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炮火覆蓋的電影
A. 求一部美國特戰隊在屋頂給當地反叛武裝包圍激戰的電影,地點好像伊拉克
不是伊拉克,而是「利比亞」
《危機13小時》是由邁克爾·貝執導,查克·霍根編劇,約翰·卡拉辛斯基、帕布羅·施雷柏、托比·斯蒂芬斯、詹姆斯·貝吉·戴爾、馬克斯·馬蒂尼、多米尼克·福穆薩等主演的政治戰爭類電影。
該影片主要講述了六名士兵組成的護衛隊駐扎於利比亞班加西美國領事館前對抗敵人的故事。該影片於2016年1月15日在北美公映。
《危機13小時》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是一部政治題材的電影。2012年9月11日,在利比亞班加西的美國領事館前發生一起反美示威事件,入夜後數十名武裝分子沖進領事館。
示威演變為暴力沖突,最終導致包括美國大使約翰·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Christopher J. Stevens)在內的四人死亡,這也是33年以來第一個被恐怖分子殺害的美國大使,影片《危機13小時》就是由這一真實事件取材。
B. 女軍醫呼叫炮火覆蓋是什麼電影
《浴血無名川》是由翌翔、郭勇執導,李東學、付枚、郝漢、張露、曲家輝主演。
C. 戰爭片行家請進!外行莫入!
除去你看過的,推薦以下幾部,可以看看:
美國拍攝的:
《直搗東京》
《目標東京》
《太平洋》
《海軍地獄貓》
《魚雷出擊》
《孤島浴血戰》(又譯《南太平洋大捷》)
《硫磺島浴血戰》
《菲律賓浴血戰》
《虎虎虎》(又譯《偷襲珍珠港》,日美合拍)
《中途島》
《太平洋潛艇戰》(又譯《太平洋喋血記》/《靜靜地,深深地》/《霸海雙雄》)
《太平洋航空作戰》
《巴丹戰役》
《復活島》
《反攻緬甸》
《印第安納波利斯歷險記》
…………
日本拍攝的(多有美化侵略的意味):
《珍珠港空襲》(日本第一部特攝片,1941年)
《夏威夷大海戰》(影片於1942年首映,一度被東京盟軍總部沒收,1968年才再度上映)
《肉彈》(反戰喜劇片)
《血戰沖繩島》
《太平洋之鷹》
《太平洋之嵐》
《啊,特別攻擊隊》》(又譯《神風特攻隊》)
《啊,空軍》(又譯《啊,零戰》)
《零式戰斗機》(《燃燒的零戰》)
《決戰航空隊》
《大戰末日》
《姬百合之塔》
《轟炸沖繩》(又譯《愛與夢飛翔》)
《啊,海軍》
《山本五十六》
《聯合艦隊》
《軍閥》(又譯《動盪的昭和史》)
《暴風女神》(又譯《魔女潛艇》/《潛艇風暴》)
《男人的大和》
《為我們所愛的》(原名《我願為你赴死》/《吾為君亡》)
《沒有出口的海》(又譯《血海無涯》)
……
D. 誰有像《黑鷹墜落》這種電影推薦下,要美國現代戰爭片經典的
俄羅斯的敢死連 本阿弗萊克和喬什哈耐特的珍珠港 裘德洛主演的兵臨城下 前蘇聯的電影比如「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莫斯科保衛戰 」前南斯拉夫的「遠征伊格曼」「 橋」 還有加里森敢死隊
十大二戰經典影片——《U-571》
上榜理由:海戰經典,獨一無二 二戰期間,德國的海上傳統力量並不佔優,所以德國大量發動潛艇戰,用這種幽靈般神出鬼沒得戰術,讓盟軍損失慘重。因此,掌握德國潛艇的動向變得異常重要。「U571」就是一艘納粹潛艇的代號,本來只是德國眾多潛艇中的普通的一個,但是通過一次周密的策劃,盟軍:9人小分隊冒死強行登上U571潛艇,從此開始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水下旅程。
十大二戰經典影片——《細細的紅線》
上榜理由:二戰墓誌銘:在理智與瘋狂之間只有一道「細細的紅線」。 與《U571》一樣,《細細的紅線》是一部一問世就被公認為經典的影片。《細細的紅線》描述的是美國與日本在瓜達康納爾島的戰役。整個影片都是圍繞著男主角一個人展開的,士官長威爾士所在的連隊負責從日本人手中奪取210號的陣地,在經過了持續數月精疲力盡的斯殺與流血後,他的連隊終於攻克了210號陣地,但是這次勝利只是戰爭中的小小一步,無休止的戰火還要繼續,而威爾士也在隨後的戰斗中犧牲。
