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電影鑒賞課程報告
❶ 通過影視鑒賞這門課在學習過程中有哪些收獲
影視鑒賞:對影視作品的欣賞和分析。進行影視賞析,需要對影視作品的各元素構成(如畫面、音樂、人物、劇情等)有較清楚和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具備相關理論知識,用評論、對比等方式闡述自己對影視作品的理解。
通常方法有以下幾種:
從影像、音樂、聲音、對白、文字
電影中的情節(plot)與故事(story)
觀點問題:全知觀點←→限制觀點:誰(觀眾/人物)在什麼時候、 什麼地方,知道什麼情?
4. 敘述結構:即故事的流程,敘述結構的形成是為了滿足、修正、破壞 或終結觀眾對情節與故事的尋求。
通過學習這門課程,可以明白自己在觀影時,不止是一個普通的觀眾,而是會從專業的角度來分析一部電影,通過專業的刨析,對導演的意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通過學習這門課程,可以更加全面地認識影視這一詞語,它不僅僅是畫面與音樂等,它還有「蒙太奇」以及 剪輯的問題。
通過學習這門課程,可以提高自身的鑒賞水平,可以更宏觀、細致地看清一部電影。
❷ 電影藝術賞析論文範文精選(2)
電影藝術賞析論文範文精選篇2
淺談《紅高粱》中色彩藝術的運用與賞析
[摘 要] 當前,影視作品已經成為人們視覺審美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種視覺藝術,圖像是其造型語言,而色彩是其造型語言中最重要的組成元素之一。影視作品的畫面質量直接影響著觀眾的視覺享受,而人的視覺感受在人的感官中最為強烈。電影《紅高粱》是最能反映張藝謀早期風格的一部經典作品。電影中一個個油畫似的場景,勾勒出了一個以紅色為基調的“紅高粱”世界,歌頌黃土高坡上的中華兒女抗日生活的電影,用來祭奠那些激盪在無邊無際的如火如荼的高粱地里的靈魂。
[關鍵詞] 《紅高粱》;色彩藝術;人性;魅力
高粱,象徵著狂野的、自然的人性,它們在風中勁舞,自生自滅,是世間生命萬物的象徵。《紅高粱》對紅色渲染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紅高粱,紅褂,紅褲,紅轎子,在烈日的灼燒下通紅的漢子背,以及影片最後染滿整個銀幕的鮮血,既象徵了面對惡勢力的踐踏,以最本質的方式進行反抗的原始生命力,也使整個電影充滿了詩情畫意。《紅高粱》,以濃烈的色彩、豪放的風格,歌頌了中華兒女激揚亢奮的民族精神,敘事和抒情結合得恰到好處、寫實與寫意聯系得相得益彰,把電影語言的獨特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該部電影充滿了神奇的色彩,它頌揚了人性的本質及生命的不可抗拒,對大自然色彩的運用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一、電影《紅高粱》的色彩藝術效果
《紅高粱》中所營造出的以紅色為基調的畫面以及恢宏的氛圍,部分來自於作者自身所注入的感情,部分則來自於客觀事物烘托的意境,情境自然結合,“情與景會,意與象通”。這正是影片創作的基礎,同時也是觀眾喜歡的魅力所在。在這部電影意境的營造方面,色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色彩在電影創作中有助於情感的表達,它主要依賴於人們的聯想來獲得,即人們通過色彩而獲得的感受。
人物的內心深層次的刻畫能夠烘托其復雜的心理活動及其性格特點。而要想在限定的較短時間里,有限的場景中來形象、細致刻畫一個人的內心活動,那就需要能夠讓觀眾看到一個恰到好處的視覺載體,而美術色彩藝術的巧妙作用就恰好可以充當這一載體。張藝謀導演就是巧妙地把色彩藝術運用到《紅高粱》這部影片中,形象刻畫了影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他通過美術色彩的多樣變換,為觀眾准確、清晰展現了片中角色的內心活動及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
