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電影講羅馬一位君王征服世界裡面還與大象等打戰
㈠ 羅馬共和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征服戰爭
古羅馬的戰爭1、維愛戰爭 前406—396年
處在北意的伊達拉里亞人經常侵擾羅馬,羅馬先與拉丁城市結盟自衛。公元前5世紀中葉,伊達拉里亞人的勢力衰落。前406年,羅馬開始征服伊達拉里亞的維愛城,經過艱苦的征服戰爭,終於在前396年攻陷維愛城。前390年,野蠻的高盧人入侵羅馬,羅馬可能因糧盡而降服,後高盧人苦於疫病流行,接受1000磅黃金後揚長而去,這使羅馬人元氣大傷,伊達拉里亞人乘機發難,鄰邦乘機侵犯,一些拉丁城市也倒向敵人一邊。
2、薩莫奈戰爭 前343—290年
戰場在中意,共進行了三次。第一次因拉丁同盟乘機起事,羅馬被迫議和;第二次羅馬屢遭失敗,並受軛門下通過之侮辱;第三次是薩莫奈、伊達拉里亞、高盧組成反羅馬同盟,但羅馬人終於取勝,取得了對中義大利的統治地位。
3、希臘戰爭 前282—275年
羅馬為了向南義大利擴展勢力,派艦隊駛向他林敦灣,他林敦自知戰不過羅馬,向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求援。皮洛士野心極大,一心想學亞歷山大。但他與羅馬和與其結盟的迦太基的作戰代價太大,以致留下「皮洛士的勝利」的典故,皮洛士無力再戰,於前275年率殘部返回希臘,孤立無援的他林敦只好向羅馬投降,前272年塔蘭托投降。至此,羅馬征服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全部義大利。
三次戰爭之後,羅馬征服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全部亞平寧半島。不過,羅馬未把被征服地區組成統一國家,而是採用「分而治之」的統治形式,即不同地區給予不同待遇,使被征
東羅馬帝國(羅馬共和國延續)的版圖
服地區難以聯合起來反對羅馬。
4、第一次布匿戰爭 前264—241年
這次戰爭的主要起因是為爭奪西西里。公元前264年,錫拉庫茨雇傭兵(馬美爾提亞人)發動兵變佔領西西里的墨西拿城,雙方因而發生沖突,是為戰爭的導火線。錫拉庫茨的統治者希耶羅二世想奪回城市,對馬美爾提亞人展開軍事行動。馬美爾提亞人同時向羅馬和迦太基求援。羅馬軍隊和迦太基軍隊開到西西里後發生沖突,揭開戰爭序幕。公元前264年,羅馬人挫敗迦太基人,奪取墨西拿。公元前263年,錫拉庫茨與羅馬結盟。公元前262年,羅馬人經過六個月的圍攻;攻佔迦太基據有的西西里重鎮阿格里真托。羅馬人雖在陸戰中獲得全勝,但對封鎖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海岸的迦太墓艦隊的報復行動卻無能為力。羅馬人在義大利南部希臘人的幫助下建立了一支艦隊,其戰船同迦太基人的一樣,也是槳式戰船。但是,羅馬人在戰船上使用了一種新的技術裝置(烏鴉吊),從而保證了他們在以後的海戰中佔有優勢。羅馬士兵利用這種裝置能夠登上敵船,並在敵船上進行白刃戰。公元前260年,杜伊利烏斯統領的羅馬艦隊(113艘戰船)在米萊附近的海戰(參見利帕裏海戰)中首次戰勝安尼巴爾統領的迦太基艦隊(140艘戰船)。此後,羅馬人便開始遠征阿非利加,以佔領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56年,埃克諾穆斯角附近發生海戰,迦太基人戰敗(參見埃克諾穆斯角海戰),執政官雷古盧斯統率的羅馬軍隊長驅直入在阿非利加的克利比亞城一帶登陸。起初,雷古盧斯連敗迦太基人,但到公元前255年,羅馬人卻被克桑西普指揮的迦太基軍隊擊敗,雷古盧斯被俘。從公元前254年起,戰事在西西里持續進行。公元前251年,羅馬人佔領帕諾爾穆斯,又企圖攻取德雷帕努姆和利利貝奧兩城,但未得逞。哈米爾卡·巴卡統率的迦太基軍隊於公元前247—前241年對羅馬人進行了一系列打擊。公元前241年,羅馬艦隊在埃加迪群島附近的交戰中再獲大勝(參見埃加迪群島海戰),決定戰局,整訂了各項條款都有利於羅馬人的和約。迦太基人答允撤出西西里,交出俘虜,還向羅馬償付巨額賠款。第一次布匿戰爭雖以羅馬的勝利而告終,但是主要問題——對地中海西部地區的政治和經濟統治權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因為迦太基的經濟和政治軍事實力並沒有被摧垮。
5、第二次布匿戰爭 前218—201年
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後不久,迦太基就著手准備新的戰爭。哈米爾卡·巴卡詳細制訂的戰略計劃是,在公元前237年—前219年征服的伊比利亞(西班牙)境內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越過阿爾卑斯山,從北面對羅馬實施突然的猛烈突擊。公元前219年,漢尼拔率迦太基軍隊包圍與羅馬結盟的西班牙城市薩貢托,圍困8個月,佔領該城。這便是公元前218年春天開始的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導火線。羅馬元老院決定派遣執政官格奈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率軍前往伊比利亞,就地擊潰迦太基軍隊並派兵在阿非利加登陸,以期達到對迦太基本土層開軍事行動之目的。但漢尼拔先發制敵,於公元前218年秋,以前所未有的行動率軍越過阿爾卑斯山,進抵到陶拉西亞一帶帕杜斯河(波河)谷地。迦太基軍隊在五個半月的時間內行軍1600餘公里,沿途克服了險惡的天然障礙和許多部落的抵抗。出敵不意,在提契諾河和特雷比亞河(義大利北部)戰役中擊潰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參見特雷比亞河戰役),西庇阿的軍隊。這些勝利的取得,使漢尼拔鞏固了後方和與羅馬為敵的高盧諸部落訂立了同盟。公元前217年春,迦太基軍隊侵入義大利中部,在特拉西梅諾湖畔的狹窄隘口巧妙設伏,殲滅蓋約·弗拉米尼統率的羅馬軍隊(參見特拉西梅諾湖戰役)。公元前216年,在坎尼戰役中羅馬軍隊(約7萬人)被漢尼拔軍隊(5萬人)包周,被全殲。這次勝利後,義大利的很多部落和城市臣服迦太基。坎尼戰役的勝利是漢尼拔的重大戰績。從公元前212年起,主動權轉到羅馬人手中。他們採取積極的行動奪回原在義大利、西西里、伊利里亞和馬其頓的失地。公元前209年,羅馬人攻佔了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亞的主要基地一新迦太基城。哈斯德魯巴企圖從伊比利亞馳援漢尼拔,但因在梅塔夫爾戰役(公元前207年)中被擊潰,而告失敗。反羅馬同盟因羅馬人屢屢獲勝而日趨瓦解。公元前204年,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阿非利加的,老西庇阿,P.C.西庇阿之子)率羅馬軍隊在迦太基附近登陸。在扎馬戰役(公元前202年)中,迦太基人戰敗。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人同羅馬人簽訂了條款苛刻的和約。根據和約規定,迦太基人失去阿非利加以外的一切領地,將整個艦隊交給羅馬,並償付巨額戰爭賠款。第二次布匿戰爭使迦太基在地中海的統治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6、第三次布匿戰爭 前149—146年
迦太基戰敗於努米底亞王國之後,羅馬發動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年,羅馬人圍攻迦太基。迦太基居民頑強抵禦三年。公元前147年,埃米利安·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阿非利加的小西庇阿)接任圍攻迦太基部隊的司令官。他整頓軍紀,嚴密封鎖迦太基城,於公元前146年春發起總攻。羅馬人沖進城內,戰斗持續一個星期,最後攻下中央要塞——比爾薩。羅馬元老院委員會抵達這座被佔領的城市後,決定把迦太基城夷為平地。結果,城中居民被賣為奴,城市被毀。迦太基的主要領地並入羅馬阿非利加省,其餘部分劃歸努米底亞。由於在布匿戰爭中獲勝羅馬成為地中海的最大強國,這就為其進一步向希臘化的東方各國擴張准備了條件。 點評:第一次布匿戰爭中,交戰雙方的戰略特點,就在於其根本問題都是為爭奪地中海西部的統治權。因此,羅馬人在海上取勝也就決定了戰爭的結局。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爭取同盟者,建立和瓦解反羅馬同盟是戰略上的決定性因素。布匿戰爭在古代軍事學術發展上顯示了一個新的高峰。陸上強國羅馬為戰勝海上強國迦太基而建立了海軍;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在不擁有制海權的情況下,從陸上翻越天險阿爾卑斯山深入羅馬腹地,這是影響戰局的兩大決策。漢尼拔以劣勢兵力圍殲優勢之敵和羅馬海軍所採取的接舷戰,是戰術史上的創新。
7、其它戰爭
第二次布匿戰爭後,羅馬通過三次馬其頓戰爭(前 215—168年),征服了馬其頓王國及其統轄下的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前192—188年),兼並小亞細亞等地區。奴隸的抵抗運動1、第一次西西里起義,前137年
其原因是這里的奴隸主對奴隸非常苛刻,於是,恩那城和阿格里根特於前137年爆發奴隸起義,兩城起義的奴隸相匯合,不久就發展為20萬人,起義者建立自己的國家,轉戰各地打擊奴隸主,並屢次打敗前來鎮壓的羅馬軍隊。前132年,羅馬派執政官率大軍才把這次鎮壓下去。
2、第二次起義,前104年
其原因是總督受奴隸主賄賂,停止釋放奴隸而引起的。這些因債務而淪為奴隸的自由民發動起義,起義軍很快發展到3萬人,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前101年,羅馬派大軍鎮壓了這次起義。
3、斯巴達克大起義,前73年
斯巴達克率領的奴隸起義,是受不了奴隸的非人待遇,於是,轟轟烈烈的奴隸大起義爆發了。起義者最初戰無不勝,以至羅馬無人敢出來當執政官。但起義堅持了三年後,被克拉蘇鎮壓下去了。起義所以失敗,是受歷史條件局限。如人數已發展到12萬,行軍線是直南直北,這一方面說明其力量強大,一方面也說明其斗爭目標模糊。加上羅馬帝國此時還比較強大,所以起義悲壯的失敗了。
五、馬略軍事改革,前107-103年推行以雇傭兵製取代公民兵制的改革。公元前 2世紀末,由於羅馬奴隸佔有制的發展、土地兼並和連年戰爭,小農紛紛破產,公民兵制的基礎遭到破壞。公元前 111年羅馬與篡奪努米底亞王位的朱古達發生戰爭 。因羅馬軍隊腐敗,指揮無能,以致戰事曠日持久。公元前 107年馬略首任執政官 (前104~前100、前86年,他又 6 次當選執政官),受權征討朱古達,並開始推行軍事改革。他於公元前 105年取得了這次戰爭的勝利。繼而在公元前104~前103年在高盧南部和義大利北部與日耳曼人的金伯爾和條頓諸部落的戰爭中取得勝利,同時完成了軍事改革。
將原有的徵集公民兵改為募兵制,招收窮苦公民服役 。規定士兵服役期為16年。服役期間由國家供應裝備、給養和支付軍餉。退役士兵由國家分給土地。擴充軍團人數,由4500人增至6000人;實行新編制,1個軍團包括10個聯隊,1個聯隊下轄3個中隊,中隊下分2個森圖里亞 (又譯百人隊);採用不同武器、兵種和訓練程度為基礎的戰斗隊形,以增進作戰的靈活性和指揮效能;增加工兵和機械裝備。加強軍紀和訓練。
馬略的軍事改革對羅馬歷史發展有深遠影響。改革擴大了兵源,增強了軍隊戰鬥力,同時使軍隊性質逐漸發生變化,成為社會、政治斗爭的重要因素。
六、蘇拉的獨裁 前81-79年第一次米特里達梯戰爭時,統治者內部的矛盾就開始激烈起來。當時,在誰擔任東征司令官的問題上,馬略和蘇拉的斗爭頗為激烈,當蘇拉的軍隊還未開出義大利時,保民官在馬略的慫恿下免去了蘇拉東征司令官的職務,蘇拉立即返回進攻羅馬,大肆捕殺馬略黨人,這是羅馬歷史上第一次自己的軍隊進攻自己國家的惡例。馬略在蘇拉的捕殺下只好逃往非洲,但蘇拉於前 87年東征走後,馬略又返回羅馬進行了五晝夜的血腥報復。前86年,馬略第七次任執政官,此後不久便死去,而在東方的蘇拉,於前83年回到羅馬後又開始了一場血腥屠殺。據史家估計,內戰被殺者達10萬人。前82年,蘇拉在羅馬獨裁,這是羅馬歷史上第一次獨裁,但這位太上皇於公元前78年病故,羅馬政局再次開始動盪起來,動盪的結果是出現了前三頭政治,即由克拉蘇、龐培、愷撒三巨頭來左右羅馬政局。
七、前三頭同盟克拉蘇是鎮壓斯巴達克起義的劊子手,他並無軍事才能,鎮壓斯巴達克起義有僥幸成功的因素,他實際是以富豪出名,有私人消防隊,但他的消防隊是訛詐消防隊,所以他又是羅馬有名的吝嗇鬼,盡管他曾以一萬桌酒席搞宴請,試圖洗刷自己的不好名聲,但不僅未見效,還差點捲入「卡提林陰謀」中,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他開始向龐培、愷撒靠近,以撈了取政治資本。
愷撒的姑母是馬略妻子,蘇拉獨裁後,愷撒受迫害逃亡在外,他論權勢不及龐培,論財產不及克拉蘇,但論政治野心,他比他們大得多。蘇拉獨裁結束後,愷撒返回羅馬,由於他樂善好施,在羅馬平民中頗有聲望,但在前 61年出任西班牙總督時,愷撒已窮得無法前去就任,克拉蘇於是幫他還清債務,擺脫窘境。前60年,愷撒返回羅馬時雖很富有,但元老院也刁難他,於是,他與政治上不得志的克拉蘇、龐培結成秘密同盟,三位同病相憐者為了更好地勾結,愷撒當了年近50歲的龐培的岳父。前59年,愷撒任執政官,前58年又出任高盧總督,在此期間,愷撒的勢力日益澎漲。前56年,三巨頭劃分勢力范圍,愷撒統治高盧,龐培統治西班牙,克拉蘇統治東方。前54年,愷撒女兒去世,次年,克拉蘇死於帕提亞戰爭,這樣,三頭便剩下兩頭,龐培聯合元老院要求愷撒交出兵權,否則就以公敵論處。愷撒借口逃往高盧的保民官人身權利受到侵犯,於前49年向羅馬進軍,龐培和元老院倉皇逃往希臘。 前48年,龐培與愷撒在法薩盧決戰,龐培失敗後逃往埃及,愷撒於是追到埃及,老女婿被埃及人給殺了,但小岳父在埃及有了艷遇,愷撒和托勒密王朝的女王科里奧帕特拉成了情侶。前47年,米特里達梯又起兵反羅馬,愷撒前去鎮壓。前46年,愷撒又肅清了非洲和西班牙龐培的殘部。前45年,內戰以愷撒勝利暫告結束。
