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在體育場高空
A. 一部電影名字
是〈絕命殺陣〉或者〈突然死亡〉,我看過的,不是橄欖球,是冰球。
□ 影片原名: Sudden Death
□ 影片譯名: 絕命殺陣/突然死亡
□ 導 演: 彼得 海姆斯 Peter Hyams
□ 主要演員: 尚格 雲頓 Jean-Claude Van Damme
鮑爾斯 布思 Powers Boothe
雷蒙德 J. 巴里 Raymond J. Barry
羅斯 馬林吉爾 Ross Malinger
多里安 哈伍德 Dorian Harewood
邁克爾 加斯頓 Michael Gaston
國家/地區 美國
類型 動作
日期 1995
片長 110
分級 英國:18/美國:R
劇情簡介
彼得.海姆斯執導的本片,講述達倫與孩子前往欣賞冰上曲棍球比賽,女兒卻突然走失。在尋找愛女時,竟發現一群恐怖分子駐扎在體育館內,而且假裝成警察及保安,貴賓廂內的美國副總統更是人質之一。達倫惟有在這困局中單人獨馬殺出重圍。本片故事情節驚險動人,讓-克勞德.范達米再一次顯示他的真功夫真本色。
蠻好看的,中途男主角還跑到賽場上打了幾分鍾的球,最後一架直升飛機從體育場的天窗掉了下來,炸得好爽!
如果不是,那是下面這部嗎?
中文名稱:定時炸彈
英文名稱:Time Bomb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2006年
電影導演:Ted Tetzlaff
電影演員:格倫 福特
安妮 弗農
地區:英國
語言:英語
【內容簡介】
據威脅報告說,一個炸彈被安放在了華盛頓特區的體育場里,一旦引爆,該體育場和正在體育場內看球賽的9萬5千名觀眾都將灰飛煙滅。要解除炸彈就得爭分奪秒,當地安全部門找來了聯邦調查局,體育館的主管們以及特殊的醫務人員等,所有人都聯合起來共同奮戰以解除炸彈上的密碼而化險為夷……
http://lib.verycd.com/2007/02/22/0000140645.html
B. 一個電影,劇情是一群人被隔絕在體育場里,是關於空間的,最後還有畫面加了紅色濾鏡表示紅移
你好,未來。
2020的第一天,你感到陌生嗎?
其實還好。
這個數字,電影早就為你提前預習過了。
據Wikipedia不完全統計,有97部電影的時間線,涉及到2020年代。
今天Sir作為課代表就來數數。
人類為2020立過的flag,倒了嗎?
沒倒的,還好嗎?
曾經,電影創作者們都把2020當成一個遙不可及的年份,從沒考慮過觀眾真的要進入那一天,所以想像力不設上限。
電影說。
未來會天翻地覆。
人,終嘗自己造物的苦果。
《銀翼殺手》里,人造人。
被通緝的他們隱姓埋名在霓虹之中,而這個都市就像是他們命運的隱喻——
亮的地方越璀璨,暗的地方就越荒涼。
《鐵甲鋼拳》中,機器人。
2020年,拳擊手休·傑克曼懵了,因為法律讓他從此失業——
禁止了人類拳擊,各種機器人取而代之,走上了擂台。
基努·里維斯也不好過。
2021年裡,人類就可以直接利用人腦運輸資料——只要戴這么大個「頭盔」。
人不再需要說話。
外設成為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捍衛機密》
2020年代據說會很熱鬧。
人,遭遇外星訪客。
星際戰爭爆發,人類守衛地球,也不忘守護浪漫。
阿湯哥一邊打外星人,一邊還在撩妹。
△ 《明日邊緣》
2020年,埃菲爾鐵塔落成131年後,變成我們不敢相認的面目——
△ 《拉卡》
覆滿外星人的蛹。
宿體,是人。
而倖存者,要與蟑螂爭食。
由於對2020年的世界不甚樂觀。
有的人,開始尋找新家園。
星際大航海時代來了。
《史前行星之旅》在1965年就早做了打算。
它計劃,2020年人類會殖民月球,下一個殖民地是金星。
但相較於金星,火星其實是更炙手可熱的對象。
比如《火星救援》中的馬特·達蒙,就歷經千辛萬苦抵達了火星,並且……
用糞種起了土豆。
如攝於2000年的《火星任務》中指出的:
在所有的人類文明中 火星都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宇宙並非混亂無序它是相互關聯的生命總是在追尋生命我們生來不就是這樣嗎?發現一個新的世界 再從那裡出發去尋找下一個新的世界
對於新世界的渴望,驅動著人們盼望新世代的到來。
這樣的2020太虛幻,太遙遠?
