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葬花日本電影

葬花日本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9-07 06:07:30

⑴ 葬花吟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一句的賞析

《葬花吟》是清代偉大文學家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冢飛燕泣殘紅》之中林黛玉所吟誦出來的一首古體詩。全詩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葬花吟》是《紅樓夢》一書中歷來最為人所稱道、藝術上最為成功的詩篇之一。此詩是林黛玉感嘆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藉以塑造這一藝術形象,表現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葬花吟》與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兒誄》,一詩一文,堪稱《紅樓夢》一書中詩文作品的巨制雙璧。

花兒凋謝飄飛,飛舞滿天;鮮紅的顏色消褪,芳香的氣息散去,有誰憐惜(它)? 飄游的柳絲柔軟地系在一起,舞動在春日的台榭前;飛落的柳絮輕輕地沾在一處,撲向綉花的門簾。【註:總是無法確定這兩句是不是對偶,應該是對偶吧。「系」有兩個意思,一是做動詞,系在一起;一是作名詞,絲線狀物。「軟系」對「輕沾」,我查了一下,「沾」沒有用作名詞的先例,所以「系」只能是動詞。】 閨閣中的少女憐惜晚春,惆悵的思緒縈滿心懷,沒有排遣的地方。 (我)手中拿著用來埋葬落花的鋤頭,走出綉花的門簾,怎麼忍心踐踏著落花走來又走去? 柳條和榆莢錢自顧自地芳香繁茂,哪裡管得了桃花與李花的飄落紛飛! 【註:柳條與榆莢錢都是既不芳香又不鮮艷的植物,卻如此繁茂,美麗芬芳的桃花李花卻要凋零,體現作者的抑鬱不平之氣。】 桃花與李花明年都能再次開放,(但)明年的閨閣中,怎能知道還有誰呢? 三月的時候,散發著花瓣香氣的燕巢剛剛築成,梁間的燕子太過無情!【註:剛築成燕巢便遷徙,棄香巢於不顧,所以說燕子無情。】 明年花兒(再次)開放,即使可以啄下(築巢);卻不知道人已離去,房梁已空,燕巢已傾落! 花兒開放(的時候)容易看見,凋落時(卻)難以找尋;台階前傷心壞了(我這個)埋葬落花的人兒。 (我)手裡拿著葬花的鋤頭,淚水暗暗灑落,灑上空空的枝頭(便)現出血痕。 杜鵑不再啼鳴,(此時)正是黃昏;(我)背負著葬花的鋤頭回到房中,掩上一重重朱門。 青熒的油燈照映著牆壁,我剛剛睡下;冰冷的雨滴敲打著窗戶,(我的)被子還沒有溫暖。 責怪我為了什麼事倍加傷心?一半是因為憐惜春光,一半是因為嗔怪春光。 憐惜春光忽然來到,嗔怪它忽然離去;來到的時候又默默無言,離去的時候(我也)無法聽聞。 昨天晚上(我聽到)庭院外有悲傷的歌響起,不知那是花兒的魂魄,還是鳥兒的魂魄? 花兒的魂魄、鳥兒的魂魄總是難以留駐,鳥兒自是沉默不語,花兒自是含著嬌羞。 (我)希望我的脅下生長出一雙羽翼,隨著落花飛到天際的盡頭。 天際的盡頭,什麼地方有芳香的土丘? 不如(用)錦緞做的囊袋,收起(落花的)清艷遺骨;用一捧干凈的泥土,掩埋這絕代風流。 (花兒的)品質本來潔凈,(如今仍舊)回歸潔凈;不讓(它)污濁骯臟地陷落在水渠泥溝里。 (落花)你今天死去,我來收殮埋葬;(我卻)不能預知我自己何時喪亡。 我今日埋葬花朵,人們笑我痴情;他年埋葬我的怎知是誰? 請看罷,春光逝去花兒漸漸凋落(的時候),便是美麗的少女衰老、死去的時候。 (等到)有一天春天已盡,美麗的少女老去;(那時)花兒凋落、人兒逝去,都無從得知!