愷撒獨裁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范圍之廣令人吃驚,有經濟和政治的,還有文化方面的。但這位著名的政治家的獨裁引起了共和派的不滿,前 44年3月15日,愷撒在元老院會議上被人刺殺。羅馬政局又開始動盪起來,結果是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三巨頭控制了羅馬的政局。
八、後三頭同盟安東尼是愷撒的心腹部將,雷必達是騎兵長官,屋大維是愷撒的養子,三人於前 43年公開結盟後,借口為愷撒報仇實行大屠殺,以摧毀敵對力量,恐怖中有300名元老和兩千名騎士被殺。前40年,後三頭劃分勢力范圍,有權勢的安東尼統治富裕的東方,雷必達統治非洲,屋大維統治西方和高盧,義大利由三頭共管。後三頭為加強政治同盟關系,也效仿前三頭的聯姻作法,安東尼當了屋大維的姐夫。不過,三巨頭的關系不久便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九、屋大維登基屋大維是傑出的政治家,成為三巨頭時還不滿 20歲,他坐鎮西方後便開始了他早已胸中有數的計劃。前36年,他藉助雷必達的兵力消滅了西西里龐培的殘余勢力,接著又引誘雷必達的士兵倒戈,剝奪了雷必達的兵權。這樣,三頭也剩下了兩頭。此時,屋大維雖然在義大利得勢,但安東尼在東方也鞏固了統治地位,並在埃及當起了模範丈夫,屋大維又開始了他的下一步計劃。前32年,屋大維帶著武裝隨從,迫使擁護安東尼的兩個執政官和300名元老逃往埃及,安東尼於是修書遺棄了屋大維的姐姐,屋大維為了報復,破壞古老的習俗,迫令神廟貞女交出安東尼的遺囑,並向元老院宣讀,結果激起羅馬人的不滿,元老院和公民大會於是剝奪了安東尼的一切職權,並向埃及女王宣戰。
前31年,屋大維和安東尼在阿克興海角決戰,屋大維在其將軍兼好友阿格里帕的幫助下逆轉戰局,一同前往觀戰的克麗歐巴特拉在其餘戰艦的掩護下突破羅馬艦隊包圍撤退,安東尼緊隨其後。回亞歷山大之後,女王並沒有公布事實,而是散播屋大維戰敗的消息。前30年,屋大維進兵埃及,保衛亞歷山大。安東尼和克麗歐巴特拉經過阿克興海戰後實力大減,已無力與屋大維抵抗。對安東尼一往情深的克麗歐巴特拉單獨與屋大維會面,希望如果自己可以說服安東尼投降那麼屋大維可以繞其不死。屋大維答應了。於是克麗歐巴特拉寫信給安東尼謊稱自己已自殺,希望他能夠投降於羅馬。安東尼看到女王的親筆信之後悲痛欲絕,拔出短劍自刎,卻未立刻死去,此時他又得知女王還活著,立刻令屬下把自己送到女王宮殿。而這時的克麗歐巴特拉已經遭到屋大維軟禁,她在兩個衷心的侍女的幫助下把奄奄一息的安東尼用繩子吊進了自己的房間。安東尼最終死在了女王的懷里,他的最後一句話是:我一個羅馬人,卻最終被另一個羅馬人打敗了。安東尼死後克麗歐巴特拉傷心欲絕,她撕毀自己身上的衣服,把安東尼身上的血塗在自己臉上,稱他為「主人」「神明」,之後女王開始絕食,但是屋大維用她的孩子們的生命威脅她,使她迫不得已暫時放棄自殺。克麗歐巴特拉假意放棄自殺並且生稱自己願意跟屋大維回羅馬。與此同時她秘密地命一個農夫將毒蛇藏於無花果籃里騙過羅馬守衛帶進王宮。她在自殺前派人給屋大維送去遺書,遺書中請求屋大維將她與安東尼合葬。盛裝的女王最後用毒蛇自盡了,她的兩個侍女先後也用毒蛇自殺。當屋大維得知消息並且趕到女王身邊時,奄奄一息的侍女查米拉正扶正女王頭上的金冠。羅馬士兵氣急敗壞的責問道:你的女王怎麼成了這樣?! 查米恩回答道:這樣不是很好么?許多埃及的君王都是這樣走的。
托勒密王朝就這樣結束了,埃及並入羅馬版圖。屋大維接著凱旋羅馬,一個世紀之久的內戰終於結束,共和國最終被帝制埋藏了。
㈡ 關於羅馬
古羅馬歷史
2005年05月09日19:45
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義大利半島處於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織的時期。 「古義大利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族。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的銅器時代,他們穿越北部和東部的阿爾卑斯山和亞得里亞海到達義大利,並殘暴地迫使許多當地土著部落遷徙他鄉。他們起初過著游牧生活,但已經具有製作銅器、使用馬匹和帶輪子的大車的技能。抵達義大利之後,他們形成了以農耕為基礎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成為隨後幾個世紀其子孫後代的主要生活方式,直至羅馬文明的衰落。「古義大利人」是由幾個民族構成的,包括薩賓人、翁布里亞人和拉丁人。
公元前9世紀和公元前8世紀,義大利半島上出現了兩個新民族:埃特魯斯坎人和希臘人。古人認為埃特魯斯坎人來自東方的安納托利亞,今天的一些考古發現也證實了這一點。從起源看,他們似乎不是古義大利人,正如他們的語言也並非印歐語系一樣,他們的文明混合了來自東西方的各種因素。著名的維朗諾瓦文明代表了埃特魯斯坎人的最初發展階段,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新領土上所取得的非凡的文化進步。這片新領土位於義大利東北部及亞平寧山區和第勒尼安海之間的沿海平原地區。埃特魯斯坎人居住在獨立的、強大的城邦中,城邦之間通常結成聯盟。這些城邦最初由一個君主統治,後來變成通過議會和選舉出的官員施行統治的寡頭政治。埃特魯斯坎人本來是農耕部族,擁有組織嚴密的軍隊,他們用這些軍隊來統治周邊民族,同時他們也喜歡經營商業和從事手工業。托斯卡納和北部的拉丁姆地區應該是埃特魯斯坎人最早的定居地。一小部分拉丁人在這片領土的南端生息繁衍,在那裡最終建立了羅馬城。因此,在埃特魯斯坎文明鼎盛時期還只是村民的羅馬人,與埃特魯斯坎人的語言、思想和宗教有著緊密的聯系:埃特魯斯坎人對羅馬文化向文明的轉化產生了獨一無二的最重要的影響。
另一方面,在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間的邁錫尼文明時期,希臘人在義大利南部和中部沿海地帶縱橫航行,隨後停滯不前的時期才使得他們的航行告一段落。迫於在西方貿易線路上與腓尼基人的競爭,他們建立了新的貿易基地,接著在公元前8世紀使殖民地得到全面發展。他們最初在義大利的匹茲庫薩 (在那不勒斯灣的伊斯基爾島)建立殖民地,之後又把勢力稍微地向北推進到西西里島的庫米大陸以及義大利南部沿海地區。隨著與希臘人的接觸,埃特魯斯坎人很快變得更加成熟起來,他們根據希臘文字創造了字母,形成了自己的雕塑及繪畫風格,發展了以希臘擬人神為基礎的宗教信仰,並精心制定了一套占卜未來的儀式。所有這些後來都被羅馬人繼承了下來。
羅馬城市建立的日期並不確定,傳統認為是在公元前753年,這已經廣泛地為考古發現所證實,盡管可能此前已經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裡。傳統上,羅馬人把羅馬城的建立歸功於英雄羅穆盧斯。他和他的孿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後代。埃涅阿斯是希臘女神阿佛洛狄特(羅馬神話中稱維納斯)的兒子,他在希臘人佔領特洛伊城之後來到義大利。羅馬歷史學家提圖斯·李維這樣描述這個神話故事:這對孿生兄弟的祖父是努米托,他是羅馬東南部阿爾班山區阿爾巴國的國王。國王邪惡的兄弟阿穆利烏斯將國王驅逐出境,還讓國王唯一的女兒雷婭·西爾維婭做貞女以阻止她生兒育女(貞女是不準生育的),以防止國王的子孫報仇。但是雷婭·西爾維婭違背了他的約束,與戰神馬耳斯相愛並生下了一對雙胞胎。當這對雙胞胎被遺棄在台伯河畔時,一隻母狼哺育了他們,後來又被一位牧羊人發現,他的妻子將他們撫養大。長大後,這對孿生兄弟成為了綠林首領。在瑞摩斯被俘、帶給國王阿穆利烏斯後,羅穆盧斯帶領手下救出了他,並殺死了阿穆利烏斯。此時,孿生兄弟身世大白,他們的外祖父努米托恢復了王位。兄弟倆離開外祖父,在被牧羊人發現的地方創建了自己的城市。在決定誰來做城市的主宰時,神諭告訴他們要由看到的預示成功的飛鳥來決定。瑞摩斯站在阿文廷山上看到了6隻禿鷲,羅穆盧斯站在巴拉丁山上看到了12隻禿鷲。後者的數字更幸運,但瑞摩斯是最先看到徵兆的人。結果兄弟間發生了爭吵,羅穆盧斯最終殺死瑞摩斯,成為新城的國王。他統治了很長時期,死後被接納到諸神中,成為受人尊敬的戰神奎里納斯。
在羅馬發展為城市、建立自己的政治和文化的過程中,羅馬人仿效了其鄰近的埃特魯斯坎文明。義大利現存最早的文字發現於公元前8世紀初羅馬城附近的古代城市奧薩客棧大墓地。陶罐上刻畫的4個希臘字母表明,剛剛建立羅馬城的拉丁人在希臘人採用腓尼基字母後不久就學會使用了這種文字。羅馬早期政治是王政時代,國王掌握絕對的權力。他是大立法官、軍隊的首領、大法官和大祭祀長,其權力僅僅受到來自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的遏制。元老院就是元老議會,由不同部族首腦組成。按照憲法和傳統習俗,元老院有權通過或否決國王的任命以及判定國王的立法和訴訟。公民大會由羅馬的全體男性公民構成,按照親緣關系分成30組;它授予君主行使權力,而這一點由元老院最後正式批准。
隨著羅馬權力和影響的增長, 財富開始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貴族是整個社會中最富有的成員,他們控制著大部分的貿易、行政管理和軍隊,而且只有他們才能夠進入元老院或被任命和選舉為官員。平民主要是小農場主、勞動者和手工藝者,他們占人口的大部分,在政府中卻幾乎沒有發表意見的機會。
羅穆盧斯(在位統治37年)之後,傳統上記載還有另外六位國王:奴瑪·龐皮利烏斯(在位43年)、圖盧斯·霍斯提利烏斯(在位32年)、安庫斯·馬蒂烏斯(在位44年)、L.塔奎尼烏斯·普里斯庫斯(在位38年)、賽爾維烏斯·圖里烏斯(在位44年)和L.塔奎尼烏斯·休珀博斯(在位 25年)。在王政時代,羅馬極大地擴大了對周邊領土的控制。建立王政的明確目的就是提供穩定和安全,而對周邊領土的征服就是服務於這一目的的。羅馬人似乎對領土和財富並不特別貪婪;他們的征服主要為了防範周邊民族對自己安全的威脅。隨著領土范圍的擴大,羅馬人引起了北方強大的埃特魯斯坎人的注意。公元前6世紀中葉,埃特魯斯坎人攫取了羅馬的政權。一時間,埃特魯斯坎君王統治了這個城邦,這使得羅馬人憤恨不平。終於因為埃特魯斯坎國王塔爾文強奸了一個貴族的妻子盧克蕾蒂亞,羅馬人在公元前509年奮起反抗,推翻了他的統治。盡管強奸盧克蕾蒂亞以及朱尼厄斯·布魯圖斯推翻塔爾文可能是演繹的故事,但塔爾文政權被推翻無疑標志著埃特魯斯坎政權和文明的衰落。
羅馬人沒有再推選出一位拉丁人的君主,而是徹底摒棄了君主政治,建立了共和政體,這預示著羅馬勢力得到最大擴張時期的來臨。羅馬由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統治。執政官執掌最高權力,由推舉出來的兩名貴族擔當,一年選舉一次。他們行使最高權力,創建立法,充任大司法官和軍事首腦及大祭祀長,與羅馬王政時代的國王一樣擁有絕對的統治權力。他們甚至像君王一樣著裝,穿著紫色大袍,坐在傳統上君王使用的象牙寶座上。不過,他們的權力受到非常嚴格的限制:他們只執政一年,以後供職於元老院;他們是兩人執政,任何一名執政官都可以憑借簡單的否決有效地阻止對方的行動或決定。這樣,由於執政官沒有太多的展示進取心、發揮創造性的機會,羅馬政府趨於保守和謹慎。
在兩名執政官之下是兩名財務官員,稱為度支官。隨著共和國的發展,還出現被了稱為普雷艾特的官員。它起初是司法官,後來成為軍隊長官。另外,根據財富和納稅額來劃分公民等級的工作,原是執政官的職責,最終由兩名被稱為監察員的新官員來承擔。
有效的權勢全部集中在貴族手中引起了平民的憤懣。自公元前509年共和國創立到公元前1世紀在凱撒手中結束,這兩個階級之間經常發生嚴重的沖突,具體表現為貴族對權力攫取不放,而平民也鍥而不舍地追求社會和政治的平等。當時,平民生產食物並提供勞動,使得羅馬經濟得以發展,他們還是羅馬軍隊的來源。可以說,離開平民,貴族就無法生存。公元前450年頒行的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就試圖平息這兩個階級間的斗爭。公元前445年,平民獲得了與貴族聯姻的權力;公元前367年,平民獲得當選為執政官的權力,隨後獲得進入元老院的權力。公元前300年,平民獲准參加所有等級的祭祀活動,這使得他們在宗教事務上與貴族享有同等的地位。公元前287年,平民大會的立法和決定被認定對所有羅馬公民(無論是平民還是貴族)都有約束力,這是平民最後在權力和影響上取得的最大勝利。這些改革是在沒有戰爭或流血的情況下進行的,盡管他們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兩個階級間的爭斗,卻避免了內戰的發生。
在改革政治的同時,羅馬人建立起領土霸權。起初,共和國的戰爭大多是防禦性的,但不久羅馬人就開始控制周邊領土來消弭遭受進攻的威脅。這樣,羅馬人佔領了整個義大利半島,隨後是地中海世界。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期間,羅馬人逐步佔領了所有拉丁人和埃特魯斯坎人的領土。與此同時,他們受到了高盧人的挑戰。這些高盧人系凱爾特人的一支游牧民族,他們侵入義大利半島,在公元前387年佔領羅馬城,將其夷為平地。公元前295年,羅馬捲入了與居住在亞平寧山脈的薩莫奈特人的戰爭,殘余的埃特魯斯坎人的城市、高盧人部落和一些反叛的義大利人的城市也加入到這場戰爭中。戰爭的結果是,羅馬在公元前280年控制了義大利中部。羅馬人繼續南下征服了南部的希臘城市,在公元前265年控制了整個義大利半島。
羅馬人精於管理被征服的領土,他們使用了開明與獨裁相結合的政策。他們通常並不破壞被征服的城市,而是給與它們一定的權力。一些城市,尤其是羅馬附近的那些城市,全部被授予羅馬公民權。還有一些城市被授予自治權,而另外的則結成同盟。不過,所有的城市都要向羅馬繳稅並派遣軍隊。另外,羅馬士兵駐扎在部分被征服的地方,其軍費由當地支付。在這些地方,羅馬得到了實惠,士兵們獲得了有價值的財物,並成為該地永久的軍事居民。通過這種方式,羅馬在被征服的每個地區都保持了一個永久的軍事基地。為鞏固這些基地,羅馬人開始了雄心勃勃的築路工程。他們修築的道路質量高,筆直如線,甚至徑直穿過山區,確保了士兵和供給可以快速地運抵反叛之地。通過實施授予被征服地區的權力和公民權結合在一起(或者允諾他們在將來有公民權)的政策,建立確保對於反叛地區快速嚴厲的反應通道,羅馬人在義大利半島上創立了一個持久的和平的帝國。