《細細的紅線》絕對是一部值得進電影院觀看的影片。很多人驚嘆,原來戰爭片可以拍得如此美麗,在片中多次出現寫意的風景盡頭,展現了太平洋島嶼的藍天、碧水、青草還有嗷嗷待哺的幼年生命,但是這美麗的大自然卻全部籠罩在戰爭的炮火下,而人類的生命也在自己所創造出的戰爭中無比脆弱。影片在1999年力壓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雖然很多人對《細細的紅線》是否超越《拯救大兵瑞恩》表示質疑,但是《細細的紅線》的經典地位卻早已得到公認。
十大二戰經典影片——《坦克大戰》
上榜理由:二戰影片庫的巨型坦克
這部影片是公認的描寫坦克戰最經典的影片,影片該片改編自1944年秋季開始的「阿登反攻」。影片中雖然有大量的虛構情節,但在大的戰略上卻十分尊重史實。德國的「虎王和虎II」重型坦克是二戰中威力最大的坦克,直到二戰結束,盟軍始終找不到有效對付它的辦法。電影《坦克大戰》就是講述盟軍在坦克戰中陷於被動,在坦克戰的正面戰場節節敗退,但是德軍坦克耗油量巨大,而由於步步緊逼,也使得德軍戰線過長,補給發生困難。盟軍將領雖然在坦克戰中沒有辦法,但是卻發現了德軍戰略上的弱點,誘敵深入,切斷敵人的補給線,最後取得勝利。
該片的導演肯·安納金很好的把握了敘事節奏,加上老牌演員羅伯特·瑞安、查理斯·布朗森的傾力表演,使得影片不管在娛樂性方面,還是在重現戰爭方面都成為經典。
十大二戰經典影片——《地道戰》
上榜理由:那條地道一直延伸到中國人的心中
這樣的音樂是每個中國人都不會陌生的,只要看過這部影片就不會忘記。不管時間過去多久,都會記住這樣的曲調,記住片中無數的、大大小小的細節。關於影片的情節和內容已經無需再作過多介紹,因為這部影片甚至深入到了國人的生活當中。在全民備戰的時代,這部影片甚至成為每家每戶挖掘自家地道的教科書。在1966年至1970年,《地道戰》成為全國只放映的三部電影之一。
但是過多的放映,並沒有影響他的可欣賞性,因為即使到今天,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看起這部影片還是會津津有味。而《地道戰》也創造了中國電影的一個藝術高峰,老一代電影工作者所運用的鏡頭語言、場面調度以及演員表演,仍然現代中國電影人的學習榜樣。
十大二戰經典影片——《巴頓將軍》
上榜理由:看完這部影片會產生疑惑:演員和巴頓,到底誰是真的將軍 對於評價這部影片,就像評價巴頓本人那樣困難,因為對於巴頓這樣獨特的人來說,任何評價都是多餘,而又無力的。還是先看通過影片來看一下巴頓,通過巴頓來感受這部影片。
男主角喬治·斯科特戲里戲外均入木三分地詮釋了角色——開篇6分鍾的教科書級演說,其表現簡直是「暴戾軍神」巴頓的附體,而憑此片獲奧斯卡影帝的他,根本未去領獎,不懈地斥責好萊塢的盛宴不過是「荒唐的聲色犬馬」。由此來看,喬治·斯科特果然是出演巴頓的最佳人選。本片據說是尼克松最喜歡的影片——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美國歷史上的黑暗時代,肯尼迪、馬丁路德·金以及其它政治行刺等,使美國人對美國政體的信念產生了動搖,而侵越戰爭的失敗更使美國青年紛紛拒服兵役,當眾燒毀兵役證。在此背景下,挖掘此弘揚牛仔精神的電影,隱藏的政治動機不言而喻。盡管如此,仍不能抹殺這部出色的歷史巨片的精良品質,不管在大銀幕後有多少背景,都不能抹殺著部人物傳記片之集大成者。
《!虎!虎!虎》
上榜理由:唯一一部美國和日本相互妥協的二戰影片《虎!虎!虎!》又叫《偷襲珍珠港》,本片由美國和日本合拍,糅合了日美雙方觀點,再現了珍珠港事件始末。中國觀眾對這次事件和這部影片都不會陌生,正是這次事件把美國徹底捲入二戰,美國的參戰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滅亡,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中國人民的抗戰。但是美國的參戰也使得二戰空前的慘烈,尤其是直接導致日本投降的兩顆原子彈,更是人類文明史上永遠的傷疤和警告。