那再說說時間上更遠的,但實際上更近的。
如果說每一部歷史都是當代史。
那麼科幻片,可能是未來的漸近線。
有一部叫《人類之子》的電影,播報了2027年某天的早間新聞——
國土安全法案獲得通過。
在八年之後英國邊界仍舊關閉,經繼續遣送非法移民出境。
也不是完全沒可能出現在7年後。
電影的劇情講述了人類一種頑固的恐慌——
斷子絕孫。
2027年,地球上最年輕的人類,死了。
什麼叫「最年輕的人類」?
原來,在多年低生育率的預警之後,所有人類都喪失了生育能力。
全球范圍內,19年來,都沒有一個新生兒誕生。
迪雅歌是最後一個。而他的死亡,就意味著全人類離死亡,更近一步。
人類,首次面臨作為一個物種整體的死亡危機。
歷史終結。
未來沒有未來。
有人絕望。
政府把自殺用品跟抗抑鬱的葯物
當作配給來發放
有人懺悔。
地震!污染!
疾病與飢荒!
我們的罪孽使神憤怒!
因此他收回了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有人……意外懷孕。
一個移民女孩乞求政府官員帶她安全離境,說著話就開始寬衣解帶。
蛻下衣裳,官員驚呆了。
這是19年來第一個孕婦。
人類又起死回生?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原本高抬的槍口也壓下了,所有人行注目禮。
宛若聖子降臨。
2006年我們看這部電影時還無太多感受,計劃生育仍是堅定不移的目標。
但十年之後呢?
看看現實中的數據吧:
日本相關部門統計,2019年1月到9月,新生兒67.38萬人,同期下降5.6%,是1899年有統計以來新低。
到年底出生的新生兒恐怕不足90萬。
《網易新聞》
從抱怨「都是因為人太多了」,到催婚催生,誰也沒做好這個急剎車的准備。
我們總是覺得科幻片太誇張。
但有時,電影也會被現實超了車。
《千鈞一發》的劇情提前降臨。
此時此刻,在一個人類基因可以被篡改的年代,我們要如何重新定義人類?
我們跨過2020的門檻。
但也有的朋友,永遠留在了2010年代,再也無法進入未來——
△ 近十年來滅絕的野生動物:台灣雲豹、加灣鼠海豚、東部美洲獅、諾式拾葉雀、北非白犀牛……
還有的電影,會用神同步扎中我們的心。
那就是1927年的黑白默片《大都會》。
在上個世紀初,電影就開始設想:一百年後會怎樣呢?
到處是摩天大樓。
汽車、軌道、飛行器在城市森林間穿梭。
未來人們的生活,那叫一個理想啊。
身強體壯的青年在體育場里追逐賽跑,夢回雅典黃金時代。
美麗的花園里,少爺和美女競相追逐。
有噴泉,有珍禽,有奇花異草,宛如伊甸園。
可就在氣氛快要達到極樂之時,一個衣衫襤褸的陌生女子突然出現了。
他,還從未見過這樣的人。
好奇心驅使下,他尾隨陌生女子,進入了一個被隱藏的地下世界。
——原來,地上烏托邦的繁榮,把這群人全都踩在了腳底下。
這些工人如工蜂一樣日夜操勞。
像僵屍一樣上班、換班。
像不像地鐵里早高峰的樣子?
