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母則剛的電影美國
① 英國有《德雷爾一家》美國有《天倫之旅》那法國有哪些經典的家庭片呢
兩生花(薇羅妮卡的雙重生命)
兩個少女,一個生在波蘭,一個生在法國,同樣的相貌,同樣的年齡,她們也有一樣的名字:薇羅尼卡。她們都那樣喜歡音樂,嗓音甜美。波蘭的薇羅尼卡非常喜歡唱歌,唱高音特別出眾。她覺得自己並不是獨自一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想到一天她真的遇到一個樣子跟她一模一樣的女孩,可是她自己卻在一次表演中心臟病發暴斃在舞台上。此時身在法國的薇羅尼卡正沉醉在與男友的歡愉中,突然她覺得特別的空虛難過。此後她的生活中便常常響起一段極其哀怨的曲子,她愛上了一個兒童讀物作家。一次與男友聊天的過程中,她發現了在波蘭拍的照片中,出現了一個與自己極為相似的女子,此時她才深深相信,世界上還有另外一個自己存在。
天使愛美麗
艾米莉(奧黛麗•塔圖Audrey Tautou飾)有著別人看來不幸的童年——父親給她做健康檢查時,發現她心跳過快,便斷定她患上心臟病,從此艾米莉與學校絕緣。隨後因為一樁意外,母親在她眼前突然死去。這一切都毫不影響艾米莉對生活的豁達樂觀。
1997年,黛安娜王妃的去世讓她倍感人生的孤獨脆弱,艾米莉從此開始了一系列助人計劃,包括自閉憂郁的鄰居老人,被老闆刻薄的菜攤伙計、遺失了童年器物的舊房東、愛情失意的咖啡店同事。但她萬萬想不到,成人錄象帶商店店員尼諾(馬修•卡索維Mathieu Kassovitz飾),竟成為她的棘手對象,艾米莉開始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另類計劃……
② 關於感恩父母電影有哪些
1.《世界上最疼愛我的那個人去了》:
影片根據女作家張潔的同名長篇散文改編,講述了一個失去母親的作家在母親的最後歲月中所發生的故事
2.《媽媽再愛我一次》:
影片改編自台灣民間故事《瘋女十八年》,以倒敘方式進行,描寫精神病醫生林志強(孫亞東飾)尋找失蹤18年的母親秋霞(楊貴媚飾)的故事。
3.《漂亮媽媽》:
該片講述孫麗英數年前與丈夫離婚後,獨自撫養著天生失聰的兒子鄭大,耐心地教兒子說話、識字的故事。該片獲得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百花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
4.《我是山姆(I am Sam)》:
講述了一個智商只有相當於七歲孩童的父親,與有關當局爭奪女兒撫養權期間發生的故事。
5.《海洋天堂》:
是由薛曉路執導,主演李連傑、文章、桂綸鎂、高圓圓、董勇、朱媛媛等主演親情電影。該片講述了一個父親傾盡所有,守護孤獨症兒子的感人故事。
③ 淺析「為母則剛」背後,所隱藏的女性生存困境
願我的故事細水長流,敬你的孤獨擇日而終。關注微光,看盡人生百態
最近在網上看到流傳的一個小視頻,湖南一位媽媽生二胎,沒有任何家屬陪同,從產房被推出來的時候,產婦懷里躺著的不是新生兒,而是一個四五歲大的小男孩,護士則抱著剛出生的小寶寶。
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媽媽深夜羊水破了,老公出差在外,趕不回來,媽媽便獨自帶大寶去醫院生二寶。為了不讓丈夫擔心,她還告訴老公一切都好。
看到這一幕,你想說什麼?很大一部分人都在吹捧,誇贊這位媽媽多麼堅強,多麼厲害,多麼為家人著想。而說最多的話就是——女本柔弱,為母則剛。
我不知道這件事是否是真實的,但倘若是,我想說,不要再用「為母則剛」這句話來強壓在女人身上,它所附加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
我們先來探討一下這句話的出處。此話出自梁啟超的《新民說》,原句是 「婦人弱也,而為母則強」 ,下半句是 「孺子弱也,而失母則強」 。
簡單解釋來說,就是女子原本身體較柔弱,做了母親後,有了天性的母愛,就會發出難以想像的強大的意志力;小孩子原本也比較弱小,一旦失去母親,就不得不去學著照顧自己,早早扛起責任。
我們看過太多的所謂正能量新聞,那些堅強的媽媽們,都會被貼上「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的標簽,包括車站一位媽媽扛著巨大的包袱,還要照顧年幼的孩子,這張照片成了感動眾多網友的一份沉重與歌頌。
可你是否想過,哪一個女人天生就會「為母則剛」呢?日劇《坡道上的家》中,有一句這樣的台詞: 「聽說新手媽媽和嬰幼兒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搭配,我是在某一本書上讀到的,書上說,就像是沒有人生經驗的弱女子,在養育一頭猛獸。」
所有看起來堅強剛毅的母親,都是經歷了千難萬險,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為母則剛」這個詞是用來贊美母親的,而不是從別人嘴裡說出來綁架女人,為成為媽媽的女人貼上這個必須做到的「標簽」的。
有人會說,「為母則剛」嘛,女人生了孩子,不就都是這樣嗎?我想問問,什麼時候,「為母則剛」成了自然形成的一件事?
