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拍的中國美國競爭
① 中國 美國 日本 韓國 等各國影片有哪些不同
以下只代表個人觀點(不是為了拿分)
中國電影:
向來一出色的顏色、視覺效果著稱,象張藝謀電影——(紅高粱)區別於國外電影的就是視覺顏色的搭配,電影內的所有顏色都比國外電影來的和諧、優美;另外中國電影當然存在中國的文化底蘊、特色,以優美、凄涼的故事情節吸引觀眾,中國電影稱之為電影色彩藝術一點都不為過。
日本、韓國電影:
感覺電影的情節非常的簡單,敘事手法也很簡單,要去干什麼結果最後就成功了,日本、韓國電影也非常注重衣著、場景的搭配,營造視覺效果,近10年來日本電影在恐怖片上的造詣非常的深厚,找出人們心中的恐懼點,不斷的去摸索人們心中的恐怖,這個是別的國家比不了的。
美國電影:
電影業的龍頭老大,從很早就開始以英雄為題材,拍攝了很多這方面的電影,鼓勵國人,美國人也崇尚個人英雄主義,近年來改為平凡英雄,(目的:只要人肯做、肯努力一定會成功)美國電影多以出色、完美的特技著稱,在特技方面已經形成產業化,從影工作者非常多,堪比國外電影製作宏大,場景特技、電腦特級非常成熟。
----------------------------------------------------------------------
寫的不好,您勉強看著
你有什麼看法?我們交流下。
② 以現在韓國電影的發展速度,再過多少年能趕上中國電影在國際影壇的地位和獲獎數
其實韓國電影的質量也是很不錯的,並不會很遜色於中國,像《釜山行》等電影都是評分挺高的電影,但是韓國電影也是很大的進步空間。
韓國電影近幾年在戛納風頭正強勁,2016年非競賽單元的《哭聲》與《釜山行》,2018年創造史上場刊最高評分的《燃燒》,都是當年戛納的爆款電影,同時綜合這幾年韓國電影的發展勢頭,無論是商業片還是文藝片都佳作頻出,在中國也出現一批韓國電影的擁躉。
近20年來,韓國電影的發展時國際影壇不容小覷的力量,但在獎項上卻沒有得到重視,目前韓國仍沒有一座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獎杯,在三大電影節上,雖然有柏林與威尼斯,但戛納這座國際電影節里的最高獎杯仍沒拿到。
那麼,這次的《寄生蟲》會創造韓國電影零的突破嗎?
《寄生蟲》的導演是韓國著名導演奉俊昊,在如今的韓國影壇,奉俊昊可謂最炙手可熱的導演,令他揚名立萬的是著名的《殺人回憶》。
③ 為什麼韓國的韓戰電影里很少有中國人和美國人好像中美都是打醬油的 但實際上是兩個棒子才是打醬油的啊
韓國電影中出現過中國人,在《太極旗飄揚》中,也出現過美國人,在《歡迎來到東莫村》。
這兩部電影把中國人和美國人分別黑了。
因為政治關系,韓國電影不方便經常提到這兩個國家,現在韓國跟中美關系都不錯,不願意涉及敏感話題吧。不過今年最新電影仁川登陸戰又出現了美軍。
④ 電影新片中美韓爭奪核彈是什麼電影
《白頭山》Ashfall(韓語:백두산,)是一部2019年韓國災難電影,由李海准、金丙書執導,河正宇、李炳憲、馬東石、全慧珍、裴秀智主演。
劇情簡介
故事敘述位於北朝鮮和中國邊界的白頭山無預警噴發,破壞力會遍及整個朝鮮半島。為了阻止更大規模的災難,地震學家姜奉萊(馬東石 飾)提出一個避免白頭山全面噴發的理論(逆轉地殼法),要進入北朝鮮偷竊核子武器,去火山噴發地點利用核武在地底炸開引流,避免巨大災難,交付由韓國軍官趙仁昌(河正宇 飾)去執行,要到北朝鮮尋求間諜李准平(李秉憲 飾)的協助,但李準平原本一心只想拿核子武器賣給中國武器買家,拿錢就要逃跑,在這場災難過程中間還有美國因政治協定,以及中國的武器買家,為了核子武器展開爭奪,在趙仁昌妻子崔智英(裴秀智 飾)即將臨盆,國家卻交代這場任務,他幾乎是無生還的機會……
主演
李炳憲
河正宇
馬東石
全慧珍
裴秀智
⑤ 龍之戰是韓國拍的片子還是美國
《龍之戰》內地全面公映 韓國製造「好萊塢龍」
昨日起,一部好萊塢化的韓國影片《龍之戰》在內地全面公映。內地發行方相當看好這部科幻題材影片在國內的市場,投入超過600個數字加膠片的拷貝,其放映規模持平了好萊塢分賬大片《史前一萬年》、《國家寶藏2》等。繼前日北京行之後,昨日《龍之戰》的韓國導演沈炯來抵達上海,對於媒體質疑《龍之戰》究竟是該署名「好萊塢電影」還是「韓國電影」,沈炯來表示:「我不希望狹隘地定義這部影片。韓國電影不應該只是韓國人演的韓語片,我希望把我們的電影推廣到更多的地方。」
