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美國電影父系文化

美國電影父系文化

發布時間: 2022-10-19 10:13:39

㈠ 金發維納斯的影片評價

《金發維納斯》(Blonde Venus, 1932)顯現再現系統中操縱女性,及父系制度中傳授女性性慾為威脅的另一種方法。通過拜物化(fetishize)女性形象,男性嘗試去否認其差異(difference);另外,男性還 讓女性穿上他們的衣著,使之「雄性化」。影片中如此處理女主角,使女人之所以為女人的女性特質消失了,好似與男性相同。然而,我們會發現,因為父系的自戀傾向,這樣反倒有了意外的結果:雄性化的女性形象反倒成為女性觀眾的反抗形象(resisting image);而且男性打扮「允許」了女性同盟(female bonding),因為它讓我們發現,一向認為是必須的性別差異,原來是如此口惠而不實。反而,它讓一個可以排除男人的性別聯結形式可以存在,也因此,當它同意了這個象徵意義的形象之同時,也顛覆了父系制度的統治。 《金發維納斯》同時也呈現了父權制度中男性拜物化女性與壓抑母性的關系。隨著本書的開展,這個主題會愈加重要,尤其是第二部分我們討論女性拍的電影時。母親在父權制度中被指派成沉默、缺席與邊緣的角色,其實也因女人反抗傳統中產階級架構而不朽。這些復雜的背景因素,我會在書中更加詳細討論。仔細分析好萊塢電影中的母親角色,應可提供我們透視此一平行(但不同的動機)又對立的母性。茱麗亞?克麗絲特娃(Julia Kristeva, 少數獲得美國男性批評界適當注意的法國女性理論家之一)的理論在這里可能有用,雖然她的想法復雜且具爭議性,克麗絲特娃的母性理論說明了,第一,父系制度中母性被壓抑的可能理由,以及「母親-女兒結盟」可能具顛覆性的幾種方法。她有效地區分了母性中具象徵性及不具象徵性之間的相態(the symbolic and nonsybolic aspects of Motherhood);具象徵性的部分是父系制度所堅持的,而這部分牽涉到女兒想為父親懷小孩的慾望;這個小孩單純地反映出的是父親的功能——引起並將慾望的理由正當化。 因此,父系制度將僅允許母性中具象徵性的部分顯露,而這會使女性不可能相互結盟。因為在母性所具象徵性的限制下包含著同性戀元素的非象徵性相態:如同克麗絲特娃所說的:「母親的身體……是女性最渴望的,因為它沒有陰莖……透過生產,女人才能進入與母親接觸的領域;她變成是自己的母親;她是同一個可以區隔自己的延續體。」 《金發維納斯》在一開始即先讓觀眾看到母性在父權形式下的模樣,然後允許女主角以離家逃跑的方式安排她去尋找其被壓抑的、非象徵性的部分。父權制度的偵探鍥而不舍地奮力追蹤,正反映了這個行為對他們的威脅,並迫使海倫在片末回到她在父權制度家庭中原來的位置。

㈡ 南島語族群父系基因(中篇)

南島語系族群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而是一群說著相似語言的龐大族群,包括台灣原住民、美拉尼西亞人、密克羅尼西亞人、波利尼西亞人、印尼人、馬來人、菲律賓人等等,總人口約有4億。 

本文將依據祖緣樹TheYtree的數據,介紹南島語系族群主要父系基因類型的起源、分布范圍和其他特點。

現代南島語族群里有大量的M95,雖然生活在南島國家,操南島語,但其實是中國華南外溢的,從中南半島南下的農業人群,本質上跟航海人群是有區別的,本文暫不涉及。

3.O-AMM253

O-AMM253為O-M119下第二個主要的南島支系,產生的時間約7100年,目前在TheYtree上有幾個中國樣本(台灣高山族),1個菲律賓樣本,還有上級節點F140下2個南島古人樣本,萬那杜(美拉尼西亞),湯加(波利尼西亞),時間大約是2300-2900年前,應該也是屬於O-AMM253,古樣本DNA降解,信息丟失比較多,不容易測得很精確。

