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想像力化為現實
❶ 細思極恐,電影中有哪些神預言成為了現實
無人駕駛汽車,人工智慧機器人,機器人公民合法化,換頭手術等等。一些比較科幻的電影,裡面本來的情節只是預言,或者說是故事情節需要,想像力豐富而已,沒想到全部變成現實,真的是細思極恐,樓主和我想到一塊去了~
❷ 日本的感人動畫和現實是一致的嗎
「日本的動畫就是反映日本當前社會所沒有的東西。」
我想這句話應該不完全對,但也算是對的。但我想你的朋友的這句話應該算是以偏概全了,日本的動畫有現實的一面。
我以前對日本動漫也沒有什麼興趣,覺得二維動畫沒什麼意思,但一次偶然,我看到了《Clannd》中的幾幅畫,覺得它深深的吸引了我,後來有個喜歡看動漫的朋友給我介紹了一下它的劇情,勾起了我的興趣,覺得有時間一定要去看一看。開始的時候看了幾集,還蠻好看的,可結局古河渚死了,那時我都快哭了。心想日本動漫原來這么好看,慢慢地也就喜歡上了日本動漫。到後來還愛屋及烏喜歡上了日本,決心將來賺夠了錢一定去日本。
大家都知道日本對我們中國的惡行,所以當我迷戀上日本動漫的時候,有幾個「愛國人士」就憤憤地罵日本,還說我是「賣國賊」。我不狡辯,確實,我一直都知道,學歷史的時候我更是深深體會到這一點。但就算這樣也不能讓我改變我要去日本的決心,既然有夢想,有追求,為什麼要聽別人三言兩語就改變呢?
樓主你想問「日本的感人動畫和現實是一致的嗎?」我的回答:這要你自己去考察一下,因為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有的人善於發現,那他就會發現一些別人所不能發現的美好的東西。我沒去過日本,我不了解日本。我也說不清楚,但我認為,日本的現實與動漫的關系,應該就像中國的現實與電視劇吧。
我覺得日本的動漫應該是存在於現實與幻想之間的吧,有的真的很不現實,有的又有些接近現實。但是太感人的應該就很假了吧。樓主你只是想證實一下日本動漫是不是真實的,那為什麼不自己去實踐一下?你不能讓別人的想法左右你。如果說你把想去日本當作自己的動力的話,那就請繼續努力吧!
總而言之,我想說,應該沒有人能給你確切的回答,這要看你自己怎麼想。如果你的朋友僅僅一句話就讓你頓時失去目標的話,那就請你再仔細想清楚,不要因此而失去目標。
我沒有去過日本,也不能隨便就給你一個回答。你的這個問題實在是太有深度了,但無論別人的回答是什麼,那都只是一個參考,只是別人的想法,如果你真的想得到答案,就問問你自己的心吧,你自己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❸ 如何評價日本動畫電影《企鵝高速公路》
整體來分析一下,由於海的存在,才會出現大姐姐,而大姐姐會變出企鵝,企鵝又會去破壞海,整體是一個循環,就像片中戴眼鏡小哥的一句話「這條小河沒有盡頭,只是繞著同一個地方在轉圈」,就像是一個循環系統,周而復始。
整部電影圍繞青山君展開,所以整部電影的變動也是由青山君的思維的改變而發展。這里我們將海比作青山君的幼稚思維,大姐姐比作青山君的成長思維,企鵝與頰脖龍就是青山君幼稚與成長的斗爭表現。
在影片的前半部中,青山君一直處於非常理智的狀態,但第一次出現幼稚行為的時候,大姐姐出現了,大姐姐第一次向青山君展示變企鵝,是幫助青山君拔牙,也就是成長。而海第一次出現,是一個小女孩帶著青山君去的,對於小女孩來說,帶著青山君去探索海,就像是幾個孩子在分享玩具一樣開心。前文說過,海是青山君的幼稚思維,而小女孩就像是大姐姐的幼稚時期,這段時間,青山君是快樂的。
影片中部大姐姐看到海,企鵝破壞海,導致小女孩對大姐姐的敵視,這也是成長思維與幼稚思維的第一次交鋒,小女孩羨慕又敵視大姐姐,這也是幼稚希望成長的同時害怕成長。
影片後半部,由於大人發現海的蛛絲馬跡,開始探索這片森林時,青山君開始害怕大姐姐被抓走開始任性,海也是由此開始變化,大姐姐也發生著變化,大姐姐不再只變出企鵝,同時也變出頰脖龍。這也許就是成長中伴隨著幼稚,從而發生的迷茫。影片最後海破碎,大姐姐的消失,象徵著青山君脫離幼稚,真正的走向成長「我答應她不會哭」。
❹ 有哪些電影情節變成了現實
我想說到軍事機器人,很多人都會想到《終結者》系列,軍事機器人的電影數不勝數,他們代表了人類對於控制一切的迷思,同時又深沉藏著對未來、科技的恐懼。軍事機器人正在向我們走來,從天上飛的察打一體無人機,到陸地的排雷機器人、拆彈機器人,還有可在海底匿蹤的潛水機器人,它們已經成為龐大國家暴力機器的一部分。
❺ 那些年科幻電影里的黑科技有哪些成為了現實
電影中的2001與現實中的1969
無論是光怪陸離的的星際穿越,還是頹垣敗井的廢土世界,科幻電影架空的時空,一直在努力營造距離感和割裂感拉長時間維度,將觀眾迅速帶入科幻世界。不過,正如火爆的《頭號玩家》,科幻電影的最大價值在於天馬行空描繪出可以跨越銀幕的硬核科幻,人工智慧,作為硬科幻電影的寵兒,充當了填補觀眾探尋未來意義心理溝壑的潤滑劑。
自1965年正式提出人工智慧算起,50多年,AI在好萊塢電影和現實中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是大銀幕上,以夢工廠為代表的電影製作公司,塑造了無數出神入化的AI形象,成為普羅大眾對科技崇拜的源泉所在,滿足了人類對未知生活方式的嚮往。
一定程度上,科幻電影也成為科技行業的啟蒙者,行動電話之父馬丁庫帕就承認,他發明第一台行動電話正是受了《星際迷航》中「通訊器」(communicator)的啟發。正如迪斯尼動畫電影中,總會有一個捧哏的話嘮動物角色,人工智慧機器人也是科幻電影的標配。伴隨著電影塑造的經典AI根深蒂固形象,人工智慧被視為下一個從銀幕上走出來的科技。
《星際迷航》中的通訊器
電影2001年:人工智慧飛船邁向木星
現實1969年:登月飛船算力不如手機
1968年一部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里程碑」的電影橫空出世,這就是《2001漫遊太空》,電影將未來鎖定在了33年後的2001年,「發現一號」太空飛船向木星進發執行太空任務。除了飛行員和宇航員,還有一台具有人工智慧、掌控飛船的電腦哈爾9000,哈爾9000被設定為一個永遠不需要關機,從不出錯的人工智慧形象,它可以用自然語言溝通,帶有人類情感和趨利避害的生物屬性。