曾看到一個男人在網上的帖子,男人說,自己的老婆查出來懷孕的時候,全家都很開心,把她當國寶一樣供著。老婆主動提出去公婆家住,公婆伺候得無微不至,婆婆每天變著花樣做好吃的,襪子都不用她洗。
可是老婆還是天天哭得不行,鬧著要把孩子打了,說妊娠反應太嚴重,懷孕到現在都瘦了6斤。中西醫都看過了,說是正常的妊娠反應。
「本來挺高興一事兒,被她弄成這樣。不就是每天吐兩三次嗎?至於不好好吃東西嗎?整天這樣鬧我也很崩潰啊!不都說『為母則剛』嗎?怎麼到她這里就這么嬌氣?我就搞不懂了,為什麼就不能為家人、為孩子好好想一想?」
的確有的孕婦前期反應會特別大,每天吐無數次,什麼都吃不下,而且,由於孕激素的原因,情緒波動會很大,這不是孕婦自己能控制的。
女人懷孕了,一大家子都在高興,只有她一個人在飽受精神和身體的雙重摺磨,而你們還在理所應當地認為,女人只要做了媽媽,自然而然就會「為母則剛」了,表面上對她關懷備至,內心卻認為她在作妖矯情,不知好歹。
1.前半句「女本柔弱」,被有心人來用,是帶有輕視之意的。 這半句話所表達出來的意思,會讓人感覺,女子一直都是柔柔弱弱需要被保護的角色,一點也不堅強,唯有做了母親,才會因為母性使然而爆發出驚人的意志力。
那麼,如果不結婚,就一定不會堅強了嗎?或者說,倘若不結婚,女人一直都是柔弱到依附別人的角色嗎?只怕拳擊女王張偉麗第一個不答應。
2.「為母則剛」的社會合理化,是一種道德綁架。 在這種可歌可泣的稱贊與歌頌表象之下,是大多人對母親這個身份的道德綁架,是讓更多母親被迫承受這份身為一位母親「理所應當」承擔的責任,可怕的是,它來自社會的普遍認可。
就像《坡道上的家》,它想要表達的,也許並不只是被大家批判的「喪偶式育兒」,而是想要讓大家清醒地看到,這個默認了很多年的 「父親可以缺席,而母親卻必須無所不能」 的社會環境。
3.「為母則剛」的天然性,否定了女人所有的努力與付出。 乍一看,這句話是贊美之詞,實際上卻是一種「詛咒」,它給人以錯覺,讓大家都認為——你做了母親,自然變得堅強偉大。
這句話的流傳之廣,讓所有人都誤以為,女人在結婚後不用學習,不用成長,不用努力,只要生個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了無所不能的「女強人」。
可是,女人為此辛苦付出,夜不能寐,忍受身體疼痛,還要承擔各種可能會發生的風險,再加上應對婆媳關系、夫妻矛盾等精神折磨,卻被這短短一句話全盤否定。
4.做不到無所不能,就會被質疑、被否定。 當今社會對女性是相當苛刻的,既要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條,又要照顧好孩子的生活起居,既要保持經濟獨立有自己的事業,又要平衡好工作與家庭之間的關系。
什麼?太累了?太難過了?大家都是這么過來的,怎麼就你嬌貴得不行?