愛情表露 黛玉在第一次葬花中,巧遇寶玉在沁芳閘橋邊的石頭上看《西廂》,黛玉瞧見也要看,於是上演了紅樓經典場景寶黛共讀《西廂》。讀過後寶玉說自己如「多愁多病」的張生,黛玉如具有「傾國傾城貌」的鶯鶯,這等於是那個時代最直白的愛情表露。 委屈 礙於當時的禮教,也怕寶玉把自己看得太「輕薄」,所以黛玉竟「眼圈兒紅起來」。有尊嚴的大家小姐,誰敢對她們表白愛情?在那時,表白愛情一方面固然是喜歡對方,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尊重對方。所以黛玉竟有些委屈,懷疑寶玉利用「淫詞艷曲」來「欺負」自己。 黛玉畢竟是了解寶玉的,聽了寶玉這樣的表白,心裡畢竟是喜歡的。所以寶玉剛一發誓,黛玉就「破涕為笑」,也隨即引用了《西廂記》中的詞語,說寶玉「苗而不秀,是個銀樣鑞槍頭」。黛玉同樣引《西廂記》,就等於接受了寶玉的愛情表白。通過共閱《西廂》,寶黛愛情前進了一步,「朦朧度」有所減少。 無奈 寫《葬花吟》的前一晚,為寶玉被賈政叫去而擔心的黛玉前去怡紅院探望,卻被丫鬟晴雯鹵莽的使性子拒在門外;黛玉客居賈府,即使被丫鬟拒之門外,又能如何呢?再聽怡紅院里傳來寶玉、寶釵二人的一陣笑語之聲。寄居賈府,已是沒趣,如今,白天剛剛表露愛意的寶玉,也不過如此,這個時候的黛玉,心中真百般滋味,說不出口。黛玉惟有以哭泣來釋放心中的的壓抑與悲傷,而宿鳥棲鴉聽見秉絕代姿容、具希世俊美的黛玉哭泣,也是不忍聽聞。所以在《葬花吟》中,有這么一句,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可見,她是以花代己,葬花也是另一種的對自己命運的嘆惜與對現實的無奈。 葬花以自我安慰 在越劇電影《紅樓夢》中,寫黛玉聽到梨香院小旦唱《牡丹亭》後,有這么一段唱詞:繞綠堤,拂柳絲,穿過花徑。聽何處哀怨笛,風送聲聲。人說道,大觀園四季如春,我眼中卻只是一座愁城。看風過處,落紅成陣,牡丹謝,芍葯怕,海棠驚,楊柳帶愁,桃花含恨,這花朵兒與人一般受逼凌。我一寸芳心誰共鳴,七條琴弦誰知音?我只為惜惺惺,憐同命,不教你,陷入污泥遭蹂躪,且收拾起桃李魂,自作香墳葬落英。該段唱詞,很好的詮釋了原著中黛玉葬花的原因和目的:對有類似遭遇的女性是「惜惺惺,憐同命」,對自己的見解缺乏共鳴知音,因而葬花以自我撫慰。

⑵ 林黛玉葬花的故事50字 要故事內容~不要感受~急急

林黛玉葬花的故事:黛玉頭夜敲怡紅院的門找賈寶玉,晴雯誤以為是丫頭,便拒絕開門。黛玉錯疑在寶玉身上,那一夜她枉自嗟嘆著身世生寶玉的氣。

次日恰逢餞花之期,看見落花滿地,便躲了眾人來到昔日葬桃花的地方,更不由感花傷己,感嘆「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凄傷身世,寫出了那篇有名的《葬花詞》,不覺已悲痛地倒在了葬花坡之上。

寶玉聽到後痛苦不堪,寶玉趕上去做了「既有今日,何必當初」的沉痛傾訴,才化解了這一場誤會。

(2)葬花日本電影擴展閱讀:

在越劇電影《紅樓夢》中,寫黛玉聽到梨香院小旦唱《牡丹亭》後,有這么一段唱詞:繞綠堤,拂柳絲,穿過花徑。聽何處哀怨笛,風送聲聲。人說道,大觀園四季如春,我眼中卻只是一座愁城。

看風過處,落紅成陣,牡丹謝,芍葯怕,海棠驚,楊柳帶愁,桃花含恨,這花朵兒與人一般受逼凌。我一寸芳心誰共鳴,七條琴弦誰知音?我只為惜惺惺,憐同命,不教你,陷入污泥遭蹂躪,且收拾起桃李魂,自作香墳葬落英。

該段唱詞,很好的詮釋了原著中黛玉葬花的原因和目的:對有類似遭遇的女性是「惜惺惺,憐同命」,對自己的見解缺乏共鳴知音,因而葬花以自慰。

⑶ 王文娟 越劇《紅樓夢 》葬花

62年的電影越劇紅樓夢中是沒有「繞綠堤,拂柳絲......」只有,花落花飛……
原因是時間所限!當年規定的時間是兩個半小時的,即使刪節了唱詞還是超出了10分鍾的。
可能在八十年代徐王重拍的時候又加了進去吧。後來在錢惠麗,鄭國鳳她們演的都有了的。
不過,62電影中有一句「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是後來演的都是沒有的咯!