哈爾9000(圖片引自網路)
哈爾的聲音溫和友善,讓人產生發自內心的暖意,在茫茫太空孤獨旅行,它也成為了人類最好的交流夥伴。
影片大篇幅展示了2001年人工智慧哈爾與人類的互動,比如與鮑曼下國際象棋並輕松贏了對方。它可以毫無障礙的理解人類的語言和情感,甚至能夠在人類躲著自己談話的時候,讀出唇語。在得知自己會被強行關機之後,哈爾還能夠作出先發制人的反應。最終,在殺死三位宇航員之後,哈爾被男主拔出了記憶板。
哈爾與人類下國際象棋(圖片引自網路)
這部電影展現了人們對2001年的暢想,盡管我們距離「未來」已經過去17年,人類仍未實現隨心所欲的漫遊太空,但當時一些接近想像力巔峰的預測已經實現。比如電影出現的iPad、視頻通話的雛型已經普遍使用,甚至iPod的名字都源於電影維修小飛船的名字Pod。
視頻通話(圖片引自網路)
電影中iPad的原型(圖片引自網路)
而哈爾作為人工智慧的雛型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Siri在內的現有語音助手都是對哈爾的一脈相承。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上映幾個月後,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26年以後的1997年,IBM深藍超級計算機打敗世界排名第一的國際象棋選手加里卡斯帕羅夫,讓深埋電影中的隱喻變為現實。
NASA登月導航計算機算力綜合不如手機(圖片引自NASA)
《2001漫遊太空》寄託了人類開拓星球的思潮,但1968年的現實是,即便登月用的導航計算機主頻也只有2.048MHz,所有登月電腦的性能加起來都不如現在一部手機的運算能力,更不用談人工智慧所需要的強大算力和海量數據的支撐。
80年代到90年代的很多電影很少有揉入硬科幻的人工智慧形象展現,無論是斯皮爾伯格的《人工智慧》還是《機械公敵》、《月球》、《銀河系漫遊指南》AI 機器人 Marvin,電影更多的是披著科幻外衣去對人性復雜的探討,鮮有以科技或科學猜想推動情節。
電影《人工智慧》(圖片引自網路)
集中在2013年到2014年上映的幾部電影,開始繼續從硬科幻的角度探討人工智慧,與此前天馬行空的機器人相比,這些人工智慧形象更加超前,但也更加接近現實。
電影中的2025與現實中的2016
電影2025年:手機女友成為現實
現實2016年:語音識別與人類打平
《星際穿越》大量展示了蟲洞、黑洞、多維空間以及廣袤的星際旅行場景,諾蘭導演甚至邀請到了天體物理領域的頂尖大牛基普索恩擔任影片的科學顧問,保證了影片科幻屬性足夠硬。TARS作為智能機器人的出現帶給觀眾很多亮眼之處。
《星際穿越》中的智能機器人(圖片引自互聯網)
在電影中,TARS會說話能思考,甚至能夠麻溜利索的變形在滔天巨浪撲來之前拯救安妮海瑟薇。在解密引力之謎甚至在五維空間里,TARS都以恪盡職守的高級助理形象出現,高效完成任務指令,可以說缺少TARS,人類的智慧無法完成這項艱巨的太空任務。而重建TARS時,那個幽默度的橋段讓冰冷的機器形象多了一份人性。
《星際穿越》中的智能機器人(圖片引自互聯網)
觀眾偏愛TARS,更多在於,相比於無所不能的機器人,TARS沒有被設定為擬人形象,不銹鋼拼接起來的外觀更符合人類世界設定下的工業產品,與現實更接近。
而約翰尼德普在《超驗駭客》的人工智慧突破就顯得驚世駭俗,你能想像有一天你的軀體死去精神意識卻被保留在互聯網上,而且可以無所不能,《超驗駭客》打造的一流的科幻概念超越了很多硬科幻設定的范疇,將我們能想像到的人工智慧進一步升級,以去實體化的虛擬形態存在。
電影《超驗駭客》(圖片引自互聯網)
在電影中,生化形態的人工智慧高概念讓德普無所不能,與此同時去中心化的生存方式讓他無處不在,如同正在火熱的區塊鏈,這種繁衍形態讓傳統勢力很難通過拔電源將其消滅。
電影《超驗駭客》(圖片引自互聯網)
如果說《星際穿越》和《超驗駭客》還距離我們認為的人工智慧太遠,電影《Her》所打造的智能環境簡直是死宅單身狗的天堂。故事發生在17年以後的2025年,內向宅男西奧多托姆布里遭遇分手後,尋求一款叫做OS1的智能操作系統聊以慰藉,操作系統化身為一名叫做薩曼莎的「女性」(斯嘉麗約翰遜聲),她風趣幽默又善解人意,她學習和進化的速度讓西奧多感到不可思議,甚至能夠幫助以寫情書為本職工作的男主檢查拼寫和語法。
電影《Her》(圖片引自網路)
薩曼莎脫胎於類似蘋果HomePod/亞馬遜Echo這樣的智能音響,以機器人女友的形象對外展示,並以卡片機的終端對外銷售。OS1所代表的人工智慧比17年前的智能音響有了長足的進步,它所有的交互通過自然語言完成,背後有一套完成的養成邏輯,依靠語音、圖像識別和神經網路演算法,能夠與用戶溝通迅速成長,並依靠與數千名用戶「談戀愛」不斷進化,達成完美情侶,可以說這一形象幾乎滿足了人類對未來智能伴侶的所有想像。無疑,在眾多人工智慧形象中,OS1更接近我們真實生活。
OS1幫助男主檢查語法和錯別字(圖片引自網路)
值得一提的是,法國計算機科學家 Pierre 受電影中 AI 作音樂的啟發,研製了一款先進的能作曲的 AI —— Avia,不僅所作曲子出了專輯,應用到重要慶典、NVIDIA GTC 2017中,而且 Avia 還成了國際作曲家。
OS1的終端形態更像目前的智能手機(圖片引自網路)
這是觀眾的反饋,同時也有這足夠牢固的現實基礎。OS1有著足夠強大的演算法和硬體配套,與現實生活中的智能音箱相同的交互邏輯和演化路線,增強了用戶的認同感。
從亞馬遜Echo到OS1還有17年的路要走。
單拿語音識別來說,從1952年貝爾實驗室研製了第一個可十個英文數字的特定人語音增強系統一Audry系統,到2016年微軟發表論文稱語音識別上的技術已經高於專業的人工速記員,達到了與人類同等交流對話的水平,中間走了64年。這背後涉及到的卷積神經網路及LSTM神經網路,以及自由格人機界面聽覺訓練雖非易事,但我們有理由相信17年以後的Echo就是OS1的原型機。
