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拍的電影在美國得獎
❶ 為什麼中國在國際上得獎的都是香港導演和香港電影
無語啊,樓主年紀應該很小吧?
中國獲獎的電影多的去了,連我們小時候經常看的那些動畫片,譬如大鬧天宮、猴子撈月都獲得過國際獎項。
只不過是近幾年的電影變得商業了,很浮躁,所以沒什麼好作品了!
下面這個表是從別的地方找的,樓主有空看看吧~
1935年 《漁光曲》在前蘇聯為紀念蘇聯電影國有化15周年舉辦的電影節上獲「榮譽獎」,並獲得一枚金牌。
1950年
《中華女兒》獲第五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自由斗爭獎」;《百萬雄師下江南》、《紅旗漫卷西風》、《大西南凱歌》、《東北三年解放戰爭》獲「紀錄片名譽獎」。《踏上生路》獲「短片名譽獎」。《趙一曼》獲「優秀演技獎」。
1951年 《鋼鐵戰士》獲第六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和平獎」、《白毛女》獲「特別榮譽獎」、《中國民族大團結》獲「報道片獎」、《新兒女英雄傳》獲「導演特別榮譽獎」、《中國人民的勝利》、《解放了的中國》獲「一等斯大林獎金」。
1952年 《人民的戰士》獲第七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爭取自由斗爭獎」、《抗美援朝第一部》、《抗戰的越南》獲「勞動人民爭取自由和平斗爭獎」、《內蒙人民的勝利》獲「電影編劇獎」、《翠崗紅旗》獲「攝影工作獎」。
1954年 《智取華山》獲第八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爭取自由斗爭獎」、《梁山伯與祝英台》獲「音樂片獎」。
1955年 《梁山伯與祝英台》獲第九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映出獎」、《雞毛信》獲「優勝獎」。
1956年 《水土保持》獲「威尼斯第一屆科教片電影節榮譽獎」。
《桂林山水》獲大馬土革第三屆國際博覽會電影節短片銅質第二獎章。
《歡樂的歌舞》獲威尼斯第七屆國際短紀錄片展覽會及第八屆國際兒童電影展覽會獎狀。
《通向拉薩的幸福道路》獲第九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報道紀錄片獎。
《神筆》獲「大馬士革第三屆國際博覽會電影節短片銀質第一獎章、威尼斯第八屆國際兒童電影節8—12歲兒童文藝影片一等獎;南斯拉夫舉辦的第一屆國際兒童電影節優秀兒童電影獎」。
1957年 《神筆》獲華沙第二屆國際兒童娛樂片比賽大會特別優秀獎。
《女籃五號》獲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章。
《祝福》獲卡羅維發利第十屆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1958年 《邊寨烽火》獲卡羅維發利第十一屆國際電影節青年演員獎。
《乘風破浪過長江》獲第五屆加拿大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榮譽獎。
《機智的山羊》獲羅馬尼亞木偶片國際電影節獎狀。
《祝福》獲墨西哥國際電影周銀帽獎。
《烏鴉為什麼是黑的》獲威尼斯第七屆國際紀錄片和短片展覽會及第八屆國際兒童電影展覽會獎狀。
《中國的木偶藝術》獲威尼斯第七屆國際紀錄和短片展覽會及第八屆國際兒童電影展覽會獎狀。
1959年 《海魂》獲捷克斯洛伐克工人電影節為世界和平而斗爭二等獎。
《老兵新傳》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技術成就銀質獎章。
《小鯉魚跳龍門》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動畫片銀質獎章。
1960年 《五朵金花》獲第二屆亞非電影節最佳女演員銀鷹獎。
《聶耳》獲第十二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傳記片獎。
《女籃五號》獲墨西哥國際電影周銀帽獎。
《蘿卜回來了》獲捷克第十二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榮譽獎狀。
《砍柴姑娘》、《一幅僮錦》獲捷克第十二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榮譽獎狀。
1961年 《革命家庭》獲第二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銀質獎章。
《非洲之角》獲第四屆國際非洲電影節最高獎—非洲獎。
《小蝌蚪找媽媽》獲瑞士第十四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短片銀帆獎。
《人參娃娃》獲民主德國萊比錫國際電影節榮譽獎。1962年
《小蝌蚪找媽媽》獲法國第四屆安納西國際美術電影節兒童影片獎。