該部電影中紅色基調的大量運用,不僅對觀眾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沖擊,也傳達出了影片所承載的象徵意義。人物通過色彩摻入了復雜的感情,使影片人性化。《紅高粱》這部電影通過運用大量的色彩來營造一種紅色中國的意境,進而捕捉觀眾的眼球,以達到產生共鳴的效果。影片中鋪天蓋地的紅色,極具象徵意義。每處場景的色彩、色調無不把片中人物的特點刻畫得淋漓盡致。從最初象徵生命力、如火如荼的紅高粱、紅襖、紅鞋、紅蓋頭,到最後布滿銀幕的血紅色,這些色調極具感染力,經導演的精心設計與故事情節結合得天衣無縫,為全片定下了恢弘壯烈的基調。
二、電影《紅高粱》的色彩賞析
畫面與音樂,作為構成電影的兩大元素,在電影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色彩是電影語言的一部分,恰當使用色彩,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及感受,有助於電影情緒的准確表達,渲染影片的風格氣氛。同時,音樂在電影中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強的情緒性。音樂是電影中聲音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影響著影片的氣質,深化其主體,強化觀眾的心理活動。一部成功的電影,出色的電影音樂是必不可少的。
奪得多項大獎的電影《紅高粱》,算不上張藝謀最經典的作品,卻是最激情的一部。影片自始至終,都致力於表現出感性生命的躁動。《紅高粱》不僅是一部好作品,更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
電影《紅高粱》改編自莫言先生的中篇小說,講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夥純朴的農民的狂野生活以及他們浴血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影片經過演員的成功演繹,頌揚了生命的奔放,敢愛敢恨,大生大死的人生。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令人難以預料。節奏鬆弛有度,畫面、色彩、光線及其視覺形象熱烈、活潑。該影片突破了傳統的抗日戰爭題材,在《紅高粱》中,自由奔放、氣勢恢宏的生命躍上了銀幕。與同時代的影視作品相比,戰爭畫面明顯減少,而且不涉及任何政治色彩。影片結束時,戰斗場面十分寫意,雖然不如傳統國產戰爭影片中的場面宏大,人物也不多,但畫面卻更多了幾分震撼。日食、紅霞映襯下的世界,嘹亮的歌謠響徹天地,如血海汪洋的火紅高粱地……
《紅高粱》在觀眾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戰爭烙印。影片成功在於純美,頌揚了愛就真愛、恨就真恨、敢愛敢恨、大生大死、氣勢恢宏的生命。
和大多數的中國人一樣,張藝謀導演對鮮艷的紅顏色是情有獨鍾,紅色自然成了電影《紅高粱》的主色調。正如大家所了解的,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紅色被視為喜慶和美滿的象徵,後來紅色逐漸被人們賦予了積極、向上、正義、革命的內涵。而且,在美術繪畫領域,紅色也是彰顯個性與烘托氛圍的一種常用手段。
影片《紅高粱》一開始,映入人們眼簾的就是如血海汪洋般的火紅色,影片女主角“九兒”那象徵喜慶的大紅的嫁妝:紅蓋頭,紅褂,紅褲,紅鞋;還有那大紅的花轎;還有那火紅的高粱地,以及在高粱地里讓觀眾心情為之盪漾的野合。這些火紅的畫面一開始就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給人們內心帶來了一次紅色的洗禮。雖然整部影片的色調多是紅色的,但並沒有讓觀眾感覺這是打破常規的矯揉造作,而是很自然接受了高粱本就是火紅色的。另外,影片還把那種放盪不羈、肆無忌憚、自由激情和那歡樂愉悅氛圍與紅色的主色調巧妙地結合起來,在紅色基調的襯托下,“爺爺”和“奶奶”的凄美愛情故事姍姍而來。