一場事故。
機器故障,工人們從高處跌落。
在驚懼之中,弗雷德的視角里,巨大的機器變成了張開嘴巴的魔鬼。
而工人們被驅趕著,前赴後繼地成為這魔鬼的食糧。
但真正的恐怖,並不是弗雷德的幻想,而在於幻想散去之後的現實——
不過幾分鍾,地下工廠的秩序就被穩定了。
畫面右下角,還有受傷的工人在被抬離現場。
而新的工人就已經被補充上了崗位。
機器繼續運轉,噴射有力的蒸汽。
一切又熱火朝天、欣欣向榮,好像幾分鍾前這里不曾發生過死亡。
又或者說,一群人的死亡,和一把螺絲釘的報廢,並沒有什麼兩樣。
從小養尊處優的弗雷德,也想感受一下工人們的生活。
但很快,他就精疲力盡。
絕望中,他向身為資本家的父親大喊——
父親啊——!父親啊——!
十個小時的工時永無止盡嗎——?!
十個小時啊。
人性如何能忍受這樣的摧殘。
1866年,經過無數工人運動的抗爭,世界終於確立了8小時工作制,保障勞動者的基本權益。
然而,如今我們回看《大都會》,居然會覺得——導演弗里茨·朗還是想得太仁慈了。
十小時根本稀疏平常。
十二個小時的996更是福報。
今年又一部電影,轟動全世界。
快一百年了,人類又回到同一個寓言——
《寄生蟲》構造了地上地下兩個階級的生活(存)空間。
富人甚至到最後都不知道,自己富麗堂皇的別墅之下,藏著一間充滿暴力與哭聲的地下室。
階級如此森嚴、隔絕,甚至不可知。
未來。
在過去一百年間總是以褒義詞的面目出現。
未來之星,未來計劃,未來可期。
如果說科學是一種宗教,那麼未來簡直是一個許給全人類的天國。
它就在你抬頭仰望的前方,閃閃發亮。
激勵著無數人為之奉獻,淡忘了現實的痛苦,無比地歡欣雀躍。
但當我們真的快要推開那扇未來的大門,卻日益逡巡不前——
未來,真的會善待我們嗎?
拜電影所賜,在一個未來的日期到來之前,我們已經在那裡經歷過重逢和離別,預演了勝利和遺憾。
但當真正相逢,當現實撞進未來,我們應當如何致意?
Sir不得不再次提到賈樟柯的《站台》。
2000年的電影,講的是上世紀80年代一群文工團青年的故事。
他們最經常唱的一首歌,叫《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在檯面上給鄉親們表演,歌詞唱的是:
年輕的朋友們今天來相會盪起小船兒暖風輕輕吹
在台下唱,歌詞就被團員們偷偷篡改成:
年輕的朋友們今天來相會老婆七八個孩子一大堆
遭到團長的斥責,團員崔明亮還和領導頂起了嘴:
-再過二十年 那什麼時候了
- 2000年
-2000年咱們國家要實現什麼目標
-實現工業 農業 國防 科技 四個現代化
-那你的目標呢 老婆七八個 孩子一大堆啊?
雖然雞同鴨講,但無論是「盪起小船兒,暖風輕輕吹」的柔情,還是「老婆七八個,孩子一大堆」的戲謔,無論是代表官方話語的團長,還是年輕反叛的後生,都對20年後懷有不同形狀的希冀。
後來,面臨改革開放,文工團被解散了。
山西的小鎮青年開始走南闖北。
他們在曠野里欣喜若狂地追趕人生中呼嘯而過的第一輛列車。
也品嘗了世間的心酸和冷眼。
逐漸,他們把曾經的豪情壯志,寫成落葉歸根。
影片的最後,他們到達了曾經歌曲中唱的2000年。
已經人到中年的崔明亮回到了小鎮,坐在沙發上打盹,老婆在旁邊哄孩子。
火車的鳴笛聲,變成灶台上水壺燒開的哨音。
如今不覺,距離《站台》拍攝的2000年,也已經又過去了20年。
二十年後再相會,2020會是他們想像的樣子嗎?