從2001年走到2025年,科幻電影所塑造的人工智慧形象愈發保守,好萊塢電影開始通過與現實接軌的方式應對觀眾的審美疲勞。對應到現實世界,人類的人工智慧則來到了一個集中爆發的階段。在看過了無數個哈爾、Marvin、TARS之後,我們也正在按照電影中的酷炫思路打造活生生的人工智慧。
比如AlphaGo,它是第一個擊敗人類職業圍棋選手、第一個戰勝圍棋世界冠軍的人工智慧程序,和IBM的深藍超級電腦有著同樣舉足輕重的意義,意味著人工智慧的時代從電影銀幕走到現實中來。
人工智慧對弈圍棋(圖片引自谷歌)
Google的AI法寶還不止有AlphaGo,引入NMT神經網路的Google翻譯、會主動管理照片的Google Photo、像OS1跟你聊天的Google Allo、語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以及更幫你看到東西的Google Lens都是Google組裝一款超級人工智慧終端的模塊化產品。
而這一切模塊化產品都可以組裝在一款智能手機上,尤其是5G網路帶來的速度和數據支撐,被認為是人工智慧最終爆發增長的終端。隨著移動設備的增加,數據也逐漸海量,尤其是5G時代,大數據的支撐,讓人工智慧有了爆發基礎。
手機中Siri曾經被視為人工智慧在現實中的形象,但爛尾的效果最終讓Siri成為眾人調侃的形象,甚至對消費者對人工智慧產生了負面影響,據一份2016年的調查顯示,只有3%的用戶在公共場合使用過Siri,如此尷尬的數據以至於最後庫克不得不連夜從Google挖人。
手機人工智慧初探
4月4日,蘋果公司宣布,前一天離職的谷歌前搜索兼AI高級副總裁John Giannandrea(約翰詹南德雷)加入蘋果,擔任「機器學習及人工智慧戰略」總負責人,成為蘋果第16位核心管理層高管,直接向CEO庫克匯報。急切的挖人舉動讓蘋果的AI焦慮一覽無遺。
吾家有AI初長成 Jovi初探銀幕夢想
除了蘋果,趕赴人工智慧這波浪潮的手機公司大有所在,並開始為人工智慧打造形象,這裡面還包括打造AI品牌Jovi的vivo,Jovi和哈爾、TARS、Alexa一樣,是駐留在智能手機中的人工智慧。
現在Jovi雖然只是探索AI的第一階段,但卻為人工智慧提供了很好的演化路徑。背靠驍龍AIE(人工智慧引擎),以驍龍神經處理引擎(NPE)軟體框架和神經網路(NN)庫為介面的異構計算方案。其具有廣泛接納性的邏輯,極高的兼容性,精準而龐大的計算力,成為了Jovi AI的推動力,並為消費者量身打造實現智能場景應用的vivo X21手機。
vivo打造的人工智慧想像Jovi
功能上Jovi 助理擁有系統全局級的智慧識屏功能,可以讓用戶的所有操作節點智能化,替代繁瑣重復甚至需要思考的操作,讓我們可以高效管理生活和工作事物。比如在界面中長按一段文字即可觸發識屏功能,該功能會快速識別並智能提取用戶長按的文字信息,然後用戶就可以就此信息進行快速查閱/擴展及相關操作。
Jovi人工智慧
AI應用到相機,Jovi則可以自動識別你的膚質、膚色、性別、年齡,並且會學習你的使用習慣,在你每次自拍的時候為你選擇一種最適合的美顏效果。回望2001年的哈爾,Jovi正在替代它的角色,只不過不是在宇宙飛船,而是一個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你定了車票、機票,它會提醒你時間、目的地天氣和機場路況;你上網購買了快遞,它會告訴你快遞單號是多少並一鍵幫你快速查詢物流;如果你喜歡看球賽,它會幫你跟蹤歐冠和NBA賽事;它能在你出行前,為你安排行程。
Jovi人工智慧
我們可能習慣了手機作為一個冰冷的連通機器,但Jovi賦予了機器血肉,Jovi能夠不斷地學習,就像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夥伴一樣,認識越久就越懂你的需求,隨時給你最好的生活建議,並打理好了生活的一切。
未來,你和手機不再是簡單的交互,而是養成關系,Jovi所代表的人工智慧可以被養成高效貼心的商務管家,也可以被養成為體貼入微的女友。它不會隨著你更換設備而丟失,正如《超驗駭客》中的德普一樣,跟隨互聯網隨遇而安。現在Jovi所代表的手機人工智慧,正在朝《Her》中的2025年走去。
盡管霍金臨終前曾警告人類要警惕人工智慧,但他仍然承認「創造AI的成功可能是我們人類文明歷史上最大的事件,我們生活的每一方面都會因為人工智慧改變。」
我們會在「綠洲」里匯聚,還是在2049相遇
時間隨著電影往前走,在《銀翼殺手2049》中的2049年,城市已經失控並崩潰。虛擬人工智慧喬伊成為復制人K慰藉的對象,在2049年依靠全息投影投射成像的虛擬人可以隨意出售,除了沒有實體,她已經完全和人類無異,情商智商超高也更為體貼,成為不少宅男傾慕的對象。
電影(銀翼殺手2049)中的虛擬投射人工智慧(圖片引自網路)
作為一款成熟的人工智慧產品,我們在電影里見證了喬伊從機械裝置投影到投影設備移動化全新升級的過程。盡管很多人認為復制人是鬼扯,但這個投射裝置的升級讓不少人認為在2049年更容易實現。距離2049還有21年,依靠現有的人工智慧基礎,我們相信喬伊真的有可能在2049年從銀幕走出來與我們相遇。
可移動版喬伊(圖片引自網路)
無獨有偶,斯皮爾伯格在《頭號玩家》中也將2045年設定為世界崩潰的邊緣,眼花繚亂的VR世界讓快要涼了的VR廠商起死回生,終於有了用例可以背書。人工智慧也好,VR也好,都是科技高速發展的終極產物,或許那天世界依舊運轉良好,我們和朋友在「綠洲」里相聚,回家在2049里纏綿。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科幻電影則完全源於天馬行空的想像,科幻與現實看似兩條平行的世界,我們深信二者的時間線和想像力最終會因為不懈努力在未來交匯在一起,這一天我想並不遙遠。
❻ 一部電影名字,日本的
就是《賭博默示錄》
是日本的天才演員藤原龍也的新作,藤原龍也就是真人版的《死亡筆記》里的夜神月。。
但是。。說實在的。這部新作。。感覺很一般啊