在二戰結束後,又經過了25年,昔日的敵對雙方:美國和日本,終於可以平心靜氣地坐下來,用電影共同探討觸發這一場人類浩劫的原因。日方導演深作欣二,大膽地將視角鎖定在侵略國一方,從日本軍國主義虎視眈眈策劃陰謀開始,將其鎖定目標、部署具體的作戰計劃、外交上欺騙美國,直至最終偷襲成功的每一步有條不紊地呈現給觀眾,而中間穿插著美國不斷通過美國軍方的麻痹大意、姑息養奸的各種情節,更提醒了和平年代的人們,防範於未然的必要性。
十大二戰經典影片——《莫斯科保衛戰》
上榜理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對於德國納粹是永遠的噩夢 80年代的鴻篇巨制,冷戰末期獲得美國電影學院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蘇聯電影,真實、恢宏的戰爭場面在現代戰爭片中無出其右者。《莫斯科保衛戰》長達300餘分鍾,分《侵略》、《台風戰役》兩部,拍攝過程歷時兩年,約有五千名士兵、近一萬名群眾、二百五十餘名演員、二百零二名攝影師參與其中。本作從德至蘇、從高層決策至基層部署、從後方帷幄至正面戰場,全方位地展示了二戰歐洲戰場的首次勝利——莫斯科保衛戰,講述了德國法西斯不敗的神話是如何被粉碎的。
有人說,好萊塢電影和歐洲電影以及蘇聯電影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好萊塢電影的鏡頭剪接刺激,使用眼睛觀賞的;而歐洲和蘇聯電影相對緩慢,使用來感受的。《莫斯科保衛戰》雖然是一部場面宏大的戰爭影片,但是仍然可以讓人感受到很多東西。比如該片最經典的台詞: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無路可退,因為身後就是莫斯科!短短的一句台詞,我們卻可以從中感受到蘇聯戰士無比的民族自豪感,和以死抗戰的決心。從這句話中也不難理解不可一世的納粹德國,為什麼會在此遭受了二戰以來的第一次慘敗。
大二戰經典影片——《拯救大兵瑞恩》
上榜理由:《拯救大兵瑞恩》未必是最經典的二戰影片,但絕對是目前再現戰爭場面最真實的影片 很少有哪部電影一上映,就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經典的影片,而《拯救大兵瑞恩》就是這樣一部影片。其實,在《拯救大兵瑞恩》公映以前,就有很多媒體猜測,這部影片會如何經典。一般來說,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但是這樣的事情完全沒有發生在《拯救大兵瑞恩》身上,而且在公映後,這部影片很快就被公認為最真實的再現戰爭場面的影片。這個稱號,並不是媒體憑空炒作的,而是一些參加過諾曼底登陸的老兵們的評價。
當然,這部影片並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真實的層面上,影片更引起了人們對於戰爭中,對於人類生命的價值的思考。影片的劇本來自於一個真實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百萬大軍登陸諾曼底時,米勒中尉率領一支8人的小分隊深入敵後,去尋找空降部隊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因為他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小,他的三個哥哥都已相繼陣亡,馬歇爾將軍盡快把這名士兵帶回家鄉,以免這位英雄母親受到再一次的打擊。其實,這幾乎就是用8條人命去換取1條人命的命令,因為在廣闊的的戰場上,尋找一個普通士兵,就好像大海撈針一樣,執行此命令的士兵也對此大為不滿,但是他們還是遵守士兵的准則,服從了命令。在影片中,並沒有對著八個換一個的問題作太多的糾纏,但是這個關於人的生命價值的問號,卻深深地打入了人們心中