公元前3世紀,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發生了沖突。迦太基位於非洲北部,是腓尼基人建立的城邦,位於今天的突尼西亞附近,擁有當時地中海地區最強大的海上力量。當羅馬人在義大利半島擴張時,迦太基人正把他們的統治擴展到北非的大部分地區,他們還控制了從西部利比亞到直布羅陀海峽沿岸和西班牙南部的大部以及科西嘉島、撒丁島。這兩個民族以前曾經有過零星的接觸,但從來沒有一方感覺到對方的威脅。當時迦太基是一個令人敬畏的強國,控制了地中海地區所有的商業貿易,很多民族屈從隸屬於它,向它提供士兵和給養,而它從西班牙金礦和銀礦開采中聚斂了大量的財富。
公元前3世紀,當羅馬的勢力到達義大利南端、與迦太基人在西西里島的領土接壤時,這兩大強國有了接觸。公元前264年,羅馬與迦太基間的第一次布匿戰爭爆發,戰爭的焦點完全在西西里島。羅馬人在島上圍攻幾座迦太基城市,並憑借自己的海軍徹底摧毀了迦太基前來解救的戰艦。盡管這次戰爭沒有明確分出勝負,但這是自迦太基帝國建立以來腓尼基人第一次在地中海地區喪失霸權。公元前241年,迦太基人和羅馬人簽署條約,他們不得不放棄西西里島,並支付戰爭賠償。公元前238年失去科西嘉島後,迦太基人開始加強自己在歐洲的統治。到公元前218年,他們在西班牙建立了強大的帝國,財富和權力都得到增強。隨著迦太基勢力的日益強大,羅馬人憂心忡忡,他們強迫迦太基人簽定協定,允諾其領土擴張不能越過埃布羅河(位於西班牙北部)。公元前218年,羅馬人聯軍攻佔了西班牙城市薩貢圖姆,引發了第二次布匿戰爭。駐防西班牙的迦太基軍隊在年輕統帥漢尼拔的率領下穿越歐洲。公元前218年9月,他率軍穿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在義大利北部打敗了遭遇的羅馬軍隊。羅馬人在絕望中任命昆圖斯·費邊·馬克西姆斯為獨裁者。他採取避免與迦太基直接作戰的策略,試圖通過不斷侵擾他們,使他們疲憊得不堪應戰。但當漢尼拔軍隊在公元前216年到達義大利南部的坎尼並開始在鄉村肆意蹂躪時,費邊派出8萬大軍前往迎戰,結果全部被殲滅,這是羅馬從未有過的慘敗。義大利南部的羅馬同盟倒向漢尼拔一邊,整個西西里島也都與迦太基人聯盟。統治著大部分希臘大陸的馬其頓國王菲利普五世,乘機與漢尼拔結盟,在公元前215年開始了與羅馬的領土之爭。
形勢對於羅馬人似乎沒有多大希望了,但漢尼拔同樣面臨軍隊後繼無援和給養的匱乏,這使得他沒有足夠的兵力去圍攻類似羅馬這樣的城市。羅馬人因而有了反攻的機會。由於殖民地總督普布利烏斯·科內利烏斯·西庇阿的英明戰略,羅馬人重新佔領了西班牙。公元前204年,西庇阿穿越非洲,直逼迦太基城牆之下。漢尼拔被迫離開義大利半島。當他返回迦太基後,迦太基人重新振作起來並於公元前202年與羅馬人展開最後的搏鬥。在非洲北部的扎馬,漢尼拔第一次被西庇阿及其軍隊擊敗。羅馬將迦太基變成了一個屬國(迦太基城於公元前146年最終被毀滅),從而控制了包括非洲北部的整個地中海西部。
由於馬其頓國王菲利普五世與漢尼拔結盟,羅馬兵鋒東指,發動了征服菲利普隨後征服其他希臘王國(敘利亞、帕加馬和埃及)的戰爭。第二次布匿戰爭使羅馬統治了已知的世界。首先,在公元前197年,羅馬將軍提圖斯·奎恩科提烏斯·弗拉米尼努斯在希臘東部的色薩利擊敗了菲利普,並宣布希臘所有城市為自由城市。敘利亞國王安條克,曾試圖從羅馬人手中奪取希臘,但是他的軍隊在公元前189年小亞細亞的馬格尼西亞戰役中被殲滅。最初,羅馬人認為希臘的城市作為自由城市不會對羅馬構成威脅,而把自己看作希臘的「保護者」,能夠阻止任何對羅馬安全構成威脅的集權的產生。但當平定馬其頓王國珀耳修斯叛亂(公元前168年)以後,羅馬對同盟和隸屬國開始實行霸權統治,以防備叛亂的萌生。與此同時,羅馬社會本身也發生了變化。強加給戰敗國家的賦稅和來自被佔領城市的戰利品,充溢於羅馬的國庫。在個人生活中,以傳統農耕為基礎的避免鋪張浪費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經歷著劇烈的變化,人們效仿古希臘時期,把奢華和美好當作地位的象徵。到公元前2世紀中葉,羅馬人已經清楚地意識到,帝國是一架巨大的造錢機器,創建帝國是一件極其劃算的事情。
第二次布匿戰爭造成了巨大的財富不均。羅馬城內的財富堆積如山,而成千上萬依賴農耕為生的平民,其土地和房屋卻被戰爭損毀。原本富有的人們又發了戰爭財,變得更加富有,他們把土地全部買下來,以至於到公元前2世紀中葉,大庄園在羅馬農業中居統治地位。這些大庄園為暴富的土地所有者擁有,由布匿戰爭和馬其頓戰爭後被帶回義大利的無數新奴隸來耕種。事實上,公元前2世紀,羅馬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原來的勞動力經濟轉變成奴隸經濟。這也造成大量的無業遊民湧向城市,大批貧窮、不滿和憤怒的羅馬自由人就集中在羅馬城中。公元前133年,這種情形終於引發了內戰。提比略·格拉古在公民大會上被選為保民官,提出擁有土地的數額應限制在640英畝,這樣就可以從富豪手中剝奪出大量的土地。羅馬富豪和元老院反對提比略·格拉古的改革,他們發動暴亂,一群元老院貴族乘機刺殺了提比略。十年後,提比略的弟弟蓋約·格拉古也當選為保民官,他要求公民大會通過與其兄相似的土地法。公元前121年,他被元老院宣布為國家的敵人而自殺身亡,成千上萬的追隨者也被殺害或處死。這標志著格拉古兄弟叛亂的結束。
在以後的幾十年裡,羅馬平民和富豪之間的沖突仍連續不斷,主要表現為出身普通家庭的羅馬統帥、執政官蓋尤斯·馬略(公元前157年—前86年)和出身豪門的羅馬統帥、獨裁官科內利烏斯·蘇拉(公元前138年—前78年)之間的對立。公元前88年,雙方的敵對狀態引發了內戰。馬略的軍隊主要募自最貧窮的階層,他承諾將戰利品和土地分給他們作為服役的代價。這樣就造就了一支新型的軍隊,士兵效忠的不是國家而是他們的統帥。最後蘇拉擊敗了馬略,被元老院賦予統治羅馬事務的全部權力,成為名副其實的獨裁官。其後幾年,他把權力歸還給元老院,結束了公民大會的權力。
蘇拉的改革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公元前70年,克拉蘇和龐培這兩個野心勃勃的人當選為執政官,他們迅速廢除了蘇拉制定的憲法。由於在亞洲打了勝仗,龐培在羅馬大受歡迎,而克拉蘇盡管鎮壓了斯巴達克斯領導的奴隸起義,卻不受歡迎。龐培與其他有前途且日漸重要的將領結盟,這些將領中最得人心的就是出身於貴族世家的才華橫溢的統帥蓋尤斯·尤利烏斯·愷撒(公元前100年—前44年)。克拉蘇、龐培和愷撒,這三人達成協議,建立了「前三頭政治」,這標志著共和國開始走向滅亡。愷撒在北部的法國、比利時和大不列顛南部打了大勝仗,但在他返回羅馬之前,「前三頭政治」已經不復存在。克拉蘇在與中東帕提亞人的戰爭中死去,而龐培則轉而對抗愷撒,慫恿元老院反對愷撒,並將愷撒宣布為國家之敵。在強大忠誠的軍隊的支持下,愷撒於公元前49年攻入義大利,穿過義大利中部的魯比孔河,一場新的內戰開始了。公元前48年,龐培在希臘的法薩盧斯被擊敗,不久在逃亡地被埃及人暗殺身亡。公元前46年,愷撒回到羅馬,授意元老院任命他為可以執政十年的獨裁者。他被授予統治羅馬國家的絕對權力,在任何實際需要時可以不受法律和憲法的約束。兩年後,他被任命為終身獨裁者,集各種權力於一身。愷撒的絕對權力,使他成為絕對統治者、古羅馬皇帝、最高統治者,他看起來更像一個君主。一些以羅馬共和國為榮的羅馬貴族,對他的權力極為憤恨不平。公元前44年3月15日,以蓋尤斯·卡修斯·隆吉努斯和馬庫斯·朱尼烏斯·布魯圖為首的一群陰謀家,刺殺了愷撒。
但是,反叛者企圖和平回歸共和制的夢想卻在現實中變成了另外一場長達十三年的殘酷的內戰。愷撒的追隨者們建立了「後三頭政治」,他們與那些陰謀反叛者斗爭並在希臘菲力皮獲勝。「後三頭政治」由愷撒收養的甥孫馬可·屋大維(自稱卡尤斯·尤利烏斯·愷撒·屋大維)以及愷撒的部下馬可·安東尼和馬可·艾米利烏斯·李必達組成。然而得到元老院支持的屋大維不久就與在埃及得到女王克莉奧帕特拉支持的馬可·安東尼發生了分裂。雙方的戰爭於公元前31年結束,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莉奧帕特拉在海戰中失敗,兩人於次年在亞歷山大城自殺。
戰爭的結束也標志著羅馬共和國的滅亡。屋大維奪取了愷撒曾經擁有的所有權力,只是在形式上沒有作任何關於共和國制度的改變。他確定自己為絕對的統治者,最初他自稱為「元首」(羅馬的首席公民,這個詞就是現代詞彙prince的由來),後來稱為「奧古斯都」(威嚴或最高的)。在遺言中,他自詡完成了恢復帝國和平與秩序的使命。他把士兵重新安置在農田裡,使第二次布匿戰爭以來平等擁有土地的夢想幾乎變為現實。他將羅馬軍隊由志願軍變成了常備隊。這些軍隊遍及帝國大地,他們把羅馬語言和羅馬文化傳播到歐洲和地中海地區。最後,奧古斯都開始了一個巨大的建築計劃,並充任藝術的保護人,從而使羅馬文化達到前所未有的鼎盛。傑出的作家得到元首本人和其助手梅塞內斯的資助,這些人包括著名的維吉爾(公元前70年—前19年)、賀拉斯(公元前65年—前8年)和奧維德(公元前43年—公元18年)。他們在意識形態上進一步推動了奧古斯都的政治改革,其中維吉爾創作的羅馬文學巨著《埃涅阿斯紀》是關於英雄埃涅阿斯創建羅馬文明的史詩。奧古斯都還以贊助文學的熱情同樣慷慨贊助藝術和雕塑。他實施了包括巴拉丁山上的阿波羅神廟和其他各種神廟以及羅馬廣場等許多大型建築項目。
公元14年奧古斯都死後, 羅馬經歷了一系列的深刻變革。從奧古斯都到圖拉真時代(公元98年—117年),羅馬統治了北非更多的領土、不列顛的大部分、德國的局部、東歐瀕臨黑海地區,以及美索不達米亞和阿拉伯半島的北部地區,帝國變得更加強大。在本土,羅馬努力建立自己新的准君主統治制度。奧古斯都宣稱自己為「羅馬的首席公民」,他的繼任者們則揭掉了虛偽的面紗,直接稱自己為「愷撒」,用以表明他們的皇族血統。奧古斯都死後,羅馬的政體更像君主制。盡管奧古斯都由元老院選舉出來的做法依舊保持著,但事實上掌權的皇帝在死前就選好了自己的繼承人。
早期羅馬的皇帝全都是愷撒的子孫。奧古斯都的繼承者是提比略(公元14年—37年在位),其後的繼承者是蓋尤斯,史稱卡利古拉(公元37年—41年在位),其後是克勞狄(公元41年—54年在位)和尼祿(公元54年—68年在位)。提比略和後來卡利古拉的統治證明了皇帝的專橫霸道。尤其是卡利古拉,其殘暴和瘋狂的統治在整個羅馬歷史上臭名昭著。公元41年卡利古拉被刺殺後,克勞狄被羅馬禁衛軍擁戴為皇帝,所有共和國統治的痕跡已經盪然無存。當軍隊可以使皇帝的統治合法化時,那些野心勃勃的將軍們就利用他們的軍隊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這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事情了。
在尼祿這位朱里亞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統治時期,羅馬人開始迫害並處死傳自東方的新的神秘宗教-基督教的成員。基督教的創始人是一個猶太人傳教士拿撒勒的耶穌,他生活在奧古斯都和提比略統治時期,後被羅馬人處死,另外兩名創始人傳教士彼得和保羅也被處死。後者用畢生的心血將基督教從一個猶太人的信仰轉變成為希臘和羅馬人可以接受的宗教。
公元68年,駐扎在高盧的軍隊發動暴亂,尼祿被趕下台。次年,至少有四位皇帝登基,每位都有強大的軍隊作後盾。羅馬進入混亂狀態,但將軍提圖斯·弗拉維·韋斯巴薌(公元69年—79年在位)成功地獲得了長久的統治,創立了自己的王朝 — 弗拉維王朝。在他之後,他的兒子提圖斯(公元79年—81年在位)繼位,之後是圖密善(公元81年—96年在位),他開始掀起第二次迫害基督教徒的浪潮。
公元96年,圖密善被謀殺。由於他沒有立嗣,元老院推選出自己信賴的涅爾瓦做皇帝。這是被後世羅馬史學家稱道的五個好皇帝時期的開始,這五個皇帝是:涅爾瓦(公元96年—98年在位)、圖拉真(公元98年—117年在位)、哈德良(公元117年—138年在位)、安東尼·庇護(公元138年—161年在位) 以及馬可·奧勒留(公元161年—180年在位)。政權順利地從一個皇帝傳遞到另一位皇帝手中,而且每個皇帝都由前任選出和收養,並得到元老院的首肯。這個時期是奧古斯都之後羅馬帝國統治最穩定的時期。當馬可·奧勒留選擇自己的兒子康茂德(公元180年—192年在位)作為繼承人時,這一局面才宣告終結。
在這一時期,羅馬的文化、政治和法律得到廣泛的傳播。羅馬人在帝國范圍內(尤其在那些還沒有城市文化的地區)積極建設大型城市居住區,並賦予這些城市與羅馬人同樣的權力。上層階級統治著這些城市,他們因此更加效忠於皇帝。帝國成為羅馬官僚控制下的唯一中央集權政府。在文化方面,這一時期與奧古斯都時期同樣具有創造力。尼祿時期,生活著羅馬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塞內加(公元前4年—公元65年),他信奉古希臘斯多葛派的學說。一個世紀以後,皇帝馬可·奧勒留本人也是一個斯多葛派的哲學家。諷刺詩人尤維納利斯(公元60年—140年)和佩爾西烏斯通過挖掘日常生活、城市墮落和人口膨脹問題,創作出反映羅馬文化中道德敗壞的諷刺詩篇。塔西佗(公元55年—117年)則可能是最偉大的羅馬歷史學家。
在這一時期,與東方的貿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興盛,其貿易通道主要為「絲綢之路」。這條商路沿用了幾個世紀,從地中海沿岸延伸到大夏直至中國。公元前1世紀,老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抱怨, 每年與印度、阿拉伯和中國(賽里斯國)的貿易要花費至少一億塞斯特斯(古羅馬的貨幣單位)。中國《後漢書》記載, 公元166年羅馬皇帝安敦(即馬可·奧勒留·安東尼)派遣使臣到達中國境內。根據一段史料記載, 羅馬人一直想直接與中國人貿易,但為安息(帕提亞人)所阻, 因為安息人要保持自己在絲綢貿易上的壟斷地位。這段記述為絲綢之路上的考古發現所證實。這些考古發現包括在樓蘭和河南發現的埃及衣物和羅馬玻璃器,在遠東的其他考古發現也間接證明了這點,如在越南南部俄厄發現的馬可·奧勒留時期和安東尼·庇護時期的羅馬硬幣以及同時出土的一面中國漢代晚期銅鏡和各種印度文物。