O-AM253主要分布在以下人群中:台灣原住民(中部、北部較高,南部相對低),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以東的太平洋島嶼也有分布。

O-AMM253(標注為O1a1-P203)在台灣原住民中的分布,可以看到在台灣北部原住民如泰雅族(Atayal)、太魯閣族(Taroko)、中部的邵族(Thao)、鄒族(Tsou),佔比極高(9成以上)。在南部原住民中比例略少,但也基本有一半的比例。可以算是台灣原住民第一大父系類型。

還記得那首歌里唱的嗎?「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這歌曲里唱的就是居住在阿里山的鄒族。鄒族姑娘是不是真的那麼美呢?

美是美,不過我總覺得哪兒不對,不像東亞妹子,怎麼感覺瞧著有點波利尼西亞那味兒呢?

泰雅族居住在台灣北部山區,電影《賽德克巴萊》中的賽德克族是泰雅族的一個分支,拍電影時也都是找的泰雅族演員,該族男子多為窄長臉型、眉壓眼,眼窩深鼻子高,加上那鷹一般凌厲的眼神,給人一種野性彪悍,桀驁不馴的感覺。最好不要惹到他,否則他會出草。

O-AMM253(標注為O-P203)在東亞、東南亞、太平洋群島的分布。上圖可見有兩個特別高頻區域,一是台灣原住民(70%),二是印尼的尼亞斯島(85%),這里的菲律賓數據缺失,應也有10%以上。加里曼丹島數據應該也是缺失的。

以上是萬那杜(美拉尼西亞)古人樣本,其中可以發現,幾個3000年前的樣本父系為O1a,屬於拉皮塔文化,常染跟萬那杜200年前樣本差別很大。體現在E11數據,3000年前的O1a基本沒有印度,傣成分很高,幾乎不攜帶任何與巴布亞原住民相關的血統,E11結果類似今天的高山族人。而200年前的樣本父系變成了C1b2,常染也變成高印度低傣族。今天的萬那杜人,體貌特徵是棕色人種,而且幾乎人人都是胖子。可見美拉尼西亞目前的棕色人種是更晚由巴布亞紐幾內亞遷來的,替代了早期類似高山族模樣的拉皮塔文化居民,但卻保留了南島語系的語言。

O-AMM253和大陸兄弟支O-K611共祖於O-F140,共祖時間7100年左右,O-K611不完全是大陸支,在菲律賓土著伊格洛特人里也檢測到O-F78,從K611到F78一直都生活在華東沿海地區的可能性很大。F78下游F81因為現代分布和爆發時間,被23魔方推定為良渚文化。所以推測,O-F140產生時生活在浙江,O-AMM253是在浙江分化出來的。

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距今7-8千年,出土了中國最早的獨木舟。該遺址年代比8300年前的寧波井頭山遺址略晚,跟F140的分化年代接近,或許就是F140分化的地點。

4.O-F3288

O-F3288(多數資料稱M110或M50),是M119下第三個主要的南島支。從TheYtree樹樣本來看,竟然找不到比較明顯獨立的南島分支,不知道是南島樣本太少,還是支系時間太晚近。其分布范圍與其他M119南島支大致相同。也是台灣原住民(主要中南部,中部的布儂族裡佔比約50%)、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其他太平洋島嶼。O-F3288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居然從印度尼西亞遠航到了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可謂最能跑的南島人。祖先CF離開非洲已經六七萬年,他們居然又跑回去了,還在船上順便捎帶了一些M95。

註:右圖為父系y染色體類型。此處O1為F3288,O2為M95

O-F3288有5000年前福建福州曇石山遺址的古代樣本。遠古時代曇石山一帶在海洋和河流的匯合處,當時的曇石山先民主要的生產方式是漁獵、兼事農業、畜牧業和手工勞動。

這盞5000年前的燈被稱為「中華第一燈」。

這是曇石山遺址出土的兩個古人復原圖。福州的朋友們看看是不是很像我們周邊的人呢?但是有個奇怪的問題,O-F3288共祖時間目前是5700年,跟曇石山文化的時間非常接近,基本上可以確認O-F3288起源於福建了。然而發源於福建的他們,最高頻在廣西,跟福建差了老遠。