憑心而論,劇情很有想像力。。但是難脫日本電影一向的做作感
❼ 找一個日本的動畫片阿,挺老的了 好象是屬於奧特曼之類的是現實和動畫一起的可能
是「超級戰隊」中的一個吧,和奧特曼、假面騎士一樣也是屬於科幻特攝類的。
不過「超級戰隊系列」中一共有32個戰隊。這些戰隊多數都是5個人,你所說的那幾個顏色,紅色的是頭,不知道你說的是哪一支隊伍。
可以在這張圖中找找看你記憶中的戰隊造型。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pic/item/8605f5f8e4fc681cd8f9fd61.jpg
日本三大TV特攝之一 —— 超級戰隊系列
即戰隊系列(スーパー戦隊シリーズ)是日本朝日電視台於1975年開始製作的TV特攝系列片,目前的製作班底與假面騎士系列一樣,是日本著名的東映製作公司。在超級戰隊至今為止33年的悠久歷史中,共誕生了32支風格迥異的戰隊。作為一個非常龐大的特攝系列片,超級戰隊系列與擁有42年製作史的奧特曼系列、37年製作史的假面騎士系列並列為日本最受歡迎的特攝節目、一起共同構成日本特攝鐵三角,我們稱它們為「日本TV特攝三大系列片」。現在的播出時間為日本當地時間每周日早上7點半至8點。
二 超級戰隊的誕生與發展
作為日本TV特攝片的代表作之一,超級戰隊系列多位英雄共同戰斗的基本線路,是由東映的製片人平山亨提案的。據說當年同樣身為初代《假面騎士》製片人的平山,看到片中假面騎士1號與2號共同演出的劇集與其他劇情相比獲得了更高的收視率,從而萌發了「戰隊」這一構思。所以他開始構思乾脆讓許多英雄從第1集開始就共同登場的設想。但無論是那時的奧特曼還是假面騎士,都是以一個主要的英雄形象為主進行編劇。平山這個構思在當時來說,無疑是非比尋常的,因為它擺脫了「英雄一個人作戰」這種以往常規的束縛。
後來,他這一構思終於在「假面騎士之父」石森章太郎老師的幫助下化為現實,由平山擔任製片人、根據石森原作改編的5人戰隊特攝英雄節目《秘密戰隊GO連者》於1975年4月開始播出,為期2年總共播出84集。從此拉開了超級戰隊系列的序幕。《秘》打破以往特攝節目的常規,破天荒的在一部特攝TV片中同時推出5名主角。當時的特攝大多是以單人英雄為主的作品,而超級戰隊系列更加強調了團隊的合作精神。該片一經推出便受到廣大日本特攝迷友很大的好評,成了收視率普遍超過20%大受歡迎的特攝節目。
此後,超級戰隊系列則由製作團體「八手三郎」續寫,該系列的特攝戰斗場面相對來說是按公式化發展:「先由等身大的超級戰隊成員聯手擊敗等身大的怪物敵人,然後怪物在被打倒後將身體巨大化,超級戰隊成員召喚出戰隊的合體機器人,而與巨大怪人進行肉搏,最後戰隊合體機器人使用終極武器將敵人砍爆「。東映以這種理念為慣例製作下去,經過30多年的發展與積淀最終形成了今天的超級戰隊系列片。
《超級戰隊系列》在1979年之後,在奧特曼系列連續20多年沒出新片、假面騎士系列時斷時續最終也暫停的情況下,贏得了觀眾和自己的市場,在那段特攝相對蕭條的日子了撐起了日本TV特攝片前進的大旗。
三 超級戰隊的特色簡介
作為一個大的系列,超級戰隊系列片都有以下幾大的共同點:
一,戰隊並非單打獨斗的個人秀,為對抗集團化的敵人,戰隊必須合力來克服困難協力與各種各樣的敵人戰斗。
二,戰隊至少會有一名女性成員(1981年全體都是大老爺們的太陽戰隊除外),顏色往往為黃色和粉紅色。
三,所屬成員一般為五人,俗稱五人戰隊(少數例外,如最新的獸拳戰隊就是三人),各戰士身著同一款式不同顏色的戰斗服。其中主角中的主角往往都是以紅色為主,而紅藍兩色則是每個戰隊的必選顏色,其餘其次為黃色、黑色、綠色和粉紅色。
四,成員之間的個性幾乎都不相同,怎麼把這些不同個性的隊員捏合成一個整體也是本系列的一大特色。
五,一般來說,在片子中期還會出現第六名主角戰士。(1992年的恐龍戰隊之後)
六,該系列的敵方勢力及怪獸怪人往往都會請日本著名的聲優前來客串,像飯冢昭三、塩澤兼人、大冢明夫、關智一、草尾翼、潘恵子、置鯰龍太郎等都曾先後為本系列獻聲。在2007的《獸拳戰隊》中更是請到了人氣極旺的石田彰出演羅嗦的小蒼蠅。
另外,超級戰隊系列所屬作品之間,除了《電子戰隊》與《太陽戰隊》之間存在聯系之外,其他的作品與作品之間沒有明確的世界觀關聯。《超力戰隊》之後的作品,每年都會拍攝最新的戰隊與上一年度的戰隊共演的特別節目。雖然相互的世界不同,但卻能出現在一起。這也是該系列的一大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至今《超級戰隊系列》每年都會推出自己的新作,已經連續推出了29年了,其中一年都不曾間斷過。一部電視系列片能持續如此長的時間,這在日本的TV特攝製作史,乃至日本電視劇製作史上都是空前的。
四 超級戰隊系列發展史
戰隊名 播出時間/集數 累計集數
秘密戦隊ゴレンジャー 1975年4月5日 - 1977年3月26日/全84話 84話
ジャッカー電撃隊 1977年4月2日 - 12月24日/全35話 119話
バトルフィーバーJ 1979年2月3日 - 1980年1月26日/全52話 171話
電子戦隊デンジマン 1980年2月2日 - 1981年1月31日/全51話 222話
太陽戦隊サンバルカン 1981年2月7日 - 1982年1月30日/全50話 272話
大戦隊ゴーグルファイブ 1982年2月6日 - 1983年1月29日/全50話 322話
科學戦隊ダイナマン 1983年2月5日 - 1984年1月28日/全51話 373話
超電子バイオマン 1984年2月4日 - 1985年1月26日/全51話 424話
電撃戦隊チェンジマン 1985年2月2日 - 1986年2月22日/全55話 479話
超新星フラッシュマン 1986年3月1日 - 1987年2月21日/全50話 529話
光戦隊マスクマン 1987年2月28日 - 1988年2月20日/全51話 580話
超獣戦隊ライブマン 1988年2月27日 - 1989年2月18日/全49話 629話
高速戦隊ターボレンジャー 1989年2月25日 - 1990年2月23日/全51話 680話