在這一時期,羅馬進行了最大規模的建築活動,其中包括營建羅馬的萬神廟和科洛賽姆,後者即羅馬圓形大劇場,供角鬥士比賽。所有偉大的工程都建造於這一時期,包括大規模的引水系統:羅馬城本身有11條引水渠,可將3億加侖水從周邊的山區輸送到城市中。在醫葯方面,羅馬人在公元1—2世紀取得了顯著進步。蓋倫可能是古代世界最偉大的一位醫學家,他生活在2世紀末,動脈血液循環是其最重要的發現。
馬可·奧勒留死後,他那繼位的兒子康茂德被證明是殘暴的而且不稱職的皇帝。他公然挑釁元老院, 整日酗酒作樂。公元192年,他被宮廷侍衛謀殺。這時的羅馬帝國面臨著危機。在東方,一個新的帝國薩珊王朝在伊朗興起,並企圖重塑昔日波
㈢ 《霸王別姬》電影講的是什麼
段小樓(張豐毅)與程蝶衣(張國榮)是一對打小一起長大的師兄弟,兩人一個演生,一個飾旦,一向配合天衣無縫,尤其一出《霸王別姬》,更是譽滿京城,為此,兩人約定合演一輩子《霸王別姬》。但兩人對戲劇與人生關系的理解有本質不同,段小樓深知戲非人生,程蝶衣則是人戲不分。
段小樓在認為該成家立業之時迎娶了名妓菊仙(鞏俐),致使程蝶衣認定菊仙是可恥的第三者,使段小樓做了叛徒,自此,三人圍繞一出《霸王別姬》生出的愛恨情仇戰開始隨著時代風雲的變遷不斷升級,終釀成悲劇。
幕後花絮
片場上張國榮沒有任何生活上的額外要求,偶爾為之的是如果收工較早,他就邀請劇組人員和演員一起去喝咖啡。
陳凱歌表示張國榮是極端用功之人,《霸王別姬》開拍前他到北京生活了六個月,專心學戲。
片中張國榮飾演一位男扮女裝的京劇旦角。張國榮如此入戲,以至於陳凱歌准備的一個京劇演員替身到最後也沒派上用場。
從《霸王別姬》小說來看,只需要兩撥演員——少年和成年,但陳凱歌覺得還不夠,所以他又選了一撥幼年的小演員,而且那些小孩們都是戲校的。
㈣ 電影埃及艷後的歷史背景和主要內容
歷史背景:克婁巴特拉之所以被稱為埃及艷後,當然是因為她來自埃及。嚴格地說是希臘人後裔。電影主要是是她跟凱撒和馬克·安東尼的愛恨情仇。
該片講述埃及女王克麗奧佩特拉為了政治目的,與凱撒聯姻,從而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強大帝國。凱撒被行刺後,她又將目標轉向大將軍馬克·安東尼,兩人產生了暴風雨般的愛情。
克婁巴特拉之所以被稱為埃及艷後,當然是因為她來自埃及。嚴格地說,它並不是埃及人,而是希臘人後裔。因為她是出身於當時統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但托勒密王朝卻是由希臘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大帝的部將所建立的希臘人王朝,只是它統治的土地是位於埃及境內。
人物介紹:
1、克婁巴特拉
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後一任女法老,才貌出眾,聰穎機智,擅長手腕,一生寫就傳奇二字。特別是捲入羅馬共和末期的政治漩渦,同愷撒、安東尼關系密切,在她死後,埃及成為羅馬行省,她也就是後世所熟知的「埃及艷後」。
2、安東尼
演員理查德·伯頓
古羅馬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是凱撒最重要的軍隊指揮官和管理人員之一。鍾情於埃及艷後,因此他留在埃及,被羅馬人看成是背叛,後來在亞拉興兵敗給羅馬之後,安東尼與埃及艷後一同選擇了自殺身亡。
㈤ 誰能簡單介紹羅馬皇帝尤里安的一生
弗拉維烏斯·克勞狄烏斯·尤里安(Flavius Claudius Julianus)公元322年出生於君士坦丁堡。他的母親是埃及總督的女兒巴西麗娜(Basilina),在他出生後不久便離開人世,父親則是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的同父異母兄弟尤里烏斯·君士坦提烏斯(Julius Constantius),在君士坦丁於337年死後,腥風血雨便席捲了整個君士坦丁家族,他的兒子篤信基督教阿里烏派的君士坦提烏斯二世(Constantius II)對他父親兄弟的家族一次大屠殺,整個君士坦丁家族的男性成員只剩下了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和他的親兄弟君士坦丁二世(Constantine II)、君士坦斯(Constans),帝國暫時由這三人共同統治,除此之外,作為君士坦丁大帝的侄子,尤里安和他的哥哥加盧斯(Gallus)可能由於年齡過小,也可能是出於宣傳的考慮,奇跡般地在殺戮中倖存了下來。最初在小亞細亞的比提尼亞(Bithynia),尤里安由他的外祖母撫養,在他7歲時尼科米底亞的主教優西比烏斯(Eusebius of Nicomedia)前來對其進行嚴格的基督教阿里烏派教育,但相比於枯燥的基督式說教,尤里安則更喜歡他的另一個老師——哥特太監馬多尼烏斯(Mardonius),從他那裡尤里安學到了許多關於羅馬傳統文化的知識,文學語法和修辭、哲學以及古老的多神教,這些都是從基督教學習中難以獲得的,同時也對尤里安未來的人生奠定了軌跡。君士坦提烏斯二世顯然不希望他潛在的帝位爭奪者過於靠近帝國權力的中心,於是在342年尤里安和加盧斯又被流放至卡帕多西亞的馬塞魯姆(Macellum in Cappadocia),在隨時可能被殘忍多疑的表兄君士坦提烏斯殺害的情況下,尤里安又過了8年膽戰心驚的生活,直到他18歲時才被允許到君士坦丁堡生活。但很快尤里安又回到了小亞細亞,從以弗所的馬克西穆斯(Maximus of Ephesus)那裡學習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哲學。
羅馬帝國表面的和平很快便消失了,早在340年,君士坦丁二世在進攻君士坦斯時身亡,10年後君士坦斯又被自立為帝的將領馬格嫩提烏斯(Magnentius)殺死。為了騰出手來對付僭主,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擢升尤里安的哥哥加盧斯為東部的凱撒,在消滅馬格嫩提烏斯之後,又以加盧斯統治殘暴為借口將其處死,而尤里安也以叛國為名遭到逮捕,幾乎就要步哥哥的後塵,僅僅由於君士坦提烏斯的皇後優西比婭(Eusebia)的干預才又一次倖免遇難。隨後尤里安被准許前往雅典學習,在那裡通過與後來被封為聖徒的納西齊安的格列高利(Gregory of Nazianzus)和凱撒里亞的巴西爾(Basil of Caesarea)兩位教士的交流,尤里安對基督教的了解更為加深了,看到基督教對羅馬社會的沖擊,看到國家的搖搖欲墜,更對多神崇拜遭棄絕產生了強烈的失望和不滿,企圖復興羅馬傳統宗教的願望植根於他的心底。後來尤里安這樣寫道,在這31年裡,我花了20年學習基督的教義,但是另外的那11年才用在了正確的道路上,兒時曾接受洗禮的尤里安此時已經和耶穌徹底決裂了。
此時的羅馬帝國面臨東面薩珊波斯的嚴重威脅,而在高盧,日耳曼人的侵擾也日趨加重,作為帝國唯一的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二世這時又要面對無法兩頭兼顧的困境,而除他之外,尤里安又是僅存的家族男性血脈。雖然對尤里安極不信任,但是355年君士坦提烏斯二世還是在梅迪奧拉努姆(Mediolanum今之米蘭)擢升他為西部的凱撒,並且命令他與自己的妹妹海倫娜(Helena)結婚。君士坦提烏斯大概希望尤里安可以和北方蠻族同歸於盡,而雖然處在眾多堂兄眼線的監視下,尤里安仍然努力抓住一切機會在高盧樹立威望並提升自己的戰爭技能。
356年尤里安率軍出征萊茵地區,奪回了幾座被法蘭克人占據的城市,包括阿格里庇娜殖民地(Colonia Agrippina今之科隆),由於冬季將至,他派遣軍隊把守各重要城市,自己則駐軍於一個叫Senon的小鎮已等待來年春天繼續進軍。但是大批法蘭克人進攻了小鎮,尤里安幾乎被俘,而他的副將甚至不願前來解圍,後來在尤里安的要求下,君士坦提烏斯任命塞維魯(Severus)做他的騎兵長官。接下去的一年,君士坦提烏斯計劃了一個聯合行動,派遣巴爾巴蒂奧(Barbatio)率軍前來與其說是協同作戰,不如說是來監視尤里安。兩支軍隊從來沒有真正配合過。隨後在阿爾根托拉特(Argentorate今之斯特拉斯堡),尤里安與塞維魯的一萬三千人的軍隊遭遇了切諾多瑪(Chnodomar)率領的阿勒曼尼人(Alamanni)的軍隊,由於很好地利用了地形和騎兵傑出的側翼進攻,尤里安的軍隊取得了一場大勝,阿勒曼尼國王亦被俘虜。隨後的兩年,尤里安在萊茵河北岸對日耳曼人繼續作戰,他發現一些地方甚至許多年未曾出現過羅馬人,尤里安重現奪回了羅馬對這些地區的控制權,並使多個部落屈服,同時下萊茵地區(lower Rhine)撒利克法蘭克人也被征服。這一系列的勝利使尤里安的士兵對他極為贊賞,因為他如圖拉真一樣與士兵同甘共苦,而他在高盧為了推行減稅計劃不惜與高盧禁衛軍長官佛洛倫提烏斯(Florentius)對峙的行為也使得民眾對他頗有好感。尤里安清楚贏得民心的意義,減稅不僅有助於重建被戰火蹂躪的城市,也可以讓他手下大批的蠻族士兵明了帝國統治的好處。這時尤里安無論軍事還是行政上的成績都讓當時對波斯作戰失利的君士坦提烏斯感到愈發不安。
帝國西部的威脅暫時解除了,但是東部的局面依舊嚴峻,君士坦提烏斯對薩珊波斯的作戰遭到失利,於是他命令尤里安超過半數的軍隊前往支援。起初尤里安試圖執行這項命令,但是這幾乎引發了一場軍事騷亂,土生土長的蠻族士兵不願前往遙遠的東方作戰,於是在巴黎擁立尤里安為皇帝。對於尤里安而言,現在的局勢並不令人興奮,因為類似的事情曾多次發生在羅馬的土地上,軍隊可以推舉出新皇帝,也可以很快結果皇帝的性命,即使是「光復世界」的奧勒良(Aurelian)也難逃被士兵謀殺的結局。所以尤里安並不立即與表兄對決,相反留在高盧安定局勢,經過五年的高盧歲月,尤里安派遣一支軍隊前往義大利,自己則前往多瑙河流域以確保那裡的日耳曼人軍團的忠心,然後朝東部進發。尤里安在君士坦丁的出生地納伊蘇斯(Naissus),一面等待自己的軍隊進攻義大利門戶阿奎萊亞(Aquileia)的消息,一面不斷地為自己的行為辯解,還宣稱正是君士坦提烏斯引蠻族范境。但是君士坦提烏斯的因病身亡使這些措施都不再有必要了,一場內戰因此得以避免。臨死前,君士坦提烏斯承認了尤里安的帝位為合法,很難琢磨出在被上帝召喚前,君士坦提烏斯內心的真實想法,可能是「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緣故,不管怎樣現在尤里安成了帝國唯一的奧古斯都,他終於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
尤里安進入君士坦丁堡後受到了熱烈歡迎,而他即位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按君王禮儀同時也按基督教的禮儀安葬他的表兄。他拒絕仿效他的叔叔君士坦丁放棄羅馬傳統的做法,也不試圖恢復戴克里先(Diocletian)四帝共治的統治方式,他的理念更傾向於哈德良(Hadrian)或是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尤里安認為即使是一個領導者,也必須處於法律的制約下,從本質上講與其他人應當是地位相同的,人們也經常可以發現他在君士坦丁堡的元老院里參與討論、發表演說。尤里安發現前任皇帝的政府不僅效率低下而且腐敗猖獗,為此他在卡爾西頓(Chalcedon)設立了一個法庭,懲處了許多前朝官員,同時遣散了宮廷內數以千記的僕人、太監及其他閑雜人員。為改善國家經濟狀況,尤里安進行了財稅制度改革,並從平民階層中大力拔擢人才,為帝國注入新血。如果說上述做法尚能令人理解的話,那麼接下來他的一系列作為卻讓他永遠背上了背教者(Apostate)的罵名。
㈥ 有一場電影叫什麼大象救細界
中文片名:霍頓與無名氏
霍頓聽到呼呼聲
更多中文名:
荷頓奇遇記.....台灣譯名
大象亞鈍救細界.....香港譯名
更多外文片名:
Dr. Seuss' Horton Hears a Who .....USA (working title)
Dr. Seuss Horton Hears a Who! .....USA (complete title)
Horton .....Finland
Ortone e il mondo dei Chi .....Italy
影片類型:家庭 /冒險 / 動畫
國家/地區:美國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製作成本:$85,000,000/estimated
片長88分鍾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導演:Jimmy Hayward Steve Martino
編劇:Ken Daurio .....screenplay
Dr. Seuss .....book/story
Cinco Paul .....screenplay
主演:
金·凱瑞Jim Carrey .....Horton (voice)
史蒂夫·卡瑞爾Steve Carell .....The Mayor of Who-ville (voice)
塞斯·羅根Seth Rogen .....(voice)
喬納·希爾 Jonah Hill .....(voice)
森林裡天真可愛的小象霍頓(吉姆·凱瑞配音)快樂地享受著每天無憂無慮的生活。但突然有一天,一個驚人的發現,徹底改變了它的生活,乃至它在所有動物眼中的可愛形象。
一粒微小的浮塵上的「無名鎮」的居民過著安逸的生活,突然有一天它們被一顆果實撞擊,整個「小世界」被拋上了天空,漂後在了一支粉色的苜蓿花上。而來自這個「微小的世界」里的微小的求救聲居然被身材肥碩的大象霍頓聽到。由此霍頓深信這顆「小灰塵」中有生命存在,並以它自己的方式與小世界裡「無名鎮」里的「鎮長」(斯蒂夫·卡萊爾配音)進行了別有情趣地交流。為了拯救這顆灰塵里微小世界的居民,霍頓決定冒著被所有動物嘲笑的現實,盯著「幻想症患者」的惡名,將「無名鎮」送回屬於他們的世界……
然而,小象霍頓的營救旅程並不一帆風順:邪惡多難的地理環境、滿肚子壞水的禿鷲……時刻為它的冒險征程的危險指數增加著砝碼……
不論個頭大小,生命就是生命。一隻名叫霍頓、非常有想像力的大象,在一個極為偶然的情況下,聽到了一粒在空氣中漂浮的灰塵上傳來了微弱的求救聲,他懷疑就和奧秘的宇宙是一個道理,這粒灰塵上也存在著生命體。不過那個時候的霍頓還沒有意識到,灰塵上果然躲藏著一個名叫 「無名鎮」的城市,裡面居住的都是一些微小的「無名氏」們,他們聽從著「市長」的領導……雖然居住在霍頓身邊的鄰居都在嘲笑他,把他當成了精神病,認為他已經失去了理智,霍頓還是決定解救這些像斑點一樣大小的生命。