我們知道歷史上有個「閩越遷江淮」事件,他們在福建少,在江淮地區更少。看上去在漢代的時候已經不在福建。為什麼不是去相鄰的江西、浙江、廣東?連遠在幾千里外的重慶都比老家福建高頻!在歷史上福建和廣西是否有密切的交流呢?這是個未解的謎團。

㈢ 什麼事父系氏族

父系氏族公社

又稱「父權制氏族公社」。原始公社制度的一個階段。於母系氏族公社之後,相當於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形成以男子為中心的大家族,男子支配生產、生活和公共事務,氏族首領由成年男子擔任。世系按父系計算,財產由子女繼承,男子是家庭和社會的核心,有權支配家庭的財產,並支配家庭的成員,妻子從夫居。出現的社會原因在於婦女被排除在社會生產之外,身強力壯的男子轉入農牧業和手工業等生產性經濟領域,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力量,取得支配生活資料的權利,並將個人的生活資料首先轉化為私有財產,進而產生了將財產傳給子女的需要和實踐。這一歷史進程最終以男子娶妻,建立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形式得以完成。人口的不斷增加,往往分化為若干個父系家庭公社,仍實行生產資料的共有制,但范圍大大縮小。當一夫一妻制個體家庭開始獨立生產和生活時,家庭成為社會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氏族制度走到了歷史的盡頭。父系氏族公社存在的時間,一般認為在新石器時代的後期和青銅時代的初期。

㈣ 數易文化中父系基因922有什麼特點

摘要 2:溝通,孝順/猶豫不決,優柔寡斷

㈤ 家族與家庭——哲學視角下的文化異同

在中國傳統社會里,人們按照血緣親疏相聯系,「一家人」往往內涵著一整個家族,可以包括以父系親屬為系帶的上下五代人及其親屬,人與人之間多以血緣為紐帶。而在美國,人們往往以各自獨立的小家庭為一個單位,家庭中大多隻包含父輩與子輩兩代人,且子輩成年以後多是要從家裡搬出去才算得上是獨立,人與人之間不太注重血緣親疏,而是注重地緣遠近——意味著雙方是否都有類似經歷。本文將就這一現象作一闡述。

家庭指的是由親子所構成的生育社群。親子指的是親代和子代兩代人,而生育指的是家庭的功能——讓兒女一代代能夠繼續繁衍下去。對於家庭來說,兒女既能獨立繁衍他們的下一代時,這一代的家庭功能也即宣告結束。

在美國,家庭的這種獨立性表現得格外明顯。一個典型的美國家庭,是只包含父母和未成年的孩子兩代人的。父母的目標是讓孩子盡早能夠去創造自己的生活、書寫自己的歷史,而且往往是要追求比父母輩做得更好才行。作為孩子,他所追求的也是盡快能夠獨立,有自己的主見——總之是要比父母更為出色才行。

當我們透視這種現象背後的種種影響因素時,我們往往會注意到它的真正內核——美國精神。

美國精神是一種攀登上進的精神,這一精神的出現與美國的歷史、社會結構息息相關。

美國的歷史起於五月花號的登陸,因而從它的源頭看,是一段滿載著貧苦、睏乏的奮斗史。各人原沒有祖先可以依靠,而是憑著自己的手腳一步步獲取資源,決意往前拼搏以求創造更為美好的未來,對於過去是毫不留戀的。這樣的經歷也就造就了向上攀登的美國性格。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寫道:

這樣一種上升奮斗的精神,碰上了美國社會的梯階結構,就更加被強化了。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因而社會梯階的兩端是沒有的,只存了一個包含絕大多數人的中間梯階。處於中間梯階中的各人,由於見著了往上爬的希望,於是各人都在各人的位置上奮力前進。

因而子女總是追求比父母更為強大的,這種追求的背後就是攀登上進的美國精神,而這一文化因素的外化就表現在要擁有比父母更大的成就、更好的物質條件,換句話說,也即盡快脫離父母的庇護,創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來。