地球戦隊ファイブマン 1990年3月2日 - 1991年2月8日/全48話 728話
鳥人戦隊ジェットマン 1991年2月15日 - 1992年2月14日/全51話 779話
恐竜戦隊ジュウレンジャー1992年2月21日 - 1993年2月12日/全50話 829話
五星戦隊ダイレンジャー 1993年2月19日 - 1994年2月11日/全50話 879話
忍者戦隊カクレンジャー 1994年2月18日 - 1995年2月24日/全53話 932話
超力戦隊オーレンジャー 1995年3月3日 - 1996年2月23日/全48話 980話
激走戦隊カーレンジャー 1996年3月1日 - 1997年2月7日/全48話 1028話
電磁戦隊メガレンジャー 1997年2月14日 - 1998年2月15日/全51話 1079話
星獣戦隊ギンガマン 1998年2月22日 - 1999年2月14日/全50話 1129話
救急戦隊ゴーゴーファイブ1999年2月21日 - 2000年2月6日/全50話 1179話
未來戦隊タイムレンジャー2000年2月13日 - 2001年2月11日/全51話 1230話
百獣戦隊ガオレンジャー 2001年2月18日 - 2002年2月10日/全51話 1281話
忍風戦隊ハリケンジャー 2002年2月17日 - 2003年2月9日/全51話 1332話
爆竜戦隊アバレンジャー 2003年2月16日 - 2004年2月8日/全50話 1382話
特捜戦隊デカレンジャー 2004年2月15日 - 2005年2月6日/全50話 1432話
魔法戦隊マジレンジャー 2005年2月13日 - 2006年2月12日/全49話 1481話
轟轟戦隊ボウケンジャー 2006年2月19日 - 2007年2月11日/全49話 1530話
獣拳戦隊ゲキレンジャー 2007年2月18日 –2008年2月10日/全49話 1579話
炎神戦隊ゴーオンジャー 2008年2月17日 - 正在放送
截止到2006年《轟轟戰隊》第19話,超級戰隊系列已經突破了播出1500集的記錄。
轉自奧盟Tindetor
POWER RANGERS是日本東映方面授權外國的FOX製作公司以本身日本的戰隊故事重新拍攝。首部的POWER RANGERS是恐龍戰隊Morphin,因其故事內容及恐龍形態受西方人喜愛,FOX及此便買下版權開拍Morphin,日版和美版的劇情有所不同。及後來FOX也開拍其他的美版戰隊系列。從1993年至今已製作多個系列,播出了15年。2008年最新超級戰隊系列,對應日版的2007年的獸拳戰隊,故事講述了3名年輕人能變身為超級戰隊,運用體內的拳法力量,打敗邪惡的敵人--大師的故事。
美版超級戰隊系列分別與日版的對應關系:
1993 MIGHTY MORPHIN POWER RANGERS season 1 對應日版作品:92恐龍戰隊
1994 MIGHTY MORPHIN POWER RANGERS season 2 對應日版作品:93五星戰隊
1995 MIGHTY MORPHIN POWER RANGERS season 3 對應日版作品:94忍者戰隊
1996 POWER RANGERS ZEO 對應日版作品:95超力戰隊
1997 POWER RANGERS TURBO 對應日版作品:96激走戰隊
1998 POWER RANGERS IN SPACE 對應日版作品:97電磁戰隊
1999 POWER RANGERS LOST GALAXY 對應日版作品:98星獸戰隊
2000 POWER RANGERS LIGHT SPEED RESCUE 對應日版作品:99救急戰隊
2001 POWER RANGERS TIME FORCE 對應日版作品:2000未來戰隊
2002 POWER RANGERS WILD FORCE 對應日版作品:2001百獸戰隊
2003 POWER RANGERS NINJA STORM 對應日版作品:2002忍風戰隊
2004 POWER RANGERS DINO THUNDER 對應日版作品:2003爆龍戰隊
2005 POWER RANGERS SPD 對應日版作品:2004特搜戰隊
2006 POWER RANGERS MYSTIC FORCE 對應日版作品:2005魔法戰隊
2007 POWER RANGERS OPERATION OVERDRIVE 對應日版作品:2006轟轟戰隊
2008 POWER RANGERS JUNGLE FURY 對應日版作品:2007獸拳戰隊
❽ 日本那的想像力太豐富了,動畫片好刺激啊,為什麼國產動畫片就這菜!~~~
下面是復制的。
中國動畫基本都是被XX總局掐著脖子做出來的,中國不缺人才,問題是人才都被XX總局槍斃了……
轉一下這貼,基本說明了中國動畫的悲慘現狀:
不說太多
第一,在製作的時候,我們經常為經費發愁,原因很簡單,缺少投資,國內市場對動畫毫不重視,或者說對他的商業價值認識不足.比如最近我一個同行參與的某30話某動畫,原定經費是280萬,結果一砍再砍,到最後不足計劃經費的百分之40,導致很多原本需要專業人氏製作的底層東西,全靠他們劇組在摸索製作,導致周期爆長,整個製作完全圍繞在省錢兩個字上。
第二,很多劇情無法製作,其實這個時代的動話製作者,自己大多也在看日漫,網路小說。什麼劇情受歡迎,其實大家都清楚。但是知道歸知道,製作歸製作。可以無奈的講,那些受歡迎的劇情,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敢做。因為做了全是浪費掉,根本不能通過審批,如果上面良心大發,寬容一點,就是把內容一砍再砍。
第三,美工問題。完全不缺少動漫美工人才,日本的眾多動漫,有N多都是中國人在製作底層美工,甚至有不少這樣的公司。或者業余的美工愛好者。比如高達 SEED,幾乎美工幾乎全是在中國製作。因此真給我們足夠的資金,目標是做一部日本風格的動畫,那實在太簡單了。可惜,做的不是日本風格,而中國的風格,老實說,行內乃至所有中國動漫愛好者至盡沒摸索到頭緒。我們沒哪個錢去請人。嚴格說,經常為兩三千塊的經費把腦子想爆炸。這個可能是行外人不能想像的吧!