霍頓面對的首要問題,就是給「無名鎮」中的居民們重新找到一個適合居住的地方。本著他一直信守的格言--大象的忠誠度永遠是百分之百的,以及正直、真誠的決心,除非達到目的,否則霍頓是永遠都不會放棄的。 [編輯本段]影片評論影片《霍頓與無名氏》(Horton Hears a Who)的主題思想。在遇到大象霍頓之前,「無名市」(Who-Ville)的市民們從來不知道自己生活的「星球」之外還有另一個世界,也不知道原來自己在別人眼裡不過是一粒塵埃上根本看不到的微生物。但是想想其實誰不是這樣呢?我們生存的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也不過是一粒塵埃,這里的「無名氏」 其實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這樣想想也怪可怕的,也許我們哪天也被「吹」得偏離軌道,「吹」到未知的地域,如果沒有「大象」來救我們,我們的星球也可能會像一個脆弱的塵埃一樣,消失不見。
因此,本片要告訴我們的是,既然大家都是「無名氏」,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你怎樣對待一粒塵埃,以後「別人」可能就怎樣對你,所以請善待你周圍的「小人物」!像大象霍頓學習,他從來都不殺死任何生靈,包括蚊子。所以基本上,他是「聖象」,與努努森林中的其他動物都不同,是所謂的「耶穌叔叔」或「觀音姐姐」。當然這只是開玩笑的誇張說法,故事沒有這么要求大家都出家當和尚,但至少,它要孩子明白三件事:首先,不要欺負弱小,要有幫助別人的愛心;同時,發現「彼此存在」的霍頓與「無名市」市長在最初都不被其他人信賴,但他們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信念,證明給別人他們是對的,這種對真理的堅持、不受到外界干擾而動搖也很值得學習;最後,霍頓對許下的諾言很真誠,他會克服一切險阻去完成它,「大象說話算話!」是霍頓的n條座右銘之一。
有一個富含哲理的中心思想作為基礎,在加上天馬行空、毫無邊際的想像力,著名兒童作家蘇斯博士(Dr. Seuss)的這本漫畫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兒童故事,而動畫片又在此基礎上更鮮活地把每個人物的個性都突出表現出來,再加上顏色鮮艷的畫面、有趣又搞笑的動畫形象,及五代喜劇明星的加盟,本片想不讓人愛都很難。如果說它有什麼缺點,it』s a pretty loud child。它充滿了嘻鬧與狂歡,不僅是角色個個「多嘴」,還有亂七八糟的音樂,如果你是個愛安靜,怕喧鬧的孩子,那可能會嫌吵,希望在看完後找個清靜的地方站十分鍾,但即使這樣你會發現,腦中仍然有十多個Jim Carrey在不斷說話。。。
動畫片總要告訴孩子些什麼,不過除了這些背後的意義,這個可愛的動畫片帶來的更多是搞笑的人物形象和有趣的對白。蘇斯博士的漫畫只是一個大綱,想要變成現在一個半小時的動畫片,要加入很多情節和對話。我必須說本片的編劇是個與蘇斯一樣有幽默感,而且更善於將現代感十足的對白融入其中的人,但他也必須得感謝配音的這些天才笑星。動畫造型與演員本身非常貼切,就連他們說的一些話,似乎也是為兩人特別設計的,又或者是他們的自由發揮,根本不會在蘇斯的漫畫找到,而是屬於成人的日常口語或生活中常遇到的有趣事情.比如,有個情節是市長在看牙醫,實際來自Jim Carrey的真實經歷,他說牙醫總是在把你嘴裡塞滿器械後,還不斷跟你對話,可是你明明已經不能說話...
在他們的詮釋下,霍頓與市長已不再是紙上的漫畫角色,而是變成了Jim Carrey和Steve Carrell兩個人。特別是Jim Carrey,雖然看不到他本人,但這些都被霍頓本身特效製作的表情和動作所代替,與Jim Carrey一樣有著多變、誇張的表情和豐富的肢體動作,我可以堅定地說,如果換別人來配,今天的霍頓絕對不是這個樣子,他就是動畫版的Jim Carrey,只不過以無辜和天真為最大特徵。另外,因為Jim Carrey的誇張型表演,霍頓的嘴巴被從小改大,這些都是動畫人員為Jim Carrey作的特殊調整,讓兩者更加融為一體。
以前在人們眼中,Jim Carrey搞笑的本錢是肢體語言,但這首次的配音證明他僅利用聲音就可以准確塑造出一個喜劇角色。他配音的小頓(我對霍頓的愛稱)最大的特點就是「樂觀,天真無邪,嘮叨,脆弱和自我感覺永遠良好」,而這些也是小頓笑點的來源。就像以前Jim Carrey的角色一樣,有說不完的台詞,一句接一句似乎都不用換氣,也經常自言自語,內心活動豐富,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瘋顛也好,吵鬧也好,裝可憐也好,仍然是那個讓人很懷念的活寶Jim Carrey,就像每個喜劇演員一樣,到哪裡都用自己獨特的幽默征服觀眾,但這次比較不同的是,他表現得很善良,沒有一點淘氣或鬼點子。
首先介紹一下小頓是怎樣一個傢伙,他看上去像個「橡膠」作的玩具,身體還是耳朵都很有彈性,活動自如,高興時喜歡跳躍。他對自己很有想法,做事有原則,是個天生的樂天派,在他眼中從來沒有辦不成的事兒,即使在危機關頭也不忘往好處想,還不時說個笑話安慰自己。小頓在努努森林裡擔任教小動物們的老師工作,童心未老又對孩子很有耐心。他最擅長的技巧就是把兩扇大耳朵變成游泳帽、草帽、禮帽等各種帽子扣在腦袋上,還有一個特異功能就是聽覺特別靈敏,即使看不到,他可卻以聽到小花上一顆塵埃里的叫聲,並從沒懷疑過自己的聽力或智商。而且小頓與眾象不同的是,他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個笨重的大傢伙,而是如他自己說的「俺輕如鴻毛,動如脫兔」,他覺得自己與那些小鼠小貓沒什麼區別。於是即便遇到山崖上的獨木小橋他也毫不猶豫堅信不移地認為自己不會把橋踩壞。「俺百分百可靠」是他守護的箴言,無論發生什麼事,他都不會違背諾言或丟下朋友。但他其實也很膽小,無論是袋鼠還是老鷹,甚至猴子都能把他嚇到,他不會反抗,只會閃躲或逃命,但也絕不屈服。這點上,這個龐然大物的確與小貓小鼠沒啥區別。在遇到危險時怎麼辦呢?他很會「放空」,就是幻想自己成為「日本忍者」或「中國少林」,三下五除二把敵人幹掉,但只是想想而已,回過神兒來還是轉頭就跑。小頓是我所見到過的世界上最可愛的大象.
小頓是整個影片的靈魂,除了Jim Carrey的配音恰到好處外,動畫人員功不可沒,大部分時候觀眾都會為他多變的表情和動作所逗笑。在我看來,小頓的眼神是最要命的武器,他的整個表情基本都是通過眼神的變化在呈現,有-_-||的無奈臉,也有*0*的興奮臉,還有各種擠眉弄眼>_<,0_0的百變表情,讓這個大象看起來如此生動活潑,完全擺脫以往給人的穩重安靜等特點,而且很多表情完全模擬Jim Carrey的樣子,讓人看到大象卻想起的是他的臉。要說Jim Carrey雖然搞笑,甚至很英俊,但很少有人用可愛形容他,畢竟他也是46歲的人了,但在本片中,他在聲音上變成了「小朋友」,再換上了小頓的臉,徹底可愛了一把,相信孩子或mm們看到都會有沖動去捏一把他的象皮臉。
Steve Carrell的市長相對來說比較沒有那麼搞笑誇張,是個家居型人物,似乎養孩子比作市長負擔還重。因為他家一共有96個女兒和一個兒子,當然還有個老婆要養,每天吵到頭都快爆了,最要命的是市長很清貧,家裡只有一間廁所,一個睡房和一張吃飯的桌子,可見擁擠程度(警告:不生兒子不罷休的那些同志們,不懂得剋制的話,也會有如此悲慘下場)。不過這也練就他可以同時與97個人說話並同時舉97杯水的高超技能。市長當然也不是消慶的傢伙,每天管教孩子們就要說很多話,上班還要處理繁重工作,還要跟「大象上帝」對話,家裡家外忙得不可開膠,就這樣沒有吐血身亡還有時間養魚,真了不起,是勤奮又負責的好市長和好爸爸。Steve Carrell的嘴皮子本來就不輸Jim Carrey,而且對家長和領導角色都已駕輕就熟,即便沒有能像Jim Carrey那樣為影片帶來很多火花,至少成全了兩代「冒牌天神」首次合作,他們之間的「對話」基本上是吸引成人觀眾的最大看點。
不過市長唯一的兒子還是個「怪小孩」,平時不講話,而是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去創造新奇的樂器,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想法。蘇斯博士的漫畫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孩子中的怪胎,但他們往往不是壞孩子,而且還可能在關鍵時候有出其不意的表現。Jim Carrey在采訪中也說到其實他自己就是怪小孩,正因從小不合群,一個人在家裡,才練就一套多變的表情,自己娛樂自己,這也是他兩度被蘇斯博士漫畫改編電影題材吸引的原因,他說蘇斯筆下有各種人物,而且想像力豐富甚至誇張總是他作品的最大優點。
不過不是說有五代喜劇演員參與嗎?如果說Jim Carrey和Steve Carrell分別是第一和第二代的元老,那麼Will Arnett(老鷹)和Amy Poehler(市長夫人)夫婦則是近幾年常活躍在喜劇片中的優秀「配角」(曾一同出現在[Blades of Glory]中),可以算是第三代,而第四代自然是去年因把別人肚子搞大(Knock Up)而一跑而紅的衰男Seth Rogen(為小藍鼠配音,是小頓的好朋友,愛吃比自己身體還大的曲奇餅)。從電視轉向大銀幕的14歲小胖子Josh Flitter(配一個毛絨絨球妝的小動物,好像是土撥鼠),則為第五代喜劇童星,從他身上已能看到未來Jack Black的影子。一部動畫片能有這么多喜劇明星助陣,我相信對觀眾有很大號召力。去年的小老鼠雖然口碑好但明星效應低,票房吸引力就相對小,本片則佔有類似於[Shrek]的優勢,關鍵就是看家長和孩子是否能接受Jim Carrey和Steve Carrel兩位叔叔的快嘴幽默了。特別是Jim Carrey風格鮮明,以前就不喜歡他的人,恐怕也很難愛上本片。
另外要說的是,影片中很多動物造型都做得很像毛絨玩具,不僅毛發豐富毛皮色彩也艷麗,除了眼睛會動外,活生生就是把玩具店整個搬來放在叢林中一樣,可愛是可愛了,但有點缺乏創意。反面角色還是像一般動畫片外一樣壞得徹底,尖酸刻薄的袋鼠媽媽不僅對兒子管教方式不當,還愛欺負人,代表著那些勢力又很自以為是的頑固家長,屬於小朋友憎恨、家長看了羞愧型。特別是她提倡的「孩子在家自學,不讓與其他小朋友接觸,怕被外界污染」的作法,其實在美國家長中非常普遍,很多孩子都在家自學,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正常發育和情商培養,影片對這種作法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作為2008年第一部大片,我想票房應該會高於10,000BC,不過今年的最大贏家恐怕還得是熊貓同學.
在影片的首映式上,記者們的話筒也都被套上了片中帶有塵埃的那多小粉花,還有片中出現的無名市長與小頓「對話」的巨大傳聲筒,更鋪起橙色地毯。Jim Carrey在影片記者會上表現讓俺對他有了很多加分,他不是那種回答完問題就走人的明星,而是非常耐心地給記者簽名,繼續回答問題,並不在意被層層包圍住或與人握手,很多人都上前表示了對他的喜歡,他也都很有禮貌地感謝,似乎很enjoy眾人的崇拜,而且一點都沒有大牌明星的架子,異常親切友好。而且他這個人其實私下就是說話很搞笑的,但與周星馳的面無表情不同,Jim Carrey什麼時候都是笑容可掬,表情豐富。當Jim Carrey和Steve Carrel兩人坐在一起時,能感到兩人都很謙虛,但Steve Carrel明顯沒有Carrey的那份自信和隨意,也許是因資歷淺,非常拘謹和收斂。 [編輯本段]關於音樂在影片結尾的時候,相信大家都對片尾曲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片尾曲是經由影片翻唱而成的,原曲名為《Can't Fight This Feeling》,中文名為《無可抗拒這份情感》,是1985年搖滾團體REO Speedwagon三周冠軍的抒情曲,一首相對古老的音樂。
歌詞也完整保存著,和影片中一模一樣,英文版,中文版都有,以下是《Can't Fight This Feeling》這首抒情曲的歌詞:
can't fight this feeling any longer
and yet i'm still afraid to let it flow
what started out as friendship
has grown stronger
i only wish i had the strength to let it show
i tell myself that i can't hold out forever
i said there is no reason for my fear
`cause i feel so secure when we're together
you give my life direction,
you make everything so clear
and even as i wander
i'm keeping you in sight
you're a candle in the wind
on a cold, dark winter's night
and i'm getting closer than i ever thought i might
and i can't fight this feeling anymore
i've forgotten what i started fighting for
it's time to bring this ship into the shore
and throw away the oars, forever
`cause i can't fight this feeling anymore
i've forgotten what i started fighting for
and if i have to crawl upon the floor
come crushing through your door
baby, i can't fight this feeling anymore
my life has been such a whirlwind since i saw you
i've been running `round in circles in my mind.
