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切腹在日本的地位
Ⅰ 為什麼切腹自殺會成為日本武士最光榮的死法
這主要是文化習俗的原因。在這里就不得不說到了"武士道精神",這種精神是勇氣和決心,還有忠誠的代表,日本武士認為腹部是人靈魂的居住地,切腹放出靈魂來使別人看到自己的忠誠和決心,久而久之被認為這是一種最光榮的死法。
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軍國精神被灌輸到日本軍人當中,一旦自己失敗或者其他的原因,日本有武士精神的軍人都會選擇用切腹來結束自己的生命,特別是在日本投降之後,那一段時間,切腹的日本軍人特別多。
Ⅱ 電視劇中的日本武士為什麼要切腹自殺
加思曾寫道:
喪譽之時,死是解脫。
一死了之,永避羞辱。
在莎士比亞的作品裡,他曾借布魯圖之口說:「你凱撒的魂魄顯現出來,把我的劍轉過來刺進我的腹部吧。」由此可見,切腹,由來已久。
日本古代解剖學認為腹部是靈魂和感情的居所。無論是摩西筆下的約瑟為其弟而心腸如焚,還是大衛對上帝不要忘記他腸子的禱告,都印證了流行於日本關於靈魂寄居腹部的信仰。
切腹的邏輯,「我將打開靈魂的居所,讓我看看裡面的模樣,是清是濁,還請自己判斷。」
在日本,切腹並不是單純的自殺方式。同時也是法律和儀式,他是武士用於抵罪、謝過、避辱、贖友、表忠的方式。它還是作為一種法律上的刑具,執行時配以庄嚴的儀式,成為一種完善的自我毀滅方式。
切腹時要端坐。端坐,是日本的一種獨有的坐姿,腳膝蓋和腳趾貼地,身體重心壓在腳後跟。自殺者至死都要保持這象徵著尊嚴的坐姿。切腹者先脫去上衣,將刀扎進左腹,然後把刀拉回右腹,再拉回來,並向上劃。在這如此折磨入魔的過程中,切腹者仍保持面部的肌肉一動不動。
對於武士而言,急於赴死或貿然求死同樣卑怯。武士道教導:以超常的忍耐與心靈純凈來承受,並勇敢面對一切災難和逆境。
他們認為真正的榮譽在於完成上天的使命,即便如此,死亡也決非恥辱,反之,為迴避上天所授予的使命而死去的,完全是懦弱的。托馬斯布朗爵士的《醫學宗教》中有一段與武士道箴言完全一致的描述:「蔑視死亡是勇敢的行為,而在生比此更可怕時,敢於活下去才是真正的勇敢。」可見,武士道的精神在於隱忍,而不在於自殺。
切腹在日本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莫塞里教授《自殺論》的作者,給予切腹崇高的地位,他說:「如果自殺伴隨著劇痛或綿延不絕的痛楚, 99%的情形都是處於狂熱與瘋癲的精神錯亂,然而,正常的切腹卻並非處於狂熱巔峰與激動,而是出於完成該行徑所必需的冷血和剋制。」
如今,盡管切腹在日本法律層面上已不存在,但這種獨特的壯舉及其帶來的影響,還存在於日本人的思想深入,很多日本人有此種崇拜。
電視劇中出現的切腹自殺,可以很好地解釋了。
Ⅲ 切腹的電影
(Seppuku)(1962)
導演:
小林正樹Kobayashi Masaki
主演:
三國連太郎Rentaro Mikuni
仲代達矢Tatsuya Nakadai
類型:劇情
更多外文片名:
Harakiri
片長:135 min
國家/地區:日本
對白語言:日語
發行公司:Signal International
上映日期:1962年9月16日 日本 故事背景是在寬永七年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家光的時候。當時由於家光實施中央集權,削弱了許多諸侯大名,使得社會上出現了許多浪人,即失業武士。造成當時常有一些浪人,跑到諸侯家,表示要在玄關切腹自殺,而諸侯則用錢打發他們走,這於是成為當時流行的敲詐手段。
寬永七年十月,一名叫作津雲半四郎的浪人來到名門井伊家,要求在庭前切腹自殺。家老齋藤勘解由講起了來此提出同樣要求的千千岩求女的事情——家老欣然應承了求女提出要求,然而在為他准備好一切後,求女卻又用再等一、兩日來推託,後來眾人發現他攜帶的原來是一把竹刀便逼他以竹刀切腹,求女不堪痛苦最後咬舌而死。原來求女是半四郎的女婿,他為了給妻兒治病,才出此策酬錢。半四郎呵斥那些人不問緣由就逼他切腹,所謂的武士精神只是表面的虛飾。井伊家的武士們圍住了半四郎,武藝高強的半四郎奮勇地砍倒了幾個家臣,但終因寡不敵眾而被打到。最後,半四郎切腹,因此而死的家臣們被說成是病死,井伊家的勇武之名依然響徹四方……