《大鬧天宮(上集)》獲捷克第十三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短片特別獎。
1964年 《小蝌蚪找媽媽》獲法國第四屆國際電影戛納斯電影節榮譽獎。
《金色的海螺》獲印尼第三屆亞非電影節盧蒙巴獎。
《掌中戲》獲澳大利亞第十三屆墨爾本國際電影節優秀獎狀。
《差不多》獲法國第十屆圖爾國際短片電影日青年獎。
《紅色娘子軍》獲第三屆亞非電影節萬隆獎第三名。
1974年 《小號手》、《東海小哨兵》獲南斯拉夫第二屆國際美術電影節獎狀。
《地雷戰》獲奧地利第十四屆維也納電影節紀念獎。
1977年: 中日合拍影片《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和中國影片《邊城》在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上獲獎。
1978年: 《大鬧天宮》(上下集)獲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小蝌蚪找媽媽》獲「南斯拉夫1978年國際美術電影一等獎。
《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袁霞獲南斯拉夫第七屆索波特為「自由而斗爭」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1979年 《人參娃娃》獲埃及第一屆亞歷山大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片獎—銀質美人魚頭像獎。
《牧笛》獲在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故鄉丹麥登塞城舉行的第三屆國際童話電影節金質獎。
1980年 《狐狸打獵人》獲南斯拉夫薩格拉布第四屆國際動畫電影節美術獎。
《小花》中的女主角陳沖獲第七屆索波特「為自由而斗爭」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舞台姐妹》獲第二十四屆倫敦國際電影節英國電影協會的年度獎。
1981年 《舞台姐妹》、《農奴》獲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獎。
《苗苗》獲第二屆印度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兒童片獎。
《梅花巾》獲菲律賓第一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1982年 《天雲山傳奇》、《歸心似箭》獲第一屆香港電影節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四個小夥伴》獲義大利第十二屆季福尼國際兒童和青年電影節最佳榮譽獎。
《阿詩瑪》獲桑德坦爾音樂舞蹈電影節最佳舞蹈片獎。
《阿Q正傳》中的男主角嚴順開獲第二屆國際喜劇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灕江畫童》獲哥倫比亞薩拉曼卡短片電影節二等獎。
《三個和尚》獲第32屆西柏林電影節最佳編劇銀熊獎和葡萄牙埃斯皮尼奧國際動畫電影節獎。
《猴子撈月》獲第4屆渥太華動畫電影節一等獎。
《美在運動中》獲義大利科爾蒂納電影節特別極獎。
《中國冰川》獲「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國際科技片榮譽獎。
《藍色的血液》獲第12屆西柏林綠色農業電影節金穗獎。
1983年 《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鷹獎。
《孔雀公主》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陌生的朋友》獲第三十三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泉水叮咚》獲第13屆季福尼國際兒童電影節義大利共和國總統獎、第3屆印度國際新青年電影節最高獎—金像獎、各族兒童評委會最佳獎、最佳兒童女演員二等獎。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獲第七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美洲大獎。
《筆中情》獲法國魯瓦揚電影節外國影片獎。
《馬路天使》、《三毛流浪記》、《甲午風雲》、《阿Q正傳》、《早春二月》、《林家鋪子》、《舞台姐妹》獲葡萄牙第12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獎。
《四個小夥伴》獲法國郎市青年觀眾電影節青年觀眾獎。
《中國水城》獲第17屆法國國際旅遊電影節特別獎和音樂獎。
《中國旅行》獲第17屆法國國際旅遊電影節公眾獎,同時獲音樂二等獎。
《自古華山一條路》獲特蘭托第31屆國際高山探險電影節卡洛、阿貝爾·基耶薩特別獎。