有些人可能會想,只是被人說幾句而已,無關痛癢,能有多可怕呢?我們來談談日劇《坡道上的家》里的全職太太里沙子吧。
看起來溫柔全能的里沙子,有一個3歲的女兒,和一個很關心自己的老公。偶然一次被選中去擔任陪審團,參與審理一樁有關媽媽水穗溺死8個月大女兒的案件。原本覺得無法原諒的里沙子,在逐漸發現真相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身影。
婆婆總說她母乳不夠,親生母親嫌她嫁得不好丟人,夫妻產生矛盾後,老公會找前女友尋求安慰,育嬰師說她的孩子發育緩慢,甚至老公會發現孩子身上有傷口時,會懷疑她虐童,精神有問題。
當無數質疑的聲音鋪天蓋地而來,就成了壓在駱駝身上的一根根稻草。當你陷入焦慮煩躁,就會產生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 「為什麼別的媽媽可以輕輕鬆鬆帶寶寶,而我就不行?為什麼只有我這么失敗,這么糟糕?」
當你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垮的時候,你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被哪些稻草壓垮,以及,向你身上扔稻草的,都是誰。
讓媽媽們一步步走向崩潰邊緣的,不是哭鬧不止的孩子,不是繁重的家務,而是來自周圍人、甚至枕邊人的質疑,一邊要求你「為母則剛」,一邊打擊你,一句又一句,一次又一次,打敗了媽媽們所有的信心與希望。
就像在劇中,那位兒童咨詢處的人告訴里沙子的那樣:「你正在遭受精神上的暴力,你被丈夫控制了。」此舉和心理學中的「煤氣燈」操縱法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煤氣燈」操縱法 源於一部1944年的電影《煤氣燈下》,丈夫為了操縱妻子,對妻子灌輸有精神病、記憶力很差的信息。
實際上就是通過不停地否定、以及扭曲事實,把錯誤的訊息灌輸給妻子,在潛移默化中對妻子進行精神折磨,最終讓妻子徹底相信他所創造出來的那個虛幻的世界,並承認自己真的是個瘋子。
丈夫應該是在妻子被質疑時,第一個站出來保護並鼓勵妻子的,可是卻屢次雪上加霜地去否定妻子,進行精神打壓與控制,而水穗最終精神崩潰,失手溺死了自己年僅8個月大的孩子。
的確,我可以為了我的孩子付出一切,我可以變成無所不能的超人,我可以讓自己變得「剛」起來。可是,我不想讓這件事變得理所應當。
因為將這件事的合理化,會讓大家誤以為,當了媽媽就應該變成這樣。 明明是,我越「剛」,越能體現有人做的根本不夠。
而不是,我必須扛起所有重擔,累得精神衰弱,而你,你們,只需要歌頌一下「母愛偉大無私」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搪塞過去了。
歸根結底,「為母則剛」是不負責任的爸爸們給勤勞的媽媽們戴的高帽子,是男人們推卸責任的頭號理由。一句「為母則剛」,就讓千千萬萬的女人,忍住了委屈,含住了眼淚,扛起了責任。
丈夫作為妻子的枕邊人、生活中最親密的另一半、婚姻中的合夥人,無論站在哪個角度來說,都應該與妻子共同扶持,共同扛起生活重擔,而不是只要「為母則剛」一句話,就可以當甩手掌櫃。
這個重擔不僅僅是丈夫只要去工作,賺錢養家就可以了,而是在妻子升級為「新手媽媽」後,站在妻子的角度,去盡可能地幫她,比如晚上照顧寶寶、做家務等。 女人「剛」,恰恰說明的男人的不負責。
就像《坡道上的家》中女檢察官說的那樣: 「不是你幫我,是兩人一起分擔。」 養育孩子不是母親一個人的責任,父親應該參與進去,不要讓妻子成為「喪偶式育兒」。
與此同時,要多注意妻子的情緒與心理,是否壓力過大產生精神衰弱。當妻子情緒不穩定時,丈夫要多安撫,多鼓勵,陪伴她一起共渡難關,而不是像里沙子的丈夫一樣,不斷質疑否定,成為妻子的「操縱者」。
「新手媽媽」和嬰幼兒的確是世界上最糟糕的組合,當手無寸鐵的無經驗女孩面對「一頭猛獸」,的確很難招架住。所有的媽媽在初為人母的時候,都會有這種手忙腳亂的感覺,有點力不從心。時間長了,熟能生巧,也就可以應對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了。