家族是一個比家庭更為復雜的概念。家族的最簡形式是家庭,然而並不僅僅只包含家庭結構。一個家族通常牽扯了以父系親屬為主要紐帶的上下幾代人,因此其結構形式是復雜的。

由於家族的結構是復雜的,因此其功能也不僅僅是生育。一個家族是一個事業組織,是一個有機整體,其包含著經濟、政治、宗教等多方面功能。在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中,家族往往就是人們聚集的社群形式。

在傳統鄉土社會中,家是一個綿續性的事業社群,它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彼此間充斥著事業的需要,因而對感情是不怎麼強調的。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這一家規其實就是事業社群特色的體現。

一個家族的組成是相當復雜的,人們以血緣親疏為紐帶,關系一層層擴出去,而維持這種關系次序的力量,就是傳統文化中的倫理。

倫理是個經常被儒家強調的概念,而自從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就逐步作為主要基調滲入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也大多繼續奉行這一做法,因而儒家思想對於整個社會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里寫道:

由此可以看到,在傳統鄉土社會中,一個人由親屬之間的關系好壞,便可推至這個人對於上下級乃至國家會是如何態度,這種情況下的親戚關系就不是一種感情關系,而是一種倫理次序,大家按著規定好的本分各盡其分,如同事業單位那樣規規矩矩守秩序,如此形成家國一體的上下級系統,方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體現。

而如果我們從鄉土社會形成的歷史來看,就不得不涉及到它特有的對土地的依賴。

傳統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是小農經濟,農民作為社會的人口基層,佔了人口比重的絕大部分。農民生活的重心是耕作,一家人守著一塊土地,便可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加上一直以來的重農抑商政策,使得大部分農民過的是生於斯、死於斯的固定生活。

在這樣的固定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以村落為單位一代代繁衍下去,村落與村落之間的聯系是不密切的,基本符合老子小國寡民的理想,但村落內部人與人之間是極為熟悉的,整個的是個熟人社會,誰人做了什麼,誰家發生了什麼,彼此之間多是相互了解的。

由於在村落中彼此都是熟人,因而彼此相處靠的多是熟習和規矩,而非法律制度。熟人之間不成文的規矩既可以約束彼此的行為,又可以體現相互之間的親密,這種規矩套著交往關系的外殼,因而個人和社會在熟人社會中是為一體的。

又由於人們並不常常遷移,所以祖祖輩輩守著一塊田一直過下去的情況是常見的。這一情況意味著,父輩的知識和經驗,子輩也可不假思索地應用——因為環境都是類似的,因而過去有效的現在也必定有效,不需要探求那麼多,只需要照做就好。

這一思想在家族倫理中體現為,對於長輩的訓誡,是不能回嘴的,只能應承下來,即使心裡不贊同,表面也要做出唯唯諾諾的樣子。重要的不是子輩的想法,而是長輩的知識經驗傳承,代代人驗證其有效,因而是十分寶貴的。

家庭與家族的相同點在於,它們都包含家庭這個基本單位,從根源上來說,都是以生育為其最初也是最重要目的的,一個家庭要開枝散葉才算是完成社會使命,而家族也十分注重延續,代代的傳承不能毀在哪一輩的手上,否則這一輩是要背負極大的罪惡的。

家庭與家族的不同點很多,這里以時間發展順序為線索作一總結。
從起因或者歷史來源上說,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它的歷史是一部奮斗史,因而重視拼搏精神,而中國傳統鄉土社會相對固定,即使有所變遷也很快安定下來,人們重視守著一塊田地代代相傳,因此骨子裡是安居樂業型的,不太強調開拓。

從既有形態上看,家庭是簡單的兩代人結構,而家族是以父系親屬為主軸的樹形結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比起家庭來更為復雜,因而人們之間也就格外注重次序,這一次序使得人與人的交往有據可循、有理可依,因此人們之間的感情成分是不被強調的。但家庭是一個更為私密的單位,在美國,人們周日大多縮在自己的家中,和家人親密地呆在一起,而在中國傳統鄉土社會中,是強調男女有別的。