整部電影由“爺爺”與“奶奶”的相遇、相知、相愛、互助的情感構成。他們通過與世俗觀念的抗爭,最終走到了一起,最後浴血奮戰反抗日本侵略者。影片結尾,女主人公“九兒”和其他漢子們全都死了,“爺爺”和“爹爹”靜靜站在那裡,一動不動,相互凝視著對方,在血紅色的太陽光下相互凝望著,很久很久,直到天空中日食出現時,天空突然暗淡了下來,緊接著出現的還是一種血紅色。張藝謀導演巧妙把美術色彩在這部影片中用到了極致,畫面唯美,故事感人,無限放大了人物的形象,更是對中華兒女的高度歌頌與贊美。影片歌頌了這片荒涼的土地,這段不畏世俗,令人崇敬的愛情故事,並深深頌揚了這塊土地上的那種無拘無束的野性,更表達了對中華兒女不畏強暴、浴血奮戰到底的優良品質。全片表達的就是對原始生命勃勃生機的崇拜之情。
在整部電影中,作者還是保留了大量的個人的風格及其自己主觀的認知.影片較多固定於同一個鏡頭,來刻畫人物的變化過程,吸引觀眾把心沉下來認真觀看。影片多通過近景來刻畫“奶奶”,當“爹爹”在釀酒缸里蹦來蹦去,不停地喊著“娘”時,“奶奶”臉上露出了會心的笑容。然後,“奶奶”注意到了遠處的一個身影,側影映在他身上,襯托出羅漢瘦小的身軀。太陽金色的光環繞在他周圍,暗示著暴風雨即將來臨。“奶奶”焦急地追趕過去,“爺爺”一臉不解,逆光從其身後射來,凸顯他更加憂郁,好想看到了什麼似的,彷彿危機正在來襲,就像光似的壓在他身上,繼而鬼子的掠奪呼之而出。
電影《紅高粱》巧妙地將故事情節串連在一起,一個個油墨潑成的畫面,扣人心弦。整片的高粱地被血色殘陽染成了血紅色,那是被鮮血染成的高粱地,那是象徵著凄涼的殘陽,是“爺爺”“爹爹”失去愛妻、母親後心口的傷疤,是作者對高粱地上中華兒女的歌頌。一塊高粱地被踐踏了,但是還有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在瘋長著,它象徵著中華民族不屈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也是“爺爺”身上那股野性。“爺爺”身上的野性是原始的、野獸的瘋狂,是中華男子漢所共有的特殊品質,更是中華兒女不畏強暴,奮力反抗的基礎。影片呼籲人們追求真善美,追求勃勃生機的人生。
三、電影《紅高粱》的畫面鑒賞
色彩具有象徵性。人們在各種色彩摻雜的世界裡生活著,培養了很多視覺經驗。這些經驗與外來刺激相呼應,而情感則在其中慢慢升華,深刻地表達著人們的信念和思想,激起了人們的思緒。
出身於攝影師的張藝謀,電影畫面及色彩一直都非常唯美,如有神相助。電影《紅高粱》中的畫面中紅色為影片的主色調。在中國,紅色既代表著喜慶、美滿,也代表著革命。影片中最熟悉的畫面就是那片火紅的高粱地,鬱郁蔥蔥的高粱高過人頭,密得讓人喘不過氣來。秋風襲來,掀起層層波浪,一陣陣清脆的搖擺聲;還有就是那血色殘陽的畫面,“九兒”出嫁,當花轎來到十里坡時,遇到了日本鬼子,最後死在了鬼子的刺刀下。那天的日食把整個世界都染成了血紅色,“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盤纏,娘,娘,上西南……”影片結束時,嘹亮的歌謠響徹天地人間,無邊的高粱地如血海汪洋,“九兒”躺在血泊中,安詳地死去了。暗紅的鮮血把太陽染成了血紅色,血紅的太陽燃燒著,把整個世界都燒成了紅色……這就是影片的結尾
張藝謀對色彩特殊的審美價值運用恰到好處,為觀眾呈現了一個血紅的世界。電影《紅高粱》既有唯美的觀賞性,更有很強的思想性,它的成功與色彩特殊的審美價值的准確把握息息相關。
影片中紅色為主要基調,色彩對於人們的審美觀有著特殊的視覺效應,它可以勾起人們悠遠的遐想,成功喚起人們的視覺體驗。
影片中還有很多唯美的畫面:“九兒”出嫁時的紅鞋、紅襖、紅褲及紅蓋頭,甚至花轎都是紅的;漢子們被烈日曬得發亮的古銅色皮膚以及他們肆無忌憚的光頭;日食時血色汪洋的紅,高粱地里令人喘不過氣來的綠……
四、結 語
在《紅高粱》中,導演張藝謀把視覺享受與造型藝術結合得淋漓盡致,幾乎每一個鏡頭都可看作是唯美的水墨畫。造型藝術也被運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此之前,還從未有人能夠如此把畫面拍攝如潑墨般肆意自如,而且色彩還極為濃厚。那血色殘陽的紅色,既愉悅了人們的視覺享受,又象徵了一種不屈的生命力,一種要愛真愛、要恨真恨、敢愛敢恨、敢作敢為、淋漓奔放、肆意自如的人生態度。兩者成功結合在一起,使人戀戀不舍,回味無窮。
[參考文獻]
[1] 尹秀茶.對生命的渴求與贊美――《紅高粱》欣賞[J].作家,2008(08).
[2] 辛宇傑.淺談語言與文化的關系[J].華章,2011(07).
[3] 黃巽齋.漢字文化叢談 [M].長沙:嶽麓書社,1998.