十大二戰經典影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上榜理由: 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在靜悄悄的黎明面前
又是一部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電影,不過中國人民認識她的時候,她身上卻沒有經典電影的光環,而是被打上了宣揚戰爭恐怖輪的標簽。國人走入電影院,去觀看這部影片是為了批判她而去的,但當人們走出電影院,全都被她深深地感動。這部影片是蘇聯電影藝術的代表,影片像散文詩一樣,婉婉道來,卻又扣人心弦;節奏不緊不慢,卻比快節奏剪輯更加讓觀眾喘不過氣來。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三個小時,等影片結束,觀眾已經深深地融入到電影中的世界。
這部影片是公認的,反映戰爭殘酷得經典影片,但是縱觀整個片子,幾乎沒子彈射入人體,沒有殘臂斷肢,但是卻把戰爭的殘酷性刻畫的淋漓盡致。和那些靠大量血腥場面換取人們感官刺激滿足的影片這部片子形成了鮮明對比,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它又比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顯得高明。
十大二戰經典影片——《辛德勒名單》上榜理由:猶太名言:救人一命就等於救助全人類 科幻題材和二戰題材是斯皮爾伯格的兩大情結,他拍攝的影片大都與這兩個題材有關。而《辛德勒的名單》則是斯皮爾伯格集大成的二戰巨作。《辛德勒的名單》也是由真實的事件改編而來,影片講述了德國投機商人辛德勒在目睹納粹對猶太人的殘酷迫害後,由一個好女色、會享受的剝削資本家,變成了一個不惜代價去盡可能保護更多猶太人的勇士。在二戰結束的時候,辛德勒為了營救猶太人已經散盡家財,可是在於他救助的猶太人告別的時候他卻淚流滿面,為自己沒有救助更多的猶太人深深自責。
《辛德勒的名單》曾獲得第66屆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等六項大獎,但是甚至可以說,在《辛德勒的名單》的面前,奧斯卡也顯得不夠分量,因為人們甚至無法給他一個准確的定位。說他是商業片,他身上聖潔無比,找不到一絲商業片的銅臭味;說他是藝術片,他又沒有藝術片孤芳自賞的嬌柔做作。但是這部影片卻在商業上和藝術上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實我們也不需要在給這部影片什麼定位,因為他應經成為電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供所有電影工作者欣賞學習。
1。《西線平魔》1949年出品,描寫二戰末期德軍與美軍在比利時的巴斯托涅鎮發生遭遇戰的故事。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員,全片外景在歐洲西部高原拍攝,白雪覆蓋的天然美景和嚴寒氣候,通過傑出的攝影加強了電影的張力。
2。《沙漠之狐》1951年出品,講述德軍將領「沙漠之狐」隆美爾,本片敢於將德軍主帥塑造成英雄人物,曾引起美國老兵爭議。
3。《桂河大橋》1957年出品,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等7項大獎。
4。《最長的一日》1962年出品,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大的一部戰爭片,手法平實,場面逼真。演員陣容空前,有約翰·韋恩、亨利·方達、肖恩·康納利等。
5。《坦克大決戰》1965年出品,敘事手法流暢,加上亨利方達等演員加盟,使影片保持了相當的娛樂性。