「中國電影靠著『功夫』打入了好萊塢,韓國電影沒有這方面的特長,我們只能依靠特技效果。」不甘心好萊塢電影對韓國電影市場形成壟斷的架勢,沈炯來經過長期准備後,拍攝了《龍之戰》。從編劇到演員都是好萊塢班底,但沈炯來自信地告訴早報記者:「特效技術方面百分百是韓國製造。故事也是小時候我媽媽給我講的關於龍的傳說,用好萊塢的編劇,只是希望能夠打造一部符合好萊塢市場的韓國電影。」
與上一部內地市場引進過的韓國科幻題材片《漢江怪物》相比,《龍之戰》在特效製作上有了明顯提升,然而觀賞性增強了,故事性卻明顯減弱了。「在拍攝時我就發現了這個問題。因為我們這個故事希望能夠讓各個年齡層,包括小孩子都能一看就懂,所以劇情相對薄弱。」為彌補這一明顯缺陷,沈炯來能做的就是加強特效方面的製作。據他介紹,整體8000萬美元的投資中,70%都耗費在特效的製作上。而且,對於片中最具東方色彩的「龍」,沈炯來更希望做到神態、皮膚的感覺都盡可能逼真。
據了解,《龍之戰》在韓國累計觀影人次高達840萬。在北美的票房甚至趕超了
⑥ 韓國電影《國際市場》中國上映
絕對不可能上映,戲中主角老家在北方,北方老百姓為了躲避中朝軍隊哭著喊著登上美國軍艦,而美國將軍扔掉了坦克軍車,讓南韓平民登船,也太歌頌美軍,首先就否定了韓戰,對本朝政治不正確;其次還有越戰,戲中越共游擊隊首先在西貢搞了恐怖行動,然後對南越平民肆意屠殺,夷平了主角救走了村民的村莊,又是狠狠扇了在背後支持北越的土狗一個狠狠的大嘴巴子,廣電總局要是能讓這種片子在中國公映,除非他們吃錯葯了。另外戲中韓國從53年停戰的時候,主角不能相信韓國能生產汽車和船舶,但到70年代韓國就可以造大型船舶,直至片尾韓國人已經以消費國貨為榮,盡量少用進口產品的劇情,更是對本朝上台後幾十年不幹人事的諷刺,對比今日中國人以消費西方產品為榮的德行,這戲不可能拿到中國來公映。
⑦ 韓國電影對中國電影發展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加入WTO對於中國電影是利大還是弊大,我方的觀點是利大於弊。首先請問對方辯友一個問題:一年中你走進電影院的次數是多少?一年中你又看過多少部電影?根據我們的統計,在上海一年只有67%的觀眾會去電影院一次,去電影院兩次的觀眾只有23%,而近乎100%的被訪者承認自己在一年中是看過影片的。我想這組數據已經足以表明中國電影市場所面臨的兩大問題:一是票房的不容樂觀,二是盜版光碟的泛濫。而這些是什麼引起的呢?市場上看不到能夠吸引觀眾的優秀影片,無法與世界同步接受到最新的影片。一旦中國入世,這些問題的解決就不再遙遙無期。
讓我們來看看中國入世到底能給中國電影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從1999年11月中美關於中國加入WTO談判所簽署的協議里有關於電影的條款:1。允許外商進入中國的電影放映業,在49%以下的股份內與中方合資經營影院。2。加入WTO以後的前三年在遵守中國現行電影管理條例的前提下,每年允許以分賬方式進口20部外國影片。由此,中國的電影人就愈發感到悲哀,覺得本來已經岌岌可危的中國電影將會被侵蝕得一干二凈。
讓我們來聽這樣一個故事:一次在運輸金槍魚的過程中,不慎將一條鯰魚放入,鯰魚是金槍魚的天敵,但是這次金槍魚的存活率卻比平時任何一次高得多。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鯰魚效應"。金槍魚在生與死的博斗中激發了更強的生命力,由此來看我們的中國電影,如果對於萎靡的中國電影能夠有一種來自外界的強烈刺激,在競爭中激發起潛能,早日讓中國電影經歷風雨,才能更早地讓它健壯起來,正所謂"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因此我們說加入WTO對於中國電影會更有利。在我們看來中國電影並不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狹義的國產影片,而是中國電影產業系統,國產影片僅僅是其產品,它涵蓋了製片、發行、放映三大環節,是一個寬泛的、綜合的、系統的概念。因此,評價利弊的標准也該從這三方面進行探討。