《飛毽》獲波蘭國際短片電影節榮譽獎、克拉科夫國際短片電影節榮譽獎。
《內蒙古草原》、《江蘇秀色》獲法國塔布市第17屆國際旅遊電影節音樂獎。
《遺傳工程初探》獲法國第36屆國際科學電影協會年會榮譽獎狀。
《鹿鈴》獲第13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1984年 《河南尋古》、《江蘇秀色》獲法國蓬沙拉國際旅遊電影節最高金獎。
《貴州風情》、《絲綢之路上的甘肅》、《中國人參之鄉》、《北京之游》獲第18屆國際旅遊電影節特別獎。
《西藏—西藏》獲法國塔布國際旅遊電影節旅遊片冠軍—金比利蕾娜獎。
《青春萬歲》獲塔什干國際電影節紀念獎。
《泉水叮咚》獲第5屆托馬爾青少年國際電影節小演員表演獎。
《城南舊事》獲第14屆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獎。
《女大學生宿舍》的導演史蜀君獲第24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導演處女作比賽獎。
《沒有航標的河流》獲夏威夷第4屆國際電影節東西方中心獎。(最佳影片獎和柯達獎)
《鷸蚌相爭》獲第34屆西柏林國際兒童電影節銀熊獎、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市第6屆國際動畫片電影節特別獎、加拿大國際動畫片電影節特別獎。
《水面莊稼》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業組織獎。
《民族體育盛會》獲突尼西亞第4屆國際運動電影節獎牌1枚。
1985年 《黃土地》獲瑞士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第29屆倫敦電影節倫敦電影研究所電影獎、第7屆(亞、非、拉)三大洲電影節攝影獎。
《邊城》獲加拿大第9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榮譽獎。
《泉水叮咚》獲伊朗德黑蘭第15屆國際教育電影節教育類專片比賽銅獎。
《月光下的小屋》獲印度第4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國際評獎團授予金像獎和兒童評獎團授予的金牌。
《騰飛吧,中華健兒》獲義大利第14屆都靈國際體育電影節二等獎。
《九寨溝夢幻曲》獲波蘭第22屆克拉科夫國際短片電影節銅龍作曲獎。
《錦綉中華》獲第14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和蘇聯國家旅遊委員會積極宣傳旅遊,鞏固和平與友誼獎。
《體育盛會》獲第8屆匈牙利國際體育電影節匈牙利電影總局獎。
《灰喜鵲》獲葡萄牙第11屆聖塔倫農業環境國際電影節環境短片組科教片一等獎—金葡萄獎。
《昆蟲世界》獲第11屆國際技術電影節紀錄片一等獎。
《不當演員的姑娘》獲伊斯坦布爾國際電影節優秀影片獎。
《孔雀公主》獲捷克斯洛伐克第14屆兒童電影節水晶蝴蝶杯。
1986年 《郵緣》、《烏鴉與麻雀》獲「法國第1屆科羅朱埃國際消遣片電影節青年觀眾獎。
《飛來的仙鶴》獲法國阿朗松國際兒童電影節農業信貸銀行獎。
《四個小夥伴》獲伊朗第16屆國際教育電影節榮譽獎。
《流浪漢與天鵝》中的吳丹獲蘇聯第9屆塔什干國際電影節主角獎。
《良家婦女》獲捷克斯洛伐克第25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主要獎和國際電影評論家組織獎、西班牙第18屆大西洋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獎、安達魯西亞電影作家協會評論獎、西班牙電影俱樂部聯合電影俱樂部獎、比利時皇家電影博物館皇家電影資料館發掘新電影獎。
《少年彭德懷》獲「葡萄牙第15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兒童片獎。
《絕響》獲義大利第四屆都靈國際青年電影節特別獎。
《月光下的小屋》獲美國第8屆洛杉磯國際青少年電影節外國家庭電影優秀獎。
《野山》獲法國第8屆三大洲國際電影節大獎。
《移核魚》獲西柏林第14屆國際農業電影節金穗獎、捷克斯洛伐克第3屆尼特萊國際農業電影節A類一等獎和唯一的聯合國糧農組織埃及農業神獎。
《防治沙漠化》獲西柏林第14屆國際農業電影節金穗獎、《森林與我們》獲銀穗獎、《籠養蒼蠅》獲銅穗獎。
《三峽情趣》獲法國第20屆國際旅遊電影節銀比雷娜獎和公眾獎。
《浙江山水情》獲法國第20屆國際旅遊電影節最佳音樂獎。
《魚桑爭秋》獲捷克斯洛伐克俄斯特拉發第13屆國際環境保護電影節一項主獎。
《紅蟻樹》獲波蘭克拉科夫第23屆國際短片電影節銀片獎。
《中國西南行》獲第19屆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國際旅遊電影節金花獎大獎。
《長江截流》獲第1屆瑞士洛桑國際能源電影節特別獎第一名。
《貓頭鷹》獲列寧格勒第38屆國際科學影片協會榮譽證書。