影片根據瀧口康彥的小說《異聞浪人記》改編,圍繞展現武士道精神的終極形式——切腹展開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故事。導演通過這個故事,對武士道精神做了一番討論,批判了所謂武士的體面這種虛假可憎的東西,謳歌了貧困武士堅守尊嚴的精神,同時對他們的不幸生活遭遇表示出深切的同情,揭露出封建社會的黑暗和不公。這是一部構思巧妙、製作精良、發人深省的傑作。本片在戛納電影界上獲得了贊譽,在日本國內贏得了每日電影評選的最佳影片獎,出演半四郎的仲代達矢憑藉此片獲得了數座最佳男主演獎獎杯。
Ⅳ 如何評價日本電影《切腹》
《怪談》名字只是給人感覺恐怖兮兮的鬼怪故事,很多人會被《切腹》的片名嚇得發寒,好比同學湊過頭來看,一見「切腹」兩個字立馬說怎麼能看這樣變態的片子呢。那眼神就跟我有不良癖好似的,當然我不會傻得像《蔓延》里的D碟販子說「這是藝術」……
哎,這怎麼說呢。
日本導演小林正樹(1916-1996)拍的片子不多不少,《切腹》屬於看完一部就少一部的好片,相當值得再三觀賞回味。《切腹》和《怪談》,兩個戛納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那些年(上世紀60年代)可是大師如雲,羅伯特.布列松、費里尼、安東尼奧尼、維斯康蒂,小林正樹絕非濫竽充數之輩,其成就與風格可稱得上獨樹一幟。
對於仲代達矢的演技則欽佩得五體投地,他獨身進入井伊家的堅定決心、感情飽滿的話語、以身試險的狠勁都讓人印象深刻。想像下就不可思議:30歲的他演完一個50歲的老浪人,2年後在小林正樹《怪談》的《雪女》一章中又變成了純情怕事的小青年,這等演技讓人實在是無以復加的折服。前有《人間條件》和市川昆的《鍵》,再有《奪命劍》、《大菩薩嶺》,簡直是分身術般的神奇,更不必說後來與黑澤明合作的《影子武士》、《亂》等等。
影片中他回敘那段的演技展現得淋漓盡致,女兒初嫁,哄外孫時難以掩飾的幸福,在女婿家落入困境後的心急如焚。天倫之樂美好的毀滅把這個老浪人逼上了絕路,獨立於天地間再無可眷念。
正如仲代達矢所說,除去注重真刀實感的打鬥外,影片劇情是非常安靜的。《切腹》的故事很簡單,因此保持住懸念相當重要,多說無益,最好不要看簡介,單聽片中人物娓娓道來的感覺便很有故事味。
《切腹》究竟好在哪裡,首先橋本忍的劇本非常出色,大時代背景穿插小人物的悲劇,有武士道精神又不落俗套。影片充滿懸念又立意鮮明,遠離殘忍又有所指。
有人說津雲半四郎的回憶敘述未免沉悶羅嗦了些,可正是他的欲言又止、再三拖延切腹,事實在最後全盤抖出的一刻,御家老也是坐不住了。一切主動權根本就是掌握在津雲半四郎手上,他要為女婿討個說法,同時又警告著聽他講述的武士們「也許我的今天會成為在座某位的明天」。
津雲半四郎要求切腹的懸念的確有所遮掩——千千岩求女的故事先經御家老講述,用意是揭穿老浪人的「詭計」;在津雲半四郎幾次要求助手無果時,通過他口中得知似乎他是因朋友遺言囑托來為千千岩求女尋個說法;到最後他才道出自己家破人亡的事實。把影片倒回竹刀切腹的場面,對於千千岩求女而言實在是殘忍到極點(並非場面本身殘忍),想像他身上背負的重任、身為武士卻賣刀的愧疚還有自殺時耳邊的嘲笑,也難怪老丈人對於苦命女婿的遭遇實在無法容忍,遂以隻身之力撼動權威。
津雲半四郎和澤瀉彥九郎決斗一段草木含悲,風雲變色,天地為之動容的意境絕沒有因為黑白影像緣故有任何失真,比起老謀子展現決斗時極盡色彩之能事更不遜色。
插敘與回敘的運用,平穩而流暢的鏡頭,小到井伊家的滑門,大到決斗時的天色,影片在演員、攝影、布景、配樂上都是頂尖水準,它的主旨對武士尊嚴甚至可以說帶有諷刺,武士尊嚴再重要,也比不過親人的幸福,老浪人津雲半四郎面對接連打擊,轉眼間孑然一身。他以隻身之力挑戰井伊家的權威勢必是以卵擊石,在史書記載中他的事跡也被抹去。以鏡頭注視的井伊家祖傳盔甲開篇又終止於盔甲的散落一地,以《井伊家覺書》念白開始又結束於《井伊家覺書》的記錄,內容生動翔實,結構上工整完美,人物形象飽滿。
Ⅳ 有一部日本電影有點一個日本武士在將軍門口刨腹的什麼電影叫什麼名字