首先是製作方面。這一直是中國電影的薄弱環節,究其原因,資金的問題、無法與世界先進水平並肩的科技、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嬌慣出來的惰性等都是中國製片業落後的原因。而入世就給了我們這樣一個直接接觸到最先進的電影水平的機會,中國電影人再也無法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里而對這種差距視而不見,中國政府的迴避和庇護也就沒有意義了。這就對中國電影提出了一個最直接的挑戰:如何提高中國電影的質量而不是一味地去埋怨觀眾的素質、進口片的壓力。舉例來說,馮小寧於前日在華師大舉行的《紫日》首映式上,當被問及如何看待入世以後中國電影承受的壓力時,只答了一句話:"以中國電影人自身的努力作最好的回答。"這是中國電影人的心聲,也是中國電影製片的希望。
再來看發行方面。講到發行,我們勢必要涉及到中國電影體制的問題。電影生存所面對的已經是大眾文化充斥和市場經濟主宰的背景。我國電影體制的不相適應顯而易見,但是十幾年來一直喊的電影體制放開、激活卻沒有帶來任何實質的改變,國產電影依舊沒能真正走向市場,整個行業不僅沒有搞活,反而走向低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入世的話,美國影片和其他西方國家的影片至少能夠將其電影完善的、成熟的市場運營體制、經營管理理念帶入中國,省去了我們在封閉的環境下"摸著石頭過河"的艱難,也有利於本土的文化資源、優秀人才和國外的技術、資金、人才的合作,有利於帶動電影產業率先融入到世界電影產業中。如果把中國電影體制喻為一潭靜水的話,那麼"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就要"一起加入世貿去"。整個世界范圍內的貿易流通才是在21世紀的今天、改革開放的中國唯一能尋的出路。
⑧ 如何評價國內與韓國拍的電影的差距
技術上,韓國電影應該是亞洲電影范疇內最接近好萊塢標準的——注意,這里的「好萊塢標准」是指商業類型片以及具體製作水準。所謂的技術,包括編劇技巧、視覺、聲音、特效、剪輯、製片流程,等等。雖然中國電影在最近幾年奮起直追,但之前欠的賬實在太多,短期內很難填完之前的虧空。技術環節的完善,不是靠錢多就能解決的。最重要的還是人本身。中國電影在這方面虧欠的實在太多,而人才的培養又是需要時間和實踐的。這一點,如果中國電影還按照目前的這種市場趨勢繼續涸澤而漁的話,韓國電影會把中國電影甩的更遠。韓國電影的整體技術進步,不僅僅是因為起步早,而且他們基於本土市場製造了大量需求。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我們把電影看成是一種製造業,它是需要多個高度專業化和細分化的子系統才能完成最後的高質量成品。這種細分化和專業化環節,必須要給本土市場足夠的市場空間和需求,才能培養出足夠多的本土化專業公司。因為韓國電影在這方面給本土電影提供了大量的應用和嘗試,所以韓國電影有機會基於本土市場的需求建立了屬於他們自己的技術體系和標准,並最終完成了標准體系的建立。這種技術標准體系再反饋回產業,就呈現出韓國電影在整體製作技術水準上可以說是亞洲一流。藝術上,韓國電影在題材方面的解放,導致了他們的電影能夠有機會探索類型化敘事和本土文化的結合。從目前的韓國電影整體水準而言,他們基本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本土化敘事策略,以「漢江怪物」為代表,韓國電影做到了國際化的類型片模式內打通本土觀眾的內心情感。這一點,中國電影在未來十年內我都持悲觀態度。
⑨ 看了不少韓國電影,為什麼感覺比中國電影強
韓國電影市場狹小,只有努力開拓市場,不開拓,只有死,所以....
中國就不一樣了,中國國內市場較大,很多爛片也能生存下去,還有很多原因:
1、審核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2、技術水平上不如美國、韓國也是一個原因
3、演藝屆功利化。中國90年代以前,拍攝的都是經典,因為那時候,中國電影、電視都是藝術,最近這些年,電影效果提升了,電影質量卻沒有了。而且整個演藝圈都被香港給帶歪了。
4、體制上的原因。例如美國的電影有一個獨立的劇本審核制度,很多爛劇本,在劇本階段就被咔嚓掉了;所以,美國絕大多數片子,至少不至於賠錢。而中國,我們只能說制度還不成熟......