[4] 賀友齡.漢字與文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歡:
1. 電影藝術鑒賞論文
2. 電影賞析論文範文
3. 電影音樂賞析論文範文
4. 關於電影論文範文
5. 藝術鑒賞論文範文參考
❸ 教育電影賞析1500字
首先感謝各位同學選修我的「教育電影賞析課」。是一種機緣讓我們相識。「教育電影賞析課」,是我們學院有史以來第一次開設的選修課程。
開設這門課程,我作為第一任教師是這樣設想的:能否有一門課,既能夠作為文學藝術欣賞課,作為師范生又能夠從中學習到教育理論知識,獲得一些教育的能力?因此,我想到了教育電影。電影的門類有許多種,我這里專門選擇教育電影來賞析,是因為,我們是師范院校,在培養未來的教師。教育電影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途徑。我本人也具備了這個條件。我的專業知識結構是由大學中文系與研究生的教育原理兩個專業構成的。而讓電影藝術與教育結合起來的最好載體就是教育電影了。
大家選修這門課,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大家一邊欣賞世界范圍內的教育電影,一邊學習,一邊還可以拿到學分。看起來,這是很輕松美妙的一門課。其實要真正從中學到一些東西也絕不會太輕松的。因為,真正優秀的教育電影,常常是在電影藝術、人生哲理與教育行為方面都有極其豐富的蘊藏。如果,我們只是一味追求電影的故事情節,我們可能會忽略裡面最有價值的東西。因此,我們每次欣賞完一部電影,都要求寫出一篇觀賞心得體會,然後,將這些心得體會作為大家這門課程的考查成績。因此,這門課沒有集中時間的那種考試,只分布在平時的心得體會。這個要及時去做,不要拖到期末才來動手。學習是一個過程。平時的點滴積累才能夠形成能力。
這門課開設一個學期,總共32課時,在這個時間里,我們大約要欣賞中外十部經典的教育的電影,並且寫出十篇電影賞析心得體會。電影的選擇主要分布在這些國家: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日本、印度與中國。中國的教育電影只會選擇那麼一到兩部。美國的電影《死亡詩社》、《鐵腕校長》、《艾爾文與花粟鼠》等等。德國的《浪潮》、《竊聽風暴》,法國的《放牛班的春天》(即《唱詩班的男孩子》)、日本的《女王的教室》、《麻辣教師》(即《GTO》)、《金八先生》,印度的《三個白痴鬧寶萊塢》,中國的《草房子》等等。當然,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推薦,也會納入我們的欣賞范圍。
美國與日本的教育電影是我重點推薦的國家。美國的教育是世界一流的,美國之所以有那麼強大的創造能力,出了那麼多的創新產品,這與人家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通過美國的電影,我們會感受到美國教育的一些特點。特別是那部《死亡詩社》,是沖破傳統對個性約束的極好題材。
日本的教育電影也是極值得看的。因為,日本幾乎就是靠教育提升國民素質得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日本的教育是世界一流的。我們同學們沒有機會去日本實地考察他們的學校,但是,我們可以從日本的教育電影中感受到他們教育的一些特點。日本教育思想多元,我選擇的三部日本教育電影,分別代表了日本三種不同的教育思想與教育視角。有的是完全對立的。比如,《金八先生》是代表了日本最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麻辣教師》則代表了新一代教師的形象。《女王的教室》則代表日本對教育的另一個視角。我們要開動自己的腦筋去作出思考,不可以盲目地接受。
德國的教育教育電影更具有政治教育意義。比如《浪潮》與《竊聽風暴》,由於歷史的原因,德國最有切膚之痛。德國經歷的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的分割,使得我們不得不思考,專制極權社會其實離我們很近的。《浪潮》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專制極權即使在民主化程度很高的國家,其實也只需要六天的時間而已。這是美國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某州立中學的政治課所作的真實的實驗,不過,有意思的是,這個實驗卻在四十年後由德國拍成了電影。
法國的教育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也是一部經典之作。人性化教育,在上個世紀的1949年就是一個日常話題。《放牛班的春天》正是這樣一個經典教育故事。這樣的經典電影要多看幾遍才行的。
印度本來是我不太想介入的國家。因為,在我印象中,印度是一個比中國還落後的國家。不過,自印度進入電子信息化時代之後,印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軟體國之一。借互聯網信息時代,印度的文化與教育,都有了新的變化。印度的教育也常常令人耳目一新。最近流行的印度教育電影《三個白痴鬧寶萊塢》,確實是值得好好欣賞的優秀教育電影。看完這部電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今日之印度已經大不同於昔日之印度了。
中國的教育電影,如果有時間,我會讓大家看一下《草房子》,這部電影是中國教育電影中拍攝得比較好的。但是,與國外的一些教育電影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有什麼差距,到時我會與大家一起作出評析。
❹ 電影賞析論文2000字左右,最好是自己寫的!謝謝,高分求助!