實際上,賈樟柯十五年後拍《山河故人》時,他幻想的2025年也已經換了新天新地。
只有片尾,趙濤在雪地里起舞,還依稀有著當年《站台》里她飾演的尹瑞娟的影子。
像是一個隱喻:
在變更之中,只有孤獨是一種超越時代的情緒。
當下的我們總是在想,10年後、20年後、100年會怎麼樣呢?
無論是更好還是更糟、烏托邦還是反烏托邦,我們好像總會發現,想像趕不上變化。
幻想極易過期。
原著設定在2021的《人類之子》,在拍攝時把背景推遲到了2027;
原著設定在2029的《攻殼機動隊》,影視化時也把時間線延遲到了2040;
《大都會》的10小時工作制,如今看來不值一提;
更多的想像,則被我們遺忘。
像在沙發上打盹的崔明亮,只會在夢中想起年輕時的一腔熱血。
當唱起《和2035年有個約》時,你還記得若干年前是和誰約定「二十年之後我們再相會」?
正如《銀翼殺手》中的2019年11月,一個人造人留下的那番著名的遺言:
我所見過的事物你們人類絕對無法置信我目睹戰船在獵戶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燒在海面上可見火花燃映的絕美光芒然而 所有這些時刻終將流逝一如眼淚消失在雨中△ 《銀翼殺手》(1982)
而我們現在才知道,他說的「時刻」,並非指代我們已經經歷過的歲月。
而是我們曾經相信的未來。
然而,這或許也是人類最值得敬佩的地方——
我們從不因為害怕被打臉,而懼於繼續為未來抹上名為相信的顏色。
因為我們知道,當走進2020。
當過往的想像撞進確定的現實。
仍然有未來,等待在我們的前方。
C. 求一部美國電影的名字!!!內詳!!!!
不是美國電影啦,是義大利電影:鐵金剛勇奪核子炮
D. 求一部美國電影的名字,老電影!
你說的是《亂世佳人》。
影片講述美國南北戰爭期間郝思嘉與白瑞德的愛情故事。郝思嘉一直愛著艾希禮卻得不到他,在戰爭爆發那一天,她遇到了白瑞德。兩個人歷經磨難,白瑞德一直對她不離不棄,但直到他最終離開,郝思嘉才發現自己其實愛的是白瑞德。
該片於 1940年1月17日(美國)上映,在世界各地文化與商業上都獲得極大的成功和轟動,成為了電影史上的不朽名作。1940年的奧斯卡獎中,該片獨得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等十項,並在1998年美國電影協會評選的20世紀最偉大100部電影排名第四。
E. 求一部美國動作電影,以前我看過了,忘了名字,只記得主角是一名消防員在體育館看比賽結果卻發生恐怖襲擊
《突然死亡》(絕命殺陣)
原名《SuddenDeath》
譯名《絕命殺陣》/《突然死亡》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類型動作
日期1995
片長110
分級英國:18/美國:R
導演彼得·海姆斯PeterHyams
主要演員: 尚格·雲頓鮑爾斯·布思雷蒙德·J.·巴里羅斯·馬林吉爾
達倫與孩子在體育館欣賞冰上曲棍球比賽時,女兒卻突然走失。在尋找愛女過程中,發現一群恐怖分子在體育館內搞恐怖活動,這些人假裝成警察及保安,並瞄準貴賓廂內的美國副總統作人質。體育館內一萬七千人身陷死局茫然不知,在此險情中,達倫唯有單槍匹馬力挽狂瀾
F. 誰知道有一部電影
英文名稱:Godzilla
資源類型:HDTVRip
發行時間:1998年5月20日
電影導演:羅蘭·艾默里克(Roland Emmerich)
電影演員:馬修·布羅德里克(Matthew Broderick) 讓·雷諾(Jean Reno) Maria Pitillo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製作團隊:TLF