第四,劇本重視不足,或者說動畫的靈魂,漫畫,在中國完全沒有發展起來,原創動畫劇本,很遺憾的說,中國沒有專門從事這個行業的人。而反觀日本,專門有一大票這樣的人在吃行飯。外行創作的劇本,或者說根本是為了趕工,製作出來的東西,沒內容,沒水準,受政策制約,本來先天就不足,再加上被國內審核方式限制了手腳,真的很難。
第五,大家在說藍貓怎麼怎麼垃圾。不過大家曉得不曉得藍貓乃至周邊賺了多少錢,他的投入又是多少。如果我說,藍貓的收益可以比擬中國20年動畫的總和收益總和的兩百倍,不曉得有沒人會相信。這部動畫我不評價,但是在中國,只有做這種類型或者(包括製作流程)才能賺到錢,我不曉得大家信不信。如果中國製作全金屬狂潮(我個人比較喜歡),有人投資就可以做的出來,但是我可以保證,投入多少就賠多少,不會有一家電視台會播放,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內發行商會買。
第六,看到總是說中國動畫工作者技術上比不上國外。或許3D技術上,中國還不成熟,但在2D上,我可以肯定,我們完全不落後旁人。25鍾的動畫,日本、分鏡稿大約有3-7萬張以上。我們呢,以十除吧!日動畫,製作人員有多少,我們以20除吧!經費上,估計快要以百除了。日本一部OVA大約都是4千萬人民幣左右的製作成本。我們呢,給50萬燒高香了。
沒錢自然沒技術,沒錢自然沒辦法把所有底層交給專業人員。而且他們大多在為國外打工。沒錢自然談不上什麼宣傳,談不上什麼配音陣容,談不上什麼動畫的分鏡頭的銜接,因為大家都在趕,周期越長,經費越緊張。根據我知道的,有部分中國動畫,在沒製作完成就假死了,N久之後,籌到點錢,就匆匆受尾。
行內的情形就是這樣。為什麼這樣,很簡單,中國消費動漫的有多少人,有多少人是花錢來看,花錢來供應這個市場的,沒有錢,沒有錢,沒有錢。很無奈,因為大家的收入比起國外,次的很遠。中國沒有多少人會因為喜歡蝙蝠俠,而去買上萬本不同版本的正版漫畫版全餐,上千種的正版動畫影碟。以及能堆成山的正版周邊產。音樂CD。等等等等。
原因是中國動漫愛好者,都不願意把錢花在我們動畫的身上。在網上看著免費的動畫,幾個好友合買或者租散裝光碟的VCD。如果一個收入1000塊的動漫愛好者,能一個月投入20塊,甚至10塊錢,那麼我相信我們的經費就遠比現在多10倍,甚至以上,國家的審核也就不會這么嚴格。投資方也會加大支持,並且搶著投資。可以一切都沒有沒有還是沒有。
坦白說,大家在製作動畫的時候都是認真謹慎的。如何省錢,又如何能保證最底的動畫質量,頭疼著,頭疼著。趕工,趕工著。罵的人不肯給我們投入。其實小白這個詞,恐怕最早是從我們這里流傳出去的。小白的真正意思不是說什麼無知,或者愚蠢。而是說看白片或者白看的。
說實話,我應該恨你們這些人,因為明明有能力去支持我們的進步,卻只知道漫罵。但是我又恨不起來,畢竟環境就是這樣,我們做出來的動畫質量就是這樣,中國的觀眾就是這樣。
對此,中國視協卡通藝委會副主任傅鐵錚給網友作了一番中肯的分析:」中國動畫片同國外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首先是我們中國人對動畫或者卡通這種藝術,或者說藝術產品本身的特質認識不清楚。我們很少考慮到觀眾或者是消費者對卡通這種文化產品的消費訴求是什麼?我覺得人們看動畫片或者購買卡通產品的第一訴求是『找樂兒』——尋找快樂是人們在紛忙工作或生活之後的第一訴求,所以當你設計一部動畫片的時候,能不能給大家提供快樂,應該放在第一位。我曾經自己試圖拍過一部動畫片,我在寫導演闡述的時候就強調,我們的片子要給大家提供什麼?第一,是快樂;第二,是快樂;第三,還是快樂。我認為國產片和外國進口動畫片的第一差距就在這點。〃
傅鐵錚因為每年組織中國卡通產業論壇而蜚聲國際動畫界,他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觀點:」暫不宜過多強調的口號是所謂『寓教於樂』。實踐證明在中國這個習慣於『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傳統文化氛圍內,過分強調『寓教於樂』的結果,就是有教無樂,所以中國的孩子不喜歡看,外國的孩子看不懂,這是中國動畫的很大悲劇。如果上述問題不能很快地解決,其結果就是讓別人的文化產品佔領我們的文化市場,佔領我們的熒屏,佔領我們孩子們(從兒童到青年)的心靈。〃
」別人的文化產品〃指的是什麼?傅鐵錚沒有明說,但業內人士都知道是日本動漫。近十年來,盡管官方一再限制日本卡通進口,但散裝光碟日本漫畫書和動畫片光碟還是遍地開花。
從」三字經〃開始的中國傳統啟蒙文化,向來是一種」前諭文化〃、一種滿堂灌式的教化,用孩子的激進眼光看甚至是一種弱智文化。國產動畫片就是這種啟蒙文化忠實繼承和發揚光大的新載體。國產小說、影視劇尚有《紅衣少女》、《男生賈里》、《多思的年華》等比較接近少年兒童心理的作品,而從國產動畫片中基本上看不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變化,其作者還沉迷在五十年代的小生產社會生活圖景中。在動畫片的技法和功能上,有三大誤區,即」寓教於樂〃(教化)、動物化(以動物為主角,教化的副產品)、民族化(拒絕時尚的代名詞)。中學生痛斥國產卡通為」弱智卡通〃,是」愚民文化〃的產物。而很多文化人看不上的日本動畫片,恰恰是改變了東方啟蒙文化居高臨下的姿態,是一種青春啟蒙片。日本動漫所渲染的友情、愛情、勵志等等,都屬於」同諭文化〃的范疇,是年輕人的相互激勵和取暖。前些年中國第一部青春卡通片《我為歌狂》雖然只做了52集就因經費不足而夭折,卻在中國動畫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部分劇作者藉助這部曇花一現的電視動畫片,在圖書市場上為個人大賺了一筆,甚至還出現了《我為畫狂》一類跟風的圖書。