電影《亂世佳人》賞析:
《GONE WITH THE WIND》在中國的翻譯有兩個版本:《亂世佳人》和《飄》。我比較喜歡後者,正如電影開始時打出了一行字幕: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一個文明是隨風而飄的,最終是要飄散的;一個人的命運是隨風而飄的,最終也會飄散。其實又豈只是一個文明的飄散,隨著文明飄散的是,無數個生命個體,一代人,一代人的夢想,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就像是面對一個終極的目標——死亡——一樣,你是選擇清醒而悲觀空虛地活下去,還是拋開這終極的目標盲目地積極活下去;在一個文明消逝之後,你是選擇在緬懷中活下去,還是拋棄過去,從新開始。在電影中,給出了幾種選擇。
灰色的模糊輪廓
阿希禮是一個註定應該過一種富庶安寧的生活的人,否則就是一個悲劇。他見不得任何清晰的事物:鮮艷的色彩刺痛他的眼睛,清晰的線條刮傷他的皮膚。相反,平靜單調的生活、沉靜纖弱的妻子,由想像勾勒出來的音樂和文學,這些模糊的形象卻帶給了他安全感,他太習慣它們了,柔和、縹緲。但是,一聲炮響,一個士兵的倒下,一座建築的崩塌都以清晰而血腥的畫面刺激著他柔弱的神經。他很清楚的意識到世界已經變了,這於他毫無改變,只能加深他的悲劇。並不是他沒有能力去應付即將到來的世界,只是他不敢面對的態度削弱了他在新的文明下生存的能力。
其實阿希禮並不能算是他所懷念的那個文明的最好代表。如果一個文明只以一種享受的姿態出現,而沒有踏實的實干,就像一個海市蜃樓,這樣的文明是沒有存活的資格與魅力。我認為在此電影中這個文明的真正代表是奧哈拉太太和玫蘭妮,她們既有修養地悠閑地生活又能勇敢的面對困難。這才是這個文明真正的意義與魅力之所在。阿希禮充其量只不過是繼承了文明的表象,享受這個文明經過漫長的奮斗後的成果,卻沒有記住與繼承這個文明在早期開發的階段所表現出來的勇敢的性格魅力。他天生就是懦弱的,被道德束縛的他還是可以在新的文明下生活下去,但是其內心潛藏著巨大的恐懼與厭惡,也就是說,他永遠也不能融入那個文明當中。後來也證明他不能使妻兒過上很好的生活,他沒有能力在那個滿是殘酷醜陋的競爭生存下來。
阿希禮在戰爭的殘酷現實的逼迫下,漸漸明白他所處的文明已經沒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了 :它沒有可以抵禦他人進攻的現代化設施,卻滿懷為國犧牲的雄心與對現實情況的無知與狂妄;只既希望於與歐洲的棉花貿易幫助自己取得勝利,卻不知道世界正被一場新的革命所改變著。戰爭不是最可怕的,它只是消磨你的生命,個體的意志;戰爭之後的價值觀的侵略才卻是對過去的整個文明的顛覆。阿希禮有明確的歷史觀,能夠看清歷史發展的脈絡,卻沒有勇氣去正視歷史的前進的規律。他不夠資格代表一個燦爛過的文明,卻完完全全把自己交給了那個文明。一旦此文明飄散,他的精神也隨之崩塌,靠道德維持的生命只是一具沒有生氣的軀殼。
在現實當中太多阿希禮這樣的人,看清現實,只能徒增他們人生的悲劇色彩,這樣的人是真正的弱者。而阿希禮的懦弱就是體現在自己的理想與庇護消逝後的選擇,既然選擇了就必須承擔。其實阿希禮完全可以通過自殺來解脫自己,但是,他太把自己歸類到那個文明當中,受到文明中的價值觀、人生觀、倫理道德、社會習俗的限制。他最終陷入了必須用死的意志來支撐活的軀體,活的職責的困境。他不能怨那個文明,而是自己沒有理解那個文明,沒有超脫於那個文明。
猩紅的粗線條
斯佳麗(Scarlet)本意就是熱烈的猩紅色,但是卻讓她配上了象徵希望的綠色。這本就不矛盾,只是色彩太鮮明,輪廓太清晰。她這根粗紅的線條註定要在歷史中留下她明顯而深刻的一筆。她就是電影的主角,她就是被歌頌的對象,她就是電影給予我們關於選擇的答案:拋棄過去,不顧一切的為了生存,就算是一個外表柔弱、從小嬌慣的女人,因為除了自己沒有人是真正的庇護;勇敢地擔起你應擔起的責任,因為責任只會降臨在能擔起它的人身上。她就是內戰後美國所宣揚與崇拜的女性形象——獨立、自由。塔拉(或者說那片紅色而肥沃的土地)就是「生存」的象徵,而斯佳麗對塔拉的熱愛與佔有就是對 「求生」的慾望。玫蘭妮的死亡與瑞特的離去就象徵著她沒有了依靠,以後的路將由她獨自地走下去。現在的世界上,還有好多並沒有達到沒有美國如此經濟發達的程度的國家中的女性也正在走著這條路,崇尚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拜金主義。「生存」是人類在世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務,只有滿足了這個要求,人類才有精力把生活弄得更有意義。到電影結束,斯佳麗應該算是確保了生存,並且過得很好。可是,人生就是為了有錢,有房子,不受餓受凍這些物資條件的?盲從於生計的奔波,貌似充實的人生真的就是如此有意義,如此值得我們去效仿?