and it always seems that i'm following you, girl
`cause you take me to the places
that i'd known i'd never find
and even as i wander
i'm keeping you in sight
you're a candle in the wind
on a cold, dark winter's night
and i'm getting closer than i ever thought i might
and i can't fight this feeling anymore
i've forgotten what i started fighting for
it's time to bring this ship into the shore
and throw away the oars, forever
cause i can't fight this feeling anymore
i've forgotten what i started fighting for
and if i have to crawl upon the floor
come crushing through your door
baby, i can't fight this feeling anymore
中文對照翻譯:
無可抗拒這份情感
我再也無法克制這份情感
但還是害怕流露出來
當友誼日益堅定,這感情因而開始
但願我有能力向你表白
我告訴自己無法永遠堅持下去
但我的恐懼是沒有道理的
因為我倆在一起時,我覺得十分安心
你給了我人生的方向
你使一切清澈無比
即使我在外流浪
我仍設法看見你
你是風中的燭火
在那冰冷黑暗的冬夜裡
我比我預期的更靠近你
我再也無法克制這份情感
我已忘記自己是在抗拒什麽
該是讓船靠岸的時候了
把槳拋開,永永遠遠
因為我再也無法克制這份情感
我已忘記自己是在抗拒什麽
如果我得匍匐在地上
穿過你的大門
親愛的,我再也無法克制這份情感
自從遇見你,我的人生像一陣旋風
心裡一直團團轉
像是我永遠跟隨著你
因為你帶我去到
我永遠無法發現的地方。
㈦ 英語源於英國還是源於美國為什麼會廣泛流行
英語的起源
一 英語的「家譜」
英語是印歐 (1ndo-European)語系。印歐語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語系,包括歐洲、美洲和亞洲的大部分語言。講印歐諸種語言的總人數約有十八億七千五百萬,佔世界總人口的一半左右。早在1786年,英國梵文(Sanskrit)學者威廉·瓊斯爵士 (Sir William Jones) 就指出:歐洲、印度、波斯等地的大多數語言,包括古希臘語、古拉丁語及古印度語屬於同一「家族」。
原始印歐人是什麼樣的人? 他們居住在何方? 他們的語言究競是什麼樣子的? 對這些問題,我們今天仍缺乏文獻的考證。但是通過長時期的研究,語言學家們得出了探索性的結論他們發現:屬於印歐語系的許多語種都有表示「冬天」、「雪」和「寒冷」等意義的詞,這說明原始印歐語最初是在氣候比較冷的地一帶使用的。另一方面,某些熱帶地區動植物名稱的詞,如「獅子」、「大象」、「稻米」、「竹」、「棕櫚樹」等,在原始印歐語中是不存在的;而印歐語系各語種中卻都有表示「白楊」、「櫟樹」、「柳樹」、「白樺」、「熊」、「狼」、「羊」、「鷹」、「蜜蜂」等動植物名稱的相似詞。通過這樣的探索和研究,許多人認為,當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歐洲中東部曾居隹著一些游牧部落,他們飼養著象羊、狗、奶牛和馬這樣的家畜,會使用馬和簡陋的馬車,並能夠馳騁於一望無際的原野上。這些游牧部落就是原始印歐人,他們用於交際的語言就是原始印歐語。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間,這些原始印歐人開始遷徒。有些向西移動,有些向東移動,而有些則向南移動,到達今天的南亞次大陸。這些部落的大遷徒導致印歐語系的逐步形成。古印度語與古代歐洲語言之所以非常相近,其歷史根源即在於此。
印歐語系包括:(一)印度語族(Indic);(二).伊朗語族(Iranian);(三)斯拉夫語族(Slavic),(四)波羅的話族(Baltic),(五)日耳曼語族(Germanic),(六)拉丁語族(亦稱羅曼語族[Romance]), (七)凱爾特語族(Celtic),(八)希臘語族;(九)阿爾巴尼亞語(Albanian),(十)亞美尼亞語族(Armenian), (十一)吐火羅語族(Tocharian;Tokharian)(十二)赫梯語族(Hittite)。日耳曼語族是一個比較大的語族。它又分為三個語支:(一)東日耳曼語支(EastGermanic)主要以現已絕跡的哥特語(Gothic)為代表;(二)北日耳曼語支(North Germanic),主要以古北歐語(Oid Norse)為代表,包括今日的挪威語(Norwegian)、冰島語(Icelandic)、瑞典語和丹麥語等;(三)西日耳曼語支(West Germanic)包括低地德語(Low German) 今日的荷蘭語(Dutch)、高地德語(High German)、英語、弗里西亞語(Frisian)佛蘭芒語(Flemish)等。因此,我們說:英語屬於印歐語系的日耳曼語族的西日耳曼語支。
二 英語的形成
英國南面隔英吉利海峽(the English Channel)、多佛爾海峽(the Straits of Dover)與法國相望,東面和東南面隔北海(the North Sea)與荷蘭、比利時、丹麥、挪威遙對。距 歐洲大陸最窄處的多佛爾海峽僅三十公里寬。英國的領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東北部。大不列顛島包括三個地區:英格蘭佔南部和中部,威爾士佔西部山地半島,蘇格蘭佔北部;其中以英格蘭最為重要。大不列顛島是歐洲第一大島,海岸非常曲折,長達一萬一千四百五十公里。英語就是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中形成的。為了說明英語的起源,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英語形之前的英國史前史。文物考查已經證明,古代印歐游牧部落西移之前今天的不列顛諸島上已居住著舊石器人(Paleolithic Man)。那時,不列顛諸島和歐洲大陸是連成一片的,英國和法國之間還沒有今天的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萊茵河(the Rhine)與泰晤士河(the Thames)之間尚由其支流相接、今天的英國仍屬歐洲大陸的一部分。大約在距今九千年的時候;由於地殼的變遷,大不列顛諸島從歐洲大陸分離出來。所以史前的舊石器人能夠在不列顛定居下來並不足為怪。曾任過英國首相的溫斯頓·邱召爾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FONT>1965)在其《說英語的民族史》(History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Peoples)一書中,曾這樣描寫居住在不列顛的舊石器人:很明顯,那些赤身裸體或只披著獸皮的男人和女人或覓食於原始密林之中,或涉獵於沼澤、草灘至於他們所說的語言,尚無史料可查。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伊比利亞人(Iberians)從地中海地區來到不列顛島定居。他們給不列顛帶來了新石器(Neolithic)文化,同時征服了先前在那兒居住的舊石器人。大約從公元前500年開始,凱爾特人;(Celts)從歐洲大陸進犯並佔領了不列顛諸島。凱爾特人最初居住在今天德國南部地區,他們是歐洲最早學會製造和使用鐵器和金制裝飾品的民族;在征服不列顛之前,他們曾征服了今天的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地區;來到不列顛後,一部分凱爾特人在今天的愛爾蘭和蘇格蘭定居下來,其餘的一部分佔領了今天的英格蘭的南部和東部。每到一處,他們都對伊比利亞人進行殘酷的殺戳。凱爾特人講凱爾特語。今天居住在蘇格蘭北部和西部山地的蓋爾人(Gaels)仍使用這種語言。在英語形成之前凱爾特語是在不列顛島上所能發現的唯一具有史料依據的最早的格言。 公元前55年的夏天,羅馬帝國的愷撒大帝(Julius Caesar)在征服高盧(Gaul)之後來到不列顛。那時,他的目的未必是想征服不列顛,而是想警告凱爾特人不要支持那些居住在高占的、正受羅馬人奴役的凱爾特同族人。愷撒大帝的這次『不列顛之行』並沒有給羅馬帝國帶來什麼好處,相反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的威信。第二年,即公元前54年的夏天,愷撒大帝第二次親臨不列顛。這次,他在不列顛島東南部站穩了腳跟,並與當地的凱爾特人發生了一些沖突。愷撒大帝雖然取勝,但並沒有能使凱爾特人屈服。不久,他又回到了高盧;在以後的大約一百年間,羅馬帝國並沒有對不列顛構成很大的威脅。 英國歷史上的真正的「羅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是在公元後43年開始的。當時羅馬皇帝克羅迪斯(Claudius)率領四萬人馬,用了三年時間終於征服了不列顛島的中部和中南部隨後,整個的英格蘭被羅馬牢牢控制了。,隨著軍事佔領,羅馬文化與風格習慣滲入不列顛。羅馬人的服裝、裝飾品、陶器和玻璃器皿很快在不列顛得到推廣;社會生活開始:「羅馬化」這必然導致拉丁語在不列顛的傳播。在以勝利者自居的羅馬人看來,凱爾特人無疑是「低賤的」,凱爾特語自然不能登「大雅之堂」那時,在不列顛,官方用語、法律用語、商業用語等均是拉丁語;拉丁語成了上層凱爾特人的第二語言。這就是凱爾特語詞彙為什麼很少能倖存下來的歷史原因。在今日英語中,只是在一些地名和河流名稱方面還保留著凱爾特的詞彙成分。例如the Thames ,the Cam,the Dee ,the Avon , the Esk , the Exe , the Stour , the Aire , the Derwent , the Ouse , the Severn , the Tees , the Trent , the Wye等,均是凱爾特人命名的河流。在Duncombe, Winchcombe, Holcome, Cumberland, Coombe 等地名中,也可看到凱爾特語cumb (=deep valley::深谷)一詞的成分,在Torcross , Torquay,Torrington等地名中,尚保留著凱爾特語torr (=high rock or peak;高岩或山頂)一詞的成分。英國著名城市多爾佛(Dover)、約克(York)的名稱也源於凱爾特語。羅馬人佔領不列顛長達四百年,直到公元407年,羅馬人才因羅馬帝國內外交困不得不開始撤離不列顛。
大約在公元449年,居住在西北歐的三個日耳曼部族侵犯不列顛。他們是盎格魯(Angles)、撒克遜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他們乘船橫渡北海,借羅馬帝國衰落、自顧不暇之機『一舉侵入大不列顛諸島。他們遭到凱爾特人的頑強抵抗,征服過程拖延了一個半世紀之久:到了公元六世紀末,大不列顛請島上原先的居民凱爾特人幾乎滅絕,倖存者或逃入山林.或淪為奴隸。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發生的「日耳曼人征服」,亦稱「條頓人征服」Teutonic Conquest)。這次外來入侵.對英語的形成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屬古代日耳曼人。分市在北歐日德蘭半島、丹麥諸島、德國西北沿海一帶。在羅馬帝國時期,他們往往統稱為「蠻族部落」。他們從事畜牧和狩獵,過著半游牧的生活,且很早就知道農耕。他們的土地是氏族的公有財產,農業經營帶有原始的流動性質。隨著社會的發展,氏族公社逐漸解體,出現了氏族貴族和軍事首領。他們的財富和權勢在頻繁的掠奪中劇增。軍事首領名義上是由民眾大會推選產生的,實際上都出於同一家族。恩格斯曾把這種氏族部落的管理制度稱作軍事民主制;他這樣寫道:「其所以稱為軍事民主制,是因為戰爭以及進行戰爭的組織現在已成為民族生活的正常職能。鄰人的財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貪欲。這些民族把獲得財富看成是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他們是野蠻人。進行掠奪在他們看來是比進行創造性勞動更容易,甚至更榮譽的事情。以前進行戰爭,只是為了對侵犯進行報復,或者是為了擴大已經感到不夠的領上;觀在進行戰爭,則純粹是為了掠奪,戰爭成為經常的職業了。「 這些所謂的『蠻族」,在摧毀當時羅馬帝國的奴隸制,以及推動西歐封建制度的誕生過程中,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征服不列顛後,盎格魯人主要佔領了洪伯河(the Humber)以北地區;撒克遜人主要佔領了泰晤士河以南地區;朱特人主要盤踞在英格蘭東南端的肯特(Kent) 和南漢普郡(Southern Hampshire);以及位於英格蘭之南、靠近今天的朴次茅斯(Portsmouth)的懷特島(the Isle of Wight),形成許多小國。公元七世紀初,這些小園合並為七個王國:南部有撒克遜人的威塞克斯(Wessex)、薩塞克斯(Sussex)和埃塞克斯(Essex);東北部和中部有盎格魯人的梅爾西亞(Mercia)、諾森伯里亞(Northumbria),和東盎格里亞(East Anglia);東南部有朱特人的肯特(Kent)王國。各國競相爭雄,達兩百年之久;在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the Anglo-Saxon Heptarchy)。這三個日耳曼部族雖然有各自的方言,但這些方言均屬低地西日耳曼語(Low West Germanic)。有許多共同之處.因此三個部落在語言方面基本上是相通的。他們都使用一種叫做茹尼克(Runic)的文字。這種文字是古代日耳曼各民族通用的文字.它的字母主要由直線組成,以便於刻在木頭或石塊上,是一種由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發展起來的北歐碑文字。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逐漸形成統一的英吉利民族.他們各自使用的方言也逐漸溶合,出現了一種新的語言棗盎格魯撒克遜語(Anglo-Saxon)。這就是古英語。它是在特定的地理和歷史環境中,經過一系列民族遷移與征服的過程所形成的。