⑷ 《黛玉葬花》中體現了林黛玉什麼性格

黛玉葬花和寶釵撲蝶無疑是紅樓夢里最美的兩幅畫面,如二水分流,雙峰對峙,黛玉葬花,不單是自傷身世,反映出其多愁善感,情殤,率真,善良的性格,似真似識,道破了整個封建的家族命運,勇於沖破禮教桎梏,堅韌,先決

⑸ 林黛玉葬花表現了林黛玉當時怎樣的處境和心情

《黛玉葬花》是文學名著《紅樓夢》中的經典片段。林黛玉最憐惜花,覺得花落以後埋在土裡最干凈,說明她對美有獨特的見解。她寫了葬花詞,以花比喻自己,在《紅樓夢》中是最美麗的詩歌之一。賈寶玉和林黛玉在葬花的時候有一段對話,成為《紅樓夢》中一場情人之間解除誤會的絕唱。

愛情表露

與黛玉同看《西廂》,寶玉說自己如「多愁多病」的張生,黛玉如具有「傾國傾城貌」的崔鶯鶯,這 等於是那個時代最直白的愛情表露。

委屈

礙於當時的禮教,也唯恐寶玉把自己看得太「輕薄」,所以黛玉竟「眼圈兒紅起來」。

有尊嚴的大家小姐,誰敢對她們表白愛情?在那時,表白愛情一方面固然是喜歡對方,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尊重對方。所以黛玉竟有些委屈,懷疑寶玉利用「淫詞艷曲」來「欺負」自己。

黛玉畢竟是了解寶玉的,聽了寶玉這樣的表白,心裡畢竟是喜歡的。所以寶玉剛一發誓,黛玉就「破涕為笑」,也隨即引用了《西廂記》中的詞語,說寶玉「苗而不秀,是個銀樣鑞槍頭」。黛玉同樣引《西廂記》,就等於接受了寶玉的愛情表白。通過共閱《西廂》,寶黛愛情前進了一步,「朦朧度」有所減少。

無奈

在《葬花辭》中,有這么一句,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閨中女兒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可見,她是以花代己,葬花也是另一種的對自己的愛惜與對現實的無奈。

葬花以自我安慰

在越劇電影《紅樓夢》中,寫黛玉聽到梨香院小旦唱《牡丹亭》後,有這么一段唱詞:繞綠堤,拂柳絲,穿過花徑。聽何處哀怨笛,風送聲聲。人說道,大觀園四季如春,我眼中卻只是一座愁城。看風過處,落紅成陣,牡丹謝,芍葯怕,海棠驚,楊柳帶愁,桃花含恨,這花朵兒與人一般受逼凌。我一寸芳心誰共鳴,七條琴弦誰知音?我只為惜惺惺,憐同命,不教你,陷入污泥遭蹂躪,且收拾起桃李魂,自作香墳葬落英。該段唱詞,很好的詮釋了原著中黛玉葬花的原因和目的:對有類似遭遇的女性是「惜惺惺,憐同命」,對自己的見解缺乏共鳴知音,因而葬花以自我安慰。