◆ 導 演:羅蘭·艾默里克(Roland Emmerich
)
◆ 主 演:馬修·布羅德里克(Matthew Broderick) 讓·雷諾(Jean Reno) Maria Pitillo
◆ 類 型:驚悚(Thriller) 動作(Action) 科幻(Sci-Fi)
◆ 國家地區:USA
◆ 發行公司:索尼(Sony) 三星(TriStar)
◆ 首映日期:1998年5月20日
◆ 製作公司:三星(TriStar)
◆ 製作成本:500 + (單位:百萬美元)
◆ 首映票房:,047,541.00 (單位:美元)
◆ MPAA定級:PG-13 級
◆ 全美票房:6,314,294.00 (單位:美元)
◆ 海外票房:9,800,000.00 (單位:美元)
◆ 片 長:140 分鍾
內容簡介: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因為核試驗氣候異常,使一個高90英尺的龐大怪物復活,整個紐約陷入一片混亂。科學家、新聞記者、電視台攝影師、軍人和保險公司的核查員,聯合起來對付它。因為它造成的恐慌和破壞實在太大了,如不加制止,它所到之處全都將化成廢墟。哥斯拉的造型和全片的視覺特效令製作人頗費了一番工作,因為導演不起用已有的模型,而是要在原有特色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Godzilla 誕 生
ゴジラ
重創文明,震撼影壇
一個受核輻射污染而基因突變為怪獸的無辜生命......
一生帶著人類對原子戰爭的恐懼......
一身帶著二次大戰罹難者的怨氣......
它的出現,代表著世界大戰的傷痕與核污染的兇狠。藏匿深海的兩棲爬蟲類動物,生物性的原子彈。背鰭發光,口發熱線,人類文明瞬間化成一片火海。英名Godzilla,台譯哥吉拉。其他翻譯哥斯拉、酷斯拉、嘎吉拉、嘎斯拉。
G. 電影《黑鷹墜落》中1993年美國攻打索馬里任務的真實名稱叫什麼
2001年的電影《黑鷹墜落》是以1993年10月3日美軍特種部隊在索馬里被伏擊的那次事件為背景的,但電影劇本則是根據費城新聞報記者馬克.鮑頓的同名紀實文學改編而成。這部耗資9500萬美元的電影宣稱比任何報道都描述更准確、更翔實。但是影片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美軍,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因素。 ※ 行動經過 ※ 正如SAS的報告一樣,由於情報不足,游騎兵特遣隊幾次行動都撲了空,甚至抓錯了聯合國的工作人員。9月9日,一夥民兵在大量平民(包括女人和小孩)的保護下再次攻擊了聯合國救援組織中的美國和巴基斯坦巡邏隊員,趕來救援的AH-1「眼鏡蛇」武裝直升機向人群開火,殺死至少100人。原本還有一些部族長老反對艾迪德與聯合國作對的,此時都站到了艾迪德的一邊,於是美軍現在要與整個城市為敵了。 由於抓不到艾迪德,美軍開始把目標轉移到艾迪德的左右手,在9月底成功逮捕了艾迪德的親信兼財神爺兼武器供應者奧斯曼·阿托,就是電影開頭抓的那個大胖子。另外鑒於索馬里形勢的轉變,美國現場指揮官請求增派4輛M1坦克、14輛布雷德利戰車和一些重炮,甚至要求派遣AC-130空中炮艇(6月13日曾出動過一次AC-130,攻擊艾迪德庄園)。但美國國內大多數官員認為結集大規模軍事力量會成為傳遞美國另有圖謀的信號,因而拒絕了上述請求。電影中就通過演員之口表達了當時駐索馬里美軍的這種需求和擔心。 10月3日,CIA一名當地情報員匯報說艾迪德的高級助手們要在奧林匹克飯店附近的一所房子里開會。奧林匹克飯店位於艾迪德的勢力最強的地帶,如電影中描述的一樣,旁邊的巴克拉市場正是艾迪德的軍火倉庫。