斯佳麗一生也沒有明白一個道理:人生的標准一旦降低了就再也不能回到原來。當她面對戰爭,以及戰爭失敗後的混亂,一步一步從一個嬌慣的小姐成長為一個堅強而獨立的女人時,她就已經拋棄了她母親教導,拋棄了宗教信仰,也就是拋棄了已逝的那個文明,拋棄的所有她認為阻礙她向前走的障礙(人或者事物):她可以不顧社會習俗而作為一個女人經營木廠,也可以不顧倫理道德而僱傭犯人。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什麼可以讓她感到恐懼,但這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之後她並沒有真正融入到一個新的文明中去,她看不慣那些北佬,看不慣他們攫取金錢的貪婪與粗俗。因為她認為自己不同於他們,有一種優越感,一種已逝文明給予她的有教養的優越感(但她不知道給予她優越感的文明已被她遺忘,留在她身上的只是慣性存在的軀殼),使她產生了一個幻想:只要她賺取了足夠多的錢,她就能寬容地對待別人,尤其是弱者,而她將使一個過一種舒適生活、又受到人尊敬的高貴女人。先不說她自己性格上本身那中「藐視弱者,爭做強者」的態度不允許她這樣;戰爭的經歷,原有生活的破碎,讓她作出了拋棄過去、不顧一切向前走的選擇——她開始變得自私,惟利是圖,過去的生活在她現在的生活中的印跡越來越淡,她的生活標准已經降到維持生存的地步,雖然她對她的親人承擔了巨大的責任,雖然她也想要愛情,但是讓自己順利的生存下去的願望縈繞在她的心頭,左右著她的行為。她變成了個人英雄主義、自由主義、反傳統主義的代表。其實這本是一個順理成章的事:當戰爭結束後,富庶、平靜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人們都變成了連溫飽都難以支撐,也就理所應當的要靠自己的勞動去建立另一個家園,緬懷過去並不能養活自己;而那些倍受紳士們保護的淑女們再也不能享受過去的生活時,既然懷念它不能讓它復活,剩下的唯一的路就是往前走。但是斯佳麗從來沒有想到,她除了生存就再也沒有別的精神寄託:她拋棄了母親的教導,拋棄無法繼續下去的文明,以及文明中的信仰與宗教;她看透了自己不是愛阿希禮的,阿希禮對她已經沒有先前的誘惑了;她也並不是一定要瑞特的愛與幫助,她更愛土地;她最後終於明白了玫蘭妮是她聯結過去的紐帶,她對於自己有多重要,但是她死了。這就是她什麼也不怕的後果,什麼支撐也沒有了。金錢是不能支撐一個人走完一生的。
但是,有一個問題:可以就這樣努力地生存下去,過一輩子嗎?既然原來的文明會消散,就不能保證取代它的現行的文明不會消散。即便我們無法預料到它的終結時間,終結的命運卻是不可避免的。一旦「生存」這個慾望滿足了,一旦被「生存」主宰的這個文明消散了,斯佳麗的選擇無疑就是一種低級的選擇,而這種選擇將被新的文明所取代。我想,新的文明也許是一種要求人文,要求倫理道德規范,要求精神滿足的文明。但是,以後呢?以後將是什麼文明呢?無從知道,只是就如「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中的「A」隨時可以換成一個「The」。以後將有更加先進的文明取代它。歷史的進程就是由一個個文明推向前的。
完美的對稱
我認為在電影中,玫蘭妮是那個已經逝去的文明的真正代表:既寬容、沉靜、純潔、知性,又能勇敢的面對困難,捍衛自己的朋友。就像是一個完美的雕塑,剛柔相濟;就像是一幅畫,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她喜歡文學,喜歡音樂,她對過去的生活緬懷,在阿希禮的心目中是一根柔和的線條,一個模糊的身影;她可以為了朋友而拿起沉重的劍,她敢於為維護正義而反對文明當中的權威的代表,她可以為了生存而努力勞動,她就是斯佳麗奮斗中的忠實戰友。是她聯系了這兩個文明,用自己的人格與行為來紀念著過去,極大地安慰了那些對過去懷念的人;用自己的勇氣與氣度,包容著開始新生活的人,給予他們理解與支持。在文明的消逝面前,她選擇了繼續向前,卻又深深地把過去文明的精華烙在心裡。
但是,在電影的最後,她卻死了,也就意味著那個文明的完全消散了,隨之而來的將是一種新的文明的統治,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泛濫。即便她最後不是因為難產而死,她也不會活得很幸福。戰爭結束後,過去文明的消逝不是確定與否的問題,而是時間長短的問題。我們人性的土壤是養不活像玫蘭妮這樣本應生活毫無私慾的天堂的花朵。在電影中安排這樣一個角色,只是代表著一種回憶與理想,既是對燦爛過的文明的回憶,也是對即將到來的文明的希冀。
影片中阿希禮、斯佳麗、玫蘭妮在文明消逝的面前作出了不同的選擇,也就意味著不同的命運,但是他們不論選擇如何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淹沒在一種文明之下的,他們的命運就像歷史長河中的文明一樣,最終都會隨風飄散,因為沒有一個確定的文明個體是可以永存的。從一個文明跳入到另一個文明,也避免不了這樣的命運。但是,好在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是長河中小小的一滴,在這長河中有無數的水滴分享著同樣的命運。看透後,也許會開闊些!