⑹ 《葬花吟》是誰寫的這首詩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林黛玉 寫作背景 愛情表露 黛玉在第一次葬花中,巧遇寶玉在沁芳閘橋邊的石頭上看《西廂》,黛玉瞧見也要看,於是上演了紅樓經典場景寶黛共讀《西廂》。讀過後寶玉說自己如「多愁多病」的張生,黛玉如具有「傾國傾城貌」的鶯鶯,這等於是那個時代最直白的愛情表露。 委屈 </B> 礙於當時的禮教,也怕寶玉把自己看得太「輕薄」,所以黛玉竟「眼圈兒紅起來」。有尊嚴的大家小姐,誰敢對她們表白愛情?在那時,表白愛情一方面固然是喜歡對方,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尊重對方。所以黛玉竟有些委屈,懷疑寶玉利用「淫詞艷曲」來「欺負」自己。 黛玉畢竟是了解寶玉的,聽了寶玉這樣的表白,心裡畢竟是喜歡的。所以寶玉剛一發誓,黛玉就「破涕為笑」,也隨即引用了《西廂記》中的詞語,說寶玉「苗而不秀,是個銀樣鑞槍頭」。黛玉同樣引《西廂記》,就等於接受了寶玉的愛情表白。通過共閱《西廂》,寶黛愛情前進了一步,「朦朧度」有所減少。 無奈 寫《葬花吟》的前一晚,為寶玉被賈政叫去而擔心的黛玉前去怡紅院探望,卻被丫鬟晴雯鹵莽的使性子拒在門外;黛玉客居賈府,即使被丫鬟拒之門外,又能如何呢?再聽怡紅院里傳來寶玉、寶釵二人的一陣笑語之聲。寄居賈府,已是沒趣,如今,白天剛剛表露愛意的寶玉,也不過如此,這個時候的黛玉,心中真百般滋味,說不出口。黛玉惟有以哭泣來釋放心中的的壓抑與悲傷,而宿鳥棲鴉聽見秉絕代姿容、具希世俊美的黛玉哭泣,也是不忍聽聞。所以在《葬花吟》中,有這么一句,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可見,她是以花代己,葬花也是另一種的對自己命運的嘆惜與對現實的無奈。 葬花以自我安慰 在越劇電影《紅樓夢》中,寫黛玉聽到梨香院小旦唱《牡丹亭》後,有這么一段唱詞:繞綠堤,拂柳絲,穿過花徑。聽何處哀怨笛,風送聲聲。人說道,大觀園四季如春,我眼中卻只是一座愁城。看風過處,落紅成陣,牡丹謝,芍葯怕,海棠驚,楊柳帶愁,桃花含恨,這花朵兒與人一般受逼凌。我一寸芳心誰共鳴,七條琴弦誰知音?我只為惜惺惺,憐同命,不教你,陷入污泥遭蹂躪,且收拾起桃李魂,自作香墳葬落英。該段唱詞,很好的詮釋了原著中黛玉葬花的原因和目的:對有類似遭遇的女性是「惜惺惺,憐同命」,對自己的見解缺乏共鳴知音,因而葬花以自我撫慰。 《葬花吟》是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誦的一首詩。這首詩在風格上仿效初唐體的歌行體,名為詠花,實則寫人。全詩通過豐富而奇特的想像,暗淡而凄清的畫面,濃烈而憂傷的情調,展現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內心的矛盾與痛苦、細微而復雜的心理活動,表達了其在生與死、愛與恨復雜的斗爭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對自身存在焦慮不安的體驗和對生命迷茫的情感。將花擬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運與人的命運緊相聯系,有力地控訴了那些摧殘花,能救活黛玉,讓寶、黛兩個有情人成為眷屬,把已斷絕的月下老人所牽的紅絲繩再接續起來。試想,只要「沉痼」能起,「紅絲」也就能續,這與後來續書者想像寶、黛悲劇的原因在於婚姻不自主是多麼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偉元、高鶚整理的續書中所寫的那樣,則賈寶玉已有他屬。起黛玉「沉痼」毫無作用。「續紅絲」當然不是為了要她做寶二姨娘。 《葬花吟》「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等末了數句,書中幾次重復,特意強調,甚至通過寫鸚鵡學吟詩也提到。可知紅顏老死之日,確在春殘花落之時,並非虛詞作比。同時,這里說「他年葬儂知是誰」,前面又說「紅消香斷有誰憐」、「一朝飄泊難尋覓」等等,則黛玉亦如晴雯那樣死於十分凄慘寂寞的境況之中可以。那時,並非大家都忙著為身思想的弱點。人們同情林黛玉,但同時也看到這種多愁善感的貴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⑺ 黛玉葬花的電影劇情

大觀園內,賈寶玉與林黛玉二人感情甚好,林黛玉有非君不嫁之意,薛寶釵對賈寶玉也暗裡鍾情,林黛玉和薛寶釵常為賈寶玉爭風吃醋。林黛玉多愁善感,落淚葬花,身體日差。賈寶玉誤以為林黛玉將回鄉成親,刺激成病,二人始盡訴真情。
賈政誤會兒子姦淫婢女,當眾嚴拷賈寶玉,二嫂王熙鳳乘機向老爺建議替賈寶玉完婚,助他修心養性。各人雖屬意薛寶釵為寶妻,但恐賈寶玉反對婚事,故意騙他將與林黛玉成親。賈寶玉大婚之日,把新娘換上薛寶釵,林黛玉誤會愛郎負情,激動咯血。賈寶玉得知受騙,趕往與林黛玉相會,惟對方已返魂乏術。賈寶玉傷心欲絕,決心遁跡空門。