不過,比這個更重要的是, 「新手媽媽」們不要強迫自己「為母則剛」,給自己太大的心理壓力,無論是育兒教育方面,還是讓自己成為全能方面,其實都是一個漸漸摸索、成長的過程,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與負擔,反而會讓自己身陷囹圄,鑽了牛角尖,而走不出來。
同時,媽媽們也要有強大的心理建設,在面對一些質疑時,不要輕易否定自己。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生長的步調,有的可能急一些,有的可能不緊不慢,這些都沒有關系。多和一些「新手媽媽」溝通,讓你知道,自己不是獨立無援的,也能在同時肯定自己的進步。
在《坡道上的家》中,里沙子在一次無意間獲得了公公的肯定,頓時感覺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原本憂郁的心豁然開朗,一整天都很快樂。
親人,特別是「新手媽媽」身邊的人,比如婆婆,比如媽媽,不僅需要注意一下,不要在言語上打擊,多鼓勵,還要體諒「新手媽媽」的不易與無措,盡可能去幫助一下,讓「新手媽媽」更好地學習處理一切突發狀況。
即便現在好像進入了女性獨立意識覺醒的一個「黃金時代」,女性要經濟獨立,要思想獨立,要精神獨立,要變美,要討好自己,要有話語權,可是,不得否認的是,這依舊還是個父權至上的社會。
在這個社會中,大多家庭依舊是承襲「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婚姻模式,可是對女人的要求卻越來越苛刻,既要做家務帶孩子做好全職太太的任務,又要工作保持獨立不拖男人後腿,然後用歌頌與贊揚,來達到男性推卸責任的目的。又打著「男女平等」的幌子,附加在女性身上更多壓力。
歸根結底,還是社會對於女性尚未有足夠的尊重,對傳統女性以及現代女性的付出與努力視若無睹。當社會有了更多的包容性與理解性,男性放下面子,承擔責任與義務的認識覺醒,大家才會對女性有了絕對的尊重與肯定。
你是否想過,為什麼做了母親一定要變得剛強?媽媽也是媽媽的媽媽的寶貝,媽媽也曾經是小公主,也是被視若掌上明珠的大小姐。
當女性升級成媽媽,有了自己的小不點,可以變得成熟,變得細膩,變得溫柔,但為什麼一定要變得堅強呢?
我希望,每一個女孩,都可以不用那麼堅強。你可以成為孩子的保護傘,也可以成為自己的公主!
今日話題:你覺得女人生了孩子後,應該「為母則剛」嗎?
歡迎留言討論。
圖片均來自網路
④ 哪部電影的母愛讓你無法忘懷
個人感覺的話漂亮媽媽這部電影還是非常感人的,無論是從劇情還是演員的一個爆發力來講的話都是很不錯的一部電影,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片段是真的讓人無法忘懷。
這部電影最大的看點就是其中令人心酸的生活,其次就是作為一個母親那種愛護兒子的偉大母愛,最讓人感動的就是孫英嵐那種作為母親的心酸還有對失聰兒子的不放棄以及那種最偉大的母愛,這是讓人最難以忘懷的。
⑤ 看了電影《我是山姆》,我們獲得了哪些生活中的力量
一:父愛無關於智力。愛是一種能力,與智慧無關。智力卓越的人不見得一定有,而智力不佳的人也會擁有。山姆就擁有這種能力,即便他的愛時常充滿稚氣,卻能說出「我有很多時間,思考為人父母成功的條件,重要的是毅力,重要的是耐心還有傾聽,重要的是愛」還有,他始終明白,在某些方面她不能給露西更多,於是他也曾逃也似的覺得露西不需要她了。
三:任何關系都需要交流和陪伴。影片中,為山姆無償辯護的職場精英女律師,看似擁有幸福的家庭和成功的事業,但是沒有人知道,她的丈夫背叛了她,因為忙於工作對兒子缺少陪伴,兒子慢慢和她疏遠甚至有些恨她,看似成功事業的背後,每天處理各種各樣的案件,忙的焦頭爛額,根本沒有自己的時間。還有和山姆一樣的殘障人士。
⑥ 別具一格的復仇電影,所謂為母則剛,上演的是母性的獨角戲嗎
《一個母親的復仇》純粹的女主戲,探求法律之外的正義,印度對女性權益侵犯的案例太多,法律又滯後,本片的出現也算是一種聲援與反抗。結尾處母親手刃侵害女兒的凶徒的一幕,看的人揪心淚目,雖然算是別具一格的復仇電影,前面太拖沓,後面的復仇也不夠精彩,最後的暴力解決也不夠引人深思。最後也沒有反應印度的社會問題。還真是一個女人撐起了一場戲!