《三十六個字》獲南斯拉夫第7屆薩格勒布國際畫片電影節D組教育片獎。
1987年 《回聲》獲捷克斯洛伐克第14屆環境保護電影電視節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教育部獎。
《猴子撈月》獲保加利亞卡布洛沃第4屆國際喜劇電影節最佳短片獎。
《草人》獲第2屆廣島國際動畫片電影節C組一等獎。
《超級肥皂》獲第二屆廣島國際動畫片電影節D組二等獎。
《老井》獲第7次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以蟎治蟎》、《蝴蝶》獲聖塔林第14屆國際農業與環境電影節特別獎。
《五虎將》獲第17屆德黑蘭國際科教片節金像獎、《灰喜鵲》獲銀像獎、《瀑布》獲榮譽獎。
1988年 《山水情》獲88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大獎。
《不射之射》獲88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
《盜馬賊》獲第4屆第三世界電影節頭獎。
《褐馬雞》、《中國珍稀動物》、《不能消失的顏色》獲第2屆國家公園紀錄片國際影視節優秀影片獎。
《井》獲義大利第29屆陶爾米納國際電影節銀質獎;女主角潘紅獲演員銀質獎。
《紅高梁》獲第38屆西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老井》獲義大利第11屆大沙爾索國際新電影節一等獎。
《中國造船》獲米蘭第27屆國際海洋紀錄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南北少林》獲都靈第43屆國際體育電影節一等獎——都靈頭獎。
《植物內生菌》獲第15屆西柏林國際農業電影節金穗獎。
《一人一畝地》獲第15屆西柏林國際農業電影節銅穗獎。
《遠離戰爭的年代》獲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第10屆亞非拉國際電影節霍賈·納斯列金獎。
《化石寶庫》獲「第14屆貝爾格萊德國際科教片電影節金獎。
《生命的能源》獲第2屆洛桑能源電影節金獎。
《人鬼情》獲巴西第5屆國際影視錄像電影節
1989年 《大小夫人》獲保加利亞第5屆幽默與諷刺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紅高梁》獲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21電台青年評委最佳影片獎。
《晚鍾》獲第39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銀熊獎。
《江南居民》、《美在自然》獲瑞士能源博士後研究人員協會特別獎。
《少年犯》獲伊朗第7屆曙光旬國際電影節少兒影片國際賽類最佳演員獎。
1990-2008《紅河谷》《永樂大鍾》《一個都不能少》《一聲嘆息》《蘇州河》《站台》《月蝕》《我的父親母親》《卧虎藏龍》《霸王別姬》《戲夢人生》《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春光乍泄》《鬼子來了》《花樣年華》《本命年》《阮玲玉》《喜宴》《香魂女》《女人四十》《紅粉》《太陽有耳》《河流》《悲情城市》《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愛情萬歲》《陽光燦爛的日子》《一個都不能少》《過年回家》《可可西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孔雀》《立春》《西幹道》《左右》
❷ 華人移民史的影片簡介
製作方:香港電台(RTHK )
播映方: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
播映時間:第一輯:2009年12月12日起,逢周六晚19:30-20:30,無線電視翡翠台播映
旁白:古天農
監制:唐敏明
第二輯:2012年7月28日至8月11日 及 9月8日至15日,星期六晚上 7:35 - 8:30
旁白:鄭子誠
編導:陳卓玲
監制:唐敏明
第三輯: 2014年1月25日開始,逢星期六晚七點半至八點半,於無線電視翡翠台及港台電視31播出。
旁白:鄭子誠
監制:唐敏明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曾有人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華人移居海外,歷史悠久,每個朝代出於不同的背景,中國人或為經商,或為謀生,或為逃難,一批又一批地選擇離鄉別井或被逼漂泊異地。他們的血淚史與中國的歷史緊緊相扣。
海外華人不是我們的陌路人,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自己先輩的影子,看到中華民族多番波折的考驗,感受到中華兒女堅毅的精神。 華人遠赴重洋開墾北美,已超過160年歷史。
淘金夢碎,鐵路魂斷,金山客換來的是多少屈辱與悲鳴?