❺ 大學選修課"世界經典電影鑒賞"論文怎麼寫
自己酸,不要求於電腦,這樣你永遠都不會
❻ 急求一篇影視鑒賞的論文,3000左右,關於如何欣賞電影的。
影視鑒賞論文電影,作為一種大眾藝術,以其生動的直觀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實感而易有廣泛頎賞性。一部優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許多同學在觀看影片後常會有感而發,嘗試寫作影評,這對於提高我們的影視鑒賞能力影視鑒賞論文,端正我們的審美觀念有相當大的幫助。那麼,如何寫好影評? 寫好影視評論的前提是細心觀賞。影視評論不同於書評,書可以反復地看,而影片卻一閃即逝,因此,在看電影時不能漫不經心,而要全神貫注,眼觀六路,耳影視鑒賞論文聽八方,對畫面、音樂、對白、音響、表演等方面都要體察精微,並及時捕捉閃光的東西。這樣在寫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一) 「評什麼影視鑒賞論文」 在影片中可評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評主題、評人物、評細節、評場面、評藝術特點、評電影語言的運用等;就多部影片影視鑒賞論文來說,可綜合評論一系列影片,闡明某一時期電影藝術創作的傾向和特點;可綜合某一類影片(如驚險片、探索片等)進行評論;可綜合同一類問題(如古裝片的雷同化等)進行評論;另外,還可以進行電影專評,如平添編劇、影視鑒賞論文評導演、評演員、評攝影、評美工、評音樂等。
面對這些可評的內容,初學寫影評的中學生具體應如何處理呢?最好的辦法是「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抓住影片中給自己留下印象最為深刻、最影視鑒賞論文能激發自己寫作慾望的問題來寫,這樣便於對問題作深入細致的評論,忌面面俱到。
影評寫作可以有長有短,可著眼於一部影片的一個鏡頭,也可以著眼於一種電影現象影視鑒賞論文。對於我們初中生來說,要對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評價比較困難,練習寫影評,可從評論一個人物形象、一個情節、一個場面入手,可對演員演技、拍攝技巧、導演意圖、影片風格、色彩、語言、音樂等進行單一的評析。
隨著寫影視鑒賞論文影評水平的提高,就可對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學生、教師、軍人等銀幕形象發表看法,也可以從縱向談某一階段電影的回顧或某一體裁電影的回顧,分析其得失;或從橫向談某一風格的電影,如西部電影、賀歲片、娛樂片影視鑒賞論文等,或橫縱向結合,談一個導演的風格,如謝晉模式、張藝謀現象等到。初涉影評寫作不宜貪大求全,而應從一點一滴寫起,思考挖掘,連綴成篇。
(二)寫影評,應該影視鑒賞論文把握好這樣幾點:
1、捕捉住感受點。
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影視鑒賞論文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如觀看了《泰坦尼克號》,不能只簡單地敘述這場愛情故事,而要從主人公生與死的考驗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影視鑒賞論文
2、抓住細節,詮釋其深刻涵義。
所謂細節,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影視鑒賞論文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如《大轉折》中先後三次出現蔣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現都預示著國民黨軍隊下一次的失敗,通過三次背影的刻劃,將蔣介石政權日薄西山的局面富於象徵性地體影視鑒賞論文現出來。
3、立意要新,開掘要深。
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影視鑒賞論文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例如對張藝謀電影的分析要緊扣住時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從思想意義角度分析,如鞏俐在張藝謀電影中的形象塑造,張藝謀電影中的男性形影視鑒賞論文象等,都是可以開掘的領域。
4、要實事實是地分析評價。
魯迅先生說過:評論作品「必須壞處說壞,好處說好」,還要「知入論世」。他說 "倘若論文,最好影視鑒賞論文的是顧及全篇,非目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況,這有較為確鑿。"對影片作實事來是的評價,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不是顧其一點,而是觀照全片。顧及編導的意圖、表演的全部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歷史背景等影視鑒賞論文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與評價。不能強導演、演員、片中人物所難,求全責備。同的,我們在寫影評時,也不能人雲亦雲,如評《情深深雨蒙蒙》時,有一位同學冷靜地指出編導將熒屏中的軍閥(如萍、依萍的父親)形象拔高了影視鑒賞論文――他遇見美麗的女子就搶來作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們像自己的初戀情人。
5、要重視影片的藝術分析。
