的真實質感」。



海上一天



雖然《敦刻爾克》並沒有真正意義的「海戰」,但其海戰戲的拍攝規模卻很可能是影史最大的一次,動用了數十艘來自二戰時期的老船,包括一艘從博物館拉來的法國驅逐艦。



影片中的「月光石號」,就是由劇組買下的一條1939年的古董小遊艇改造而成。



在水面拍攝,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保持攝影機平穩,


為此,他們准備了一艘大型雙體船,並把諾蘭多年來的獨門法寶——特製吊臂「Edge」搬到了船上。


這套設備裝有陀螺穩定系統,可遙控,水面和水下的拍攝都能勝任。


為了在水中拍攝,IMAX攝影機被裝進防水罩中。不過百密一疏,某次攝影機跟模型飛機一起沉入海底,偏偏罩子上還有個洞。



諾蘭想了個辦法——在暗室里用水把膠片洗干凈,並保持濕潤,然後直接送往洛杉磯一家實驗室。


最後雖然價值一百萬美元的IMAX攝影機報廢,但膠片完好無損,並用在了電影里。諾蘭就此打趣:「這要是換成數字攝影機,你試試看?」


片中的爆炸和沉船場面也是在巨型水箱中完成。



一艘退伍的荷蘭海岸護衛艦被改造成片中的掃雷艇,並被運到華納公司的巨型水箱中拍攝沉船戲。



空中一小時



拍攝真實空戰的原則——


必須杜絕任何違背物理法則的戲劇化成分。


《敦刻爾克》里出現的二戰飛機全部是貨真價實的老古董,


在天空中的纏斗也是由真正的飛行員駕駛飛機來完成,大部分鏡頭都在空中同步拍攝。



由於每卷IMAX膠片只夠拍三分半中,飛機只能頻繁地起飛降落。



范·霍伊特瑪也真的和導演一起登上飛機,在至近距離拍攝精彩的空戰——「兒時夢想成真了。」



片中大部分飛行員在駕駛艙里的鏡頭,都是藉助這套可以旋轉的裝置來拍攝的。



「機艙」被架設在臨海的懸崖上,這樣背景便是純粹的海面與天空。當「機艙」旋轉,就能模擬出飛機盤旋的效果來。





說完了視覺,接下來說說 聽覺


「謝帕德音調」就是《敦刻爾克》的聽覺基本原理。


什麼是謝帕德音調?


謝帕德音調是當數個八度音一個接一個順序播放時,如果低音部分漸漸增強,高音慢慢消失的話,由於是高低音交叉疊放,


人類大腦一般感覺不到這種降調,就會產生音調在持續升高的錯覺。



這種音調以美國認知科學家羅傑·紐蘭德·謝帕德命名,他被認為是空間關系研究之父,「謝帕德音調」正是他的研究成果之一。



諾蘭在與漢斯·季默探討《敦刻爾克》的配樂時,解釋了自己如何以「謝帕德音調」為理念創作,


希望能夠找到類似的配樂基調,來配合故事中不斷增強的懸念緊張感。



諾蘭在自己的一塊懷表裡,找到了靈感。


諾蘭說——


它的走針,有一種特殊的持續不斷的滴答聲,於是我把走針聲音錄了下來發給了漢斯,要求他以此為模板開始工作。



圍繞著懷表走針聲,諾蘭和漢斯慢慢發展出全片的音樂和音效風格,包括影片最後的剪輯成型。


但由於過程復雜,諾蘭笑稱「漢斯和他的人沒少在錄音室里詛咒我」。


漢斯·季默也曾「抱怨」說——


《敦刻爾克》完全是屬於諾蘭的,這部電影就是他一個人的。他沒有演奏過一個音符,但幾乎每一個音符,我都感覺是他在按著我的手完成的。



「純粹」,是諾蘭最早便向季默提出的配樂要求。


要做到這個要求,配樂中就不能帶任何 情感 。


《敦刻爾克》中曲目風格基本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 驚悚片式的壓抑陰沉,動作片式的壓迫緊張,這兩種旋律簡單重復的風格基本「霸佔」了全片,


從開場的The Mole起,大部分都基本屬於這一類。



帶有戰斗機螺旋槳音效的Suparmarine、Home的前半部分屬於 第二類,


為了達到諾蘭的要求,季默甚至把「月亮石」的引擎聲加入了配樂里。


季默說作曲時,盡量讓自己忘記看過的所有戰爭片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敦刻爾克》更多的是在講時間,時間如何不等人。而我呢,則盡量讓自己感覺那些士兵永遠都離不開那片死亡海灘。