加里森將軍作了一番部署後決定捉拿他們。 摩加迪沙地圖,行動部隊出發的機場距目標建築約3英里,圖中粗紅線為第二批救援部隊的行進路線,終點為露天體育場,圖中可見索馬里街道的復雜,而兩個墜機地點位於目標建築的不同方向上。 整個行動一共動用了19架飛機和12輛汽車,共160人參加,其戰斗部署如下: 4架MH-6搭載16名三角洲隊員突擊目標建築,逮捕目標人物,另外2架MH-60運送支援的三角洲隊員和地面指揮單位;4架MH-60運送4個Chalk(游騎兵的基本作戰單位,為一個12人的步兵班)在目標建築的4個角落索降到地面建立據點,保護突擊小組順利執行任務;4架AH-6「小鳥」負責空中掩護,2架負責進攻時掩護,2架負責撤退時掩護。 地面護送車隊由7輛武裝型悍馬、2輛貨車型悍馬和3輛5噸卡車組成,車隊成員包括游騎兵、三角洲和海豹6隊,負責把抓到的俘虜運回基地。 其他支援單位包括:1架海軍的P-3偵察機在高空以高倍率攝影機拍攝任務過程,3架陸軍的OH-58D直升機用紅外攝像機把任務現場情況即時傳回地面的指揮中心(電影中地面指揮中心在監視器上看到的戰斗現場實況就是這3架OH-58D傳送過來的),1架戰斗搜索救援直升機搭載空降救援隊隨時待命,還有1架MH-60指揮直升機,代號為「C2」(即指揮Commando和控制Control的兩個C,電影中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呼叫),機上有兩名指揮官,空中指揮官為湯姆·馬太(Tom Matthews)中尉,地面指揮官為加里·哈勒爾(Gary Harrell)中尉,就是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那兩個高高在上發號施令的胖子。 此外還有第10山地師第14步兵團2營C連(本不屬於游騎兵特遣隊的一部分)留在機場作為機動部隊應付突發情況。第10山地師是美國陸軍唯一執行山地作戰任務的快速反應機動部隊。這個師駐在紐約州德拉姆堡,隸屬陸軍第18空降軍,是以步兵為主體的包括有空中突擊力量的合成部隊。在1993年駐在摩加迪沙的為第14步兵團2營的3個連,但原著及電影對於第10山地師的描述都甚少。 為了迷惑索馬里人,直升機群起飛後先是沿著海邊飛行,然後才突然轉向目標建築。 特種部隊的出發點摩加迪沙機場與目標建築相差約3英里,為了迷惑敵人,機群起飛後先是沿著海邊飛行,然後才突然飛向目標建築。雖然機場附近的索馬里人知道有大部隊出動,卻不知道目標地點在哪裡,因此就到處燃燒輪胎,全城發動起來對付美國人。 除了運送Chalk-4的直升機稍為遲了一點外,所有的直升機都在預定時間和地點放下三角洲隊員和游騎兵。下圖說明了行動時的部署情況:MH-6和MH-60直接把三角洲隊員運送到目標建築前。Chalk-1由游騎兵指揮官邁克·斯蒂爾(Mike Steele)上尉和拉里·佩利諾(Larry Perino)中尉帶領,以目標建築的東南角為據點;Chalk-2由湯姆·迪托馬索(Tom DiTomasso)中尉帶領,在目標建築東北角;Chalk-3由肖恩·沃森(Sean Watson)上士帶領,在目標建築西南角;Chalk-4由馬特·埃利斯曼(Matt Eversmann)上士帶領,原計劃在目標建築西北角,但最後的位置向北移出一個街區。護送車隊停在目標建築西南向的一個街區外等候三角洲隊員的行動信號。 行動計劃的示意圖,三角洲隊員乘坐直升機直接在目標建築前著陸,4個游騎兵的Chalk部署在目標建築的四個角落,護送車隊停在奧林匹克飯店旁邊,由於電影交待不清,有些人看完電影後誤以為目標建築就是奧林匹克飯店,其實是在奧林匹克飯店斜對面的一處住宅。 