摘要 您好,我正在幫您查詢相關的信息,馬上回復您。
Ⅵ 日本武士所謂的「切腹」是為了美化侵略
切腹,這是一種日本武士特有的自殺方式。在一般的說法里,看起來殘忍的切腹在武士眼中猶如徐徐飄落的櫻花般凄美艷絕。武士們用刀切出一條生死分界線,使自己超越了死亡。根據日本人自己的宣傳,切腹的起源相傳為公元989年的一個叫藤原義的惡棍,當其惡行敗露遭到官兵圍捕時,選擇了用刀插入腹部,將腹部一字切開,用刀尖挑出內臟扔向官兵倒地而死,這可能是日本第一個死於切腹之人。
切腹的盛行則是在鐮倉幕府以後,通常為作戰中丟失陣地而引咎自殺,或不想被俘虜而採取切腹自殺。到了江戶德川幕府以後,在幕府的推動下,切腹亦制度化,成為了武士的特權。除了自殺以外,切腹也用作犯了罪的武士的「賜死」,與其他刑罰相比,「賜死」的自殺可以維護死者的名譽和尊嚴,較為體面。
此後,武士道又與軍國主義結合起來,成為日本政府鼓吹絕對效忠天皇和對外擴張的精神武器,從而使日本具有更加瘋狂的侵略性和野蠻性。日本國民完全被武士道所奴化。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盟軍宣布無條件投降,1946年,天皇發布《人的宣言》申明自己是人不是神,否定天皇的神格化,這才動搖了明治以來武士道存在的依據和理論基礎,明治武士道宣告崩潰。
戰後日本進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武士道遭到絕大多數日本人的唾棄。以電影《切腹》為代表的一些影視作品也對武士道進行了反思和控訴。但是武士道滋生的土壤依然存在,如果一旦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仍能死灰復燃,這是人們應該警惕的。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李夢陽,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Ⅶ 為什麼日本人崇尚切腹
因為日本人認為人的靈魂寄居在體內腹部,切腹就相當於奉獻自己的靈魂。這樣無論生前做過什麼,死後都會受人尊敬,所以切腹在曾經的日本文明中屬於體面代表尊嚴的死亡方式,死的有榮譽(不是人人都有資格切腹)。
另:不要被影視劇誤導,在那個時期,切腹只是少數,大多數還是用槍自殺,為了不承受更多的痛苦,也為了避免疼的大喊大叫,有失身份。比如神風特攻隊創始者大西壠治郎切腹後過了15個小時才死,可想而知有多難熬。(此類屬於無介錯人)
Ⅷ 切腹的介紹
在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切腹」這種行為不能不提,他們認為這是光榮赴義。切腹雖然是很痛苦的,事實上這種痛苦也是刻意要造成的。切腹者要用一刀以上,切開自己的腹部。由於自己除去內臟過於可怕,所以切腹的方式最後做了修改,變成由切腹者自己劃上一刀。第一刀切開腹部之後,由朋友或可信賴的家臣立即補上一刀,砍下切腹者的頭。這種來擔當補刀的行為的人稱之為介錯,擔任介錯的人是非常的榮幸的。切腹並非日本唯一的正式自殺方式;1962年,導演小林正樹執導了電影《切腹》。
Ⅸ 在日本文化里切腹代表著什麼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日本的文化中,有一種精神叫做“日本武士道精神”,而切腹正是日本武士道精神中的一種典型行為。在日本武士的心裡,他們認為切腹是一種光榮赴義的行為。雖然說這個過程是非常痛苦的,但這種精神是非常英勇的。
切腹的過程是十分殘忍的,原本切腹自盡是指自己切開自己的腹部,除去自己的內臟。但是由於這種方法過於殘忍可怕,所以後來對於切腹的方式做出了一些修改,切腹者需要在自己的腹部劃上一刀,然後再由自己信任的人補上一刀,切下頭部。這就是日本最為正式的一種自殺方式。
由此可見,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根深蒂固的,大多數選擇切腹自盡的人只是為了展示自己聖潔的靈魂,證明自己的清白,身赴大義,而選擇切腹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