一直覺得印度電影的社會寫實玩的很棒,沒想到這樣一部女性復仇片也讓我拍手叫好。人性和法理,暴力和正義,到底哪個才是正確的選擇,鋪呈在真實案件和悲慘事實之下的,更多的是一種暴力美學渲染之下的母愛的輝煌,以及社會意識的覺醒,在秩序失效的世界中,以暴制暴是唯一的解決之道,在印度當下這個本就不平等得社會之中,更顯得難得可貴。
母親的心理歷程不同的階段的變化演技很好,簡直就是一顆催淚彈,淚點和燃點都很到位,雖然太理想主義,不過惡有惡報也挺大快人心的,後媽能做到如此更是不容易。現實中的悲劇在電影中得到慰藉,也是電影意義所在,希望正義永遠不要缺失。《一個母親的復仇》的表皮是高智商犯罪,情感蓬勃到催淚,終究回歸的是母愛的偉大。
這部電影雖然是走得商業路線,大量背景音樂的鋪陳,戲劇化的情節,極具主觀煽情,但是電影中的作為弱勢一方的女性力量依然還是打動人心!飾演母親的演員演技非常棒,眼睛裡真得有星星閃爍,其實母親的復仇計劃談不上多高明,警察的人設也存在比較明顯的bug。但這絲毫不會影響影片帶給人的震撼,畢竟:神不會無處不在,所以才創造了母親!正義到不了的地方,還有母親!
⑦ 《東京塔》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01
四歲時母親帶著雅也搬到了小倉郊區,食堂角落的一處老房子里。
過起了與父親分居兩地的生活,母子二人僅在這里住了一年時間,就因為大人之間的矛盾搬走了。
這之後他們輾轉住過許多地方,有時是姥姥家、有時是親戚家,只是偶爾雅也會回小倉跟父親待一段時間。
奶奶每次見到雅也總是會問他最喜歡誰,雅也總是會說是媽媽。
有一次奶奶也是問了這個問題,雅也仍舊給出相同的答案,但奶奶卻憐憫的說,撫養的父母竟然比親生父母還親。
年幼的雅也並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但隱隱感覺到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然而無論奶奶問到第幾個人,雅也都不會提到父親。
他並不是討厭父親,只是感覺不到他的存在,在雅也的世界裡,即使他不知道父母在做什麼,只要他們陪在他身邊就會很安心。
比起總是偶爾回來一趟,一轉眼就消失不見的父親,母親陪伴雅也的時間則更多。
雅也得了傳染病住進了隔離醫院,是母親不顧傳染的風險陪他一起隔離,幼年的雅也每一次哭泣,都是母親給予他安慰。
母親除了要照顧雅也的生活,為了應付家庭的開銷還要四處打短工。
盡管生活拮據,但只要雅也有明確表示喜歡的東西,母親從不吝嗇。
母親很喜歡做飯,即使只有雅也一個人吃,也會做好幾個菜,即便吃不完,那些剩菜也不會再被端上桌子。
對吃食和貼身衣物,母親總是很奢侈,不過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都過得很節省。
正是因為這些,年幼的雅也從不會覺得自己貧窮或不幸。
02
關於禮儀這方面,母親有些地方要求極為嚴格,有的地方卻完全放任不管。一直到了雅也四十歲,他用筷子和執筆的方式都很奇怪。
雅也曾經問過母親,為什麼在小的時候沒有好好糾正他,母親則表現的不甚在乎。
不過在雅也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媽媽帶著雅也到朋友家做客,一回家母親便和雅也說,鹹菜要在快吃完飯的時候吃。
如果一開始就吃鹹菜會讓主人覺得你對其他菜不滿意,所以很不禮貌。
後來當雅也在去別人家做客時,他有意糾正自己用筷子的方式,母親也沒有在意。
也許在母親看來,吃飯的禮儀並不是為了自己體面,重要的是對做菜的人表達敬意。
上了小學後雅也開朗了很多,但是學習成績卻不盡如人意,母親除了偶爾開玩笑的抱怨幾句,從不責備雅也。
可能母親的行為乍看之下多少有點不負責任,但卻是她認為最為合適的教育方式。