6。《大布列顛之戰》1969年出品,由英國精英群起出動拍攝而成,片中戰機遮天蔽日的空襲場面拍得壯觀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
7。《巴頓將軍》1970年出品,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7項大獎。
8。《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國與日本合拍,以近似個案檢討的方式交代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來龍去脈,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特別效果獎。
9。《中途島》1976年出品,二戰影片多以西線為背景,這部是極少以東線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陣容強大,海戰場面真實,使本片維持了相當的趣味性。
10。《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出品,導演斯皮爾伯格對二戰情有獨鍾,此前曾拍過《1941》、《太陽帝國》、《辛德勒名單》等。本片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許多二戰老兵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它為「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尤其是長達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
E. 求一部電影名字
《戰場》
對我們而言,二戰美軍101空降師之名是從《兄弟連》得來,對美國人而言,是從巴斯托捏得來。《兄弟連》講的是這支連隊從集結到戰爭結束的整個過程,《戰場》講的僅僅是這次戰役,同《兄弟連》一樣,《戰場》反映的也只是一個連隊,確切的說應該只有一個排的士兵在艱苦的巴斯托捏的戰斗。
我在網路搜索「巴斯托捏戰役」未果,想起了小說《兄弟連》中的那個章節,搜了下「突出部戰役」,結果找到了,內容很長哈
1944年諾曼底登陸成功後,由美、英等國軍隊組成的盟軍迅速向西線防禦的德軍發起了進攻。1944年深秋,戰線向德國本土逼近,德國面臨絕境,為扭轉這一局面,希特勒決定集中兵力在西線發動一場使盟軍猝不及防的攻勢,奪回主動權。為此,從9月底,元首就和他的最高統帥部十分秘密地著手制定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阿登反擊戰計劃。這個計劃被命名為「萊茵河衛兵」。該計劃的主要設想是:集中優勢兵力,迅速突破盟軍防線,在列日與那慕爾之間強渡馬斯河,奪取盟軍的主要補給港口安特衛普,把盟軍一分為二,切斷美軍第1集團軍和英軍第21集團軍群的後方交通線,並製造第二個敦刻爾克大撤退,穩定西線形勢。然後再轉過頭來對付東線蘇聯。
希特勒選擇的反攻地點在德國、比利時、盧森堡三國交界處,就是4年半之前(1940年)德軍突破法軍防線的阿登山區。他的計劃不可謂不大膽,如果他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做後盾,或許他能成功。但是他沒有。
盟軍在西線共計有87個師,其中25個裝甲師。然而在阿登一線卻只有6個師的兵力。而且盟軍高級指揮官們對德軍反攻的可能性預料不足,認為目前德軍的處境已不可能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戰了。
12月16日拂曉,德軍分兵分三路突然出擊。密集的大炮對幾乎所有的美軍陣地猛轟,蜷縮在睡袋中的美軍士兵從睡夢中驚醒,連滾帶爬地鑽入掩體,驚恐中不知發生了什麼事。緊隨著炮火,幾百架探照燈又罩住了美軍陣地,為在暗夜中發起進攻的德軍提供照明。在混亂中,德軍突擊部隊在坦克的掩護下向美軍陣地發起了猛烈攻擊,美軍陣腳大亂,損失慘重。