那麼English和England的名稱是如何來的呢?原來,凱爾特人將征服他們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習慣地統稱為Saxons(撒克遜人)。早期拉丁語學者仿照凱爾特人的習慣.也將這三個日耳曼部族稱作Saxones.並將他們征服的不列顛稱作Saxonia。到了公元七世紀. 由於用森伯利亞王國和梅爾西亞王國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影響劇增,而在這棿�ň酉呂吹鬧饕�前桓衤橙耍��栽縉誒�⊙д哂殖S?/FONT>Angli和Anglia指所有的三個部族和他們在不列顛所佔有的地盤。隨後,Angli和Anglia在拉丁語著作中分別代替了Saxones和Saxonia。到了公元700年所有的人都把當時通行在不列顛島上的語言稱作Englisc(盎格魯人一直就是這樣稱呼其使用的語言的),三個入侵的日耳曼部族則統稱為Angelcynn(=kin of the Angles即「盎格魯人的家族」)到了公元1000年整個國家則被稱作Englaland (=land of the Angles盎格魯人的土地)。由於語言內部在發音和拼寫方面發生了演變Englisc和Englaland才變成了今天的English和England。
在追溯英語的歷史發展時,我們通常將它分為三個時期:(一)古英語(Old English),從公元450年至1150年;(二)中古英語(Middle English),從公元1150年至1500年;,(三)現代英語(Modern English),從1500年至今。為便於研究,我們常把1500?/FONT>1700年的英語稱作「早期現代英語」(Early Modern English),1700年至今的英語稱作「後期現代英語」(Later Modern English)。這樣的分期當然不是絕對的,但它有助於我們對英語歷史發展全過程的了解和研究。
因為帝國主義曾經在世界上擁有許多的殖民地.所以英語得到了廣泛的流行
帝國主義國家經濟大多發達.導致了英語逐步成為世界的"官方語言"
㈧ 有一個電影其中的場景是:有騎著大象的士兵,雙方在打戰,有一個首領被長矛射穿側臉,有點古羅馬的感覺,
斯巴達300勇士 (2006)
導演: 扎克·施奈德
編劇: 扎克·施奈德 / 庫爾特·約恩斯塔德 / Michael Gordon / 弗蘭克·米勒 / Lynn Varley
主演: 傑拉德·巴特勒 / 文森特·里根 / 琳娜·海蒂 /多米尼克·威斯特 / 邁克爾·法斯賓德
類型: 動作 / 歷史 / 戰爭 / 奇幻
㈨ 喜歡看電影的~~幫忙找個電影~~關於-文化,歷史,社會的~
遠古時代(三皇五帝):
《天地傳奇》
《伏羲女媧》
《精衛填海》
《黃帝》
《後羿射日》
夏商周:
《封神榜》
春秋:
東周列國-春秋篇
驪姬傳奇
晉文公傳奇
"孔子"
"孫武"
"孫子謀略"
"西施"(大陸84版 台灣版)
"吳越爭霸"
卧薪嘗膽
戰國:
東周列國-戰國篇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
"商鞅傳奇"
"屈原"(港)
屈原"(大陸版)
亂世英雄呂不韋
荊軻傳奇
秦:
大秦帝國
亞視版"秦始皇"
大陸版「秦始皇」
陳勝王
楚漢爭霸:
"楚漢風雲"
"楚漢驕雄"
"西楚霸王"
"楚河漢界"
"淮陰侯韓信"
西漢:
漢劉邦
呂後傳奇
大漢巾幗
大漢天子
漢武大帝
漢武帝
王昭君(台灣91版 大陸87版、06版)
昭君出塞
漢宮飛燕
司馬遷
夜郎王
東漢:
劉秀救母
光武大帝
三國:
貂蟬(亞視版)
曹操與蔡文姬
曹操
關公
諸葛亮
洛神(港)
三國演義
三國英雄傳(台)
西晉:
亂世妖後
東晉十六國,南北朝:
俠影仙蹤
花木蘭(港劇)
達摩(粵語, 呂良偉1986版本)
隋唐:
隋煬帝
大運河
隋唐演義
隋唐英雄傳
隋唐群英(港)
開創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台)
薛仁貴傳奇
大唐情史
大唐名相
貞觀之治
貞觀長歌
文成公主(李琳版、曹穎版)
武則天(馮寶寶版、潘迎紫版、劉曉慶版)
無字碑歌
護國良相狄仁傑
上官婉兒
大明宮詞
唐明皇
楊貴妃(港)
大唐歌飛
珍珠傳奇
吳越錢王
五代十國:
十三太保
情劍山河(台)
絕代雙雄(新)
李後主與趙匡胤
遼、(北)宋、西夏:
趙匡胤
大遼太後
契丹英後
楊家將
寇老西兒
包公
包青天(台)
包公生死劫
巾幗英雄穆桂英
一門英烈穆桂英(台)
《蘇東坡》(1995版)
江山美人
李師師(大陸、台灣版)
賀蘭雪
(南)宋、金、元:
岳飛
岳飛傳(亞視版)
梁紅玉
辛棄疾鐵血傳奇
完顏阿骨打
成吉思汗(大陸版、亞視版)
魂斷釣魚城
蟋蟀宰相(賈似道)
關漢卿傳奇
《馬可波羅》
明:
鳳陽小子朱元璋
傳奇皇帝朱元璋
帝師劉伯溫
大腳馬皇後
皇後駕到
大明群英
大明天子
大明王朝1449
大明王朝1556
正德演義
海瑞傳奇
海青天
海瑞
明宮三大案
雷峰塔英雄傳
袁崇煥傳
江山風雨情
明末風雲
誰主中原
魂斷秦淮
鄭成功
大英雄鄭成功
徐文長外傳
秦淮八艷
清:
努爾哈赤(86版)
一代君王清太祖
太祖秘史
孝庄秘史
清宮風雲
風流孝庄(92版)
少年天子順治
少年寶親王
康熙帝國
康熙大帝(94版)
傲蕾.一蘭
雍正王朝
雍正皇帝(93版)
上書房
乾隆王朝
戲說乾隆(台)
宰相劉羅鍋
少年嘉慶
嘉慶皇帝
滿清十三皇朝(港)
鴉片戰爭演義
大清徽商
太平天國
天國傳奇
魂斷太平
洪秀全(89版)
少女慈禧
垂簾聽政
火燒圓明園
洋務運動
紅頂商人胡雪岩
東方商人
一生為奴
台灣巡撫劉銘傳
大將軍
北洋水師
最後的王爺
最後的格格
末代皇帝
血祭大沽口
走向共和
秋瑾(粵)
辛亥首義
孫中山
黃埔軍人
大浪淘沙
日出東方
風雲黃浦江
宋慶齡和她的姐妹們
喬家大院
上海一家人
上海滄桑
羊城風暴
反圍剿
血戰萬源
紅色娘子軍
長征
我的長征
延安頌
遠東陰謀
西安事變
趙四小姐與張學良
趙尚志
遠東特遣隊
八路軍
百團大戰
抗日名將左權
中嶽狂飆
沁源圍困戰
東進序曲
馬鳴風蕭蕭
新四軍
八百壯士
1937海空大血戰
長天烽火(大空戰)
傻兒軍長
大湖之戰
會戰雪峰山(講述正面戰場最後一戰)
中國遠征軍
鐵道游擊隊
呂梁英雄傳
我的鄂爾多斯
茶馬古道
攻克太原
挺進中原
陳賡大將
華東野戰軍
喋血四平
塔山阻擊戰
風雨下鍾山
敵營十八年
烏龍山剿匪記
人心向背
英雄虎膽
江山
上海的早晨
非常公民
開國領袖毛澤東
冰山上的來客
第二次握手
楓
淚痕
血色浪漫
歷史的天空
南海風雲
凱旋在子夜
紅燈記
《中華上下五千年》《東方小故事》
日本:
本能寺合戦(太合記の本能寺)(1909 映畫)
本能寺合戦(1918 映畫)
郷土史劇 織田信長の観眾の実寫(1922 映畫)
春風怨(1924 映畫)
地獄に落ちた光秀(1926 映畫)
英傑秀吉(1929 映畫) *後の南部彰三
豊太合 足軽篇(1929 映畫)
蜂須賀小六 第一篇 長江半之丞(1929 映畫) *後の中村憲三
蜂須賀小六 第二篇 坂田小平次の巻(1929 映畫)
森蘭丸(1930 映畫)
太合記 藤吉郎走卒の巻(1935 映畫)
太合記 藤吉郎出世飛躍の巻(1936 映畫)
出世太合記(1938 映畫)
お市の方(1942 映畫)
花婿太合記(1944 映畫)
反逆児(1961 映畫)
山內一豊の妻(1939 映畫) *後の加賀邦男
織田信長(1940 映畫)
天兵童子 第一話 幼き英雄(1941 映畫)
天兵童子 第二話 日本の子(1941 映畫)
天兵童子 第三話(1941 映畫)
天兵童子 第四話 蘇る力(1941 映畫)
新書太合記 流転日吉丸(1953 映畫)
急襲桶狹間(1953 映畫)
凸凹太合記(1953 映畫)
織田信長(1955 映畫) *後の萬屋錦之介
風雲児 織田信長(1959 映畫)
徳川家康(1965 映畫)
俺は藤吉郎(1955 映畫)
森蘭丸(1955 映畫)
太合記 日吉丸篇(1957 NTV)
太合記(1958 映畫) *後の松本白鸚
若き日の信長(1959 映畫)
日本ロマンス旅行(1959 映畫)
新書太合記(1959 MBS)
敵は本能寺にあり(1960 映畫)
あの時をここに 架空TV実況桶狹間前夜(1960 NHK)
名作菊五郎劇場 若き日の信長(1961 NET) *後の11市川團十郎
光秀叛逆(1961 NHK)
三日月の影 尼子十勇士戦記(1961 NHK)
織田信長(1962 ABC)
あすをつげる鍾 風雲児織田信長(1962 NHK)
あすをつげる鍾 木下藤吉郎(1962 NHK)
忍びの者(1962 映畫) *後の若山富三郎
続忍びの者(1963 映畫)
雑兵物語(1963 映畫)
戦國大統領(1963 MBS)
コメディフランキーズ 若い日の信長(1963 TBS)
築山殿始末(1963 NET)
利休切腹(1963 NHK)
月姫峠(1963 YTV)
ホラ吹き太合記(1964 映畫)
忍びの者(1964 NET)
徳川家康(1964 NET) *住田知仁は現?風間杜夫
戦國の女たち(1982 CX)
市川猿之助アワー 若き日の信長(1964 CX)
第三の忍者(1964 映畫)
コメディフランキーズ 出世閉口記前後編(1964 TBS)
太合記(1965 NHK)
黃金の日日(1978 NHK)
武田信玄(1966 NTV)
忍者武芸帳(1967 映畫)
てなもんや一本槍(1968 ABC)
影武者?織田信長(1996 ANB)
仮面の忍者赤影(1967 KTV)
剣 天下一の剣豪(1968 NTV)
鉄炮伝來記(1968 映畫)
尻啖え孫市(1969 映畫)
女たちの大坂城(1983 YTV) *予定は萬屋錦之介
天と地と(1969 NHK)
戦國艶物語(1969 ABC)
竹千代と母(1970 NTV) *現?中村嘉葎雄
亭主の好きな柿8年 女房太合記(1970 NET)
青春太合記 いまにみておれ(1970 NTV)
新書太合記(1973 NET)
國盜り物語(1973 NHK)
戦國最後の勝利者!?徳川家康(1992 ANB)
織田信長(1994 TX)
影武者(1980 映畫)
おんな風林火山(1986 TBS)
マンザイ太合記(1981 KTV)
おんな太合記(1981 NHK)
春日局(1989 NHK)
幻の湖(1982 映畫)
徳川家康(1983 NHK)
戦國うらばなし 長勝院の萩(1983 ABC)
千利休とその妻たち(1983 CX)
狼男とサムライ(1984 日本?ドイツ合作映畫)
夏休み特別企畫 仮面の忍者赤影(1985 CX)
旦那さま大事(1986 TBS)
女は游べ物語?戦國亭主操縦法(1987 ANB) *現?伊吹吾郎
太合記(1987 TBS)
武田信玄(1988 NHK)
徳川家康(1988 TBS)
利休(1989 映畫)
千利休 本覺坊遺文(1989 映畫)
織田信長(1989 TBS)
お市御寮人(1989 NTV)
千利休-春を待つ雪間草のごとく(1990 MBS)
戦國亂世の暴れん坊齋藤道三 怒濤の天下取り(1991 ANB)
武田信玄(1991 TBS)
信長 KING OF ZIPANGU(1992 NHK)
風林火山(1992 NTV)
獨眼竜の野望 伊達政宗(1993 ANB)
天下を獲った男?豊臣秀吉(1993 TBS)
森蘭丸~戦國を駆け抜けた若獅子(1993 TVA)
豊臣秀吉天下を獲る!(1995 TX) *7市川新之助は現?11市川海老蔵
秀吉(1996 NHK) *冷徹な中にも涙を流すような人間臭さがあった
徳川の女(1997 TX)
織田信長 天下を獲ったバカ(1998 TBS)
四月物語(1998 映畫)
家康が最も恐れた男 真田幸村(1998 TX)
加賀百萬石~母と子の戦國サバイバル~(1999 NHK) *聲のみの登場
利家とまつ 加賀百萬石物語(2002 NHK)
その時歴史が動いた 信長執念の天下統一(2002 NHK)
怪談百物語 狼男(2002 CX)
ふるさと皆様劇場 本能寺のへん?の巻(2002 NHK)
吉本大活劇 電気トオル 豊臣秀吉編(2002 MBS)
吉本大活劇 電気トオル 織田信長編(2003 MBS)
太合記 サルと呼ばれた男(2003 CX)
その時歴史が動いた 信長と道三 改革者を生んだ非情の絆(2004 NHK)
時空警察捜査一課 PART4(2004 NTV)
國盜り物語(2005 TX)
時空警察PART5(2005 NTV)
ケータイ刑事 銭形零(2005 BS-i)
戦國自衛隊1549(2005 映畫)
英國的:亞瑟王和勇敢的心
法國的:聖女貞德
美國的:愛國者(北美獨立)、冷山和亂世佳人(內戰的)還有其他的好萊 塢大片
古埃及:埃及艷後
古希臘:斯巴達三百勇士和亞歷山大
古羅馬:布匿戰爭(戰略之父漢尼拔)經典!