⑻ 芥川龍之介:滿紙荒唐中窺見滿臉滄桑

1.一把辛酸淚

從三島由紀夫到芥川龍之介,再到川端康成;日本作家大部分都表現出一種「自殺情結」,他們都選擇了用自殺這種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芥川龍之介,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

在筆者所接觸的日本文學的范疇中的作家幾乎都會有「物哀」的精神內核在裡面。

(電影《羅生門》,1950年。值得說明的是,黑澤明導演的這部電影其實只是借了《羅生門》這個名字,電影講的是芥川龍之介的另一篇故事《竹林中》。此後,「羅生門」在亞洲范圍內成為特指迷幻而又撲朔迷離的事件代名詞)

川端康成的一些作品(例如《伊豆舞女》)讓我們看到了川端康成的內心世界。他喜歡那一種轉瞬即逝的美,一種花開後瞬間凋零的那一刻的永恆的美。所以他用自殺的方式來尋找永恆的美與自由。

(作家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

日本的自殺率一直很高,這與他們所生活的地理環境是分不開的。他們普遍的比較感傷,文學是如此,繪畫如《地獄變》,舞蹈如藝妓穿著木屐跳的一停一頓的舞,音樂如日本的純音樂,只用幾種簡單的樂器來描述自己的內心。以此種種,構成了他們獨特的內心世界,那種「黛玉葬花」式的感傷。

(影視劇《紅樓夢》,1987年。表演者陳曉旭)

「物哀」精神說白了就是「黛玉葬花」式的精神,兩者是相似的,觸景生情。

內心敏感的人對一些事物更容易看透本質,但副作用非常大,這便是容易感覺到無盡的孤獨與恐懼。芥川龍之介便是其中的典型。他並不滿足解構自己,他更想要解構人性;而且,他做得很成功。

例如在《羅生門》中,家僕本不欲成為強盜,然而在目睹老嫗拔女屍頭發去換錢的舉動後,他也終於拋開道德約束,以自己也要討生活為借口,搶走老嫗的衣服,成了真正的盜賊。成功地貫徹了利己主義。

(日本浮世繪作品《羅生門》,渡邊綱在羅生門與惡魔戰斗。)

坊間關於論述芥川龍之介其人其作的論文有許多,大多都是從他的生平出發的。我們在此不再重復,我們直接透過芥川龍之介這一個典型看日本作家乃至全世界所有人都在經歷的精神沖擊。

「最聰明的處事法,乃是既看輕世俗,又活得與之不相矛盾。」這句話出自格言警句《侏儒警語》。只此一句,文人的通透性與敏感性便表露無遺。筆者在寫《沉思錄》的書評時(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曾經在裡面寫過這樣一番話:

作為人,無論你是有神論者還是無神論者,無論你有沒有信仰,你還是有精神需要的。

當時是為了論證「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這個說法而寫下了這句話。但如果你把它套在文人身上來看,你就會明白筆者為什麼說一個內心敏感的人非常容易感到孤獨與恐懼了。

因為從兩次工業革命以來,現代人的精神大多找不到一個立足點,文人更是如此。芥川龍之介生活在日本逐漸實現工業化的時代,此時是20世紀,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隨之而來的還有利己主義、懷疑主義以及厭世主義。這些東西都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加之他的經歷也讓他對死亡又愛又怕,在與分裂的自我的對抗中,芥川龍之介選擇了結束這一切。

《侏儒警語》的這句話用來說芥川龍之介再合適不過了。在《地獄變》中,為繪制地獄變相圖,夾在親情和藝術之中的良秀為追求藝術上的完整,選擇了犧牲女兒,摒棄人性。最終,他畫出了一幅稀世傑作,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可以看作芥川龍之介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的一個縮影。

(日本浮世繪,演員三代目嵐吉三郎畫像)

在觀念與現實相矛盾時,他選擇了前者。這是一種矛盾心理,你想要在生活追求一種無限的、深刻的東西,但與此同時,你會感覺到模糊的不安,這種模糊的不安會進一步清晰,進而轉化成揮之不去的恐懼縈繞在心頭。這便是芥川龍之介,這便是在20世紀以來出現「集體自殺」的文人所經歷的一種普遍的心理狀態。

2.滿紙荒唐言

我們先從「物哀」這個角度來剖析芥川龍之介。

首先,本居宣長在《紫文要領》中是這樣闡述「物哀」的:

世上萬事萬物的千姿百態,我們看在眼裡,聽在耳里,身體力行地體驗,把這萬事萬物都放到心中來品味,內心裡把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進一步說,所謂辨清,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辨清了,依著它的情致感觸到的東西,就是物之哀。比如說,看到櫻花盛開賞心悅目,知道這櫻花的賞心悅目,就是知道事物的情致。心中明了這櫻花賞心悅目,不禁感到「這花真是賞心悅目啊」,這感覺就是物之哀。

(本居宣長。1730—1801,日本江戶時期的國學四大名人之一。其實准確地來說,「物哀」精神起源實際上是在中國漢朝,起源於中國本土;不過這並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

日本的「物哀」精神一直是日本的文化底蘊。然而到了二十世紀以來,工業的車輪已經逐漸地碾壓了全世界。此時日本也不得不做出選擇。芥川龍之介的作品中包含著對現實社會的困惑,例如《舞步》和《開化的丈夫》,這兩篇分別借明子和那位知悉妻子出軌的丈夫的故事表達了他對日本明治開化時期的困惑。「物哀」的含義在此時其實已經衍生出了新的意蘊,不僅僅是「物之哀」,此時更多的是「事物之哀」。你看,日本的明治天皇在對俄宣戰前所作的言辭:

(很有意思,指揮或發動戰爭的統治者們不會忘了要表達自己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反正又不是自家兒子上戰場,只管忽悠別人家的兒子賣命就好)

但又正如古希臘悲劇之父艾斯庫羅斯在他的戲劇作品《阿伽門農》裡面所描繪的一樣:

(筆者想說的是,在二十世紀以來,在現代人精神不斷受到沖擊不斷被重新解構以來,「物哀」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芥川龍之介的「物哀」便是如此。)

3.都雲作者痴

前面已經說過,作為一個人是必須會有精神需要的。沒錯,幾乎每一個最終選擇自殺的文人生前都歌頌過生活或生命。例如芥川龍之介在《黃粱一夢》中所表達的對生活的態度:「正因是夢,才需真活。彼夢會醒,此夢亦有醒來之時。人活一世,唯願此生精彩紛呈,方不辜負自己。」

(海子詩作《活在珍貴的人間》)

但為什麼說出這番話的芥川龍之介會選擇自殺呢?

筆者在前面已經說過,內心敏感的人對一些事物更容易看透本質,在人群之中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同時,你又深刻地明白這就是你要走的路,但好像,你感覺你活夠了、走完了;剩下的已經不重要了。此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就變成了「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所以,為了追求自由,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美」,他義無反顧地走向了死亡。

芥川龍之介在《小說作法十則》曾經說過,「對於任何事物,我都是一個懷疑者。」在《西鄉隆盛》中,老人通過讓青年親眼看見一位活脫是西鄉隆盛的人來使青年懷疑起自己曾經十分篤定的歷史假說,並拋出皮浪懷疑論——擱置爭議。即,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老人稱,記錄歷史時,記錄者會自行做出取捨,導致歷史的真實成為「無法辨清真偽」的曖昧狀態。

(日本浮世繪作品,《神奈川沖浪里》)

而在表達不可知論的概念上,《竹林中》的詮釋要更加到位。一件兇殺案,三個嫌疑人,七份證詞。出於各自的目的,嫌疑人都在自己的故事版本中撒了謊,使得一件脈絡清晰的案件成為永遠不可能被解開謎團。真凶是誰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若我們所見之客觀世界中的真實來自於他人的語言,一旦這些語言信息真假難辨,我們所相信的「真」也會隨時崩塌。這便是筆者在前面所說的進入二十世紀以來現代人的精神找不到立足點的一個重要原因。

正如芥川龍之介所說:

「自殺者也許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自殺。我們的行為都含有復雜的動機,但是,我卻感到了模模糊糊的不安,為什麼我對未來只有模糊的不安呢?」

4.誰解其中味

芥川龍之介與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自殺乃至在二十世紀末中國詩歌圈出現的「集體自殺」的原因都可以簡單地歸結於「看輕了世俗,但又活得與之相矛盾」。但這些事情又絕對不能這么簡單地對待。但,這便是個體的孤獨之處,這便是歷史的孤獨之處。

一代文學「鬼才」已逝,然而,他的作品終究沒有像他所預料的那樣「積滿灰塵,擺在神田一帶的舊書店角落裡,徒然等待著讀者的光顧。」非但沒有如此,在他去世後僅八年,世人便以他的名字設立了「芥川文學獎」,並成為純文學獎的代表獎項。若他泉下有知,或可得到一絲寬慰罷。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926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903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904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628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623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263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537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963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1012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