從發展目的來看,家庭注重於子女比父母更優秀、更上進,未來要處於更高的社會地位才好,因此父母的目標是培養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子女,子女的目標也是盡快獨立以求開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家族更注重自身的延續,因此父母注重的是子女的聽話孝順,不忤逆、頂撞父母,這樣才能有效保證家族能夠在子女手上如同在父母手上那樣傳承下去,子女的目標是接過父母手中的接力棒,將這一棒好好地再交到下一代人手上去,因此有子承父業、代代相傳的特點。

家庭與家族是美國社會與中國傳統社會極富有特色的基本結構,其組成結構的背後透射出的是由歷史、地理等因素作用而形成的文化差異。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逐步推進,西方思想的大量湧入、經濟結構的轉型等導致傳統的鄉土社會正在解體,而在這一多方位融合、沖突過程中我們應當如何確立新的價值標准、如何整合傳統文化與新格局,正是我們應當孜孜不倦努力探尋的問題。

㈥ 《回歸》,一部家庭電影,真的能折射出心理學內涵,美得過於殘忍嗎

父親給了我們什麼?我們從父親那得到了什麼?這是一部關於父親的家庭電影,《回歸》真的是很好的片子,可是美得殘忍。父親強權的回歸,順從與叛逆的兩個兒子折射出家庭對父權缺失的迷茫和渴望,兩種表現方式卻殊途同歸地嚮往著強勢父權的降臨,但只有父權的消逝,兒子才能成長,新老交替的背後隱喻的是生死的更迭。簡單的劇本卻折射了心理學的內涵,折射國家和歷史的隱喻更顯蒼莽壯闊,青灰色的鏡頭美得令人窒息!這種電影最適合的電影節,親情間的遺憾是足夠令人回味的。

這是一部道不盡感受的電影,整個民族都帶有一種片子里的灰青色的基調,包括兒子一進門看到父親的角度,和父親最後的死法,以及一種混亂迷茫的感覺和兒子對父親的叛逆都是有特殊含義的。