《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又叫《王室雙姝》《鳩占鵲巢》。兩位好萊塢當紅女星娜塔莉波特曼和斯嘉麗約翰遜主演,是08年最大的一部英國宮廷大戲,講述了十六世紀英國皇室一段香艷而「骯臟」的歷史,亨利八世和兩個姐妹瑪麗·波琳和安妮·波琳(伊麗莎白一世之母)之間勾心鬥角、愛情情仇的故事。
天國王朝
亞歷山大大帝
匈奴王阿提拉
天國王朝
賓虛
羅馬大帝
伊麗莎白
勇敢的心
坦克大決戰
虎虎虎
怒海爭鋒
愛國者
珍珠港
紅色警戒
斯大林格勒戰役
火燒圓明園(近代)
太行山上(抗日)
紫日(抗日)
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茲或滑鐵盧之戰(法國大革命)
特洛伊
東京審判
帕斯尚爾戰役》一戰的
《愛國者》美國獨立戰爭
《拯救大兵瑞恩》諾曼底登陸
《西線無戰事》1979年有彩色版和之前的黑白版,反印一戰的
《拿破崙》
《眾神與將軍》美國南北戰爭,場面很大
《風語者》太平洋戰爭
冷山》美國南北戰爭
《《帝國的毀滅》講希特勒最後的日子
《斯大林格勒血戰》美國拍的
《兵臨城下》也是美國拍的二戰片子
成吉思汗
勇敢的心(蘇格蘭獨立故事)
亞瑟王(英國歷史傳說)
愛國者(美國獨立戰爭)
最長的一天(諾曼底登陸)
光榮歲月(法屬北非士兵解放法國)
聖戰家園(猶太人的抵抗)
巴頓將軍
馬克思*馬努斯(北歐二戰故事)
羅馬大帝
行動目標希特勒
光榮戰役
珍珠港
滑鐵盧戰爭
我的父親甘地
傲氣蓋天(愛爾蘭獨立英雄的故事)
第七封印
十字軍戰士
《匈奴王阿提拉》
《公爵夫人》另一位好萊塢當紅女星凱拉奈特莉08年的宮廷大戲。本片以18世紀的話題人物德文郡公爵夫人——喬治安娜(喬治亞娜·卡文迪許,黛安娜王妃是她的直系後裔)的故事為藍本,根據阿曼達·弗爾曼所著的人物傳記改編。
《伊麗莎白》第一部和第二部《伊麗莎白之黃金年代》,凱特布蘭切特的代表作,絕對值得觀看。
《巴黎春夢》,一部講述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宮廷電影,經典的愛情故事。
《王者之舞》,著名導演海納爾·嬈埃貝爾的一部得意之作,服裝美工處處賞心悅目,音樂舞蹈更是影片不可缺少的亮點。占絕大部分的呂利的音樂由瑞恩哈德·格拜爾領銜的科隆古樂團演繹,酣暢淋漓地再現出其庄嚴和華美,令人大呼過癮。影片中的幾名主要人物路易十四,呂利和莫里哀的表演也相當到位,對角色的刻畫入木三分。《舞蹈太陽王》從整體來說是一部值得高度推薦的音樂題材的影片。
《瑪歌皇後》,法國影壇的宮闈巨制,改編自大仲馬的文學名著。
《路易十四的情婦》,蘇菲瑪索主演的法國宮廷電影,蘇菲迷絕不能錯過。
《九日皇後》,都鐸王朝連出了三位女王,珍?格雷、血腥瑪麗、伊麗莎白。她們是愛德華六世的外甥女和姐姐,又經同一位女學究王後的長期調教,卻下場迥異。
《芳芳鬱金香》,呂克貝松編劇作品,發生在法國宮廷的一段唯美感人的愛情故事。
《宮廷怨史》,19世紀初期西班牙宮廷奢華的生活,糜爛的貴族情色糾葛,墮落的政治交易,夾雜著華麗的宮殿建築,獨特的宮廷馬術表演,追求法國時尚的貴族生活,宴會中的巴洛克音樂,西班牙歌唱家的美妙歌喉,造型優美的玻璃器皿,以及 19世紀油畫的古典褐色調子,美麗的人體肖像,引領著觀眾重回那個時代的西班牙。影片的美術與服裝無不隱透著一種的古典美。
《諸神的黃昏》,講述的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的歷史故事,從他1864年加冕直到1886年去世,如同一個浪漫的英雄。
《名利場》,19世紀的英國,奧斯卡影後瑞茜·威瑟斯朋飾演的出身貧寒但野心勃勃的貝姬·夏普如何利用自己的美貌與智慧征服世界的歷程。
再說戰爭類的,其實這些裡面沒有多少是中世紀的了,主要還是古代歐洲的:
《賓虛》,最偉大的史詩電影,曾獲14項奧斯卡提名,囊括11項大獎,至今無人打破此記錄。電影有將近四個小時,但是非常好看,絲毫感覺不到時間的流失,尤其是高潮部分長達半小時的賽馬比賽可稱經典,五星推薦,喜歡史詩電影的朋友絕對不能錯過。
《勇敢的心》,絕不可能錯過的電影。講述中世紀威廉姆華萊士反抗英王長腿愛德華的故事。梅爾吉布森自導主演,奧斯卡最佳影片得主,獲贊譽無數。華萊士的一句「freedom」成為了影史經典。
《特洛伊》,取自《荷馬史詩》的故事。有著神話色彩,但實在是比較經典所以說一下。
《亞瑟王》。克里夫歐文和凱拉奈特莉主演。亞瑟王是什麼來頭也不用我說了。講的就是這樣一位羅馬和英國共同傳唱的英雄的故事。但是電影質量一般。
《天國王朝》,講述十字軍東征的故事,和前面的兩部相比遜色不少,但場面恢弘,故事也比較吸引人,可以一看的史詩電影。
《角鬥士》,前面有朋友說了,的確是很經典是史詩電影,拉塞爾克勞主演,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等5項奧斯卡獎。
《埃及艷後》,很經典的電影,伊麗莎白泰勒扮演的埃及艷後絕對是影史經典,一個被歷史風雲推至風口浪尖的女人,一個心懷叵測、狼子野心的女人,一個利用男人達到失現自我的女人,一個最終自我發現的女人。克利歐佩特拉,一個古埃及的女王,窮盡一生追求自我的實現。 她與凱撒、安東尼之間的愛情故事很讓人回味。
《王者之心》,又叫《崔斯汀和伊索爾德》,這兩位的故事在西方世界與羅密歐朱麗葉並稱兩大愛情經典,講的是英格蘭部落領袖之子和仇人愛爾蘭國王之女這對身負國仇家恨的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為千萬人傳頌。片子將愛情夾雜在歷史故事之中,展現了大氣蒼涼的背景。
《亞歷山大大帝》。奧利弗斯通導演,科林法瑞爾、安吉麗娜茱莉、安東尼霍普金斯等等大腕出演,簡直是豪華之師,但是風評很一般,但還是可以一看的,看看這位馬其頓的傳奇人物建立的曠世功勛。
《聖女貞德的故事》。呂克貝松導演的作品,根據法國民族英雄聖女貞德的故事改編,如果對英法的百年戰爭或是貞德的故事有所了解,這片不得不看。
《斯巴達克斯》,我說的不是老庫的那部,而是04年翻拍的那部,又叫《風雲群英會》,講述奴隸英雄斯巴達克斯的成長及奮斗的一生。很宏大的場面,而且當時羅馬共和國的三巨頭也悉數登場,非常的震撼。雖然意識形態成分比較濃,但還是不錯的片子。當然庫布里克那部也是經典了,不過許多技術上視覺上的東西現在比是差了些,內涵則勝出許多。
《斯巴達300勇士》。近兩年來被說爛了的片子。是靠電影特效打造出來的一部戰爭史詩,講述了著名的溫泉關一戰。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率領三百勇士在溫泉關狙擊波斯王薛西斯一世的500萬大軍(號稱)的故事。
《匈奴大帝》,講述一支來自東方的匈奴族軍隊由阿提拉帶領橫掃歐亞大陸,挑戰羅馬帝國的霸主地位的故事,戰爭場面宏大,展示一段我們並不大熟悉的匈奴帝國的歷史。
《最後的兵團》,講述西羅馬帝國最後一任皇帝奧古斯都羅慕路斯的故事,想拍成史詩電影,但故事單薄了些。
美國(23部):☆《兄弟連》、☆《拯救大兵瑞恩》、☆《細細的紅線》、《紐倫堡大審判》、《紐倫堡大審判(特別版)》、☆《巴頓將軍》、☆《最長的一天》、☆《辛德勒名單》、☆《卡薩布蘭卡》、《父輩的旗幟》、☆《中途島》、《沙漠之狐》、《英國病人》、☆《音樂之聲》、☆《虎!虎!虎!》、《坦克大決戰》、《大獨裁者》、《生死大逃亡》、《喪鍾為誰而鳴》、《德國好人》、《兵臨城下》、《風語者》、《U-571》
德國(20部):☆《從海底出擊》、☆《帝國的毀滅(加長版)》、☆《決戰斯大林格勒》、☆《黑色星期天》、☆《莉莉·瑪蓮》、《歐洲!歐洲!》、☆《偽鈔製造者》、《玫瑰圍牆》、《希望與反抗》、《納粹軍校》、《悲情火絨草》、《大遷徙》、《歐洲特快車》、☆《鐵十字勛章》、《極地重生》、《何處是我家》、《六重唱》、《第九日》、《靡菲斯特》、《最後的橋》
中國(8部):☆《血戰台兒庄》、☆《鬼子來了》、《紫日》、《棲霞寺1937》、《東京審判》、《七七事變》、《我愛夜來香》、《梅花》
俄國(6部):☆《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解放》、《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烈日灼人》、《烽火孤兒》
南斯拉夫(4部):☆《沒有天空的都市》、《逃離索比堡》、《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
波蘭(3部):☆《鋼琴家》、《戰爭三部曲》、☆《卡廷慘案》
英國(3部):☆《遙遠的橋》、☆《桂河大橋》、《空軍大戰略》
法國(3部):☆《虎口脫險》、《光榮歲月》、《廣島之戀》
義大利(3部):☆《美麗人生》、《血戰阿拉曼》、《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刪節版)》
日本(2部):☆《望鄉》、《流轉的王妃,最後的皇弟》
其他(2部):☆《我的媽媽》、《命運無常》
㈩ 電影埃及艷後的歷史背景和主要內容
克麗奧佩特拉七世[1](Cleopatra VII,公元前69—前30)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後一位女王。她才貌出眾,聰穎機智,擅長手腕,心懷叵測,一生富有戲劇性。特別是捲入羅馬共和末期的政治漩渦,同愷撒、安東尼關系密切,並伴以種種傳聞逸事,使她成為文學和藝術作品中的著名人物。克麗奧佩特拉是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後托勒密王朝冊封的君主之一。她的父親托勒密十二世奧萊特,指定他的長子托勒密十三世和她共同執政(依照當時的法律,克麗奧佩特拉必須嫁給自己的弟弟,即托勒密十三世),統治埃及。公元前51年,克麗奧佩特拉登上王位。克麗奧佩特拉在古埃及無疑是一位焦點人物,在後人的記述里,這位埃及絕世佳人憑借其傾國傾城的姿色,不但暫時保全了一個王朝,而且使強大的羅馬帝國的君王紛紛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心甘情願地為其效勞賣命。但丁、莎士比亞等都將這位傳奇女人描述為「曠世的性感妖婦」;而蕭伯納也稱她為「一個任性而不專情的女性」。克麗奧佩特拉七世是埃及國王托勒密十二世和克麗奧佩特拉五世的女兒,生於公元前69年,從小在驕奢淫靡的宮廷中長大。公元前51年其父去世,留下遺囑指定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和她的異母兄弟托勒密十三世(公元前63~前47年)為繼承人,共同執政。但他們兩人因派系斗爭和爭奪權力而失和。克麗奧佩特拉七世於公元前48年被逐出亞歷山大里亞後,在埃及與敘利亞邊界一帶聚集軍隊,准備攻入埃及。
此時,適逢愷撒追擊龐培來到埃及,對埃及的王位之爭進行調停。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得此消息,乘船於夜間潛入亞歷山大里亞,以毛毯裹身,由人抬到愷撒房門前。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突然出現於愷撒面前,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的勇氣和美貌深深打動了愷撒。她很快就成了他的情婦。而托勒密十三世卻在對愷撒的亞歷山大里亞戰爭中失敗,溺死於尼羅河。克麗奧佩特拉七世依恃愷撒,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成了埃及實際的統治者。而在名義上則按照埃及的傳統,與另一異母兄弟托勒密十四世(約公元前59~前44年)結婚,共同統治埃及。為了取悅於愷撒,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百般逢迎,盛宴款待,陪伴他乘坐遊船溯尼羅河而上,觀賞風光。不久,愷撒因戰事去小亞細亞,後轉回羅馬。其時,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為愷撒生下一子,取名托勒密·愷撒或愷撒里昂。
公元前45年,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和托勒密十四世一起應邀前往羅馬,備受殊榮,住在第伯樹對岸的愷撒私人宅邸。愷撒實踐誓言,在羅馬建造了一座祭祀其尤利烏斯族系祖先的維納斯的神廟,還把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的黃金塑像豎立在女神之旁。眼看她就要成為羅馬世界的第一夫人,不料愷撒於公元前44年3月15日被刺身亡。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的美夢頃刻化為泡影,黯然離開了羅馬。
克麗奧佩特拉七世返回埃及後,毒死托勒密十四世,立她和愷撒所生之子為托勒密十五世,共同統治埃及。其子被宣布為阿蒙神之子。
愷撒死後,安東尼稱雄於羅馬。他在腓力比戰役中最後擊敗共和派領袖布魯圖斯和喀西約的軍隊後,按照與屋大維的協議巡視東方行省,籌措資金。公元前41年他到達西利西亞的塔爾蘇斯,遺使埃及,召見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對羅馬政局和頭面人物頗為了解,認為這又是一個絕好的機會,於是巧作安排加以利用。據說,克麗奧佩特拉七世乘坐一艘紫帆銀槳的鍍金大船,從埃及出發,先到西利西亞,再經後德諾斯河抵達塔爾索斯。這艘船上掛著用名貴的推羅染料染成的紫帆,船尾樓用金片包鑲,在航行中與碧波輝映,閃發光彩。女王打扮成愛神阿佛洛狄忒的模樣,安卧在串著金線,薄如蟬翼的紗帳之內。美麗的童子宛如朱必特一般侍立兩旁,各執香扇輕輕搖動。裝扮成海中仙子的女僕,手持銀槳,在鼓樂聲中有節奏地劃動。居民們見此情景,疑是愛神阿佛洛狄忒乘著金龍來此與酒神(安東尼)尋歡作樂。人們奔走相告,觀者如潮。安東尼被邀至船上赴宴,看到克麗奧佩特拉七世迷人的風姿,優雅的談吐,神魂顛倒,不知所措。他非但把責問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在共和派反對「三頭」戰爭中的暖昧態度的問題拋到九霄雲外,而且當即一一答允她所提出的要求,甚至答允她殺害埃及王位的繼承人和競爭者、當時避難於以弗所的異母妹妹雅西斯。不出數日,這個武夫完全成了她的俘虜,跟隨她一起到埃及去了。他們在埃及一起度過了公元前41~前40年的冬天。
公元前40年夏,安東尼回到義大利。此時,安東尼和屋大維之間的矛盾有所緩和,他娶了屋大維的姐姐奧克塔維婭為妻,以羅馬傳統的聯姻方式鞏固政治上的聯盟。到公元前37年安東尼和屋大維的矛盾加深,安東尼回到東方,准備遠征帕提亞。他以征途艱辛,不宜安置於軍營為理由,把奧克塔維婭遣送回羅馬。而當安東尼到達安條克,即邀請克麗奧佩特拉七世會面,並且,違反羅馬的傳統習慣同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結婚。
安東尼和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的結合,並非全由情慾所驅使,而是具有政治目的。安東尼企圖穩定羅馬的東方行備,准備遠征帕提亞,以及同屋大維進行斗爭,亟需得到埃及在財政上的支援。而克麗奧佩特拉七世正當埃及托勒密王國發生深刻的社會危機之時,她施展種種手腕,包括運用迷惑安東尼的方式,以圖在羅馬的強權之下,維護和發展托勒密王國,加強和擴大自己的統治權力。為了滿足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的野心,安東尼把埃及、科埃雷-敘利亞和塞普勒斯,贈給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克麗奧佩特拉七世支持安東尼遠征帕提亞,結果未能獲勝。公元前34年,安東尼出征亞美尼亞得勝後,不是在羅馬而是在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按照埃及的禮儀來舉行凱旋式,兩人同登黃金做成的王座,克麗奧佩特拉稱為「諸王之女王」,其子托勒密十五世稱為「諸王之王」。安東尼在東方的所作所為,特別是他與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的關系,始而受到羅馬人的非議,繼之激起了他們的惱怒。他們斥責安東尼將羅馬的征服地贈與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及其子女,准備遷都亞歷山大里亞另建新王朝。在羅馬,人們對克麗奧佩特拉七世恨之入骨,認為她是除了漢尼拔以外構成對羅馬最大威脅的女王。這就使安東尼威信掃地,喪失了國內的有力支持。這一點被屋大維利用,也是造成安東尼在與屋大維斗爭中失敗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32年安東尼和屋大維的矛盾趨於尖銳,完全決裂了。安東尼應克麗奧佩特拉七世之求,正式修書遺棄其妻奧克塔維婭。屋大維也發誓為其姐所受的侮辱報仇。他不顧冒犯羅馬的傳統習俗從維斯塔貞女手中取得安東尼放置於神廟中的遺囑,公布於眾。安東尼的遺囑記述了他對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及其子女的領土分配,還指令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將其遺體安葬在亞歷山大里亞。遺囑一公布,輿論嘩然,群情激憤。據此,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特裡布斯大會」以侵佔羅馬人民財產為由,對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宣戰,並剝奪了安東尼的執政官職務以及其他一切權力。
公元前31年,安東尼和屋大維大軍會戰於阿克提烏姆海角[亞克興海戰]。正值戰斗方酣,安東尼艦隊受挫之時,克麗奧佩特拉七世乘坐之船突然撤離戰場,駛回埃及,原因至今眾說紛紜。安東尼隨即追趕而去,拋下戰斗部隊任其遭受殲滅。公元前30年,屋大維進攻埃及,包圍亞歷山大里亞。安東尼看到大勢已去,伏劍自刎。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知道自己的死期將近,早就研究各種自殺的方法。她躲進了墓堡,但為屋大維所智擒。當屋大維去看望自己的俘虜時,她還施展手腕,千方百計哄騙和迷惑屋大維,然而未能奏效。屋大維生擒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的目的,是要把她帶回羅馬,在舉行凱旋式時示眾。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得知後,陷於絕望,萬念俱灰,忠誠的侍女們把一條叫做「阿普斯」 的毒蛇裝在無花果的籃子里送到她面前,她抓起小蛇放到自己的豐乳上,結束了神奇、浪漫的一生。據傳說,盡管她被嚴加看管,她還是設法得到一個農民送來的一籃無花果,內藏有一種名叫「阿斯普」的小毒蛇,她讓毒蛇咬傷手臂昏迷而死。屋大維滿足了她臨死之前的要求,把她和安東尼埋葬在一起。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和愷撒所生的兒子愷撒里昂以及她和安東尼所生的長子亞歷山大,均被屋大維下令處死。
隨著克麗奧佩特拉七世之死,長達300年的埃及托勒密王朝也告結束,埃及並入羅馬,成為元首的私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