「困囚木屋常愁悶,憶別家鄉月幾圓。」沒有天使的天使島隔絕了華人團聚的路,卻禁不了華人以詩抒懷,牆上刻下的一字一句,道盡失望、沮喪與憤懣。
漂泊他鄉的華人彷如撒在大地的乾癟種子,幾許掙扎才能茁壯成長。排斥、猜疑、歧視,曾令多少華人如履薄冰、步步為營? 2009年12月12日(周六)無線電視 翡翠台(第一集)華工血淚史
現今,全球海外華人總數約三千萬人,當中八成在東南亞地區生活。
華人移居當地的高峰期為十九世紀中期以後至二十世紀初,大部份皆是以華工身份,飄洋過海到南洋各國工作。華工經歷了許多辛酸故事,尤以「賣豬仔」一段最為慘無人道。
節目會走訪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印尼,訪問曾親歷此段歷史的人,或他們的後人,聽他們訴說當年的移民故事。
2009年12月17日(周六)無線電視 翡翠台(第二集)華商致富
華商型移民早在 18世紀時已成為主流,例如:泰國的潮州人、菲律賓及爪哇等地的閩南商人。從文字記載,最早於宋朝已有中國人到南洋做生意,由於中國商人在南洋營商經驗豐富,所以當南洋地區陸續成為殖民地之後,殖民地政府還是需要華商的幫助,經營轉口貿易以至發展當地工業等等。由於華人擁有財富甚多,在當地影響力亦甚大。
2009年12月26日(周六)無線電視 翡翠台(第三集) 華僑救國
國父孫中山曾說:「華僑是革命之母」,意思是說華僑是中國革命的原動力。除了金錢的支援,也有直接參與革命行動,黃花崗72烈士中,有三十多位便是華僑。不論是辛亥革命,還是抗日戰爭,華僑雖身在異鄉,但心繫祖國,對中國近代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
2010年01月02日(周六)無線電視 翡翠台(第四集)同化與包容
在20世紀前,東南亞政府大多採取「以華人管理華人」方式,最重要是華人按時繳稅及維持社會穩定。但有時也因為華人人數太多,令殖民地的統治者感到不安,馬尼拉的排華活動早在明朝就開始。不過,大部份東南亞的華人都會順從當地的殖民地政府,少參與政治,他們始終認為終一天都會告老歸田,返回故鄉。
二戰結束後,東南亞國家紛紛獨立,同時新中國亦成立。由於政治的問題,華人不能像往日一樣自由遊走於南洋和中國之間。當華人選擇長居異鄉,便開始面對同化、身份認同等等的問題,甚至有些國家出現排華的情況。
2010年01月09日(周六)無線電視 翡翠台(第五集)桑梓之情
長期以來,旅居海外的華僑大都情系桑梓,不忘對家鄉建設,關懷同鄉子弟,為家鄉以至中國作出了重大貢獻。
不過,時至今日,他們已由早期僑居他鄉的「華僑」過渡為海外華人,在文化、習俗上認同自己是華人,但同時也是居住地的國民。華人從政治泠漠變為開始參政,也關心對當地的建設。 2012年7月28日 翡翠台 第一集﹕從大眾傳媒看美加華人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加的政治漫畫里,總是見到華人拖著長辮、一臉陰暗的形象。
1913年出版的傅滿洲小說,在英美大受歡迎,隨後更被荷里活拍攝成一系列電影,可是傅滿洲卻是禿頭、面目猙獰的邪惡化身,是否代表著西方對中國人形象的認識?推理小說主角陳查理,於1926年開始也在美國拍成一系列受歡迎的電影。陳查理性格平靜,待人卑恭,但常常用蹩腳的英語,又是否和傅滿洲一樣醜化了華人?到上世紀80年代的電影《龍年》將華人定性為黑幫,引起辱華的批評…
美國華人的形象長時間被大眾傳媒所扭曲,直至80年代王穎用寫實手法拍攝電影《尋人》,反映華人社區多種的生活面貌,因為他明白「媒體代表了一切」。
透過昔日漫畫、紀錄影像、電影和導演王穎的采訪,看華人從淘金時代到今日在美加生活的演變及社會地位變化。
2012年8月4日 翡翠台 第二集﹕華人.鐵道.人頭稅
1865年,第一批華工加入興建美國的中央太平洋鐵路。至1866年,在美華工人數超過十萬,他們被譽為「美國之真實開路先鋒」。另一方面,1881至1885年間,加拿大政府採用美國的經驗,引入超過一萬五千名華工,修建橫貫東西兩岸的太平洋鐵路。華人收到的工資只及白人的一半,卻要在洛磯山脈的高山上,負責興建最險要的路段,除了開山劈石,還要放置炸葯,其間千多名華工不幸喪生。
太平洋鐵路的建成,讓加拿大東西兩岸連系打通,意義重大。然而,華人貢獻雖大,但未獲善報,反而換來唾棄。
加拿大鐵路竣工的同一年,加拿大遇上經濟蕭條,於是政府通過《華人入境條例》,對每名華人移民每徵收50加元的「人頭稅」,目的是阻止華人的湧入。到1904年,「人頭稅」漲至500加元,相當於當時一個華人兩年的工資。飽歷歧視、屈辱的「人頭稅」苦主及其家屬,縱然垂垂老矣,如何緊握拳頭爭取應有的尊嚴?