電影是通過藝術手段來表影視鑒賞論文現主題、塑造人物、抒發感情的,所以影評要重視對影片藝術的高下進行分析。這種分析應具體詳細,由表及裡,言之有物;評價則應觀點鮮明,實事求是。在藝術評析中,字里行間滲透出電影意識,盡可能恰當地運用電影藝術影視鑒賞論文名詞術語,還需要有對電影藝術的深刻感受與理性把握。這可以通過閱讀電影理論書籍和多欣賞優秀影片來解決。 開始練習寫作影評時還應該注意:語言要朴實,要個性化。寫影評一定要講真話,講自己的話,不要抄襲別人影視鑒賞論文的評論。唯獨自己的感受和朴實的語言,才會使自己的評論富有個性和新意,也才會給讀者帶來清新的感受。
敘議要結合,突出評論。
影評離不開敘事。但切忌過影視鑒賞論文多地敘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寫評價。當然,所評所析不得脫離影片孤立地進行。
設計好影評的標題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它由正副標題構成。
正題——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須簡明扼要,而又耐人尋味,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能給讀者帶來審美愉悅,它是貫穿全文的主線;
副題——點明評論對象,交待片名或評論角度,它是正題必要的補充。二者影視鑒賞論文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歷史和時代的搏擊者--評銀影視鑒賞論文幕上的共**員形象》,《悲劇在紅色中滲透——評電影<紅高梁>》《農村改革的多棱鏡--電視劇〈一村之長觀感〉》。 我們在寫影評的過程中,要不斷總結學習影視鑒賞論文他人的寫作經驗,豐富自己的寫作實踐,在日積月累的基礎上,通過影評的寫作,不斷促進我們知識結何的完善,提高我們的頎賞水平和審美能力。
❼ 《世界電影鑒賞辭典》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世界電影鑒賞辭典》(鄭雪來)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世界電影鑒賞辭典
作者:鄭雪來
豆瓣評分:7.8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3年05月
頁數:873 頁
內容簡介:
她,是一座特別的電影院,正上映著百年來200部世界著名電影。她,是一位博識而熱情的藝術向導,將帶你漫遊萬花筒般的銀色世界這里有你一往情深的老龍:《漁光曲》《亂世佳人》《魂斷藍橋》。這里有你渴欲識荊的新知:《悔悟》《夜間守門人》《薩羅》。這里悲劇、嘉劇、正劇同台演出,展示著世界風雲,人生百態:《戰艦波將金號》震撼了全球,《偷自行車的人》訴說著生活的艱辛,《教父》是罪惡的化身,《再見,孩子們》道出了對和平的渴望,《幸福的黃手帕》則在為美和善而飄揚……總之,她既為你品味多種風格流派的影片,提供了豐富資料,又為你的生活平添了無限風采。
❽ 求助一篇關於影視鑒賞課程的感想
你可以先去【繪學霸】網站找「影視後期技術」板塊的【免費】視頻教程-【點擊進入】完整入門到精通視頻教程列表: www.huixueba.net/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11&zdhhr-11y04r-55836198
想要系統的學習可以考慮報一個網路直播課,推薦CGWANG的網路課。老師講得細,上完還可以回看,還有同類型錄播課可以免費學(贈送終身VIP)。
自製能力相對較弱的話,建議還是去好點的培訓機構,實力和規模在國內排名前幾的大機構,推薦行業龍頭: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國直營校區面授課程試聽【復制後面鏈接在瀏覽器也可打開】: www.huixueba.com.cn/school/yingshi?type=4&zdhhr-11y04r-55836198
在「影視後期技術」領域的培訓機構里,【王氏教育】是國內的老大,且沒有加盟分校,都是總部直營的連鎖校區。跟很多其它同類型大機構不一樣的是:王氏教育每個校區都是實體面授,老師是手把手教,而且有專門的班主任從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學習模式,提升會很快,特別適合基礎差的學生。
大家可以先把【繪學霸】APP下載到自己手機,方便碎片時間學習——繪學霸APP下載: www.huixueba.com.cn/Scripts/download.html
❾ 大學選修課影視欣賞是講什麼的難過嗎
大學選修課影視欣賞很容易過。
《影視鑒賞》主編根據十三年《世界經典影視片分析》課程的教學經驗,調整了片目並增設部分電視劇精品鑒賞。在注重與當下美學思想對接、強調影片產業價值等理念統攝之下,組織一批新銳作者寫作。
《影視鑒賞》文風流暢優美,在強調專業性的同時,也具備較強的可讀性。希望大學生們通過此書了解電影,在影像所營造的虛擬空間中詩意地棲居,同時立足現實的大地,為電影創意產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9)世界電影鑒賞課程報告擴展閱讀:
無論是講述橫跨百年的歷史故事,還是講述一個瞬間發生的微觀情感故事,所能給導演的,就只有90分鍾而已,而導演還要在這僅有的90分鍾里把整個故事講完整,因此,整個影片的每一個場景都是導演精心設計的,每一件道具都是有意義的,我們需要去琢磨。
比如西文哲學是以邏輯為其基本核心的,因此,西方更講究其合理性,只要是優秀的影片,無論導演講了一個多麼虛妄的故事,都總是能經得起推敲。
而且,當你看完整個影片,然後再把整個影片串起來統一想一遍的話,你就會得出一套完整的理論,這便是導演詮釋故事的邏輯,這時你會驚訝於導演講故事的能力,原本你感到奇怪的台詞這時會象謎底一樣,既合理又出乎意料,這便是欣賞好的片子的樂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