如果你在大街上隨機詢問行人:日本動漫產品的受眾平均年齡有多大?恐怕很多中國人都猜不到——竟然是32歲!那麼,中國動漫迷的基準年齡有多大?以當初看《聖鬥士星矢》的那代孩子推算,今天大約已經22 歲,上大學了!但中國動畫企業製作的多數作品觀眾定位還是像《藍貓淘氣3000問》那樣——14歲以下!生產者和消費者面臨一個如此尷尬的年齡錯位:14 歲以下產品的生產者,如何去滿足22歲左右的消費者?
時至今日,我們可以這樣斷言:大灰狼、小白兔和貓狗一類動畫一統中國卡通消費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新動漫的腳步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了貓狗動畫的」霓裳羽衣曲〃。
日本動漫:魔鬼還是先驅?
中國人接受美國迪斯尼卡通並不困難,一位著名人才學家盛贊:迪斯尼卡通片」值得每一代孩子至少看一遍〃。但對近年來在中國大陸興起的日本卡通熱,成年社會頗不以為然。握有卡通引進審查大權的文化官員對日本片保持高度警惕,新聞媒體乾脆指斥日本動漫為」垃圾〃。
與此同時,在眾多網站的動漫論壇上,為數眾多的青少年卻在興高采烈地交流著觀看日本動漫的心得。
日本動漫陪伴自己走過十年光陰的網友」Sarge〃,用詩一樣的語言描述自己這一代人與動漫的不解之迷:
小時候第一次接觸到的就是日本風靡全球的《鐵臂阿童木》。那神奇的擁有十萬馬力的機器少年,擁有人類的善良和正直情感;最邪惡的卻是從不把機器人當作人類看待的人。
中學時父母給的零用錢從來不買零食,全存起來買漫畫,然後再和朋友交換著看。出了兩部影響我最深的動畫《橙路》和《太空要塞》和漫畫《七龍珠》。
進入高中了,接觸到的漫畫一下子變得繁雜了起來。反正只要你去書攤,幾乎什麼漫畫(散裝光碟的)都有。
到了大學,無意中看到部《ghost in the shell》(也叫《攻克機動隊》)的動畫片。我第一次看到了一部以電影手法拍攝的動畫,那種畫面的剪輯跳動和以及背景插曲、配樂都簡直讓人目瞪口呆,我的心中似乎有什麼在燃燒。找到《太空堡壘MICROS-PLUS》、《橙路劇場版》,我覺得簡直要瘋狂了。
離開學校後,看到好幾部難忘的動畫電影《浪客劍心追憶篇——十字傷》,那種讓人喘不過氣來的血淋淋的搏殺、那種冷酷中卻又帶點憂傷的眼神,還有那把永遠流淌著敵人鮮血的利刃。然後是大師宮崎峻的動畫電影《幽靈公主》、《夢幻街少女》。宮崎峻成為我最崇拜的人。如果能夠,我願意做宮崎峻大師筆下的一隻展翅高飛的鷹,去親眼瞧瞧那懸浮在半空的天空之城、去拜訪大山深處的精靈……
如今的我已經不再年少(23歲,已經很老了!)可是那些最美妙的記憶卻永遠地留在了那個虛幻的國度,每當我累了的時候,我都會打開那些塵封的漫畫,再次回到那美妙的世界中,做個自由的精靈,去享受那種要讓人大聲吶喊的快樂。
這簡直是一代人的」光榮與夢想〃,雖然老派的成年人聽了不免要搖頭苦笑。
網友最大的苦惱是媒體對日本動漫的報道不夠全面,而且帶有某種」刻板印象〃,總認為日本的動漫作品」有很多暴力、-_-#內容〃,屬於」精神鴉片〃、」文化侵略〃。這樣的結論並不是空穴來風,日本動漫中絕對存在」文化垃圾〃。媒體的缺陷只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有網友對媒體抨擊《灌籃高手》」宣揚不良少年早戀〃不敢苟同,反問」怎麼看不到不良少年被體育精神感動,真正愛上體育的整體故事呢?〃媒體批評《機器貓》」全是漫無邊際的瞎想〃,網友也質疑:」失去想像力的民族是要滅亡的民族!〃
網友」sukashinji飛鳥〃說,日本卡通中有不少思想深刻的作品,」比如從1979年開始放映的《高達》系列,每一部都是在探討戰爭中的人性,反思戰爭的錯誤。1995年的《新世紀福音戰士》研究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性的價值與意義,直到今天關於它的討論在日本還沒有結束。反觀中國的動畫,有哪一部有深刻的思想性?有哪一部讓現在的成年人還在討論它的內容?為什麼?因為中國動畫不正常的心態,認為這是『小孩子的玩具』!〃
網友」JUSTICE〃說:」日本的右翼勢力到現在也十分猖獗,很多日本人到現在也看不起中國人,但這不能成為民族仇恨的理由。我們有理由反對日本人否認『南京大屠殺』,我們有理由反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我們有理由抵制某一部傷害了中國人感情的日本漫畫作品,我們甚至有理由在街上暴打侮辱中國人的日本人。但我們沒有道理拒絕引進並沒有得罪中國人的日本卡通。如果強行禁止日本卡通的流入,無疑是因噎廢食的做法。〃