2012年8月11日 翡翠台 第三集﹕沒有天使的天使島
「中國佬必須滾開! 他們正在搶占我們的工作!」
1870 年代初,隨著鐵路完工、美國經濟危機的發生,美國排華風潮開始。1882年,美國通過了排華法案。
1910年,美國當局開始於加州天使島設立移民站,對凡經太平洋入境而受懷疑者 (當中以華人居多) 進行關押審問。審問問題苛刻刁鑽,反覆多輪,華人稍一疏忽回答錯誤,隨時被遣返,羈留期間遂變成黑暗和恐布的日子。
有人受不了自殺,有人在牆上刻下詩句,以詩抒懷。今日從天使島發現的數以百首華人詩詞,正正是美國排華歷史的見證。
無論是從天使島羈留所離開進入美國的華人,還是被遣返的華人,天使島對他們來說都是生命的烙印。
2012年9月8日 翡翠台 第四集﹕甜酸骨與洗衣店
當淘金熱消退、鐵路完工之後,大量華人從事當時被視為厭惡性行業的洗衣館。根據1900年加州人口調查報告,近兩成華人從事洗衣店,可見此行業之興旺。可惜這觸發白人不滿,加州政府推出多項針對華人洗衣店的行政措施,例如三藩市政府於1872年向洗衣店徵收擔挑稅,用以打擊慣用擔挑的華人。
及至1920年代,華人又紛紛轉移經營唐餐館。在缺乏中國食材之下,如何泡製出受當地人歡迎的中國菜?為什麼早期有些唐餐館除咗有食物供應,還有樂隊伴奏?而一道簡單菜式「炒雜碎」,連華人都甚少點來吃的,又如何風靡白人?海味店常標榜的金山蝦米原來是一段華人蝦村的故事。
早年美加華人在低下階層掙扎,他們的經歷正像當地唐餐館必備的菜式「甜酸骨」,甜甜酸酸,既有辛酸的一面,亦有甜美的結果。
2012年9月15日 翡翠台 第五集:第二次世界大戰與韓戰年代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國際間風雲變色。經歷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身處異鄉的北美華人,遭遇不一樣的轉變。
二戰前的加拿大,對華人處處歧視,即使在當地出生的華人亦只是二等公民,無投票權。當二戰爆發,有華人不理家人反對,自告奮勇加入軍隊,毫不畏懼地在槍林彈雨中作戰,為的就是一個原因﹕軍人可以享有投票權。為國出征終於令北美華人在戰後獲得與白人相同的待遇與尊重,提升他們在當地人心目中的地位。
可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中美關系迅速倒退。及後韓戰爆發,中國於1950年10月正式介入,中美關系尤其緊張。從1951年10月起,美國司法部就不許學習理、工、農、醫科的中國留學生離開美國,中國留學生頓成禁運的戰略物資。部份中國留學生為求回國,走過曲折的路﹔也有留學生因為這措施而留在美國發展,包括諾貝爾物理學得獎者楊振寧。至於北美華人若曾參與左派組織,或支持由共產黨執政的新中國,便會受到諸般調查,甚至起訴。政局暗涌處處,處身夾縫中的北美華人往往身不由己。
❸ 誰知道歷年在國外獲獎的中國電影急!
1、1978年
《小蝌蚪找媽媽》獲「南斯拉夫1978年國際美術電影一等獎。
❹ 美籍華僑張國立在美國有選舉權嗎!