現實當中的馬特·埃利斯曼,圖左為93年在索馬里時的照片,圖右是最近他發福後的照片,即使是在93年時的他也不見得像電影中的喬什·哈奈特(Josh Hartnett)那麼帥。馬特·埃利斯曼在電影中是主角之一,但在原著中只在開頭部分出場較多而矣。 下圖為一個公映的版本中被剪掉的鏡頭,這一組突擊目標建築的鏡頭真實地再現了原著中的描述:由於直升機捲起的塵土,負責突擊目標建築的三角洲隊員一開始沖進了錯誤的房屋,當他們重新進入真正的目標建築並逮捕目標時,又被Chalk-2當成索馬里民兵而向他們射擊。演員們在布拉格堡進行CQB訓練的成果都展現在這組鏡頭中,在公映的版本中大家看到有一名三角洲隊員老是背著一把沒有用過的霰彈槍,其實就是在這個片段中用來破門的。對於這個片段被剪掉,也許這幾個演員和他們的CQB教練都很不高興吧。導演解釋說剪掉的原因是認為這些場面使內容變得過長,既不好玩又不是好的一面,轉換到下一個場面又顯得太混亂,總之都是出於藝術角度的考慮了,我不懂電影藝術,但從軍事迷的角度看,這個3分14秒的精彩片段被剪掉實在是太可惜了。
H. 美國電影里一個角色一邊與男女主角交流一邊在體育場里看一場發生在過去的比賽,應該有一些科幻元素。
《遺落戰境》是由約瑟夫·科辛斯基導演拍攝,湯姆·克魯斯主演的科幻冒險類電影。 該片IMAX版於2013年5月10日以全畫幅的格式在中國54個城市的IMAX影院上映。
影片改編自繪本小說《遺忘》(Oblivion),小說的故事構思來自約瑟夫・科金斯基本人,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被指派到某個遙遠的星球上執行巡查任務的士兵,他在星球上遇到了一種兇猛的外星人族群和一位因飛船墜毀而滯留於此的的美麗女子,在和這名女子的交往過程中,士兵開始質疑自己的世界觀
I. 歐美電影 具體有點忘了,就記得最後有個鏡頭是一架飛機俯沖向一個體育場,還有補充
尼古拉斯凱奇主演《預見未來/驚魂下一秒》
J. 恐怖分子在體育場安核彈炸總統的是哪部電影 美國的 最後炸了如題 謝謝了
驚天核網》又名《恐懼的總和》 資料: 《恐懼的總和》(The Sum of All Fears) □ 影片原名: Sum of All Fears, The/The Sum of All Fears □ 影片譯名: 恐懼的總和/驚天核網 □導演: 菲爾 奧爾登 羅賓森 Phil Alden Robinson □ 主要演員: 本 阿弗萊克 Ben Affleck 摩根 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布里奇特 莫納翰 Bridget Moynahan 艾倫 貝茨 Alan Bates 詹姆斯 克倫威爾 James Cromwell □ 電影類型: 動作片 □ 影片評價: ★★★ □ 內容簡介: 國家/地區 美國 類型 動作/劇情/驚栗 日期2002 片長124 分級 香港:IIA/英國:12/美國G-13 劇情簡介: 一夥以歐洲為基地的新納粹恐怖分子從前蘇聯搞到了一枚威力強大的核彈,並秘密計劃把它偷運到美國,趁著某個盛大集會之機,將其在超級碗體育場內引爆,從而製造一起駭人聽聞的恐怖襲擊事件。當然,更恐怖的陰謀還在後面,恐怖分子們還准備將這次襲擊嫁禍給俄羅斯,妄圖以此點燃又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年輕干練的CIA情報分析專家傑克·雷恩及時洞察到這個驚天陰謀,但是在充滿官僚氣息的政府里,沒人願意相信這個不到30歲年輕分析員,危急之中,雷恩得到了情報局裡睿智老道的分析顧問比爾·卡伯特(摩根·弗里曼)的幫助,一老一少通力合作,他們必須要搶在這幫喪心病狂的恐怖分子動手之前,攔截核撣,阻止這個毀滅性悲劇的發生……