美軍在戰鬥打響後的開始兩天里,還沒有完全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盟國遠征司令艾森豪威爾急調第82和第101空降師火速趕往巴斯托尼——聖維特一線進行增援,阻止德軍西進。麥考利夫將軍指揮的第101空降師馳援巴斯托尼。
19日,艾森豪威爾在凡爾登召開高級將領會議,商討對策。會議決定採取南攻北守的方針。具體部署是: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北上攻擊德軍的突出部;德弗斯的美第6集團軍向北靠攏保護巴頓的右翼;霍奇斯的美第1集團軍必須頂住從北面和南面突入阿登地區的德軍,扼住西去的咽喉要道,堅守陣地,並准備由北向南反攻,與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合圍德軍。
德軍曼陀菲爾指揮的第5裝甲集團軍在20日包圍了巴斯托尼的美軍第101空降師後,第47裝甲軍以兩個裝甲師又繼續向馬斯河沿岸進攻。德軍南面戰線上的第7集團軍右翼的第5傘兵師繼續向前推進,並構成了對美軍防守的巴斯托尼的合圍。第5裝甲集團軍進展迅速而第6裝甲集團軍的攻勢遠遠落後。希特勒決定把原計劃由第6裝甲集團軍但任的主要進攻任務轉移到第5裝甲集團軍。
12月22日,巴頓率美第3集團軍從南面發起了攻擊。德軍也在當天要求被圍在巴斯托尼的美軍投降,但只得到第101空降師代理師長麥考利夫一個詞的回答:「有病!」(英文原文:「Nuts」,也可譯為「該死!」)。這個美國俚語含意頗深,從此在二戰史上傳為美談。巴斯托尼成為阻擋德軍推進的一個釘子。德軍只得饒過巴斯托尼向前推進。18000名美軍死守孤城,抗擊德軍的進攻。直到聖誕節德軍也沒能突破第101空降師的防線。由於作為交通樞紐的巴斯托尼被美軍占據,導致德軍的後勤供應大量被堵塞在道路上,使突出的德軍裝甲師腹背受敵,補給困難。巴斯托尼防禦戰成了盟軍整個防禦計劃取得勝利的決定性環節。第101空降師因此獲「優異集體嘉獎」,這是二戰期間美國陸軍唯一的全師獲此榮譽的部隊。
12月24日,巴頓的第3集團軍摧毀了德第7集團軍在左翼建起的保障中央進攻的屏障依託。緊接著,巴頓命令加菲將軍的第4裝甲師「拚命狂奔」,全力解救陷入德軍重圍的巴斯托尼。12月26日凌晨,加菲的第4裝甲師的戰斗群突破了德軍對巴斯托尼的包圍。次日,大部隊沿打通的道路駛入城內,加強了該城的防禦力量。25日以後,德軍又重新開始了對巴斯托尼的爭奪戰,許多師陸續被調到這一地區投入攻城戰。
24日開始,天氣逐漸轉晴,盟軍的飛機大批出動,對敵人運輸道路進行地毯式轟炸,使德軍後勤供應機構幾乎癱瘓。與此同時,盟軍的空軍對已前出到塞勒斯的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的第2裝甲師及裝甲教導師猛烈轟炸。塞勒斯是德軍推進的頂點,距馬斯河只有5英里。於是中部戰線形成了一個凸出部(阿登戰役因此又稱為凸出部戰役或凸角之戰)。在聖誕節那一天,德軍第2裝甲師與剛趕到的美第1集團軍之第7軍第2裝甲師爆發激戰,到該天結束,德軍第2裝甲師陣亡2500人,1050人被俘,損失81輛坦克(原有88輛)。是役美軍第2裝甲師獲得了「活動地獄」的稱號。26日,德軍遂開始後退。德軍強渡馬斯河的希望落空了。
1945年1月1日,德軍出動1000多架飛機對盟軍機場進行了幾個月以來最猛烈的轟炸,盟軍的260架飛機被毀。接著,德軍地面部隊向巴斯托尼發起了圍攻。
1945年1月3日,盟軍轉入反攻,巴頓的第3集團軍由巴斯托尼向東北出擊,霍奇斯的第1集團軍由北向東南出擊。德軍也在這一天對巴斯托尼發動了最猛烈的攻勢,從而展開了阿登戰役中最激烈的戰斗。雙方血戰了5天,最終德軍仍未能拿下這個重鎮。雖然德軍停止進攻,但仍然控制著在盟軍防線上的突出部,盟軍在攻勢剛開始時,在嚴寒天氣以及德軍抵抗之下進度受到限制進度十分緩慢,多數德軍以邊戰邊撤的方式成功的撤離戰斗區域,因為油料的缺乏使德軍大多數的裝甲車輛被放棄。