美籍華僑有選舉權。
美籍華人,是因為他曾經是中國人,後來入了美國籍成為美國公民。根據美國憲法規定,美國公民有權選舉聯邦、州和地方各級政府官員的權利。並且所有美國公民都可以被選舉的權利,除了總統和副總統;這兩個職位要出生時是美國公民才有資格。
(4)華僑拍的電影在美國得獎擴展閱讀
美國全部"選舉人票"共538張,是參議員(100名)、眾議員(435名)、華盛頓特區代表(3名)的總數。參議員按州分配,50州每州2名;眾議員按人口產生,約50多萬人選出一名。例如紐約州約有1,600多萬人口,就有31名眾議員,再加上2名參議員,總共有33張選舉人票。
除緬因州、內布拉斯加州外,任何一個總統候選人如果贏得了這個州的多數人投票,即贏得了這個州的所有選舉人票,被稱為"贏者通吃"。 按照選舉人團制度,候選人在各州贏得的選舉人票累計超過538票的一半(270張),就當選總統。
由於是採用贏者通吃的計算方式,那麼就可能出現候選人贏了全國按人頭計算的普選票,卻因選舉人票沒過半而輸了大選的現象。
❺ 有個美國電影,說5個會中國功夫的袋鼠的故事,這電影叫什麼名字
沒發現五個袋鼠都有道家精神么?
因為該片的投資商是位愛國華僑,我也是偶然才知道的
他為了向西方傳達中國的 仁義禮智信 而投資拍攝該片
五行戰士 Warriors of Virtue (1997)
導演:
於仁泰
編劇:
羅守耀
Ron Law
劇情梗概:
五行戰士是道的防禦戰士,但是,邪惡的靈魔Komodo的出現,破壞了一切,他想將生命之泉據為己有,便展開了他侵略的行動,於是,萊恩在此時加入了五行戰士與靈魔奮戰的陣容中,一決生死……
❻ 美國 華僑 醫生世家 拍的真人卡通武功電影
五行戰士 Warriors of Virtue(1997)
於仁泰在好萊塢拍攝的第一部影片。里安左腿略跛,渴望能和其他同學一樣正常生活。一次接受同學的挑戰,意外進入一個世外桃源。在這個充滿和平愛的世界裡,他目睹一群兇殘的入侵者正在踐踏和掠奪。同時,他也結識了挺身保衛家園的五位正義戰士。他們是善良、敏捷、剛毅的袋鼠。里安在五行戰士的激勵下,在正義道德的感召下,斷然回絕邪惡的誘惑,加入保衛者的行列,正義戰勝了邪惡,里安回到現實生活,跛足的自卑已盪然無存,他對生活充滿自信。
❼ 華僑類電影
少女小漁
我要活下去
喜宴
刮痧
不見不散
❽ 人鬼情未了的獲獎記錄
本片共獲奧斯卡等重要獎項8次,提名16次
美國金球獎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日本電影學院獎
人民選擇獎
土星獎
奧斯卡金像獎(1991;第63屆) 獲獎:2 提名:3
獲獎
·奧斯卡獎-最佳女配角烏比·戈德堡 Whoopi Goldberg
·奧斯卡獎-最佳原創劇本布魯斯·喬伊·羅賓 Bruce Joel Rubin
提名
·奧斯卡獎-最佳影片 Lisa Weinstein
·奧斯卡獎-最佳電影剪輯沃爾特·默奇 Walter Murch
·奧斯卡獎-最佳配樂莫里斯·雅爾 Maurice Jarre
《人鬼情未了》是由日本松竹映畫、韓國希傑娛樂、美國派拉蒙影業聯合製作發行的115分鍾奇幻愛情影片。該片由大谷太郎導演,佐藤嗣麻子、中園美保編劇,松島菜菜子、宋承憲、樹木希林、蘆田愛菜等主演。於2010年11月13日在日本上映。
該片翻拍自好萊塢同名影片,講述了一位經營公司的女強人七海與立志成為陶藝家的韓國青年相識相戀的故事 。
劇情簡介
美貌的星野七海是一位女實業家,經營著一家大公司。這天公司員工們開派對為她慶祝生日,七海難得喝了過頭,在公園的噴水池邊又跳又鬧。突然,七海腳下不穩,正要摔倒時,有人扶住了她。那是一個高個子的陌生青年。青年表示要開車送她回家,七海在車上睡著了。
第二天,七海在陌生的屋子裡醒來,發覺自己沒穿衣服。她憤憤地扇了青年一個耳光,揚長而去。到了公司里,七海聽了副手上條未春的話,才知道自己誤會了那名青年。她一整天都無心工作。終於又邁步來到了那幢舊房子。
獨自生活在這里的青年名叫金舉諾,他夢想成為一名陶藝家,從韓國來到日本學習已有一年。七海很喜歡陶器,一下子就看中了舉諾燒制的咖啡杯。那隻咖啡杯似乎還帶著陶土的溫暖,七海心愛地將它捧在手裡,而舉諾則在一旁溫柔地凝視著七海。
七海與舉諾很快墜入了情網。相對於熱烈表達情感的舉諾,七海卻顯得很淡然,連一句「我愛你」也不曾說過。她當然深愛著舉諾,但她總覺得自己若是把話說出口幸福就會溜走。舉諾向七海求婚,七海頷首答應,喜出望外的舉諾帶著七海駕車外出。兩人在無人的禮拜堂中相誓永遠。
這天是七海的生日,也是她和舉諾相識一年的紀念日。下班後,七海匆匆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有個騎摩托的男子從後飛馳而過,搶走了她的包。被帶倒的七海頭部受到重創,就此殞命。
天上灑下迎候的光芒,沐浴在光中的七海看到舉諾正緊緊擁抱著死去的自己,她決心不去天國,要化作幽靈陪在愛人左右。