網上廣為流傳《我們為什麼哈韓哈日》的帖子,裡面有一句大實話會讓中國的動畫從業人員睡不著覺:」因為國內沒有我們需要的,我們才不得已轉向國外,這一點希望你們記住,我們,是被迫的!如果中國真能有好動畫,我們何必選外國的?〃
另一則網友帖《隱藏在日本動畫深處的東西》一一剖析了日本動漫在那些方面觸動了中國青少年的心靈:
」積極向上,奮勇拼搏。如今,青少年中獨生子女佔了大部分,有很多人變得懶惰,不求上進。而在日本動畫中所體現出來的積極向上、為了理想而奮斗的精神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1999年風靡全國的日本動畫《灌藍高手》中櫻本花道可以說不算一個正面人物,然而他對藍球的熱情以及他為了成為藍球高手而努力的精神,是否值得我們學習呢?〃
Flash技術傳到東亞,想像力豐富的黃種人迅速掀起了flash的狂潮。韓國把flash作為進軍世界第三大動畫強國的主流技術和主打產品。在中國內地,痴迷者根據flash英文的詞義」閃光〃和」靈動〃,給自己取名」閃客〃。版畫出身的」老蔣〃率先唱響《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小小〃的打鬥系列把flash的魅力展示得淋漓盡致;拾荒的《小破孩》系列用《景陽崗》、《中秋·背媳婦》等傳統題材和二胡、琵琶等傳統音樂,為低迷期的國產卡通增添了一對白白胖胖的中國娃娃;裝飾畫出身的卜樺則用5分鍾的《貓》和《無常》,過了一把flash」實驗電影〃的《仲夏夜之夢》……較有影響的」閃客帝國〃網站,單個flash作品的點擊收視最高達到150萬次。帶有象徵意味的是,中國視協動畫短片學術獎鄭重設立了」網路動畫類〃獎項。
在2004年3·20台灣選舉前,以出產flash形象」阿貴〃揚名的春水堂,受雇於民進黨製作了兩集flash競選廣告片,對於民進黨拉攏台灣100萬新選民起到很大作用。以至於閃客圈子有個說法,如果國親陣營早點普及flash知識,培養自己的閃客人才,也不至於因為區區2萬多張選票而讓阿扁得逞,並使海峽兩岸陷入前所未有的嚴峻危局!
與網路卡通同時大放異彩的,還有手機彩信。彩信MMS自2002年 10月推廣,樂觀的估計,到2005~2006年我國彩信手機將超過1億部,中國將真正進入彩信時代。彩信手機目前可以接收視頻、圖片、聲音和文字,實際上還是一張張連貫的Gif圖配上音樂。但隨著移動通訊帶寬的拓展,java、brew、quicktime等軟體的推廣,以及手機硬體的改善,手機和小靈通將成為一個集簡訊、圖片/ 繪本、midi鈴聲/ 歌曲、彩信、游戲/ 寵物、流媒體點播於一身的攜帶型多媒體個人娛樂平台,繼平面出版物、電台、電視台、網際網路之後的」第五媒體〃。用手機和小靈通看高難度、高清晰度動畫片的時代正在向我們招手!
國產動畫,經過上世紀50年代前的輝煌,八九十年代前的蹉跎,能不能在網路卡通和移動通訊增值服務這兩大新興載體上實現跨越式發展,世人正拭目以待,閃客們也憋足了勁頭。
國產卡通是一個消耗青年人心力的話題,年輕的動漫迷對國產卡通傾注了太多的希望和太多的失望,至今也依然寄託著太多的期待。中國卡通業也是備受有識之士關注的重要經濟話題和文化話題,因為卡通產業和卡通文化的發展關繫到中華民族的」經濟安全〃和」文化安全〃,現在的關鍵是決策者、資本市場和企管階層需要更宏大的視野、更寬厚的胸懷和更務
❾ 黑澤明對電影藝術的發展有哪些貢獻
黑澤明是日本電影的關鍵人物之一,《羅生門》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大獎之 後,使日本電影進入一個新的世紀,極大地振奮了日本民族電影的發展。黑澤明 影片的一個重要表現對象是日本的武士階層:武士階層的歷史,武士的道德風 尚,武士階層的社會作用及演變等。
《羅生門》也顯現出黑澤明粗獷有力的藝術風格,影片充 滿了激情和沖突。
1990年,黑澤明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之後,又接連拍了《夢》(1989)與 《八月狂想曲》(1991年)。1993年,83歲的他又推出了第31部巨作《還沒有 吶》,影片描寫了一個橫跨日本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代的著名作家內田百閑。
他為了專門從事創作而辭掉了從事30多年的大學教授之職,他教過的四位學生 經常找理由來探望生活清貧的老師並接濟他,師生之情熱切感人。《還沒有吶》 多少有黑澤明的自我寫照,他對此說法也不予否認。
❿ 求一部日本的恐怖電影,急求。
中文名字:屠屍行動
英文名字:Stacy: Attack of the Schoolgirl Zombies
在日本某城市有一種「NDH」恐怖的病毒沒有得到及時的控制,使這個城市中成千上萬的感染者變成喪屍威脅著整個人類。但這些人群竟是清一色的女高中生。原來這種病毒只會感染年齡在16歲以上的女性,讓她們變成喪屍來吞噬男人。對於這種狀況,國家便成立了再殺小組,對整個城市進行清理。可是,她們中間也有自己的親人,使他們無法下手,反而被活屍生生吃掉。於是,在這種復雜的關系中,他們與喪屍之間展開了一場駭人的戰斗。
可男人畢竟不是女人的對手(真理...),就在人種快要滅絕之前,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