1月8日,希特勒終於下令德軍撤退。1月12日,蘇軍在東線提前發動進攻配合作戰,希特勒不得不從西線抽調兵力到東線作戰。盟軍迅速乘機推進。1月16日,霍奇斯的美第1集團軍和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勝利會師,到1月28日,德軍被徹底趕回到原來的陣地。
《兄弟連》剛開始播放的時候,曾經有影迷在網路上寫過相關評論,認為美國人拍攝的電影是「戰壕真實」,而前蘇聯和我國的戰爭電影則是「司令部真實」,上面這一段關於巴斯托捏的描述,應該是不折不扣的「司令部真實」了吧,而《兄弟連》和《戰場》則是標準的「戰壕真實」
我個人以為,「戰壕真實」還是「司令部真實」,不僅僅取決於拍攝者的立場和態度,還要看製片方的能力。
「司令部真實」其實不僅僅是只反映高層領導人的作品,它也有相當刻畫底層士兵的畫面。前蘇聯和我國的「司令部真實」電影其實也就是80年代以後才開始出現的,以前拍攝的大部分也是普通士兵的故事。計劃經濟下拍攝此類電影相對容易,可以用國家形式投資,召集各類演員,而且動輒都篇幅很長,我們沒有《解放》這樣5個小時的長篇,但是把《大決戰》全部加一塊也差不多這個時間了,這樣的電影在描繪歷史的背景下,也是國家的一種政治歷史教育
而好萊塢這樣的商業製片公司,在1949年是不太可能花大錢去投拍一部反映戰役全景的電影,畢竟能不能收回投資才是他們重點考慮的原則,而這樣一部全男星電影,已經匯集了當時米高梅旗下比較出色的男星陣容(並不是一線男星,因為戰爭電影投資大,只能在二三線中找演員,而恰恰就是這一批演員才可以真實反映戰場上普通士兵的心理)。縱觀當時的二戰電影,幾乎沒有脫離這樣的模式,直到60年代,被電視業沖擊的電影界才有了反映全景的戰役電影,而當時的明星制度已經由大製片廠簽全約,變成了「演員個體戶」,製片方不必為他們付周薪,而是改成了片酬,這也保證製片方可以在一部電影里選擇最適當的明星陣容,而不要考慮太多跨廠問題。到了現在,「司令部真實」又成了電影個性化的障礙,於是反映人性的戰爭電影電視(《兄弟連》是電視劇)才成了潮流
F. 美國拍過幾部有關二戰時登陸戰的電影或電視劇
電視劇:《兄弟連》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最長的一日》《硫磺島來信》《細細的紅線》
G. 推薦幾部 美國獨立,南北戰爭,拿破倫時代,也就是火槍時代的戰爭片
美國獨立戰爭——《愛國者》,這個貌似很少
美國內戰——《葛底士堡》《眾神與將軍》 《光榮戰役》《戰爭與和平》
拿破崙戰爭電影:
《別了,波拿巴特》(1985,法國)
《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1960,法國)
(又名《決戰奧斯特里茨》、《拿破崙光榮史》,正如片名,反映奧斯特里茨戰役的片子,中文版由上譯配音)
《氣壯山河》(1957,美國)
(故事背景發生在拿破崙進攻西班牙期間,主角不是拿破崙)
《戰爭與和平》(1968,蘇聯)
(反映拿破崙進攻俄國,但不是以拿破崙為主角。影片長度超過8個小時,動用了多名正規軍人參與拍攝,除了蘇聯版,《戰爭與和平》還有三個比較出名的版本,包括美國版、英國版、歐洲版,但最受好評的還是蘇聯版)
《滑鐵盧戰役》(1970,蘇聯)
(內容不用多說了,從惠靈頓和拿破崙兩個視角看待這場戰役,立場較為中立,突出「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概念)
《拿破崙先生》(2003,法國)
(反映拿破崙在聖赫勒那島的最後時光)
《我與拿破崙》(2006,義大利)
(以喜劇的方式描寫拿破崙在聖赫勒那島上的生活)
《拿破崙情史》(1954,美國)又名《拿破崙與黛麗絲》)
《拿破崙戰爭》(2002,德國)(又名《拿破崙回憶錄》,一些網上商店的光碟則名為《拿破崙》,克里斯蒂安·克拉維爾主演。影片很長,由《戰爭的號角》、《王者的榮耀》、《命運的轉折》、《滑鐵盧之戰》四個故事組成,比較完整地反映了拿破崙的主要事跡,但在細節上不像《決戰奧斯特里茨》、《滑鐵盧戰役》等專以某場戰役為主題的片子那般詳細)
俄土戰爭電影:
《希普卡的英雄》,蘇聯1953年拍攝
《土耳其式開局》
《輕騎兵旅的沖鋒》
《第九連》
海戰的:怒海爭鋒
H. 一部二戰電影在森林裡面有一門巨炮美國佬要過去然後把攻克了一個連的人都死了
根據所述劇情,這是影片《戰豬》。
I. 找部美國戰爭電影,劇情開頭是一美國士兵從戰場上只有他回來,馬上成班長,給他班裡補充的士兵都是新兵!
是否是以下兩部
普通人的戰爭 Everyman's War (2009)
劇 情: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第94步兵團的唐史密斯在Bulge戰役的英雄經歷。
1944年12月,當德軍精銳步兵和骷髏裝甲師悄然進入德國和比利時交界被白雪覆蓋的山林陣地,一個警覺的美國大兵和他小隊同僚們做好了防衛准備,他們的陣地位於一個小鎮的前沿,該小鎮是美軍向德國進軍的前進陣地,位置十分關鍵。
在這二戰著名的突出部戰役(阿登戰役)中,雖然武器人員都遠遜於敵人,中士唐史密斯在這個決定性的時刻為了希望和勇氣與許多難以克服的困難搏鬥。他們這個 94步兵師的班在小鎮外的山脊掘豪固守,可是沒有一個美軍高層指揮官相信德軍會在零下溫度的暴風雪中進攻。
德軍黎明前發動了進攻,通訊中斷了,唐史密斯毫無選擇的情況下只好在沒有武器而且負傷的情況下冒著槍林彈雨沖進小鎮向上級報告德軍的進攻。
在真實故事的基礎上,該影片展現了唐史密斯充滿了的英雄氣概的事跡和他在慾望和職責之間進行的思想掙扎。戰爭的殘酷事實讓他明白到失去希望比失去生命更糟糕。一個人的勇氣,一個人的希望,所有人的戰爭。
阿登森林戰役【又名:聖戰士,冰雪戰士等】Silent Night (2002)
劇情:
影片真實再現了二戰期間的一場殘酷的戰役。在德軍陣地後方,迪肯等四位美軍士兵從德軍槍口下逃生,他們在茂密的樹林中艱難行進尋找藏身之處。在偶然中,四人搭救了被德軍擊落的英軍偵察機飛行員溫利。由於溫利手中重要的航拍情報需要立即送往盟軍指揮部,一行四人決定護送溫利突破德軍封鎖線。五人頂著暴風雪和德軍的阻擊艱難前行。在途中。迪肯遇到了在德國認識的朋友魯道夫。身為德國士兵的魯道夫在危急關頭給了迪肯他們一輛軍用吉普車。在德軍的阻擊中,兩位戰友相繼犧牲,溫利也深受重傷。危急關頭,迪肯三人駕著軍用吉普車沖過德軍陣地,槍林彈雨中迪肯也倒下了,但是情報終於安全送達盟軍指揮部……
獎項:
獲聖地亞哥電影節最佳影片;獲薩克拉門托電影節最佳影片;獲長灘國際電影最佳影片;獲馬可島電影節最佳影片;獲奧傑爾電影節最佳影片;獲美國溫馨電影展最佳影片;獲石溪電影節最佳影片。
J. 美國排名前十電影戰爭片
1、勇敢的心
2、拯救大兵瑞恩
3、珍珠港
4、兵臨城下
5、黑鷹墜落
6、獨立日
7、太陽淚
8、勇者行動
9、拆彈部隊
10、全金屬外殼
戰爭片,亦稱「軍事片」,以戰爭史上重大軍事行動為題材的影片,有通過戰爭事件、戰役經過和戰斗場面的描寫,刻畫人物性格,樹立英雄形象;也有通過人物和故事情節的描寫,形象地闡釋某一重大軍事行動、軍事思想和軍事原則;還有反映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和心靈創傷。
目前的戰爭片中,由於耗資巨大與題材難以把握等原因,單純表現戰爭的影片已很少,通常會融入其他元素,從其他角度來表現對戰爭的影響,表現手法已日趨多樣化。有的時候甚至戰爭在影片中已淪為次要元素,這樣不顯眼的特徵往往使得一部電影更容易被歸類為愛情片、歷史片或傳記片,這也是現在戰爭片逐漸沒落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