喪禮之夜,警察來找沉浸在悲傷之中的舉諾。七海留下了很大一筆資產,受益人正是丈夫舉諾,警方懷疑他謀財殺人。第二天,有個帶著黑色皮手套的男人出現在家中,七海吃驚地發現那人正是騎摩托車的男子。
舉諾在千鈞一發間逃脫了致命的危機。七海尾隨著那個男人到了「東洋中心商事」。男人望著舉諾的照片低念道:「你真礙事啊。」舉諾有性命之危,憤怒且不安的七海無計可施,徘徊在街頭,她想要設法讓舉諾知道正身處險境,她還想傳達自己的心意,說出在世時沒能說出的那句話。
看到「靈媒師運天五月」的牌子,七海撞了進去。運天五月其實是假裝通靈的騙子,但偏偏她能聽見七海的聲音。在七海的糾纏下,運天決定和她一起去找舉諾。然而感受不到幽靈七海的舉諾根本不相信運天說的話 。
❾ 當年並沒到過美國的張瑜,憑什麼能演好周筠這個美國華僑姑娘
張瑜,1957年10月19日出生於上海,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電影電視製作碩士畢業,美籍華裔女演員。在1980年在影片《廬山戀》中飾周筠,獲得第4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
張瑜在《廬山戀》中的出色表演,不僅開拓和豐富了原劇本所提供的劇作形象,也給整部影片帶來了活力和生機。憑借該片,張瑜獲得了「金雞」「百花」雙料影後的榮譽。
❿ 獲國際大獎的中國電影有哪些
1、《霸王別姬》是湯臣電影有限公司出品的文藝片,該片改編自李碧華的同名小說,由陳凱歌執導,李碧華、蘆葦編劇;張國榮、鞏俐、張豐毅領銜主演。
影片圍繞兩位京劇伶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展現了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1993年該片在中國內地以及中國香港上映,此後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公映,並且打破中國內地文藝片在美國的票房紀錄。1993年該片榮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成為首部獲此殊榮的中國影片。
2、《大紅燈籠高高掛》是由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張藝謀執導,鞏俐、何賽飛、曹翠芬、金淑媛等主演。
該片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影片圍繞封建禮教展開話題,講述了民國年間一個大戶人家的幾房姨太太爭風吃醋,並引發一系列悲劇的故事。1992年3月13日,該片在北美上映,以260萬美元的票房創下當時華語電影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紀錄。1991年,該片獲得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1992年,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3、《一個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劇情片,根據施祥生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改編,由導演張藝謀拍攝。該片使用一班非專業演員製作一出像紀錄片的電影,故事主題是關於農村、貧窮及文盲的問題,在該片中張藝謀保留了演員本身的名字。本片獲得十項國際電影獎項,包括金雞獎、聖保羅國際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
4、1987年,在加拿大第11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上,《大閱兵》獲評委獎。
5、《紅高粱》是由西安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文藝片,由張藝謀執導,姜文、鞏俐、滕汝駿等主演,於1987年在中國上映。影片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歷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的故事。1988年,該片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亞洲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