她並不奢望雅也將來能夠獲得怎樣的成就,只要自己過得舒心不給其他人添麻煩就可以了。
所以高中聯考時,當雅也想要報考外地學校獨自生活時,盡管母親很不舍,但還是尊重了雅也的選擇。
考試成績公布,雅也如願考上了美術高中。
那天,舊柴油機火車的車門緩緩關上,母親跟著行駛的火車一面走一面揮手,雅也沒有揮手,只是靜靜地看著媽媽。
上了高中沒多久,雅也就開始頻繁逃課。雖然上了鬧鍾,可是鬧鍾一響就會被他按掉,等他醒過來往往便是中午了。
即便是起床之後,他也並不想上學,多是跑到游戲廳消磨時間。
偶爾雅也還是會想起母親,可是思念卻始終無法戰勝惰性,最終被沖進了雅也自甘墮落的生活里。
現在的雅也對畫畫和吉他都失去了興趣,大肆揮霍著母親打短工賺來的生活費。日復一日,虛度著光陰。
03
高中畢業將至,父親詢問雅也對未來的規劃,事實上雅也並不知道他想做什麼。
但無論繼續上學也好,還是工作也罷,他唯一確定的是,他想去東京。
這樣的心情和初中時一樣,他想離開築豐,去更遠的地方,去看看更廣闊的世界。
令雅也驚訝的是父親竟然同意了,他讓雅也去讀大學,即便現在不知道要做什麼也沒關系,大學有四年的時間,可以慢慢考慮。
雅也最終考上了武藏野的一所美術院校,位於東京西部。
就在雅也去東京的前一天,母親又一次問出,如果和父親離婚雅也會不會同意,這句話聯考結束後母親也問過。
長達十五年的時間里他們僅僅是分居,並未真的離婚。
他又一次想起奶奶的話「撫養的父母居然比親生父母還要親」,那不是雅也的錯覺,不過他已經不在意了。
在他心中現在的父母就是他的親生父母,即便沒有血緣關系,他和母親之間的關系比大多數母子還要親。
其實不只是母親,父親也在盡自己的努力不讓失敗的婚姻影響雅也。
在這段關系中作者沒有寫明父親是否為過錯方,就如同大多數人一樣,生活中沒有那麼多的狗血,更多的則是一地雞毛。
父親渴望自由不願受束縛,母親則更務實,因為不能徹底的相互融合從而導致了這段感情終究以失敗告終。
極為難得的是,在他們分居的這段日子裡,母親一次都沒有在雅也面前控訴父親的不負責任,不斷維護著父親在雅也心中的形象。
哪怕親友明知道父親是個游手好閑的男人,還不懷好意的問母親,孩子的父親從事什麼工作時,母親也是半開玩笑的遮掩過去。
在故事所處的時代背景中,一個女人婚姻的失敗,在其他人看來她實難稱為一個好女人,但這絲毫不會消減母親人格的高尚。
04
雅也以為只要來到東京就會得到改變,只要逃到這里未來就會是一片開闊的,但現實卻是變本加厲的墮落。
從未領略過的新奇事物,讓雅感到痴迷,也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卑。僅僅高中畢業一個月的雅也,熟練的逃課、抽煙、酗酒。
母親每個月都會按時寄來生活費和鼓勵他加油的信件,但雅也卻不知道該努力做什麼,他悲觀的看待一切,像個憤世嫉俗不諳世事的叛逆分子。
到後來他給母親打電話的次數也漸漸少了,放長假也不回家,他交了不少朋友還交了女朋友。
渾渾噩噩過了四年,最後卻不得不留級,起初雅也想要退學,在母親的鼓勵下他還是堅持到了畢業。
只是步入社會的後雅也,前路仍舊一片迷惘。因為沒有工作,房產中介根本不願意租房給他。
迫於無奈雅也只好謊稱自己在講談社工作,虛構了一個電話號碼,單純的以為自己只要不拖欠房租就不會被發現。
結果從一開始他就拖欠了三個月的房租,為了繳房租他以父親的名義在金融機構貸款,靠他兼職的收入根本維持不了他在東京的花銷。
盡管母親偶爾會在經濟上支援他,但借高利貸的卡仍多達八張之高,甚至到最後連高利貸都不肯借錢給他。
起初雅也只是想要追求美妙的自由,才來到東京,但他忽略了絕對的自由就等於沒有自由。
當雅也弄懂這個道理時,他已經被層層自由束縛的喘不過氣。
雅也想起了母親剛開小飯店時,每次給他寫信都充滿了朝氣和自信,為了撫養自己母親在很多地方上班。
直到五十多歲才等到了屬於自己的店,盡管這家店最終還是關門了,但母親仍然沒有放棄,年過花甲的她仍然選擇在朋友的店裡繼續打工。