㈦ 美國家庭是父系制家庭嗎

美國家庭不是父系制家庭,是民主制的家庭。

㈧ 父系社會是什麼樣的,是怎樣一個社會

中國進入父系社會的時間,大約在四千年前。其主要文化遺存代表有龍山文化、齊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等。此時在考古學上屬於新石器晚期。 父系氏族時代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比以往有較大的提高,其表現主要在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家畜飼養規模的擴大;制陶技術的進步;銅器製造的出現;絲織品的發明;手工業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會分工的形成等等。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男子在生產部門中突出地位的出現,原來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發生重大變化,男子開始占據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婚姻由對偶婚向一夫一妻制過渡,父權制隨家庭出現而產生,財產按照父系繼承,世系隨父系計算。父系氏族制形成後,私有制萌芽、產生。在貧富分化加劇的情況下,階級對立出現。由此進一步導致原始社會解體,國家開始產生。 父系氏族制不同於母系氏族制的本質區別,在於世系按父系計算,財務由子女繼承,男子是社會和家庭的核心;他有權支配家庭的財產,也有權支配家的成員。 其基本特徵,有如下幾點: 1、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態。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特別迅速發展。男子逐漸從漁獵活動中轉入農牧業生產領域,特別是犁耕,勞動強度大,一般只有男子才能勝任,從而加強了男子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同時,制陶等手工業中工藝變得復雜,技術性強,勞動強度大,身強力壯又無生育、家務之累的男子,成為主要承擔者,這樣,取代了婦女在生產領域中的主導地位,而婦女則主要從事紡織、炊煮和生育兒女等家務勞動,正是這一變化成為導致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社會原因。人們在生產中所處地位的不同,決定了他們在分配社會產品中的不同地位,男子成了社會生產的主要力量、財富的重要創造者,按著當時誰生產的物品歸誰所有的原則,男子支配財務的權力逐漸增大,增強了他們在家庭中的經濟地位,就產生了改變傳統繼承方法,使之有利於自己的意圖。因而,在婚姻形態上就是發生了變化,實行對偶婚,從妻居的條件下,男子通過認子儀式,能夠明確自己的子女,父親與子女之間的經濟關系加強了。經過長期、復雜的斗爭、演變,諸如不落夫家、抗婚、戴假殼等多種多樣的形式、途徑,改變為男娶女嫁,妻子從夫居,子女改為從父系氏族的姓氏,妻子和子女成為丈夫家庭的成員,妻子對丈夫忠貞,這樣,保證能生育男子確鑿無誤的子女,保證父系血統的純潔,為實行父權制創造了條件,並達到保存自己財務的目的。因此,男子逐漸成為家長,並由妻子作為管理的助手,利用妻子來奪取掌握在母系手中的家庭經濟、生活管理的大權,這樣,就逐步確立了一夫一妻制,取代了對偶婚制,一夫一妻制不再僅是性的需要、沒有共同經濟的脆弱的結合,而是有經濟保障,比較穩定的婚姻形態。這不僅在民族資料中,由走婚、對偶婚、一夫一妻或一夫二妻和一妻多夫,或母系、父系或雙系共存的家庭形態中可以證明。而且從考古資料中的成年年齡相當的男女合葬墓,三人合葬墓、家庭合葬墓,以及葬式,男子仰身直肢、女子側身屈肢等存在中得到證明。房子居住上也由原來的大房子,逐漸變為適合小家庭居住的小房子中,得到證明。從此後,男子佔主導地位,標志著母權被顛覆,女性世界的失敗。 2、以男系為世系的父系繼承權和對父系祖先的崇拜。 在父系氏族社會里,由男子及其兒女子孫組成一個父系大家族(家庭),男子不僅把妻子娶進來,而且把男子留在家庭中,而把姐妹或女兒嫁出去,家庭中所留下來的僅是男子,如此繼承下去,便於男子來計算世系了。這種計算世系的實質,是為了財務的繼承權,在母系氏族中,沒有女子時,要過繼或收養來保證母系的世系不斷絕而向下傳遞,而且父系氏族中,沒有男子時,要用過繼或收養男子的方法,以保證後繼有人。 母系氏族中對女性崇拜,在紅山文化中出土的女神像、裸體女神等,是女性崇拜的體現,而在父系氏族中盛行的是男性崇拜,在龍山文化的華縣泉護村和西安客省庄遺址中都發現了陶祖,在湖南安鄉縣安障公社的度家崗遺址中發現石祖,以及清海東部柳灣出土的一裸體男像的陶罐,都是崇拜父權的物證。 3、私有財產的增多和貧富分化的出現。 社會生產的發展,剩餘物品的出現,是產生私有制的前提。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發展,促進了私有制的形成。私有制是從佔有社會開始的,先佔有工具、生活用品和牲畜,進而佔有奴隸和房屋,而土地的私有則比較晚。有了私有制,也就有了貧富兩極的分化,這在父親氏族時期的遺址中能夠看的比較清楚。在大汶口的遺址中,貧窮者墓葬中,隨葬品極少,甚至連一件也沒有,但在13號墓中隨葬十四個豬頭,m10號墓中,有77個單件組成的三串頭飾,除象牙雕筒、梳及玉釵外,還有玉臂環、玉指環等稀世瑰寶,隨葬了大批精美陶器,僅陶瓶就達38件之多,遠遠超過了一個人的實際生活需要。這證明私有財務在不斷增多,貧富分化日益懸殊。 //////////////////

㈨ 父系社會與母系社會文化的代表各有哪些

這社會和母系社會文化代表各有哪些?嗯,最本質的區別就是護士社會當中是以父親為主體的,而母系社會是以母親在涉地位當中是最高的,大享有最高的一切,擁有權和分配權

㈩ 父系是啥東西

父系氏族制是原始氏族公社的第二個階段,又稱「父權制」。它是繼母系氏族制之後產生的社會制度。
父系氏族制的特徵是,氏族由一個男性祖先和他的子女以及他的男性子孫的後代組成,子孫皆歸屬父親。世系由男性傳遞,財產也按父系繼承。中國的龍山文化即處於父系氏族社會階段。父系氏族公社逐漸形成了。從此,以父權為中心的個體家庭成為與氏族對抗的力量,原始社會逐漸趨於解體。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45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711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707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44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33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80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65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87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827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