在配樂中,季默大量使用了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他要求演奏者安靜平穩地演奏,但要保持極大的演奏強度。



第三類, 則是只出現在影片中間極短的時刻(英國民眾駕駛救援船隻紛紛抵達敦刻爾克)以及片尾。


其中一曲便是在這種難得的舒緩之中,帶出影片最優美甚至是最神聖的段落。


它改編自著名英國作曲家愛德華·埃爾加的經典管弦樂變奏曲《謎語》的第九變奏慢板「寧錄」(Nimrod)。


年輕英國作曲家本傑明·沃菲斯齊譜寫,漢斯·季默參與製作完成。


對於「寧錄」的改編使用,諾蘭承認是為了營造情緒。



生活里的諾蘭會上大提琴課,據說是為了放鬆消遣。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數年前諾蘭父親的葬禮上,「寧錄」是現場音樂


諾蘭認為,這首曲子有著一種令人難以自持的動人。



在漢斯·季默看來,「寧錄」已經是英國文化的一部分,對於國民而言,更是一首 情感 聖歌。


「它不是賣弄也不是英雄主義,就是非常高尚。」



通過這一段時間仔細研究《敦刻爾克》的視與聽,


在我看來,


沒有一部諾蘭電影像《敦刻爾克》這樣如此依賴攝影和音樂的配合,


沒有一部諾蘭電影像《敦刻爾克》這樣如此依賴於畫面的逼真,


也沒有一部諾蘭電影像《敦刻爾克》這樣如此突出音樂的作用。



敦刻爾克大撤退在 歷史 上就是一部頗具懸念的故事之一,


而《敦刻爾克》也正是一部關於懸念、時間和人性的電影。


這次,諾蘭如願以償地完成了一部足以名垂影史的經典懸念驚悚電影。


Ⅶ 電影《敦刻爾克》主講了什麼呀

電影《敦刻爾克》改編自二戰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當時40萬英法聯軍被敵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

來自英國、比利時、加拿大和法國的盟軍士兵被困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他們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在陸地上,英國士兵湯米(芬恩·懷特海德飾)和亞歷克斯(哈里·斯泰爾斯飾)試圖逃離海灘,在轟炸中倖存。

在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馬克·里朗斯飾)和他兒子及兒子朋友喬治(巴里·基奧漢飾)離開英國,想盡自己的力量在敦刻爾克拯救一些士兵,途中搭救了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希里安·墨菲飾);在天空上,皇家空軍戰斗機飛行員法瑞爾(湯姆·哈迪飾)和柯林斯(傑克·勞登飾)駕駛噴火戰機試圖擊落正在轟炸敦刻爾克海灘的德國戰機。

影片評價:

該片用細節而不是英雄主義來打動觀眾,是一部飽含藝術的商業電影。全片場面壯觀但不空洞,其出色之處不僅在於其雄心與精美的拍攝,更在於編劇兼導演的克里斯托弗·諾蘭在其情感細節中注入的很多心思。

該片沒有渲染暴力血腥的戰爭場面,以及刻意煽情等戰爭片套路。將焦點凝聚在心理變化和動作刻畫上,步步為營地加強緊張感。也沒有太多渲染個人英雄主義的主角視角,而是用全景式的畫面,紀錄式的鏡頭,真實呈現戰爭中命懸一線的群像。

Ⅷ 《敦刻爾克》講了什麼故事

電影《敦刻爾克》是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由湯姆·哈迪、肯尼思·布拉納、馬克·里朗斯、哈里·斯泰爾斯、希里安·墨菲等聯合主演的戰爭片。


Ⅸ 敦刻爾克電影劇情 講的是什麼故事

1、來自英國、比利時、加拿大和法國的盟軍士兵被困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他們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在陸地上,英國士兵湯米(芬恩·懷特海德飾)和亞歷克斯(哈里·斯泰爾斯飾)試圖逃離海灘,在轟炸中倖存。

2、在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馬克·里朗斯飾)和他兒子及兒子朋友喬治(巴里·基奧漢飾)離開英國,想盡自己的力量在敦刻爾克拯救一些士兵,途中搭救了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希里安·墨菲飾);在天空上,皇家空軍戰斗機飛行員法瑞爾(湯姆·哈迪飾)和柯林斯(傑克·勞登飾)駕駛噴火戰機試圖擊落正在轟炸敦刻爾克海灘的德國戰機。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42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709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704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41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32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76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62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84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824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