5、還有人情上的原因,我跟某演員關系不錯,指名道姓就要他演男(女)一號..(或者,我是演員,我跟某某關系不錯,脫不開懇求,要我出演某個爛片的男一號)
6、還有演員的高片酬,據說佔了電影投資的一半甚至更高....
7、還有投資方.....某老闆之類的,我們就是一點都不懂電影,我們就是有錢,我們就是要某某某當男一號.......
8、中國市場太大了,只要有辦法,就能賺錢。典型就是《天機.富春》,沒開機就知道是爛片,但是就是評價2.9的片子,通過合理營銷,最終收獲頗豐。
⑩ 中國電影如何更好地與國外電影競爭
談到電影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好萊塢的大片,在電影院也是這類影片充滿了噱頭吸引觀眾,其次才是國產影片,但是卻不分大片什麼的檔次了。這是人們的一種潛意識,當然,這種潛意識的形成也是因為國產影片在早些年的時候無論是電影中的特技還是畫面的質量都及不上國外所謂的大片。但是,在近些年國產電影還是有著飛快的發展,無論是從影片內容還是畫面質量都有著質的飛躍,雖然在一些觀眾心中還是傾向於國外的大片,但是已經有相當一部分的觀眾掉過頭來以國產電影為主了。
有很多數據就可以充分證明著國產影片的飛速發展。首先是電影的產量,2006年1~8月的產量是330部,而在2007年同期就超出400部,2008年卻又比同期增長55部,每年連續的增長說明在國內,電影的發展勢頭很強勁。2007年的票房全年在34億左右,其中包括一級城市、二級城市和農村,而在2008年又同比增長了近百分之三十,票房總量佔全球第十一名。此外,還有很多國產的大片獲得國際獎項,使國產電影在世界影壇上聲名鵲起。如賈樟柯的紀錄片《無用》獲得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獎,而他的《三峽好人》自威尼斯電影節之後又斬獲了7項大獎,創造了在歐、亞、拉美、非、大洋洲全部獲獎的記錄,此外還有很多國產大片得到世界的認同,是國產電影在世界上也佔有一席之地。
這些都象徵著國產電影的崛起,可是在此同時國外影片也在飛速的成長,兩者在搶占市場的同時,也在進行激烈的博弈。
2007年的另一個重要現象是進口片票房的爆炸性增長。2006年進口片只有2部票房勉強過億,但2007年不僅共4部過億,其中《變形金剛》更是取得了27億元的超高票房,是自1998年《泰坦尼克號》之後近10年以來票房最高的進口片。《變形金剛》在周票房仍達到1000萬元時被撤下檔期,總票房才未能最終突破3億元。
2006年進口片前10名票房總計約6.6億元,2007年則達到10億元,增長了46%,而2007年度國產片前10名票房難以超過7億元。從票房產出能力上看,進口片遠遠超出國產片,以2007年度中國電影票房32億元計算,10部進口片的票房就約佔全部票房的30%。國產電影只能依賴年底的三部影片《色戒》、《投名狀》和《集結號》勉強抗衡進口電影。
自此就可看出,兩者之間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差距。不過,論增長幅度來說,國產影片還是遠遠高於好萊塢的,在今年甩掉了排名第11的巴西,占據了相當的市場份額。而且,據專家預計,中國有望在2010年趕超義大利和澳大利亞,躋身前十位,只是距離第一軍團好萊塢、韓國和日本還是會相差甚遠。
這兩者的差距頗多,如果從源頭開始,可以追溯到電影的投資上。國產電影的投資要比國外的許多電影的投資成本少很多,這里不僅僅是在電影拍攝時所需的資金和明星的費用,也包括電影製作後期的資金,比如設備。在國內現有的很多電影製片廠里仍沒有很及時的升級設備,使得兩者在和面的質量和特技的效果上存在著一定差距。當然這其中也包括著人才的缺失,在國內,電影方面的人才還很稀少,甚至可以說是幾乎為0。個別的人才是無法建立起一個體系和一個項目的,需要許多此類的人才配合才能生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片,所以在設備的引進的同時還需要人才和技術的引進。當然這也是投資的一部分。其實,這種現象也是極其明顯,國產電影在產量飛速增長的同時質量卻跟不上,比如2004年韓國電影產量不過60部,收益卻是國產電影的6倍。而2007年中國電影產量近400部,可真正投資超過1000萬的電影不足50部。從票房角度來看,2007年的400部電影中,超過100部電影不足60部,僅占國產影片時長的百分之十五,而超過千萬的影片就更少,只有30部左右。觀眾的選擇其實也就代表了一部分影片的質量,這也是國產影片競爭中的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