受到了母親的影響,雅也決定專注於眼下。在接觸了各種工作後,終於不再排斥,雖然手裡還有貸款,不過每個月都會還掉一部分。
這個世界上有的人似乎一出生就知道他要做什麼,而有的人則需要多費些時間,多繞些彎路才能弄懂其中的訣竅。
05
許是之前浪費了太多時間,現在的雅也一有時間,便會用來寫文章畫插圖。
盡管雅也現在的收入雖不算穩定,但母子二人也不用再為吃喝發愁了,命運的齒輪終於卡對了方向,一切都朝著好的方向運轉之際。
母親卻在此時檢查出了癌症,醫生建議切除聲帶避免癌症復發,但母親不同意。
母親做了手術切掉了甲狀腺,但她固執的保留了聲帶,出院後姨媽打算接母親過去住。
雅也深知母親這一生,最不喜歡麻煩別人,他也不想讓母親的晚年在寂寞中度過,便提議讓母親來東京和他一起生活。
換做之前母親絕對不會同意,但這次母親不顧姨媽們的反對,隻身來到了東京。
那天,雅也早早等在站台。在此之前,母親曾無數次在站台送別雅也,今天終於輪到他來迎接母親。
她的行李少的可憐,大部分都已經處理掉了,唯獨那口做米糠腌菜的缸,被母親寶貝一樣帶來了東京。
雅也小的時候最喜歡吃腌菜,母親經常是半夜起來准備,好讓雅也在早上吃到喜歡的食物。
十五歲時他離開了母親獨自生活,十五年後他們在東京的房子里,再次共同開始生活。
盡管一開始他們互相都有點不好意思,但並不妨礙他們享受著這一切,雅也像是要把那些曾經淡忘的、遺憾的事一件件彌補回來。
母親和兒子,他們之間的立場,似乎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媽媽作為普通人的瞬間時常顯現。
曾經,母親在雅也心中是宛如神祇般的存在,在他孤立無援的時刻,母親總是第一個站出來支持他、鼓勵他的人。
但現在雅也察覺到,縱然強大如母親,也會為她不圓滿的人生而發出嘆息。
所有的父母都不是生下來就為人父母的,他們就和我們一樣,經歷過懵懂無知的歲月,也經歷過酸甜苦辣的生活,才最終成為父母的。
在故事的最後母親的癌症還是復發了,這一次她會不會同意手術?大結局又會迎來怎樣的反轉?答案就留在《東京塔》的最後一章,喜歡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
End
《東京塔》是由日本作家利利·費蘭克所著的半自傳體小說,後經松岡錠司導演改編為同名電影,於2007年被搬上了大熒幕。
文中詳細描述了主人公雅也的瑣碎日常,平鋪直敘的寫作手法令故事的節奏平靜舒緩,但看完全書卻有一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後勁。
母親如同一隻繞著雅也的陀螺。一餐一飯的溫情,日升月落的陪伴,會一直轉到她生命的最後一刻。
重讀東京塔時,其中一處細節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
彼時,雅也還在上小學,學校組織沒有父親的孩子去趕海,雅也並不想去,在他的認知中,他有父親。
只是父親,並沒有和他們生活在一起罷了。
得到雅也肯定的答復後,母親果斷的在同意書上勾選了否。
正是母親的尊重與理解,維護了處於孩童時期的雅也敏感的自尊心。
極大程度減輕了父母感情破裂對雅也造成的影響,無形中為他樹立了健康的人格。
長久以來我都不喜歡「女子本弱,為母則剛」這句話,彷彿一個女人只有成為了母親,她身上的價值才得以體現。
在我看來說出這樣話的人,自己沒有跳出前人的窠臼也不允許別人跳出,既不了解女人,也不了解人。
這個世界上有不負責任的父親,就會有不負責任的母親。
當一個女人甘願付出全部的愛去守護自己的子女時,那是從她柔軟的內心中,長出的堅硬鎧甲。
並不是所謂的為母則剛,而是她身為一個女人,一個人,最無私的奉獻,最偉大的選擇。
這樣美好的情感,不該被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